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

HD

主演:唐纳德·萨瑟兰,玛丽·泰勒·摩尔,贾德·赫希,蒂莫西·赫顿,M·埃梅特·沃尔什,伊丽莎白·麦戈文,黛娜·马诺夫,弗瑞德里克·林恩,詹姆斯·希金,Basil,Hoffman,奎因·K·雷德克,Mariclare,Costello,Meg,Mundy,Elizabeth,Hubbard,亚当·鲍德温,理查德·怀廷,Cynthia,Baker,Rudy,Hornish,简·奥德曼,Marilyn,Rockafellow,唐·比利特,Randy,De,Troit,迈克·T·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普通人 剧照 NO.1普通人 剧照 NO.2普通人 剧照 NO.3普通人 剧照 NO.4普通人 剧照 NO.5普通人 剧照 NO.6普通人 剧照 NO.13普通人 剧照 NO.14普通人 剧照 NO.15普通人 剧照 NO.16普通人 剧照 NO.17普通人 剧照 NO.18普通人 剧照 NO.19普通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普普通通的痛苦

这部剧的名字很有意思,“Normal People”,意思就是像我们这样的普普通通的人。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几乎都觉得剧名是在反讽了,那么特别的Marianne ,美丽但孤僻,自负却孤独。那样温柔的Connell,聪明上进也精明。怎么可能是“Normal People”。

然后我就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与周围朋友们的格格不入,想到自己忽然决定放弃参加同学聚会,停止更新朋友圈,我是那样一个孤僻的喜欢安静的人,突然对于扮演一个有趣合群的人失去了兴趣,也非常疲惫。

我总觉得当镜头靠近再靠近一个人的时候,他/她的人生都是异常复杂的,再奇怪的人都可以有被理解的可能,再普通的人都会有那么多深刻的体验。我们都有差不多的痛苦,一点点闪闪发光的地方,做错很多事情,孜孜不倦地寻求爱。

女主角家庭富裕,美丽又聪明,感觉一切美好近在眼前,却有一个冷漠阴暗的家庭,Marianne不喜欢高中学校里的同学,所以也从来没有试图融入其中,与之相应地,Marianne也受到了大家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对待,使得她的生活处境更加的艰难。

男主角Connell在高中广受欢迎,他尽力成为老师、同学喜欢和信赖的对象,从不对任何事情发表观点,也非常懂得人际交往。虽然家境不好,妈妈却非常的体贴和包容。

我觉得男女主角的性格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定关系。

Connell和Marianne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同样成绩优秀,性格和人缘却截然相反。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特别的人,品味也很相似,这样的两个人互相吸引,慢慢地走在了一起,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Connell真的好温柔,无论做什么都先征求Marianne的意见,无论做错什么都先道歉。他们刚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很多做ai的场景,但是拍得非常美,,,,/捂脸/。身体部位露出很多,却不让人觉得色情,可能是两个人身材都很好,总让人觉得是在看中世纪的那些裸体油画。

Connell不想让学校里的同学知道他在和Marianne交往,怕自己也变成被孤立的人。Marianne虽然表示理解,但是也会有一点点难过吧。学校里的同学当面侮辱Marianne的时候,男主角就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舞会上有人对女主角动手动脚的时候,男主角也没有出手阻拦,虽然非常理解,但是好替女主角难过呀。男主角一直在学校里维持的人际关系其实也是非常脆弱的,他在舞会时对班花说了一句“fuck off”,不仅班花不理他了,大家也开始对他冷嘲热讽。为了做一个融入集体的“正常人”,他邀请班花而不是Marianne去毕业舞会,Marianne为此伤心不已,直到毕业考试才去学校。

但其实大家都知道Marianne和Connell在一起了,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小小的教室里,Connell总是转过头去看坐在窗边的Marianne。Connell妈妈其实也一直知道雇主家的女儿放学待在她家。小镇根本藏不住任何事情,Connell却那样对待Marianne。

高中篇就这样揭过。

离开熟悉的小镇,来到都柏林这样的城市,Connell没有像高中时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我猜想或许是厌倦了需要经营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或许也因为经济条件所带来的自卑感。Connell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窝在房间看书。成为了一个和高中完全不同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镜头下的Connell真的没有高中时那么光彩照人,眼神也总是灰暗的。他很像高中时的Marianne,虽然性格依旧温和,但却疲于应对人际关系,也因此非常孤独。

Marianne却来到了人生完全不同的阶段,或许离开家庭让Marianne觉得生活得以喘息,或许是离开小镇来到城市见识到更多不一样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归属的群体,又或许是因为高中的伤痛让Marianne决定融入集体中。高中的Marianne眼神总是那么悲伤,大学时她变得放松了一点点,整个人感觉也开心了许多。她的家境显然对她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助力,她的富有的朋友们经常聚在她家在都柏林的豪宅里,开party,或是聊文学。她交往的男朋友和高中的Connell非常像,是那种热心于各种社交场合因此闪闪发光的校内名人。Marianne在大学遇见 Connell后表示不希望朋友们知道他们在高中时的恋爱关系,Marianne说,我觉得非常难过,高中的时候我居然允许你那样伤害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Marianne真的变得坚强和理智了。

尽管还是会对Connell高中的行为耿耿于怀,Marianne却没有办法不去靠近Connell,不去对他好。Marianne邀请Connell进入自己的社交圈。

但是Connell却没有办法融入Marianne的社交圈中,无论他怎样努力,但还是显得那么局促。Connell真的在成长,他之前在高中同学骂Marianne的时候显得那么懦弱,但现在却在做融入Marianne的圈子里的尝试。

但是他们却第二次分开了。Connell的兼职因为店面装修两个月被停掉,他没有钱支付房租,他对Marianne说夏天不会再来见她。Marianne以为这是要分手的意思,就把Connell给赶走了。而Connell的本意却是希望Marianne可以把他留下来。这两个人自尊心真的都太强了,像两只刺猬,在别人伸手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出防御的姿态。虽然这次分开非常奇怪,但主要原因还是两个人太相似,也很脆弱,缺乏安全感。两个人好像都做好了随时分开的准备。说分开的时候没有争吵,没有解释,那么决绝。看到这里,我真的好感慨,即使他们那么相似,那么亲近,比所有其他人都要了解对方,都免不了误解,人真的太孤独了。

我实在觉得这两个人都太孤独了,他们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但却在不停地恋爱,或许真的非常需要陪伴吧。但即使一次次的分开,彼此都有很多伤痛,Connell和Marianne却没有吵过架,从没有对彼此说过重话,也没有真正地断开联系。感觉他们俩一直在恋人和朋友关系中自然地切换,或许是因为太需要对方。

后来Marianne开始有受虐倾向,在和别人的性关系中。Connell问Marianne说,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样的习惯。Marianne说,我在和你的关系中从来不用这样,那是非常自然非常享受的过程。但现在我需要这种受虐的感觉来麻木自己或者说感受自己。

看到Marianne和Connell谈论自己的性生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感动,我发觉Marianne和Connell之间的感情不仅高于友情,甚至高于爱情,更像是家人。Connell不在乎Marianne和谁发生关系,他更想知道为什么Marianne要选择伤害自己,他因为Marianne自虐的行为感到痛苦。

Marianne在瑞士生活的时候,她的摄影师男朋友给她拍裸体的关于SM的一组照片。拍摄过程中,她忽然就想起Connell给她发的一封封邮件。他说,Marianne你非常非常优秀,你值得所有最好的,美好的事物。如果你遭受了不好的待遇,那也不是你的错。Marianne脑海里一遍遍闪过这些文字,就决定放弃了拍摄。

我没有办法体会Marianne的痛苦,在剧情里我只看见了一个冰冷的家和同样冷淡的家人,关于这样一个家庭的前因后果,肯定也是非常悲伤的故事。我只看见,Marianne因为痛苦而甘愿受虐,用另外一种痛苦来消弭这一种,真的太令人心痛了。不管Marianne是真的因为Connell的邮件而治愈了心中的伤痛,还是不忍看到Connell为自己的痛苦而痛苦,我都为她不用伤害自己却可以正常生活而开心。

Connell留在了都柏林,好像是一个图书管理员。Marianne一直在瑞士工作,他们距离很远很远,一直用邮件联系。他们后来能够见面是因为共同的高中同学的离世。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的自杀非常难过,甚至有抑郁的倾向。这部分情节我看的非常困惑,因为我不觉得Connell对这位高中同学有这样深厚的情感。在我的理解里,高中同学的离世更像是一个导火索,让Connell发现了自己的处境,他一个人居住在陌生的并不喜欢的城市,朋友寥寥,事业上也没有任何的起色,女朋友也离开了他,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也没有办法忍受城市的生活,最亲近的Marianne住在遥远的瑞士。

他最崩溃的时候黑眼圈浓重,感觉他整夜整夜地睡不了觉。他和Marianne视频,Marianne让她把电脑放在床边,两个人就这样开着视频一整晚,早晨醒来的时候互相道早安。真的非常美好,好像无论多少伤痛都可以承受,只要对方给予治愈的力量。

后来他们都回到小镇,一起看球赛,一起吃冰淇淋,共同度过闷热的夏天。在Marianne的鼻子在哥哥的重力推门下受伤时,Connell飞奔着赶来,恶狠狠地威胁哥哥。我忽然就想起高中懦弱的Connell,这么多年,成长的不止有Connell的性格,还有和Marianne的感情吧。Marianne和Connell都变成了大人,可以抵御伤害也有保护对方的能力。他们爱彼此,从青春年少到成熟稳重,时光连成一条绵长的感情线。

Connell和Marianne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出惊人的相似,非常爱对方,始终拉住对方,在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不至于掉入深渊。也不停推着对方往前走,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你也值得最好的。Connell说自己不喜欢城市,不可能在不认识一个人的纽约独自求学,Marianne却明白Connell更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对于Connell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什么是必须要克服的。

最后的最后,Connell在Marianne的鼓励下决定去纽约进修文学硕士,Marianne选择留在都柏林生活。我相信这是很好的安排,Marianne的朋友们都在都柏林,她不想也不用再孤单地生活在远方了,她要现在的陪伴。而Connell内心是渴望和喜欢文学写作的,他需要一个机会,也需要找到曾经的自信非凡和光彩照人。Marianne 过去说Connell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她也愿意为了Connell高兴去做所有事情,现在她选择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而不是去陪伴Connell,Marianne选择把自己放在人生顺位的第一个,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成长和健全的人格。分离和相聚都是相对而言的,我期待他们人生途中更多的故事。

回到剧名“Normal People”,就有非常多的感慨了。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呀,带着隐性的痛苦慢慢成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自卑,去往更多更遥远的地方感受,途中遇到各种风景和朋友或是恋人,和最好的朋友分分合合,面对梦想止步不前,拥抱别人或是被给予,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处境。

每个人大致都是这样的,都逃脱不了生活绵密的网,但如果有像Connell这样温柔的朋友,生活也许就能够忍受一些。(开玩笑的~)

 2 ) 《普通人》:关于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解剖

《普通人》是由 Hulu 和 BBC Three 联合出品的限定剧集。于4月27日开播,一共12集,目前已完结。改编自萨莉·鲁尼(Sally Ronney)畅销小说 Normal People,剧集《普通人》运用清新的色调、精致的镜头和细腻的原声带,将我们带入这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里。

“谁是普通人?”这是剧集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男主角康奈尔(Connell)和女主角玛丽安娜(Marianne)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生”。康奈尔性格内向害羞,对敏感的事易产生担忧,但因为阳光的外表和出色的成绩,成为了高中里的头号男生;玛丽安娜内柔外刚,出身富裕,因为咄咄逼人的言行而被高中同学待为局外人。

看似优秀出色的康奈尔实则缺乏安全感,而看似高高在上的玛丽安娜实则内心非常脆弱。两个敏感又不安的人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相遇,通过一次次的试探发现,对方其实是那个能让双方安心的普通人。高中时期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社会的复杂性和其他欲望的掺杂,但外部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早期爱情的最大敌人。两个局外人在自我和群体之间寻找认同,尝试为他们的爱情搭建一座稳定的桥梁,但纯粹的爱情里参杂了不成熟,最终这段青少年晚期萌芽的爱情也不了了之。

进入大学之后,两人都经历了早期进入社会的碰撞,在陌生的城市、各类社会人士和高强度的学业面前,康奈尔成为了都柏林的“局外人”,玛丽安娜则适应了身边的陌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康奈尔和玛丽安娜再次相遇。过去意犹未尽的感觉又一次点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中途跌跌撞撞,两个“局外人”因为各自的命运认同和完全理解最终走在一次。但这段成年早期的爱情最后站在未来面前,等待他们的去留。《普通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分地利用、消费两位主角的阶层或贫富差距,而是让他们的性格逐渐延展,让显白的性格与隐性的细节交叉碰撞,在一段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大的可能性。主角二人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补足,让我们意识到“爱”在人一生当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是一部关于感情和亲密的剧集。主题为感情的剧集有许多,但《普通人》做到了将主题聚焦在两位主角的交流、感觉和性上。许多剧集虽然以感情为主,但感情始终是其他主题的辅佐,需要依靠其他主题或者故事线来支撑。《普通人》用时间推动故事的发展,仿佛为观众构造了一座桥梁,在一步步跨越桥梁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发展和双方的感情交叉。

在表现形式上,《普通人》里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特写。表面平淡的对话其实是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两人关系的揣测和总结。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爱情十分纯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纯粹的爱情里始终会参杂其他社会性因素,比如金钱和事业。双方的对话内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份爱情在时间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份变化也是对爱情最真实的刻画。无论是高中毕业舞会的争执,大一暑假分开时的误解,分隔两地的远距离交流还是最后在事业和爱情之间的选择,《普通人》平铺直叙地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爱情的弧线,而这个弧线则映衬了大多数人早期爱情的发展轨迹,在他们的选择、争执、误解和交流里,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爱情与我们故事的共性。爱情的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和无形,无形在于两人之间的对视和感觉,有形则在于交流和性。

《普通人》的镜头美且细腻,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希提·麦克唐纳(Hettie McDonald)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故事主角在他们爱情变化途中的微表情和潜意识动作,同时也极度增强了我们作为观众对两位主角共情的可能。这些细节的展现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故事叙述上,都进一步地增加了这份爱情的厚度,而不仅仅停留在平淡的言语之上。有形方面的性上,两位导演同样运用了大量镜头为我们刻画男女主角的性交流。从早期的试探到后期的释放,康奈尔和玛丽安娜的性生活也是表现他们爱情弧线的重要媒介之一。

他们的性搭建于爱情之上,每一次的性交流都进一步地告诉观众:他们对双方仍有感觉。他们的性是无私的、是纯粹的,体现了他们的绝对亲密。这份跨越五年建立的绝对亲密在绝对裸露的性中显得更加珍贵,因为完全裸露代表了完全信任,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在对方的身体里寻找自己身体缺少的那一部分。而完全信任则代表了两人的绝对亲密。两位导演通过在细节、交流和性上的交叉运用,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立体、绝对的爱情故事。

在《爱在黎明破晓前》里,赛琳娜(Celine)和杰西(Jesse)因为在火车上的偶然相遇,而坠入爱河;在《星运里的错》里,海泽尔(Hazel)和加斯(Gus)因为在支持小组上的交流,发现对方是自己“错误”人生的完美填补;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埃利奥(Elio)和奥利弗(Oliver)在夏日的北部意大利相遇,最终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命运里。这些集中描绘初恋和感觉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共通点——细腻。在《爱在》三部曲里,我们也随着男女主角年龄的增长,体验了爱情从最初的甜美和纯粹到婚姻生活里的茶米油盐,双方的感觉和性也少了成年早期的那份绝对亲密,不过与《普通人》相同的是,《爱在》三部曲也运用了大量对话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时刻在有形的方式上展示两位主角的感情交流。在《星运里的错》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两部作品也都改编自小说)里,这两份对初恋的刻画与《普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部作品都将初恋爱情的感觉和亲密放在了无形和有形的镜头上,从两位主角和感情的多个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真实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故事中的细腻,才唤起了我们记忆中的细节,那些与过去恋人或者现在爱人的记忆碎片,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交流过程。

但除了细腻的镜头和多样式的结构,为什么两个“局外人”的爱情故事会如此吸引人?因为这份爱情的双向性,和两位主角的真实性。在剧集里,两位主角的叙述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同时体验双方因为这份爱情所感受到的悲与喜,从而不会单方面地倾向于任何一位主角。叙述上的平等打造了更强的代入感,一次次问题的爆发和误解都让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来感受。而两位主角塑造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人物的真实。各自家庭的问题为两位主角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得我们在第一时间能揣测双方在关键时刻,会对这份爱情做出怎样的决定。康奈尔与玛丽安娜对于双方的了解,在那些错过的时间和与其他人交往的日子里,两人在这份爱情上的考量又进一步让他们更加成熟,认识到这份爱情和彼此的珍贵。这也是《普通人》如此出众的另一个原因。他拥有一个过程。

不同于大部分爱情剧集/电影,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来得快且激烈,但消逝得却不明不白,而《普通人》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在爱、感觉和绝对亲密的基础之上,双方加入了对自己和对爱情的思考,为故事的塑造添加了可观性。故事结尾玛丽安娜对康奈尔说道:“不是因为你,我不会在这里,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但我们都对彼此做了太多。”爱情中最珍贵的,难道不就是跟随对方的轨迹,一起成长,一起认识自己,一起见证生活中的改变吗?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千禧一代,可能在接二连三的人工智能界面上已经忘记了爱情的细节和绝对亲密的舒适,《普通人》里孔雀蓝的爱尔兰告诉我们,爱情中有形和无形的细节,才是最值得被珍藏的宝贝。

 3 ) Intimacy and real

作为一个偏理性的人, 我时不时会怀疑虚构性小说电影电视剧的价值。可是每当遇到有情感共鸣的电影电视剧, 总是觉得很难得, 很慰藉, 甚至会舍不得分享这样私人的观影体验。这部剧里有两个情节让我很有共鸣。一个是男主吐槽他的同学们不读书就在课上瞎掰; 另一个是女主吐槽在Facebook上祭奠的意义。

男主温柔的微笑

作为一个正在美国读书的人, 男主的吐槽我真的不能同意更多(男主辩论言论自由那段我也很认同)。女主的吐槽也深得我心, 为什么大家要那么虚伪, 人在世的时候没有去关爱, 在人死后去一个公共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关爱, 是给谁看呢, 无非是想树立自己的形象。同理, 我非常厌恶那些没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然后试图用peace and love来平息争论的人, 除了树立自己似乎公平公正的形象, 起不到哪怕调解的作用。

回到剧, 女主吐槽的时候 ,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男主能安心得睡下了, 除了因为女主视频看着他入睡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如父母给予孩子般的安全感(私以为这里体现的安全感甚至大过男主帮女主揍哥哥带来的安全感), 还因为男主确信了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有一个人能跟他talk about real thoughts/feelings, 坦白而不害怕judgement。而这不正是人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的嘛, 真实, 以及讨论了真实之后的理解和认可以及最终由此带来的安全感。而勇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动人的, 更不用提观点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Smart is the new sexy。在男女主的设定里, 这种基于真实的交流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rare, 因为周围的人get不了。现实中可能也是如此吧, 知音难觅。亲密关系的安全感还来自于彼此的温柔。男主不光给了女主equally involved sex, 还是个被妈妈教育得很好的会帮女主分担生活琐碎的男孩。而女主的攻击性在男主这里, 因为认可, 也收起了锋芒。

当然是羡慕这样的关系的。作为一个真正的普通人, 沉迷于吃喝玩乐的普通生活的我, 陷入了惆怅。是不是只有成为这样有自己观点的, 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精英, 才能遇到产生共鸣的人。聪明爱读书有品位有才华是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the one的前提嘛, 还是只是小说作者的stereotype。然后我又想到了喜欢的爱在三部曲, 男女主的相识相爱, 那些让他们click的对话, 也是建立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如果现实中确实如此(大抵确实如此吧), 那该多么得稀有和难得。于是下一步, 是该在有限的年轻时光里, 秉持对这样的亲密关系的可能不切实际的向往, 努力成为一个有自己观点的温柔而聪明的人呢, 还是该学会放下对于这样理想的亲密关系的求索/执念, 学会和另一个普通人相守。而放下和经营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而如果有幸遇到了那样温柔聪明的可人, 又如何在剩下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这样步调一致的共鸣呢。人会变, 人也容易厌倦。是曾经拥有过就能满足嘛。还是说对方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经营。哪怕男女主, 也是改变了沟通方式才进一步提升了关系。可能更多的普通人会在某个不太年轻的时候遗憾, 然后宽慰自己, 只是运气不好没遇上罢了。殊不知有可能是年轻时候的自己还不够努力, 不够明确到底亲密关系对自己有多重要, 明确之后又不够坚定, 不够勤奋得去坚持自己的执念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而遇到那个人。

写完并没有答案。挺悲观的。人一生中, 能遇到好的亲密关系并保持真的既要运气, 也要努力。大概虚构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在营造共鸣的同时, 也确实构建了过于理想的情形吧。回到现实, 一下子清醒, 果然还是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Btw, 配乐这版轻柔的Make you feel my love 很合适。

 4 ) Normal People | Love is fatal

这部剧带给我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观剧体验。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一部剧,在深夜关掉屏幕后像是做了一场巨大的噩梦,万物都消失无声,满脸是泪,内心残留着钝钝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某种内在崩塌般的疼痛。

第二天没睡到6个小时就睁开了眼睛,眼前晃动着两个主角的脸,莫名其妙的哀伤依旧压抑着我。

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撕裂,emotionally drained,仿佛第一次看恐怖片后那久挥不去的震颤。

故事很简单,两个年轻内向的人——Marianne和Connell——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恋爱纠葛。他们同是非常聪明的人,只不过Marianne更加锋利,排斥所有人,把学校视为authoritarian fantasy,拒绝规训和束缚;Connell则是温柔阳光的男孩,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交。高中时期二人由于Connell害怕被别人孤立而分开,大学在圣三一学院重逢,又开始兜兜转转,分开又相聚。

这部短短的青春剧能给我带来如此特别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所呈现的复杂性。两个主角性格的复杂、成长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复杂,都通过细腻的镜头与叙事展现了出来。

就像一幅放大100倍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细节的画,每集20分钟所呈现的人的复杂性,演员表情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够延展到无限大。缺乏相似经历或者性格不够敏感的人只会觉得这是一部很无聊的剧,理解成青春期的矫情恋情。

所以很讨厌弹幕中飘过的诸如“渣男”等等对于Connell的评论,如果能理解这个男孩的细腻,便绝对不会用这样单一而绝对的词来试图概括他。

看完原著小说后这种感觉更甚。剧中已经很细腻的镜头,掩盖的是角色更复杂、深邃的内心感受。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很难用镜头语言呈现。

Connell高中时期对Marianne的抗拒与爱是如何相互牵扯的,他是如何面对与Marianne的阶级差异的,Marianne对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疏离感,对Connell有着怎样的依赖,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更细腻的描写。

比如,第三集中最感人的桥段之一,在Marianne倾诉完自己家庭暴力的经历后,Connell说,‘I love you.I'm not just saying that,I really do’。但剧中并没能进一步看出Marianne面对这句告白的感受。在这处,书中写道

She has never believed herself fit to be loved by any person. But now she has a new life, of which this is the first moment, and even after many years have passed she will still think: Yes, that was it, the beginning of my life.

正是Connell的爱使她的生命得以向新的阶段敞开,是Connell的理解与默契使她完成自己的成长。

这种二人成长的弥合性使这部剧不单单是一部爱情剧,主角二人的关系远超情侣关系,甚至超越soulmate,是一种深深嵌入彼此生命的连结。

因为二人如此相似并相互嵌入,所以如何面对对方,便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所以二人关系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意味着极大的改变。

Connell在泳池边伸手在众人面前拥住Marianne的那一刹那,实际代表与自己内心自卑的和解。

我想这是我被剧情深深吸入的原因。它展现了我心中最理想化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完成,彼此融合。

每当二人相遇,其他人都淡化为了背景,无论他们的关系处于哪个阶段,都从心灵散发出对彼此的致命吸引力,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最能够展现这种亲密关系的是他们平静相处的部分。Connell经历着由故友逝去引发的抑郁,二人相隔异地,依靠skype联络着治愈彼此。在他们经历了与他人或失败或无趣的关系之后,深知能依靠的最终只有彼此。

无需甜蜜虚伪的誓言,沉默相望中便能确认只有对方能够拯救自己——我们共享同样的看世界的方式。

二人之间自然也有过猜忌与误解,都源于相似的自卑感——Marianne因为破碎的家庭中哥哥对自己的羞辱,害怕Connell不会那么爱自己,怕他厌恶自己的受虐癖好;Connell囿于二人阶级的鸿沟,无法敞开自己,也由于顺从的性格而害怕与Marianne的亲密关系会破坏自己原有的社交。

未能说破的一切背后都是对彼此的尊重,他们深知对方和自己同样敏感,所以生怕说出任何伤害彼此的话来。而在不可避免的受伤背后,经历的是相互的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和对对方的爱。

在最后一幕,Connell决定离开二人的故乡,前往纽约学习写作,而Marianne选择留在原处。这一幕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他们相视流泪的时候,都知道已经完全接受了对方和自己的脆弱,已经完成了共同的成长——即便放手不再在一起,也不会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可以面对自己的欲望,迎来生命中其他崭新的、美好的一切。

当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另一个人陪伴,由另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他便知道,没有什么能让彼此分开。

-END-

 5 ) 不正常,比较酷

1、

电视剧Normal People第十一集,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康奈尔的小房间里亲热。从高中时期的羁绊开始,她经历过几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他见证朋友的死亡、和抑郁症缠斗,几番动荡波折之后,两人终于又回到了这张小床上。那场sex scene拍得很美,缓慢而缱绻,背景是炎热的夏天里慢慢融化的冰棍。

就在两个人紧密相接的时候,她问他:will you hit me? 康奈尔犹豫片刻,答道:No, I don’t think I want that. Is that ok? Do you want to stop? 玛丽安娜眼神暗下去。 康奈尔退出去,缩在床边,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她说:You think I’m weird? 在哭出来之前她逃离了康奈尔的家。

一场戛然而止的性爱。冲突是突然爆发的,仅仅一句“will you hit me”就让整个剧情调转方向,从暧昧温吞的情欲戏急转直下变成分手戏。 为什么玛丽安娜要在这个时间点问出这个问题?在康奈尔拒绝后,为什么她又瞬间崩溃,哭着离开? 一种解释是:玛丽安娜在亲密行为中有受虐倾向,她问这句话是希望康奈尔接受她的性癖好。而康奈尔拒绝了,他如此温柔如此正常,更令她感觉自己是残破的怪人,无法承受,只能逃离。

这种解释合情合理,玛丽安娜的前几段亲密关系都涉及到SM的成分,只有和康奈尔在一起的时候才是vanilla sex。但吊诡的是,在她和其他人的亲密戏里,玛丽安娜看起来总是心不在焉,时不时想要离开,反倒是和康奈尔,她几次强调:It’s not like this with other people,还说他可以对她做任何事。

玛丽安娜真的喜欢受虐吗?还是,她以为自己喜欢受虐?

2、

小说里,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分手又各自恋爱后的一次咖啡会谈中,玛丽安娜和康奈尔这样说。 Maybe I want to be treated badly, she says. I don’t know. Sometimes I think I deserve bad things because I’m a bad person.

玛丽安娜成长于破碎的上流中产阶级家庭,暴力专制的父亲和哥哥,懦弱回避的母亲。这样的她虽然聪明美丽富有,但自我评价很低,行事古怪乖张。后来交的几个男朋友,声称爱她,却说不上是真的尊重她。 性当中的暴力,是否让玛丽安娜快乐我不知道,但一定让她感到安全。这是她习以为常的亲密关系的方式——他们展示言语的、身体的暴力,以此彰显凌驾于她的权力,而她表演臣服。

在那场咖啡会谈里,小说作者兼编剧的萨莉·鲁尼借玛丽安娜之口讨论爱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I didn’t need to play any games with you, she says. It was real. With Jamie it’s like I’m acting a part, I just pretend to feel that way, like I’m in his power. But with you that really was the dynamic, I actually had those feelings, I would have done anything you wanted me to.(Jamie是玛丽安娜的某一任男友。)

那句名言怎么说来着。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世界上的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谷歌告诉我这话是王尔德说的。)

在和Jamie的亲密关系中,Jamie暴虐羞辱,玛丽安娜表演弱势的那一方,以此来取悦对方。而和康奈尔一起的时候,他体贴尊重,他们的性爱中没有一丝暴力,却令玛丽安娜感到脆弱不安、不堪一击。阶级、性别、原生家庭的伤痛,此刻都转化成爱欲中的权力交锋。不是SM,胜似SM。

有人评论电视剧拍成了一个女性向porn,也有人说这就是一个上床上出真感情的故事。我是先读的小说,再看的电视剧,觉得翻拍得很好。(作者是主要编剧之一,以及,女演员气质也跟作者本人太像了吧!) 剧里的床戏都很好看。光线充足,对身体的呈现坦率直接,两个人之间的情欲热烈性感,也不回避尴尬、困惑的瞬间。玛丽安娜和康奈尔在身体的交汇中探索情感和欲望,每一场戏的情绪氛围都不一样,是一次又一次迎向他人的冒险。

3、

一年多前,我和理论向导布拉乔在咖啡厅里聊朱迪斯·巴特勒。当时我在准备政治理论的考试,书单里有巴特勒的Gender Trouble和Bodies that Matter。读完巴特勒感觉更懂福柯,她讨论的异性恋霸权(heterosexual normativity)正是一种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操演性别和性别对应的社会行为/性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巩固这种霸权。就像福柯所说,we are always already trapped.

我对巴特勒理论中的出路感到困惑。书里她提出两种反叛的可能:一是戏谑的政治(parody as politics)。通过创造新的语言、新的词汇去描述那些无法被异性恋霸权所描述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二是身体的反叛(bodily subversion)。如果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是去性化/去身体化,希望女人摆脱身体的束缚,获得与男人等量齐观的自由。巴特勒的性别政治则是泛性化,令“非男人/非异性恋”的身体和欲望得到表达。

布拉乔和我说,对于巴特勒来说,body可能是反叛的出路,但desire一定不是(书里有一句类似的话,我一时没找到)。 巴特勒不认为解放欲望是瓦解异性恋霸权的出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欲望不过是社会的投射。即使是在最亲密的瞬间,我们也无法摆脱对既定性别权力关系的模仿。 但是,巴特勒可能会说,总有一些时刻,操演性别的时候,觉得不对劲、被冒犯、感到迷失。那个瞬间就是挑战霸权、反叛的可能(possibilities for displacement)。那一刻,我们并不置身之外,却看到了霸权的缝隙和出逃的可能。

剧里的Jamie真的喜欢施虐吗,还是他在模仿一个雄壮凶猛、充满男人味的男人(尤其是在他外表矮小瘦弱的情况下)。玛丽安娜呢,她是喜欢受虐,还是她在SM的关系里感觉安全,无法想象一种更平等更自由更脆弱的性。

回到最初那个场景。 一种巴特勒式解读是,玛丽安娜在那一刻感到分裂。在和康奈尔的亲密关系里,她一边沉溺一边感到失控,身体的感觉真实而强烈,和此前已有的性经历截然不同。身体和欲望之间充满张力,玛丽安娜完全暴露了她的伤口和脆弱,不再佯装坚强、正常,给了这段关系更进一步的契机。 那一刻既是脆弱的片刻、动摇的瞬间,也是充满可能性的窗口。

4、

萨莉·鲁尼这本小说的切入点很小,就是两个年轻人长达几年的情欲纠葛,讨论的主题却很大,阶级、性别、欲望、自由。螺蛳壳里做道场,很厉害。 剧名叫Normal People,中文翻译成正常人或是普通人。两个主角在周边的小社会里格格不入,觉得自己不够正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看透身边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也不过是纸老虎,实际各有各的困境。所谓的正常/普通不过是社会的规训。所幸敏感、脆弱的玛丽安娜和康奈尔拥有彼此,在深刻也充满龃龉的交往中探索爱欲的形状,创造出不太正常却独属于他们的关系,或许也能变得更加自由。

 6 ) 成为《普通人》比当天才更难

也许我们内心都有缺口,期待被填满。

我看《普通人》时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 一开始,我以为它在表现青春期的迷惘。接着,我嗅出了不宣而漫的阶级竹篱。后来,我认为它做得最好的地方在于,它关心并且准确地刻画出了即将迈入社会的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青年人的爱与性,敏感与懦弱,歧视与疏离,一一在画幅中直面而细陈。最后,我发觉其实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如何建立自我的过程。

剧名一样,《普通人》没有讲述波澜起伏的故事,它的情节非常日常,主角没有特殊光环。这样的剧名似乎在说,这只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也并没有那么普通。因为它还涉及的是,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普通人。康奈尔和玛丽安只想做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人生,普通的爱情,可是我们却从他们的故事中发现,成为一个普通人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活在一个世界之内,活在人群之中。环境的一切外力将作用于你,你的一切内力的释放也将引发环境的反响。

不想说,康奈尔和玛丽安是残缺的。我想说,他们有各自的缺口,需要被填满。康奈尔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将他养大,父亲在他的生命中是完全缺位的,这或许影响了他温吞、晦暗的性格。与多数人相比,他的家境都很普通,他对玛丽安心存仰止。他的自信心非常弱小,不敢相信玛丽安会爱自己。他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表现不同的自己,他看起来没有观点,也没有爱好。他甚至不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爱人。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融入人群,即便这需要委屈自己和忍耐他人。玛丽安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暴力的家庭。新逝不久的父亲曾是这个家庭内的暴力分子。父亲死后,备受打击的哥哥将不良情绪都发泄在了玛丽安身上。而母亲处处纵容、袒护着儿子的过分举动。同时,哥哥嫉妒着玛丽安的聪明,他不断羞辱她、挫伤他。而母亲从未主张正义,她的淡漠神情于玛丽安而言无疑是一种冷暴力。这样的环境让玛丽安从未体会过被爱的感觉,她几乎相信自己有一种天生不会被爱的特质。家庭温情的缺失造成她的敏感、自卑,然后又转化为攻击性。而长期的受辱与被否定又导致她感情中的讨好型人格。

这样两个人撞在了一起。他们本是可以互补的。玛丽安可以给予康奈尔自信,康奈尔可以给予玛丽安爱的感觉。但他们自身所背负的,也同样可以互相伤损。在很长的时间内,后一种情形占据了上风。他们没有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缺乏的,只加重了自己原有的伤害。康奈尔无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逃避自己在爱情中应有的担当。而玛丽安恰恰需要那种有力的明确才可能获得安全感。但等待换来的是失望,是误解。毕业前夕的最后一面,两人依旧没有建立畅通的交流桥梁,在违心中祝福彼此,分手。

我想是这样的,很多人,也许每个人,都有内心的缺口,需要被填满。我们干涸了太久。终于,遇到一场雨。我们感觉被填满,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一场雨。阳光打下来,雨水挥干。我们重新干涸,重新伤痛。我们失望了。于是我们用泥土装填自己,用砂石充塞自己,甚至用腐蚀性溶液灌注自己。而这一切,只会让我们变得更为残缺。真正的残缺,一种自作自为的残缺。

然而事情真有这么复杂吗?我们真的是残缺的吗?我们所需要的真的来自外在世界吗?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后得出结论,这部剧讲的是一个人自我建立的过程。虽然玛丽安与康奈尔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互补,但互补的意思并非我只能寄托于你,你只能寄托于我。我们内心的缺口是一种近乎天然的存留,它或源自家庭,或源自成长,但它并非我们自己造成,因此那不是我们的错,也不是病态的残缺。所以我说,那只是一个缺口。缺口是需要被填满的,但填满它的不是外界,不是外人,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的良眷,也并不能建立对方的自我。自我建立的终极践行者和全能主导者,只能是我们自己。康奈尔和玛丽安可以相互拥抱,互相扶持,为彼此的自我建立分享养料,但他们终究还得靠自己,不是吗?他们走了很长的弯路,但好在,他们找到了答案,找到了自我。玛丽安将自己从爱情的国度放逐到天涯万里、地狱九重,直至她内心的声音触及底限,浮上表面。第一次,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她终于寻获了自我,回到爱人的身边。并开始重视自己的欲望,向爱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康奈尔在濒临情绪绝境的谷底时接受心理治疗,将纠结已久的自我逐渐泡发、摊平。他不再否认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鼓起勇气展现杰出的那部分自己。最重要的是,在爱情遇到症结时,他们学会了敞开心扉交流、解释,消除误会。

故事的结尾,玛丽安决定留下来,而康奈尔选择走出去,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美好的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会在一起吗,还是不会呢?答案还有那么重要吗?他们已经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normal people。

其实在看《普通人》时,我想起了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想起自己长年对自己的否定,想起自己幻化出来的爱情蜃楼。当我的世界终于变大,当我终于从梦幻中清醒,当我总算建立起独立的自我之后,其实,我反而感到无名的怅惘。从前那个懵懂却如此凝练的自己,我已经永远地与之陌生了。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公众号:段雪生)

 短评

如果说有什么我能认同的青春恋爱剧,应该就是这个。不是校园gossip,不是不良少年和乖乖女的爱情传说,就只是偶然巧合的恋爱就够了。我们在人前都是表演家,刚开始表演乖乖聆听的观众,后来又扮演评论家艺术家,但在你面前,我总是露出马脚。

6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原来一部爱情剧真的可以做到既是best love story ,同时又是best p*rn!今年的爱情剧只看这一部就够了

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如无意外这会是本年度最爱剧集。之前看推荐有同学说男主前5集很“渣”,也有说因为Connell的若即若离间接导致Marianne在几段亲密关系中的混乱。自己看了之后发现Connell是我在文艺作品中见到的为数不多温柔的男生。是的,温柔。也许是类似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强的强势男性形象在爱情作品中屡见不鲜,双方平等的情感关系却实在罕见。我越来越不喜欢以强势的逼迫姿态证明一方对另一方的爱,两人互通心扉、互相理解尊重才难能可贵。Connell会在两人第一次亲密关系时告诉Marianne如果疼就停下,会在她问“Will you hit me”时say no。无论何时他总以温柔的语调安抚饱受原生家庭创伤的她,而她同样也回报以爱、关怀与理解。爱人的能力并非与生具有,两个青年人都有着自己的迷惘、伤痛,在磕磕绊绊中学着经营一段亲密关系。最后是否以爱人身份在一起已不再重要。

12分钟前
  • seibellissima
  • 力荐

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差不多。长得跟 anne hathaway eva green dakota johnson 混体的女主说自己不漂亮;圣三一 1%的优等生拥有和美国高中生一样的词汇量;两人除了性吸引力看不出 click 在哪里……是非常时期人们的标准都降低了还是什么?

15分钟前
  • Jin
  • 还行

真的是女性向porn,各个层面上的

16分钟前
  • 资深懒汉
  • 力荐

老娘本来想是看欧美青春爱情虐恋的,马的结果第二集15分钟内男女主就 搞 了3 次!!!

18分钟前
  • hobii
  • 力荐

我一边看一边告诉自己不要被这种命中注定此生唯一的浪漫爱叙事洗脑,一边又心甘情愿堕入love is fatal这样的陷阱(他们就是很配啊生命中有无数匆匆过客可他俩兜兜转转分开后总能再次回来)。好干净的爱情啊没有狗血没有憎恨,虽然有误解有遗憾但总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慢慢化解慢慢原谅。离开的时候不恶言相向,重逢的时候依旧热烈。And my biggest takeaway: sex life is really fundamental.

22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And what about me? Would you say your feelings are involved?”-“Obviously”-“Who is it obvious to?”

25分钟前
  • Alyssum
  • 力荐

男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逃避,女生在感情中因自卑而迎合。男生的孤独来源于自己,他向外求索,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填补;女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外界,她向内求索,需要追寻内心的平静来自愈。他们有不一样的敏感、脆弱、迷茫、自卑和孤独,所以他们可以抚慰彼此却难以相互依靠。但可以遇见彼此的他们就已经拥有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气了。

27分钟前
  • 渔鱼
  • 力荐

刷到第八集实在刷不动了,看到后面经常忘了前面因为什么他俩又分了为什么不能公开,女主这么好看了还因为家庭问题自卑没人爱,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啊,更何况傻逼这么多,纠结这些纯粹是浪费时间

31分钟前
  • 弦子
  • 还行

I’ve met someone just like Connell and I nearly let him go. This shit relates to me so much :(

36分钟前
  • F
  • 力荐

小说的细腻完美被电视剧呈现,Marianne和Connell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一样(Daisy真的很有灵气)喜欢这类主角很边缘的故事,因为看起来更有种奇妙的真实感,这也许就是常态“normal”的样子吧。一个相信soulmate存在的故事,两个人十分相爱却又淡漠隔离,可又相互救赎了对方。所谓的relationship不意味着仅是物理上的陪伴,也不是情感上的“禁锢”。Connell拿到去纽约的机会后Marianne选择了放手真的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的一点,爱追求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中对方让自己变成的样子,他们依旧把对方变成了更好的人。她知道过程中他们都会变,但是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对方身边。😢还有比这个更美更理想的爱情&companionship吗

38分钟前
  • 哦勒哇一鸡狼
  • 力荐

好久没有这么让我沉浸的剧集了,不以事件为核心,台词铺设不为叙事,悉数转移刻画人物性格,细腻而娓娓道来。其中爱情最让人信服的一点是,它不回避性,性的吸引力点触情感,爱同时是身体的。他们在爱里挣扎犹疑,体面又不堪的生命,仿佛你与我,Normal We。/视听精致,演员自然,You‘re the worst之后最好的爱情剧集。

40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男女主角实在是太豆瓣了。。。

41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推荐

前五六集还挺好的,音乐、色调以及整体所展现的柔感,都加分了不少,可是越往后越无法接受,既然互相相爱,那就在一起,没有世俗或家庭的阻拦,却因为暑假无法住校这样的事而二次分手,似乎在强行加苦情戏,故意打造出苦命鸳鸯的戏码,显得无病呻吟。

43分钟前
  • 🦁
  • 还行

So pretentious,天呐!虽然我知道你们爱尔兰人喜欢过黏稠内敛的自省生活,四级阅读级别的原作看了几页了也确实有那种sensitive af的感觉。但是,注水真的太严重了,前几集看看风格还好,看到后面已经显著的耐心缺失。一集的有效剧情加起来有5分钟没有啊。全靠溺水一样的BGM和erotic art一样的性爱片段抻长度。一个镜头拍上30秒真的不能算是细腻,算洗钱。好几处跟五十度灰预告片似的,加了BGM更像了。总是不知道为什么Marianne就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又分手了又在一起了又分手了,回合制。另外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过于体面,M分分钟看起来像日杂法国模特街拍,而且抽烟喝酒chill到不像是自卑女的。另外查了下Sligo到Dublin距离210多公里,省都没出,放个暑假却像生离死别一样。

45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还行

是我怎么了,还是这剧怎么了?在偌大的候车厅,又一次如入无人之境。从他们因为一本书开始攀谈,我眼中就浮现泪花,赶紧又捂上憋闷的口罩,戴上才发觉还有上次泪痕的墨镜。接着,他们接吻、脱衣服,爱抚,开着有心无心缓解尴尬的玩笑,直到互相进入对方的身体,发出的轻柔喘息。第二次,第三次……我软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脚底板软到视网膜……还好我不化妆,但还是跑了一趟卫生间,在靠窗的边缘抓紧抽根烟,望着车轨发呆放空。但还是软,软到想赶紧躺在北上的列车,随它开到哪儿,哪怕在外面炙热的太阳下爆炸。

4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爱尔兰是孔雀蓝的,校服,眼眸,暮色。

50分钟前
  • Lullaby
  • 推荐

快进到第九集弃,实在是受不了这两个作男作女了。本来看是因为同事发了一段视频,画风很唯美。看了第一集发现进展迅速,一点都不作,还觉得很有新意,很期待接下来这十集故事会走向如何。没想到比Love Rosie还可怕,2-9集一直在分分合合,男女主分别一段接一段恋情,同时两人之间也纠葛不断,堪比toxic relationships大全。人物塑造并不全面,导致两个人无止境的忧郁脸看起来就是无病呻吟,但很显然两位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快去看医生啊!看了短评吹成这个样子真是让我怀疑是否看的是同一部剧,反正我看的这部除了画面很美之外没有任何优点,请不要以为文艺的滤镜就能拔高青春伤痛文学的本质。另外第八集画风真的很像CMBYN,用来展现这种剧情真的让人生理不适。

52分钟前
  • Awaysis
  • 较差

无论怎么看你俩还看不出来彼此是真爱吗?折腾来折腾去何必呢,享受甜甜的恋爱不好么。从路人角度看这俩不是渣男渣女是啥???

54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