血战钢锯岭

HD中字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血战钢锯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停止离婚的二人奖门人新春感谢祭宫2006数码宝贝大冒险20周年纪念故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失控记忆 (2018)四大名捕国语失落的梦暗潮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第二季万古仙王花瓣舞拉字至上第三季游乡大江东去维利斯卡斧头谋杀案天国车站1984无法消除的“我” ―复仇的连锁德古拉宫S欢乐丛林之外星人大冒险复仇2021从姑获鸟开始:龙城争霸·动态漫是,首相 第一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湾湾暖辰光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2021豪门夫人爽又飒桃色追杀令高能少年团第二季安琪拉的灰烬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血与铬奇异博士行进中国第二季挖玉石的人偶像大师剧场版:前往光辉的彼端飞刀200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开心汉堡店第一季独角兽战争步步为上

 长篇影评

 1 ) 他打赢了一场救人的战争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当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广岛,安倍晋三前往珍珠港,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道德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和解。近几年事关二战的佳片,也开始远离正面战场和著名战役,转而另辟蹊径,像讲述坦克小队作战的《狂怒》,集中营特遣队的《索尔之子》,还有诺兰新片《敦刻尔克》。 以此来看,《血战钢锯岭》选择冲绳岛战役,不仅老派,看上去还有点过时。

但我必须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正的二战电影了。 打仗当然要杀人。这部电影却讲一个拒绝拿枪的美国大兵。他投入战场,只为了救人。这是死伤近两亿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戴斯蒙德·道斯一个人的战争。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后半段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你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老面孔,老生常谈,甚至感觉有点难以忍受。那么,你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自己都要跟自己打起来了。 《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是这样的:戴斯蒙德和哥哥,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美国小城。虽然当时已经是战时状态,但满目的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不去战场,戴斯蒙德可以自由恋爱,打一份安稳工,像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那样,过着舒心的小日子。

但战争毕竟爆发了。 所有年轻人都想为国捐躯,戴斯蒙德也不例外。不过,因为小时候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还有对酗酒的家暴父亲忍无可忍,身为虔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愿意上战场却拒绝拿枪——也就是公然违抗兵役制度。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

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与神无关,而是与精神病有关。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疯狂新兵。哪怕改成120帧的心理活动,也难以颠覆观众的战争观。

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喜欢爬山。他无意中救下了一名陌生人的生命,他直通通地跟姑娘示好求爱……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念的性格。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缺一不可。

还有一名父亲遭受的战争创伤,它也深深伤害到了家人孩子。戴斯蒙德跳进了战争,却希望母亲和孩子能不再哭泣,摆脱该死的噩梦循环。 光有动机上的合情,剧作上的合理,影像上的默契,依然解释不了大多数人对《血战钢锯岭》的本能质疑。上战场不杀人,这怜悯同情心,比圣母还白左了,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有人物原型。这下观众就能明白顿悟: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 这部反战电影,比以前的反战还反战。

它根本是把钢锯岭的战场,当做了《圣经》里的一则故事来讲述。戴斯蒙德目睹杀人,却拒绝自己拿枪杀人。戴斯蒙德不仅救自己人,连日本兵也救。这确实是万中无一的案例啊,比超级英雄电影的主角光环还BUG。 同样关于救人的《萨利机长》,后来者很难用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去模拟正常人在一架飞机上的心理反应。人们都明白,踏上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生命岌岌可危,那么,是个人都会打心眼里呼喊一个救世主。没有呼喊的,绝对是因为来不及。 好在救世主并不远,他也是一个人类。 戴斯蒙德连救75人当然伟大,但他也是一具血肉之躯,会中弹负伤,退下火线。 战争把好端端的人类,变成面孔狰狞的非人。和平时代的人们也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容许自己的身心意识彻底转变,去赞美战斗英雄,去宣扬辉煌战果。戴斯蒙德则把战争与和平都放在了一个脑容世界里头:他在和平时代救人不杀人,他在战场上也是救人不杀人。 《血战钢锯岭》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士兵神游于战场。他们参与着战场杀戮,也对战争本质存疑。他们身在现场,却神游于另一个世界。伊斯特伍德借《父辈的旗帜》镜像版的《硫磺岛来信》,成功把日本敌人当做了人来看待,而不再是面目凶暴语言不通的魔鬼化身。 《血战钢锯岭》更深远的一层意义,是针对已经杀了太多人的战争。如果战场双方都是会疼痛,会流血,会呼叫的生命。那战争的存在意义,就等于摧毁人类生命。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那不是数字。那是生命。

戴斯蒙德授勋

杀一个人与杀几十万人,都是杀人。但救一个人,可能救下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有无数家庭背后连接的美丽新世界。所以,即便我不太相信,戴斯蒙德一个人把钢锯岭拖到了胜利。但我相信,他用不要命的精神信念和实际行动,赢下了自己的战争。【请勿转载。 刊于 《第一财经日报》】 参考: 维基百科上的Desmond Doss 和它一样厉害的战争片,还有这些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2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医务兵道斯被担架缓缓放下,他正抓着战友冒死为他找来的《圣经》,突然天空变得透亮,担架开始上升,影片结束在一个如此有寓言意味的镜头里。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在最后走到了和他的《耶稣受难记》相同的一边,一个男人在接受了血腥现实的洗礼后终于来到了信仰至上的天国。

       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故事:来自小镇的青年满怀热情奔赴战场,在战争中成长。梅尔·吉布森在“反犹”风波被好莱坞封杀后用来自自己故乡的投资拍摄了一部纯正的美式主旋律电影(本性难移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在影片中借助军官之口对一个波兰犹太士兵冷嘲热讽)。当然,其中不变的是大量血腥残酷的肉体之苦,唯有超越肉体的苦痛,信仰的故事才能圆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尔·吉布森的暴力只是一种手段,通过修辞学层面上的辞格来传达出力量,如果说在美学层面的暴力所构筑的真实是带有真理的客观属性的话,那么修辞学意义上的暴力也最终只能被结构化为符号本身。《血战钢锯岭》的开篇就是火焰喷射器扫射的火龙,这段闪回刚好结束于道斯受伤被抬上担架,一前一后形成的受难到升华、弱者到英雄的封闭圆环,《勇敢的心》中的冷兵器、《耶稣受难记》中的木钉和十字架、《启示》中的毒箭,是自由、博爱与尊严在支撑着华莱士、耶稣和玛雅战士战胜这一切。《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选择不拿枪,他的双手只能救赎不能杀戮,对信仰的坚守让他超越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在影片中导演简单地将道斯的父亲作为了其信仰的对立面。被战争的阴影困扰的父亲酗酒、家暴,让道斯在童年在恐惧中度过。道斯在“生父”与“天父”之间的选择并未经历太多戏剧性的时刻,他能用责任、爱国主义的世俗价值观和生父和解,也能用严守信条和祈祷来接受天父的祝福。在因为不遵守上级命令被关入牢房时,房间上方的窗户框如十字架般散发着光芒,道斯的挣扎真的就如同耶稣在受刑前的最后一刻,而圣母玛利亚会来安慰他。

       钢锯岭只是整个冲绳战役的最后收尾阶段,在1945年日本战败已经无可挽回之时,美军对冲绳的战争关系到能否尽快攻入日本的本土。在前期海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日本“神风”特工队在空中对美军造成了阶段性困难,但美军很快靠米彻尔航空母舰群重新掌握了局势,这时就只剩下冲绳岛南部的钢锯岭了。日军由于失去了空中和海中的主动权,所以只能利用冲绳的特殊地形做地面防御。冲绳南部不再是茂密的丛林和密集的渔村,而是布满了石灰石的贫瘠之地。日军利用石灰石筑建了密布的地下隧道,就像他们在硫磺岛所做的一样。美军显然过分自信了,他们在拥有了海空优势的同时,陆上3个陆战师军队也比日军的残兵败将有优势。但事实是残酷的,美军两个陆战师的进攻接连被瓦解,就像《血战钢锯岭》中道斯刚到冲绳时所面对的画面,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血战钢锯岭》是部断裂的电影,前半部分的闪回显得过于冗长,像是《珍珠港》的翻拍版本,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的来信》在处理战时生活的手法显然更加高明。提到《硫磺岛的来信》就能想到战争电影常说的“视角”问题,是战胜方的视角还是战败国的视角?伊斯特伍德在《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中的实践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我们发现其中的日本人仍然是构建在某种想象性质的图景之上,这与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所犯的错误一样。他受天皇思想洗脑到内心残存的对家人的爱,这种爱击溃了这看似坚固的信仰,但事实真能是这样么?梅尔·吉布森全然的战胜者视角下,包括日军指挥官牛岛在内的任何一个日本人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道斯为日本兵处理伤口,这与其说是站场上的人道主义还不如说是道斯基督教信仰的展现。在影片结尾出现的一组交叉蒙太奇中,道斯手持《圣经》得到拯救,牛岛却不得不破腹自尽,基督教信仰击败了武士道精神,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梅尔·吉布森对战争场面的处理明显“老派”,虽然其中不乏他喜欢的血腥和暴力。梅尔·吉布森放大了“突然性”,你不会知道子弹何时何地在哪里出现,人物被击中都是突然性的。《血战钢锯岭》中的战争重新回到了传统好莱坞叙事上,就像斯皮尔伯格们所做的一样。镜头和剪辑都如同教科书般的工整。回想下近年来伊战主题的电影,大部分战争场面都是用手持跟拍长镜头来完成的,观众视角和士兵的视角重合,音轨中传来厚重的呼吸声,我们对他们的恐惧感同身受。在德·帕尔马的《节选修订》中导演甚至在士兵头盔上安装摄像镜头,然后将这些录像片段剪辑成一部电影。但《血战钢锯岭》中的视角重合镜头非常少,在第二次进攻中出现了少量几个但也是一闪而过。影片中道斯和战友联手打掉狙击手的桥段也是标准的美式幽默,几乎是所有好莱坞战争电影的标配。梅尔·吉布森用保守的方式来拍摄战争场面反而更加有力地衬托了道斯的传统价值观。在影片中那些残酷的杀戮镜头中同样也穿插着诗意慢镜头和特写镜头,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马利克的《细细的红线》,梅尔·吉布森的诗意是关于战靴跨过尸体、老鼠肆虐和恐惧的眼睛,而不是树木、花草和诗歌本身。这与其说是特汉柔情不如说是战争暴力的另一种释放,火焰喷射器在钢锯岭最后的战役中对摧毁日军坚强的防御阵地功效巨大,其巨大的火焰在吞噬着生命和罪恶,犹如《圣经》中被烧掉的罪恶之城索多玛,上帝的荣耀终将降临于此。

       在“视角”之外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血战钢锯岭》究竟是一部“好战电影”还是一部“反战电影”?在梅尔·吉布森之前的作品中都传达出战争必要性的态度来,虽然战争残酷,但不经过战争就无法获得自由。道斯拒绝拿枪看似是反战主题的获胜,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斯信仰的树立或者说建立的基础是在暴力性之上的。每个人都有拥有自己信仰的自由,在当今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下,人们愈发感觉到这是个自我中心的陷阱。道斯手持《圣经》和牛岛手握短刀是否都是某种尊严与信仰的体现?好莱坞电影经常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杀戮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亲人和我们坚守的价值观。这种模式下的叙事要跳出“好战电影”的批判就必须借助情感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战友生命拯救这个家庭仅存的儿子以及《血战钢锯岭》前半部分的情感主线,但《血战钢锯岭》中家庭个体的牺牲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却相较前者被淡化了许多,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救赎进一步得到彰显。在《硫磺岛的来信》中,小部分日本军队不可理喻地野蛮、未开化现象也许暴露了伊斯特伍德自己身为美国人的优越姿态,但本质仍然没有溢出现实的边界,同样《血战钢锯岭》中的牛岛和他的军队只是得到了一种片段化的“展示”,似如无血肉的木偶,战争场面中观众也感觉日本人似乎永远杀不完,但美国军队在战争刚刚开始就已经成片倒下,实际情况是在冲绳战役中日美军队损失总数是11:5,美军死亡1.25万人,这是美军太平洋战争中的最高作战损失。

       牛岛和他的军队如果不放弃防御战略(日本人认为战争中只采取防御战略是可耻的),美军也许更难攻破钢锯岭,电影中日本兵如同一个个鬼魅般游荡,夺取人的生命,道斯的梦境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反映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他从来没有因为恐惧而怀疑信仰,救出的75条生命都在佐证着道斯对信仰的坚守。梅尔·吉布森的电影总是以男性主人公最终与信仰世界和谐共存作为结束,无论其挣扎的过程是多么的血腥与冷酷,这些足以让观众窒息甚至避之不及,但最后他还是会伸出双手来拥抱现实世界。单就战争本身来说,《血战钢锯岭》在呈现残忍的杀戮时却没有在个人救赎之外给予战争更多的反思,在敌我阵线分明,主人公“不死”前提的引导下残忍的杀戮也变成了和平年代过剩的男性英雄主义的谵妄,但和平不能单靠信仰来维护,战争的批判也不能仅局限在“非正义”层面,任何对人性善的歌颂都不能忽略掉恶的另一面,否则道斯从钢锯岭黑暗地道中离开后见到那神启般的光明也不过是一片幻影。

 3 ) 逆境下的信仰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 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4 ) 无题

你醒过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你以为自己瞎了,也许是血或者土糊住了。你想挪动一下身体,才发现自己整个身体都被埋在土里,没有半点知觉,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和尸体的恶臭。你试着张嘴说话,喉咙里却满是粘腻的血腥和火烧火燎的痛,你放弃挣扎,回想自己为什么在这里,脑子里还嗡嗡作响,这就是战争了。 慢慢地你想起来,就在几个小时前,和你一同参军并肩作战的那个人就倒在你面前,发出无助的悲鸣,神情里满是痛苦,你还记得他对你笑,和你打闹,从你这抢罐头,陪你挨罚,跟你义愤填膺地讲他对战争的愤恨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你却什么也做不了,战争没有给你悲痛的机会,现在你也要追随他的脚步去了。 你闭着眼睛静静等待死神的降临,这里的战火伤痛胜败很快就与你无关了,快要死了,你累得记不起遗憾、不甘和曾经的憧憬。 突然身边传来脚步声,你第一反应是敌人,下意识地想要抓起就在手边的步枪,但你却使不出一点劲,你暗暗骂"fuck",祈祷他没有注意到你。 呼吸声愈来愈清晰,你能感觉到那人正在靠近你,你的心脏“砰砰”快要跳出嗓子眼。他的手搭上你颈部的大动脉,他的喘息声有点急促。 你听到一个声音说:"It's Desmond,it'all right.You will be fine." Desmond?Who the hell is Desmond,你拼尽全力瞪大眼睛,也只眯了一条缝,黑暗中一对瞳孔闪闪发光。 虽然只有一眼,但你认出他了,是他,是这个Desmond,懦弱的医疗兵Desmond. 他在你身上摸索问你哪里受伤了,你却无法回答他,他意识到你身上已经没有知觉,把水壶里的水倒到你的脸上,掏出纱布擦净你脸上的血污。你眨眨眼睛,能看见了。 他把你从土里拖出来,驾到背上,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个“玉米杆”能做出来的,他背着你一直到崖边,然后又把你放下,你的意识已经渐渐不清晰,可你这个样子要怎么下去呢,这一切不过是徒劳。 你最后阖上双眼时,是他把绳子套到你身上的时候。 妈的,居然是这个胸罩,真他妈的聪明,你想。 Thank god,你得救了。

 5 ) 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和几个美国朋友一起看了Hacksaw Ridge的首映式,而后又再看了一次,可以想象为何此片会获得如此高的观众口碑。

首先说几个点,希望可以帮助打算去看的观众理解剧情:

1,Desmond Doss信奉的小教派在美国非常“另类”(并非正统的基督教),Doss的不被理解也有很大程度源于信仰上的“古怪”。听取了不少本土朋友的态度,本片实质上很大程度淡化了宗教色彩,没有着笔于宣扬宗教本身,用了更笼统的“信仰”这一概念来发挥,实在和“传教”没太大关系。“最虔诚的教徒是不碰抢的” - 如果对涉及的宗教内容不太了解,记住这点即可。

2,饰演Desmond Doss的Andrew Garfield体型消瘦,这符合人设。但Doss作为Virginia山区人,体能和打结索的技巧是优于常人的,这是Allegheny山区人的特性。影片开头和Camp部分都有所暗示,但恐怕观众容易遗漏。

3,Andrew Garfield片中尽可能地模仿了Doss有些corny的南部口音,做得相当好,受到了包括Doss家属在内的广泛认可,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下Doss本人的语音材料。

4,Hugo Weaving饰演的父亲Tom Doss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这恐怕很大程度引导了Desmond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的形成。而Tom闯入军事法庭说了一席“老兵”的话,很大程度引起了本土中年观众的共鸣,这也是他们给出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

5,由于预算有限($42M),本片第三部分粗剪时舍弃了一部分内容,特效上也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影响。但这样的预算有如此效果已实属不易。

6,本片中的一些段落:战前被批准祈祷,脚踢手榴弹被炸飞后被战友送下钢锯岭(事实上doss伤得很重,后面经历了长达5年的治疗),看起来难以置信,但都符合历史记载。而日军不割掉渔网,是出于“地道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现实需要,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相关史料。

下面是影评:

本人不信教,基于对这部分的无知,出于尊重,并不想讨论太多,也无意于着重道德层面上的话题。这里主要说说电影本身:

第一部分是爱情戏。非常学院,老旧但还算有趣,有很多老电影的风格。AG演爱情戏有他自己的风格,懵懂,青涩,有些神经质,但真诚善良,然而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优点,显然算不上惊喜或突破。这里,Hugo给出了短暂,但极具张力的表演。

第二部分是训练营。这里有些模仿的痕迹,节奏上或多或少显得有些平面乏力,也一定程度暴漏了AG比较软的问题。但Vince Vaughn拯救了全场,笑点虽不高明,但是各种金句足够娱乐。让我特别意外的是,连Sam Worthington都让人觉得异常的顺眼(从未指望过)……

第三部分是战争戏,这里有我看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至少是观众想象中的真实)的战争场面。但难能可贵是并没有失焦,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儿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在短暂文戏后,日军反扑,悲壮旋律响起,Doss的英雄事迹开始了!我很不喜欢太过号召性的个人英雄主义煽情,但是这一段我实在恨不起来: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没有价值”的所谓“内涵”。

这一段几乎是本片的高光时刻,剪辑和音效把握得非常好,没太多噱头,相当有诚意;这也是Doss/AG的高光时刻: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影评人们所谓的“非凡表演”,就是在这里开始。而真正触动到我的一处是:Doss最终从崖上下来,战战兢兢,当captain试图安抚他的时候,Doss在完成了救人壮举之后第一次流露出了软弱。当时有一丝突如其来的痛心,这太艰难了,比宣扬铁血论的键盘党想象的艰难得多,比自以为非常了解战争的人想象的艰难得多,也比荧幕前观众想象的艰难得多。至少,我没有那种勇气在弥漫着绝望气息的漫漫黑夜中孤身翻动尸体残肢,把目光一次次对焦在血肉模糊的面孔上。想到这里,不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绝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军队这种极端环境,类似于Doss这种“另类”并不容易存活,而当他们真正发出光芒,成为传奇的时候,总会让人备受鼓舞。

最后的结尾,我觉得其实蛮好的。吉布森用画面简单升华了下,虽不高明,但也不过分。

本片有诸多的瑕疵,从硬质量上几乎不能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但吉布森的个人风格与Doss本人的光辉弥补了很多东西。尤其在对所谓“精细复杂的剧本”,所谓“深刻辛辣的内涵”有着近乎病态的“吹捧”的现今,放下这些不必要的矫情,感受一些信念和勇气带来的美好感觉,不是坏事。

这片在英语区的观众口碑极高。大多观众付出了眼泪,掌声和结束后的长久沉默,尤其是看到不少老夫妻静静擦拭眼泪直到片尾配乐结束才默默离去,让我激起了一种,对导演,对演员,对Doss和对战争的参与者 - 无论是死去的,还是幸存的,一丝感激。

或许,这可以算是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了吧。



附I:为何说本片实质上淡化了宗教?和美国朋友讨论的看法,大家可以参考下:
------------------------------------------------------------------------------------------------------------------
美国电影讲战争创伤,一个是PTSD(美狙),还有一个是“存活者罪恶感(SG)”。Doss的爸爸这个人物就是SG的直接人物化。电影里有一个明显的暗线,吉布森非神迹的解释:Doss的动机,什么使得他这么坚持不放弃?

西方故事里,人物最强的动机无非是爱、恨、恐惧、嫉妒、罪恶感这些感情。其中一个常出现的是和父亲的冲突,或者说:“我无论如何不要成为我爸爸”,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动机。从世俗的角度看,父亲的SG一生的悲剧是Doss最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这种出于童年家庭悲剧来的动机,并没有使得Doss不伟大,反而使得他不神棍更人性。
-----------------------------------------------------------------------------------------------------------------

附II:奥斯卡演员奖提名的个人意见
-----------------------------------------------------------------------------------------------------------------
作为上升中的年轻演员,有不同声音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里,很容易低估的是AG很好的模仿了Doss本人的特点(善良真诚,有些神经质),尤其是地道的南部口音。业界普遍赞扬了“蠢笨的魅力”和“真诚与存在”这两点,对表演的认可并不比对电影本身差。考虑广播人,金球和演员工会已经全提,半个月后的英奥提名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四大风向标全勤对奥斯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不认为Hugo能提男配。我个人很喜欢Hugo,尤其是他的声线。大叔在本片发挥得很好,但没好到够以获得足够呼声的程度,其一,“受伤的父亲”很“讨巧”,情绪更“直接”,但在演员工会人员做评价的时显然不是好事;其二,角色时长不够。从外在看,前哨几乎空白,那么提奥斯卡几乎是不可能的。
------------------------------------------------------------------------------------------------------------------

附III:Doss自私么?他的行为是否合理之我见
------------------------------------------------------------------------------------------------------------------
私以为讨论合理性毫无意义。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首先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里,doss被称为英雄是的大前提是他确实救了75个人得到了战友的尊重。换句话讲,如果doss的爸爸没有帮他脱困或者他在战场上救人前就牺牲了,别说被赞颂,连被批判他自私的机会都不会有。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奇迹只能是沙粒里的珍珠,被挖淘出来之后,可以被传颂,被赞扬,但未必能复制,更不会要求我们都去效仿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行为。且,信仰是私我的,人性又何其复杂,讨论一个个体的时候,以“最优化、最概然”为标准,并不适用。

历史上大多数缔造伟业的灵感与决策,在成就真正落定前,可未必多么“正确”、多么“合理”。
--------------------------------------------------------------------------------------------------------------------

 6 ) 《血战钢锯岭》和真实历史良心拒服兵役事件的出入。

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我们带来了肾上腺素爆炸的《血战钢锯岭》。 让电影重新离开了大量的绿背景CGI技术。扎扎实实的拍到每一个爆炸,每一条血管被割掉后的喷张。实打实的爆炸和拍摄,最真实的展现二战的人间炼狱。用传统老牌的拍摄手法,慢慢铺展的剧情,让很多有人回想起了电影战争片的黄金时代。那种久违的古典烈酒的滋味!又重新回归了! 《血战钢锯岭》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位叫德斯蒙特多斯的士兵拒绝拿武器上战场,只救人的虔诚基督教教徒。 那么真实的德斯蒙特多斯,和梅尔吉布森镜头下的德斯蒙特多斯有多少出入呢。在搜集网上和观看过关于多斯的纪录片后,给大家罗列了重要的一些部分。

1.关于“良心拒服兵役”(conscientious objector) “良心拒服兵役者”简单点说,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多斯应该算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而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经有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就干过,拒绝拿武器,但是后来中途放弃了。 所以多斯成了第一人。之后在越战时期,曾有两位士兵也效仿,分别是托马斯贝内特和约瑟夫G小拉普安特。可惜的是他们在越战时期就牺牲了。

2.关于多斯童年阴影 多斯的童年确实有阴影,他的父亲酗酒,正好那个时期美国大萧条,整个家庭弥漫着恐怖。终于有一天多斯的爸爸和多斯的小舅舅(多斯母亲的弟弟)都喝大发了。于是多斯的爸爸拿枪差点杀了多斯的小舅舅,而这时多斯的母亲上前去阻止了(并不是多斯上前阻止的),之后多斯的母亲报了警,多斯这时候才回到家看到了后阶段发生的事情,他的爸爸被警察铐走。于是多斯决定从此不碰武器。 而电影把这幕变得戏剧化,多斯的父亲拿枪想要干他母亲...多斯上前阻止。

3.关于多斯和他老婆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受到她母亲的感染。而在多斯年轻的时候去教会,认识了同样年轻的多罗西。于是他们因为同一信仰同一梦想走到了一起。而电影中把这幕拍成了传统的爱情相识桥段:一位士兵看上一个护士,护士爱上了血气方刚的士兵。 但是确实后来多萝西成为了一名护士,但那是多斯在战场上受伤退役以后无法工作,多萝西要养家糊口,去考了护士职称。 而多斯和多萝西婚礼,是早在多斯去服兵役前就已经举行了。也就是说多斯是结完婚办理婚礼收完了红包以后才去服兵役的。电影中多斯因为不愿携带武器而不能参加婚礼,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而已。 而在现实中,他在去战场前确实有2周的探亲假,但貌似被拒绝了。最后只给了3天。

4.关于钢锯岭 大家可以看一部由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的来信》。里面更详细的展示了日本人在这些悬崖峭壁的岛挖的盘丝洞。在钢锯岭日本人也是这么干的。所以美国人刚上岛的时候,对这些悬崖峭壁很是头疼。 于是多斯和另外两位士兵一起用货网做了一个简易的攀岩的道具。而这个道具在电影中多斯到战场时候已经有了,而且还相当的完整,但现实中,这个攀岩的道具十分的简陋。

5.关于战友 现实中和电影区别不大,战友在初期非常排斥多斯这种不拿武器的做法。觉得他装腔作势,装上帝,你谁呀你?!所以大家都嘲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拿鞋子物品砸他。至于电影里他被打得满地找牙,也是为了戏剧需要。在军营里被打成这样,是要受到严重的军规处罚的。

6.关于周六不工作祷告 多斯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周六真的是不工作呀,虔诚的祷告呀。起初在军营的时候就是这样。后来上战场实在没办法,只能周六也“上班”。但是上班前,他也必须祷告。这就有了电影里上战场前士兵都在等他的祷告。

7.关于法庭审判 电影中他父亲来救场。现实中当然没有了。只是多斯的父亲确实有在外场联系了教会的战争委员会,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在拒绝2周探亲假后,重新给了多斯3天的探亲假。

8.关于救援日本兵? 电影中有一段是多斯在地洞了救了一位日本兵。 这一段是在纪录片里多斯的战友的描述。当然了,这位战友因为政治正确,他的用词非常小心,说得很含糊。一会说的是日本士兵威胁了多斯,一会说只是看见了某个日本兵有美国式包扎。而且多斯因为大爱嘛。等等等等。但是至于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至今还是一个小秘密。

9.关于多斯脚踢手榴弹 这个是真的,只是不是日本兵投降扔手榴弹。而是在一个夜晚,他们经过了日本兵的一个巢穴,被突然扔过来的手榴弹吓蒙了,说时迟那时快,多斯一脚踢开。最后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多斯的腿。之后多斯坐在原地等了5小时担架才过来,但是抬没两步,多斯发现有战友比他伤势更严重,决定把担架让给战友,自己走下去,而这时他被日本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10.关于多斯的后来 电影后面真实镜头,是电影的一个升华。看完电影大家全体起立鼓掌。真正的反战核心就是得到世人的认同的价值观。 现实中,多斯荣获荣誉勋章,收到总统接见等等。但之后多斯的生活并不容易。他负伤太重,被认定为90%残疾。接受了将近5年半的治疗。1976年以后,完全失聪。1988年接收人工耳蜗手术才恢复听觉。

因为战争多斯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妻子变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去考取了护士职称,全职工作,增加家里收入。多斯兑换了政府给的保险,买了一个四亩地的小房子。他和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平时在小房子的草坪里种植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是最后为了全面维持生计,那块草坪拿来耕作用了。之后多斯健康允许,开始尝试做一些兼职,比如维修工,家具工等等。

1991年,多斯的妻子多萝西患上了乳腺癌,并死于一场车祸,而那次车祸正是多斯载着多萝西去医院的路上。

1993年,多斯再婚,赢取了第二任妻子,叫佛朗西斯。

2006年,多斯去世。

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短评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12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15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19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21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26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27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31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4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52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56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1小时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1小时前
  • littledepp
  • 力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