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放逐

HD

主演:亚历山大·巴鲁耶夫,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Dmitri Ulyanov,Maksim Shibayev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将爱放逐 剧照 NO.1将爱放逐 剧照 NO.2将爱放逐 剧照 NO.3将爱放逐 剧照 NO.4将爱放逐 剧照 NO.5将爱放逐 剧照 NO.6将爱放逐 剧照 NO.13将爱放逐 剧照 NO.14将爱放逐 剧照 NO.15将爱放逐 剧照 NO.16将爱放逐 剧照 NO.17将爱放逐 剧照 NO.18将爱放逐 剧照 NO.19将爱放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将爱放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利克斯(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Konstantin Lavronenko 饰)和妻子薇拉(玛利亚·邦妮薇 Maria Bonnevie 饰)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位于乡间的老家度假,这里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风景安抚了一家人疲惫的心灵。  正当艾利克斯沉浸在宁静的情绪中时,薇拉告诉丈夫自己怀孕的消息,让艾利克斯震惊的是,薇拉坦陈,腹中孩子并不是艾利克斯的骨肉。在巨大的打击之下,艾利克斯找到了兄弟马克(亚历山大·巴鲁耶夫 Aleksandr Baluev 饰),向他倾吐胸中的愤懑,在两人的商讨之中,艾利克斯决定让妻子堕胎。不幸的是,薇拉死在了手术台上,艾利克斯的世界崩溃了,他的悲伤和愤怒化为了仇恨,他发誓要找到妻子的情人,让他也尝一尝和自己一样的滋味。红军与白军女囚霊“杰尼斯性加害”与媒体 如何面对受害者可爱的你 五個小孩的校長笑吧,东海星球大战:异等小队第二季夺命之眼相爱十年机动战士高达SEED DESTINY HD重制双面骗子 虚假警察第一季哥斯拉:奇点一家两制代课老师2006欲望商店镜花水月 第四季Play Guide24小时脱单日记六国锦标赛:英式橄榄球争霸赛秘境卧底警花2023诡心墨畸形屋战栗杀机匿名自由职业者亚特兰蒂斯 失落的大陆开心麻花剧场第一季更上一层楼黑色交易背影重生后,虐文霸总拿了宠妻剧本野草莓1957师姐大晒赛尔号第七季之宇宙之眼最后生还者第一季只走花路吧年度推销员预言者2009劲爆战士第一季告别单身生命的颜色玉响OVA精灵传奇

 长篇影评

 1 ) Birgit Beumers的评论摘录

原文在此http://www.kinokultura.com/2007/18r-izgnanie.shtml 。姑且粗糙地译了几段。

《放逐》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电影。继2003年《回归》在威尼斯首映后获得轰动性成功后,2007年5月《放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为演员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Konstantin Lavroneko)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电影大致是根据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1954年出版的小说《笑料》 The Laughing Matter,改编的。它讲述了大学英语教授埃文·纳扎伦斯(Evan Nazarenus)与妻子斯旺(Swan)和孩子瑞德(Red)、伊娃(Eva)一起来到他哥哥戴德为家人建造的乡村庄园的故事。戴德是个赌徒,他的家人离开了他。埃文的家人探索了周围的葡萄园、河流、火车站和附近的克洛维斯镇,并认识了沃尔兹一家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当斯旺告诉埃文她怀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孩子”时,纳扎伦斯家庭的危机就出现了。斯旺和埃文都想让家庭团聚,埃文决定她应该堕胎,堕胎由戴德在弗雷斯诺找到的一位医生进行。当斯旺在堕胎后死亡时,埃文愤怒地射杀戴德至重伤。戴德安排了葬礼,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离世,带着斯旺留下的纸条里的秘密。纸条上解释说她是用医生留给她的止痛药自杀的。戴德还向埃文隐瞒了医生的证词,即斯旺性格不稳定,有自杀倾向。埃文回到家中,发现他怀疑与斯旺有外遇的同事实际上是被他妻子追求的。埃文在回孩子们家的路上死于车祸。萨洛扬的叙述构建巧妙,叙述者采用孩子瑞德的视角,以天真、好奇和探寻的眼光看待乡村。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保留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女孩的倒立或瑞德的嗅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无花果树变成了一棵孤独的胡桃树;或者,机车上的驱动器被参观工厂所取代。这部电影也放弃了叙述者对他所遇世界的孩童般的率真,以及对亚美尼亚语的迷恋,这是戴德和埃文所说的话,埃文开始教他的孩子们语言。在小说中,埃文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但在电影中他是一个野蛮的角色,风格类似于少言寡语、情感冷漠、似乎漠不上心的《回归》之父,他只能命令孩子们四处走动,而没有太多了解他们世界的愿望:他的话语仅限于简短而迅速的命令——“安静” 、“必须完成” 和“走吧” 。他对孩子们没有好话,不像小说中的埃文,他总是问孩子们想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帮助邻居的儿子在船上找到工作。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描绘成圣人,而斯旺则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优柔寡断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有一个固有的缺陷,这可能是她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的结果,考虑到家庭的概念是萨洛扬小说的核心,这一点尤为重要。事实上,在《回归》中,角色的这种变化特别有趣,两个女人(孩子的母亲和祖母)被描绘成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没有心理深度,但被刻画为沉思和奉献的对象(作为圣母)和父亲的安静仆人。最后,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埃文愤怒地射杀了戴德,而在电影中,这位兄弟患了心脏病。埃文的脾气和他天生的暴力在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他对妻子的殴打,他对孩子们的固执和漠不关心的行为,他缺乏情感(他只笑过一次)。虽然电影把女人描绘成圣人,把丈夫描绘成野兽,但小说却没有详细讲述埃文有暴力行为:他是一个有爱心、仁慈的人,乐于帮助他人,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尽管他也很愤怒。斯旺的自杀是由于她脆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她丈夫听不见。

影片中一家人离开了位于工业城市的家:城市场景是在比利时矿业小镇查勒洛伊拍摄的,它有典型的黑色砖房和涂有海报式工人的混凝土墙。农村的房子、山坡上的小教堂和山顶上的墓地,以及横跨深渊的木桥都是在卡霍尔附近的摩尔多瓦专门修建的。

画面参引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天使报喜》(1472-1475)——孩子们玩的拼图。最后的场景则是模仿彼得· 勃鲁盖尔 的《收获者》(1565)。

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的沼泽地中枯树的景观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夏季景观,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成年人在这些树和树桩之间散步。使用镜子让角色探索自己或避免直视对方也呼应了塔可夫斯基对镜子的使用,特别是《乡愁》(1983)和《镜子》(1975)。水既是净化的来源,又是投影的镜面,这一说法也源于塔可夫斯基。《放逐》中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里,一条干涸的小溪突然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水流,流入一个突出的人工池塘。

如在《回归》中一样,萨金塞夫坚持名字的重要性:伊凡和安德烈是指门徒,而在《放逐》中,他将斯拉夫和基督教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选择维拉(信仰)和亚历克斯(安德尔),斯拉夫代表男孩,伊娃代表女孩。邻居的女孩们读了《圣经》中的一段话,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指出“爱永不止息”,这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主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它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易怒或怨恨;它不以做错事为乐,而以真理为乐。它包容一切,相信一切,希望一切,忍受一切。 爱从未间断过。至于预言,它们将结束;为母语,它们将停止;为知识,它们将结束。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只预言一部分;但当完整的时候,部分将会结束。(13:4-10)

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的合唱音乐(“Kanon Pokojanen”,1997年;“Alina”,1976年)以及赛林乐队演奏的安德烈·德加切夫(Andrei Dergachev)(“Kyrie”)的作品预示着家庭、自然和文化的即将随生活毁灭:马克带着枪伤来到亚历克斯镇上的房子;参观教堂和墓地(期待维拉的安息之地);维拉告诉亚历克斯她怀孕的那一幕之后的沉默。

《放逐》的故事与《回归》不同。后者:如果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被伊万和安德烈承认,那么父亲的爱是失败的。前者:他不信任妻子,也不承认她作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将为他再生一个孩子。《回归》讲述了基督在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回归的故事,《放逐》否认了基督再次降临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一个强大的自然意象下,没有受到文明的干扰和影响,只提供了绝望和毁灭。

《放逐》无疑会吸引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就像《回归》一样。对于萨金塞夫的创作发展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意味着向一个新的方向或任何方向的变化。这至多是第一部电影的一个更黑暗、更阴郁的版本。也许通过他的第三部电影,萨金塞夫将能摆脱电影的同质化趋向,摆脱传教士角色,转而用叙事和视觉讲述自己的故事。

 2 ) 如果没有爱,就不会追寻

《将爱放逐》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剧情长篇,整体的风格和节奏比第一部作品《回归》更加成熟、稳健和自信。电影讲述Alex和Vera这对夫妻,已经有了儿子纪儿和女儿伊娃后,Vera发现又怀孕了,她谎称怀上的不是Alex的孩子,Alex对她的说辞没有丝毫质疑,犹豫过后,要求她做手术堕胎,谁知Vera再也没有醒过来。 Vera对自我有清醒坚定的认识,希望夫妻恩爱,也希望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可现实让她忧心忡忡(甚至已经得了抑郁症?)。她担心纪儿长大后会步他父亲、伯父的后尘。她对Alex说:“我知道你和你兄弟是怎样的人,还有纪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Vera对Alex越来越陌生。火车上、回父亲老房子的路上,Alex的眼神,心思从未在Vera身上停留过。在老房子里两个形单影只的陌生人,干巴巴的,就如旁边没有雨水滋润的胡桃林。相较而言,他更关心他哥。兄弟两从停尸房开车回家,Mark从前门绕到屋后方病情发作倒地,Alex的眼睛可是一直跟随才使Mark及时得救。Vera觉得Alex并不爱她,内心的痛苦却无法与枕边人交流,尝试过自杀,在Alex执意要她堕胎后她最终选择自杀再没有醒过来。极端的做法是一种果断的决绝,她拒绝这种压迫式的两性关系、拒绝与Alex继续过无爱的生活。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在关系中,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正确的关系之时,爱与真理才会出现。对真实的追寻就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爱。要爱你,我必须了解你,我必须接受你所有的情绪、改变,而不仅仅将你圈附在我的野心、追求和欲望当中。没有你,我就不能生存。如果我不理解这种关系,那么我怎么会心怀有爱呢?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当Vera告诉他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他不仅没有追问,而是扔下她,山高路远要跑去找Mark。但凡问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怀孕几个月了?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对方是谁?为何这样做?) Vera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当然不能。 想要理解,就必须有通畅的交流,也就不能够出现任何孤立的过程,出现任何克制和保留。要领悟,就必须有爱,没有爱,就不可能有领悟。” 导演的一个个长镜头里,是Alex的一意孤行、和对问题的回避,少有的几次谈话不是一巴掌把Vera摔打在地,就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没有爱,没有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他无法发现问题的真相。 这部分如果与罗马尼亚电影《铁轨边》一起比较着观看,能很好地理解关系中的爱与真理,Alex与阿迪塔对妻子声称“出轨”一事为何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 Alex躲在兄长的羽翼之下迷失了自我。夫妻之间的问题,置当事人于事外,却找局外人商量。不是说不能找人商量,显然,Mark本身是一个彻底摒弃爱与真理的人,何以能指引Alex?火车站,两人在车里,Alex很迷茫:“我怕我会杀了她。” 而Mark的意见却是:看牌出牌,想杀就杀,想原谅就原谅,这是你的权利。Vera在他(们)面前的存在感接近于一个“物件”,任意被摆布。长兄如父,Mark的言传身教左右着Alex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第二天起床Alex暂时放弃了让她堕胎的想法,上楼把钱和抢都扔抽屉里了,下楼看着窗外的两个孩子,他通知她:“好了,Vera,去准备早餐,我们继续,你继续当他们的母亲,而我继续当他们的父亲。” 后来Robert的一通电话又唤起了他心里的恶念,强硬要求她立即把孩子处理掉。Vera被宣告死亡后,Mark只淡淡地一句:“可怜的姑娘!” 像是对一个陌生人发出的感叹。不仅没去追问“怎么会这样?她是怎么死的?” 而是强力干预催着Alex尽快把她埋了:“不要再说发生了什么,而是看看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生活里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一个人不经历疾病或生死离别是不可能会有完全的领悟和彻底的改变。Alex也不例外。Vera死了,Alex才渐渐醒过来,自己不能没有Vera。他很愧疚:“我好抱歉,Vera,别让我更难过,我错了,我知道,帮助我Vera,帮助我。” 后来又自责地说:“我杀了她,我杀了我太太!” 看着冰冷的Vera他还想陪着她。Vera入土后,Alex带上枪开着Mark的车回城里去找Robert,在车里意外发现了Vera的验孕报告和写的信,加之Robert知道的内情,他应该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Vera的痛苦了。Vera的用心良苦与决绝是否能让迷失的Alex找到自我,领悟爱与真理,成为家庭、关系强有力的“守卫者”呢?导演对角色人名的选取也是心思尽显。Vera来源于俄语和斯洛伐克语,它的意思是“信心”、“真理”。而Alex来源于希腊语,它是“防御者”、“守卫者”的意思。电影结尾,表情宁静的Alex与开头急匆匆一门心思赶路的哥哥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你敞开心扉,当你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当头脑不再创造,真理便会自然而然地向你走来。当头脑安静时,真理才会出现,这种安静不是强制、重复或是集中意念的结果。” Vera死亡真相的模糊处理,是导演给的绝妙一笔,既符合逻辑又意味深长。Alex肯定没有留意到Vera状态的异常;Vera自己应该也没有找相关机构诊断过;突然的死亡又没做尸检。她的死与《圣经》里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很契合。最早的文字记载,只说圣母玛利亚“睡去”了,并未明确她是如何、为何死亡的。

安德烈•萨金塞夫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一如既往地明显。在Vera堕胎之前,山坡上的羊群三番两次出现,是否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牺牲”呢?在她手术的那晚,又借Victor女儿之口在孩子们临睡前念起了《圣经》里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对于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他肯定认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人们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便会开始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便开始诞生。反之,艺术就会从社会中消失,人们便开始变得痛苦,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失去了目标,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当我们谈论宗教时,我认为那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它关乎我们的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3 ) 将爱放逐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4 ) 将爱放逐到哪里?

妻子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孩子是别人的。丈夫应该怎么办?
A, 离婚
B, 堕掉孩子忘记过去两人继续生活
C, 生下孩子继续生活
D, ……

算是常规的选择,丈夫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可是秘密堕胎过程中妻子死了……

就是这部安德烈•萨金采夫(Andrei Zvyagintsev)的《将爱放逐》,这部157分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艾力克斯,妻子薇拉,女儿伊娃,儿子吉尔,他们的生活是安静而祥和的,可是当如开头的问题出来时,该如何呢?

离开家乡12年后,丈夫带着全家坐火车回乡下生活,开启尘封已久的房子,收拾打扫,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嬉戏游玩,其乐融融,可是这个时候,妻子告知上述状况。
也许是一头雾水,门口两人相顾无言,丈夫发泄式的狂奔穿过小树林,在路上遇到了在城里当邮差的乔治家孩子,他认识他就捎带了一程。到了镇上,给哥哥马克打电话,想和马克说说这事。固定的长镜头中可以看到的是艾力克斯开车的背影,可感受到的是他的徘徊和犹豫,到了半路还是回来了。当然,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交代了艾力克斯帮助手臂中弹的哥哥马克取子弹,似乎告诉我们马克的江湖生活。
艾力克斯回到家中,面对妻子薇拉只是沉默,也许作为男人,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让他无法应对这样突然的袭击。他们各自能做的是,艾力克斯不断打电话给朋友,薇拉只是睡觉。看完片子,我们都知道这是个“阴谋”,一个薇拉为了求证丈夫对自己爱的“阴谋”,也许薇拉的这个“阴谋”实施得太不成功,以至于搭上了自己小命,可是从他们夫妻的交往,也许能感受到薇拉的些许苦恼,夫妻之间的对话总是被艾力克斯强行打断,甚至会直接一个耳光,扔下一句:你做之前怎么不先想想?一个被羞辱的男人正常举动,却在一步步的将一个妻子推向死亡。

12年前,艾力克斯和哥哥离开乡下去城里,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城里具体做什么,总之一直没有回来,他的父亲甚至都不知道孩子长什么样,也许我们从他的哥哥马克可以看出点门道,马克在生活和家庭上,似乎也是不成功的,破碎的家庭合影,手枪,中弹的胳膊,而且,他的生活集中在酒吧、赌场、旅馆和妓女之间。
同镇的老人用拖拉机把艾力克斯和孩子们接去玩,和乔治家聚餐,这是他们和离开12年后和朋友的一些聚会活动,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聚会的氛围由于这件事,总是别别扭扭的,远处的孩子们在开心的玩捉迷藏的游戏,不知道父母的战争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升级。女人们聊的话题,是家庭丈夫孩子,男人们聊的话题,是“你说什么我根本不懂和不知道”。
艾力克斯带着儿子吉尔在火车站见了哥哥马克,在路上,吉尔不经意说的话让艾力克斯认为妻子肚子里孩子是罗伯特的。车站里面,马克的意见是,你有权做你想做的,枪就在楼上。艾力克斯说,你有没有可能耍了你自己?事实我们也知道,马克就是这样耍了自己,耍了自己的家庭。
宾客散去,夫妻之间第一次的交谈是失败的,艾力克斯体现自私的一面,薇拉这会儿觉得孩子大概是维系夫妻感情唯一的东西,和以前一样,从丈夫身上,他没有看到那些温存的爱。艾力克斯的强势和粗鲁让薇拉更加的绝望,窗外雾气很浓,同床异梦,薇拉仔细端详丈夫,也许在想这样的“阴谋”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也许第二天能够化解,可是早起的莫名电话又让艾力克斯认为是是罗伯特的,更增添了他的烦恼。楼上,他看到那张破碎的哥哥马克家庭照,还有那把枪,正是这把枪毁了哥哥马克的家庭,而现在他又一次拿起了这把枪。
艾力克斯带着孩子们去是看爷爷的坟墓,散心的表面,我们能看出艾力克斯的烦恼和说话的漫不经心。幸好,维克特叔叔家邀请孩子们去玩,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安静地来处理这个问题。树林里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艾力克斯:你还是孩子的母亲,我还是孩子们的父亲,我不想谈你的奸情,我要忘掉这一切,把孩子处理掉,我们必须这么做,让我们一切重来。
薇拉:你要怎么做,我不后悔。
这当中,我们甚至被导演欺骗了,薇拉这个时候给罗伯特打了个电话。罗伯特给了些许的安慰,对话是那么的含糊,以至于我们都以为就是罗伯特惹的祸。



最震撼人的场面出现了,镜头转向维克托叔叔家,孩子们在那边玩拼图,读圣经然后睡觉。再回到艾力克斯这边,马克帮忙找的大夫在给薇拉做堕胎手术。很快手术结束了,大夫说很成功,可是薇拉死了,走得那么安静让所有人都诧异。艾力克斯很痛苦,不经意间,他成了刽子手,他快速处理完这里的一切,离开了这里,尘封的房子被重新封上。
可是,很快发现不是大夫的错,大夫在薇拉的身边发现了信件,薇拉是自杀的。薇拉在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是什么促使薇拉选择死亡?这份虚空又让她绝望的感情?城里,雨一直下,艾力克斯找到罗伯特探问详情。
故事回到开始,薇拉给罗伯特打电话的时候。薇拉苦闷于和丈夫干涸的感情,在一次自杀当中被罗伯特就起,虽然有两个孩子,即将诞生第三个孩子,因为刚刚收到邮递员的孕检报告说她怀孕了,可这又怎样呢,薇拉在孕检报告后面表达了自己想死的想法。女性对觉醒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通透认识,她怀孕了,可是丈夫带给他的感觉是,孩子总是丈夫的,她的存在在哪里?什么时候孩子可以是她自己的?也许自杀同孩子一起死去,可以让自己真正拥有孩子。
罗伯特去安慰薇拉被他们儿子吉尔看到了,也就是后来让艾力克斯误解罗伯特的原因。镜头从电话声响起,回到过去,故事讲完再回到现实,一个的长镜头交代了。了解整个缘由的艾力克斯如何想,坐在路边面对夕阳,12年自己都没有觉得变化的山山水水,这次完全应该不同了。




艾力克斯开着车离开这个地方,还是如开头,空旷的草原上,只有一株树挺立着,道路远远的伸向天边,路的两边是荒芜的土地,艾力克斯开车远远过来,车持续向前开,穿过烟囱高耸的工业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一直向前,只不过这是归路。
导演刻意安排的首尾呼应,似乎告诉我们一个回环,生活就是一段轮回,人生就是一段轮回,只不过一段痛彻心扉的历程之后,季节轮换,生命轮换,人们都有了收获,原来荒芜的土地上,农民们开始收割,还哼起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这个时候艾力克斯行将远远的离开这个地方,永远的离开,对于艾力克斯而言,那份刻骨铭心的痛,将伴随一生。
最后说一下导演Andrei Zvyagintsev(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电影,就有多少种导演名翻译),导演的处女作《回归》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讲述的是12年后突然归来的父亲,回家后,说要带两儿子到荒岛旅行。荒岛上,父亲与小儿子伊凡矛盾加剧,最后导致父亲的意外坠死,变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这是第2部作品,剧中的男主角获得了戛纳影帝。


雨水,雾气,草原,羊群,木屋,汽车,……也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承载着故事的推到,平静移动的长镜头(较之于《回归》,《将爱放逐》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长镜头),影响风格简直是塔可夫斯基的翻版,比如首尾呼应的长镜头,中间小沟由于下雨而变积水的长镜头,所有的外景停下来都是一幅列宾的油画,无论是《回归》,还是这部《将爱放逐》都是如此,电影中的色调、音乐、建筑、景色,还有那张总是侧着,满脸胡渣的俄罗斯人独特的脸,蕴藏的深沉和忧郁,只等着一场大雨,直接抵达观众的灵魂深处。
这部《将爱放逐》,从开始的悬疑剧到家庭伦理,最后上升到俄罗斯民族性的思考,这里有宗教的,有哲学的,严肃的启发着你的思考。延续着塔尔科夫斯基,许多人会自然不自然的想起《乡愁》和《伊万的童年》,探寻民族精神的深处,探寻人类共通的灵魂。12年,突然到来的父亲会让一个孩子手足无措,12年,一次回乡之旅竟然变得这么沉重,让一个严肃的父亲和一个寻爱的妻子这样死去,是一种惩罚,还是另一种救赎?也许离开太久,你根本就回不去,无论从现实当中,还是精神当中。

 5 ) 虽然很好看,还是忍不住截屏

看到中间部分觉得和革命之路很相似,只不过革命之路什么都拿到面上说,最终还是没说清楚。这个就忒心痛了,后半段心绞痛,盼望着盼望着就不盼着不死人了,人死了其实没那么悲伤,只是一开始有些恬淡的生活还说得过去,对比之下有些舍不得。后面的坦白,是不是所有爱情婚姻最后都这样,只是没有电影里看起来那么文艺,本土版本的悲伤痛苦也类似吧。根据个人观察,女性在婚姻理感受不到爱的,男性是不善于表达还是根本不在意这些,每天温饱解决,看着孩子长大就足够了?这些感情婚姻家庭的纷争,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呢。maybe我妈能看懂这个片子,但是有可能我妈不会理解薇拉说孩子不是她老公的,然后扭头不看了,从而错失后半段能够透露主旨的精华。

还有一段思考是薇拉他丈夫,为啥在家庭产生的前后对薇拉对家庭的情感付出不一样?最近看了我是余欢水,发现中年男人的日子也挺苦的,正因如此啥都不告诉家里,一个人憋着,好不容易在大马路上想哭了都能被打断,再尝试捡回情绪又哭不出来了。这世上,谁该理解谁呢?还有苏联电影总让我想到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的巨大冲击,还有工业区黑压压轰隆隆的环境,导演想要突出啥呢?

没啥好说的了,本来只是想分享图片,上文凑字数

 6 ) 只有一个人的坚持是不可能的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

他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关切,只有出奇的平淡。静默之中,往往是暴风雨的前奏。

男人总是以为一切理所当然。可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需求永远不可小视。这恰恰又是男人最容易忽视的盲点。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她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温存的爱。她对他越来越陌生。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

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

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

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

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成人世界的疏离。两性的障壁。爱的局限。

像孩子们的捉迷藏,一个只是走远了却不想隐藏。游戏也有玩累的时候,身体累了可以通过睡眠缓解,心累了就难以找到解药。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把爱放逐了,只剩冷。

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太久仿佛生根发芽,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越是淡淡的,越易让人慢慢咀嚼。

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浓重的只是两人之间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剧毒无比。

心不死则是一辈子的心痛,希望在哪里?希望黑暗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深夜独坐长椅,洗手洗不净积郁,交谈达不到彼此的心,仿佛清晨的浓雾笼罩木屋。

熟睡时无意识的依偎,那温度却是觉醒后有意识的疏离,背对彼此,离开已成定局。

丈夫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妻子引颈远望,抓不住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像被掏空了一切。

妻子的连衣裙,黑色,蓝色,白色,红色,心情纯粹而变幻不定,沉甸甸深埋在心的墓穴。

弥合的瓷器再精美,终究有了裂痕。但这并不妨碍日复一日的生活。

微风中不堪一击的脆弱之花。

 短评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结。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冲淡的阳光,以及照样浓烈的爱。当然,最后那个镜头,农妇在田地里劳作歌唱,在我看来代表了导演的一种现实倾向,以及适当的讽刺。

3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了要睡着了

8分钟前
  • 我玩豆瓣无人知
  • 较差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12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14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15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21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22分钟前
  • 地念儿
  • 推荐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

2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

3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37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39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4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

47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力荐

妻子怀孕了,孩子不是丈夫的。困局即将解开之时,情节却急转直下。一部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能够感觉到彼时天气的冷暖和空气的凝滞。

52分钟前
  • 章鱼
  • 力荐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5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