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2017)

HD中字版

主演:布莱恩·考克斯,米兰达·理查森,约翰·斯拉特里,艾拉·珀内尔,朱利安·沃德姆,理查德·杜登,詹姆斯·鲍弗,丹尼·韦伯,乔纳森·阿里斯,乔治·安东,史蒂芬·克里,安吉拉·科斯特洛,彼得·奥蒙德,罗南·科尔基,凯文·芬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丘吉尔(2017) 剧照 NO.1丘吉尔(2017) 剧照 NO.2丘吉尔(2017) 剧照 NO.3丘吉尔(2017) 剧照 NO.4丘吉尔(2017) 剧照 NO.5丘吉尔(2017) 剧照 NO.6丘吉尔(2017) 剧照 NO.13丘吉尔(2017) 剧照 NO.14丘吉尔(2017) 剧照 NO.15丘吉尔(2017) 剧照 NO.16丘吉尔(2017) 剧照 NO.17丘吉尔(2017) 剧照 NO.18丘吉尔(2017) 剧照 NO.19丘吉尔(201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给挚爱电影的人奉上一份飨宴

观影前的历史。

当诺兰的电影《敦刻尔克》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时,这场「胜利大逃亡」只是丘吉尔当上首相后,所面临众多难题之一。

丘吉尔接手的绝对是个百年不遇的烂摊子。

在二战前夕,丘吉尔提出有争议的政见而在国内树敌颇多,结束了跌宕起伏的议会生涯,却又在国家腹背受敌期间临危受命。

1939年夏天,丘吉尔在报纸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德国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百姓们似乎蛮喜欢听到这种言论的。

而德国对波兰的入侵,刚好印证了丘吉尔的预测。也不知道为什么,纳粹听到了丘吉尔的“指控”一反常态直指丘吉尔是“肮脏的骗子”和“臃肿的猪”。

你知道德国人说话那个腔调是很给力的,反而提高丘吉尔的声望。

就这样,被纳粹“点名是骗子”的丘吉尔坐在豪华轿车上一路走向白金汉宫,在1940年5月10日,国王乔治六世将要求他筹组一个新政府。

在回忆录中,丘吉尔写道当时的心情:“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跟随命运的脚步在前进,我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一刻作准备。”

真是。

客观来说,65岁本该在政治生涯上退休的丘吉尔,算是被希特勒推到台面上“再就业”,翻开历史过往他们俩的梁子早在一战的战场上就结下了。

那时候的两个人,阶级都不高,互相打过对方,结果战后回家都吃了哑巴亏,花了大把时间各自调养叫嚣路线,直到二战给了他们俩正式叫嚣的舞台。

所以二战期间的欧洲,也可以说是这两位雄辩家的对决。

希特勒希和丘吉尔之间的对抗,是极权主义和人文自由主义的对抗;是一个疯子和一个普通老头的对抗;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和一个享乐主义者的对抗;是一个谋杀犯和一个冒险家的对抗;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和一个帝国政治现实主义者的对抗。

奇怪的是,没几个人喜欢他们俩,却都喜欢听他们演讲。丘吉尔最有力的武器是语言,希特勒也是。

丘吉尔发表很多华丽的演讲,在1940年6月4日是最著名的的一段:

“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在陆地上战斗,在战场上、在大街上战斗,在山坡上战斗,我们决不会屈服。”

这些演讲将无可阻挡的韵律和反复使用的语句连在一起,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那种皇家气势,在电影的预告里看了都会燃起来,更何况当时处于随时开战的英国人民。

但是,希特勒直接用行动反驳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精神粮食。在1940年夏天,德国已经入侵了波兰、占领了挪威、击败并羞辱了法国,还打的英伦三岛全面溃败,几乎毫无抵挡之力。

当时,希特勒还与苏联结盟,看起来统治欧洲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的德国只差吹响胜利的号角,斯大林等着收割韭菜,美国仍处于观望。

只有英国还在反抗这位独裁者。丘吉尔宣布,他只有一个目标:“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胜利,不管道路会有多漫长和艰难。”

希特勒对空痛斥丘吉尔是一个“疯子”、“瘫痪病人”和“世界纵火犯”。

丘吉尔也反击称希特勒是“邪恶的人”,是“过去所有错误和耻辱的罪恶产物”,并说,“欧洲不会屈服于希特勒的仇恨”。

看起来像是在对骂,从人身攻击再到人格羞辱,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是骂给世界听的。就像在香港油麻地暴打古惑仔,还得正义泯然的说对方不要脸抢了我的马子,让围观的群众各自站队。

骂归骂,打还是要打的,所以一边骂一边打。

德国军大举入侵都要炸掉伦敦桥了,丘吉尔唯一明智的行动是向希特勒投降,或者达成一项和平协议。

但老一辈的英国人,那些经历二战的人们,从没觉得英国应该投降。

是什么让他们拥有必胜的信念?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丘吉尔的演讲。丘吉尔的话让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坚信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真是。

1940年8月英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德军对英国南部机场实施了毁灭性攻击,英国空军顽强抵抗,苦难的挣扎还在持续。

丘吉尔在8月20日又来了一段重要演讲,他赞扬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再次震撼人心:

“在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有如此之少的人,为如此之多的人,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寥寥数语就把人们无法言表的情绪表达出来。看起来像是输的很惨,但是被丘吉尔这么一说,让英国人民决意生死与共,内心活出荣耀与伟大。

虽然,二战最后是由苏联红军和美国大兵取了胜利,但事实上,丘吉尔还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坚挺,永不放弃的坚挺!

赢得战争靠的不仅是子弹和炸弹,关键是信仰。

这信仰是丘吉尔那些动人心魄的演讲灌输给每个英国人,证明了语言的力量有时比武器更强大,至少拖住了敌人的进程,还活出精彩。

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勇气克服一切。

能把这段历史拍的如此出神入化,演的丝丝入扣,这部电影和演员绝对是要拿奖的。

 2 ) 伟人的成长沃土

看《敦刻尔克》的时候,以为那会是部像《拯救大兵瑞恩》或者《辛德勒名单》式的好莱坞大片,没想到诺兰玩起了结构和电影时间,完全违反好莱坞的创作规律,那当然是部好电影。不过看《敦刻尔克》之前如果看了《至暗时刻》,会更好的理解那部电影。

《至暗时刻》的故事并不复杂,讲德国在二战中不断侵略欧洲国家的过程中,英国面临和解和对抗的选择,国内保守派步步紧逼,而丘吉尔以其个人的意志和领袖魅力,说服国会继续对抗法西斯,最终英国在为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对丘吉尔这个人,我听过一些趣事,也看过他写的散文,据说他还会画画。他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至暗时刻》中刻画的丘吉尔,是他在1940年内的关键时刻下的一段时间的事情。正是因为面临抉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独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丘吉尔是个爱家爱国的人,虽然晚年的他脾气古怪,初次和莉莉·詹姆斯主演的打字员见面,就呛得她委屈地说不出话来,但他和妻子,仍旧充满温馨的爱。电影中也讲了她妻子回忆讲述的一段往事。

《至暗时刻》剧照

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他仍旧看得清大势,当保守派打算和解的时候,他明确的说明,坚决不允许希特勒那个独裁者继续下去,他明白不管英国多么危险,一再容忍地退让,只能让这个世界陷入混乱。

他不断研究战争形势,并做出有效的部署,包括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他被逼地快要接受妥协的时候,国王看出了事情的真相,他开始支持起丘吉尔来,对于战争的事,他让丘吉尔去问民众,而当民众说出永不妥协的时候,他从人民那里获得了力量。

伟人就是伟人,懂得从人民群众中借势。

电影对丘吉尔的刻画是出色的。

首先,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有始有终,他从当选首先开始,就没打算妥协,一点也没顾忌到保守派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

其次,这个人物的癖好和人物本身结合很棒。可能丘吉尔在生活中就是那样一个人,对打字员要求严苛,生活中不拘小节,慢悠悠抽着雪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一点惧色也没有,一直给人民带来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又会感觉到这个人物活生生的存在。

英国人写过《纸牌屋》,也拍了剧,后来美国翻拍,火遍全世界。《纸牌屋》揭露了西方政治的暗黑,岂不知,在中国政治面前,简直是小儿科。毕竟在中国有些人物我们是无法坦坦荡荡评论的。我们一概不知。

丘吉尔这个人物在电影中随着时间的推动,所经历的事一波三折。最打动人的是他到了民众中间,他去坐了地铁,并收集了民间意见。故事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这才是个真正的领袖的样子。

看了这部电影,没感觉到那是至暗时刻,反而觉得是黎明前的黑暗。

而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却让人感觉这个冬天无比的寒冷、魔幻和黑暗。

《至暗时刻》剧照

丘吉尔是个英雄,英雄的诞生自时势,也得有沃土。

加里·奥德曼演技绝佳。

 3 ) 《至暗时刻》与《南汉山城》:一种命运,两种选择

一 我抽烟,我酗酒,我暴脾气,但我是个好首相。这是电影《至暗时刻》为我们塑造的丘吉尔形象。说来有意思,如果把《至暗时刻》和前些日子上映的《敦刻尔克》还有几年前的那部《国王的演讲》一并看了,我们会对二战初期的英国历史有一个很立体的认识。用《史记》的体例,这里有一部本纪,一部列传,还有一个事件表,然后我们刚好读到了它们交叉的部分。 对于拍摄过《赎罪》《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的导演乔·赖特来说,历史剧正是他的拿手好戏,影片不敢说是杰作,但绝对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场面、台词、人物,无不精致典雅,透着浓浓的英伦风情。最好的场面来自英国下院开会,一个远景拍过去,工党和保守党剑拔弩张,气氛如同在莎剧舞台上那般夸张热烈。最好的台词来自于丘吉尔给海军将领的那个电话,半夜被叫醒的海军将领谎称自己没有睡觉,在看《圣经》,丘吉尔笑道:是“出埃及记”那段吗?《旧约》里的出埃及记,描述的是先知摩西用神力分开红海,帮助犹太人逃离埃及的故事。而当时的英军,正被困在了敦刻尔克,也渴望着有神迹出现。内敛的英式幽默,让人回味无穷。 最好的人物当然是丘吉尔,荣誉属于伟大的加里·奥德曼。在过往的作品中,他所塑造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但这一次,加里·奥德曼这个演员消失了,留给观众的,只有温斯顿·丘吉尔。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梅丽尔·斯特里普、科林·费斯能够获得奥斯卡,那么加里·奥德曼没有任何理由得不到这个奖项。把奖颁给加里·奥德曼,这是奥斯卡的荣幸。 二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这部影片无法称其为杰作,因为它只是循规蹈矩地塑造了众所周知的丘吉尔。顶多,我们看到了他生活中可爱的一面。所以丘吉尔的形象主要还是靠奥德曼的表演来支撑,而作为一个人物本身却是单薄的。尽管在影片里,丘吉尔也有过挣扎,而且在影片的结尾,丘吉尔说:不懂改变主意的人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其实冲突并非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是自洽的,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简而言之,影片试图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丘吉尔,但调子始终还是主旋律的。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冲突,其实被避而不谈了。那就是面对这么一个兵临城下的至暗时刻,选择和平妥协还是力战而亡,其实是极为困难的。影片简单地站在了历史胜利者的一边,而选择了绥靖政策的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则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的反派。说实话,影片中哈利法克斯的形象,跟石黑一雄笔下的达林顿勋爵一比,就高下立判了。同样是绥靖政策的鼓吹者和历史的弃儿,石黑一雄给予了达林顿勋爵极大的同情,去深入理解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影片并未纠缠这些,所有的笔墨都用来描绘丘吉尔的伟大了。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和杰作的分别吧。 影片其实提供了一个冲突点,就是丘吉尔命令位于加莱的4000英军拖住德军,为大部队撤离争取时间,这些人像谷子地一样被抛弃了。是否可以为了更大的目标,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我想这才是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之间的本质区别,也让他们分道扬镳。其实他们都是在试图回答老祖宗莎士比亚提出的那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 关于这个问题,编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地铁上和伦敦市民交流的时候,丘吉尔引用了古罗马英雄贺雷修斯的言论:(大意)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这就是英国版的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这答案当然无比正确,但也草率地剥夺了失败者的声音。丘吉尔声称他赢得了民意的支持,嗯,一节车厢的民意。但毫无疑问,整个国家都被他激昂的演讲和神圣的爱国热情捆在了战车上。当然,最终的胜利成就了丘吉尔的丰功伟业,但如果失败了呢?难道真的像丘吉尔所言,不惜亡国灭种? 记得在二战的最后阶段,面对美国人的攻势,日本也喊出过“一亿总玉碎”的豪言壮语,打算和美国人同归于尽。然后,两颗原子弹熄灭了日本人的狂热。在原子弹面前,牺牲变得毫无意义。那么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原子弹,而是双方以命换命,这样的死法就有意义吗?当然,日本的抵抗和英国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侵略者他们咎由自取。而且再说下去,诸位会诸位我对绥靖政策、投降主义充满同情。 我自然不会持这样的看法,在离开历史现场多年以后,我们可以更心平气和地看待历史,去理解剧中人的选择和动机。这里面当然不乏自私和怯懦的人和事,但还有些选择,我们也该看到那些走向妥协退让道路的人们,是不是也有着他们所珍视的价值。 三 不久前看了一部韩国古装电影《南汉山城》,同样试图回答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所不同的是,编导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给影片中的正反双方辩手以同样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同样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所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1636年“丙子之役”时朝鲜国王及众臣被清军围困在南汉山城47天的故事。这段朝鲜历史其实和中国历史有很大关联,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元,为了给未来入主中原奠定基础,皇太极首先需要搞定自己的“后院”,也就是明朝的藩属国朝鲜,所谓”丙子之役“正是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而8年以后的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年之间,北京城两次易主。 可以想象双方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就是鸡蛋碰石头。自然而然的,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影片描述了主和派代表崔鸣吉与主战派代表金尚宪的路线冲突。最后,朝鲜君臣开城投降。 影片把浓墨重彩着落在李秉宪扮演的崔鸣吉和金允石扮演的金尚宪身上,并且不带有主观的褒贬,让观众能够更加客观地思考双方的立场和选择,而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会引发思考而不是提供答案。影评人杨时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偷生算不算苟且,赴死是不是忠烈?三叩九拜卸掉自己的尊严,换取一城百姓的生,这算是伟大还是耻辱?‘我们不知道国家社稷,只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百姓的价值观和真实的日子。两个大臣,一个说着实用的方法论,一个说着悲壮的价值观,该如何评价他们? 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开城投降之后,崔鸣吉去找金尚宪,劝说他和平已经来临,何不出山继续为朝廷效命。金尚宪拒绝了,他说任何人都可以投降,但他这个主战派不行。如果连他也做了墙头草,那么这个民族最后的尊严都失去了。最后,金尚宪上吊自缢。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金薰同名历史小说,小说原著在韩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据说这本书也受到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的推崇,金大中曾在与金薰的会面中给予主和派代表崔鸣吉极高的肯定评价。电影中塑造的崔鸣吉形象,并非贪生怕死之徒,甚至有几次他差点成为振奋军心的祭品。但他始终坚持和谈的主张,在他看来,百姓的生命高于社稷的兴亡。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人呢?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四 《南汉山城》中还有一个问题耐人寻味,就是真正决定开城投降的是崔鸣吉吗?崔鸣吉只有建议权,真正的决定权在朝鲜国王手里。其实是国王不想死,这才选择了崔鸣吉的主张。然而我们看到,在历史的书写中,国王是隐身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所有的焦点都在崔鸣吉身上。换句话说,国王决定开城投降,但这口锅要让崔鸣吉来背。这是传统文化里的君辱臣死观念 。君主怎么能投降呢?就连北宋徽钦二帝被俘虏到北方都要粉饰成“北狩”,意思是皇上到北边打猎去了。 说到这儿无法不想到一个人,今后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鄙视秦桧吗?他在岳王庙前一跪千年,当真是忍辱负重。离我们更近的,是李鸿章。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是李鸿章决定签署的吗?他只不过是谈判者和签字人。1901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78岁高龄的他还要和庆王奕劻一起出席《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按理说这字应该由中方最高代表奕劻来签。但李鸿章取而代之:“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李鸿章的传记作者梁启超评价说: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当然也有做出不同选择的帝王。比如那位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的崇祯皇帝。无论活着的时候如何刚愎自用,崇祯终究用一死全了自己的名节,也成全了坊间流传的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当然,崇祯所面临的困境是朝鲜国王不能比的,对朝鲜来说,投降只是换了一个宗主国,而对于崇祯来说,投降则意味着亡国。 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同样也有这样鲜明的对比。在电影《至暗时刻》里,丘吉尔对外院议员发出疑问:你们愿意让纳粹的旗帜飘扬在白金汉宫,飘扬在温莎堡,飘扬在议会大厦吗?同样,英国那位口吃国王乔治六世也拒绝流亡,支持丘吉尔抗战到底。当然,作为一个并无实权的国家象征,乔治六世并没有决定权,但乔治六世的表态,让丘吉尔获得了道义上的合法性,这是超越政治的力量。 而同样面对德国入侵,丹麦政府和国王则号召人民对侵略军“放弃任何抵抗”。德军占领丹麦仅亡2人,伤10人。丹麦的想法我想和当年朝鲜国王差不多,一来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结局早已注定;二来,丹麦和苏联、波兰这些国家毕竟不同,纳粹和丹麦没有什么种族矛盾。就像清朝面对朝鲜,你投降了就行。 所以面对强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一个国家的选择呢?我发现答案好像挺让人悲哀,危急关头何去何从其实充满了偶然性,往往取决于当时的主政者是谁。碰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强硬派,自然就选择了抗战到底,而如果遇到像朝鲜国王那样的软弱者,则只好开城投降。而大多数人,则身不由己,只有被裹挟其中的命运。 五 人类走到今天,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平常心去回望历史,那些曾经不敢碰触的伤口,不愿面对的选择,都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反思。而文艺作品,正承担了这样的功能。所以像《南汉山城》或是《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反思,而《至暗时刻》,尽管制作精良、演绎精湛,但其实避重就轻,老调重弹。 而反思的好处,则是让我们有机会纠正自己曾经偏狭的观念,同样也对正确的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比如像李鸿章这个人,面对当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究竟该承担多少责任,卖国贼这顶帽子戴在他的头上是否合适?我想这是需要我们纠正的地方。同样,对于像汪精卫、贝当、哈利法克斯这些人,无论他们有怎样的理由或苦衷,他们的选择仍然是不可接受和不被原谅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而为何而生为何而亡,这同样是个问题。汪精卫和贝当们,他们以为自己赐予了民众和平,给了他们活命的机会,然而他们意识不到,这选择剥夺了民众做人的尊严和反抗的意志。他们恐怕也难以理解不是每个生命个体都把活着放在第一位,还有人选择尊严,拒绝苟活。 前些日子,媒体人罗振宇在他的节目中也谈到了法国元帅贝当和汪精卫,面对这些人物,罗振宇认为不该存有什么争议,他评价说:“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行为解释得合情合理。以人的智力,再不堪的行为,想找到一番光明正大的辩护词还不容易?但是,如果他们也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原谅的,那我们整个民族怎么面对那些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烈士?如果汉奸不被惩办,下一次国难当头的时候,谁还会挺身而出?” 其实罗振宇多虑了,所谓英雄,并不会因为你辜负了他们就会选择放弃。危难的时候,总会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毁家纾难。而反过来,无论历史如何评价,也总有人选择妥协退让,叛国投敌,这是人性的一体两面。不需要选择的,只有那些制造这种困境的侵略者。关于选择的问题,作家邹思聪说:“我们要清楚一点,人组成的国度,很少是正确与错误的选项,大凡都是在诸多错误选项中选择一个,并且为此承担后果,以及承担后果的后果。这种在‘一堆错误答案中选一个错误答案’的选择,我称之为‘悲剧性的道德选择’。而注定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才会去做那些‘悲剧性的道德选择’,因为恶人不需要道德,也从来不想选择。”

 4 ) 挺失望的

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都没有做好。 片子剪的很细碎,把人物标签化了,酗酒,光脚,睡衣,戴礼帽,抽雪茄,v字手势,绝佳的演讲能力,丘吉尔就是这样的人,用不着花大篇幅做特写,谁不知道呢?

但是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以外呢?本来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影的。张伯伦的辞职,丘吉尔的上位,时局的恶化,利益的冲突,观点的碰撞……这些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个个关乎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经过怎样的博弈,丘吉尔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我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在电影中体现的过于表面化了,甚至可以说肤浅到了可笑的地步。

结尾丘吉尔第一次坐地铁,听到几位公民的意见,(尤其还有一位政治正确的黑人,看的我特出戏)一番演讲就说服了参众两院的官老爷,坐稳了位置,定下了主战派的基调。套路老就不说了,又爆露出他官僚世家,父子两任财政大臣,脱离民众,高高在上的一面来,但在片子中却是作为大高潮表现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调性真是不和我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口味→_→

另外这片子中借丘吉尔的口对希特勒的批判,满满的是什么油漆工啦,泥腿子啦,大头兵啦,这种充满了优越感的人身攻击,和最后地铁中的体察民情一对比,讽刺性一下就出来了(尤其地铁里有个垒墙的,正好配这个刷油漆的)

总结来说,可能我跟这个片的三观不太和吧,对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只是我不能容忍片子把我当白痴看……

不是这片子的受众吧,怪可惜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演技了。

 5 ) 观影笔记:一个伟大的演员用一场伟大的表演再现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我们绝不投降,我们将战斗到底

本文不算影评,只是个人的一个小的观影笔记。

今天去看了《至暗时刻》,一部关于丘吉尔的传记片,导演是乔·莱特,主演是加里·奥德曼。

先说说整体观影体验。总体而言,影片节奏很快,尤其是频繁出现的时间点提示,都在营造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影片的配乐使用了大量的弦乐,很像约翰·威廉姆斯或者汉斯·寂寞的早期配乐,旨在营造史诗感,这种配乐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很容易使人热血沸腾,融入影片的情绪。不同于以往的丘吉尔传记片或相关影片中的丘吉尔角色塑造(参考《丘吉尔》(2017)、《王冠》第一季、《国王的演讲》等),《至暗时刻》发掘了丘吉尔大量幽默的一面,比如和妻子撒娇、要见国王时紧张的吐槽以及在厕所面对掌玺大臣电话时的发脾气,正是这些轻松却不出格小幽默,很好地缓解了影片中紧张压抑的气氛,让观众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至暗时刻 片段3:上任 (中文字幕)

故事层面,影片讲诉的并不是丘吉尔的生平,而是截取丘吉尔在二战前期临危受命接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影片用一场演讲开启大幕,工党党魁艾德礼咄咄逼人地质询时任首相张伯伦的昏庸无能,要求其立即辞职,背后的议员一边鼓动着手中的稿纸一边大喊「Aye」。彼时,德国纳粹闪电袭击比利时,直逼盟军而来,法国已经岌岌可危。工党要求组成联合政府,但拒绝张伯伦的领导,首相一职成为烫手山芋。保守党只得派出唯一受工党认可的丘吉尔担任首相,此时的丘吉尔已经66岁,因1915年达达尼尔海峡之役的失利而在党内备受排挤,没人看好他。此时的欧洲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时,内阁之中一片看衰,以前首相张伯伦和外相哈利法克斯为首的等人主张与纳粹和谈。内外交困,丘吉尔的麻烦才刚刚开始……虽然这样的励志传奇故事在每年的颁奖季上显得很套路,但自古套路得人心,好的故事,即使套路,依旧能引发共鸣。

多变的加里·奥德曼

表演上,加里·奥德曼的表演无可挑剔。说话前嘴唇微张和细细颤抖,说话时像含了一口水一样模糊不清,演讲时声音却沉稳有力,微微佝偻的脊背,时而不记得刚刚说的话。从动作姿态到面容神情,加里·奥德曼演活了丘吉尔。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邪恶癫狂的警察,不是《惊情四百年》里恐怖鬼魅的德古拉,不是《哈利波特》里敦厚慈祥的教父,更不是《蝙蝠侠》里正直勇敢的警长,而是丘吉尔,是既放肆又可爱的普通人丘吉尔,是苍老又坚毅的一国首相的丘吉尔。另一方面,由于聚焦于丘吉尔,除了秘书伊丽莎白·莱顿之外其他人物的塑造就略显不足。以乔治六世为例,影片前半段着重描绘了乔治六世对丘吉尔的厌恶和恐惧,但后半程丘吉尔陷入是和谈还是抵抗到底的困境中时,乔治六世突然转变态度支持丘吉尔。虽然史实的确如此,丘吉尔的人格魅力也感染了国王,但影片在此处的留白略显突兀,需要不了解历史的观众脑补国王经历了怎样的一番心里斗争转而支持丘吉尔,或者观看《国王的演讲》才能了解全貌。

加里·奥德曼版丘吉尔

上面我说了《至暗时刻》是一部很套路化的电影,我并不是贬低此片,反而本片在传统的传记片里将这种套路运用自如,使得影片整体流畅耐看。这与导演乔·莱特多年拍摄英伦经典的经验密切相关,《至暗时刻》有着很浓厚的英伦导演的古典气息,不同于美式传记片的大开大合,影片始终在室内场景里打嘴仗——唇枪舌剑,短兵相接。另一方面,本片是一部对仗工整的励志传奇,影片中有多处伏笔,镜头、剪辑、场景、调度等细节方面也花了心思。比如影片中两段慢镜的对比最为突出,这段手法似乎是导演《赎罪》里敦刻尔克片段的延续,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导演快速交代了影片气氛的变化——从和平祥和的安居乐业到战争来临的乌云密布。还有在上任后第一次发表演说时,有一盏亮着的红灯。整个房间都是红色,丘吉尔坐在灯前,神情凝重。整个灰暗的红色房间,既显示了丘吉尔目前正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又暗示了丘吉尔内心的不安。影片的剪辑也值得一说,比如莱顿闭眼流泪剪接飞机轰炸,飞机轰炸地面渐化成士兵的脸,都超乎观众的预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为影片基调中注入了一丝悲剧色彩。

整个灰暗的红色房间,既显示了丘吉尔目前正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又暗示了丘吉尔内心的不安
莱顿闭眼流泪剪接飞机轰炸

《至暗时刻》不算神片,但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尤其是其中加里·奥德曼出神入化的表演。最后将丘吉尔的演讲里的几句话送给这几天处于「至暗时刻」的国人——我们绝不投降,我们将战斗到底。

《至暗时刻》与下面几部片对比着看更好。

 6 ) 《至暗时刻》

果断打出满分!真是一次历史文化、视听艺术的享受。结合以前上映过的《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你会对二战的同一历史时刻有不同角度的丰富了解和精神感动。导演只有38岁,却连续拍出了《傲慢与偏见》05年、《赎罪》07年、《安娜卡列妮娜》12年等历史题材名片,不仅是他个人才华出众,更是他所处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及稳定所致;片面、多变、狭隘、虚无的历史、艺术观掌控下,是出不了这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

 短评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6分钟前
  • Line
  • 推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9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10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15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1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21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24分钟前
  • Tadashi
  • 推荐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29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31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32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36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39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46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48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5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Gary终于成了oldman

54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59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