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

HD

主演:西尔莎·罗南,劳里·梅特卡夫,崔西·莱茨,卢卡斯·赫奇斯,蒂莫西·柴勒梅德,比妮·费尔德斯坦,罗伊丝·史密斯,斯蒂芬·亨德森,奥德娅·拉什,乔丹·罗德里格斯,凯瑟琳·纽顿,约翰·卡尔纳,杰克·麦克道曼,劳拉·马兰洛,安迪·巴克利,丹尼尔·祖瓦图,克里森·克拉克,丹妮尔·麦克唐纳,鲍勃·斯蒂芬森,路易莎·李,伦敦·托尔,本·康尼斯伯格,维克托·沃尔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伯德小姐 剧照 NO.1伯德小姐 剧照 NO.2伯德小姐 剧照 NO.3伯德小姐 剧照 NO.4伯德小姐 剧照 NO.5伯德小姐 剧照 NO.6伯德小姐 剧照 NO.13伯德小姐 剧照 NO.14伯德小姐 剧照 NO.15伯德小姐 剧照 NO.16伯德小姐 剧照 NO.17伯德小姐 剧照 NO.18伯德小姐 剧照 NO.19伯德小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伯德小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跟随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虽然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但克里斯汀尚且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家人和生活的安排。在学校里,克里斯汀最好的朋友是朱丽(比妮·费尔德斯坦 Beanie Feldstein 饰),三观相近的两人无话不谈。  克里斯汀参加了舞台剧比赛,并因此结识了名为丹尼(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 饰)的男孩,相互吸引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分手告终。为了和校园交际花珍娜(奥德娅·拉什 Odeya Rush 饰)套近乎,克里斯汀不惜撒谎,遗憾的是,谎言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当克里斯汀身陷同凯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的感情纠葛之中时,她的家庭也在经历着艰难时期。归途望乡刺透短柄斧2小街幸运查克国民老公带回家第一季女浩克很高兴认识你第一季清风明月绝色行动闹鬼博物馆第一季爱你长久余生那些年测试2022空前绝后满天飞2瞒天过海飞飞飞僵尸新娘世界中心大宅门黄飞鸿之王者无敌狼人2010龙与虎OVA:便当的精髓亡者之声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第九季梦游(2011)飞鸿笑传夏日恋神马问题恋人头号人物(粤语版)东京!温国兴的中国菜紧急搜捕令霍顿奇遇记极度空灵粤语基和皮尔第五季再见美人鱼安眠实验元气囝仔犯罪心理 第十三季8天:往返月球人生不是梦白宫风云 第七季要听爸爸的话 男女8人夏物语鞋店事务所第一季爱的真相监狱学警非洲城的后裔皇家国教骑士团冷面狙击手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不是那么有出息的女同学和男同学

看伯德小姐(lady bird),哭成泪人。上一次看片子哭成这样还是感觉自己泪腺堵塞七情六欲枯竭活得好像僵尸把《阿郎的故事》拿出来复习的时候。

好东西要大家共享,把伯德小姐推荐给周围的人,喜欢的人却不多。有的朋友说听主题就有点cliche;有的朋友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家里人拨冗看了两眼,说不知所云。看电影有时候也跟吃饭一样,说起来人多比较有意思,实际上还是各看各的比较舒服。

金圣叹评水浒,说一百零八将无非都是些“世态人情”。“世态人情”也是美国文艺电影偏爱的主题,奥斯卡获奖热门。在大众娱乐里面,剥开各种宏大或者炫目的主题 -- 信仰,悬疑,政治,历史,科幻 -- 观众最能产生共鸣的内核,还是人情二字:人性,情感,人和人之间的互动 -- 家庭,爱情,友谊,成长,伤害,温暖,自我的救赎和毁灭 -- 不外乎就是这些。

流行美剧讲人情有他们的套路:单向的人情升华 -- 不管多剧烈的冲突,多不合拍的两个人,都能够争吵和互相伤害中穿上别人的鞋,掏心掏肺,剖肝沥胆,终于达成谅解。情感在冲突--和解--谅解--接纳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经过提炼和拔高,从喜欢(有时候甚至是嫌弃)升华成爱 -- 包容一切,接纳一切的爱。

然而伯德小姐不是这样的。整部电影的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高中女生在申请大学的那一年中和她周围的人不断产生的各种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存在于她和她妈妈之间,这些矛盾在电影结尾都没有真正的和解,而每一个场景,几乎都可以概括成:争吵从不知从何而起,又不知为何而终结。

第一幕就是母女二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吵,也没有吵出结果,没有输赢,更没有和解 -- 除非你把其中一个气得要死跳车自杀算作一种合理的结果。少女和全世界拔河,这场拉锯战,没有谁赢,也没有谁输,甚至没有平局。一笔糊涂账,说不清谁对谁错,只是让戏中人绝望,让看戏的人悲伤。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结构和叙事,因为比较接近我认知中的人生真相。

孤独。孤独的来源之一是隔阂,你不知我,我不知你,你是你我是我,横在你我之间的,是你我坚硬顽固的自我。育儿专家说,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共情(empathy),但是如果你走过的路和我走过的路完全不一样,怎么共情呢?伯德小姐问她妈妈:“你的母亲这样对你你会怎么想?”她妈妈干脆地说:“我的母亲是个abusive alcoholic。”中年人警告年轻人,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老年人警告中年人: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 可是我不是我的妈,我的妈也不是她的妈,这个等式是没有办法传递的。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女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将心比心这种事,在颠簸不定的人生旅途中,特别难操作。

 support system。伯德小姐的妈妈问她的病人:你有support system吗?病人说support system是什么。她说就是你在困难的时候能听你倾诉的人。病人摇头。伯德小姐的妈妈若有所思,沉默不语。其实伯德小姐的妈妈也没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女人,家庭的梁柱,用光和热照亮身边每一个人的女人,她也没有support system。这个貌似和伯德小姐没有直接关系的小情节,似乎在为全片的主题做注解 -- 人生来孤独,不管你有多伟大的爱,多了不起的一颗心。

嫌弃。少女对她周围每一个人都不乏嫌弃,包括她自己。这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被嫌弃的是她胸怀宽广憨厚诚实的父亲。然而TVB经典台词说得好:“感情这种事,是不能勉强的”。当我们都用诚恳的姿态和我们自己的内心裸裎以对的时候,谁敢说自己从来没嫌弃过一两个不该被嫌弃的人呢?不知感恩是青少年的原罪,父母的付出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自以为是的爱是父母的原罪,你说你为我好,可是你哪里知道我想要什么样的好?情感没有对错,嫌弃不过是一种情感,可是当嫌弃写在脸上伤害别人的情感,那就是错 -- 所以少女的错,不是她嫌弃谁,是她还没有学会掩饰自己的嫌弃。

一边是嫌弃,一边是维护。少女伯德在妈妈面前维护爸爸;在别人面前维护妈妈 -- “she has a big heart”;在老朋友面前维护新朋友;在新朋友面前维护老朋友。她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她只是比较纠结。

自我。亲人之间最伤人的语录:1)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2)it is not all about you;3)you are not that important;4)what if this is my best self。最后一句是伯德小姐说的,细想催人泪下 -- 我就只能这样了,你还喜欢我吗?她不停地给母亲道歉,与其说是道歉不如说是赌气。她的妈妈根本不吃这一套,针尖对麦芒地吵到天荒地老。伯德小姐说:“I am sorry I want more......”。更多什么呢?更多的大学学费?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美?更多的爱?我不是不知感恩,我只是想要更多。我猜她真正想说的是:对不起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 -- 求有比自己年长优秀的sibling的人的童年阴影面积。

本来准备把这片子推荐给所有做了父母的朋友,特别是有女孩的父母,可是想想还是算了,又不是育儿宝典,即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说得不好听片子里每个人都是loser,有出息的人才不会过分纠结于孤独、嫌弃、自我......文艺电影是比较任性的,不会自问自答,也不可能像人生导师们那样煲十万加的成功学鸡汤。也许每个中年妇女心中都住着一个渴望爱和认可的少女伯德,我就喜欢这样的任性。如果要说这部片子教给我什么人生大道理,我觉得也许就是,爱可以是无条件的,喜欢却是有条件的。爱却不喜欢,这样的相爱很可能变成伤害。为了好好的爱和被爱,还是努力变得讨人喜欢一些吧。

 2 ) 遭遇撕扯,不过是因为你正奋力跃入生活

(文/杨时旸)

《伯德小姐》意外泄露了一些有趣的况味,那就是,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方式是普世的。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裂隙、争吵、代沟,无论文化差异如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段以一种相差无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点或许可以让很多中国观众释然,我们自己青春期中的那些遗憾,不满甚至愤怒都显得不那么孤独。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简单的青春片跨越文化打动了我们的原因。我们目击旁人,重逢并解释了自己。

标准的青春片都有着明晰的隐性主题——对抗与和解,而《伯德小姐》没有任何炫技,也不做任何卖弄地、教科书般地展现了这个主题。

《伯德小姐》写的是一个女孩长大的一瞬,以及其中所有的惶惑,不安,挣扎与希冀。伯德小姐是克里斯汀为自己取的名字,她坚持用这个怪异的称谓取代父母为她的命名,以表现一种从根源意义上的反叛,这个青春期的女孩敏感、自我,即将升入大学的当口,陷入爱恋,为未来烦恼,和母亲争吵,恰巧遇到父亲失业,她不得不开始处理突然降临的所有纷乱。

这个故事的模式和原型都让我们感到亲切,一个看似满不在乎实则心事重重的女孩,一边表演不羁一边不知所措,遇到爱人又受到伤害,和闺蜜撕扯又复合,对家庭依赖却也不免虚荣,有一个沉默的父亲,以及强势又实际的母亲,被生活俘获,终日站在她所有梦想的反面……

《伯德小姐》首先不遗余力地描述了那种对抗,克里斯汀似乎对全世界不满,敌对与恶意危机四伏,自己是烈火,但全世界都泼来冷水。这是一种标准的青春期臆想,一切都被呈现得真切又细腻。她想奔赴的是大都市,母亲却想让她留在那座小城不远处,出于所有实际的考量,学费、能力、成绩,在母亲眼里,她是个普通的女孩,在她自己心里,自己怎么可以与平庸的父母相提并论。“远走高飞”是青春期理想中最简洁的元密码,逃离出生地,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因为熟悉而感到的桎梏,唾手可得和与生俱来的一切看起来都无聊又可疑,自己努力的终点就是破坏和逃亡。这故事中的那些争吵的细节,那些隐隐的心事,熟悉又亲切,母亲生气的时候问她,“你知道把你养大需要多少钱吗?”克里斯汀愤怒地翻出纸笔递到母亲眼前,“你给我一个数字,我以后赚了钱,给你一张支票,就再也不和你说话。”“我觉得你根本赚不到那些钱。”纸笔就被摔在地上,一旁是无奈又沉默的父亲。这景象和这对话,有多少人会会心一笑?一个在生活中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一个正准备奋力跃入生活的女儿,那些事后后悔的气话,那些火上浇油的举动,在所有青春期的争吵中都一次次重复上演,不曾停歇。仔细看看,那些争吵——无论琐碎的还是激烈的,似乎都突如其来,缺乏指向且目的不明,那背后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中的“对抗”更多的是指向自我,指向内部的,只不过,处于其中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冲突,换句话讲,那些争吵不过都是自己和自己撕扯的变形与外展,是我们拔节生长中的左冲右突。

如果说,对抗被饱满地呈现,那么《伯德小姐》的成功还在于呈现这种撕扯的同时,一直埋藏的希冀的隐线,她一直努力申请理想中的大学,离开这个小城,这不是单纯的为了叛逆而做出的逃离,而是一种梦想的牵引,虽然她并不知道梦想成真之后到底如何,但毕竟奔赴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被母亲揉皱的信,却被父亲捡起放进了女儿远行的行囊,通过那通无人接听的电话答录机,这段和解有效地避免了煽情的对白,而变成了一次独语。没有被及时拿起的听筒,因为赌气而未能成行的送站,两次“错过”成为了长大一瞬的证据,母女之间不再有机会也不再有必要针锋相对,独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离和失去彼此,这或许是成长的第一步。而长大的伯德小姐也终于开始决定用回克里斯汀这个被父母赋予的名字。



 3 ) 一场毫无意义的挣扎

一直都不喜欢看coming of age的影片,那费劲生长的感觉我可不想再体验一次,越真实越不想看。有多少人会真的想要再次回到自己尴尬的青春期呢? lady bird这样的女孩子让很多人可以对号入座,叛逆又脆弱,忧伤又莽撞,骄傲又敏感,愤怒又怯懦,无法拆解的矛盾体,在难熬的青春期里为难自己,刁难着身边所有的人。 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平庸,以为用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就能确立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魅力。 她不是好学生,于是用假装不在乎和更糟糕的成绩来对抗老师的古板和无聊。 她虚荣嫌贫爱富,从不肯让父母的破车开进学校附近,还在大街上挑了一幢豪宅冒充自己的家。 她性格极端,在学校里自以为是的卖弄尖酸刻薄,有事没事跟妈大吵大闹。吵到高潮竟然可以不顾危险打开车门玩卧轨。 她渴望爱,每次都主动付出不管不顾,第一次主动出击却发现对方是gay,第二次主动出击却被骗炮。 她向往更丰富的社交生活,跟更酷更帅的人在一起。不惜放弃真正的友谊而去追求另一个自己完全无法融入的圈子。 她虽然各方面都平庸到底但却厌恶平庸渴望卓越不凡,她看不清也不愿接受现实中自己,一心为自己打造自己梦想的个人形象,她嫌弃自己平凡的家庭嫌弃自己乏味的家乡,渴望去纽约过轰轰烈烈的生命,但她心里是没谱的,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恐惧,她挑衅的问她的妈妈:如果现在这样就是我最好的样子了呢?一身的刺儿,但终究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女孩儿,夸张的伪装着自己的脆弱与困惑。 这部片子好到顶了天的评价也不过是自然真实感人而已了。但那不是电影应该追求的更高的方向,谁讲述不出自己一段令人动情的往事呢。大家都曾年轻过,其实,观众所有的好评也并非真正给予影片,而是给予自己。 其实影片决定要讲述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本也无功无过,只是影片的结尾非常糟糕,叛逆女孩终于去了纽约,读了妈妈的一封信,喝醉了一夜酒,进了一家教堂,就洗心革面与全世界和解了。虚假!庸俗!叛徒!导演让lady bird的一路挣扎就这样童话般的结束了,叛逆公主最终如愿以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和自己的过去和身边人握手言欢。导演就这样让主人公自信而快乐的开始了崭新而美好的人生。生命就是这样自然演进的,从前的那些痛楚似乎也没什么。为什么不在这最后一幕之前结束影片?我更希望看到一个永不觉醒的少年,而不是殊途同归的泯然众人。这样的结尾只能让她的青春成为一场自以为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这样的青春有什么值得言说的价值。 青春就是用来混不吝的犯蠢的和浪费的,疙疙瘩瘩,一路拧巴, 探索究竟,不惜众叛亲离。叛逆,请叛逆到底,拒绝一切和解和妥协。用可能最别扭但也许最有效的方式澄清自己的困惑,克服恐惧。导演在最后却制造出一个廉价的美好结局,一个被生命招安的少女,将所有值得期待的生命惊奇毁于最后一刻。这样一部平庸之作居然得到奥斯卡的提名,好莱坞真的开始全方位的堕落。

 4 ) 我们都曾经是Lady bird.

这部可爱的青春喜剧片是我2017年最后一个月遇到的惊喜。烂番茄榜167鲜,成为刚刚上映好评最多的电影,女主角罗南妹子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女主提名;电影本身也已经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奥斯卡上这部电影也不会缺席了。

看电影之前我很不能理解,一部青春题材电影要多与众不同多出彩才能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但实际上它的选材就是寻常青春片的套路,跟父母的叛逆,懵懂的爱情,坚持心里的执念。听起来有些凌乱,但新人导演Greta Gerwig将这部半自传性的电影拍得无比真实又无比特别,每一个段都似成相识,但每一个段又都是惊喜。尽管你没有跟女主角一样的经历,但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情绪,会让你回忆起高中时的自己。

女主角Christine住在Sacramento,加州的首府,却是一个没什么名气,有些无趣的城市。她成绩平平,爸爸失业,家里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但她的梦想是去纽约,去东部的城市上大学,像她说的那样 "I want to go to where culture is." 她与妈妈最大的分歧在于妈妈不支持她这个梦想,一方面源自对Chrisitine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让她跑那么远。当妈妈挖苦她说,你就应该去镇子上的社区大学,可能没有读完就进了监狱,出来以后你才能明白身边的人对你的付出。Chrisitine听完直接开车门跳车,然后摔断了胳膊。

Chrisitine跟妈妈的母女关系一直很紧张,她觉得妈妈无法理解她也不喜欢她,她们见面就会互不相让的争吵。相反的电影中,Christine的爸爸扮演了那个调和母女关系的角色,他跟Christine说,你只是跟你妈妈的个性太像了。

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的个性里,都有我们父母的影子。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青春期里,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琐碎的原因跟父母声嘶力竭的争吵过。我曾经跟很多朋友聊到过他们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很难有人觉得父母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我们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问题来大多数父母不愿意放下他们的权威感来试着理解我们,每当我们想掌控自己人生的时候,总会被不现实不成熟如此之类的理由阻止。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Christine的妈妈跟她说,“I just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ision of yourself that you can be."

Christine穿着她自己挑的毕业舞会的晚礼服,从试衣间走出来,对她妈妈说,“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ision."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我了呢,也许让我活成我自己喜欢的样子,也不错呢。

Christine自己取了个名字 “lady bird", 并要求所有人这样称呼她,她染着粉红色的头发,肆无忌惮的张扬个性。她参加学校的音乐剧,认识了怦然心动的初恋。跟初恋在一起以后,回家偷偷把初恋的名字写在墙上,脸上是藏不住的小鹿乱撞的笑容。青春里的爱情啊,无关结果,无关对错,轰轰烈烈的喜欢过你,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的lady bird本来有一个好朋友Jules, 她普普通通,微胖,是班级里最不起眼的女孩子。Christine跟她躺在一起说,我最近又吃胖了,对方回答,我也是啊。后来Christine跟所有青春期的我们一样,虚荣心占领高地,想跟班级里最酷的女孩子成为朋友,从而撒谎说自己家是镇上最fancy的那座房子。为了融入最酷的女孩子的朋友圈,Christine努力变成她自以为很酷的样子。可是成为最酷的女孩子并没有那么有趣,要当最有个性的那一个才行啊,你就是你,不用成为任何人。

这部电影有勾起你哪些回忆和共鸣?

我觉得太多了,我想到我高中的时候,穿着学校硕大的校服,晚自习结束走出学校的路上,心里最期盼的就是有一天离开这个小城市,去更远的地方,去“where culture is";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是真的来到离家乡十万八千里的地方,真的跟想象中的一样吗。像如愿以偿来到纽约的lady brid, 宿醉之后,望向天空的眼睛里,少了些兴奋,多了些失望和落寞。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

独特是一种幻觉,是少年人的一种纯粹的产物,是自命不凡的一种形式。

成长就是接受失望和接受自我的过程,可能一切不如你所愿,可能一切你力所不能及。但要接受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缺点。

可是那个觉得自己是最独特的,一腔热血又自命不凡的我,就是电影里的lady bird呀。

回头看看青春里这一切,我跟电影院里后座上五十多岁的老阿姨,一起笑一起哭,这些生活中记忆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被导演用一部青春喜剧片结合到一起,总能让你找到自己的角色,从而触及你内心最温暖的地方。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Lady bird, 用最鲜活最热情的青春跟这个世界碰撞过。2017年的最后了,我们都在离那个青春疯狂又执着的自己越来越远,就像Lady Bird擦掉她给自己起的这个名字,郑重的告诉新朋友,I'm Christine.

我们的青春小鸟都一去不复返啦,愿你勇敢的一路向前,永远记得家乡小镇上,最闪耀的阳光。

公众号内回复“伯德小姐” 获取电影资源

关注公众号,获取电影资源

 5 ) 时间是有正反两面的

“你妈怕你嘲笑她有语法错误,所以才没把这封信给你”
       在爸爸说出这句台词之前,我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是描写成长的青少年爆米花电影来看的。甚至一度想暂停去看剧,因为实在觉得这不过就是对青少年时代卖情怀的高阶版。你看嘛,基本没什么故事,少女普通的18岁流水账(好吧好吧能泡到甜茶真是一点都不普通呢)。你的十八岁的细节她都有,它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用稍酷一点的手法展示在大荧幕上罢了。

       而之所以说它卖的更高阶,是因为不像一般的情怀电影,怀旧的旗号带来的仅仅是装模做样的复制粘贴,伯德小姐带来的是枪枪十环的精准到位,指哪儿就轰穿哪儿,不带遮掩。
       比如少女暗恋的心思,心太容易就被塞满了,必须要找个出口流出去一些,可流出去又觉得太羞耻了,就偷偷地流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所以要把心上人的名字一笔一划地写在粉色的高处墙角,每天都要想着,但谁都不许看见。

       再有就是和母亲相处的种种。前一秒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后一秒就能雷霆大作剑拔弩张,再过一秒话锋一转,太阳又出来了。电影对少女的表现得可谓精准。开头车上的对话,本来气氛平和且温情,稍有分歧出现,火就着起来了,先是不耐烦的反问,然后皱眉,接着提高音量,句句反击,最后连共处一室都觉得呼吸困难。
       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母女相处状态。孩子的成长中不断与家长产生观念上生活方式上的分歧,衣服要怎么叠,门要怎么关,东西要怎么吃,要听什么节目,要上什么学……说起来鸡毛蒜皮,但却无法调和。一个又一个积累起来的分歧点就像一串被埋起来的炸弹,稍一触及就立地爆燃。爆过之后这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它还会乖乖回到土里埋起来,等着下一次踩到接着炸。
       分歧点的数量在可控范围内的时候是能够恢复风平浪静的,价值观统一之处还可以呈现仿佛一切不和都是假象的亲密状态,比如当少女举起好看的裙子、当妈妈夸男朋友可爱、当二人一起听故事落泪之时。但一旦超过了界限,少女私下申请纽约大学的事情暴露,炸弹引起的战火就无法被扑灭了,彼此只剩下干瞪眼,一句话也不想说。

       直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不过如此而已。要知道,画的像并不意味着就画的好,文艺作品对事物的反映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有多么相似,而在于抽象能力,抽象出事物关键所在的能力。
       但是配合着少女手中被揉皱的信,爸爸讲出了这句话,“你妈怕你嘲笑她有语法错误,所以才没把这封信给你”。
       我立刻就泪崩了。如果说前面大段的青少年阶段描绘称得上是精准,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是深刻了。

       忍不住要拿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来对比。TEOTFW也是青春片,反映的也是夹身于少年与成人之间半生不熟、格格不入的18岁主角。但那部片子的主基调是反成人的,里面出现的所有成年角色无一不有着自私冷漠甚至肮脏的属性,18岁的少年少女就仿佛是世界上唯一存留的英雄,绝望地被这个操蛋的世界包围,没有出路。不得不说剧情看着是爽,可是难免太过偏颇,真要细究起来,只能算是少年视角的反社会之作。
       伯德小姐不只是这样,电影不声不响地给出了世界的另一面。妈妈当然爱她,可妈妈也不过是只活过这四五十年的普通女子而已,她很多时候也不知如何是好。她甚至怕你笑她,她怕你读了这么多年书,会摆弄这么多电子设备,接触到那么多前卫的思想而看不起她。不,她都不是怕,她是知道,她清楚地能感受到藏在你皱眉、撇嘴、冷哼、翻白眼之内的轻蔑,很多时候她都吵不过你。
       只是她当惯了妈妈,当惯了养你长大成人的扛着这个家的母亲角色。她希望继续被你需要,被你仰慕,可她也清楚你比她走的快得多,所及之地也会越来越广,她对此无能为力。这才是这部电影撬开我泪腺的地方,它展示的不仅是少年想要成人的急躁,同时也毫不偏颇地摆出了作为母亲的无力,其视角是全面而深刻的。

       子女的成长必定伴随着父母的衰老,时间本就有正反两面。


       话说回来,我还是不觉得这部片可以超过四星,剧情平乏,且只抛出问题,没有可以绕梁三日的回响。

 6 )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Lady Bird

《伯德小姐》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寻找的故事。


第一次见罗尔莎·罗南时,那年她只有13岁,在凯拉·奈特利、詹姆斯·麦卡沃伊等一众知名演员中饰演一位《赎罪》的女孩。

白皙的肌肤,衬着阳光闪烁着点缀着星空的眼眸,楚楚动人,把一个猜疑、善妒、爱幻想的女孩演绎地惟妙惟肖。

《赎罪》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会演戏、眼睛会说话的爱尔兰小女孩罗尔莎·罗南。

之后虽未过多关注,但她的作品基本每部都会在看,《可爱的骨头》、《宿主》、《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等,无论他人如何评价,难忘的依旧是那双背后藏着秘密的眼睛。

到了《布鲁克林》,记得当时是在飞往英国的飞机上看到,因为长途跋涉很疲惫,本来想看点不用动脑的动作片打发时间。翻看目录时看到罗尔莎·罗南的名字,不禁回忆起那时那个小女孩的眼神,于是静下心看完了《布鲁克林》。

这一次,眼神已不再是她最大的杀手锏,故事虽没有多么精彩,但罗南的表演却令我记住了这个角色,这个憧憬着布鲁克林生活的外乡人,想过像其他女孩一样依靠男性,在爱情上也有过犹豫,认真、努力的少女。

如果说《赎罪》时,罗南可以以年龄优势完美匹配角色特性的话,那么在《布鲁克林》里她则在用自己的表演打破偏见征服所有观众。

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成天幻想犯了大错忏悔的女孩了。


这次到了《伯德小姐》,彼时她本人已22岁,扮演一位高三学生。

与母亲争执、自命不凡、向往自由,Lady Bird身上好像囊括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所有的特质。她可以因与母亲一言不合不顾危险跳车,也可以在墙上用马克笔写上自己心仪男孩的名字。

看完的第一感觉,Lady Brid就像是王小波小说里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全世界为敌,爬墙上树完全没有作为一头猪的任何觉悟。

Lady Bird就是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染着另类的发色,在人生的单行道上逆流而上。

越往下看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很奇怪,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命不凡的时候,想要突破重围,改变现状,然而我们与Lady Bird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她有这个勇气,她要用全身的力气拼命抖掉身上所有的标签,自己赋予自己一个全新的生命——Lady Bird。

换一种解读,作为Lady Bird,她可以做许多自己作为Christine无法做的事情,比如和母亲吵架、谈恋爱、偷成绩单、破处,如果把Lady Bird比作一种动物,那么她一定是一只浑身长着刺戴着狐狸面具的刺猬,贪婪、自私、任性,却又脆弱、善良、可爱。

一方面她从不愿知晓母亲用意与她从早到晚争吵,一方面她为了爱情抛弃友情“跪舔”bitch,情绪躁动、自信毒舌,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的过程吗?

影片最后,Lady Bird宿醉后从医院病床上起身,从凌乱的妆容中渐渐露出真是的面庞,她没有拭去脸上的污渍,而是保留着来到教堂。

电影里无数次把镜头放在教堂,她上的学校是教会高中,或许她并不相信上帝,但最后在教堂,当她听着圣歌,脑海里回想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上帝,而是她的家, 萨克拉门托的树木河流 ,是她的母亲,还有她小巧温馨的家。

全片看下来,我一直觉得Lady Bird最像的就是她母亲,个性强硬、刀子嘴豆腐心,两个人毒舌起来的冲击波绝对可以殃及无辜。

就像影片结尾,导演把Lady Bird学车时的画面与母亲开车时的画面重叠,你可以自己赋予自己名字,那是你的代号无所谓,但你这个人,却是由你的家人、环境所赋予,你永远也无法改变。


Lady Bird就仿佛长在了罗尔莎·罗南身上,每一次皱眉、微笑,哪怕是放声咆哮,都是理所当然,都是Lady Bird应有所为。

喜欢甜茶

印象里很少见罗南大吼大叫,而这次在《伯德小姐》里的角色却与之前截然相反,不再暗藏内心、隐忍坚韧,反倒像个大厨自己把控生活的火候,在大荧幕上自由烹调。

很难得,也看到了罗南的成长。

友情或许并非是一杯平淡无奇的白开水,加点调料就可以敷衍了事;爱情或许就是一盘自欺欺人的棋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亲情或许无法比喻,但是它给予你温度、赋予你姓名,哪怕你已粉饰一切,那个地方那间房间依旧包容着你所有的秘密。


这部《伯德小姐》作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成长型自传处女作, 电影并非神作,不过电影的完成度,以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内核来看,真实的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当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会想起另一部佐藤健、有村架纯主演的日本电影《何者》,同样都是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也许是和过去say goodbye,也许是与家人分开,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迷茫。

不同的是《何者》里展现的是人性背后不为人知的苟且与阴暗面,而《伯德小姐》中更多的则是在表现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与青春式燥热。

谁的青春不迷茫?又有谁没有个sb的过去呢?

当我们褪去华服,面对镜子,如初生般赤裸相对,没有了外界的指指点点,没有了自己贴在自己脸上的金子,没有了看似生命的骄傲、自尊时,抱紧自己,用臂弯感受最初的心跳,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寒冷,愿当你摸着自己时能够感受最初的温度。

一部电影,一种味道。

谢谢~

个人公众号,分享一部电影,一点小感悟

 短评

去tahoe的路上路过sacramento,确实是平淡无奇的城市,比起三番,更别说纽约了。我跟她一样,不,有点心思的姑娘都和她一样,想去自由的地方,过自己定义的生活,但很快会发现,美好东西的背面总是有着碎屑与忧愁,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而自己更是不完美。你爱上这张床,你走出这个地铁站,你还是你。

4分钟前
  • donger
  • 力荐

可爱。简单明快,恰到好处。没把中二病真的拍成中二病,比较难得。涉及一点社会问题,处理方法潦草乐观,也很真实。“你从哪来?”“椒江。”“什么?”“杭州。”“哦,杭州是个好地方。”

9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一丝触动。

1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在纽约逼仄的楼宇间才想起Sacramento的阳光,只有听见陌生教堂的唱诗班歌声才怀念教会学校生活,只有离开了家才知道爱着爸妈。矫情不一定是无病呻吟,有时只是无能为力。

15分钟前
  • 线性代数
  • 力荐

实在是很喜欢,太喜欢罗南妹子了。Sacramento选的很妙,顺便表达下宗教观念和政治立场。总的来说,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传统青春片套路。人物都很讨喜,整个片子都很轻松幽默,但完全没点虚情假意。结尾煽情还是摸一把眼泪说了句娃儿你长大了…

20分钟前
  • 逢澶Ty
  • 力荐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可以说是《弗兰西斯哈》的前传了,你以为好逸恶劳的文艺青年从哪里来的,十八线小镇的爱与封闭,青春期的探索和失败,涅槃一样走过一遭成长,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名字。在所有人面前丢脸,然后独自在暗处发光。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如果Lady Bird出生在中国,可能就不叫Lady bird了,叫“我心飞翔”。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即将来临的奥斯卡评奖季的热门影片。很平常的青春成长故事,但却做得哪哪都是对的!准确,恰当,舒服。不给满分仅是因为题材、内容对我这个老年观众来说,引不起多大共鸣及热爱。

3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一部电影集结了这么多我喜欢的新生代演员也不容易啊,罗南妹子几乎全程素颜!以颠簸的母女关系为轴心,转动整个青春期生活。很轻、很温柔、很女性,让人联想到Juno和Frances Ha。等等...这片的导演是...厉害!!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气质上很像《弗兰西丝·哈》,本质上还是都市文艺小清新,只是将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人物放到了保守的小镇,女主角的叛逆青春很容易引人共鸣,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它讲的不是事件,更多的是人物在某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亲情、爱情、友谊、性和故乡的认知。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喜欢的一幕是Christine离开萨克拉门托前把自己房间的墙壁涂白,好像这是一场告别童年和少女时期的仪式,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抹掉了18岁前的所有荒唐事和回忆;然而,等到我们长大一点,才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弥足珍贵。

45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5.0/5.0 看完对着男朋友哭了一会儿

47分钟前
  • TakeItEasyTed
  • 力荐

罗南妹子太棒。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和女儿在试衣间的对话“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4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目前是烂番茄评分最高的电影,但没看出比其他青春片高出的那一大截在哪…间接证明烂番茄已烂

53分钟前
  • planetarium
  • 还行

西尔莎·罗南1994年4月出生,我1996年2月出生——刚好完美的姐弟恋年龄差是否已经揭示了我们终将步入婚姻殿堂??

54分钟前
  • Vincent Lan
  • 推荐

很青春,很细腻,很真实,很感动,特别是母女关系的描写。非常自由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罗南妹子又美回来了。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全片里最有温度,行事最正常、最睿智、总是以善意出发的那个人,是与抑郁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父亲。讽刺吧?母亲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但做起母亲来,却糟糕又笨拙,有张特别mean的嘴。至于女儿,这位伯德小姐,完美注释了本身并无多少敏感才华,却爱怼天怼地,跟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中二期“傻白mean”。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轻快幽默,平淡真诚。罗南演了那么多“大”角色,回来演青春期少女能发挥的地方更多了,演得太棒了,搞笑却一点也不浮夸。非常有氛围的一部电影,再一次让我觉得我的青春简直普通的就像屎。

58分钟前
  • pat-paddy
  • 推荐

个人心中近年来最好的同类型电影,罗南贡献了生涯最佳演技。剧本十分聪明,没有过度展开不该展开的故事,想要涉及的点都描写的恰到好处。在本来以为要结尾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十多分钟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多余,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画龙点睛,个人看来还算喜欢。#TIFF#

1小时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