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家子1979

HD

主演:陈强,黄玲,陈佩斯,张金玲,汪用桓,方舒,刘晓庆,刘钊,陈裕德,刘国权,马季,熊塞声,李健,汪粤,江水,董子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2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3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4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5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6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3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4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5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6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7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8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19瞧这一家子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瞧这一家子197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曙光毛纺厂精织车间主任老胡(陈强饰),一向埋头苦干但思想僵化,觉得工作就得埋头苦干而搞技术革新是投机取巧。女儿嘉英(张金玲饰)是精织车间的挡车工,她正与车间的修理工郁林(汪用桓 饰)相恋。在车间党委书记老齐的启发下,郁林和嘉英等几个青年工人想把光电管装到织机上,利用“光电探纬设计方案”以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所以和老胡发生了矛盾,连郁林为老胡理发都搞得不欢而散。  而老胡的儿子嘉奇(陈佩斯饰)因为在文革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而有些好逸恶劳,但本性不乏闪光点,一次与朋友大阮、张岚(刘晓庆饰)在逛公园的过程中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根本没落水的孩子,这些却给孩子的姑姑一一新华书店的营业员林小红(方舒饰)留下了好印象。  另一方面老胡也在工作中有所触动希望去书店找一些技术资料进行学习,却被工作态度蛮横的张岚搞得争吵起来,林小红出面解决了问题。而胡嘉奇应张岚的邀请教大家舞蹈,不仅满口白字,譬如“如火如茶”“披荆斩辣”,而且动作夸张僵硬,只有小红作为手风琴手默默鼓励和支持他,这使得嘉奇对她产生了好感,并决心用学习使得自己进步。  经过周折,光电探纬仪试验成功。“十一”前夕,郁林和嘉英喜结良缘。老胡请来张岚,嘉奇请来女友小红,张岚、小红一齐来到老胡家中,老胡、胡婶错把张岚当作未来的儿媳。大阮赶来接走张岚,这时,大家才知闹了个笑话。小红和嘉奇幸福地依偎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客串扮演摄影师的正是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  本片于1980年 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刘晓庆),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王好为、张金玲、刘晓庆)。十个月肖叮叮的剿匪记雪莉:现实的愿景报仇1964另一种记录:李帝勋BOX 袴田事件 命とは闪电侠 第六季舞力重击新SOS大东京探险队飞黄腾达 第二季看护中云南虫谷我是大哥大 SP隆美尔的金子法内情大结局欲望熊市2:求婚记彩虹线第一天王坐庄2:操盘手法律无情1988追猎2019偷拍的录像带年轻的阿迈德第九朵云唐人街探案[电视剧版]最后的阴阳师武馆国语丑女之战少年泰坦出击第四季魔兽之副本人生饥渴龙起风云-叱咤风云热烈地奔赴还是觉得你最好让子弹飞四川话版双珠凤(下)不嫁则已大侦探皮卡丘国语光棍之家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五季波拉特2少年师爷之智慧丝路

 长篇影评

 1 ) 文革后欣欣向荣的时代图景

本片由王好为执导,于1979年上映,展现了文革风暴过后生产生活恢复正常,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图景。

本片故事比较简单,有两条剧情线索,主线是女儿及徒弟为代表的新生代工人用感应设备改进织布机器与守旧的父亲发生的冲突,辅线是被文革毒害的话剧演员儿子在恋爱中逐渐走出文革阴霾。

本片的表演有些夸张,有比较重的舞台腔,带着上个时代特有的痕迹。但几位主演对各自角色的把握是比较精准的,很好地还原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陈强饰演的父亲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人物那种一丝不苟但有些顽固的性格,几次冲突与转变也表现得活灵活现,足见表演功底的扎实。

刘晓庆饰演的书店店员张兰非常突出,尖利又具有穿透性的笑声让人过耳难忘,每场展示人物负面形象的戏都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与片中其他角色产生共鸣。

本片几乎全在用误会来制造喜剧桥段,儿子见义勇为但却自己差点在深不及腰的湖中溺水;修理机器的父亲被女儿认为是男友而说出真实想法;儿子的女友被父亲认为是另一个人等等,今天看来多少有些粗糙。陈佩斯在天台教书店店员们跳舞这场戏比较好,和霓虹灯牌组成的蒙太奇生动地展现出文革时代的遗毒仍刻在很多人的精神中,这也是本片想要传达的:要摆脱文革的遗毒,带着健康的精神迈向新时代。

文革结束后面对崭新时代的人是什么样子?又该是什么样子?《瞧这一家子》给出的答案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城市工人阶级,是真正的时代主人翁。他们精神焕发,正大踏步走向新时代。

身为车间主任的父亲是什么样子?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一丝不苟紧抓生产,休息日也要到车间巡视设备,阻拦改进方案也是为了避免影响生产指标。

作为车间改革代表的徒弟是什么样子?为了改进设备废寝忘食,遭到父亲阻拦也绝不放弃,只为提升生产效率。

儿子陈佩斯呢?陈佩斯热情勇敢,看到小孩不见第一时间是见义勇为,认识到自己不足后也能及时补正。

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了国家进步和富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能知错便改,及时回归正确的路线。这样一个可爱的时代,这样蓬勃的朝气又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喜悦,想要进步呢。

然而脱离艺术加工下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如何呢,我们不得而知,稍微思考一番,便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当然没有电影里那么美好。片中人人都住着宽敞的楼房,休息日的活动是阅读,公园漫步,划船或是看话剧,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可以享受冷饮和新鲜蔬果。

就如同今日我们看着部分影视剧中设定为贫穷的人却住着超一线城市的大房子,进行精致的奢侈消费。或许回到过去,真实在那个年代生活的人们,也会发出和我们一样的感叹

我只感到沮丧与失落。

 2 ) 电影里的1979

很多人(包括我)看了《瞧这一家子》,都会对四十年前的中国生发出一种向往:1979年看上去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人们心灵相通,待人真诚,充满希望,同时又满怀斗志。真的如此吗?我们作为年轻观众,其实并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四十年后的年轻观众,如果在看了林林总总拍摄于这十年的电影,便得出结论说21世纪头二十年的年轻人忙着搞恋爱堕胎那一起子残酷青春,要么就是《小时代》似的纸醉金迷,住在大公寓里忧心情感生活,或者人人都热衷于宏大叙事,那肯定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漩涡,而与我们作为时代人所亲身经历的事实大相径庭。

电影是自打诞生之初便存在着这要的矛盾:要把镜头对准现实的世界,却要用光影的魔术制造超脱现实的幻觉。与其说电影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不如说电影传达的是时代的价值观、方法论,野心勃勃地要在大银幕把一种关于“理想”生活的概念变成现实。如果就真正只是直白的记录现实、反映现实,观众自己就有各自的一地鸡毛,干嘛还要在电影里找不自在?

于是我们看到,1979年,北京城的纺织厂“干部”老胡儿女双全,都受过教育(虽说作为高中毕业生的儿子老念白字,斗大的英文字母认不全几个),都有在公家的好工作(子女承父业),一家子衣服簇新漂亮,和一个单位的同事们住一栋舒服宽敞的大板楼,新女婿、新儿媳妇儿上门,从单位搞蔬菜副食供应,老头子下厨一顿忙活能端出了大虾排骨,摆出了瓜子糖果;出门就坐电车地铁,周末要么逛布店书店,要么骑着自行车游花团锦簇的公园,还能还能上剧院看文工团排演的话剧。我们现在也许觉得其中的部分标准稀松平常(其中的一些对我们也绝对是奢侈的),但在当时,怎能不代表着一种幸福生活的理想?恐怕当时的全国绝大多数的家庭生活,是够不上这个标准。

如果说电影所呈现的家庭生活多少有理想化色彩,片中人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是否也如此呢?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多多少少要承载“宣传片”的功能。带有宣教功能的电影,与其说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是“,不如说反映着政策取向的”应然“。年轻工人关于电子化、现代化生产的革新想法,战胜了老一辈工人的信任人力的固执己见,与其说现实本就是如此,不如说当时的决策者认为,搞“四化”、回复生产秩序,就应该如此。

但如果说电影是脱离现实的,倒也不尽然。《我们这一家》有如此鲜明的时代烙印,霓虹灯组成简单的“曙光布厂”、“郁美净”、“可口可乐”字样和图形,年轻人们啃得西瓜、吃的冰棍、穿的棉布衬衫和凉鞋,女孩子们烫的大波浪卷、翻翘刘海,都代表着当时的都市时尚理想,用今天的眼光看都是何等朴素,当时的电影人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想象未来的会有何等壮丽的大幅广告招牌,时尚世界又会变成一个何等复杂堂皇地可怕的王国。当时对于美好生活的构想,也和我们现在的大相径庭。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不那么愁嫁娶,而是要野心勃勃干一番事业,贡献祖国建设。至少从当下的意识形态来看,也是存在不一致之处。

所以说,电影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都多少是带着超前色彩的,但同时却也由受着时代制约,反映着时代的取向。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如一块棱镜,以有偏折的方式反应着社会现实,我们不能完全信任其展示,但由可以通过电影的展示,去研究时代的原像。而我们现在如果有对电影太过“魔幻”的不满和指责,恐怕也得回到这个“原像”上去,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3 ) 最杂的影评——让各种感慨尽情乱飞

这是一篇——非标准,主流,规范,传统意义上的,字典解释中的,人们意识里的影评,非喜可无视。



央六又播《瞧这一家子了》,除了那个时代专属的性格烙印外,许多情节和人物感情在今天看来,也颇感同身受。这个片儿也看了不下5遍了,以前从没想写点什么,但陈强老师的离去,让这次看到本片时,有了几许不同。桃花仍在,斯人已去。希望陈强老师一路走好。

说来也巧,当天下午,看一个春妮儿主持的访谈节目,采访刘江(“高,实在是高”的那位朋友),席间问到对从未获奖有什么感想时,刘江说,我们那个年代,表演反派的演员想要获奖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然后说,你看陈强(录制节目的时候,陈强老师应该还没去世),演员期间一直没获过奖,唯一的一个奖还是印度尼西亚给他颁的,就最后末了末了给颁了个终身成就奖。

不知道胡汉三这次提起黄世仁,是巧合还是老伙伴们冥冥中的默契,或许是临行前的托梦,告诉他,别忘了我啊!还有那些年,咱们一起追的反派。

委屈了这些老艺术家们,当然也包括陈佩斯们,汤唯们,《颐和园》们,《活着》们,望你们来世能在一个稍正常些的国度,让自己的演绎和针砭除了口碑,还能有些实质上的收获。



P.S.

从《瞧这一家子》,《二子开店》等影片中,总在不经意间可以看到那时候北京的影子。那时候,人可真少呀,公园中,大街边,马路上,地铁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慵懒和散漫,没有高速发展的北京,真的挺好的。

昨晚碰巧在非常勿扰上看到一个极品男,高工资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小片里他说自己来自西安,已经在北京买房定居,然后有一位女嘉宾说,我也是西安的,你为什么要定居北京而不回去建设你的家乡?全场静然。极品男只得笑笑,搪塞了一句,以后会考虑的。虽然城建不均这样的恶心事儿要感谢国家,但要是那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人,愿意学成归来,建设自己的家乡,那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城市越来越急躁,拥挤,混乱,小城市越来越萧条,沉默,茫然。

可能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比如我,要是去一个陌生的大城市,我的朋友亲人回忆都在我原来的城市,就算现在的这个城市再好,没有我的灵魂,孤独的感觉也挺没劲的。

北京于我仅仅为家,无论它落魄或是奢华。



THE END

 4 ) 时代在变好,人心也更放松

这部上映于1979年的电影,虽然大家穿得已经很五颜六色了,但是在思想上,其实还留着上个阶段的印记,比如织布厂的老胡就一心想着弥补之前被耽误的工作,不太赞成女儿和徒弟搞机械化,说出来的语言和人们的表情,也很有上个阶段的印记。 比如,有一场女儿嘉英和父亲老胡在家起争执的戏,扮演女儿的演员声音铿锵有力到,我觉得她仅凭语言就能把陈强老师干趴下。 还有就是老胡去新华书店去买书,结果张岚根本不搭理他,随便给他拿了本计划生育。这个场景我太熟悉了,因为一个老师就曾经说过他当时的经历,因为买鞋多看了几双,结果被售货员训斥,说好的为renmin服务呢?!

语言上上个阶段的印记,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然后就是错位,错位那两段,就感觉导演听camp的,甚至有些突兀。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先是用一段嘉奇教新华书店工作人员跳舞,通过倾斜的镜头、快速的剪辑、霓虹灯光的闪烁、工作人员辛苦到大口吃西瓜、大口喝汽水,来引出嘉奇和小红对过去时代的迷惑和反思,其实也挺大胆的。

但错位确实也能带来笑料,比如老病号和女儿嘉英误以为修机器的是郁林,然后就各种吐槽老胡,最后看到郁林冲外面走出来,才意识到修机器的就是老胡,两个人吓得嘉英不敢说话,老病号赶紧给自己号脉搏;老胡错认张岚为嘉奇的女友,先是不能接受,然后慢慢结束,后来满意,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认错了。让人看得是忍俊不禁,直呼老胡你也太糊涂了!

老胡为啥刚开始难以接受张岚,还得益于刘晓庆的精湛表演吧!记得前几年,刘晓庆接受采访说,当年一年全国也就出品三十四部电影,所以一部电影演得好,真能成就一个演员,反之一部电影演砸了,可能电影事业就没了!于是她和演老病号的陈裕德俩人都使用了浑身解数,每个场景都设计好几套表演方案,结果果然这俩人凭借这两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晓庆更是凭借这个角色得了大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说到刘晓庆的表演,至少我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感受到豆瓣网友评价的“淫铃般的笑声”和“鸡皮疙瘩”,但联想到导演同为女性,我在想今时今日,对于女性的表演,是不是苛求太多,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 同时,当我看到大银幕刘晓庆那种脸,还有她的表演,我就在想她就是中国的伊丽莎白泰勒啊,她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演技,她只要出现在银幕上,她就是最闪亮的那颗星,她是一个时代风采的缩影。难怪当初伊丽莎白泰勒来China,由她作陪,这安排很合适啊!

还有就是陈裕德的表演,这是一个天才吧,他把工厂里偷奸耍滑、不爱干活儿的老工人形象,展现得入木三分,还有他那些小动作和语言,更是让人对他哭笑不得。一遇到困难,就先捂心口,然后给自己号脉搏;什么活儿都不干,还特会抢功劳。

还有嘉奇的正牌女友小红,原来是方舒啊,颇有沉静之美,和刘晓庆的表演一静一动,平衡了刘晓庆的炽热。还有妈妈的扮演者黄玲老师,她那口大白牙,我慕了!

这次是在电影资料馆看得4k修复版,色彩特别饱满,看着特别舒服,感觉当时的人们,看到这样色彩丰富的电影,一定感到很开心吧!

 5 ) 瞧这一家子~

这周陈强老师去世了,电影频道又放了他的<瞧这一家子>,我看了看上映日期1979年,那时我还没出生~ 作为一部准80年代的电影,准确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反映了那时的生活,感觉亲切贴近现实,这正是当代的很多电影电视所不具备的. 时间过的真快,很多里面演员或旅居海外,或早已成名,或已经避世,有些已经去世

 6 ) “瞧这一家子”不就是“瞧当时的社会大家庭”吗?

这部影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影片所反映的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这正是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物质环境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群众进行四化建设的风貌——执着中蕴藏着智慧。曙光纺织厂进行了技术改革,工厂工人老胡、郁林等思想的变化。嘉奇一家子不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吗?“瞧这一家子”不就是“瞧当时的社会大家庭”吗?

 短评

那阵就觉得刘晓庆不太正常

4分钟前
  • 哈哈哈哈哈
  • 还行

紧跟文革,生动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中一段快速剪辑蒙太奇简直厉害,应该也是开先河。那时候的人,纯真质朴,干部以身作则抓生产,还学习先进的科技,与时俱进,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刘晓庆演的尤为突出,还有方舒演的小红,梦中情人啊!剧情方面也是相扣,而不是现在夸张的段子喜剧。

5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推荐

那个时候农民和工人是真正的主人,邮递员、文工团、新华书店、纺织工人,人人平等。教育、医疗、住房都不花钱,每个人都一股国家主人翁的精神,人人上进,虚心好学乐观向上。领导不贪腐,真正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真的曾经来过,真的。

6分钟前
  • 慎独
  • 力荐

刘晓庆那嗓门和笑声,给跪了

10分钟前
  • 玫瑰水母
  • 推荐

还是挺不错的~虽然看得出表演的生硬,其实作为佩斯迈入喜剧的第一步已经很不错了。里面的人物矛盾冲突造得很多~

14分钟前
  • U 兔
  • 还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我们是干部,不能让人家倒过来叫成不干。5

18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演陈小二他妈的那个演员挺好的~~这么多年我一直怀疑她是不是陈小二的亲妈~~

22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公园误会儿童掉水救人、影院误看儿媳、修理厂误听诤言,到最后误认儿媳妇,这片子把错位情节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人人平等,格调多么昂扬多么向上,充满了生活气息。7.5

2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老片是非常有魅力的!

30分钟前
  • 少年阿满的烦恼
  • 推荐

首镜瞧这一家子,终镜再瞧这一家子!王好为导演用马季客串掌镜收尾两张醒目合家欢照片紧密扣题,都没能挡住并不在家庭阵容连女配都不是一号的刘晓庆抢戏凶猛!特别是老头买书被她爱答不理百般厌烦最后干脆胡乱拿了本怀孕知识去打发那场戏……虽然演员阵容中张金玲和方舒后来也都成为八零年代独挑大梁的当家花旦,可至少在本片她俩被刘晓庆超神经大跨度的外放演法给压制得严严实实。唯一能与之争锋的就是陈强的老胡:谁也没想到坏到骨缝里的“南霸天”能够领衔主旋律喜剧!三星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529021028/

3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从救错人、念错字、跳错舞到最后的认错媳妇,所有的笑点都由错位产生,此为呼应时代转变所产生的不适与荒诞。内核是转变-解放思想,反转错位。

37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剧本编织得好。较之于其他演员都用“正统”的方式演喜剧,刘晓庆夸张的表演显得太突兀。另外,1978年首都的市容市貌得领先全国多少年啊。

3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1979年的五零后们,在科学的春天中挥洒青春和热血吧!这样你们终会有资格被国企当作包袱甩掉,被网络道德帝称为变老了的坏人。#世间事大抵如此#

42分钟前
  • 科学的京兆眉妩
  • 推荐

刘晓庆不停地发出淫铃般的笑声。。。

4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还行

有时候,觉得拍得不错,有时候,又觉得某些情节设计很矫情和造作,刘晓庆阿姨的笑声有时真听得我起鸡皮疙瘩(没想到蛮多豆友还夸她演得好,好吧,我真没太多同感);看到好几个相似镜头转场,虽然技术上还不够娴熟,画面衔接不够自然,但有这想法也不错了;《致青春》里郑凯跳湖的喜剧桥段这片用过了!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刘晓庆演艺生涯的转折点,陈强父子对中国第一代喜剧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50分钟前
  • 寂多蔓生
  • 力荐

电影本身的质量就不讨论了。原本看的时候也就是带着一个考古的心情,想见见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看完以后果真就是一歌颂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春晚小品,按现在的角度看,俨然就是当代朝鲜模范人民生活的写照。1979年出品的电影,跟《现代启示录》《铁皮鼓》《异形》是同一年。想想建国这几十年,对文化的摧残,对电影发展的耽误,对思想的禁锢,真是令人伤感。

53分钟前
  • lue
  • 还行

年代特征非常明显的喜剧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第一主演是陈强,陈佩斯在本片只是初露头角,在片中重要性还比不上姐姐这一对(虽说演技完全无可挑剔)。刘晓庆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演这样的角色了。靠着老一辈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的每部电影都足以成为经典。

56分钟前
  • mysticark
  • 推荐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要好好学习!

58分钟前
  • houzi
  • 还行

纪念陈强,央六重新放了这部电影。居然这么经典、认真、用心的一部喜剧片。好多细节今天看来还是很动人,也毫不过时。今天哪里还有这么认真的老表演家呢?

1小时前
  • 一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