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场危事

完结

主演:伍迪·艾伦,麦莉·赛勒斯,伊莲·梅,瑞秋·布罗斯纳安,约翰·马加罗,贝琦·安·贝克,乔·贝哈,刘易斯·布莱克,马克斯·凯塞拉,克斯汀·埃伯索尔,大卫·哈伯,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迈克尔·拉帕波特,鲍比·斯雷顿,玛丽·博耶,玛格丽特·拉德,丽贝卡·斯卡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场危事 剧照 NO.1六场危事 剧照 NO.2六场危事 剧照 NO.3六场危事 剧照 NO.4六场危事 剧照 NO.5六场危事 剧照 NO.6六场危事 剧照 NO.13六场危事 剧照 NO.14六场危事 剧照 NO.15六场危事 剧照 NO.16六场危事 剧照 NO.17六场危事 剧照 NO.18六场危事 剧照 NO.19六场危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新剧中的致敬过往及自嘲(未完待续)

昨晚看了两集,单是这两集里已经很有作者风格了,你能看到他的自嘲和过往影片的影子。


谈及电视剧:






开篇就自嘲为亚马逊拍剧,就像卖拷贝在《变形金刚4》(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里借角色说的台词一样:“还不都是现在的电影给害的,不是重拍就是续集,造的都是一堆垃圾。” 嗯,不是说有钱赚我就不能说你坏话了。

片中的理发师对圈内事似乎很是专业,这应该也是基于真实。至少上次约翰·特托罗忽悠伍迪来演《色衰应召男》(Fading Gigolo,2013)就是找他们相同的理发师来传话,才引起了伍迪的兴趣。可见,理发师的意见是多么的重要。


半夜听到动静:





在第二集开头,妻子听到楼下有动静,而打扰了伍迪的美梦。这段情节可说是《曼哈顿神秘谋杀》(Manhattan Murder Mystery,1993)里夜半惊醒、疑心病重的妻子的照搬:






梦游:




伦尼·戴尔晚上出现了梦游现象,“梦游”是《玉蝎子魔咒》(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2001)里的主题,海伦·亨特扮演的角色因被催眠而梦游:




我爱养女:




没错,自嘲再次出现!


看见警察就紧张:



是的,这种情况在《安妮·霍尔》(Annie Hall,1977)里也表现过:




飞机、轮船恐惧症:



西德尼与客人聊天时,说到对飞机和船的不信任。记得没错的话,伍迪本人就神经质地害怕这两种交通工具,说过如果搭乘它们,绝不会事先暗示它们会失事,这一点他非常迷信。在片中,他借角色之口再次表达了对这两样东西的恐惧,不过如果是别人搭乘,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暗示给他们听了。



看来异国他乡的医院也是他惧怕的,这就等同于客死异国他乡……


夫妻间的狡辩:



妻子凯是一名婚姻咨询师,其中接待了一对要离婚的老夫妻。夫妻俩一直在相互指责与自我辩解,在《贤伉俪》(Husbands and Wives,1992)中就有受访的妻子与前夫间的相互指责与自我辩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方一点都不浪漫。





塞林格:



塞林格真是影视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人物,《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都让这位作家起死回生了。在伍迪电影中多次提及塞林格,比如《安妮·霍尔》。《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伍迪最爱的五本书里唯一一本小说。



好了,再接着看后面的四集了,祝各位假期继续愉快~

 2 ) 当伍迪·艾伦将毛主席写入剧本的时候

与伍迪·艾伦有关的书包括好几类,首先是他自己结集出版的随笔、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他与作家、艺术家的深入对话也编成了好几本比较厚实的书,艾伦的传记常见到的已经有3本,哲学、电影理论和文艺理论领域的研究专著或者文集也有5种以上,其他的出版物还包括艾伦电影作品的解读和图片集。我的阅读印象跟观影印象没有明显区别,作为艺术家的艾伦将创作焦点定于个人层面,无意探讨社会和政治议题。 他认为,人类的故事由谋杀构成,改变的只有装饰。2001年9/11恐袭中穆斯林极端分子杀死美国人,后来变成美国人杀伊拉克人。在他小时候,希特勒谋杀犹太人,到现在则是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互相屠杀。几千年的延续中政治就这样动荡不已,历史一再重复,了无新意。但作为公民,艾伦仍然坚持投票,只是对美国现状的评价不高。他说过,政治运作治标不治本,政治家首先选择打补丁的方式,就好比忧郁症患者认为或许从纽约搬到旧金山就能改变生活,但问题其实跟着他在走。 艾伦不是写《格列佛游记》的斯威夫特,即使政治题材入戏,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政治讽刺承载道德寓意,只需要制造喜剧效果。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伍迪·艾伦电影中时而出现与政治有关的镜头,其中对于左派乃至极左的表现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香蕉》(Bananas, 1971)属于伍迪·艾伦早期的搞笑作品,此时他还在导演电影的见习阶段,能够调遣的主要才华来自于他作为笑话写手和美式单口相声演员的积累。艾伦扮演男主角菲尔丁,一个蓝领阶层的普通人,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障碍重重。比如有姑娘要求他用法语说“我爱你”才能引起感情冲动,但他不会,只能问“犹太人的希伯来语行不行?” 漂亮姑娘南希上门征求签名,请愿反对美国继续与拉美国家圣马科斯的独裁者保持友好关系,支持那里正在酝酿中的革命。追求南希失利以后,菲尔丁决定采取极端行动来证明自己值得成为姑娘感情的归宿,他南下圣马科斯加入了革命队伍。虚构的圣马科斯可以是中南美、加勒比海地区任何一个政权动荡的香蕉共和国,不过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古巴是吸引美国注意最多的国家,自然成为最自然的灵感来源。电影中革命者身上的绿军装、脸上的络腮胡和嘴上挂着的雪茄烟跟切·格瓦拉或者卡斯特罗形神俱似。 《香蕉》中他同时从游击队和统治者双方获取笑料,革命领袖艾斯珀西多与独裁者同样残酷无情。夺取政权后,陶醉在权力中的领袖宣布,“我是你们的新总统了,从今天起,瑞典语将成为圣马科斯的官方语言。你们的内衣必须每半小时换一次,而且只能外穿。所有16岁以下的儿童从现在起全部年满16岁。” David Evanier2015年出版的传记Woody: A Biography介绍,在《香蕉》完成以后,伍迪·艾伦曾为美国公共电视网在纽约的旗舰台WNET拍过一部电视剧《人在危机中》(Men in Crisis),讽刺当时的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在伍迪·艾伦所有的作品中,这一部离政治的距离最近。在水门事件调查期间美国民众对尼克松当局高度疑虑的背景下,他写出了这样的台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有很多想法以强化美国的执法,他面对的障碍只有资金不足,另外还有就是美国宪法。” 伍迪·艾伦剧中的笑话还包括尼克松夫人往往趁他不在的时候,将剧中相当于基辛格的角色招到白宫中发挥国家安全顾问以外的作用。靠公共资金、民间筹款和观众捐助维系运作的PBS在美国社会基本上以小心谨慎立足,很难得罪有影响力的人士。尼克松当局得知剧本内容后随即传出削减PBS预算的风声,但艾伦拒绝修改这些政治笑话,最后双方合作只能终止。PBS公布原因说这项制作涉及到共和党一方总统候选人,因此民主党一方将有权要求获得对等的时间出现在节目中,但电视网无法满足,所以只好取消播出计划。没人真的相信PBS方面的解释。 艾伦并没有放过年龄相近但政治观点截然不同的犹太人基辛格。在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艾伦扮演的主角、喜剧演员Alvy与人争论时表示,哈佛毕业的人也可能是傻瓜。为什么?“你要知道,哈佛也会犯错误,基辛格在那里教过书。” 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国将首都建在特拉维夫,其实从世界范围内看,犹太人真正的首都在纽约,尤其是布鲁克林,也就是伍迪·艾伦生长的地方。到1880年的时候,全纽约市共有8万左右犹太裔。随后东欧犹太移民大量涌入,纽约犹太人口到1920年时猛增至160万。发展至2012年时,这个数字仍然维持在100万左右,其中布鲁克林高达56万。伴随着这些移民一起来到美国的还有欧洲流行的各种思潮,从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一直到犹太复国主义。当时的犹太人承担着多重艰巨任务,他们需要摆脱贫困、迅速在新大陆立足、进而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他们还要抵制反犹主义、反对美国介入欧洲的战争。犹太人中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属于两个不同阵营,彼此兼容度不高。社会主义者立场偏温和,共产主义者比较激进,他们将自己看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愿意为莫斯科马首是瞻。 当时的环境催生出一批信仰社会主义的纽约州议员,甚至还有一位国会议员Meyer London。1912年,Eugene Debs以社会主义党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大选,赢得了6%的选票,超过2016年大选中的自由党候选人、前墨西哥州长Gary Johnson(3.28%)与绿党候选人Jill Stein(1.06%)之和。布尔什维克领袖之一托洛茨基1920年代遭斯大林迫害被逼流亡。我一直有个假设,如果这位俄罗斯犹太人选择移居布鲁克林而不是墨西哥,他的人身安全应该更有保障。如果哪天突然有兴趣角逐代表布鲁克林的国会议员席位,托洛茨基当选的可能性极大。

1950年代,斯大林统治苏联的真相披露以后,社会主义信仰在纽约犹太人中逐渐遭到摒弃,但在美国当今的政治谱系中,他们仍然明显靠左,只是左倾程度有所不同。2016年大选对希拉里形成有力挑战的伯尼·桑德斯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自称,他生长于布鲁克林。伍迪·艾伦4月接受《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采访的时候说,“我非常喜欢伯尼,他的主张特别棒,但我支持希拉里。我认为希拉里能做成更多伯尼想做的事情。” 艾伦也喜欢奥巴马,他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采取的不合作姿态感到不满。他开玩笑说奥巴马应该被授予等同于国王的权力,由此他可以更快地做更多好事。 在漫长、喧闹的2016年选举中,伍迪·艾伦见诸于大众媒体的言论只有寥寥数语。艾伦电影中的政治差不多都是这个份量,他笔下的人物对写情色诗歌的康明斯比对写《资本论》的马克思更感兴趣。即便如此,艾伦电影中仍然透露出有趣的政治信息,他亲近自由派(民主党)、远离保守派(共和党)的立场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呈现。 《香蕉》中,艾伦的角色菲尔丁流连在杂志堆中,镜头从右向左摇过各色丰乳肥臀,《搅》、《高潮》、《偶然的裸体主义者》等名字相继出现,镜头定格到的却是《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知识分子的旗舰刊物。艾伦怎么也不可能将《纽约客》、《纽约书评》这类自由派杂志放进色情堆中。 《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6)中,大学生艾莉森告诉艾伦的角色艾维,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为“20世纪文学中的政治承诺”,艾维将左派的诸多特色融汇进一个句子,“你是不是…来自纽约、犹太人、左翼、自由派、知识分子、住中央公园西边、上布兰迪斯大学、进过社会主义者夏令营、父亲有本·沙恩的画作…?”艾维和艾莉森很快结为伴侣,虽然不久后分手,但总算经历过一段自由派与自由派之间才可能有的相濡以沫,比如在卧室热烈讨论沃伦委员会调查肯尼迪被刺案的过程是否公平,借以逃避身体亲近。 实际生活中政见不同也能成为夫妻,比如比尔·克林顿1992年竞选团队的主管后来娶了对手老布什的助手为妻。艾伦电影里类似的和解不大常见,男女之间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前有必要搞清彼此的政治立场。《双生美莲达》(Melinda and Melinda,2004)中,喜剧演员Will Ferrel扮演的男主角霍比在夜总会里认识了个漂亮姑娘,两人的对话堪称性与政治的结晶。 他首先交代说,“我需要说明,我是个自由派。” 姑娘问,“你说的是政治上还是卧室里?” 霍比回答,“在政治上我是个自由派,在卧室里我是个左翼自由派。” 姑娘回应说,“在卧室里我是个极端分子。” 霍比似乎有些紧张,“我们可以坦诚相待吗?过去几个月我跟妻子没有真正生活过,缺少实践。所以,从政治上说,我需要一些“肯定性的行动”(Affirmative Action)。” Affirmative Action此处为双关语,在政治话语体系中,我们一般译成“平权法案”,一个美国所有的华人父母大概都熟悉的术语。平权法案意在消除少数族裔在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内可能遭遇的歧视,但在目前这个阶段遭到很多华人家长的反对,尤其在教育领域。他们认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才是真正的平权,但事实上他们的孩子即使考高分也未必能进好学校。相比之下,非洲裔或者拉丁裔的孩子只需要比华人孩子低的分数就可以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华人的想法固然有道理,只是缺少了对于美国民权运动发展的深入理解。 艾伦电影里的人物在谈情说爱或者走向出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话题还包括减税、公立学校的宗教祈祷和美国社会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当然还有第二修正案。艾伦对拥枪一点也不热衷。1973年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中,他写过这样的台词,“哦,他可能是全国步枪协会NRA的成员,这是个帮助罪犯获得枪支以射杀公民的组织。这种行动被看作为公众服务。” 政治观点不同的人物撞到一起也可能特别有趣,比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中,Owen Wilson中扮演的男主角吉尔每都晚可以回到1920年代文艺群星照耀下的巴黎,海明威、斯泰因、毕加索、达利、艾略特、菲茨杰拉德、高更、德加纷纷出现。与老夫老妻不同,吉尔与女主角伊内兹毕竟只是未婚夫妻,两人之间还没来得及形成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分歧,形成对照的是未来的岳父、美国式民族主义者约翰。约翰对内支持政治主张极右的茶党,对外鄙视自由化的欧洲,即使法国葡萄酒的品质举世公认,他也坚持认为加州葡萄酒更好。约翰和吉尔之间针锋相对的时候比相谈甚欢的时候多,伊拉克战争之类的问题就能成为导火索。他对让吉尔着迷的活跃在巴黎的那些人物兴趣不大,当认定一心惦记着要回到20年代的吉尔其实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他的临别赠言是“替我向托洛茨基问好。” 《午夜巴黎》放映时的2011年中国其实已经基本崛起,只是全世界的感受还不一定特别强烈。至少从伍迪·艾伦看,他受到的影响还不至于让北京取代莫斯科,电影中的约翰无法说出“替我向陈独秀、李大钊问好”的台词。等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风向标之一应该就是毛主席进入了伍迪·艾伦的剧本。 艾伦为亚马逊制作的6集短剧《六度危机》(Crisis in Six Scenes)以动荡的1960年代为背景,跟《香蕉》接近,但卡斯特罗、切·格瓦拉仅顺带提及,取而代之的红太阳是毛主席。剧中青春女星Miley Cyrus扮演的兰妮政治上属于极左,即使中国的红卫兵恐怕也只能远远地站在她的右边。兰妮将联邦调查局FBI视作纳粹的盖世太保,美国媒体大致等同于法西斯的宣传机器,她挂在嘴边的话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主席会因为她而感到骄傲。 艾伦扮演男主角西德尼,Elaine May扮演妻子、心理医生凯瑟琳。凯瑟琳具有浓郁的美国温和左派气质,极左的兰妮推荐红宝书之初,凯瑟琳还分不清Mao和Mayo。Mayo是美国一家顶尖的医疗机构,地位相当于北京协和医院。不过她的悟性很高,稍加阅读以后即为毛主席语录中体现出的智慧着迷。 凯瑟琳组织的家庭读书会有十来位老太太参加,她给大家介绍毛泽东说,“你们知道他是谁?那种极具现代风格的夹克就是以他命名的!”老太太们纷纷表示,我们喜欢毛式服装,非常简单却具有低调之美,中国人的视觉感受力非常好。读书会的老太太们认为毛泽东很伟大,哪怕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比如取消缠足习俗。有一位尤其能够感同身受,她不久前买的一双鞋子小了一码,生活立即陷入极度困境。老太太都来自生活在纽约郊区特有教养的家庭,她们肯定理解,既然穿小一码的鞋子都痛苦不堪,缠足只能是人间地狱了。 直到1976年前,美国左派对中国的真相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并不认同中国由一个共产主义的独裁者统治的常规说法。相反,他们认为毛泽东领导中国乃是历史的必然,比此前的动荡要好得多,或者说是中国走上正轨必须经过的阶段。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文革和毛主席确实为美国激进人士所追捧。不惜以暴力为手段的“黑豹党”(Black Panthers)不仅读《毛主席语录》,他们更进一步研读、印发、传播四卷本《毛泽东选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Simon Leys、林培瑞等中国研究者逐渐揭示出皇帝新衣般的真相,美国左派才基本摆脱幻觉。 妻子凯瑟琳和朋友们能够朗朗上口的毛主席语录越来越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似乎特别得到大家的青睐,剧中出现两次。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老太太们开始反思美国参与越南战争的荒谬之处,随即琢磨着怎么去征兵办公室门口抗议,但她们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将遇到重重心理阻力。其中一位老太太提出裸体抗议,另外一位觉得如果要裸体,自己首先要减掉7、8磅体重。由此可以想见,她们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努力很可能被迫一再延迟。 电视剧中也有些听起来不那么熟悉的语录,比如“无需经过努力就能到手的姑娘不值得追求”(No girl is worth achieving without some effort.)。我非常诧异老人家还有时间在青春议题上发表看法,经过认真搜索《毛主席语录》英文版过后我才笑出来,这是艾伦自编的语录。其他作为笑料的“语录”还包括“共产党员背叛信仰才会爱上脐橙”、“你眼中的逃犯,在别人看来却是为自由而战的勇士”、“手无寸铁者如同狼群中的羊”、“生活无法预测,除了以死亡为结局”、“国家的法律其实在街头写就”,其中有些文字像是来自美国中餐馆独有的签语饼中裹着的那些纸条。 与妻子对世界革命充满向往不同,丈夫西德尼比较冷静,年轻的激进分子兰妮干脆视之为“鸵鸟”。任凭国际国内形势风起云涌,他仍然埋头专注于写作。西德尼用自己的语录来平衡毛主席语录,比如“小心极端分子,不管她们的诉求有多么正义。”当妻子热血沸腾的时候,他提醒说你们最需要的不是激进的政治,而是髋关节手术。当众人为毛主席着迷的时候,他提醒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只有极少数人超重。不管中国还是美国,从广泛传播的领袖标准像中确实不容易看出饥荒的蛛丝马迹。在这部连续剧中,艾伦凸显了社会主义者和饥饿的联系,包括兰妮在内的左派经常饥肠辘辘,有机会补充食物的时候总会超量,以至于艾伦的角色西德尼发问,“所有的革命家都吃这么多?一旦开吃就停不下来?”

 3 ) 最后还是会回到那个让我们觉得舒服又有点无聊的地方,在此之前,随便吧朋友们,只是无论做什么要承担后果

伍迪艾伦演的小老头,在资本社会混得还不错,心里有一个当作家的种子。敏感多疑,沉浸于日常琐事,例如松饼烤鸡,剪一个像喜欢的男明星一样的发型。胆小怕事,想过安稳生活。不承认自己活在消费陷阱中,认为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没人知道他心里怎么想,这只是他呈现出来的样子)。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中产阶级都是这样的,但他代表着某一类人。

伍迪艾伦的老婆,婚姻咨询,私下举办了一个读书会,生活舒适,重感情,追求上进。偶尔想要寻求刺激,才会愿意帮那个女战士,除了感情原因,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毕竟生活舒适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平淡。

读书会上的太太们,有钱,有时间,需要一些事情来消耗时间,读书,一是能学到一点东西,二是能自我安慰。别和我讲哪个占比大,除了当事人没人有资格说谁是装的还是真的。追求真实的知识还是追求某种上进或充实的幻觉,二者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婚姻咨询的顾客,两对夫妻都挺有意思的。首先我比较好奇的是伍迪艾伦老婆的态度,听到他们说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我也觉得挺好笑滑稽的,但第一反应是你俩就不应该在一起分了得了。而作为婚姻咨询顾问,她的态度很平常,她没有惊讶也没有觉得这些问题无法忍受,甚至没有把这些问题当成一个多大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很惊讶。虽然我也可以理解,可能是因为她处在婚姻之中,所以她知道婚姻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逻辑的无厘头的说不清的没有道理的,她了解,所以才这么云淡风轻。

其次,这两对夫妻细想一下也挺有意思。

短期记忆比较清晰,所以先说后一对。老公不想和老婆上床,因为没感觉。和妓女上床有感觉。老婆知道后觉得他找妓女花费太高。因此他们俩协商老公给老婆钱,把老婆当妓女,他俩继续上床。事实证明很有效,把老婆当妓女,让老公又重振雄风了。但没多久就发生了分歧,老婆觉得钱太少,让老公多给点。老公不同意,说给那么多都可以找一个专业的高级妓女了,为啥要给你。老婆说因为自己段位高,这钱太少了,如果你不给,我就去拉客,拉客赚的钱比你给的多多了。这事儿最后也没得出一个统一结论。下一次这个男的独自来咨询,他说自己的老婆离开他了,去做妓女了,在拉客,问顾问应该怎么办,他很慌,他爱他老婆,可她离开他了。

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慢慢偏离一开始的主题了,就像本来在第三跑道然后去了第二跑道然后去了第一跑道,然后又去了别人的跑场了。荒诞滑稽没逻辑无从分析。

但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不一定对,随便讲的。老婆不爱老公,或者说没那么爱,比较爱钱。老公并不是不爱老婆,只是性厌倦。没了。老婆去拉客只是这部剧里最后的部分,但对于这一对夫妻来说,最后他们俩是否重归于好谁知道呢。信息有限,

有其他角度的分析或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

第一对夫妻我其实有点忘了咋回事了,就是他们俩什么习惯都不一样,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吃什么酱。我当时看到这块,第一反应就是您一开始怎么决定结婚的。后来想,其实可能是刚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互相包容,后来没那么在乎了就各自为营了,我想怎样就怎样。那他俩最后会不会离婚呢,这个也不好说。可能两个人在一起,除了生活习惯外,还有一个东西叫共同生活久了产生的羁绊吧。按照我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软弱。没有歧视意思,软弱是个中性词,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如果是相互契合形成的羁绊,那应该是爱。但如果两人不咋契合,只是生活久了习惯对方不想一个人的羁绊,觉得顶多算软弱。个人看法。

那个女战士挺狂热的,她最大的恋爱对象应该就是革命这件事,而不是和某个人在一起。在提到革命,用武力带来和平的议题时,她真的挺激动的。

以及我很喜欢她对那个迷恋她的中产阶级小子说的话,如下。

中产阶级小子觉得女战士很有魅力,觉得后者点燃了自己心里的一团火,让自己忽然意识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于是对女战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恋。而且古巴当时好像是战火纷飞的吧,但他对古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认为可以去那里和女战士互相了解,说到这个情景他自己还挺沉醉的。

不能说他蠢吧,可能作为银行家的儿子,在金融方面还是挺精明的,只不过是到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自己都不知道的某个面向被唤醒了,一时头脑发热了而已。

PS:说到这个,我真的是好喜欢伍迪艾伦戏谑“人对自我幻象的迷恋”这一点。在《无理之人》《子弹横飞百老汇》里都有这样的片段。套路都是一样的,本来过着自己的生活呢,还挺舒服的呢,忽然出现一个在生活圈之外的人,然后自己被那个人折服了,特别迷恋那个人,觉得要脱离现有的生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最后因为某件事情意识到了,其实自己还是适合在自己的圈子里待着。而自己的迷恋,要么是片面的认知,要么是自我满足的途径而已。虽然这个套路看了很多遍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套路啊。很喜欢他轻飘飘地戳破迷恋这件事,一开始是感激,后来是温暖,还有一个人在坚持不懈地告诉你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区别不过是我们是否足够认识自己而已。给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一个大大大拥抱。

继续说回这个剧。除了中产阶级小子,还有他在艺术画廊工作的中产阶级女友。首先,人挺好的,也的确是真的喜欢这小子,都要和他去古巴了。还说什么古巴浪漫,估计是这小子告诉她的。伍迪艾伦是在讽刺很多中产阶级的愚昧无知天真?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过是一个面向而已,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无论你看到的是哪一面,都不能否认另一面的存在。

最后一集就是一场闹剧,感觉伍迪艾伦很喜欢运气这个东西,或者至少他是相信运气这件事的,比较淋漓尽致的表达是《赛末点》,还有他开车带女战士离开那块,差一点就打开后车厢了,对方忽然认出他了,说自己特别喜欢他,签个名吧,不查车了。然后女战士就逃走了。最后所有人都来到伍迪艾伦家那块,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但我猜他想表达的是,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啊,所以你不可控的因素让你喜欢的讨厌的都一起出现的,你能怎么办呢,就当自己在拍电影呢,演下去呗,反正总会过去的,就像这部剧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他们两个躺在床上回顾这一天或这段时间。

最后我们都会在某个让自己舒服可能也有点无聊的地方待着,最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这样一个地方。在此之前,就想怎样怎样吧,想折腾就折腾,想迷恋就迷恋,该伤心就伤心。都可以承受,都接受,就是这样而已。

警报那块。我不太明白他想表达的寓意。他以为自己没拉警报,但其实拉了。也许他在暗示记忆不可靠或人生时刻存在误读,你以为是怎样的,其实并不是。又或许,他只是想通过某种误差, 来制造更多的滑稽紧张幽默反差吧。

谁知道呢。

同样的结尾,每次都是,认识伍迪艾伦这个老头子很开心,能看到他的电影很开心。前几天看新闻说他息影了,有点难过,但人与人之间总有说再见的时候不是嘛。我还买了你两本书呢,慢慢读。有些再见不得不说,那就好好的咯。毕竟,还是过自己的人生更重要吧,有幸遇到,已经是缘分了。

 4 ) 六场危事 Crisis in Six Scenes, 2016

今年9月底,伍迪·艾伦应亚马逊影视副总裁罗伊·普莱斯之邀在该网站推出了自己从业生涯以来第一个剧集,名曰《六场危事》。对亚马逊来说,他们无非是想延续《透明家庭》在2014年金球奖、艾美奖上横扫五项大奖的强劲势头;而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这部剧集实在是个烫手山芋。毕竟,金钱和期待的重压将他逼入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之中,而他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的经验,又少得如此可怜。

      故事将背景设置在六十年代政治气氛极端狂热的美国,对剧中几乎每一个人物进行了十分辛辣的嘲讽。《六场危事》一共分为六集,每一集二十五分钟,合在一起其实不过两个半小时,也就是一部电影的容量,从英文直译称中文,或许叫“六幕危事”更加准确。往好了说,伍迪·艾伦并没有把每一集抻成四五十分钟,为观众省下了不少时间,也算是良心编导;往坏了说,这样的设置除了拉长观众的期待,将观影过程掰开切碎,迎合了观众观影碎片化的习惯之外,也再无其他让人信服的原因。可见,关于电影与电视到底该作何本质区分,伍迪·艾伦在他的处女作剧集之中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从质量上来说,《六场危事》也着实无法与伍迪·艾伦一直以来惨淡经营的电影相比。就像伍迪·艾伦借片中人物之口所言,写这个剧无非就是因为“电视剧挣钱”(第一集开头,算是开门见山),既然作者自己尚不自珍,观众又该从何谈起?且不论语言幽默对伍迪·艾伦而言难度几何,也不提语言幽默在喜剧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层级,单说整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充斥着单调的笑话就让人审美疲劳;更大的问题是,这些文字游戏始终没有咬合在一起,一处处讽刺单摆浮搁,就像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实在夹生得可以。有时我不免怀疑,这个剧本到底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也许就是伍迪·艾伦先写出一个一本正经的底本,然后把所有一本正经的段落改成笑话?甚或让人怀疑,如此平庸的架构都不需要伍迪·艾伦亲自动手,谁不会写一个不速之客来了又走、前后全无照应、人物扁平如画的故事?

      与同年出品、早前在戛纳电影节作开幕片的《咖啡公社》一比,《六场危事》就更显尴尬了。在前者之中,观众可以看到几组人物命运的巧妙交织,种种巧合先后呈现,让人感到极度不安;观众还可以看到堪与《日落大道》、《美国往事》对比,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好莱坞式浮华和美国梦的衰朽,嗅到从《桃色公寓》那里继承下来的悲喜交集,感到不亚于伍迪·艾伦巅峰时期爱情题材作品的甜蜜和动人;直到最后,还得到了一个隐然藏有一丝悸动、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妙而暧昧的结尾。

      而后者呢?伍迪·艾伦讽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懦弱本性,讽刺了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非正常的政治狂热,讽刺了易受煽动、听风是雨的老太太,讽刺了极度神经质、活得苟且而一无所成的自己,连一个出场只有几分钟的警察也没能逃过他的口诛笔伐。然而,他却并不是那个精通左右互搏的周伯通,最终陷入了藤蔓缠身的僵局。

      再者,幽默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咖啡公社》的突出品质,但事实上却已经渗到了电影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每一个电影镜头和每一处电影语言中,就连女主角前后几次对男主角不动声色的评价都让整部电影浑然一体,直可谓神来之笔。更别提打眼一看就费了不少力气的选角——从非常擅长塑造神经质犹太人形象的杰西·艾森伯格(简直就是伍迪·艾伦的替身)到尖声尖气里透着虚伪和狂傲的史蒂夫·卡瑞尔,无一人不是“正中靶心”,每个人物甚至无需言语,只要站定,性格便从眼睛甚或指间倾泻而出。《六场危事》则全然没有为演员提供这种空间,人物甚至连“戴上面具”的工夫都没有,对台词只能称得上是疲于应付;伍迪·艾伦本人也是老态龙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物应有的力度和气质。

      回顾伍迪·艾伦几十年来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我们大概会发现一个让人惊讶却不常被提起的事实,那就是他至今为止所达到的最高成就,绝不在于嘲讽有多辛辣——尽管他的人格中充满了幽默的因子和与生俱来的魅力——而在于他能够用幽默与荒诞穿透现代人复杂、多变而又百无聊赖的生活,从短暂的艰辛和不安中找到一丝快慰和生机。《安妮·霍尔》里,伍迪·艾伦用尽间离、炫技无数,要达成的无非是这个;《西力传》直接用伪记录进行旁观,意图也是在此。至于《开罗紫玫瑰》、《赛末点》、《蓝色茉莉》……我们发现,爱情与谋杀正是伍迪·艾伦表现这一主题的绝佳载体,而政治和信仰则不是,因为在爱情面前,他可以离得很近,使出浑身解数,甚至陷入其中;面对政治和狂热, 他却只能躲在角落里“扎小人”,失去了应有的洞察力。强弩的笑料,到底还是显得有些许肤浅,不如一丝销骨的柔情来得更让人会心,让人回味。

      说到这里,再回看一次《六场危事》那个敷衍了事的结尾吧:一心想要送走“瘟神”的小老头儿和他的妻子躺在床上。在此之前,所谓的“瘟神”,也就是一名激进分子,不知怎么就在老头儿和警察对话时一溜烟儿逃掉了。老头儿念着白天和警察的对话,竟然就忘了那个让他日思夜想、魂不守舍的人物,开始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到底该不该放弃电视剧,转而投向小说写作?

      作为观众,我只想说,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别再拿出第二季糊弄自己了,若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投入到爱情和谋杀之中,那才是我等生民之幸啊。

 5 ) 想尝尝每集必提的水果馅饼

新年第一部剧集。其实它就是个电影。剧中伍迪艾伦所有的毛衣,和裤子搭配起来都温柔好看,风衣也美,老太太八十五,看不出,装化是中年人的,偶尔能看出端倪,说话略有种上了年纪的含糊不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微醺。角色性情狡黠傲娇,一丝怨气也无,有一种浓浓的少女感。羡慕她的读书会,自己也想来组织一个,都是认认真真擦上唇膏的姑娘们,每个人都抱着贴满彩色便签的书,书是契子,吃甜点心,喝酒,剖析与表白自己,嗲,七嘴八舌,娇滴滴。最后众人齐聚乱哄哄的桥段叫人焦躁又兴奋。伍迪艾伦的片永远是一场暖黄的BGM是爵士乐的关于过去的梦境,愿他年年出片,健康长寿。

 6 ) 《六场危事》时间背景考证

伍迪·艾伦宣称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但更确切的时间可能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1970年。 第一集中,伍迪·艾伦和伊莱恩·梅的谈话,伍迪·艾伦问,“有什么新闻”,伊莱恩·梅称,当时的新闻有越南遭遇大屠杀、旧金山爆炸事件、密歇根洲的大学暴乱及黑人解放军越狱。

首先,越南遭遇大屠杀,该事件即是指美莱村屠杀事件,1968年越战期间,美军于越南广义省美莱村进行无差别屠杀,轮奸妇女并肢解尸体,该事件相关信息遭美国陆军封锁长达一年,后由美国记者西莫·赫许于1969年末在《纽约客》撰文揭发,轰动一时,再度激起美国国内反战浪潮,其也于次年获普利策国际报导奖。

旧金山爆炸事件,1970年2月16日,旧金山公园站沃勒街(Park Station on Waller St. in SF)发生爆炸,一名军人和八名官员被炸身亡,黑豹党被当局认为是最大嫌疑人。该案至今未破。而当时舆论一度曾怀疑凶手是十二宫杀手,这也直接导致其向《旧金山记事报》寄发信件,要求他们发文澄清他并未参与该案件,否则他就将制作炸弹袭击巴士。十二宫杀人案件也同样至今未破。

密歇根洲内一大学暴乱,暂无法确切考证。猜测有二。

一,1970年5月4日发生的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引发的连锁事件,导火索是1970年4月30日,时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进入柬埔寨,引发大量学生在肯特州立大学校园内开始抗议,反对越战及入侵柬埔寨,而后几日内,骚乱升级,恶性事故频发。肯特市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国民警卫队入驻。5月4日,肯特州立大学的示威者与国民警卫队发生冲突,后国民警卫队鸣枪警示学生,学生受到惊吓,秩序混乱中,国民警卫队开枪射击,导致4死9伤。枪击案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逾四百万学生罢课,各地高校纷纷响应示威活动。

二,1970年8月24日,一大批青年在密歇根皇家橡纪念公园内举行集会,警方接报说,现场有人使用违禁药品,警方遂封闭皇家橡纪念公园,由此引发骚乱与冲突。骚乱逐步蔓延至伯明翰市的中产阶级社区,最后总共持续三天,警察逮捕了超过500人。该事件直接导致了大批不受控的青年成立不受当局管辖及指导的社会服务机构。

黑人解放军越狱,1962年,乔治·怀特同三名同伙在新泽西州沃尔镇打劫加油站,杀死加油站老板,后被捕判囚15至30年。1970年,乔治·怀特同三名囚犯一起越狱,加入激进地下武装组织“黑人解放军”。两年后,他挟持达美航空一架客机向当局勒索100万美金后逃亡,直至2001年于葡萄牙里斯本被FBI抓获。事实上,伍迪·艾伦因此也在剧本犯了一个错误,越狱当时,乔治·怀特还未加入“黑人解放军”,所以并不能称其为“黑人解放军”。

 短评

很不对味,有早期伍迪的味道,但又挺物是人非的,一些七零八落的调侃烂梗和重复致敬...虽然不想承认,的确有点无力回春...

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毛主席说:道理我都懂 但是为什么要选麦粒

6分钟前
  • 饿狗
  • 还行

大型图解“后院篱笆原则”,从中产老太太集体学习毛 泽东语录开始全程高能,可能是伍迪艾伦近年来最搞笑的作品了。

1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能躺床上舒舒服服什么都不用想看一天伍迪.艾伦大概是我当下觉得生命中所能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事情了 一群老太太讨论卡夫卡 让我想到如果一群铝厂工人讨论波兰斯基会是怎样 哈哈哈

14分钟前
  • 公园最冷的一天
  • 力荐

把60年代图样图森破的左翼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黑出翔了

1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最重要的不是调侃六十年代全球左翼运动抑或揶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实际上它是以一种情境化的方式再现了那种革命对日常生活的介入深度及表面性。这种轻松和絮叨调子里的回眸,毕竟牵扯出了那么多已不再容易说的话语。法农、卡斯特罗、切、毛、列宁、马克思,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成为谈论的核心。

20分钟前
  • xīn
  • 推荐

Miley Cyrus原来不仅是长得像Justin Bieber,连声音也很男性化!

25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虽然各色伍迪标签齐聚总长不过是部卖拷贝电影,这还很明显是个电视剧,而且让人感叹伍迪要是当年顺路进了情景喜剧圈笔下会诞生多少伟大剧集,末集戏仿马克斯兄弟的高潮功力尽显,第五集和May的冒险好有黛安基顿怀旧感,话说伍迪是真准备写小说了吗?

2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无敌艾伦粉真的好福气,一年一会、编导合一、作者标签,难能可贵的是水准稳定。更喜出望外的是今年外加一部剧,还是隔XX年老头亲自出演,简直是额外赠送超值大礼包嘛。。老头这角色超可爱,尤爱他每集对美食的护犊之心。以及下了本钱玩自黑,竟然在第二集说“我很爱养女”。

3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伍迪·艾伦牌地图炮开起来真是毫不留情,但前五集拍的也太敷衍了,读着剧本脑补和看剧没什么区别,收尾一集终于显出功力:好一出神经喜剧。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拿塞林格来自黑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小老太太萌了。“少数几个超重的中国人之一——毛主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3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根本就是一部电影拆成六集嘛!剧作结构其实有点像[曼哈顿神秘谋杀]和[别喝生水]的混合物,基本也是按照室内情景喜剧/舞台剧的路子在做的。重点和最大的笑点估计就是一群美国中产阶级傻老太太背毛主席语录吧,实在太特么好笑了。对美国六十年代左派幼稚病的嘲讽很犀利(感觉指向实际上是当下的身份政治的白左幼稚病……),不过结尾简直是天坑……另外片名这么翻其实也不对啊,哪里有六场嘛,“危机的六个场景”之类才对啊。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重见老头啰啰嗦嗦畏首畏尾真是大惊喜!神经质不改,自恋依旧,塞林格作为其精神偶像保驾护航至今,吐槽技能升级,自黑功力炸裂,细节梗对应其以往盛年作品,保准能博君一笑;恶魔/天使结合体打破庸碌中产生活,这倒是近年主题;一群老太言必称Chairman Mao的群戏真笑死我了!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所以说,老头儿除了自编自导外一定还要自己演才最完美,找谁替都没用,另外,这剧真是太适合留恋老头儿上世纪作品的影迷看了。

5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看完感想是电视圈需要像Woody这样的电影人偶尔来发光发热一下,不然就太无聊了。哪怕不能懂这些刻意或者无意埋藏的梗或是高级的自嘲,它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怀旧又风趣的喜剧,你在某个下午看完会很开心就是了。(求给读书会的老奶奶们单独出衍生,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读书会√)。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亚马逊请他拍电视剧,他拿了投资拍了一部电影,然后分成六份,当成电视剧来发行,据说这样赚的比较多。。。

55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老伍迪最深的套路:我给你们讲个笑话啊——中产想要激情

60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chiarman **和** Party都只是幌子,恍然间又看到了那个疯起来连自己都黑的伍迪艾伦,最后一集差点把桌子敲烂了,如此政治不正确,我喜欢

1小时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爷爷说,再也不想写这些看电视剧了。想像塞林格一样,写一本自己的书,毕竟自己再也不会年轻了。😢

1小时前
  • shibuya emiri
  • 还行

老伍迪继续他的角色设定,这才是影史最长寿的统一性角色吧。嘴上懦弱内心却狂热,以及与讨厌公共澡堂与男人共浴看与被看裸体,值得说几十年吗哈哈哈…[B+]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