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人生第一季

全8集

主演:托妮·科莱特,大卫·文翰,杰西卡·巴登,欧玛瑞·哈德威克,贝拉·希思科特,约瑟夫·戴浦西,雅各布·西皮奥,亚伦·杰弗里,达米恩·斯特劳索斯,Genevieve Hegney,安妮塔·海格,Nicholas Burton,Ellie Lang,Winston Cooper,Catherine McClements,卡勒姆·沃西,拉札勒斯·雷图勒,吉尔·伯明翰,特瑞·欧奎恩,罗伯特·朗斯特里特,迪娜·迪尔,摩根·格莉芬,瑞安·哈里斯,Sarah Aubrey,TJ Hassan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碎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想,没有人永远是七岁

  应当在开头指出,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因为在纪录片的范畴中它的拍摄技巧与叙事上的处理有多么出类拔萃(至少作为非专业人士并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我还是愿意给出一个非常高的分数,愿意把它乃至整个系列推荐给我的亲友与每一个陌生人。

  对于很多电影,我想观众之所以喜爱它并不是因为它从电影艺术上分析是怎样的杰出。或许是观影过程触发了观众别的联想与回忆;或许是影片中的某个角色讨人喜欢使之爱屋及乌;又或许只是这个电影的题材内容上本身就对一部分观众的胃口。这部纪录片于我,我想就属于最后一种类型。把一帮7岁左右的儿童聚到一起,并每隔7年作跟踪调查,这种做法至少在影视业应该是空前的。就当年那些制作者的目标而言,这个系列无疑比设想中做了更久。事实上,现如今它已经超出了预期目标20余年之久。

  我个人对制片组狂妄的目的是不太看好的——仅通过对十几个儿童的纪录观察便想去了解千禧年英国的状况。而且客观上去评价,制片组似乎在有意去歪曲引导一些事情,或者说他们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本身就是带着浓厚的阶层分明的物化眼光去看的。

  在这种角度的宏观叙事下,个人的特性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他们只是各自阶层的代表、扮演着机械式的角色、被引导着说一些凸显阶级分化的话语,然后命定般地走向他们既定的人生道路。整个纪录片似乎变成有心人拿来控诉阶级分化的一个工具,然而他们毕竟是留下了值得后人去借鉴、去思考的一套前无古人的影像。

  那么就让我作为一个新的记录者,来记录下我个人对这第一部影片内容的一些看法。

  非常遗憾当时看完第一部没能去写下感想,而是紧接着看了下一部又下一部,在写到这里时我已经目睹过纪录的主人公们28岁的模样。不过我想在这里我还是要尽量避免后面内容对第一部的观感影响。

  看到有热评说本片为该系列主人公们的颜值巅峰,我想某种程度上这说法并不为过。孩子们总是充满朝气的,他们热切、诚恳而且总是面对着镜头。他们浑身都充满着活力、在黑白影像中也依然透露出童年梦幻的灿色。尽管孩子们被制片组凸显了各个阶层的差异,但依旧可以看出来,在本性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某些特质很难面对一群并不算熟悉的大人们与摄像头展露出来)他们一样地享有孩子们特有的快乐,在游乐场中,他们也一样自得其乐地去玩耍。

  不过要是去极端地强调他们间的一致性,我想是不公正的。客观上讲,不同家庭的孩子间确实表现出一种不同,家庭优裕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影片中的确要强过“穷苦”代表的孩子们。当一些孩子说着令人咂舌的“我看**报,因为我持有它的股份”时,另一些孩子却问“大学是什么?”;当一些人学着优雅的芭蕾舞,在私校学习外语时,另一些人在公立课堂上嬉闹、在农场的土路上玩耍。即便主创团队什么也不说,摄像镜头也无声的给每个人分发了标签。出生优渥的富家女,那以后一定琴瑟和鸣,生活美满。村庄农场的内向小子,那一定是被困在村子里,接过父亲的锄头(事实上,作为农场主生活绝对称不上艰苦)。

  其实,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能很顺当地把每个人都记清楚,有些信息是在后续观影时才后之后觉地想起。这里我本想说令我有印象深刻的人有这么几位,却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使我留有记忆。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黑白纪录片,但在屏幕那端,的的确确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站在人生的月台,等待着走上未知的旅程,憧憬着依然会保持亮色的人生。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也的确是《true man的世界》。

  既然我不能拎出来说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我依然可以就我喜欢的几个角色谈谈。我想他们应该是:表现出过人的共情能力的说想去非洲援教的布鲁斯,活泼可爱的尼尔,以及略显孤僻憨气的说想以后研究月球的尼克。或许是因为我也依旧保留着一些稚气,我欣赏布鲁斯身上的同情心,尼尔身上活泼的生气以及尼克身上质朴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这些角色,不,应该说这些人也成了我喜爱这部影片的“房屋”。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7,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也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好,

  究竟有多少分道理,我们也并不知道。

  我想就本片来说:

  所谓的“未来”并非不可改变,年轻人还是应当努力去开创自己憧憬的未来。

  没有人会永远是七岁那样

  而对于作为即将或有意愿成为父母的人们,应当慎重考虑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问题。

  毕竟永远都有人是七岁。

 2 ) 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个系列看是一个浓缩版。

第一个7年,似乎就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家庭环境的不一样,7岁的孩子们眼中的未来描绘也不一样,想到一句“人生生而不等”,一个很残酷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刘瑜老师的(转载自刘瑜的博客) (人生七年1 影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46008/

 3 ) 7岁孩子的世界

给我一个孩子到七岁的一段 ,我将还你一个成人, 这会是英国未来的一个缩影。

纪录片中一个让我惊讶的事,1964年英国7岁的男孩女孩就有男女朋友了!纵使在2014年的天朝也是匪夷所思。还有就是孩子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如此成熟。

 
他们对未来孩子的想法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看法。

比如有一个女孩子希望未来生一个男孩
“我的妈妈有五个女儿 而倒霉七年,而她七年倒霉的原因是她有五个女儿”

还有一个孩子希望她未来有两个孩子,希望由保姆照顾而不是自己照顾


还有一个贫富阶级导致孩子们的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规划的差距

一个富人的孩子在看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回家练钢琴,睡觉前阅读,他们知道的更多

而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乡下玩闹,没有玩伴与动物为伴

对于未来

富人的孩子:离开学校 会去宫廷学院 之后想去剑桥和圣三一堂 圣彼得法院 查尔斯之家 牛津

穷人的孩子:15岁会离开学校去工作 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 但可贵的的事他们更向往自由,更希望帮助别人,更希望奉献社会。

这些想法和所处环境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未来。虽然我知道未来他们也许会贫富分化,富者愈富,穷者俞穷,社会阶层固化。但我希望未来的结果不会太残酷!

 4 ) `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的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5 ) 七岁看老

越是底层阶级越倾向于不满当前社会体制,选择抱怨批判,中层阶级选择坦然接受并通过充实自身去适应阶级社会,高阶级享受其中认为理所应当是这样。教育很重要,兴趣使然更有说服力,心态年轻很重要,树立长短期规划很重要,克服懒惰勤劳很重要。在恰当的阶段寻找一个恰当的伴侣也很重要,但伴侣对个人的改变并不如自身心态和意志的树立更能塑造个人。性格很难改变,只能让心态改变去逐渐适应性格。七岁看老基本还是真理,二十岁到三十五岁这十五年基本可以奠定一个人的人生基调,大学,工作,婚姻,伴侣,孩子,这些年间的道路如何抉择是否慎重考虑是否长远,每一个决定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修改人生的轨迹,终于知道选择之难,本来就很艰难。想起闻香识女人中的台词“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 road in my life. 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 without exception, I knew. 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纪录片一拍这么多年,up 7的导演已经去世,而michael也已经年过七十,三姐妹好友中一直病痛缠身的lynn也在15年去世了,这也是第一位影片主人公因为离世不能继续拍摄,lynn工作过的图书馆为了纪念也举办了仪式,而导演团队也有参与,在up 63中应该会看到。一直利用节目来推销自己的Tony有自己的推特账号和个人主页,除了担纲主演的up series,里面还记录了自己跑过龙套的其他影片。
固化的阶级仍有机会依靠自身勤劳打破,虽然希望较小,可仍要充满信心啊

 6 ) BBC真实记录14个孩子50年的不同人生,阶级是难以逾越的痛

摄影机可以记录一朵花开的时间。

也可以记录一个街道从繁华到失落的样子。

大千世界,万般姿态。

唯有生命最难以纪录,因为它需要另一个生命的长情陪伴。

本片横跨了半个世纪,是世界上拍摄周期最长的一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一共有八集,每一集的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这是BBC的一个系列纪录片

被称为:最伟大的纪录片

1964年开始拍摄,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孩子的生活。

此后,剧组每隔7年都会拍摄一次。

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2012年更新的这一集中,他们56岁了。

剧组的初衷是解谜社会上的热议话题:

你的出身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

虽然很想得否定的答案。

但,49年的跟踪拍摄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残酷很现实

你的出身会决定你的未来

这些孩子长大后,富人仍富,穷人仍穷。

安德鲁、查尔斯、约翰是住在伦敦肯辛顿区(著名富人区)的高富帅三人组。

第一集拍摄时,虽然他们只有七岁,但已初具上层人士的模样。

当一般小孩还在打闹嬉笑时,他们已经制定一套可量化的生活规律,比如6点洗澡、7点半准时上床睡觉。

当一般小孩还在看小人书时,他们已经开始阅读《金融时报》《时代》《观察者》

他们中的一个孩子甚至还持有股份

我喜欢报纸因为我有它的股份

这些孩子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学前班时期的他们已经可以用拉丁语唱歌了。

他们懂得节约时间,明白规则和体制。

对当下的流行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甲壳虫乐队疯了

因为他们太吵了

而且他们的发型太糟糕

如果他们能写轻一点的音乐

我就不会介意了

他们认为打架是一种粗鲁的行为。

到家以后的活动是 喝茶弹钢琴、看电视、做家庭作业。

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已经有了规划。

比如7岁时的约翰完全可以清晰地描绘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规划。

当我离开学校后,我将去宫廷学院

之后如果通过考试的话,我要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

之后,我们想,我要去剑桥和圣三一堂

14岁时,约翰进入了西敏斯特

查尔斯在马尔堡

安德鲁在切特豪斯

虽然知道他们很可能会如愿,但还是非常吃惊他们的人生轨迹没有丝毫偏差。

14岁时的人生和他们7年前在镜头前规划的竟然一模一样

7年后,他们又进入了儿时理想的大学,再次实现梦想。

21岁时,约翰进入牛津大学法律专业,成为英国最高法院的知名公职律师。

查尔斯进入剑桥法律专业,后成为BBC的知名导演。

安德鲁进入剑桥法律专业,在一家大公司做律师。

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成为人人羡慕的新一代上层人士

此后,他们的子女也延续着这样的生活,良好的教育、令人羡慕的工作。

虽然循规蹈矩,但却安稳、幸福。

56岁时,这些人大多已在养老,有自己的超豪华别墅。

他们体型保持的不错,有些甚至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许多。

生活丰富多彩

中层阶级出身的皮特当了公务员,还和妻子组成了乐队,并发了专辑。

底层家庭出身的孩子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的生活毫无规律,每天疯玩到十点十一点才肯上床睡觉。

七岁的孩子,已经和女朋友在影院约会了。

女孩子们的舞蹈课是音乐自由活动,她们任意嬉笑、打闹。

女孩们的目标是盖大房子、去超市上班。

每天讨论的话题是结婚、生子

后来,这些女孩儿大都经历了不幸的婚姻、坎坷的生活。

有些孩子干脆是在福利院长大。

没有父母的陪伴,还要帮福利院做家务活

混血的西蒙喜欢上了打架,每次看到街上有人打架都往里冲。

我一直喜欢打架

被父母遗弃的保罗非常孤单,从他磕磕巴巴又小声的谈话中可以听出他的词汇量少得可怜。

稚嫩的脸庞,却想的都是攒到了多少钱。

不要说人生规划,他甚至不知大学为何物。

在这里,还有一些孩子是被遗弃的私生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见到爸爸,希望少挨打。

他们上课经常迟到、说话、打闹。

在一所穷人区的公立学校中,30个孩子中只有3个有上学的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都要在15岁就开始工作

14岁的托尼,成为了驯马场的助理,后成为出租车司机,虽托尼然机灵又十分努力,但老年的他还在为子孙拼命工作。

21岁的保罗,成为搬砖工

56岁时,他已经有了2个孩子,5个孙子。

西蒙成为肉品公司的机车货物搬运工。

28岁时,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

他们的孩子大多和他们一样没有读大学,开始了早早的结婚生子、打工挣钱的生活。

56岁时,他们还在继续打工生活、老态尽显。

昔日的小鲜肉已经让人不忍直视。

甚至面临生存的困境

当然,本片中也有富人区的孩子没有按照既定的轨道行走。

苏西也是来自富人区的女孩,她生活阔绰,有专门的保姆照管。

在私立学校上小学,她的艺术课是古典芭蕾

不光动作有模有样,你能感受到小小的孩子已在艺术的世界里畅游。

当记者问她大概几点睡觉时,她说自己昨天七点钟都还没有睡觉。

父母的离异让她很叛逆,16岁辍学的苏西在父亲的大庄园里接受采访不愿面对镜头。

后来,遇到自己的丈夫后,专心做家庭主妇、照顾两个孩子、生活幸福。

56岁时,脸上依然挂满笑容。

社会是残酷的,不公平的资源分割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虽然片中的一些孩子没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

毕竟,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想要逆袭,知识是一把金钥匙

《人生七年》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名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7岁时就读于一所乡村小学。

他常常以牛马为伴。

14岁时不敢面对镜头。

但他却在中学时期获得约克夏寄宿学校的奖学金,到城里去读书了。

21岁时的尼古拉斯,已经是牛津大学物理系的学生。

28岁时,他已是大学教授。

49岁时迎来二次婚姻,对方是他一生中最理想的白富美。

56岁时,镜头前的他们春光满面,生活十分惬意。

这些孩子从7岁拍到56岁,而导演迈克尔·爱普特已经从BBC23岁的助理小伙成为了知名大导演,今年他已经76岁了。

坚持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最珍贵的品质。

《人生七年》呈现的不仅是生命的珍贵,还有时间的重量。

他执导的电影中,有观众熟悉的商业大片《007之黑日危机》《纳尼亚传奇3》

当然,也有《罗马》《性爱大师》这样经典的美剧。

《人生七年》以珍贵的镜头成为这些“演员”最长情的陪伴,观众陪着这些片中的人物长大、变老,真真切切体会到“真人秀”的乐趣,好像一部纪录片版的《楚门的世界》

所以,有人说《人生七年》是真人秀节目的鼻祖。

导演最初的预言都已成真,除了个别特例之外,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旧是穷人。

这样的残酷定律仍然成立

杉姐原本以为身份的分化要等到这些孩子成年,却没想到在他们7岁那年我们就可以一眼看到老。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一张张稚嫩、无辜的脸庞被家庭和教育所影响、所塑造。

他们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命运和点滴原来早已是被归置好的路线。

一代人的优秀,可以惠及几代人

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

富二代、官二代不一定值得尊重,但他们手握的父辈优势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虽然片中的安德鲁抱怨大家只看到他的家庭优势,没看到他埋头苦读的汗水。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

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

很多人看完这部片子之后,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忽然明白,教育原来是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

这些年关于教育理念不断产生激烈的冲突。

有人说,欧美是欢乐的教育,让天使一直是天使。

有人说,在西方,穷人的孩子玩乐,富人的孩子补课,这种教育的差异就是未来的社会分层。

有人说,凭什么教育一定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今天是个轻松的日子,杉姐不在此探讨教育的真谛。

我想起《追捕野蛮人》中的调皮小鬼说:

这个世界不公平,有的人想要孩子却得不到,有的人得到了却不想要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就像外星人,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无尽的潜力。

(本片中,7岁时的小正太尼尔后来成了流浪汉,并一度想自杀)

他们带着考察的任务,试着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

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星星的天使

柔弱、坚强都被写在了脸上。

他们不懂命运,却往往陷入父辈命运的漩涡

当父母老去,教育,是孩子最好的人生资本和终身陪伴

杉姐真心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如果你有孩子,那么希望这部纪录片的相逢不会太晚。

如果你还没有孩子,那么你现在应该知道,你的努力肩扛着的是另一个生命的——人生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

微信公众平台《1895电影评论》同步

 短评

每代人滴人生变迁都有属于自己滴阵痛,都会有第一次放弃,取舍……但人生就是个学会做减法滴过程,你孤独滴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孤独滴离去……不过是中途你会有这样那样滴可能,但到头来发现一切都只是令你更有存在感……做个纯粹滴随心所欲滴比做个懂得取舍滴要简单滴多……

6分钟前
  • robin & cabin
  • 推荐

我们老是自欺欺人地说:人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出身和家庭环境决定我们掌握的资源,进而影响所受的教育和眼界。7岁就看financial times并对自己的未来清晰规划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孩子,跟一个连university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概已经可以预见

10分钟前
  • headradio
  • 力荐

七岁的白人小孩周六带上异性朋友去电影院。导演与他们探讨如何看待打架、异性、生育、大学、金钱、纪律以及有色人种等等话题。

13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英国那时候的校服真是气哭中国学生了!!

17分钟前
  • 力荐

其实是个恐怖片。想到我小时候总有大段难以消化的空白时间,没有书看,也没有兴趣班去上,被扔在随便的亲戚家自娱自乐。多讽刺,成长之后已经落后了别人那么多,除了学习好一无所成。

21分钟前
  • 鲸落
  • 推荐

A comment on Youtube: What happened to kids like this? a 6 year old reading the Financial Times...all you get out of a 6 year old now is BLAAAAARWWAAA

25分钟前
  • Ying
  • 推荐

拍了7部,也就是近50年。片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献礼千禧年。之后绝对是要虐惨的。创意太牛逼太有意义有意思,和少年时代撞上。大家看之前一定要看这个系列纪录片。关于梦想还有对事物看法小孩们都挺可爱的感觉看到了自己。太喜欢这个感觉。/6.9/

3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youtube上各种全啊 -- - - 非常值得再看几遍。

31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1—8 P4 一旦运转起来,我会做的很好,但是动因很难获得。P8 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一种,总体而言,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的感觉。7岁到14岁,从天真灵动,到困惑羞涩。从21岁之后,大多数人,无论贫穷富有,平凡出色;无论是被别人安排还是随遇而安,似乎都过上了一种向前望去缺少惊喜的生活。Neil是最特别的一个。

35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修了法西斯主義以後,看這部紀錄片感覺毛骨悚然。。。天壤之別,似乎早已註定。導演像是用孩子進行養成實驗似的。儘管確實可以做出一個巨製的人種志實驗,不過一個人生活的前因後果被完全公佈,這種感覺就像裸體示眾。問的問題倒是太深刻,從對打架的看法,從而激發對制度及紀律的思考;從對班長的態度,拷問他們對民主與專製的意見;從課外活動窺探性別觀念,從家庭時間表反推家教模式,成員地位。他們談種族觀念,貧富觀念,但奇妙的是,對於弱者的看法,沒有顯示出太大階級差異。他們享有的資源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當私立學校的孩子對於未來學業規劃頭頭是道時,農村放牛的男孩在問什麼是大學,他們覺得職業道路不需要學術。女孩想要回歸家庭,也沒有想太多讀書。貌似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很早就有了雛形。

37分钟前
  • primejoyce
  • 力荐

CCTV9看的,很棒的一部纪录片

39分钟前
  • 巴斯特德
  • 力荐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充满了美好人生的各种憧憬。且看N年以后。8.6

4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个节目的重点当然在于比较,对参与者来说有一点残忍,一生都被展示给所有人看。7岁时能看到一条基准线,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落后些,但若跑起来或退着走,这条线就会淡一点。

44分钟前
  • Aria
  • 力荐

这个纪录片创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7年一部拍了8部纪录片啊 看了这第一部之后立刻想看后边想知道小盆友们最终的情况啊 人数太多 就对几个小盆友印象比较深 就记得那个未来要当传教士的小盆友说我们应该把all。。some。。most of the money给上帝的时候笑尿了 这可比夏洛克牛逼多了 人家7年才出一集

48分钟前
  • lexie
  • 力荐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小小的孩子已经在自信、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同的只是7岁时的他们都还有笑容。

51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我靠,这不是最早的儿童行为观察电影嘛。牛逼。这创意,太屌了。必须好好研究。孩子们远比大人以为的聪明多了。偏见、暴力、观念、未来人生方向,7岁已基本见分晓。五星。

56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七岁的英国小孩想的是打架、恋爱、结婚、女孩、理想,七岁的我们想的也是这些,不过只敢在外面谈改良版的最后一个

5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推荐

所有人的颜值巅峰

59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英国纪录片。组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二十个7岁孩子,每隔7年拍一部记录他们现状的片子,从1964年拍到2012年。记录下其成长历程乃至英国社会的缩影。这是第一部,由对孩子们的访谈和生活场景构成。孩子们童言无忌,畅谈男女,工作,金钱…让人迫不及待想看到他们14,21乃至56岁时的情况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

十四个孩子,代表不了整体。富家子弟最大特点,家长传授的事物和底层家庭不一样

1小时前
  • 绿萝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