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

HD中字

主演:桑妮·雷奥妮,索娜什·辛哈,帕鲁布·科里,Shibani Dandekar,Kanan Gill,Gareth Lawrence,Yulian Shchuk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诺尔 剧照 NO.1诺尔 剧照 NO.2诺尔 剧照 NO.3诺尔 剧照 NO.4诺尔 剧照 NO.5诺尔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观影展之--《扎赉诺尔》随笔

还是带着笔记去独立影社看的影展。感谢三叔之前的倾情讲述。

这是一部可以忽略人物长相的片子,因为故事里的人物平凡到看了30分钟还还没有看清或者记不清楚他们的长相。

画面以大片大片或白或暗的烟雾为背景,显得画面异常的美丽。无论是长镜头带来的美感,还是短镜头带来的焦距感。苍凉的大地,微蓝的天空。

当看到车厢里出现一头猪时,我就在想,会不会出现一群人在追逐猪的荒诞镜头。镜头果然如我所料的出现了。但是仍然是一幅唯美的要死的画面。天空是墨兰与宝蓝相接,黏在地平线上。

情节是不紧凑的,以至于大段美景描述后,我常常在回忆刚刚发生过什么。

线索感也不是很好,从头到尾都是零散的画面,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应亮在推荐这部电影时说:“把现实的空气抽离到稀薄。”这就是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就算是一首断续的情诗,还是一样有动人的故事。

 2 ) 一部纯美的片子

    扎赉诺尔,初看名字我还以为拍的是藏区的事,后来才知道,应该是满语的一个地名。
    之前没有做功课,加上从半途开始看的,只好一边看一边猜。
    朱师傅:带我去你磕破嘴那一站。
    治中:我都不记得了,我哪磕破过嘴?
    朱师傅:不是磕破嘴就是磕破腿。
    治中:你都不记得了,可见没这回事儿。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段对话,我想,八成是爸爸要出门打工,儿子送他。虽然基本状况还没弄清楚,但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是感人。我暗想,赵晔,听名字好像不是女性导演,居然如此真实、细腻。
    另一个细节是朱师傅的烟给治中拿去抽了。画面里,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嘴里冒的是香烟,一个嘴里冒的是哈气。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治中抓猪被呲了一脸尿,朱师傅递上一根烟说,呲着你了?我觉得,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安慰吧,在那种情境下,他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在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很多人觉得这片子拍的有点断背,两人的关系有点暧昧。赵晔连忙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大家不习惯看两个男人这么依依惜别吧。两个人,并无血缘关系,也不是年龄相仿的兄弟情谊,超越师徒,也不太像父子,这么深的感情,确实不太符合国情。从这一点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其实是西方式的,可西方式的感情未必就是断背啊。从另一个角度说,两个人的感情表达是非常含蓄的,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国人是不大习惯表达亲密情绪的,感情往往只是流露在人与人相处的一些细节里。
    
     事实证明,赵晔是个高大魁梧的人,一点也不女性。提问多很无聊,但赵晔一一认真作答。导演见面会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人在吃过蛋之后看清楚这个下蛋的鸡。人对人是有判断的,赵晔是个很实在很质朴的人。此人电影学院摄影系出身,对美有颇有追求。片子的画面,真的很赞,让我想起了《雪落伊犁》。

 3 ) 此去尽荒漠,欲入莫回头

离开满洲里20来公里,我们将车头往北调向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去往计划中的额尔古纳。转向处,这条内蒙东部大通道的路牌中央,赫然印着“扎赉诺尔”。

“那个字怎么读?”

在追问那字前,我已经想起这么一部屡次错过的电影了。

没想,回来一周后,有幸看上了。

我必须承认,由于上了年纪休息不好,影片开始不久后,当我在这悠扬漫长的逆光镜头里仿佛触摸到索科诺夫画面后,我睡着了——我看索科诺夫的片子也经常睡着——还反复几次,直至朱师傅坐上治中的单车,“带我去你磕破嘴那一站。”

这是父子还是工友?如果这样的绵绵情意发生在城市,那我们将先入为主地断定,这是断臂。索科诺夫不也在柔美到扭曲的影像里,让圣彼得堡的海军父子断臂了吗(《父与子》)?

可是,正如导演坚持地要把这个情节几乎为零的故事,除了向最后的蒸汽机车告别外,搁在扎赉诺尔,荒芜空旷的塞外,也能让刚刚燃起的刻薄和肤浅阴谋早被激烈的北风吹散。男性间的友情,也随着无限拉大的视野,变得暧昧不再,而无比高大。

和地点一样,季节也是让这种友情得以可信蔓延地重要因素。我国最北部的这块地方,无论是黑龙江的扎龙(《考试》)、额尔古纳的室韦(《麦田》)、还是此片,都无比依赖于季节以及季节决定的光线和质感。

塞外的冬天,是适合告别的季节,此去尽荒漠,欲入莫回头。相濡以沫,依依惜别,30年矿上的情感,始终会被凝结成不便多言的记忆;塞外的冬天,也是适合蒸汽机吐气的时令,干嗖嗖的凌冽寒风中,无边无际的蓝天下,蒸汽被赋予了初夏秋所不能具备的具象形状。在员工与时代双重告别的意义下,这几抹几乎摸得到的蒸汽,更显得像是它们来源之处的机器怪物的最后残喘。

导演赵晔说:“今年有朋友去过扎赉诺尔,那些蒸汽机车全部被大卡取代了。”

一个工业时代的象征结束,一群耕耘于矿山的人群离开,一场告别的宴会散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4 ) 远望去 尽是乡愁

  本来就是奔着题目去的,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满洲里,路过伊敏煤矿的时候已经是将近黑天的时候,小小的依维柯在雪地里穿行,压碎一路的碎冰茬稀稀落落的响,远处的昏黄色的灯光映照着巨大机器,大团团的雾气还有轰隆隆的响声......没想到一切的记忆在电影上演那么几秒钟开始涌现出来,影院里的空调特别的冷,我也穿个小短袖模拟着仿佛是在冰天雪地里看电影。

 关于故事的情节,或许是抱着太多的情感因素在看,于是也先入为主的添加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进去...中国人都讲故土难离,但是作为一名那遥远角落里的土生土长的人从小被灌注的都是走出去的概念,努力的读书啊或者是其他的各种手段无非是离开这个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的地方,记得高中那时候老师经常说全班排多少名就能去省外重点,差一些的就只能留在省内,当时还真是为了那个目标就出来了,而且还越走越远.....

人可以走过很多城市...但是故乡只有一个

就像故事里的那个小伙儿和那个老师傅一样吧,有几次那个老师傅推推搡搡的让那孩子回去,脑子里就想起了家里的人殷殷的希望说出去吧,离开这个鬼地方吧的场景。资源开采的差不多了迟早会衰败的,伴随的也是这个城市的没落之后就是消失....尽管当离开家乡之后无时无刻都在牵挂但正如影片里讲 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

但无论如何,离家很远,远望去 ,尽是乡愁.....

感谢赵导演....

ps:大冬天光膀子打篮球太不真实了吧.....还有唱卡啦ok那个 我都不相信.....

 5 ) 这座不知世界是否遗忘的地方——‘扎赉诺尔’

现在这个时代,现在这大中国,现在这样科技,现在这样的人,渐渐的熟知的‘满洲里’这座小城市,我问南方一百个人中能有几个知道‘满洲里’这座小城,更何况这座‘扎赉诺尔’的小区呢?也许只有居住在这的人知道,在‘扎赉诺尔’繁华时,‘满洲里’的人羡慕着‘扎赉诺尔’,当慢慢有人知道‘满洲里’或许并没人知道‘扎赉诺尔’它辉煌过,遗忘过,曾经过。。。。。。

这座不知世界是否遗忘的地方——‘扎赉诺尔’

愿你岁月波澜有人陪,余生悲欢有人听——‘扎赉诺尔’

 6 ) 观后感

片子倒是有精彩的地方,尤其是中间送别的那一段,真挚感人。然而,纵观整个片子,却是头重脚轻,当断不断。头重脚轻是因为背景交待用了太多的篇幅,至少有半小时吧,这半小时特别的闷,看得人都抑郁了,我也不管你画面多么唯美,多么意识流,这种喧宾夺主的搞法,肯定是失败的,你把观众都郁闷离场了,再精彩的部分,别人也不愿意搭理了。好在我熬过了这头重脚轻的开头,看到颇有味道的中部,这个部分虽然悲切切的,却看得人暖暖的,细腻而明快。然而,这里的精彩,后劲不足,到主角一个突兀的转身告别,就已经到了顶峰。我想,片子大概要结束了,没想到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当断不断的败笔,把心里对片子刚刚积累起来的好感,全给抵销了。我在现场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大意是:这个片子更多的是在为导演自己而创作,如果我们重新来做这个片子,让观众觉得更好看一点会怎么做,让投资人更有信心一点会怎么做。导演的回答也算是诚恳吧,大意是说独立电影是小众电影,在开始拍之前,就决定了它的定位,不是为了取悦观众,也不是为了取悦资本。我也就释然了,独立电影,更多是在玩票,自己玩自己而已。

 短评

一种依靠,一次别离。一种再难看到的送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与友谊情感的告别,与30年工作的告别,与一个地方的告别。一切寄托像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又随风飘散。"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衬着荒凉破败的蒙东煤矿,这种离别愁绪和情谊表达令人泪下,尤其结尾剪影中的歌声。画面真美。7.5/10.

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等电影院里那堆像煤一样的电影被无数观众挖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部才是金子。

8分钟前
  • 向阳花
  • 力荐

前面大半部分被旁邊兩個一直聊天的人騷擾着.幸虧在看了1小時后他們終于走了.我得以安靜地把這部電影看完.觀感很舒服.無需多言.幾個表情.幾個動作.幾個鏡頭.就能體會所有.場景很漂亮.雖然導演是學畫畫出身,也說是故意去除細節加強對比來製造視覺衝擊.我也從這樣的色彩中讀出了些自己理解的

13分钟前
  • l.m.
  • 推荐

老师规定看的,与其说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展示一种状态,传递一种情绪,画面的效果不错,李治中表演挺自然的。

16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导演显然是老塔看多了……片子前半小时很有王兵的范儿,后面则用力过猛地渲染影像。但是大光比下出来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剪影拍得很好,一般段落就有点晃眼了,整体调色有点过,有几个镜头光不接。两个主演,一个像赵本山,一个像王宝强,情绪很难处理,因为我怎么看俩人都有那么点暧昧,特别

2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送君傻帽,不诉离伤。

21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你把它当成摄影作品 你觉得真的还不错

23分钟前
  • 维辣丝儿
  • 推荐

用离别写离别,告别一个时代的情怀。。。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感怀也就随风飘散开了

28分钟前
  • 悠幽灵
  • 还行

摄影超级偏爱逆光,人脸都是黑的,什么都看不见。本来就只有短片的体量,加了很多无用的凑时长的戏份。前面50分钟内,能多花一句台词或者一场戏,交代一下主人公要干嘛吗?要不是看剧情介绍,根本就不知道朱师傅要退休了去找女儿,只知道在渲染俩人关系好之后,徒弟跟了20分钟了,什么都没交代,还碰到很多熟人……不看剧情介绍,坐火车前的剧情都像是自家门口跟一路的俩人忘年“基情”。剧情应该在片子里,而不应该是在剧情介绍里。

29分钟前
  • kakakarl
  • 较差

画面和音乐很美,调子很深沉,与君一别,何时再相逢?

31分钟前
  • 八月
  • 推荐

亭台楼阁

34分钟前
  • 懒画眉
  • 推荐

画面美得咧,都有点失真了。至于剧情…呃…诗不需要剧情…

37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诗意+乡愁

42分钟前
  • 白小顶
  • 推荐

我在上海看了三场,都睡着了......我的睡点太低了.......

47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二重唱

49分钟前
  • mxx
  • 推荐

情绪与美术都浓郁地贴靠着东方美学,片尾迸发的感情跳跃辅以大广角手持,剧烈摇晃中看到时间与空间的非现实性。片尾导演映后谈了许多拍摄过程中的趣味,更确认了这部电影对情绪的特殊关照。新亚洲影志中泰影像之旅@UCCA

51分钟前
  • tankry
  • 推荐

默默无言,光芒万丈。

54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节制而充沛的情感

57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铁道人的生存状态

60分钟前
  • Z
  • 还行

情很浓,意很淡,景很广,言不尽

1小时前
  • Vick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