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HD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2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3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4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5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6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3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4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5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6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7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8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19年轻的阿迈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部架空了社会批判性的现实题材作品

作为戛纳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几位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比利时达内兄弟的美学风格一如既往,每次入围戛纳竞赛总不会空手而回。除了《罗赛塔》和《孩子》两座金棕榈奖之外,《单车少年》拿到评审团大奖,《他人之子》获最佳男演员,《罗纳尔的沉默》获最佳剧本奖,而去年的这部新作《年轻的阿迈德》则获最佳导演。不过,我对于戛纳颁的这个最佳导演奖不太苟同。通常来讲,这个奖项专门颁给那些在艺术风格上有创新和突破的导演,比如像是菲律宾导演曼多萨《基纳瑞》、墨西哥导演雷加达斯《柳暗花明》和波兰导演《冷战》等等,这类作品的优劣存在争议,但导演风格却是相当鲜明突出。对于达内兄弟来说,他们的美学风格早已备受认可,两座金棕榈足以说明,无需再用一个“最佳导演奖”来鼓励。而事实上这部新作仍然是一成不变地延续了两兄弟的美学风格,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突破。

在我看来,达内兄弟似乎被困在他们赖以成名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里停滞不前:现实主义题材、手持摄影、紧贴人物跟拍、零配乐等,这种拍摄手法太过稳当,难以看出太多新意。而这次问题更出在这个敏感争议的题材上,主人公是一个受极端伊斯兰主义影响的少年,他意图行凶杀害老师而被送去农场劳作,由此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行。镜头往往聚焦在主人公的身体动作,却吝啬于捕捉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内心戏,除了在农场和小女生谈话时的会心一笑。全程下来,主人公要么别着脸,要么背对观众,完全看不到他与家人、老师对话时的真实反应。导演似乎想用这种布莱松式的人物刻画方式制造出情节悬念感,以及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去构筑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方式无疑营造出强大的心理张力感与调动叙事节奏,但是在这个极度复杂的极端宗教题材里,这种美学风格令人无法准确捉摸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自然也就无从分析这个青少年问题的症结所在。究竟是单亲家庭、青春期的反叛心理,还是伊斯兰教义导致他的极端行为,剧本中没做出任何定论而留下观众自行解释的空间。而在农场“改造”期间,心理医生为他做的心理疏导与突如其来的爱情萌动都未能助他纠正激进主义,他反而在最后戏剧化的高潮一幕里幡然悔悟,其中的思想转变过程显得说服力不足。因此,这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架空了社会批判性,却用上精湛技巧来操控的现实题材作品,达内兄弟这回显然不够深思熟虑。

 2 ) 一些随想

21.03.13 1号厅 从阿迈德仿佛没有自主意识地去接受他的伊玛目对他的圣战教育,去虔诚地亲吻因为圣战牺牲的堂哥时,我就十分确定这绝对是一部惊悚片,现实惊悚片,甚至还有可能在此时此刻的同样的情节正在某地正上演。OCD似的宗教礼节、反复的祷告、大量的人物近景、为数不多的群戏设置,在一开始就把主人公乃至观众观影时的情绪压缩到一个呼之欲出的极点:主人公因为坚定到极端宗教的信仰而透不过气,银幕外的观众因为主人公的极端举动而心跳加速。宗教对于年轻的阿迈德来说,让他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面从一个世俗观念定义下的少年转变为一个宗教至上主义者,用一句俗话来说,能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端的人,都不免让人有点害怕,人如是,宗教已如此。阿迈德的刀和削尖的牙刷,是他对世俗“非我族类尽杀之”的态度,刺破世间一切“异教”存在,让自己也成为那把刀去破坏。这真的,太可怕了。 此外,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设置十分丰富:拯救者、受害者、异教者、信徒…年轻的阿迈德,曾经有机会被同样年轻的“异教者”所拯救时,最后却还是败在了因为“圣战”光环下而产生的宗教信仰。因为年轻,天真无知的叛逆在一念之间极易走向极端和固执。说句不好听的,阿迈德从成为一个“圣战战士”开始,它就不配拥有得到拯救的机会,如果真的要把这段爱情延伸为欧洲传统社会和新移民,这种态度也是应该准确且坚定:极端恐怖主义就是你死我亡,除了打击,只有打击。 最后不得不称赞欧洲的少管所真的是标杆一样的存在了,农场教育、社区体育活动,再起到一定的规训作用的同时不忘照顾该年龄段少年的身心健康,监狱社工的职责能够细致到这个程度,真是望其项背啊。

 3 ) 《年轻的阿迈德》被关在现实与理念的双重牢笼下的孩子

这部影片值得称道的亮点在于其题材的综合性与新颖性,以及导演能够将这些题材与论点融汇于80分钟的时长当中而不显得冗杂,十分流畅,这足以看出导演本人的眼界阔度与深厚功底,影片中少年伊斯兰教教徒阿迈德这一角色是自闭阴沉的,因为其一直被锁在现实与理念的双重牢笼当中,一方面肉体因杀人未遂被关入少管所,一方面精神一直被宗教信仰这一顽固的绳索捆绑;正值青春年少的阿迈德也在偶然的机会遇见了能够让他稍微卸下宗教信仰武装防备(阿迈德好似只有在祈祷时才能安定平静下来)的人,农村小狂野哈哈哈,可能真是有民风淳朴的缘由,这个角色的加入让故事生动了不少,也是展现出了少男少女在荷尔蒙迅速膨胀阶段的燥热情绪,但说到最终的结果女孩儿也似乎并没有真正敲开男孩儿的心门,但能够有上头的一吻已经表明了顽固男孩儿的妥协,可终究是不同的道路的人跑不到同一条终点线,极端的宗教信徒和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没有未来,在我看来,这也是让阿迈德想要完全放弃苟延残喘的现实追求心中所向往的理念的导火索,最后只能选择理念,只有理念能给他最后的慰藉,所以他才会癫狂般跑到女老师的庭院妄想再次尝试行使光荣的宗教使命,但可悲的是理念又再次痛击了他,在他从屋顶跌落的那刻,似乎真主也救不了他,一切的理念好像也变得虚无缥缈,那把本该行使暴行的刺刀变成了迷途羔羊向现实发出的最后的求救信号不免令人唏嘘,不过他真的改变了吗?这个我无法作出定论。可能也是导演提出这个命题所想要寻求的答案吧~

但影片有两个我认为无法达成五星的槽点(主观):

1.女老师这个角色性格变化过于突兀,一开始想要教育阿迈德时善良知性,被阿迈德追杀为遂后少管所相遇时又表现出崩溃恐惧,再到最后在庭院里遇到奄奄一息的阿迈德时又忽然变得平和温柔,个人觉得这点有点影响影片的逻辑性。

2.影片没有一点配乐,且视觉美感欠缺,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依旧让我觉得有些空,这点纯属个人喜好。

 4 ) 点到为止

2020年08月02日,美琪剧院,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之一,这部来自比利时的影片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位的最佳导演奖。影片不太适合坐商业放送,更适合作为学术性的影展放映。宗教话题一直是电影的敏感方向,尤其叙述的还是一个主流的宗教下的陷入极端主义狂热的小男孩。故事很平淡,铺陈写实,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紧跟小男孩的生活,像是纪录片,但又不是纪录片,某种程度上带着创作者对于当下社会现实不便直说的一种含蓄的思考和表达。沉浸在宗教狂热的阿迈德对于外界不符合他理解的教义的世界各种怀疑,从家人到学校,以至于他要蓄意谋害老师。在纠正场所的农场,女孩对他情愫暗生,她的强吻,她的质问,没有唤醒男孩走出束缚,尽管他也犹豫过,但是他无法摆脱这种精神的控制,拒绝了异教徒不洁的情愫,推搡了女孩,转身离开。他要完成对老师未遂的复仇,但是影片却在他从教室楼顶不慎掉落挣扎而戛然而止,不知道最后面对老师听到求救的帮助他时他的悔恨是出于本能还是真正的放下执念。影片还是太过于现实主义,鉴于欧洲社会当下这种复杂的社会现实,估计创作者也只能点到为止,不好再说了。

 5 ) 他们笔下的人物,外表越坚硬,内心越脆弱

《年轻的阿迈德》是达内兄弟入行28年以来的第十部作品,除了风格技法上的延续和坚定的现实主义立场,这也是继《一诺千金》、《罗塞塔》和《单车少年》之后的第四部青少年题材。在这部新作中,依旧可以找到达内兄弟作品中的诸多共性,同时,这部新作在其作品序列中又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性和对人物更多角度的探索。

作为一个达内兄弟的粉丝,我进入这部电影入口并非社会性表达、一些当下世界性的症候,或者像单一场景中镜头长度(更连贯完整相对稳定)的变化等手法革新,又或者极端人设是否属于对现实主义的背叛,而仅仅关注人物本身,以及相对于他们其他电影在剧作结构、人物书写方式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达内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是寻找人性/爱或者重新相信人性/爱的过程,在他们影片的开场中,主人公是被离弃的、被社会排斥的孤独者,他们处在一个现代化的边缘,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丛林中。而人物孤僻性格的养成和人格扭曲发展的起点往往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达内电影主人公的父母必有一方是缺失的,另一方又无法担当父母的责任或者不能给予正常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诺千金》中伊戈的父亲自私且不近人情,随着主人公立场的变化甚至成为了达内电影中必然存在的反派(社会阴暗面的代表);罗塞塔的母亲长期酗酒,生活堕落,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罗塞塔一个人的肩上;《单车少年》中西里尔遭到父亲的遗弃。家庭的支离破碎同样作为年轻的阿迈德滑向偏离普通少年成长轨道的根本因素,他的母亲同样酗酒并且面对亲子交流的无力。

在缺少应有关爱的成长过程中,主人公身上会渐渐长出自我保护的麟甲,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戒备和抵触,以抵抗身处于弱势的现实处境中的不安全感。伊戈掌握了生存法则变成了一个剥削者,罗塞塔和西里尔用孤独和敏感包裹起自己。宗教(来源于家庭)就是阿迈德归属感的来源,我们暂且忽略达内兄弟是否有意对宗教进行批判,在这里宗教本身构成了坚固的精神依托,相对于达内其他角色被动接受和道德犹疑的特性,阿迈德是如此主动、坚定、有意识地靠向这一精神庇护,伊斯兰教规的统一、原则性和强大的召询力量和阿迈德生存环境的无序、危险和混乱有着巨大的反差,给他带来身处集体被集体所接纳的幻觉的同时不断在他的意识里加深他与外部世界的裂缝与隔绝,并且相互起着正向反馈的作用。

人物的拒斥心态,达内兄弟往往会外化到外部的特征或动作,罗塞塔反复换上的靴子,在这里上阿迈德的洗手/(用手)刷牙的动作,这个动作除了象征性的意义之外,还与“做礼拜”共同承担着调控电影节奏的句点作用。片中共有四次正面呈现做礼拜的场景,第一次在前十分钟主线未展开的序幕阶段,其余三次都在阿迈德准备杀害老师之前(第四次在离开农场之前),第二次踌躇满志、整装待发,第三次带有强迫自己(继续行刺)的意味,困顿但依然坚定,第四次在与露易丝接吻之后,心怀忏悔、自我否定。几次礼拜阿迈德的情绪状态如同节拍器一般划分了影片五个叙事单元(序幕——阿拉伯语教授的论争、第一次攻击老师——来到农场、再次见到老师——与露易丝产生情愫、逃离农场——结尾高潮)并且推进着人物走向。

阿迈德三次试图杀害伊内斯,第一次的动机可以认为是寻求宗教的认同以及强调自己对待信仰的虔诚。刺杀失败之后阿迈德反而遭到自己此前无比崇敬的伊玛目的否定,被送到了农场接受教化和改造,这对于阿迈德的信仰是一次动摇,加之在农场受到社工及其女儿非常善意的关照和理解,反而令阿迈德感到不安,一种正在脱离给自己带来存在感的信仰。阿迈德对前来看望自己的母亲表示:“他们对我太好了,让我受不了,我希望他们对我差一点。”这句台词准确揭示了阿迈德此间的心态,虽然他的内在确实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感召(从自己一刻不差地计算礼拜和其它活动的冲突到自己差点忘掉由农场主提示他做礼拜),但宗教的精神挟裹性仍然促使阿迈德用行动证明自己并且困阻他走出给自己提供信仰支持的舒适区,也就不难理解他此后两次继续试图伤害自己的老师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同于达内兄弟以往电影中人物面临的道德困境的精神困境。

在达内兄弟的认识里,人性使天然向善的,但会被恶劣环境所沾染,因此同样也可以被他人所救赎,达内的电影是二元的,光明和黑暗泾渭分明,主人公则处在这两者的中间地带,左右摇摆,所以在他们的电影中,常常会看到一个救赎者的形象,《一诺千金》里伊戈在与黑人母亲的相处中,坚硬的逐渐被软化,《罗塞塔》里男孩不断给予女主人公关怀和信任,在无力的结尾骑车出现为悲惨无助的情境再度注入人性的力量,《他人之子》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与小仇人相互救赎,《罗尔娜的沉默》和《无名女孩》中,主人公本身就是救赎者。这就是达内兄弟在《年轻的阿迈德》中对自我的一个巨大颠覆,熟悉他们的观众自然的会认为社工的善良会挽救阿迈德,露易丝的爱意会改变阿迈德,伊内斯的宽容博爱会感化阿迈德(结尾伊内斯即将救助阿迈德实际上更多体现戏剧性意义),但最后文本显示,在宗教对人强大的极端性和控制性之下,并没有外部的救赎者,只有一个个体内心的挣扎,周围那些善意的举动反而在使他弹向更极端的反面。

达内兄弟丝毫不弱于场面调度的剧作功力也在高潮段落充分体现,在《一诺千金》或者《孩子》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循序渐进的人物弧线的推进,正是这种不疾不徐的人物在环境和关系中的充分反应,使得结局的情感落点具有说服力。而我在阿迈德翻越围墙打算第三次伤害伊内斯的时候看了一眼进度条,距结尾大概只有不到十分钟的样子,这里着实替达内兄弟捏了一把汗,到此刻仍然油盐不进的一个角色他们在几分钟之内会如何让他落地,事实上达内兄弟确实让他落地了,“落地”这一视觉意象既象征着阿迈德的处境由主动转向被动,由侵入者转向待救者,也代表着他极端意志的回转落地。不得不赞叹这一笔触的精妙,在空间上的一次下落有着丰富的意蕴,这似乎是唯一的也是最为惊艳的写法,那一刻,不需要铺陈,不需要弧光递进,情节的巨大扭转通过角色的生理感知搅动了他灵魂中的聚变,阿迈德轻声呼唤了一声“妈妈”,挣扎着掏出原本用来攻击伊内斯的“武器”,扭动着身体靠近路边,敲击路沿求生,人性的回归发生在一瞬间,但是那么震撼,那么真实,让人不能不相信。不需要外界的引导,只有来到死亡的边缘,他才能体悟到生命意味着什么。又不同于达内的前作:人物的坚硬与脆弱交替表现(《罗塞塔》),这里直到最后一刻人物才完全卸下僵硬,杀伤力丝毫不减。如此精湛而有力的笔触,世界上又有几个编剧能够做到。

对我来说,《年轻的阿迈德》一定不是最好的一部达内兄弟,它过于沉稳和内敛而失去了以往贯穿影片每一时刻的情绪力量,包括本片对家庭的刻画不够完整深入。但毫无疑问,他们总是能够洞察人性,他们能从现实中体悟到人为何失去了爱与接受爱的能力,又该如何重新找回爱与被爱的能力,他们能坦然面对人在环境压迫下而产生的自私一面,又能捕捉到人性深处的一丝本真与纯粹,这就是我会一直爱这老哥俩的原因。

 6 ) 達頓不停進步,不理解評分的低。

節奏處理得好好,跟著主角精神狀態走,一開始的焦躁不安直到去了農場,去了懲教所後與外界隔離所有基調平靜下來,甚至加熱牛奶那裡空氣突然停止,愛情來了,真的太神!

再來就是劇本,看完隔天起來後越想越厲害,從他小時候有讀寫障礙,父親不在,母親不是自己喜歡的樣子,青少年的成長都需要模拜對象,很多時候會選擇兄長,他想像堂哥能被人仰慕獲得存在感(網路塑造的虛擬假象),他認為女人該怎樣就能控制她才不讓失去,以為宗教能教他拯救世界拯救自己,只要相信真神就能獲得對應的愛和勇氣,但他忘記反而這些既定幻覺裡把自己牢牢鎖上,那是真的一種精神病,他不停洗手,導演一直借以宗教來探討與惡的距離,其實不止宗教,也可以映射政治,騙子最會利用憤怒的人,直到他情竇初開獲得了讚賞,片子裡發出了唯一一個笑容,接受愛和被愛都需要付出,對世界的不滿讓他無法正確回應別人的愛,他很抗拒,不停在贖罪,他認為自己的痛苦才是最重要的,不願相信或理解世界萬物還有值得欣賞的愛,仔細想想,在不夠愛的家庭裡這部分大家都有所經歷,而最後高處跌下來,來到生命的盡頭,是生命告訴他:我真的需要被照顧,我必須接受他者對我的付出,我需要幫忙,也承認世界是一個集體存在,而我非常渺小。

 短评

【VIFF19-Centre】三星半。能理解为何有传言说没有寄生虫的话金棕榈会被达内兄弟再次拿走:前2/3毫无争议的大师之作,在继续自己风格作者化的同时(不是他们还能是谁?)又涉足在欧洲被讨论极多的移民,宗教冲突题材但不落窠臼选择新被“洗脑”的孩童角度,妙极了。但一切急转直下,Louise的情愫冲击无疑直接挑战了阿迈得的信仰,促使最后一幕的发生,但观众现场的笑声无疑直白说出“不买账”三个字(好吧 也许欧洲孩子就那么直接呢)。夸张是能理解的,但总是觉得差了些什么(也许,是自己太老了不能跟上孩子的现实了…?)结尾收的简短有力,不多做口舌,但我预想的结局-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刺向老师-会不会更冲突些?但转念一想,导演们还是秉持着一颗童心善待世界。这种转变,无疑和之前作品形成了明确反差。

7分钟前
  • Parker Li
  • 推荐

和基友从电影院出来第一句话齐声表示,介倒霉孩子就是欠揍。

12分钟前
  • 铃铛搞
  • 还行

还是达内兄弟,不过风格上还是有变化的,这次他们放弃了剪辑点,每个镜头都是一个长镜头,靠演员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调度干了剪辑的活儿,一个长镜头内,摄影可以精准的捕捉到必要的信息量,同时完成视听的调度。好莱坞很多大导演都干过类似想法的事情,这次达内兄弟用他们那套美学风格也尝试了一次,拿戛纳这个最佳导演奖,跟卡隆和伊纳里多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意义差不多。其实更厉害的还是达内兄弟的剧本,节奏编排的非常准确,又是很不一样的写法,兄弟俩基本上每一次都很成功。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72nd Cannes# 最佳导演奖!!!达内兄弟正常发挥的水平,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达内电影。视听近乎完美,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也堪称杰出。出色地将极端穆斯林问题与青春期叛逆、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穆斯林社群生存和文化状况(竟然还包括了穆斯林的多样性)、互联网极端思想的传播、阶级背景(有着极端思想的伊玛目的主要职业是经营一家小超市……),乃至少年犯改造的社会机构体系等等融为一炉,讲得相当清晰。视听上则是独步天下的达内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精心设计的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效+不用音乐(仅在片尾字幕有音乐),某种意义上视听完成度甚至好于《单车少年》。当然剧作还是有问题,有长评。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将《编剧工坊》视作范例,《卢斯》是过于倾重,《阿迈德》则是避重就轻了。而与往日最大的不同以及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达内兄弟一贯擅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的流动,这次却拍了一个“封闭心路”的少年。我们无法感受到阿迈德的所思所想,除了在个别镜头(比如田间初吻)中有些许流动感,大部分时间是“一潭死水”。这种封闭的、切分出“你我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看感,就像一个没有找到其合适展示方式、丢失文化背景与生成语境的展品一般,在看似堆满实则空空如也的展场里尴尬矗立着面对观众。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比[无名女孩]真实可信得多,叙事和视听方面都是如假包换的达内兄弟,以小见大,结局则妙到毫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足之处是这个题材不大适合以这种路数来拍,仅有外部动作,内心活动缺席,人物显得干瘪和平面化,如同木偶,再加上导演和绝大部分观者都处于他者/局外人的位置,更让影片失却了深远韵味。PS:以虔诚的祷告礼和细致的洗手作为分隔叙事的节拍器。(8.0/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标题的真正主语不是阿迈德,而是年轻。这种“年轻”就像今日的美国一样——固执而又鲁莽。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想要剖析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必须拿教育(意识形态 )开刀,必须从(政治)领袖与(宗教)导师身上下手——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便是,马尼尔的《外出时刻》也是。毫无疑问,达内兄弟这部毫无新意的新作显然也是。影片最为直观的矛盾是传统圣训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就像许多青春电影一样,我是谁——才是《年轻的阿迈德》真正需要解答的现实主义命题。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摘下眼镜的男主角眼前一片模糊。摇摆于道德扭曲的制度与自然而然的情爱之间的他,之所以拒绝爱是因为对欲望本身充满恐惧。最终恐和欲的关系在经典的“达内时刻”转化为爱与被爱的关系,可是爱能挽救这位少年吗?达内兄弟的回答是:无人知晓。

2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状态神勇!达内拍宗教极端真的很合适,他们并没有简化这个问题,反而将之复杂化了,因为孩子本来就是不可预知的,陷于极端宗教的孩子更完全是成人的盲区,你只能透过他的行动去理解他,而任何理解又必然徒劳无功。主人公被完全钉死在景框之中,除了切身的疼痛之外,没有任何内在的力量可以解救他。这是一部升级版《单车男孩》(虽然仍有缺点),一部当代版《德意志零年》!

2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我還挺喜歡的,非常生活,非常流暢,非常簡潔克制,但又暗流湧動張力十足,觀影全程在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中度過。我不同意很多人說結尾是感化是醒悟是敗筆,結尾是這個需要立刻執行刺殺來自證純潔信仰的少年,遇見了接近死亡的意外墜落後,展現出的那一瞬間少年本真, 是整部電影裡他第一次表現悲傷的情緒。用原本打算刺殺的工具完成的自救,是那麼讓他傷心,失落和無助。這不是救贖,他也不會因此覺醒,在他堅定的信仰面前,這是徹底的失敗和虛無。

33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38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6.8/10)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精炼。在作者电影越来越推崇“长”的当下真是一股清流。不过这次《年轻的阿迈德》套用了和《单车少年》基本一致的公式。虽然敢于讨论欧洲社会最受争议的问题。但略显诚意不足。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主角一直在改变对极端行为的态度。但大多数时候观众无从得知其真正的心理活动(也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所以故事进行到最后。我们还在担心利器会不会刺向老师。而更为高明的是。这件利器从杀人凶器瞬间内变成了救命工具。

41分钟前
  • K45P3R
  • 推荐

我还以为他到最后要继续捅呢

42分钟前
  • Qtn
  • 还行

达内兄弟的新作,一个13、4岁穆斯林少年,青春期中盲目冲动行为之朴素而又精确的讲述,功力老辣,又不张扬,好!在土耳其阿达纳电影节上观看。英语字幕现场放,字小,看得累了些。

4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C / 第一部达内,比预期好不少……感觉有点过于执着对头部的刻画,而本片主角的头部(包括面部)却又几乎始终拒绝着观众,以至于特写所能营造的空间始终太现实且完整。镜头反而没办法构造一个穿梭于不同器官的任意空间,削弱了那些关键性身体时刻的力量(比如奔跑、快走等)。阿迈德最后走向老师家时他所做的并非执拗地继续极端宗教指引下的任务,而更接近于一次纯粹的“掷骰子”式选择,因而他需要的是圣女贞德一般在行动时掷地有声的脚步,而不是坠落后的画外余音。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弑师的匕首也是求救的工具,福音的经书也是圣战的源起。如果女孩不信穆斯林,就对她没了感觉。如果错过了祈祷的时刻,祷告就失去了意义。如何用语言判断信仰的渎神与纯洁,如何用眼镜分辨世界的模糊与清晰。哥哥是值得崇敬的战士,伊玛目是必须信奉的神使,自己是接近安拉的少年,还是跌入邪恶的魔鬼。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片末久违的又一次“跌落”调度实现了达内兄弟近年来最强的一瞬影像煽动

5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极端宗教主义在少年心中深埋,稚嫩的躯体承载着无所顾忌的冲动,但其笃定的信条似乎完全经不起风吹草动。达内兄弟用最短小精悍的篇幅,时而带动着你神经紧绷,时而令你会心一笑。而潜藏在事件背后,欧洲社会处理方式上的优柔寡断,才真让人不寒而栗。

54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下一代穆斯林逐步攻占欧陆,这大概是最为当下而迫切的社会议题。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或许比照现实还是过于柔和和善意,但仅这个出发点也谈不上有太大问题,整体上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立场切入点的话题。

58分钟前
  • 水怪
  • 还行

《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年轻的阿迈德》。2019年第72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达内兄弟。—— 这样的电影于我某种程度上算惊悚片:面容看起来天真善良的青少年却因极端的宗教信仰而处心积虑地想杀害自己的老师,失败过一次却依然执着于再次取走她人性命……怕是以他此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遭遇不幸事故被老师好心拯救了(一度担心他会在那时将“凶器”刺向老师),他也不一定会“改邪归正”吧?★★★☆

6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达内兄弟简直是肯洛奇的反面,《年轻的阿迈德》有点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对我来说,片子最大的问题不是故事缺乏波澜,而是它的影像没有力度,实在无法触碰到我的情绪。

1小时前
  • 2mia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