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HD中字

主演:法瑞斯·法瑞斯,玛丽·马利克,亚西尔·阿里·马赫,哈妮亚·阿马尔,穆罕默德·尤斯里,艾哈迈德·塞利姆,苏莱曼·达兹,希奇姆·雅克比,格·达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2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4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5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6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3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4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5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6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7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8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19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导演花了2小时展示社会众生相,但是忽视了案件主线,整个影片就是乱七八糟

影片很多与案件无关的人物和社会细节,把剧情搅得较乱,一些相关的社会现象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更是看不明白,导演完全没有用心在编案件,导致影片没主题,两小时看得很疲劳。看完联想起欧洲人看中国某些大导演的乡土电影,还能颁奖,难为欧洲人了。

我整理猜测了下案件主线。

女歌手L(高级妓女)和经纪人(皮条客)偷拍不雅照,匿名勒索富翁议员沙先生。L去酒店见沙先生,清洁工目睹了沙先生从房间出来,随后国安局杀手杀L。

警察N从L的手包拿到照片冲洗单,并最终拿到底片。警察N询问沙先生,但局长叔叔说结案了。皮条客旗下另一个妓女G到警察局询问L。

这时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生贪念,勒索沙先生,开启了后面的案件混乱。可能沙先生收到的勒索不够明确,误以为是皮条客干的,让警察N重新调查皮条客。这时皮条客从冲洗店知道底片在警察手里。警察N找妓女G询问,中招被偷拍床照。同时,国安局杀手干掉清洁工的室友和邻居,警察N从不雅照中顿悟出拍摄地从而抓捕了皮条客。

电影时间循序上,警察N把皮条客关进牢里,马上就去照片拍摄地,发现已清场马上返回监狱,这时就发现皮条客死了,叔叔让他去国安局。他找沙先生问妓女G,沙先生问他底片,他说皮条客没有。然后在国安局,警察N得知妓女G死了,而且国安局展示了N和G的不雅照。

警察N从国安局回家,马上被扫射(朋友死了),他得出结论是沙先生要他死。小警察Mo把意外被捕的清洁工带给了警察N,警察N马上逮捕沙先生,而且回到警局得到检查总长的电话同意,沙先生入狱。这时发生暴动,警察N带清洁工逃跑,途中反杀国安局杀手,清洁工逃出国。局长叔叔放走沙先生,并烧国安局杀手尸体。

从这个主线,我没想通的几点:
1,沙先生为了底片重开案件并给警察N升职,这时叔叔说搭上高层做生意了。为什么沙先生不直接让杀手或局长秘密干掉皮条客。
2,警察N为什么被国安局总部的人询问?警察N的不雅照怎么出现在国安局,杀G的是局长叔叔吧,清场的应该也是局长叔叔。
3,沙先生为什么扫射警察N?局长叔叔知道扫射吗?如果沙在皮条客死后从另一警察那得知底片在N手里,那沙怎么知道N是单干的。
4,警察N逮捕沙先生,为什么检查总长突然支持他,中间发生了什么。
5,局长叔叔在里面搅什么?叔叔坦白保护了皮条客的勒索生意,在重开案件时应该明白沙被勒索了,怎么还让侄子慢慢查案并越陷越深。警察小Mo放走清洁工后被酷刑,局长叔叔到底要干吗,清洁工证人应该没啥用,最后警察N也承认了她没用处让她逃。
6,最后警察N拿枪对着局长叔叔犹豫,叔叔利用暴民对警察的恨脱身。警察N是不是意识到叔叔和扫射也有关。

 2 ) 这个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以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这部电影的整体故事发生在2011年警察节前夕,在希尔顿酒店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将各路人马卷入其中。死者是一个歌手(高级妓女),她在酒店被人杀害。牵扯进谋杀案的有她的情夫,开罗的商业大佬,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局和警察主人公A,真正的凶手也是埃及国安局派的杀手B,打扫酒店卫生的服务员C,还有歌手的经纪人D。整体上,这部电影是一部群像,将埃及颜色革命前夕的社会乱象通过希尔顿事件来为我们展现出来,今儿勾勒出埃及的腐败混乱现状。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为法语,法国也是电影的制作方之一。这里面意味深长,一方面中东和阿拉伯国家近些年面临着阿拉伯之春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恐怖袭击,需要西方的帮助。而法国参与这样的一部片子,大概是想要向世界展现,埃及发生革命的必要性。换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对于埃及问题的视角,是从一个民主的角度来看,欧洲希冀这样的一部电影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看到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成分进而接纳阿拉伯之春。

这部电影,一共有四条线最后共同交汇于埃及颜色革命的潮流中。

情夫商业大亨,所代表的社会的财团,利益群体,他们通过金钱交易来通过政府得到特权进而来谋取利益。他们与政府当局勾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位大亨一个电话可以让某个人升职降职,甚至是杀人等。

当局,这个没有人物来扮演,但是却出现在电视里,电话里。特别是示威者出现在警察局门前,当局在电话里下达了开枪的命令。

警察局和警察、国安局,代表了政府的暴力机构,他们维护了当局和商业大亨的利益,他们充当了他们的帮凶来维护统治,来打压一切反对。

服务员和歌手,代表了社会的人民和底层人物,他们成为政府剥削取乐享受的对象,他们一方面在政府面前如同蝼蚁,另一方面又充当他们的玩物,这个人群没有话语权,只能依附于外在的强权。

总之,这四条线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不是没有道德污点的,而且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们活在乱世,想要挣扎来求的自己的一线生机。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流畅和抢眼,在大背景 的衬托下,有点乱世大案的感觉,可是最终淹没在颜色革命的人潮中。这其实说明了导演的一个态度:腐败杂乱积累成社会的混乱,而这股混乱将再次将人民的生活冲乱,社会需要推倒重来。

 3 ) 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

电影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的故事发生在2011年,那一年,埃及发生了1.25革命,统治埃及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掀翻倒台。电影的最后,大街上涌满了抗议的人群,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抹去。

入夜的开罗,混乱、肮脏、一副野蛮生长的样子。警官Noredin就这样开着车上街了,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治安,而是挨家挨户的收保护费。

希尔顿酒店发生凶杀案后,他把犯罪现场中受害人钱包里厚厚的一沓现金塞进了自己怀里。不知是不是该感谢他的这一动作,钱包里的一张相片冲洗单引起了他的注意。由这一张小小的相片冲洗单引出了受害人色诱并敲诈勒索高官富人的行径,也找到了目击证人和杀害她的真凶。

破案过程很简单,复杂的是埃及社会有权有钱阶层盘根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潜规则。当社会的规则是通过金钱来体现,真是不寒而栗。Noredin想从别的警区带走犯罪嫌疑人被巡逻警察拦下,他往对方手里塞钱后立马就解决了问题。直到最后,杀人的幕后指使因为一大笔钱而被释放,Noredin虽然愤怒了,可这种深入到埃及社会骨髓里的潜规则他无能为力,况且他就是这种潜规则的受益者和忠诚者。

从这部电影想到了东北三省,东北冷到了零下30度,可关于东北的话题一直被讨论的火热。从林业大学女生包车去雪乡出车祸起,各种负面新闻不断,雪乡导游宰客打人、沈阳交警处罚不清晰号牌、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等。

《南方周末》在《东北人闯关内》的报道中提到,“据辽宁省历年统计公报,2015年末,辽宁省常住人口4382.4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9万人。2016年末,人口继续减少4.6万人。” 而东北人口流失已导致养老金“穿底”。“不久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黑龙江省2016年累计结余已经全部花光,并负债232亿元。此外,吉林和辽宁两省在2015年也首次出现了当年收不抵支。”在经济方面,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长陆昊曾介绍过一组数据:2016年与2012年相比,黑龙江的能源产值减少了1587亿元。”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说,东北三省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而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目前东北人的观念和种种潜规则。在一篇已经不容易看到的文章中说,“体制内,有编制,这六个字,在东北有魔性。”在哈尔滨环卫局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招聘中,457个岗位有一万多人报名,最后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7186人中41%为本科学历。

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

为何这六个字这么有魔性,原因还在于背后运转着的潜规则,在体制内可以优先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利益。而要进入体制内也不是件容易事,“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后,20万元的买路钱总是要花的”,“然而,如果你的家人里没有手眼通天的人物,这20万元你是花不出去的,你注定与体制无缘。”于是这种保守固化的观念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把东北三省牢牢地禁锢住了,丧失了活力。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东北人还在往外走”。长此以往,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电影的最后,穆巴拉克的画像被涂抹掉了。2012年,通过合法合宪的选举,埃及人将穆斯林兄弟会选上了台,穆尔西当选为埃及第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但一年后又被赶下了台。如果这种依靠关系和潜规则为自己谋私利的观念不改变的话,任由谁来领导,生活和社会秩序都不会有积极的改变。



 4 ) 患病的埃及乱象

社会的乱象,腐败到了骨髓。男主还算是个能做自己工作的人,但也是明目张胆的受贿刮钱。当这一切都成为了常态的时候,就说明了他所在的国家真的病了。警察之间跨地区抓疑犯都需要塞钱才能带走,积病太深了。 骚乱,当街杀人,人民已经迷失生存的意义。主角作为公务员吃拿卡要但活的仍然是拮据、简陋,那更何况是老百姓呢,活着根本就没有什么指望啊。看看他的家,可谓寒酸啊,那电视机让我想起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老黄河电视,没几个台,还竟是雪花啊。我们应该庆幸啊,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咱们国家也有收贿受贿的龌龊败类,但不至于干什么事都得用钱开道吧,老百姓只要你不懒,都能过得很不错的吧,最起码的想看电视都大约百十个台左右吧,就这一点幸福指数比其这些国家简直爆棚啊。

影片结尾,所谓寻求的最后的一点点良知怂恿下的正义也没有被伸张,随着一片乱象就这么结束了。盲目的百姓,刷掉一半的国家总统画像,一切都是政治家的玩物,就像开始时被杀的女子,都是屁。政治家,弄权者们才是国家患病的病根,可百姓是看不了这么深的,所以只能被玩弄,还傻乎乎的被所谓的民主,自由的紧箍咒所绑架。百姓不在乎谁赢,谁赢他帮谁,哪怕谁统治都是想要剥削他们,他们仍然是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他们的主子!

 5 ) 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对阿拉伯世界偷窥欲的猎奇之作

架不住发行商和院线的狂轰烂炸,明知道是乱炖,还是忍不住去看了。行走过北非中东除了也门,利比亚和叙利亚之外的所有国家,不得不觉得这部片子完全是满足西方自由主义精英们对阿拉伯世界幻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peeping tom。更像是导演在油腻大叔聚会上听到找到这个素材的一些八卦新闻后,拍拍脑袋的猎奇之作,为了讨好赞助商和文化界的自由主义精英们,强加了11年的事件做背景,却显得非常生硬。
看到的电影是法语版,所以全程出戏,或许当时是阿拉伯语观感会好很多。埃及是北非地区唯一一个非法国殖民地,也是阿拉伯国家里和法国联系甚微的国家,法语对白和偶尔穿帮的法语印刷品让人完全无法入戏。加上演员本身长得也不是很埃及,黎巴嫩人长像在中东算是最有特色的,法瑞斯无法撑起我对埃及大叔的印象,摩洛哥的各路群演更是把我对埃及的记忆打得粉碎。
题名叫尼罗河希尔顿,满眼竟然都是卡萨布兰卡的棕榈树。既然是架空虚构的改编故事,却又不给我们的拉姆西斯希尔顿一个顶楼套房俯视尼罗河景的特写,那何苦还要黑希尔顿,不能黑一下旁边的费尔蒙或者凯宾斯基显示一下入住者更高的段位吗。真替希尔顿鸣不平。算了,反正埃及酒店自打11年之后就没高过,不用一部电影黑也红不起来。可能是导演阿加莎奶奶读多了,发生在埃及的探案故事必须有个尼罗河一词开光才行。虽然剧组可能已经尽力了,但是卡萨的白墙街景和开罗相差真的太多,所以基本行车戏只能对街道虚化到无限大,却还有穿帮的路标和摩洛哥国旗偶尔映入眼帘,大概也就只能靠室内戏里更多的摆埃及国旗和穆巴拉克来弥补了吧。
编剧上,整个11的事件基本完全是可有可无,更像是最后不知该如何收尾强硬的一笔(或许就当是黑色吧)。黑人角色的安排是学好莱坞政治正确吧。可是在种族歧视几乎相当于美国平权法案之前的埃及,黑人在五星级酒店打工(尤其是保洁,重点在“洁”字),或者当街道办老大,根本就是忽视埃及社会现实的神操作。
角色设置脸谱化,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深度没有转变。尤其是男主,腐败社会里的警局混到这个年纪不懂点权钱交易的刚直不阿未免太失真。这样一个故事,放在任何一个腐败的国家都成立。
拍摄技法中规中矩,倒算不上一部烂片,但是基本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如果不是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不敢踏足的阿拉伯世界的窥淫欲,加上阿拉伯之春和之后的政治波澜一直被西方世界定义为阿拉伯人民觉醒而喜闻乐见的趣味正好被导演迎合,这部片子完全不值得今天的票房和非常creepy的圣丹斯的肯定。

 6 ) 人物刻画较为成功

在今天这个日子看了一部埃及开罗革命为背景的电影,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巧合。透过影片里群情汹涌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的场景,很难不让人回忆起七年前那场波及范围甚广的“阿拉伯之春”事件。不过这部在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高奖项的影片焦点并不是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恰好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一桩谋杀案。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这个悬疑惊悚的故事算是做到了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悬念不断推动情节向着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导演借助男主角查案的过程不断揭露出埃及当局的贪污腐败,警察与黑帮沆瀣一气,权贵高官与政府勾结等等黑暗现实,让观众可以较为直接地了解到埃及社会的现状。 人物刻画较为成功,基本上得益于反面人物的呆板印象。谋杀案目击者女孩的戏份不够,明显应该有更多的发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男主角身上,这个本性坏透的角色是如何良心未泯,而在后来大彻大悟而倒戈相向呢?至少在我看来心理描写不足以说明。 尽管是一部当代埃及题材电影,但导演却是瑞典人,摄制团队也充满了国际化色彩。也许是这个缘故,影片并没有太过偏激或者主观的态度,这似乎也令影片的政治讽喻意味更容易让观众去反思和理解。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个镜头,穆巴拉克在墙上的肖像被人们渐渐涂抹掉,明显暗示着一个黑暗的时代即将终结。

 短评

人们走上开罗的街巷,呼喊着要总统下台,撕下虚伪的标语。潮水一般的人流中,有个持左轮手枪的男人被推搡着暴打,吵嚷声湮没了他呜咽的悲鸣。就像那些被强权秘密解决的生命,发不出任何声息。证人底片连同真相一起变得荒谬,抱头蜷缩的他想起,真正的乌托邦不存在正义。他也真的是傻,竟然还相信正义。

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现实片,记录片,侦探片!真正追求正义的警察被他保护的人打倒了!

8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力荐

有反应埃及社会状况的想法,被拖沓的节奏和散乱的叙事拖垮。

9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较差

节奏太慢、枯燥乏味,高潮不够迭起。哪里都有政治的黑暗,哪里都有社会的动乱。原以为男主会用左轮手枪杀死腐败,却被革命群众当作威胁一顿暴打。要伸张正义,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11分钟前
  • 影人疯
  • 还行

谋杀案就发生在那个敏感的时刻,凶手就在眼前,可因为当局的贪污腐败,无法将真相昭告天下。警察高层、政府权贵、黑榜党派,无一不有着交错的利益关系和黑暗勾当。

13分钟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电影发生的时间背景恰恰是我在埃及生活的时间,看到了熟悉的街头,这个国家大风暴来临之前的平静,许多的细节预示社会危机的潜在,在一个时间点上,所有的矛盾激化,爆发。埃及社会深层次的腐败与矛盾冲突在一个凶杀案中被很好的呈现出来。

17分钟前
  • 寒江雪
  • 推荐

No.8 还行吧,很少能看到阿拉伯地区的电影,一年也就那么几部能传递过来。电影想说的也不只是主角一个人,更多的是开罗革命之前整个埃及的体系吧,只是男主角给人的代入感不强,让这种设身处地感弱了很多。

22分钟前
  • calf_lau
  • 还行

7.5 一如此类以小案揭露社会现状类罪案片,《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也沉闷、节奏慢、让人一头雾水,我们在纠结凶手是谁的同时,还会再于心中打上一个问号:凶手会得到惩罚吗?最后一镜描绘群众反独裁大游行,然而埃及革命的未来如何,早于此镜之前便一目了然。忘了他吧,杰克,这里是开罗。

2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实际是政治。

2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震惊于男主的大鼻子和片子展示的赤裸裸的丑恶人性......观看流畅一气呵成

27分钟前
  • 绿色毛毛虫
  • 力荐

一场毫无意义的“革命”

31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混乱的背景,混乱的故事,混乱的人。

3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喜欢这部电影对时代背景的交代,故事嵌入在开罗政变,苏丹难民和中国人入侵的时刻。

36分钟前
  • 克雷蒙
  • 推荐

看完主要感受是:千万不要去开罗旅行 哪怕住希尔顿都是说挂就挂了 还死不瞑目…… 故事节奏有点慢 但是又完全把握不住会往哪个结局发展 这恐怕就是可怕之处 不管你是警察高层还是商界精英 命运都不在自己手里 更别提命如草芥的普通人 这个背景下看2011年的“革命”和后续不免唏嘘

40分钟前
  • anewpig
  • 推荐

故事并不新奇,在哪儿都有发生,最后的人群呼唤freedom,不如要justice

43分钟前
  • Carf
  • 还行

政治腐败与官商勾结丑闻几乎随处可见,与政体与社会动荡与否并无直接关联,电影置于革命前夕的刑事案件调查却分明要将此生硬联系起来,显得颇为主题先行而显得虚伪。

47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从希尔顿酒店的一桩谋杀案开始,一路揭开埃及社会的种种乱象。贪污腐败、草菅人命、政治倾轧...以至于当颜色革命如洪水般袭来时,观众只会觉得理所当然。典型的草蛇灰线以小见大的拍摄法,戏剧性很强。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6.0)这种电影韩国人一礼拜能拍八部。转型期的国家/创作者最擅长又最难以割舍的方式。

50分钟前
  • cliosong
  • 还行

C / 视听构境远优于剧作的政治向犯罪类型片。剧本真的是恨不得把讽刺的野心全都写出来给你看了,所以也导致最终的效果比不上预期。男主这一角色还是写得颇为立体,结尾的处理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5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也就那点事。就剧情而言配不上导演想要表达所想,虽然已经都清楚明白的放在这里了。床戏拍得不错。

5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