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37天

已完结

主演:Nicholas Asbury,Simon Coury,Niall Cusack,伊恩·麦克迪阿梅德,蒂姆·皮戈特-史密斯,比尔·帕特森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前37天 剧照 NO.1战前37天 剧照 NO.2战前37天 剧照 NO.3战前37天 剧照 NO.4战前37天 剧照 NO.5战前37天 剧照 NO.6战前37天 剧照 NO.13战前37天 剧照 NO.14战前37天 剧照 NO.15战前37天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典型的试试就逝世

看了2014年英国电视剧《战前37天》。没太细了解过一战爆发的外交过程。而电视剧则着重于英国和德国视野。按电视剧的逻辑:英国外交部傲慢自大、自以为掌控全局,实际根本驾驭不了德国和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德国方面,威廉二世是个幼稚傻瓜,自以为靠德军强大后盾、奥匈帝国可以在俄国介入前迅速解决巴尔干,而不至于爆发大国战争。德军(小毛奇)则深知无法避免俄国介入,却希望干脆就和俄国(或许还有法国)打一场大战(尤其是德军在未来不能继续保持对俄国的技术优势,所以要打就趁现在)。至于德国政府,则是一群毫无主见的顺从奴才,被幼稚皇帝和战争狂的总参谋部牵着鼻子走。电视剧里提到一组数据,尚未找到资料核对。说1914年,德国军队有24000挺机枪,而俄国只有4000挺机枪。原因是俄国将军受英国军火商贿赂,订购了大量价格为俄国本土造价三倍的机枪……所以数量上不去。德国总参谋部认为未来俄国将军不会那么蠢。俄国铁路建设迅速……所以晚打不如早打。这片子把格雷塑造的很蠢……只是到后半段,表现英国内阁成员各个都比格雷更蠢更无赖……才显得格雷稍微英明了那么一点点.看出英国在外交上一贯的自作聪明傲慢自大和骨子里的怯弱自私。

 2 ) 被裹挟的你,无可奈何

我扪心自问:“你我都是被历史的潮流裹挟进来的人,我是多么想要阻止、赶走这丧心病狂驾车的疯子……

可是,如果现在退出,将来就什么都不是了,原谅我的无可奈何!所有人,包括大英帝国,都将为自己的赌徒行为永远的付出代价!”

很喜欢看政治剧中这些内阁、国会的辩论,于我而言,命运就决定在他们一念之间!

剧中有句台词儿“对于帝国宰相而言,在一群愚蠢的决定中保持清醒,那便是更加的愚蠢”。

 3 ) 从萨拉热窝入手看看一战的爆发

一战缘何爆发?这是个讨论过太多的问题。片子也是从所谓历史的导火索:1914年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入手。
1914年普林西普的刺杀的成功太具有偶然性。塞尔维亚刺杀团伙首次行动误伤了斐迪南大公的座车司机,而斐迪南并没因此中止访问活动,在完成访问后决定前往医院探望受伤司机。而这次的驾车的司机又因为路线不明转错了一个弯,这才又给了已经打算离去的普林西普团伙又一次的机会。直到这时普林斯普的行动还是被附近的警察发现并阻拦,而更加巧合的是,普林斯普的同伴也在旁边,适时阻拦了警察的抓捕,这才使得斐迪南最终命丧玻利维亚。
随后的故事我们都熟知,一战开始,欧洲大陆陷入四年的拉锯战火中。
但仅仅是偶然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吗?
所谓左右了历史进程的偶然事件,或许蕴藏着历史必然发展的趋势。
我们表面看到的偶热事件的爆发,其实在背后已经蕴含了诸多的必然,换句话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偶然事件是历史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使得这样的偶然事件会必然发生。
还是以萨拉热窝事件为例。
刺杀、暗杀我们可以定义为偶然事件,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刺杀、暗杀?
刺杀者普林西普来源于塞尔维亚黑衣社,一个激进民族主义的恐怖组织。
而这样的恐怖组织的出现必然有其产生的土壤。
拉到大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和瓦解,导致巴尔干地区各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兴起,而各列强尤其是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争夺霸权的行为恰恰又打击着以塞尔维亚为代表的巴尔干各族谋求民族独立的行为。
简而言之,萨拉热窝事件其实可以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积聚的结果,而这样民族主义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是对奥匈帝国的对抗。
即使暗杀不在1914年发生或者说1914的暗杀失败了,也不会阻止以黑衣社为代表的塞尔维亚青年们的反抗活动。因为暗杀的成功与否可能是偶然的,但持续的蓄谋已久的暗杀行为则是必然的。
上面提到偶然事件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但并没有解释偶然事件对于历史的作用,那么可以说有一些偶然事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吗?
首先来讲,上文提到的偶然事件蕴含历史的必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历史的大系统结构。即历史这个复杂系统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自发的组织。
我们看到的只是萨拉热窝事件的导火索作用,而构成导火索的成因也是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原因,导火索决定不了历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
那么除此之外呢?如果萨拉热窝事件不是决定一战的关键事件,那么可以说是导致大战爆发的最后一根引线吗?
其实也不一定。
塞尔维亚的恐怖主义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所以奥地利就要对塞尔维亚开战吗?真正原因或许是奥地利本身就想削弱塞尔维亚。
问题在于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三十余天后,一战在正式展开,而在这三十余天中,又有无数的事件可以阻止一战的开展。基辛格也在说“一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不在于最后引发全球大灾难的是一桩与先前众多危机相比显得单纯的事件,而在于它居然拖延许久才发生”,片子生动的一面便是大国之间的背后外交博弈似乎比萨拉热窝事件更能决定一战的走向。
拖延的奥国皇帝约瑟夫因为得到德国威廉二世的“空头支票”而迅速展开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英国外长格雷则期望用各种渠道了解德国对大战的真正态度,德国贝斯曼反过来期望英国采取中立态度默许日后可能对比利时法国的行动,但也总是与皇帝疯狂的想法背离,法国则一直强调英法的协约作用,俄国尼古拉二世则难以容忍奥国动作的但也不急于向德国摊牌。
可以说,在这些纷繁的外交博弈环节中,哪一环的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一战未来的变化,
由此也可见的是,一战绝不是偶然事件所能决定的,而偶然事件也不是其被触发的最后一个环节。
那么可以说偶然事件的作用不大吗,也不是。
正是由于萨拉热窝事件才开启了欧洲各大国的外交博弈,而博弈最终的僵化致使大战爆发。
不过要说的是,偶然事件不同阶段会对历史产生不同的作用。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在1914年,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如果类似的暗杀事件发生在1914年之前,或者1914年之后,还会导致大战的爆发吗。
巴尔干地区我们形象的形容为火药桶。如果我们把萨拉热窝事件形容为一战的导火索可以发现,在1914年之前,火药尚未堆满,而1914年之后,火药有可能因为堆积太久而受潮失效了,唯有在1914年,偶然事件才能真正起到导火索的作用。
如果暗杀在1914年前,一战会发生吗?
而暗杀如果在1914年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比如危机发生在了1916年,这时候如果开战德国的指挥官们则要多考虑考虑俄国人的态度了。
在19世纪90年代,俄国人需要2到3个月才能把军队集结到德国边境,这个时间足够德国在西线先把法国击败;而到了1910年,运输时间缩短为18天;而到1916年,俄国日趋完善的交通建设对德国则构成大大的威胁,使其没有能力再进行两线的作战。这一变化可能阻止不了大战的爆发,但大战的规模以及持续时间则将都受到影响。
就像李德生领袖在解放战争期间包括建国前后是出现过几次被暗杀的危机的。如果在红军期间对李德生的刺杀成功了那对于中共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或许常凯申就会因此完成了“剿共”大业实现全国统一,而如果刺杀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则即使刺杀成功了也不会对战争的全局走向太大的影响了。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历史的选择性漏斗,即“历史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事件越来越迫近,选择的余地就越来越小,爆发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
一战的爆发往前追溯,19世纪末均势结构的变化,德国的崛起,“两级”结构的出现。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对立的基本形成,在左右局势的同事,这都导致选择的漏斗变小并朝着战争发展,而后1910年德英关系的改善又使得选择漏斗变大,可能朝和平发展,不过1912年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则又使漏斗变小,等等如此下去,直到1914的萨拉热窝事件,起到“导火索”的作用,最终大战的爆发。

 4 ) 英劇硬實力的全力表達

可能因为已经过去了100年,所以事情看得更清楚。良心贝贝西为我们描述了一站前37天欧洲大国间的外教上的博弈。将那种算计 官僚 伪善 全部撕裂。之所以会爆发这场人类浩劫般的战争,就是因为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私的上层所谓的自尊!

死了多少人,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家庭从此破裂。

这是一个看着难受并且让人来气的电视剧。

但却如此的客观,并没有針對任何人却批判了所有人。

這也注定是一個小眾的電視劇,全劇圍繞了主導命運的幾強的外交斡旋,沒有過多的渲染和鋪張,濃烈的當時感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若沒有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甚至會讓觀眾消化困難。全劇精髓盡是語言和演員表演的張力,英劇硬實力的最佳表達。

此剧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我们有多么接近不用开战!却又有那么多当年历史的必然导致了一战。

甚至到最后,英国人都不清楚他们采取的立场与态度是否是正确的。

然而打到山河破裂,国破家亡,屍殍遍野之後,你還講什麼高尚的大道理,站什麼立場,表示什麼態度!

黑格爾說得最清楚:人類從歷史裡學到了一樣東西,就是人類從未改變過。

 5 ) 有无可能阻止一战爆发

看着爱德华爵士貌似睿智优雅的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可惜最终战争依旧爆发。我也一直在想:当时有无可能阻止战争爆发?这剧的目的除了重温历史,也是希望成为人类的前车之鉴。

百年之后的我们依旧很难找到答案,人类的文明依旧如此脆弱。

战争起因倒也不复杂,一个塞尔维亚愤青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奥匈帝国表示愤怒,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严惩罪犯、可入境办案逮捕可疑分子、塞尔维亚要修改教科书。虽然有点辱国的意思,塞尔维亚全答应了。即使今天,也就基本这样了。然鹅……

首先坐不住的是德皇威廉二世,这位一只胳膊有残疾的皇帝是敏感古怪的(当然每个皇帝也都是如此),他要求奥匈帝国再强硬一点,甚至不惜进军塞尔维亚,有大哥在后面撑腰壮胆。他预期的只是一场在巴尔干立威的局部的“特别行动”。

要命的是总参谋长小毛奇也是个活着叔父老毛奇荣光之下的二代,同样敏感,同样急于证明自己。他渴望的一直是一场大战,同时应对法俄东西两面进攻的施利芬计划已经完善到17版了。他对威廉皇帝这个军事外行是不屑的,要干就干场大的,就必须全面启动施利芬—毛奇计划,拳打北极熊脚踢高卢鸡,一举奠定欧洲霸主地位。

法国天天觉得德国想干他,一直坐立难安,肯定一点就着;

俄国尼古拉二世在欧洲处处吃瘪,帝国已是夕阳西下,但是温顺的农奴和庞大的军队让尼古拉二世依然胸怀复兴帝国大梦。小弟塞尔维亚吃亏,大哥得有表示,再说铁王座的稳固必须靠一场胜利来体现;

英国确实想文明和平的解决纠纷,毕竟日不落帝国的夕阳还是无限好的,无奈实力确实不足以震慑住围观群众。

两人纠纷,如果围观群众中有人想搞事,同时还没有人能震慑住,这架肯定会扩大。

今天的俄乌战争没演变成群架,北约和美国起作用了。

 6 ) 一战的欧洲与战国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对一战战前形势仅限于起因于萨拉热窝事件,在看到这部剧的第三集才对整体局势有了大概反应。总共只有三集的剧,前两集都用来适应英式英语口音和理清人物关系了。看完之后不免感叹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又不简单重复”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一、局势的相似性
<图片1><图片2>
根据本剧,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国向奥匈帝国施压,使其向塞尔维亚宣战,继而以同盟国身份加入战争。基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带给德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使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对外扩张的需求,俾斯麦期间,德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而英国以一国之旗飘杨于七海之上,作为传统的贸易国和殖民国,基于经济利益,英德矛盾初显。法德之间素有世仇。而俄罗斯因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及法国给俄国贷款使法俄成为统一阵营。德、奥、意三大帝国主义国家亦曾于19世纪七十年代签订同盟条约以对抗英、法、俄等国。《战前37天》里的英国是中立的,观战的,而在第三集中,当德国意欲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对英国中立后欧洲局势的担忧(截图),此后英国参战,于法、俄等国等协约国对抗以德国。
欧洲列国之间已然上演了战国的合纵连横。形势和起因如此相似:战国初期七雄争霸,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历三世而终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于是有苏秦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后又有张仪、公孙衍等纵横家游说各国,以六国联合以抗秦。而秦国则采取合纵连横策略破合纵之势。战国之后秦灭六国一统中原,而一战则是德国战败,十几年后的1937年德国在次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再败。直至欧盟成立,德国再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二 实力
穿越时间和空间,一二战的持续时间不过半个世纪,战国持续几百年,但相同的是,相同实力国家间总有一国崛起,崛起之国必然因利益争夺引发周边战争,无论胜利与否,最终都将成为地域引领者。而此处的崛起,则是经济和国防军事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如战国初期齐国经济实力最强,楚、魏等国军事实力亦属翘楚,但最终被军事强国秦国所灭;二十世纪的欧洲,英国是最大的贸易国,其经济实力在欧洲最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稳居欧洲综合国力之首。再把空间放大,如今称霸全球的美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军事开支始终全球最高。综上,国家的崛起,仅仅依靠经济和科技远远不够。如果我们审视现在的国际形势,美韩关系、美日关系、几个月前五角大楼访印的美印关系,以及因南海争端叫嚣尘上的菲律宾和越南,难道不是美国对合纵策略的运用么,而日韩关系、韩朝关系、中俄关系、中巴关系,亦颇有几分连横的意味。
引用剧中爱德华格雷爵士的话:“保护我们的不是英吉利海峡,是英国强大的海军”。所以,最终的最终,无论南海问题还是钓鱼岛问题,无疑都在考验着争端各国的制海权实力,外交部发言人口齿再好,最终也顶不过航母导弹啊。

 短评

话唠剧~不能喜欢更多~

6分钟前
  • 力荐

笼统地说战争都是不道德的是小清新的政治正确,说战争各方都是为各自利益无对错之分是自干五的道德虚无。从一战到二战太多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攸关。

9分钟前
  • 卖杏花
  • 推荐

BBC出品。从英国的内阁视角来看:一战爆发前的37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外交大臣格雷爵士为主角,英德两国外交部各一年轻公务员为事件旁白,展现了当时欧洲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外交风格。可为何只见俄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和比利时阿尔贝一世,而不见英皇乔治五世?

1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值得反复看的短剧

14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力荐

当成英国视角的时间轴叙述还不错。就是依然不改英国人一贯套路化的“德国人都是疯子,哈布斯堡都是傻子,俄国佬都是酒鬼,法国人都是逗逼,就我们大英帝国人人爱好和平坚持正义道德高尚。。。” 劳合乔治个逗逼到是被狠狠黑了。另外也坚持不忘黑一下工人领袖。。

17分钟前
  • 哈雷
  • 推荐

我倒是想再看看其他国家会怎么说各自战前的37天。最后一集好。

20分钟前
  • 乌冬
  • 推荐

很好4 1/2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historical

27分钟前
  • 忘川先生
  • 力荐

BBC纪念一战100周年的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大咖云集,我指的不仅仅是演员,对各国君主的处理都不过分,除了尼二的形象,我还是蛮欣赏李赫诺夫斯基的,有趣的是德国驻英大使有个斯拉夫名字,而俄国驻英大使则是德国名字(贝肯多夫)

29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沉醉于那段历史

31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主观色彩过强

34分钟前
  • xuerufanchen
  • 推荐

还想着靠这个来补习历史的,结果伪高大上的背后还是很幼稚儿戏脸谱化啊,倒计时的形式ok可是故事没有讲出时间感来嘛

36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我欣赏的是形式,形式而已。

39分钟前
  • 神枪沙子龙
  • 推荐

英剧一贯的高水准,战前各人物形象鲜明

44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力荐

其实最精华的是片头……配乐唐顿风,表演是传统英国做派不过某些时候“外交辞令”真让人想起[Yes, Prime Minister]。算是英国立场上的历史课本剧吧,说的蛮清楚的但是实在乏味。选角不错。两国小职员的视角真是傻到家了,尤其是英国那边,还要搞点爱情……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叙事节奏不错,演技也很可以。反映了德国在一战爆发上难以推脱的责任,以及其军方是如何僭越导致事态无法收拾,也反映了英国的调和努力以及受到的条约限制。对英国在一战爆发中由于举棋不定造成的影响稍有反映,缺少对于俄国和奥匈内部争端的描绘,但也算是不错的了。

48分钟前
  • Finnegans Wake
  • 力荐

充分展现了文明国家是怎么“玩政治”的,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一战是怎么打起来的还是没整明白,大体就是俄国人德国人都是疯子吧。但是英国国内各派haggling看懂了,Edawrd Grey是个人物,劳合·乔治略显投机了,丘吉尔师承Grey, 对于邪恶势力绝不妥协此时已初露苗头。All in all,荣耀属于大英帝国。

51分钟前
  • 豆友1143429
  • 推荐

I am entertained, enormously // The German clerk is the better-looking, imo

54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和平!!!!!!!!!!!!

57分钟前
  • 小弟震
  • 推荐

叙述的还算中肯,确实和现在有点像。

5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