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一季

全3集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艾伦·里奇,保罗·帕波维尔,汤姆·库伦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黑镜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 Callow(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 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在未来世界,衣着统一的人们只通过虚拟网络交流,依靠日复一日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消费点数。不甘做行尸走肉的Bing(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 饰)倾尽自己所有点数帮助天籁般歌声的Abi(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饰)登上选秀舞台,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   《你的全部历...礼貌社会黑侠(普通话版)附身你好,对方辩友(越南语版)矮子当道第一季怪兽:黑暗大陆六本木Class日版双与单契克理想男友探案迷情大富翁辛巴达七海传奇阿什利魔法保姆幕布背后冲出地球少女中山国三张面孔亚当斯一家3将军请出征 第1季·动态漫布兰丁斯城堡第二季医手遮天,开局就被妻子背叛牛之晚春四大探长乌龙疯人传苏姗娜的故事圈套剧场版4:最后的舞台后宫安以轩版卡萨布兰卡云之国诱饵2023盲眼千金爱上我今天在这里女神大人东方唐国强版皿三昧黄飞鸿之英雄有梦国语版宛城之战求生者爱,来的刚好早间新闻 第二季黑暗终结者

 长篇影评

 1 ) 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首相其实是没有选择的,因为决定权从来都不在他的手上。 劫匪给了首相一个看似可以选择的死命题。他若是向劫匪妥协,他将面临的是名誉扫地、身心受创、家庭破碎的结局。对于这个结局,首相其实是可以承受的,他并不打算为了保全政治身涯而向劫匪妥协。因为当他的幕僚在给他分析这个结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愤恨和反抗的。他在拒绝妥协,他想要反抗。

而如果他选择拒绝,事后他不仅会成为全英人民发泄愤怒的对象,他本人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将受到威胁。当听到家人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首相的表情立马从愤恨转为绝望,他妥协了,他不得不妥协。

劫匪知道首相一定会妥协,就像首相的幕僚说的那样,这由不得首相。

那这个局就真的是死局了吗?由不得首相,那由得了谁?劫匪吗?不是!这件事,其实掌握在每个人手中,掌握在每一个普罗大众的手中。这其实就是劫匪做的一场实验,也可以如影片结尾所说的那样是一场行为艺术。这场行为艺术是为了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个世界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首先,劫匪绑架了苏珊娜公主,一个在互联网时代颇具影响力的“Facebook之星公主”和保护环境的全英甜心。她被绑架的可怜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虽然政府迅速将其撤下,但还是抵不过网络的速度。被绑视频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传遍了整个英国,并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选择绑架苏珊娜公主,正是利用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力,尽可能多地吸引人群的关注。

或许有人会问,只要是公主就肯定能吸引大家注意了,这是否有点过度解读。苏珊娜公主能被称为“Facebook之星公主”,可见她应该算的上Facebook的深度用户。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公主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较于其他的公主,她的身份不止是一个头衔、一个名号,她在普罗大众心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熟悉并了解的朋友般的存在。所以她的痛苦遭遇,她的危险处境更容易引来大家的感同身受,更容易煽动起大家的情绪。 不仅如此,劫匪提出的赎金要求是荒诞至极的让首相与猪交媾。仪表堂堂、正义凛然的首相与恶俗恶心的人猪交媾,这种绝对的反差、荒诞、背离人伦道德、耸人听闻的行为,同样也是劫匪将人群尽可能多地煽动起来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劫匪还提出了严格的直播要求,列出了要求清单,规定了拍摄角度、使用对象、拍摄方式、播放平台等。就像影片中的围观群众说的,这种方式让人想到道格玛95宣言。所谓道格玛95宣言,就是尽量少地使用人为手段对电影进行创作,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这样便能使观众更加关心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从影片中的大众的表现来看,劫匪的这一方法基本上是奏效的。在电视台的采访中、在Facebook的讨论区,大众关心的基本上是首相是否该与猪交媾,以及如果交媾其形式与结果会如何。特别是其中一个护士“他们会用母猪吗?”的疑问,更加可以表明了人们对于事件本身的关心。

对于交媾事件本身的关心程度越大,人们对绑架事件本身、绑匪的动机、首相的境况、解决的办法的关心程度就会相应地降低。绑匪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交媾事件是如何将大众的情绪引入疯狂与荒唐的境地。 一切准备就绪,劫匪开始等待“好戏登场”。他料到身为当事人的首相会极尽所能地反抗,所以他设置了一个假藏身地,让首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毁于一旦。首相不足为惧,普罗大众才是决定事件走向的力量,而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苏珊娜公主的被绑视频最开始在网络上疯传时,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性大多持怀疑态度。可随着新闻媒体的介入,舆论便开始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了。而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舆论的爆发,本应是专业与理性的代名词的新闻媒体也渐失理性,两相作用下,事件的结局终归会向绝望的方向发展。 影片中的媒体代表UKN,迫于其他同行都在竞相报导此事的压力,决定加入这场新闻大战。即便事前已经收到了英国政府的温馨提示——D通告(英国政府一旦认为传媒的报道可能影响军事及情报行动,就会发出此通告,要求媒体自律。)在刚开始决定报导绑架事件时,新闻部领导其实还是有理智的,明确规定尽量减弱对交媾条件的提及,以及对所有图片进行审核。 但是随着报导的推进,大家对于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UKN也渐失理性,不仅在电视上推出了“你会看吗”的调查,还将公主被绑的视频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并将网友的各种评论展示出来。此外,他们发出的这个调查就是有问题的。“你会看吗?”这个问题,是整个事件中大众最关注的点,就这个问题进行调查,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将观众的参与度瞬间提升,吸引大众持续对这一事件保持持续关注。

UKN的这一做法,将大众的关注点引入了是否会看交媾直播。这就意味着,事件的另一个本该更受到关注的点,被忽视了。那就是首相是否该同意劫匪的要求,是否有其他方法将公主救出来。他们将公主的被绑视频和这个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带领着大家默认了,救出公主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首相答应绑匪的要求。因为这一设定,所有人都没有考虑过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首相解救公主,可以让首相免于绝望境地。大家就此都变成了一个看客,坐等着事件向着是否该看这件事发展。整个事件的发展就这样被引入歧途。 与此同时,UKN还请了不同的嘉宾参加特别节目,来分析绑匪提出此要求原因,并在电视上将绑匪所要求的拍摄细节也列了出来。当然,其他媒体也没有闲着。《每日电讯》有全篇视频和网上实时互动环节,《太阳报》主打苏珊娜公主被绑架的视频,《卫报》开了一栏实时更新的博客,并发布了一篇有关猪在历史上的象征意义的短文。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每当有大事发生时,我们的媒体也如这般全线追击,多方报导解读,接着就有各种网络小编、微信小编、微博小编蹭热度,竭尽所能从各方面和这件热点事件扯上关系,甚至发展到了造谣传谣的地步。 接下来,UKN再来了一波助攻。当劫匪得知首相那边请了抢手代替首相拍摄视频后,寄来疑似公主手指的威胁物,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他们迅速将此消息公诸于众,虽然报导说是疑似公主手指被割下,但配合着生动形象的视频,大众必将确定这就是公主的手指。 因为这一强烈的视觉刺激,大众的情绪开始向非理性发展。认为首相应该向劫匪妥协的民众瞬间由28%变成了86%,大众的情绪是如此地容易被左右。大众的主张又是如此地容易被改变。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所谓的民意调查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公投活动,真的能成为决定国家事务的重要决策依据吗?

民众的情绪之所以能转变的如此之快,一是因为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二是因为公主被虐待的视频极具冲击力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大家感同身受,觉得公主处于刀山火海之中,将公主救出魔窟是刻不容缓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可是,如果民众事先就能直观地看到首相在完成劫匪所要求的交媾行为之后的惨状以及之后夫妻间的冷漠,大家的情绪与主张估计又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影片结尾表明了绑匪的身份——前透纳奖得主,艺术家疯子布鲁姆。随着他身份的曝光,一位艺术评论家称其行为为“21世纪第一部伟大作品”。我们暂不讨论这一评价的好坏,我们看看为什么电影创作者会把这个命题抛出来。21世纪又可以称得上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在求无声息中成为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只不过影片想表达的应该是互联网所具有的毁灭的力量。 影片开头,被绑视频就凭借网络以不可控制地速度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整个事件迅速发酵,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而苏珊娜公主“facebook之星公主”的称号,也是其网络号召力的表现。在视频被上传至网络疯传后没多久,Facebook上对于事件的讨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近两千万。但是不同于UKN在进行街头直播采访时,民众相对善意和客观的态度,网络民意充满了恶意与幸灾乐祸。此外,也正是路人将抢手前往拍摄地点的照片发至网络,才导致事件进一步激化,将首相推至深渊。

其实,这真的能归咎于互联网的毁灭力量吗?正如那句话说的,科学技术本没有善恶之分,从来都是使用它的人在起作用。影片中的那些发表幸灾乐祸言论的网友,似乎对公主的安危、首相的处境、绑匪的可恶都毫不关心,他们事不关己看热闹,以低俗娱乐的姿态发表着对当事人伤害极大的恶毒言论。他们对此不会与负疚感,如若公主遇害,他们大可归咎于首相。如若首相答应绑匪要求并难以承受内心巨大的压力而自杀,他们也会声称首相自食其果。 不知道在一件事件发生时,这类恶毒和不负责任的网友有多少,但作为参与网络生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义务让整个网络环境更加理性与客观。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个称为舆论的武器,也有一个称为民意的利器。我们敲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力量的,都会产生或好或坏的结果,这些结果不止在网络世界发生作用,更会深深地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我们。所以,不轻信媒体、网络上的信息;不以娱乐的态度对待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制造网络暴力;不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发表客观、有理有据的言论。做人要有底线与原则,无论是在实名的现实社会还是匿名的网络社会,做人都要堂堂正正。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劫匪是真的要等到首相做了其所要求之事之后才会释放公主,那首相的牺牲就算是值得的了。可能是值得的吧,但这并不能掩盖媒体、恶意网民、观看直播的所有人的罪恶。在事件之初,除了首相方面几乎没有人考虑过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事情。如何在帮助首相在避免妥协的情况下,救出苏珊娜公主。媒体也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力求找到更多更新的新闻线索,想要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却并没有想到该如何将事件引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虽然在最初的采访中,有8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不会看首相的直播,但是正式直播的时候,几乎整座城市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甚至在电视中预报首相将做出不雅动作时,电视机前的他们竟然欢呼了起来。他们以娱乐的态度看待这个事情,完全不在意首相正在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国家的公主。首相的牺牲在他们眼里,不是牺牲,更像是一场好戏。论谁看到这个场景都会对这个国家绝望吧。

所以,劫匪自杀了。他的实验成功了,他的观点得到了论证,他对这个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世界绝望了。而首相呢,他的行为并没有让他的国民觉得他“在这生死攸关的事件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他得到的只是那少的可怜的多出来的百分之三的支持率以及一颗痛苦的心和破碎的家庭。而媒体在一年后,仍旧挖开伤疤,报导这一事件。苏珊娜公主也怀孕结婚,并极具讽刺地出席了少年英勇奖章颁奖礼。至于其他人的,对自己给那扇门后面带来的伤害与痛楚一无所知,仍旧一如既往地活着,娱乐至死地活着。

劫匪选择在没有任何21世纪新产品的房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附黑镜第一季2/3集杂感:

1.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在公众号中回复“看电影”可获取全集资源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2 ) 《黑镜》第二集 影评

到目前为之已经看到了黑镜的第二集。剧情的震撼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评论。

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现代化的洗漱间,现代化的“健身房”,让我惊讶于“原来人类的生活竟然可以这样?!”一个手势就可以代表人的一个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有质感”。“太帅了!”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时代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是不是最终将走向全体数字化?!嗯,是的,我要透过此篇来一窥未来!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切都慢慢变了味。他们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骑自行车?为什么骑自行车时放的节目在我看来是那么的低级趣味,却能引的人们频频发笑?而男主人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确那么的不高兴?

 “这已经是我们这里最真实的东西了,虽然也是在XX器皿里培养出来的。”……瞬间,我明白了一些东西,他们的生活环境全部是虚拟的,他们接触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或许在那里,人才是最真实的。

影片的前半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男主人公对金钱的麻木。遇到不好看的节目就跳过,扣钱也无所谓。他也从来不用金钱买什么,因为他是最“清醒”的一个人——那些所谓的商品不过都是虚拟的,“it’s not real”,既然这样我要买些虚拟的东西干什么呢?他对生活毫无热情,就这么半死不活的生活着。

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女主角的唱歌。歌声让他感到了一丝的希望。他愿意自己掏1500万让女主角去参加选秀,即使1500万意味着要骑6个月的自行车,仅仅只是因为“你的歌声是真实的”。在再三劝说下,女主角去参加了选秀。选秀后台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表情浮躁,像是在等待被拉去展览的动物,即使是这样也是乐此不疲。他们根本不知道来这里选秀是为什么,也许只是风气的推使,他们也就随波逐流的到了这里。

在女主角上台前,她被要求喝了某种饮料。我可以将这种饮料理解为“迷魂汤”。基于这样的假设,在台上评委劝说女主角去拍XX片时,女主角答应的也实属“正常”。不过这时,相信观众们都已经看出了三位评委的真面目,他们是该虚拟世界的统治者,他们掌握这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选秀是他们维持自己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有的人只是素材——一种可以被打造成供人娱乐的素材。这里要注意一下,他们所选秀出的素材可不是鼓励人们进步,而是那些能被打造成低级趣味的素材:胖子像机器一样的往嘴里塞东西,等增重到500磅来供人嘲笑;一种人侮辱另一种人,激发人类内心最黑暗的一面……

评委们为什么要选秀出这样一类“明星”?因为他们要“愚民”,只有没有任何思想的人才最容易控制。他们希望人们永远没有追求,整天都活在恶趣味中。他们冠冕堂皇的坐在聚光灯下当着评委,但骨子里确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混蛋。他们愚昧大众,讲人们打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男主角是整个影片里唯一看透事实真相的人,他为将喜欢的女生引到不归路感到懊悔。他愤恨的紧衣缩食,为的就是能再转到1500万,然后去上节目揭穿这个弥天大谎。看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励志片。男主人公是有梦想的,他想要活得真实。

终于,男主人公登上了舞台。这里必须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他用女生喝的饮料瓶骗过了工作人员。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喝工作人员给的“迷魂汤”,他在台上始终是清醒的!他确实在台上上演了一部好戏,用自杀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呵呵,剧情此时该如何发展呢?人们被他劝说清醒了?然后全体发生暴乱?美好生活就要来临了?no no no。评委是聪明的,他们当时就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用让他加入电视台来引诱他,同时将“肺腑真言”转换成另一种有价值的素材。事实上,群众们也已经中毒太深,不是你的感言肺腑的三言两语就能劝动的。

更具讽刺的是:男主人公在全程清醒的状态下接受了节目邀请。他没能抵抗的了诱惑,他在诱惑面前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我本来还寄希望,男主人公假意接受,实则在每次的节目中慢慢拉回群众的灵魂。But I’m wrong。男主人公真心实意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在之后的节目中真真正正地扮演着小丑。什么“英雄主义”!都去他妈的。我已经升级了!我已经不用再骑脚踏车了!——他已经真真正正的被统治者洗脑。

近两年的英剧可谓大放异彩,高质量、高内涵让我赞叹不已。这部电视剧就是把对现实的讽刺发挥到了极致。生活中的人们当然不可能这么愚昧,但我们真的就那么“清醒”么?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我们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么?在到达梦想的途中,我们真的不会被各种事物诱惑么?你确定你现在没有“泯然众人已”?

 3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4 ) The Dark Side of Media (内有部分剧透,慎入)

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5 ) 关键词:记性不好,所以快乐 EP3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
    还是第二幕,聚餐。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
    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
    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
    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对比不是判断么?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
       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
       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


       <删除>
       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6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短评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7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8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9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13分钟前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20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21分钟前
  • Haru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2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26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32分钟前
  • Bèn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35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37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47分钟前
  • cat
  • 推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50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1小时前
  • mOc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