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何炅,汪涵,于朦胧,赖雨濛,周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3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4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5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6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3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4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5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6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7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8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19中国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孔子哭墙足足1分40秒,有点问题

孔子哭墙镜头

满怀期待地看湖南卫视的人文记录大片《中国》,画面果然精美无比,不过讲述内容与画面的匹配度有点不尽人意。从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兵败逃齐、孔子闻后内心痛楚、之后赴齐追随昭公遭冷遇而返鲁,至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去世并交代孔子年龄,七年四件事情的画面全用孔子伤心哭墙镜头,足足1分40秒。前面山洞青铜冶筑、孔子参观老子工作处所及后面多处也是如此,有点美中不足。

单说孔子哭墙这一段,既然影片九成以上画面是情景再现,那孔子赴齐追随昭公遭冷遇的讲述也不差配一段鲁昭公左拥右抱无视孔子劝谏的画面,然后再让孔子回到这墙边做下内心决择岂不更好。有点问题…….

先给个三星半七分吧

 2 ) 学者们的评价,写出了我心中所想

学,然后知不足。看纪录片也好,看别人的评价也好,都会不禁感叹,我真是胸无点墨。许多的感觉只能透过别人的语言窥见一二了。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李军的评价——这是一部以“人”为核心的历史纪录片。宏大叙事的历史场景,条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均被隐藏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背后。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沙武田对于《中国》的价值内涵如此评价。——“《中国》是讲历史内在规律和大历史逻辑纪录片——关注历史发展的大脉络,点亮引导中国历史大方向的灯塔式的人物,勾勒历史平凡中的不平凡,一部大纲式影像版的中国历史呼之欲出。”

 3 ) 这部“耽美”历史纪录片,是“美学煽情”的典范了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播出时,央视纪录频道同期排播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喋血长平》。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主创用将近10集对长平之战前前后后进行了全方位的表现,占全剧四分之一的篇幅。

同题同台对垒,4集系列“剧情纪录片”《喋血长平》的口碑却逆袭了。这部预算低廉、群演最多时40人、3天完成外景拍摄的片子,在豆瓣上评分9.2。有一条短评点赞人数很多——“这才叫纪录片,《大秦帝国之崛起》还不如纪录片拍得好。”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在央八播出之时,湖南卫视在黄金档排播了一部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这个以人物串起来的中国思想文化简史,从春秋战国讲起,第四集《一统》正好覆盖了《大秦赋》的剧情。

相比起《喋血长平》的寒酸,纪录片《中国》的班底算得上豪华,不仅邀请了著名电影摄影师罗攀、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加盟,还请来焦刚、于朦胧、汪涵、何炅等明星来演绎历史人物。

直接给电视剧和纪录片分高下,是网友在表达一种情绪,不能当真。然而,从技术指标与表现形态上来看,纪录片和电视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真要把纪录片当电视剧来看吗?

1、《中国》的审美超越电视剧了吗?

“历史类纪录片用再现表达,全世界都在这么干,但我认为依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你要拍到什么程度?可能99%电视纪录片的再现追求,就是一个三流电视剧的审美。我始终认为,纪录片的再现美学要求是高于电视剧的,甚至要高于绝大多数的电影。
你现在看西方人的历史类纪录片,不管是BBC还是Discovery做,或是国家历史频道做,它的美学风格还是像电视剧,无非技术更好一点,钱花得更多一点,特效场景做得更壮观一点。我们讲的是‘中国’,那么用象征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更真实的状态,我觉得我们是做到了,它是高于电视剧的。”

在澎湃新闻一篇名为《纪录片的审美》的专访中,《中国》的总导演李东珅侃侃而谈。显然,他对这部作品的品质非常自信。

除了罗攀和梅林茂,纪录片《中国》还有一张王牌——李东珅。李东珅的团队曾经拍过两部高口碑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

在这两部作品中,李东珅都是制片人,这一次他联合《大国崛起》的撰稿人周艳一起做了导演。《河西走廊》与《重生》的联合导演王新建、赵启辰都没有参与《中国》。

看了4集《中国》,所谓“纪录片的审美”确实不是一句虚言,但也有些“孤芳自赏”了。尽管《中国》豆瓣尚未出分,然而我认为它很难超过《河西走廊》与《重生》。

“画面挺美的,拍摄手法不错,内容单薄无新意,适合小学生或者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看。”在《中国》的豆瓣主页上,类似的评论比较集中。如果文本内容跟不上形式创新,那么难免会沦为一种“PPT美学”。

《中国》的视觉呈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景拍摄,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摄影与打光都呈现一种油画的感觉;一种是搭景拍摄,布景与人物表演象征意味十足,更接近舞台剧风格。

总体来看,《中国》的历史再现,追求的是一种历史仪式感,更多表现的是当代人的一种浪漫情怀。在观看过程中,这个纪录片会让人联想起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尤其是那个人物版片头。

李东珅谈到这次创作,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去剧情化”和“假定性美学”。全片以50格拍摄,所有镜头全部放慢一倍速度;道具走极简主义风格,一座高墙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门意味着一座宫殿;在第4集中,秦始皇面前的LED屏上甚至出现了惊涛骇浪。

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不可谓大胆。它追求的是一种“间离”效果,使用了包括装置艺术、舞台剧等不少先锋艺术表现形态,但装进去的却是“平平无奇”的内容。难免给人以“牛刀杀鸡”的感喟。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都追求一种形式创新,在文本上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把这种“用精致的画面闪瞎你”的视觉搭配文本瘸腿的现象称之为——美学煽情。美学煽情大行其道,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无疑这是一种能够以高效率“震慑”住观众,让其为“旷世奇作”打高分的一种手段。

从本质上来讲,“美学煽情”与“情感煽情”一样,都是一种营销思维,是一种追求破圈的爆款速成方法论。因而,在我看来,纪录片美学没有超越电视剧,反而沾染了不少影视剧的陋习。

耽美”一词源于日本,耽于美色,原指唯美主义。“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指沉溺于唯美、浪漫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煽情的审美旨趣不过是原教旨主义上的“耽美”,也就是说——《中国》是一部“耽美”历史纪录片。

2、网红历史纪录片的“致富密码”

起用明星来“出演”纪录片,早已蔚然成风。

2019年12月,金铁木导演的“剧情式历史纪录片”《战国风云之列国》在腾讯上线。该片的演员阵容有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林永健、王劲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请了一个明星。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出演张仪的喻恩泰,在这部纪录片中饰演了商鞅。

金铁木是中国历史纪录片领域的金字招牌,他的代表作有《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大明宫》《玄奘之路》《佛国记》《神秘的西夏》……某种程度上来讲,《圆明园》《大明宫》通过特效对于历史建筑群的还原,是超越了绝大部分影视剧的。

近年来,金铁木也在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路径。他与B站合作过两季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这两部纪录片更加符合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希望“让纪录片更小一些、更鲜活一些、更生动一些、更自由一些。”

《战国风云之列国》也是一种新的探索。相比起之前的作品,该片的“剧情演绎”多了起来,旁白最大限度进行了压缩。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是很成功,有豆瓣网友评论道,“可惜了这个阵容,这种尝试想要结合纪录片与影视剧二者之长,却既失去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也没有电视剧那么强的代入感。”

要说近年来最成功的历史纪录片,那自然是《河西走廊》。在豆瓣上,3.8万人参与给出9.7的分数,与历史剧最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打平。

不管是《河西走廊》,还是之后的《重生》,这个团队应该是历史纪录片中最重视形式创新的。

《河西走廊》从美国请来了专门的“风光摄影”,并且邀请希腊著名音乐人雅尼创作主题音乐,这大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视听指数。该片在文本上也非常走心,加上“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河西走廊旅游热,这部纪录片被不断安利,名声大噪。

《重生》则是一部“理论文献片”,讲述了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党史,创作时间只有6个月。“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在大海中学游泳,那么《重生》就是在温泉池里跳水上芭蕾。”导演赵启辰在创作手记中写到。《重生》向几部知名美剧的摄影指导发了一封公开信,最终与《纸牌屋》第三季的摄影指导Martin达成了合作。

作为一部理论文献片,《重生》并没有比重大革命历史剧有更多史料上的突破,但影像确实做得漂亮。豆瓣评分9.0,应该是同类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片尾曲独辟蹊径,竟然选了罗大佑创作的一首流行歌——《闪亮的日子》。

9.2分的《喋血长平》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喋血长平》的创作初衷,既不是要给长平之战盖棺定论,也不是要发掘出什么历史研究新观点。我们并不是要写一篇史学论文,而是要跟普通观众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长平之战。”导演刘元在豆瓣发文写到。

《喋血长平》没有明星,摄影、美术平平无奇,但它真正意义抓住了电视剧的“美学”诀窍——叙事。刘元认为,历史就是最好的编剧,创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将历史变成“故事”的方法而已,只要讲故事的人用心去讲,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真实历史的魅力。

除了《喋血长平》,刘元的《生死连》《激变玄武门》口碑都不错。“‘像拍故事片那样拍纪录片’是我现阶段能做的,将来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像拍纪录片那样拍故事片’。”刘元写到。

事实上,《河西走廊》《重生》的导演赵启辰已经开始逐梦影视圈,他是正在爱奇艺播出的悬疑剧《侦探语录》的编剧之一,也参与了IP剧《赘婿》的改编工作。

再往前追溯,万茜的代表作《柳如是》正是出于一部纪录片导演吴琦之手,这也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历史传记片。

3、历史剧的参照系绝非“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在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的同时,电视剧也越来越像纪录片了。

与经典历史剧相比,今年播出的《清平乐》《大秦赋》在视觉上足够“美学煽情”了,但是在戏剧性上却都差几口气。它们绝非粗制滥造,但与好剧依然有距离。

这种“重术轻道”的审美,既与创作环境收紧有关,也与古装剧的评价体系“民粹化”不无关系。不久前,刘和平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历史剧的诗性品格出发谈一个真问题:正在忽视的历史剧的本质特征》谈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舆情倾向于用“历史真实”去否定“艺术真实”,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古装剧可不变得越来越像纪录片了?当“历史真实”成为衡量古装剧的绝对尺度,那么就连“纪录片”质感的电视剧也是漏洞百出的。

当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电视剧何为?

首先,在美术、摄影这些视觉指标上应该更加精进。“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既然如此,那么影视创作者对此多花一些心思也无可厚非。不要为了所谓的接地气、找网感而走稀奇古怪的“后现代主义”混搭风。

其次,发挥电视剧长篇叙事的艺术魅力,不要舍本求末,在戏剧性、思想性上好好发力。正如刘和平所言,历史剧的本质属性是诗性,历史剧理应追求一种诗性品格。

好的历史剧不能没有精神高度。精神高度有赖于发光的主人公,比如《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为民请命直斥皇帝之非。

好的历史剧得有稠密而高质量的戏剧冲突。比如八爷党和雍正从头斗到尾的《雍正王朝》,比如宫廷朝堂、内外征伐的危机一浪高过一浪的《汉武大帝》。

好的历史剧还可以用文学性来加持。比如刘恒创作的《少年天子》,主人公福临没有雄才大略,也不是精神高标,但他的个体自由被职业身份圈禁的困境,却纵贯千古,普适人间。

总之,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历史剧,形式还是为内容服务的。品质的确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从立意和剧本抓起,然后是精美的视听语言和生动鲜活的表演。

对观众和创作者而言,当下可能尤其要防范“买椟还珠”的倾向。把视觉系统的美当作美的全部,那绝对是审美方面天大的误会。

文/杨文山


看完12集,找补几句。

还是很有特色,之前小小吐槽过一次,主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割裂,但我强烈推荐《中国》最后一集「盛唐」。

这个纪录片从头看到尾,可以确信:典型的以国师为师,这是浓郁的「奥运会开幕式」美学——化繁为简,浓墨重彩,侧重展示与陈列。外宣思维明显,一看就是唬老外的。

如果说前前面篇章大体上都是用「赋」写就的说明文,那么「盛唐」就是一篇多线叙事、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非虚构特稿。

本集没有挑政治人物与文化名人,而是选了大唐帝国境内三个普通人:长安鸿胪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敦煌翟氏夫妇(放妻书)、长安西市粟特商人夫妇,勾勒了唐朝开元十四年的普通一天。

素材的选择与表现方式,基本上是魏泓《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与石田千之助《长安之春》的结合体,这反映出海外汉学研究对中国历史叙事的影响。

本集最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role play时装秀。前十一集中出现的演员,分别扮演一位唐朝人,出现在一场热闹的夜宴上,收得十分漂亮。

前面的文本这么讲究就好了。

12月26日“续貂”。

 4 ) 不可多得,很有韵味

这个纪录片,实质讲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变迁,从“变”和“迁”两方面交替相进。

“变”的方面来说,几个时间节点都把握到了。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司马迁说周公五百年后是孔子,孔子五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王者是谁,肯定是我啊。事实证明,司马迁想多了。

孔子之后五百年是董仲舒。记录片从洛阳城外孔子问道老子开始,掀开了诸子百家的篇章。儒家在这个时期仓惶狼狈,孔子,孟子,荀子三代大儒想入世不可得。直到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开端,创立了一种以儒学为核心的全新思想体系,解答了儒家五百年来入世艰难的问题。

董仲舒之后五百年是达摩,中国文化的儒释道格局就此奠定。达摩之后五百年是周敦颐,奠定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范畴,中国文化的内核迎来一次巨大改变。周敦颐之后五百年是王阳明,阳明心学是再一次的文化巨变。嗯,到新中国建立的现代,差不多又是五百年。

除了儒释道这个意识形态,另一条“变”的路线,是大一统思想,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主讲的是法家与秦皇,儒术与汉武。这里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儒术,和孔孟的儒家,其实已经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了,包括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也同样是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是都托庇在儒家的皮下。

至于重点提到的墨子,还不太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单独提出来,如果最后把兼爱的思想,和新时代为什么会接受马列联系到一起,那就超神了。

从目前来看讲的很宏观,细节的交锋着墨不多,汉初的黄老之治兴盛,两晋的清谈思潮泛滥,儒家思想发展的同时,道家思想也在发展。从秦朝最严苛的法家,到汉初最宽松的道家,再到最中庸的儒家,这个变化讲的不够清晰。

“迁”的方面来说,时间节点也把握的不错。班超制霸西域,导致的文化西扩;王导衣冠南渡,导致的文化南移,拓跋宏移风易俗,导致的文化北复;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导致的文化东传……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文化上的结果,都属于“迁”的范畴。依然讲的宏观,不够透彻。

整个看下来,可以说基情满满。老子和孔子思辨,墨子和鲁班谈兵,庄子和惠子相爱相杀,李斯和韩非同门恩仇,班超三十七人男团,王与司马共天下……,甚至作为同一时代的庄子和孟子,没有发现他俩的基情,解说的口气遗憾满满,颇为搞笑。其实孔子五百年前的周公,他和姜子牙也值得一讲,姜子牙被诸子百家认为本家人物,号称百家宗师。姜子牙的齐,周公的鲁,齐鲁大地的源头呢。

总之故事性极佳,值得一看。

 5 ) 立意过大,内容贫乏,不推荐看,浪费时间

总体来看不如河西走廊,导演不是河西走廊导演,是河西走廊制片人。

看不下去了,弃坑,建议看中国通史这种干货满满的百级科普纪录片,中国社科院监制的,很多历史老师都曾经用来当作教学资料放映过。这个纪录片中国内容贫乏的我当作打发时间的视频都嫌慢。场景、配乐等等都不错,微博上面不少人截的美图也很好看。但对于纪录片来说,这就是锦上添花的内容,剧情拉垮决定了整个片子直接让人看不下去了。这个片子的内容量在我看过的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纪录片里面排倒数,倒数,倒数!我想看4k高清影像我可以自己去b站找一堆!正常说话都不会这么拖拖拉拉的十分钟的内容量水到四十分钟!

目前第一集感觉还不错,前五分钟脑补的故事情节太多了,什么孔子如何回头之类的太多了,古代的文言文就几行字讲了很简略的故事,结果你脑补一堆故事细节放在纪录片还用旁白详详细细讲出来,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非常不合适。你找演员拍视频为了视频效果演员必须加入大量的动作细节很正常,但你旁白把这些脑补当作科普讲出来是不是歪曲史实了?尤其是纪录片和影视剧不一样,后者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前者有一定科普作用的,不少人看了之后会当真的。不过后面好多了,立意还不错,尤其是结局的时候。剧情暂时不如河西走廊,但是画面和立意还不错。

第二集,老毛病了,编剧脑补了太多的剧情,纪录片这样是立不住的,过于空泛了,部分地方言之无物,没有讲出来什么。部分内容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那样详细讲,初中历史课本都比这个内容多。这是纪录片不是儿童科普片。庄周的比孟子的好一点,但是庄周剧情长度比不上孟子的长,所以总的来看不如第一集。部分镜头太惊悚了,比如结尾那个持灯男孩的脸部特写……是鬼吹灯吗?最后也没有让人惊艳的立意挽留我的观感。

第三集,还是老毛病了,荀子和韩非李斯的故事讲的拖拖拉拉的,提供的内容很少,结果拖拉了四十多分钟,告辞了。一集近一个小时,我坚持了近三个小时,太劝退了,实在是过于简单无聊了。我刷个淘宝喵运会还给红包呢,这乏味空洞充满臆想细节的内容可以带给我什么?

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立意过大的同时内容贫乏,你要么立足中国像《中国通史》一样扎扎实实拍一百级这样超乎寻常的长度,要么像《河西走廊》一样聚焦一处可以拍的集数少一点,这放在毕业论文里面就是第一步选题就出了问题,题目过大撑不起来,后面更是不用看了,得直接被导师骂死。

主要是这片子里讲的百家争鸣部分实在是太基础的知识了,初中可是义务教育历史中考啊,百家争鸣也是考试重点啊,中考都背了几轮。估计大家在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肯定要求背诵过很多遍的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内容量很高,那么多学派那么多人,但是这片子讲述的部分感觉还没有初中历史课本多,几页纸的内容拖拖沓沓讲了多少集了,而且这一集只提了几个人,还没有课本讲的全面,和《中国通史》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6 ) 《中国》,外交家班超一生太值了,年轻时吹的牛63岁全部实现

纪录片《中国》实在太好哭了,从开始看到现在没几天,我好几回没忍住。

纪录片能看哭,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大美,从音乐到画面,美得让你心动至极,甚至想哭。

还有一种,是纪录片讲述真实人物的命运,看似波澜不惊,却内有惊涛骇浪,让人动容。

《中国》既有艺术的美轮美奂,又有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怡儿想在这里为你讲述的是,最近正在看的一集,东汉外交家班超年过不惑,找到自己一生的使命,花了31年平定西域五十多个国家。

出身文人世家的班超,如何找到自己从“武”的人生使命?

41岁的班超,面临东汉时期西域复杂形势,如何一次次化解危机,带领将士建功立业?

1 史学世家,却想从戎,班超难道投错胎

班超的出身不可谓不显赫,却活在自己父亲和哥哥的影子中。

他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修撰人班固是班超的哥哥,就连帮大哥修书的班昭都比班超更像班家才学传承人。

班超在这个家,有点格格不入。

虽然也跟随父兄读书,却总想着自己的未来不在书桌前。

他发过宏愿,“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他渴望在异域,像张骞一样万里封侯,建功立业。

在纪录片《中国》中,我们也看到班超不像一个书生,更像个武将。

年轻时不得志,先是抄书养家,好不容易做了兰台太史令,又很快被撤下。

四十一岁,如果有思维定式,这是一个再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年纪。

班超,距离他发下封侯宏愿,已经很多年过去了,眼看还要继续父兄的事业,笔砚中度过一天天。

谁知,命运发生转机,他有一个机会,和窦固一起出使西域。

在西域,他遭遇一次危及生命的事情,居然找到人生使命。

班超投笔从戎的夙愿,有了可能。

2 绝境是勇者的机会,41岁的班超找到一生所愿

班超已经41岁了,今天,这个年纪就是中年,需要安稳度日了。

在古代,这个岁数更是奔着安稳的老年生活走了。

可是,他怎能放弃自己渴望在异域大战宏图的愿望?

这个有点沧桑一直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中年人,在绝境中迸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为了对抗北方的匈奴,他带着30多人的使团来到西域,准备收服诸国。

在鄯善国,班超带领的东汉使团先是受到很大的礼遇,后来却被怠慢。

经调查,班超发现匈奴使团也来了,共有一百多人。鄯善国王的态度发生变化。

在当时,这几乎就是绝境,如果不立即做出决定,很有可能东汉使团会被匈奴所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班超在绝境中,果决行动,带着使团,夜色中点燃匈奴帐篷,团灭匈奴使团。

班超一战成名,带领将士以少胜多,一举拿下匈奴使团。鄯善国归附汉朝。

绝境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绝望,对班超却是难得的机会。

他表现出超凡的决断力和行动力,再使西域,他又表现出胆识过人的一面。

从于阗到疏勒国,他都当断则断,有勇有谋。

他知道疏勒国的国王并不名正言顺,于是帮疏勒国另立国王,从而收服他们。

班超不爱案头工作,但史学的底蕴还是帮他了解西域各国国情。

已过中年的他,有胆识,有超越年轻人的见识和决断力,他意识到突围绝境就是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从此,他成了东汉收服西域各国二人选,中年班超朝着他一生使命的征途,狂奔而去。

3 从41岁到71岁,班超把年轻时吹的牛变成现实

中年才找到人生志向的班超,从此走向开挂的人生。

他带着仅仅30多人的外交使团,收服了西域很多国家。

后来在老皇帝驾崩,新帝刚立时,匈奴乘乱滋事,班超硬是和疏勒王一起硬撑了一年多。

后来,班超更是以夷制夷,率领一万多人的属国兵马,征战四方威震西域。

他向准备放弃西域统治的汉朝新帝建议,彻底收服西域诸国,可以断掉匈奴右臂,对东汉王朝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其中详实讲了西域的情势和历史地理现状,就像现在的大数据,有理有据。

如此,皇帝折服,派强兵和班超一起彻底收服西域五十多个国家。

班超投笔从戎,从来用的不是蛮力,他以夷制夷,以小博大,用史料数据说话的都是自己的谋略和胆识。

有人说,他治理西域不过如此,因为他说在西域最重要的,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不能太过严厉苛刻,要抓大放小。

后来,班超的继任者因为太过苛刻,没有处理好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而影响到后来的治理。

可见他不仅舒适西域的历史地理,更懂得和他们的相处之道。这就好比,用理论和人交流,还是用智慧和情商和人打交道一样。

班超用胸中的外交韬略和实干的军事才能,终于把年轻时吹下的牛变成现实。

永元95年,班超因军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远离都城的西域,实现了万里封侯的志向。

这一年,班超已经63岁了,距离他初建军功有整整22年了。

写在后面

班超用行动告诉我们,中年为大志出发一点都不晚。

因为你可以把中年以前积累的经验,学识和谋略,都用到未来的事业中。重要的你不能失去年轻人的勇敢,面临绝境依然可以挑战自我。

万里封侯的班超,用他的后半生,践行了他的一生志业。

有人说,班超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完成大业的那一天。他身边跟随他一起的将士们,很多已经不在人世了。

也有人说,他是不幸的,大业虽成,却几乎半生都在远离故土的西域生活。

人各有志,在于他是否满足了自己的人生心愿。

我想,一个人能找到自己此生志向,并一路走下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也是幸运。

班超完成的是他的志业,同时也是东汉王朝的大业,这更是一种幸福。

虽然他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年才回到故土,叶落归根,但他的内心是坦然的,他还培养了后来继续大破匈奴留下书籍《西域记》的儿子班勇。

当我看着苍老的班超,一身朴素,渐渐消失在归国的马车上。

忍不住想说,班超,这一生,他真是值了!

今日话题

你会因为年龄、环境等客观原因,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么?你认为班超的人生到底值不值?留言互动,写你所想!

本文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侵删!

@怡儿话书影,用故事力,给生活加点能量

 短评

纪录片《中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质感也很不错,静下心来观看,仿佛自己就是处于那个环境之中!

5分钟前
  • 吃个桃桃好凉凉
  • 力荐

摄影是罗攀,按电影来拍的,画面极其考究。全程搬演,感觉叫专题片更合适。从思想文化切入,细数风流人物,讲述中国何以为中国,挺好。

10分钟前
  • 蚊子凌
  • 推荐

热评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国的大一统王朝无一例外采用外儒内法的策略,没有这个外儒,还早结束封建王朝?你现在估么着和欧洲一样,小国邦联好吗,你所说的所谓思想固化之类的东西那都是朱熹的东西了,而强调思想解放天理即人欲的王阳明,恰恰也一样是儒家的圣贤,真就一点哲学不读就开始装杯呗?也是豆瓣饭圈母🐶化了,也不能指望母🐶们能耐心读读书

11分钟前
  • zafg
  • 推荐

太吃升格这一套了,画面好美好仙,喜欢

1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拍的像《三字经》,有点低幼。。但无法不爱中华文明。。或许是为了面向广一些吧,文案用的是文艺体,不是学术体。(另作为娱乐界的翘楚,卫视里的先锋,芒果似乎也总是在娱乐里藏了些情怀。比较厉害的是时代情绪踩点大都快而准)

19分钟前
  • 狐狐_狸狸
  • 还行

画面很好看,有美感有质感。配音有些意外,之前没看过女声配音的纪录片,周涛的这种配音风格意料之外的喜欢,有讲述者的感情和旁观者的冷静,期待下一集。

22分钟前
  • 西北孤狼
  • 力荐

看了一集,孔子是很伟大,但如何能代表整个春秋?单一的儒家,如何撑得起“中国”二字?

25分钟前
  • 杨大侠
  • 还行

估计这纪录片是准备从春秋讲到大唐,不错,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文化自信就是大国自信。解说词、情景化表演、摄影等,都很好。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芒果台,很棒!

30分钟前
  • 钱自由
  • 力荐

娱乐至死玩不过湖南台,严肃文学也玩不过湖南台

34分钟前
  • 九个王
  • 力荐

不好看,历史是要有观点的,如果仅仅是“美”,观众看了以后不能引发思考和共鸣,而是沉醉在“大国自信”中无法自拔的话,和市面上的恋爱脑国产剧比也不能高出许多

36分钟前
  • 马尔克莱尔·安
  • 还行

孔子 孟子 墨子 荀子生不逢时还偏偏一腔热血在我看来都是理想主义者(没有贬义)相反老子 庄子就洒脱些 过得也自在话说我万万没想到 秦国篇竟然提到喜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时候我太爱"云梦睡虎地秦简"了班超一家子都好厉害👏🏻司马睿还是不够睿智与其在意眼前的这点无权无势困境不如养精蓄锐 等待实机王导是个好知己好臣子我一直以为佛教与生俱来的戒律就是荤酒不食结果是引入我国后被萧衍用皇权强制执行的😦苏绰发明的"朱出墨入"记录方式沿用至今👏🏻杨坚推创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杨坚独孤伽罗是不是史上最恩爱的帝后如果要穿越 必选大唐盛世

40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现在湖南卫视是走精品路线了吗?这个纪录片,好听的配音,好看的风景,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意象的表达。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竹简的掉落,表述当时孔丘的震惊。看了第一集,有张有弛,值得推荐

45分钟前
  • 无恙&好眠
  • 力荐

意象美得空洞,文本膚淺得可怕

46分钟前
  • matsuo-m
  • 较差

芒果这次真的可以,演员、摄影和服装质感都不错,比黄金档播的什么震撼大剧史诗大剧良心多了

49分钟前
  • F
  • 力荐

画面和配音都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演员表的人就几个比较有名的,其他演技好的戏骨演员不配有名字吗??周涛主配音还是放在最后……

53分钟前
  • xw
  • 推荐

看了第一集,蛮不错的。制作精美,有电影的质感。扣一星给内容,作为一个普及的纪录片,门槛蛮低的。很多地方没有深入,导致我边看看,就边去搜搜资料。而且虽然叫春秋战国,但其实只讲了孔子而已。不如叫人物志,估计就边也差不多吧。本来以为起码也会讲讲春秋各国啥的。对于真的想学到什么一些东西的人而言,内容有些空洞啦。就只是大致上的介绍,也没有对孔子思想上的一些理解层面的东西。

57分钟前
  • 维洛烈嘉
  • 推荐

1.看过第一版ppt,看过最后一版成片。2.成片是在电影屏幕,8K电视,苹果电脑三个屏幕上同时观看的,体验差别极大。3.树很漂亮,景很大气,6.5K和全画幅很震撼,值得换个电视。

58分钟前
  • 沛沛
  • 力荐

从屏幕上看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制作诚意,每一处都能截图当背景的画质、周涛老师深邃而又有力的旁白等等,可以让人更深处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小时前
  • 黑糖乔一
  • 力荐

导演:周艳,撰稿:邓建永,顾问:沙武田,摄影:罗攀,旁白:周涛,配乐:梅林茂、徐鲤,实地取景,名角客串…………芒果高层大概是看了《河西走廊》觉得太好,这次干脆无限钞能力,这配置堪称纪录片顶配。就是吧,这主题太宏大了,单讲思想史恐怕不太够。

1小时前
  • 老泰瑞
  • 推荐

我觉得文本挺好的,适合休闲娱乐听一下。

1小时前
  • Ad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