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

HD中字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强尼·弗林,比尔·奈伊,乔什·奥康纳,米娅·高斯,卡勒姆·特纳,米兰达·哈特,杰玛·韦兰,鲁珀特·格雷夫斯,塔尼娅·雷诺兹,康纳·斯温德尔,安珀·安德森,克洛伊·皮里,莱迪·托马斯,Rose Shalloo,Isabella Kennard-Barden,Jill Buchana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玛 剧照 NO.1爱玛 剧照 NO.2爱玛 剧照 NO.3爱玛 剧照 NO.4爱玛 剧照 NO.5爱玛 剧照 NO.6爱玛 剧照 NO.13爱玛 剧照 NO.14爱玛 剧照 NO.15爱玛 剧照 NO.16爱玛 剧照 NO.17爱玛 剧照 NO.18爱玛 剧照 NO.19爱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1岁的艾玛(安雅·泰勒-乔伊 Anya Taylor-Joy 饰)一看就是一个聪明的姑娘,脑袋里塞满的全都是古灵精怪的点子。艾玛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给身边的朋友们牵线搭桥,最近,她把目标放在了自己的好友哈莉特(米娅·高斯 Mia Goth 饰)的身上。虽然哈莉特已经有了 心上人,但艾玛还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将有些古怪的招风耳神父埃尔顿(乔什·奥康纳 Josh O'Connor 饰)推荐给自己的好友。  虽然艾玛总是沉浸于浪漫的幻想之中,但她却坚信自己并不会走入婚姻。艾玛那英俊而又活泼的姐夫的弟弟奈特利(约翰尼·弗林 Johnny Flynn 饰)吸引了哈莉特的注意,而另一位名叫弗兰克(卡勒姆·特纳 Callum Turner 饰)的男子则开始让艾玛的不婚主义开始动摇。假如爱有天意涩谷保卫战咱们裸熊 番外短片大演员三世情缘,轮回之爱幻土气球俱乐部,自那之后生死暗镖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绝地战警我心狂野盖世扫地僧:我可以无限融合 动态漫画爱在飞翔吸血鬼检察官2放射治疗室在警局!上流社会一切安好第二季十面埋伏1989彩色的荣耀·手艺人大会第二季多明 第三季非正式会谈第四季突袭之丛林脱险圣诞之吻第一季饮食男女:好远又好近白山新歌历年卫视春晚Switch-改变世界新地群岛慕德家一夜暗杀游戏十三邀第三季沉默的雪变形蜘蛛人绝代-末代女土司停不了的爱粤语落第骑士英雄谭第三种爱情战国BASARA Judge End儿子英雄金刚王:死亡救赎富士见二丁目交响乐团 真人版鬼马双星粤语彼伯先生与美人鱼住户公约第一条

 长篇影评

 1 ) 新意十足的改编

两周前看到情人节新版《爱玛》电影要上映本爱玛亲妈粉当然果断选择立刻去看。但首映当天票没好位置了,那天情人节肯定餐厅影院也会爆挤,我就选了今天15号去看。

先说说优点。这版是导演Autumn de Wilde的处女座,她是MV导演和时尚大片摄影出身,画面拍的真的很美,风景颜色构图都没得说。服装更是精致,非常还原帝政时代的风格。爱玛从头到尾换了恨不得十几身衣服,好几身晚礼服都是绝美纱裙,剧情高潮舞会中她穿的更是复原的V&A的一件藏品。

这版《爱玛》没像这几年流行的翻拍剧一样走混搭风(比如19年《名利场》),配乐都是规规矩矩的古典弦乐和英国民谣,清新又好听。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奈特利先生和简·费尔法克斯合作了一首二重唱,奈特利先生还拉了小提琴伴奏。不说这个剧情o不ooc,反正我全程姨母笑。

至于选角,全员演技当然都没得说。Anya Joy-Taylor穿古装真好看,大眼睛白皮肤非常灵动,把爱玛的活泼机灵又骄傲演得活灵活现。至于奈特利先生,对Johnny Flynn的长相我是不挑的,但我希望他去整整牙😂 他这版奈特利先生可以说有点ooc,比原著的稍微多愁善感了些,但这点我不在意,甚至还有点喜欢。毕竟看多了冷静内敛奈特利,看看这样少年文艺feel的他也不错。他和爱玛电影前半段没啥化学反应,但是舞会那段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到时候自己看!我少!女!心!炸!裂!

这版电影编剧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改编和台词也的确都非常棒。加入了很多原著没有但非常合理的喜剧元素,但台词很多都还是复制或改编自原著,像我这种小说倒背如流的原著党会很喜欢很惊喜,没看过书的也不会觉得过于文绉绉听不懂。我觉得最绝的改编是奈特利先生求婚那段,不具透,到时候你们自己看!

但这电影缺点也还是挺明显的。对于外貌协会的来说,大概除了女主外其他人长得都不合格。哈丽叶特、简·费尔法克斯、埃尔顿先生和弗兰克·丘吉尔这几个该帅该美的角色长得都有点hmmm……一言难尽,奈特利先生应该也会有点争议。不过我不是外貌协会的,所以这个我不是特别在意。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赶。他们舍不得每个剧情但电影时间又有限,所以最后就造成了每个事件都是一两个场景就结束,事件之间的过渡也不是特别自然。这点是不如同是电影的96格温妮丝·帕特洛版。另外,这电影音乐虽然好听,但有时我感觉似乎该有音乐来烘托情绪时却没有。

另外我还要槽的是奈特利先生的造型。这剧其他男人都是短发,然而就奈特利先生是中长发,还有点乱糟糟的,不符合他原著中干练麻利的形象。再加上化妆很淡打光也不好,他的脸就老又红又黑,就……显得有点村,像罗伯特·马丁OTL 另外,奈特利先生的服装也有点ooc,奈特利先生的衬衫是那种领子戳到腮帮子的巨高领,这种在帝政时应该算是追求时髦的人才穿的,但大家也都知道,奈特利先生可是经常走路骑马连马车也不爱做的人。这是男主拍宣传杂志的造型,要是电影里这样多好。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版本的。画面赏心悦目,剧情改编很有新意,虽然奈特利先生人设和妆造略微ooc,但并不过分,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给7分。我和我男票都觉得还是没法超越09年BBC电视剧版,至于和96年格温妮丝帕特洛版比,我还没想好这俩我更喜欢哪个。看完电影散场我男票感叹他已经被我拽着看了三版的《爱玛》了,然后说他们这样每十年翻拍至少一次,那我以后还有至少五版爱玛可以看。想到这里我又开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 ) 导演似乎很喜欢印象派与新古典主义油画

某个镜头令人想起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

 3 ) 意外之喜——但仍然只是奥斯汀本人带来的意外之喜

第一句实话是,我读爱玛是很久以前——初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次看完电影倒是又回去翻了翻。

第二句实话是,我在看之前,以及大概前二十分钟都完全不看好这部电影。我就是带着挑刺并决意一定要打个一星两星的心情开始看的,毕竟这几年经典ip的翻拍几乎全都不尽如人意。

不是说这部就完美无缺了,其实正如很多批评已经提到的那样——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仍有一些不稳定和缺憾;色彩和节奏,以及一些改编的喜剧桥段或许过于轻佻了,打破了奥斯汀式风俗喜剧的那种微妙的含蓄,反而让讽刺显得没有那么辛辣。

简而言之:主创抓住了精髓。没有自作聪明地改写对白——不少台词就是奥斯汀的原话,从而保留住了奥斯汀作品的部分精华(这么一看改编奥斯汀其实是件不难的事)。总的来说,对我而言阅读《爱玛》的乐趣无非就是看这个自负的富家女在自以为好心式地牵红线的时候翻车湿鞋,“youthful hubris and romantic misunderstandings ”——以及Knightley和Emma是如何对嘴的。微妙而颇具张力的讽刺——这可是奥斯汀的拿手好戏。

K对E说出了他对Jane的评价:你就是想成为(被别人视为)像J一样的女子

E因J的到来而心烦意乱
Emma was sorry;—to have to pay civilities to a person she did not like through three long months!—to be always doing more than she wished, and less than she ought! Why she did not like Jane Fairfax might be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 Mr. Knightley had once told her it was because she saw in her the really accomplished young woman, which she wanted to be thought herself; ...

比如——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两句话都算是看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再去一搜果然都是奥斯汀的原话(第二卷第二章)。主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奥斯汀微妙而颇具张力的台词保留,通过重新组合来表现原著原意——在这两句话里就是女主特有的那种well-educated的带有文采的自负、带着怜悯对Fairfax的嫉妒以及Knightley一眼看穿女主本质的wits。

(太好了我们终于在奥斯汀的作品里有了一位真正意义上很会讲话,颇有“情商”的男主。我很少喜欢奥斯汀的男性适婚角色,但Kightley真的很讨人喜欢——可能是因为他是性转的奥斯汀传统女性角色。爱玛是“性转傲偏”的观点: Overmann, Karenleigh A (2009). "Darcy and Emma: Jane Austen's ironic meditation on gender". Persuasions: The Jane Austen Journal. 31: 222–235. Retrieved 26 July 2020.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标题是“意外之喜”。多年以后,在不抱期望的情况下看一部改编电影,竟然回忆起了幼时那种阅读的乐趣,实在是件难得的幸事。


但仍然,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仍是这些保留下的台词。排列组合本身固然需要一些脑细胞,但究竟不是什么很有独创性的脑力活。正如一些人可能会诟病的那样,主创为了增添喜剧效果而让戏剧冲突相较于原著明显得多。比如——

电影几乎以一种滑稽戏和现代喜剧的方式展现了E和J的琴艺差距,以求得一种特别明显的 “打脸” E和H的效果取悦现代观众

同样是Emma和Jane Fairfax弹琴的这场戏。电影里用了足足将近3分钟展现,还让女主唱了一首歌(有名的last rose of summer,以展现了她的孤芳自赏以及对J的挑衅);但其实这场戏原著里是轻轻带过,被男女主分别提起而没有正面描写的:

They had music; Emma was obliged to play; and the thanks and praise which necessarily followed appeared to her an affectation of candour, an air of greatness, meaning only to shew off in higher style her own very superior performance...

“A very pleasant evening,” he【Mr. Knightley】 began, as soon as Mr. Woodhouse had been talked into what was necessary, told that he understood, and the papers swept away;—“particularly pleasant. You and Miss Fairfax gave us some very good music...

摘自原作第二卷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两段话连起来看很有意思——因为这体现了有些评论家所总结的《爱玛》的真正独特之处:“The novel bent narration through the distorting lens of its protagonist’s mind ”( John Mullan: "How Jane Austen’s Emma changed the face of fiction", The Guardian 5-Dec-2015)即 小说通过主人公思想的扭曲镜头扭曲了叙述 。读者很容易可以看出一些自相矛盾,比如 “affectation of candour”(矫揉造作的坦率)这样的措辞,以及爱玛和Knightley对音乐演奏的完全不同的感想。

这一类矛盾感在我看来时《爱玛》这部作品更加独特而有价值的部分。但电影很难——而且在客观上也没能表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有冲击力的滑稽戏般的设计——让Emma显得(也许)比原著更无礼而直率也是这种滑稽戏倾向的一部分。

这种设计毫无疑问呼应了本作对色彩——以及音乐的大胆运用。具体效果是好还是坏自然仁者见仁。就我本人而言,我既讨厌又喜欢。这种ersatz手法很廉价,并且遮蔽了一些原作的闪光点;但滑稽戏就是滑稽戏,至少你会响亮地笑出来,然后去找找奥斯汀在原作里是否真的这么大胆。


说到底,四星的确不是不低的分数了。之所以觉得这部爱玛能在豆瓣的这个评价体系里拿到高分,其实倒也简单:在我看来,改编作品只要摄住原作的神韵,其他爱怎么发挥就发挥。所谓“神韵”自然是极其玄妙的东西,说到底无非也就是研究文学的学术共同体们认可的原作的一些出彩之处罢了。但在我看来若改编能体现一定程度上原作人物关系或性格的特点,自然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改编。比如Kightley请主角团参观自家宅邸的那场戏:

顺便提一句,这幅巨幅画作 PHILIP HERBERT, 4TH EARL OF PEMBROKE, WITH HIS FAMILY 由比利时画家Anton Van Dyck作于1635年,现就藏于拍摄地英国的Wilton House——画面主人4代Pembroke伯爵的祖宅

“Will you be so kind,” said she, “when I am missed, as to say that I am gone home?—I am going this moment.—My aunt is not aware how late it is, nor how long we have been absent—but I am sure we shall be wanted, and I am determined to go directly.—
...
“Certainly, if you wish it;—but you are not going to walk to Highbury alone?”
“Yes—what should hurt me?—I walk fast. I shall be at home in twenty minutes.”
...
“I am,”—she answered—“I am fatigued; but it is not the sort of fatigue—quick walking will refresh me.—Miss Woodhouse, we all know at times what it is to be wearied in spirits. Mine, I confess, are exhausted...”
...
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and her parting words, “Oh! Miss Woodhouse, the comfort of being sometimes alone!”—seemed to burst from an overcharged heart, and to describe somewhat of the continual endurance to be practised by her, even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

摘自原作第三卷第六章

这段戏是相当优秀的改编。奥斯汀让Jane Fairfax提前离场自然有她的用意:这一切背后的根源体现在原作的第二卷第二章介绍Jane的身世:作为Highbury小镇的蜂后,Emma对Jane的入侵自然而然会感到抗拒,特别是Jane在才艺和秉性上以摄政时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也许更加优越(superior)。然而Jane的出身(我勉强记得Jane出身不好,如果最后Churchill不娶她J可能要去做家庭教师)和客场劣势让她其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和Emma相比:在这种斗争中,Jane是必然落败的,斗争只是让Emma烦心,却足以让Jane精疲力尽(Exhausted)了——这是阶级的自然劣势。正如Emma会惊讶的地说:你不会走回去吧?而Jane则会很自然地回答:没什么的,我完全可以走回去,也就二十分钟。在第三卷第六章的这里, “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 昭示着Emma在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了她的胜利。“continual endurance...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 也在某种意义上指出J的侵入并非她所愿——虽然她最后还是成功了,这种成功最后是以婚姻且远离Emma的熟人圈子的温和方式实现的。

在电影里,第二卷第二章的对Jane身世的介绍是很难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于是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暗示。在这个镜头中,Emma只露出了半身,以营造出一种俯视感——和背后油画中处在中心位的女子形成映衬。华贵的油画是一种Highbury上流核心圈子的象征——与此相对的是,Jane是以一种客气的询问方式,全身像出现在画面中,后面是敞开的门,表明了离开的倾向。用镜头语言讲述不便明说的意蕴,也算是电影改编的应有之义了。

我没有看过09年的版本(听说是很优秀的),但至少20年的《爱玛》至少让人感觉主创团队认真阅读并尊重了原作。主创表现出了Jane的困境和Emma的自作自受,作品里没有出现其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中并不会出现的人或事——这在无脑瞎改摆烂的当下实在难能可贵,也配得上一个高分了。

 4 ) 贴一下一年前写的六千字长评

简·奥斯汀在名作家中著作不丰,但尤为受影视改编的垂青。不算复杂的故事被一拍再拍,背后究竟是西方观众的爱好使然呢,还是另有原因?

首先简·奥斯汀的小说都不算太长,故事时间跨跃度小,没有篇幅过广只能拍连续剧之嫌,同时,她的小说讲的大抵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乡村里的婚姻、人际关系与爱情,情节上简单,对话较多,这就导致比起那些全是心理描写与客观叙述的场景过多的小说更容易改编成电影文本。

仅《爱玛》就有三版电影、两版电视剧,之前看过1996版的电影与2009年的英剧,相比此次版本,96版电影与09版电视剧都有不少胜出之处,而20年新版的电影固然也有优秀之处,但是缺点太过明显也太重要了。

首先,男女主人公演员的选择都比较错误。Anya在《后翼弃兵》中的表现非常亮眼,但是她本人容貌的特色是一双大大的令人难忘的眼睛,脸颊非常饱满,这就导致她的长相很有漫画女主角的style,很有个人特色,那么富有个性的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角色就非常适合她,比如天才棋手;而且Anya的脸型并不十分流畅,有修饰的发型更好,所以现代装比古装更好;再者,Anya的侧脸的确很令人惊艳,可是正脸时她鼻子不够精致、眼距宽的问题就很明显,五官排布上也不太出挑,所以一个古典系淡妆乡村小姐,就很不适合她。

虽然Anya的长相有“洋娃娃”、“很精致”的评价,但是她“洋娃娃感”的来源就是大到让人觉得不真实的眼睛与相对宽平的鼻子的幼态,这种长相标致之余就与“平常”拉开了一个有神秘美的距离。所以她并不适合欧美流行的硅胶肉感性感风,也不适合一个平淡的乡村小姐,虽然Emma已足够是同时代脂粉堆中女英雄,但是Anya给人的感觉更该是一个更独立特行的现代人而非一个终究与乡村外生活保有距离的富家千金。

三版中,电视剧的Emma略微聒噪了一点,而新版中Anya则表现了一个令人生厌、生性傲慢、固执不通、高人一等、自以为是到极点的,除了美丽与富有外全是缺点的Emma;虽然简·奥斯汀也承认过Emma是一个并不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喜欢的人,但是也绝不是一个发自内心势利、不讲理的人;96版电影版中的Emma相对最好,格温妮丝(虽然一直被喷水后)诠释了一个不是出于莫名的优越感与傲慢,而是出于自生天性与经历导致的天真与自负的Emma,所以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出于天然的坦率,出于她自以为很好但现实并不是的考虑,而不是“心中一个固执不变的声音”与某种价值观,格温版Emma也许并不是读者看书时心里想到的Emma,或许稍稍娇嫩了一点,更像玫瑰花,但已是目前看到的最佳。

男主人公就不用说了,Johnny Flynn的身高其实还不算大问题,毕竟很多时候镜头并不拍他的全身,但是容貌上确实太说不过去了(尤其是鼻子,男女主鼻子都有缺点的古装片不多),Johnny Flynn的鼻子问题大得令人忽视不了,再搭配糟糕的造型(尤其是头发,化妆师为什么不弄几个可以稍微修饰脸型的发型给主角,摄政时代发型很多),主要是他长得又很像现在的英首相鲍里斯,就更让人出戏。

表演上,不知是不是出于演员长相与气质的局限,奈特利先生本该是一个儒雅清朗、有学识和风度,明智沉稳,洞察世事,由于年长所以在与Emma的友谊中是一个劝导地位的谏者,而本版奈特利先生虽友善明智,但不够落落大方与优雅沉稳。

这还只是选角问题,更大的问题,来自编剧与导演的“搞事”,热衷于追求戏剧效果。

原著中的哈丽特,是这么一个人:

她是个非常俊俏的姑娘,而她的美恰好最爱玛所特别喜爱的那一种。她个子矮小,长得丰满,肤色白皙,面颊红润,眼睛是蓝蓝的,头发是浅黄色的,五官端正,模样儿十分可爱。那一个黄昏还没有结束,爱玛就不仅爱上了她的外貌,也爱上了她的举止风度,而且下了决心要继续同她来往。

史密斯小姐谈吐中并没有什么特别聪明的地方给爱玛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爱玛发现她整个人都很有吸引力,一一没有叫人不舒服的羞涩,也并不最不愿意说话一一然而却又远远不畏爱出风头,她显示出一种那么得体和合宜的温顺。因为能到哈特菲尔德来她流露出令人愉快的感激心情,而且不加掩饰地表示出,这儿每样东西看来都比她过去常见的要来得高超。这些都说明她一定很有头脑,而且是值得鼓励的。是应该鼓励鼓励她。那双温柔的蓝眼睛和所有那些天生的可爱之处,不该白白浪费在海伯利的下层人物和他们的亲友中间。她以前的一些朋友是配不上同她结交的。刚同她分手的那些朋友,虽然都是老好人,但是一定会对她不利。他们是马丁家的人,爱玛很了解

他们的为人,他们租了奈特利先生的一个大农场,就住在登威尔教区里一一她相信他们都非常可靠一一她知道奈特利先生很看得起他们一一不过,他们一定都粗里粗气,毫不斯文,对于一个只要再多一点儿学问和优雅就可成为十全十美的姑娘来说,他们可不是合适的密友。她要关怀她,使她变得更好;她要把她从那些坏朋友那里拉过来,把她带进上层社会;她要塑造她的见解和她的仪态。那会是一件有趣的事,当然也是一件非常仁慈的事,对于她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她的悠闲和她的能力都是十分相宜的。

虽然哈丽特不聪明乃至惟爱玛是从,但那是她性情上的一部分缺陷,可基本上是个外貌优美、举止得体、温顺而令人喜爱的淑女,电影中却把哈丽特改成了神经质、不会与人得体交谈、一思春就过度亢奋感性、唧唧歪歪、整个人除了“心眼不坏”就只给人一种令人讨厌的傻村姑形象。而女主与她的相处也带着隐隐的厌恶、瞧不起,一心以为自己是造物主,要“改造”哈丽特。然而试问如果不是哈丽特本人的确有很大的吸引起,让爱玛发自内心地欣赏,爱玛为什么要忍着轻蔑的心与她相处呢?爱玛的天性也被歪曲了,她是出于真心地认可哈丽特的素质,才想将哈丽特介绍给埃尔顿先生的,并不只是认为哈丽特“是某个富裕人物”的女儿,当然爱玛的想法是很单纯很一厢情愿的。

其次,哈丽特,是一个金发蓝眼、白皙丰满、五官端正的美人儿,爱玛与她作伴时,场景一定是“两个美丽般配的人儿”,本版电影却找了一位棕黑色头发、长相过度平庸的女演员,化妆师(再次点名)还效仿日本大河剧中的公家女性,对女演员的眉毛“无为而治”乃至刻意忽略,偏偏电影又一个劲儿提哈丽特多美,给观众呈现的就是一大群人故意恭维,进行反讽,偏偏那个蠢哈丽特还无比激动,信以为真——唉呀好笑死了!

真不知道“把哈丽特荒谬化”来演绎出喜剧特色是什么居心,要知道她其实是一个被爱玛间接误导姻缘几经波折的无知又无辜的女孩呀,如果说哈丽特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她智力不高,意志薄弱,没有主见,容易被人引导——哈丽特并不惹人厌恶。

同样遭遇改写为一个悖离常识的奇怪人物的,还有爱玛的姐姐伊莎贝拉,下为原文:

约翰·奈特利太太十分尊重哈特菲尔德的生活方式和她父亲的情绪,所以,尽管她怀着母亲的关怀,要让她的孩子们毫不耽搁地马上快活起来,自由自在和有人照料,能够吃点东西和喝点东西,能够睡觉和玩耍,像他们可能想望的那样,但是,她却不让孩子们长久地打扰他,不管那打扰是由他们自己引起的还是由无休止地照料他们所引起的。

约翰·奈特利太太秀丽、端庄、矮小,举止文雅娴静,性情十分和蔼温柔,一心想着自己的家,是个忠实的妻子,也是个疼爱子女的母亲,又那样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父亲和妹妹,除了爱更亲的亲人外,她最爱的就是父亲和妹妹。她在他们中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从来看不到一点缺点。她不是个理解力很强,或者感觉很灵敏的人;除了这一点像她父亲以外,她在体质方面也很像他。她自己身体纤弱,又过分关心她的孩子们的身体,时常会担心和紧张。正如她父亲喜欢佩里先生那样,她喜欢自己那在伦敦的温菲尔德先生。这父女俩都生性仁慈,也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对每个老朋友都很敬重,这些方面也很相像。

约翰·奈特利先生身材高大,具有绅士风度,而且非常聪明;事业蒸蒸日上;家庭观念很强,个人性格方面也颇值得尊敬;可是却沉默寡言,这使他不能普遍地受人欢迎,而且有时候情绪不好。他脾气并不坏,他也不是动不动就无缘无故发怒以至于应该受到这样的责难;不过他的脾气可也并不是好得尽善尽美;而且,的确,有了这样一位崇拜他的妻子,他脾气中原有的缺点就不大可能不加重了。她那极其温柔的脾气一定把他宠坏了。他头脑清楚、灵活,这是她所缺乏的。他有时候会做出一个粗鲁的行动或者说出一句严厉的话来。他那美丽的小姨并不怎么喜欢他。他的缺点一个也逃不过她的眼睛。哪怕只是一点儿有损于伊莎贝拉的小事,她马上就能觉察;而伊莎贝拉自己,却从来也觉察不到。

一个又温柔、又娴静、爱自己的家人,极崇拜自己丈夫的妻子,在电影中成了一个神经质、聒噪(对,编剧一想表现一个女人不好就要编排她疯癫、撒泼、嘴不停)、无比粗鲁、爱支使人的令人窒息的疯子——爱玛有这么个姐姐,真是倒了大霉!而本来性情不太好的丈夫反成了一个包容妻子的人——好可怜的男人!倒了大霉!男人结婚摊上的总是这样的老婆!成天叽叽喳喳!这种改编也许基于编剧厌女心态的滤镜和自以为很高明的对夫妻生活的观察。

所以Emma的形象,与其说演员未曾领悟得道,不如说编剧把Emma改成了一个不分场合发泄自己任性本能的“小公主”,Emma的自信与骄傲也消失了,成了一种得意洋洋、一种无时无刻都在翻白眼、挑三拣四、贬低他人的欲望载体,Emma的坦率、热忱(这是她最珍贵的优点)也成了粗鲁冷漠,甚至于Emma时时刻刻的真诚也消失了,变成了“永远都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所有人都要依照我的想法、头一个考虑我的感受”。

编剧缺乏一种简·奥斯汀的宝贵才能,那就是乡村生活的描写不需要戏剧令人惊奇的发展,她的小说人物并不是罕见的珍宝,而是基于平静生活观察所体味出的经她手后具有某一特质的代表性的常见人物,他们不会特别卓越或失败,但是简·奥斯汀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能把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尽管是很平常的)用简练的文字精确地表达出来,在她这种写实的传递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被穿丝引线地交替在一个个紧凑的场景中,当她把人物的特质与心理进行碰撞后,就会产生一种贴近现实却又精妙地表达了氛围情绪的服务于情节需要的“戏剧效果”。

编剧只会让人物做出脱离现实的行为,把这个人身上的缺陷放大,让荒诞主宰人物,才能制造出平淡情节上的突破,所以Emma就成了一个总是不满、缺乏礼貌、自觉凌驾于他人的人,事实上Emma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热情亲切,一点也不恃于自己的地位认为自己理应高于别人一截,而且爱玛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所以她总是快乐的、从容的,充满着青春朝气,而不是矫情的、阴晴不定的,情感基调的巨大分歧让人甚至不敢说电影中的Emma是书中Emma的一个相似对象。

编剧的“神来几笔”,在以下几段原文就可以让人看出:

1. 伊莎贝拉回家当晚众人餐后齐聚谈话

"我还有一点比你强,那就是我有比你多十六年的经验,我不是个漂亮的年轻女人,也不是个宠坏了的孩子。来吧,我亲爱的爱玛,让我们和好,别再说那些了。小爱玛,告诉你姨妈,她应该给你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别再重提以前那些令人不快的事了,还要告诉她,要是她先前没有错,那么她现在是错了。”

"说得对,”她大声说,“非常对,小爱玛,你长大以后要比你姨妈更好,要聪明得多,而且不要有她的一半骄傲。好吧,奈特利先生,再说一两句,我就结束了。就良好的意愿来说,我们俩都是对的,而且我必须说明,我这方面还没有任何看法被证明是错的。我不过是希望知道那位马丁先生没有非常,非常失望就是了。”

“没有人能比他更失望了。”这是他简短的正面回答。

“啊!我的确感到很遗憾,来,跟我握握手吧。”

双方刚刚满怀热忱地握了手,约翰·奈特利先生就来了;接着而来的是地道的英国式问好,“你好,乔治?”和“约翰,你好?”那种表面上显得冷淡的平静掩盖了真正的手足之情,出于这种手足之情,如果必要,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为了对方的利益去尽心尽力。

这天晚上安安静静,适于谈话,因为伍德豪斯先生完全拒绝打牌,只想舒舒服服地跟亲爱的伊莎贝拉谈谈心,这一小群人就自然而然地一分为二,一边是他跟他女儿;另一边是奈特利兄弟俩。

只有友谊、只有家庭的宁静与温馨,没有电影中的巅狂、混乱。

2.雪天马车戏

他(埃尔顿先生)气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她的态度过于坚定,他没法再恳求。在这种越来越愤怒,而且彼此都十分恼恨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继续再在一起多待几分钟,因为伍德豪斯先生的种种担心把他们限制在步行的速度之内。要不是那样生气,那就会十分尴尬;可是他们怒火冲天,这就不给别别扭扭的尴尬留下什么余地了。他们不知道马车在什么时候拐了弯进入牧师住宅小巷,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停了下来,而是突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他的家门口。他没再说一个字就走出了车子。这时,爱玛觉得向他道声晚安还是必不可少的。他也同样道了声晚安,语气冷淡而傲慢。她在无法形容的恼怒中回到了哈特菲尔德。

一个摄政时代的、有地位的乡村牧师,面对求爱未果,怎么可能突然狂暴、丧失风度,大雪天下马车呢?更何况一旦挨冻,病情恶化,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编剧把埃尔顿先生与常识丑化到一个令人惊骇的程度,而且埃尔顿先生在餐桌上并没有发表滑稽的言论,是奈特利先生出屋察看天气告知大家的。有趣的是,书中的确有一段“众人慌乱”的戏份,就是面对冬雪的肆虐。

3.爱玛告知哈丽特埃尔顿先生并不喜欢她

她(爱玛)不得不把由她辛勤培育出来的希望全都摧毁,不得不以讨厌的角色出现在她喜爱的人面前,而且承认,最近六个星期里,她在这一个问题上的所有见解,所有观察,所有信念,所有预言全都是荒谬绝伦和估计错误的。

这样彻底承认错误使她又感到了开始时的那种羞愧。看到哈丽埃特流泪,她想她将永远也不会再原谅自己了。

哈丽埃特听了这消息,很好地忍受着一一并不怪谁一一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纯朴性格和自卑心理,在这一时刻,这些对她的朋友似乎特别有用。爱玛一心想极力推崇纯朴和谦逊;而且所有可爱的和所有应该是迷人的优点,似乎都不在她这边而在哈丽埃特那边。哈丽埃特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可抱怨的。被埃尔顿先生这样的男人所爱,那是太大的荣幸。她从来没觉得自己配得上他。除了伍德豪斯小姐这样偏爱和好心的朋友以外,谁也不会认为有这个可能。

她的泪水涌了出来一一她是真的伤心,毫不做作,以致爱玛觉得没有哪尊贵比这更可敬一一她听她说话,并且真诚而且体谅地竭力安慰她一一这时候爱玛确实相信她们俩比起来还是哈丽埃特更好一一如果她能像哈丽埃特,那她得到的益处和幸福,可就要比所有聪明才智所能给予的还要多。要在这一天开始变得头脑简单和愚昧无知已经太晚了。但是她在离开哈丽埃特时却坚定了决心:从今以后要一直谦虚谨慎,抑制空想。现在除了主要伺候父亲以外,她的第二个责任就是让哈丽埃特过得愉快,用一个比做媒更好的方法来证实自己对她的感情。爱玛把她带到哈特菲尔德来,始终亲切地关怀她,让她有事可做,还能消遣,给她书看,同她聊天,使她脑子里不再去想埃尔顿先生。

另一个,或许不是编剧的错误——《爱玛》由于篇幅,后半章那些平淡的谈话与生活没上被搬上银幕,这就导致,书的后三分之二有一半都被弃用了,但前二分之一基本全被保留,结构上前面太过拥挤,后面太匆忙、松垮,简·奥斯汀小说之魅力恰恰在于事件排布上的轻重缓急、生活进程的不急不徐。所以电影最好时间上加长半小时,或者精简一下前半段。

至于此版电影相比其他版本的优秀之处,也非常明显,就是镜头更高级了,室内美术的用心——以前荧幕中的爱玛家,只是个朴素狭小的石头房,对不起当地第一流世家的身份,也衬不上乔治亚时代的景;至于马卡龙配色,实在是败笔——马卡龙那种轻飘飘又浓郁的甜蜜色彩,当然是美的——甚至美得过于轻浮、容易;乔治亚时代有很辉煌(用某种角度看其实又有些过于追求洛可可而不正宗导致的滑稽)的室内装饰与服装艺术,尽管在爱玛故事发生的时候那种奇怪艳丽的风尚已经过时了。但是,服装设计的确很优秀——终于摆脱了以前影视《傲慢与偏见》中的那种1800左右总是白色的穷酸的高腰裙(简·奥斯汀的小说写作于1810s),没有否认新古典主义的服装是朴素的,白色裙子很常见,但是不要忘记,“朴素”是相对之前洛可可的大裙撑、宝石胸衣、布满刺绣蕾丝缎带流苏的可以拖地的法式华丽宫装样的裙子,人们只是开始追求可以喘得过气的古罗马风格的的新式裙装(尽管薄衣依然不利于健康),而且《爱玛》故事写成的1815年,chemise的袖子与领口变得更加华丽,更少不了褶边与缎带装饰,此版中的服饰看出很用心,表现了式样相对大裙摆比较低调的1810s的女装华丽与精致一面。

 5 ) 爱玛——幸福源自本性的善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177287/

论剩女的可嫁性一直是简奥斯丁作品的永恒主题,这大概是因为作者自己终生未嫁的缘故。

奥斯丁的作品存在一种天然的和谐范式,非常治愈系。通常是男女主角开始无感如路人,然后傲慢偏见各执一方,距离十万八千里,话不投机半句多;接着不经意间擦出火花,开始注意到对方的优点,各种猜疑误会逐渐拨云见日,然后正式道歉达成互相谅解,已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通常男主在这之前已经抓紧机会表白,也必然因火候不到而遭拒,至此全书已到2/3;接下来剧情扶摇直上九万里,女方情意陡然升温300度,理智终于包裹不住干柴烈火般的情感,最后各方矛盾通盘化解男主再次表白心上人,结尾必是成双成对的普大喜奔合家欢大团圆。

似乎在奥斯丁眼里,经历过男女主角之间一部分克服傲慢,一部分克服偏见,达到互相妥协谅解的爱情才能稳固。这种观念太正确让人无力反驳,原因是这种互相妥协谅解最能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能极大满足人与人之间互相承认的需要,也是婚姻长久的基石。

只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种情况事实上难以发生,只能写在小说里面。一方面是由于存在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天然壁垒(例如本片中爱玛一开始认为农夫马丁配不上哈里特,而结尾哈里特的身世清楚了其实和马丁一个阶层,彻底消除了他们结合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女性没有独立的地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面如果班内特家的小姐们不抓紧机会嫁出去,家里的财产迟早会被表亲继承)。另外,这种爱情观前戏太长,太考验痴男怨女守得一份真爱的耐心,作为用xx思考的动物通常一个男人5秒之内就可以决定到底爱不爱谁而无任何纠结,就像片中埃尔顿牧师说的“如果伍德豪斯小姐在场,谁会去注意哈里特小姐”。

所以奥斯丁的作品尽管对待爱情和婚姻持一种门当户对的现实态度,但并不真实。原因是奥斯丁的爱情范式严重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德行,所以奥斯丁的作品里面没有一个坏人,也不能有坏人。作者的这种态度,很像《西部世界》女主德洛丽丝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而到了20世纪,波伏娃主张他人即地狱。

《爱玛》属于这个范式也不例外,女主获得真爱源自内心的善,本质上是良好德行的回报。只是和奥斯丁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女主人设上是个被宠坏的千金,而通过理顺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终于修得正果。

1.女主和男主的关系

男主奈特力(Knightley)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达西先生”,大女主10多岁,由于他们属于同一阶层,年龄其实不造成任何代沟。只是男主喜欢站着道德的制高点,劝说,告诫甚至训斥女主,而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如果奈特力心术不正,绝对会是现在所谓的PUA大师级渣男。好在奥斯丁的作品没有坏人,奈特力本人的确是位正人君子。

女主爱玛(Emma)对男主开始自然无好感,没人愿意天天被批评,女主的情意的转变,发生在舞会上,奈特力非常周到地派座驾接送境况一般的菲尔菲克斯小姐(Fairfax),然后在闺蜜哈里特(Harriet)被无人理睬的时候礼貌地救场,体现了奈特力最纯正的英伦绅士风度。

能够被人性中流露的善意所打动,本身就是一种善。从此处开始,女主内心里接纳了男主,也接纳了男主的批评,并反思自己的不正确,这一过渡非常自然。本质上,女主对男主的爱,代入了一部分恋父情结,只有父亲会这样呵护和教育女儿,在这之前女主自认为会一辈子不嫁。

一切爱情的本质是自恋,所谓的真爱只是幼儿时期经历过的依恋,成年后投射到特定对象上。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本质是患者试图返回婴幼儿之性欲状况,而被真爱冲昏头脑的人和神经症患者区别不大。

2.女主和闺蜜的关系

西方近代贵族社交有一种Protege(被保护人)的惯例,对于初入社交场合身份较低的年轻人,通常会有一位“贵人”充当其保护人并指导其社交。这里爱玛就相当于哈里特的“贵人”,爱玛对于哈里特未来的幸福,超出了一般闺蜜意义上的关心,带有一种道德义务上的支持,因此不遗余力地撮合闺蜜和牧师埃尔顿。

在当时人看来,婚姻是一锤子买卖,但一辈子的事,女性没有独立地位,只能依附于夫君,牧师太太比农民太太肯定强多了,因此下嫁对于女性来说是最坏的情况。

反过来,哈里特对爱玛崇拜是五体投地,是因为在爱玛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一切,这种仰慕源自早期的自卑情结,最终导致其在爱玛的授意下拒绝马丁的求婚,尽管马丁只用了5个核桃就获得了哈里特的芳心。这种传统的依附关系,也可以通过马丁向奈特力征求是否该娶哈里特的意见也看得出来(马丁家是奈特力的佃户)。

哈里特很容易被任何男人的一丝好意所感动,极大的善意如奈特力舞会上的行为,在哈里特看来等于爱。尽管这能体现哈里特善良的天性,但同时也是自尊的极度缺乏,根本原因是从小父爱的缺失,这点片中有交代,哈里特是身份不清的私生女。好在马丁,奈特力都是好人和绅士,伤过哈里特心的牧师埃尔顿也非恶人。否则,哈里特的人生经历完全是一部类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电影。

哈里特和爱玛的矛盾最终聚焦于奈特力,如果哈里特和爱玛属于同一阶层,那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而哈里特自知配不上奈特力,无法和自己的贵人竞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爱玛要处理这一层关系,还是比较容易,只需要放下大小姐的傲慢态度,主动坦诚,在下人看来就会是莫大恩惠。爱玛最终靠自己的真诚赢得了闺蜜。

同样的方式,爱玛也同贝茨一家以及马丁一家和解,和解带来的结果是,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而爱玛释放的善意,也换来了和奈特力的和解。只是这里作者最后只能安排哈里特的父亲是工匠的身份而爱玛主动接纳和包容的方式,来维持两人的和谐关系。如果哈里特是某位大公爵的后人,身份在爱玛之上,爱玛单方面的善意不足以造成和解的局面。

3.女主和“情敌”的关系

严格来说,菲尔菲克斯和爱玛不算“情敌”,虽然弗兰克(Frank)表面上追求爱玛,其实私下和菲尔菲克斯小姐私定终身。这对情侣是《爱玛》中最艰难的一对,因为跨越阶层的结合引起继承权的纠纷,男方不可能放弃财产娶一个低身份的女性,只能将恋情隐藏起来。归根结底还是男女不平等,女性没有独立地位的缘故。不过作者安排弗兰克的姨妈提前死去,扫清了两人结合的障碍,最终修得正果。

不过爱玛早将这层关系猜到,并且明白弗兰克不是真正在追求自己,两人公开场合的暧昧,吃醋的居然是奈特力,直接导致了奈特力的表白。

但女主和菲尔菲克斯之间存在一种属于优秀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才艺上,女主最多算文青一枚,只会唱《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而菲尔菲克斯可以凭借莫扎特《第12号钢琴奏鸣曲》技惊四座,失意时可以演奏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聊以自慰,是真正的大才女。爱玛傲慢,虚荣还耍点小聪明,而菲尔菲克斯隐忍,谦让,识大体。无论德行还是才艺,菲尔菲克斯完全凭实力碾压,除了颜值以外。。。

只能说弗兰克确实很有眼光,城府很深,也足够有耐性,奈特力只会羡慕妒忌恨,称其为花花公子(coxcomb),只因为弗兰克居然骑马40英里跑伦敦去做头发。

在原著的书中,爱玛确有坦露自己才能不及菲尔菲克斯,发奋拼命练琴,但对菲尔菲克斯本人其实毫无妒忌,根源在于爱玛天生的优越感,正像片子一开头就说的“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过了将近21年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对待显得寒酸的菲尔菲克斯小姐,爱玛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4.女主和父亲的关系

这一层关系电影交代得不太多,然后父亲的戏份主要是那句口头禅“感觉到那一丝凉风了吗?”,有点像《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班内特太太,大概在奥斯丁看来,家长都是一样的,各种不在线或者瞎操心。

但是,父亲代表源生家庭,是爱玛和奈特力结合的最后障碍。爱玛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父亲,让父亲独自一人。

而这个障碍是奈特力主动跨过去的,奈特力决定婚后住爱玛娘家这边。不知道这是作者的YY,还是当时英国人真有这样。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奈特力确实真心替女主考虑,是对女主感情的尊重,是奈特力的善意,而奈特力的善意是对女主善意的回报。这样更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另外,和自己真爱的人在一起,哪里都会是家。

我觉得这里代入了作者的对于幸福的一层幻想,即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丈夫和父亲,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而且无需脱离自己的源生家庭,而实现这层幻想的是一套善报的德行。

全片的明朗风格,和谐而带喜感的构图,如马卡龙一样的色调,人物气定神闲而又不失诙谐的表情,都在凸显其皆大欢喜的主题。而这种和谐源自于各方的善意。有那么一个时期,英伦三岛风和日丽,没有资本和铁路的鸡飞狗跳,没有黑心工厂里的飘着白色棉絮的地狱,不基也不腐,也没有神探用智商碾压你。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简奥斯丁的作家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

P.S.

安雅泰勒颜值真是太仙了:

 6 ) 喜欢这一版的爱玛

大爱简奥斯汀!之前看过格温妮丝版,看过bbc版,但是这一版看完后的幸福感太强了。男主奈特利乱糟糟的头发和蓝眼睛特别有味道。剧情和原著一样有甜有涩,但是开心的那种。导演取景角度和配色感很强。搞笑的部分表达也很不错,btw马丁和牧师的老婆都在《性教育》里演过,看到马丁的发型我就笑噗了哈哈哈

 短评

不到十分钟男一号登场,以光屁股的形式,猜到导演是女士?果然是。这次干脆拍成纯喜剧效果居然不错。奥斯汀能传世,是因为她洞悉英国社会的核心,阶层(谁不想实现阶层跨越呢?)。但她又包容而不是势利的看待这个有等级的社会里的每个个体。

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每个人都长得好像鱼类。

12分钟前
  • eros
  • 还行

这个奈特利先生选角真的不咋地……爱玛最好玩的就是你以为他和她是一对,实际上是他和她,主题是矫治爱玛的阶级偏见……这部分并没有deliver

13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还行

作为Austen死忠书粉 必然不能错过她名下IP又一次被搬上银幕 剧情走向主要台词都算忠于原著出不了什么大差池 依旧是引起极度舒适的成人童话 没有粉丝滤镜的普通观影人群可能会觉得剧情乏味平淡 但作为有奥斯丁情节的观众 我们看的就是英国乡村风情以及那些聊聊天跳跳舞谈谈情的日常 抛开私心 此次改编平心而论还是没有超越20年贝金赛尔的版本 新一代女主Anya青春灵动 主要败笔在于Kightly的选角 颜值气质远不不如马强叔 导致原本属于男主高光的表白桥段只能迫使我默默闭上眼睛专注听熟悉台词才勉强找回代入感

15分钟前
  • umi
  • 推荐

📍Angelika Film Center, Q&A with Anya! 前三分之一腔调太重,暧昧过分,主要靠配乐救气氛,很多为了搞笑而搞笑的British humour,一度想走,看不下去的时候沉痛反思了我犯过的所有相同的错误。到一半的时候节奏有了,观感越来越好,Anya说流鼻血那场是真的,导演不停机,一场amazing scene就这么拍成了,当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舞会的戏还是无法超越05版P&P。看到一半时平生一个怪异想法:简奥斯汀的小说翻译到今天就是整个小区不上班的人在谈恋爱。另,Isobel配乐写得太好了,完美串联场次,classic and smart,听其声如见其人,以后整个Waller-Bridge家族都是我的心上人!

19分钟前
  • Antipova
  • 推荐

我认同,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质。btw,完爆小妇人无数条街。

23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无聊的乡村贵族 每天除了花式换衣服增加碳排放什么也不干 🤷🏻‍♀️

26分钟前
  • D
  • 较差

还行。电影院满座,应该是英国人的国民读物吧,感觉观众都很投入。Josh O’connor真可爱哦像小动物,高光是bill nighty。男女主都不太讨喜。

31分钟前
  • 沐河大桥
  • 推荐

再好看的布料如果在胸下面收紧都会很难看……

35分钟前
  • 红豆♥
  • 还行

Focus insider preview screening @ Angelika NYC. 又美又萌。偶尔细腻、时常有病、总是精致的镜头语言平均每两分钟把观众们逗笑一次。每一帧画面的reference拼在一起,就是半部西方近代美术史。古典构图+马卡龙色调+英国乡村小调风配乐赋予此片脑洞大开的气质。前期剪辑略乱,为了赶剧情进度,人物形象略微卡通化;后期节奏更稳,尤其把Emma的repent过程展现得相当详细、相当动人,一切变得真正有趣起来。男主除了不够高,一切完美。女主的表演不如Harriett。Jane Fairfax画风与其余卡司不协调。最喜欢Nighy爷爷。

38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推荐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Anya Taylor-Joy也太美了!

43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相比小妇人,Emma的结构和镜头语言都更干净。女主的表演是恰到好处的夸张,像是为这个时代属于英国女演员投下一票

44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中规中矩,主演挺有新意,长着一张又美又怪的脸,能bitch又能楚楚可怜。映后QnA上还说鼻血那幕是个意外真的在流鼻血,结果点睛之笔。啧啧啧,老天赏饭吃到了新的境界

45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比预想的还好,相较前几年的简·奥斯汀爱情喜剧《爱情与友谊》改编得更洒脱自由。诙谐的视听语言,对应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戏剧性,音桥过度,以及精致剪辑的幽默浪漫爱情小品。女主实在是太合适,越看越像大白兔一只!父亲更是配角里的高光,简直看了马上想看资源二刷。很多剪辑点令人高潮,高潮表白桥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言说的妙啊,女导演改编这样的作品还是更有优势的!强烈推荐

47分钟前
  • 小玄儿
  • 力荐

马卡龙色调的电影,导演的MV和时尚大片风格展露无遗,是献给眼睛的一版。女主角的尖下颏,肯定不是奥斯汀时代的审美,奈特利的一头乱发倒有了拜伦时代的样子。可是看看服道化,富裕的,美美的,就好了。每当世道艰难,看看茶杯里的小风波,觉得好奢侈,珍惜这简单的马卡龙的甜吧。

48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中规中矩的改编,这个爱玛大概是所有版本里家境最好的一个了。爱玛最好的一点的是,知道反省和真诚的道歉!

53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没想到是这么青春洋溢的名著改编,画面构图漂亮极了。然而跟新版“小妇人”放在一起立刻被吊打,无论立意还是演技都逊了一筹,英国小年轻们浮夸何止一百倍啊~~~~~(奥斯汀小说中一直不喜欢“爱玛”,可能女主的傻红娘人设膈膜到我了)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奥斯汀的故事常看常新,艾玛要是搁现在就是世纪佳缘网女巨头,B站拉郎配剪刀手,屁股后面跟着一个爱上鹅组的闺蜜,看到热搜明星出轨痛骂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结果去年夏天爱上了博君一肖。

5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在服化道方面几乎是令人窒息的登峰造极,又可名《我们看着安雅泰勒在两个小时里换了N多靓衫》,人物与景色的构图,色彩的冲撞都令人赏心悦目,即便是当艾玛拎着一篮子鸭子去给马丁先生赔礼道歉都美如油画,然而这个英式反派在肌理层面更像是96年GP版本,古典的皮,现代的魂,不同于凯特贝金赛尔的沉静如霜,这个新艾玛有着一股小性子,甚至滑稽,你见过一个被男主表白时一边眼眶湿润一边流鼻血后大惊失色的简奥斯汀女主角吗?这一切都像是在反经典文学人物的刻板印象。她不光不稳当,还秀逗得不按牌理出牌。群像戏的表演也比之前的两版都显得更卡通化,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儿呈现滑稽风格的夸张表演。最需要指摘的缺点是为什么要不遗余力丑化哈丽埃特的形象呢?

1小时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还行

作为看过《爱玛》大多数版的资深奥粉表示,这类经典小说的改编在剧情忠实、英伦田园美景呈现和古典气质的还原,基本上都已经达到巅峰了(这版服化道虽养眼,但色彩过于明亮了,缺乏明暗对比的古典特征),一般很难改出新意(除非像安德里亚·阿诺德改编《呼啸山庄》那样具有作者性的颠覆),而且正因为经典,女主也很少有万众一心都称心赞美的。不过安雅·泰勒-乔伊的脸型够有辨识度,演绎一个爱管闲事的热心少女也算合格;乔什·奥康纳现在是走谐星路线了吗,越来越逗趣,与卡勒姆·特纳堪称典型英国男星气质。又见探长,已经开始演爹啦,岁月啊。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