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已完结

主演:孙松,史兰芽,卢琪,耿歌,张贵元,侯继林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苏东坡 剧照 NO.1苏东坡 剧照 NO.2苏东坡 剧照 NO.3苏东坡 剧照 NO.4苏东坡 剧照 NO.5苏东坡 剧照 NO.6苏东坡 剧照 NO.13苏东坡 剧照 NO.14苏东坡 剧照 NO.15苏东坡 剧照 NO.16苏东坡 剧照 NO.17苏东坡 剧照 NO.18苏东坡 剧照 NO.19苏东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每况愈下

《蝶恋花》怎么可以只解释为甚么单相思的小清新——那涎笑的男人何以面对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记深情——朝云“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尤不释口。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狭隘在“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小儿女情态,不如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六如亭的来历——口口声声拿“实事求是”套牢苏东坡,矢口不提他和朝云一道修行。

弥留时,维琳长老在他耳边大喊:“端明宜勿忘西方!”他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凑近耳畔大喊:“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他答道:“着力即差!”——好个“着力即差”!这是他最后的话。——岂是什么极乐世界在平时的意思?

康震老师怎么整个一个油腻腻的形象,还有那个连枝上柳绵都会说成枝上柳絮的教授,艳俗腮红、口红的女教师们,念稿也没有捏到痛处、点到穴位的叶嘉莹,剪辑后只在低幼地 YY 与哪个大文人同行的余光中,更不要说那些个唾沫横飞的地方学会……

这边一味以东坡肉、羊蝎子、呵呵迎合市井,那边所有演员假模假样地忧国忧民——那个苏东坡居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表情——苏东坡怎么可能是个面无表情的假人,简直令人发指了!

嗯,还有 Google 了中英法三语都无可落实的什么法国《世界报》千年英雄的虚荣,待考罢。

 2 ) 千古遗爱

第1集“雪泥鸿爪”: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1037 眉山——1056 京城——1061 凤翔 · 凌虚台—— 1067 反对变法冒进,《上神宗皇帝书》——1071 杭州——《湖州谢上表》——1079 乌台诗案“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080 左迁黄州

第2集“一蓑烟雨”:

1080 黄州定慧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安国寺。——屋檐吊钱——马梦得,与东坡共患难(朋友能做到这份上真的是绝了),劝说徐君猷借东坡种地——1081 因仰慕白乐天而诞生的“东坡”和“东坡居士”。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翻墙到野外烤牛肉哈哈哈。

——黄冈,陈慥,字季常,河东狮吼气管炎。

——安国寺东坡饼。继连和尚被东坡讨吃的哈哈哈。

——沙湖买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爆哭啊啊啊,看纪录片竟然能哭成狗)

第3集“大江东去”:

1082 黄州“一词二赋”(原本熙宁元丰时期多写政论)——外放杭州,创作豪放派词(不为歌而写,写词以载道明志)——日本汤岛圣堂苏东坡讲堂——1082年七月十六,夜游赤壁,道士杨世昌——纳尔逊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文物,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部分遗失——核雕陈素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词牌和这词真的绝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又一次爆哭,临江仙简直绝了!!!感谢不开门的家童!!!老徐很无奈很害怕哈哈哈哈。)

第4集“成竹在胸”:

《黄州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馆,曾在日本经历关东大地震——石压蛤蟆,蛇挂树梢(两个大佬的嘴炮哈哈哈,神仙吵架,来呀,互相伤害呀)——1082 米芾拜访在黄州的苏轼(当时米芾才30岁出头,算是非常年轻了。)《枯木怪石图》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083年,又见王定国。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日爆哭,东坡的词太好哭了!!!)

——1084 调离黄州,与王安石在金陵相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回汴京与老友重聚,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第5集“千古遗爱”:

1085 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组阁,苏轼一年半内从犯官被提至三品大员,对王安石变法持继续中立态度“较量厉害,参用所长”。

——1087年,北宋对西夏吐蕃作战胜利,苏轼不赞成议和,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1089 杭州太守,18年前任杭州通判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监狱2万5千人,苏轼痛心却没有私放犯人的胆量,非常惭愧。

——佛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我苏又被套路了哈哈哈哈。黄冈遗爱亭。

——黄州瘟疫,苏轼向朋友巢谷求药方。

——1089 杭州太守,疏浚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又爆哭啊,李山老师说,任何事物只要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就变成了文化遗产QAQ)

——2000法国《世界报》评选1001-2000年的12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1091年,调离杭州,《八声甘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次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和挚友永别了)

第6集“南渡北归”:

——1091,调回汴京,任礼部尚书,高台后去世,哲宗重用革新派,章惇为宰相,苏轼被贬惠州,火烤羊脊骨(会让啃骨头的狗不高兴哈哈哈,子瞻好可爱23333)

——流放惠州,朝云陪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惠州市朝云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被贬儋州,在去海南的路上和子由最后一次相遇(子由被贬往雷州)。

——唐代古琴“九霄环佩”。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我苏神简直太可爱了哈哈哈)

——徽宗大赦,苏子病逝常州。逝世前3个月,途径镇江金山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集爆哭,三州,既是功,也是业QAQ)

——蔡京上位,《元祐党籍碑》。

 3 ) 感受苏东坡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

少时读苏东坡的作品,无论是词里的豪迈壮阔,还是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总能深深地吸引我,感叹于他为何如此有才。长大后,才逐渐体会到,艺术的呈现源于喷涌情感的流露,而喷涌的情感源自他对生活极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知力,内心充满温暖,天真烂漫。

苏东坡善于感伤,也善于快乐。

苏东坡用心过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他不因得势而娇纵,也不因失势而气馁。他的用心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处,他会认真记录如何种好农物,记录如何开发一道美食,到每个地方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认真地改造这个地方,让它们变得更好。苏东坡把猪肉变成东坡肉,把西湖变成西子湖,三个石标变成三潭印月,他这个文人实打实是个艺术家,城市规划师。

苏东坡视民如子,拥有朴实的人文情怀,苏东坡肯定内心极其敏感,他对人,对万物都有极强的感知力;但同时他经历过乌台的生死,逐渐变得超然豁达。他没有像陶渊明一样选择“出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继续选择“入世”,尽其所能改造世间的不完美。这种矛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是极其不易的。

最后引用片中的结尾“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4 ) 诗酒趁年华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的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5 ) 看央视纪录片《苏东坡》的豁达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东坡留下的这句诗对我而言,比起著名的水调歌头、念奴娇之类更能触动心弦。在看他的系列纪录片前,自己经历了人生一系列坎坷遭遇,大喜大悲,心境近乎怆然,却又无所适从。折磨是身心两方面的,我在家中养着的日夜,百无聊赖,碰巧点开了央视的纪录片看。这才发现自己对于苏轼这个人,无论是对他的人生,还是对他面对世态炎凉的态度,认知何其浅薄。

一直以来,苏东坡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位伟大的诗人,词人,甚至还会联想到美味的东坡肉,但也仅此而已了。我不知道他是位为民生疾苦仗义执言的政治家,也不知道他曾经为杭州的建设规划付出过多少心力,更不知道苏堤的苏字取自他姓,甚至不会知道看似潇洒的他遭受过几次宦海沉浮历尽艰辛坎坷。

但是苏轼依然活得豁然通达。

他的聪颖与天才,是我所艳羡的,但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那份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的人生态度。

苏轼不会恃才而傲,既能侍奉皇帝应付庙堂,也能与高人文士往来,甚至即便面对路边的乞丐,他也丝毫无“往来无白丁”的倨傲,与其热情攀谈。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对富贵不移,对贤才不妒,对贫贱不轻,文人身上有的酸气他是概没有的,也难怪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气吞山河的豪迈词句了。

他自己曾几经贬谪,但即便落入最困苦的状态,都能使自己重新站立起来。没有钱,就拿起锄头当农民种地;没有吃的,就自己研制出美食。日子虽然过得窘迫艰苦,他却仍不失风雅之心,依然作品不断,谈笑风生,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所欠缺的,恐怕正是这么一份处之泰然与心境豁达吧。

然而苏轼又并非一味的平静淡泊,遇见不平他会仗义直言,性格耿直得让权贵阶层都无法容忍;伤心痛苦时,他也会写出给弟弟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缘”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情浓怀念时,他唱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即使过去千百年,苏东坡依然如身边人般活着。

又如何能让我不仰目而视呢?

究我一生,不可能活到他这个境界,但他确成为我努力的目标。

央视的这六集纪录片,编排叙述都极为优美,虽然所述生平未必详尽,却是相当值得一看的。也因为这部优秀的纪录片牵起了我对苏轼的兴趣,以后想要找更多的资料来学习、了解这位大文豪。

 6 ) 古诗词不应该只有背诵

昨天听了戴建业老师讲了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学学到这首词时,我还未经世事,只能注意到课后的背诵全文,以及标记的重要字词作为考点。巨大的课业压力,让老师也没有时间表达出她对这首词的感受,而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这种词句时,更多是靠课后的译文去理解词的含义,那时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概都被理解为,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一切如常。

直到在社会中暗卷沉浮之后,在某一个晴朗的冬天午后,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想起来这些年的得失,突然苏轼的这句词从记忆跳了出来,原来如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6集的纪录片拍的十分精巧,它通过时间和事件的叙事,回顾了苏轼的一生。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讲解赤壁赋时的场景。

《前赤壁赋》是我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我也曾想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到底时怎样开阔的场面,一叶扁舟,万顷茫然,这样巧妙的对比就像电影镜头先对准了一个乒乓球,然后逐渐拉远拉远,直至俯瞰整个大陆,海洋和地球。

在纪录片中,苏轼和几位友人驾驶一叶小舟,在月光皎洁的江面上泛舟而行,友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发出了感慨,而苏轼却在以水和月相比,盈亏圆缺,却丝毫不少,丝毫不多,但是,人们却永远无法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有个道理永远不变,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丝毫不能取。让我们沉浸在这山色之中,沉浸在自然之中,听到湖水荡漾的声音,看到月色在江面上洒下的斑斑点点,这是造物者无尽藏,也是我们一起享受的每一刻。

我们当下总是被卷入无限的竞争,有时竞争并不因为资源的匮乏,而是人们的内心被假设到了某种场景下,好像总是害怕落后担心掉队,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能在这无尽的竞争中能突然想起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让你看开一点的古诗词,能体会到曾经我们学习过的不仅仅是译文和全文背诵,而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哲学。

 短评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10分钟前
  • 巫陽
  • 推荐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12分钟前
  • 涵湘宁
  • 力荐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15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20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25分钟前
  • 番茄都是西红柿
  • 推荐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30分钟前
  • Risshine
  • 推荐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33分钟前
  • 甜麥:冬宫夏宫
  • 力荐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34分钟前
  • 香蕉鱼
  • 推荐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38分钟前
  • 茜茜公主
  • 力荐

天生爱豆

42分钟前
  • 连亨利
  • 力荐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45分钟前
  • 思麦路
  • 推荐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47分钟前
  • danyboy
  • 推荐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48分钟前
  • 大米荣荣
  • 推荐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50分钟前
  • Haruko
  • 力荐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

52分钟前
  • Sadomasochism
  • 推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54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57分钟前
  • 故园飞鸟
  • 推荐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1小时前
  • 周眠
  • 力荐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