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海知道

HD国语版

主演:黄尚禾,钟家骏,李凤英,张灵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1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2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3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4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5只有大海知道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只有大海知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小由祖母养大的马那卫(钟家骏 饰),盼望长期在台湾工作的爸爸有天能回到兰屿,陪伴他的成长。学校里新来的年轻老师游仲勋(黄尚禾 饰),一心想争取记功嘉奖、早日调回台湾。学校报名参加了在高雄举办的全国原住民舞蹈大赛,仲勋自告奋勇担任指导老师,而马那卫也想趁机到台湾看爸爸,大家都为了梦想奋力一战。在集训过程中,仲勋却发现,孩子们对代表达悟文化的丁字裤显然排斥,不愿穿着它上台表演。为了让孩子们能顺利登台演出,仲勋尝试去理解、鼓励他们,从文化中找回骄傲与勇气。当他们终于踏上台湾的土地,仲勋和马那卫心中坚守的梦想,也因为这些日子的努力渐渐有了转变…...O型血披肩圈套我立于百万生命之上 第二季欲望都市 第一季监狱风云2:逃犯粤语国际空间站摩斯探长前传第七季风骚女子 第二季我们的四十年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寇老西儿新桥恋人三体第一季单身狗神秘的河追风行动走向旷野永生战士10年计划绝望写手 第一季白莲花度假村 第二季为全人类 第一季那一天的管风琴好日子2019爱在记忆消逝前复身犯莫斯科大事件接触1971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第一季夜班惊魂住在海边的猫头鹰的士判官粤语乡村大帝哈利·波特20周年:回到霍格沃茨投票选举解密第一季红粉动江湖春日暖阳新妹魔王的契约者 第二季东邻西舍第五季LovingYou我爱你粤语三声无奈

 长篇影评

 1 ) 山在,海在,故事和人都在

片尾曲《海的眼泪》音乐响起,陈建年明朗恣意的声音在放映厅里久久回荡。

【陳建年】海的眼淚 |《只有大海知道》電影主題曲

已经多久没见,你眼睛里的那片海。想念多么蓝,我的航行来到了地图之外。

影片以一种纪录片写实的方式,拍摄了兰屿大量的自然人文元素。蓝得发亮的太平洋、海水冲刷形成的天然礁石、达悟族画着图腾的拼板舟、传统民族服装丁字裤、树上饱满的龙眼果实、晒得肤色健康的岛民......兰屿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纯粹。

2018年6月,我曾到过兰屿,在开元港走出船舱的那一刻,就忍不住赞叹,原来山和海竟然可以挨得这样近。我坐在海边的石头滩上,眼睛里就真的只有这片海。

台湾离岛兰屿,是太平洋上的遗珠。自然风光的原始和美好,是以地理位置上的隔离换取的。兰屿的交通条件实在不算便捷,我还记得在影片映后交流会上,有一位观众问了导演崔永徽这样一个问题,“高雄到台东也没有多远的距离,为什么会造成兰屿留守儿童马那卫常年见不到在高雄打工的父亲的状况?”这个问题也许真的是陆地生活的我们所不能真实感知的。但是如果你去过兰屿,你就会懂什么是大江大海。

去往兰屿只有19人小飞机和约250人客轮,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日本殖民期间,日本科考队曾经探测过兰屿,发现兰屿并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具备大力开发的经济价值,我想这也是兰屿交通不便的重要因素。

太平洋上东北季风强劲,每年11月到3月通往兰屿的客轮都会因为风浪大停止通航。飞机的话就更是要看天行事,我曾经在网站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世界上最危险的飞行员就是台湾飞往兰屿的飞行员,不知新闻所述是真是假,但是假新闻也多多少少带着写实的元素。

就是这样的地理条件,造成了马那卫和父亲生活距离上的阻隔,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亲关爱也加重了父子间情感上的阻隔。影片中有一个画面,尤其打动我,家境窘困的马那卫一直没有运动鞋穿,有一次父亲回到兰屿,给马那卫带回了运动鞋,然而尺码却是马那卫1年前寄给父亲的旧尺码了。

我曾在兰屿海下潜水,兰屿的海底就是这样的透明和湛蓝。

马那卫像鱼一样潜入深海,给老师捡眼镜。

导演说,在拍摄前期,钟家骏小朋友为了微薄的小费跳入深海,让她动容。
对饮一杯眼泪,浪花在礁岩哽咽。咸咸的风,吹开迷雾的长夜。

故事主要也是围绕着这种阻隔展开的。影片主要描述了三种阻隔,首先是地理上的,然后是亲情这种情感上的,最深层次的是传统文化信仰上的。

地理上的隔离是肉眼可见的,大海两岸的人只能望洋兴叹。父子亲情上的阻隔是无形的,从马那卫一日一日见不到父亲的失望中逐渐累积而成。传统文化上的阻隔是信仰传承上的缺失,是社会和时代变迁造成的世代隔阂。影片以小见大,从小主人公马那卫的视角展开,依次讲述了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和寻找传统文化的故事,马那卫抱着与远在高雄打工的父亲团聚的想法积极备战全国民族舞蹈大赛,最后在高雄找到父亲的结局中,被父亲狠心抛弃,失望并选择了回归兰屿,与阿嬷一起简单的生活。

影片中的老师算是一个引路者,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外乡人,从来到兰屿的第一天起就在想尽方法要尽快回到台湾与女友相聚。舞蹈比赛是一个契机,如果取得成绩,他就能很快被调回台湾。兰屿离岛物质上的贫瘠、生活的单调、与女友分手的打击,也让这个外乡人重新审视了长久以来原住民这个少数族群信仰缺失的问题。

影片中在备战舞蹈比赛师生间的一段对话,让我难过。

“这是什么?”

“丁字裤……”

“为什么不敢穿?难道你们不是兰屿人吗?”

兰屿的小孩们把丁字裤这种原始的着装看作是落后的象征,是只有老人才会穿的服装。他们向往的是台湾的排骨饭,不是兰屿的芋头和地瓜。

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和主流社会以及媒体舆论的影响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兰屿或者说原住民在台湾算是弱势族群,多多少少是会受到一些歧视的。偏远地区人民向往外界的繁华和喧闹,尤其是心性未定的小孩子,这样的心情我是能够理解的。

当马那卫去高雄参加比赛,在出租车上和老师说“高雄有好多路啊,不像兰屿,只有一条。”眼睛里充满了星星。老师回说“只有一条,反而比较好。”也许只有成年人才会明白选择多了反而是苦恼这种心情,其实反而简单的生活最是难得。

拼板舟,是达悟族这个海洋民族先人们智慧的凝聚。

达悟族男性传统服饰丁字裤,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写在剧情之外

去年从兰屿旅行回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找这部片子,终于在今年的两岸影展上看到了这部电影。映后的主创交流会让我对这部电影创作的初衷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导演想必是个理想主义者,她是从一次兰屿观光旅行之后,感受到了传统部落文化的魅力,又回头审视了主流社会对于原住民文化的冲击,萌生了创造这部影片的想法。

剧本2012年就创作完成了,拖到18年才上映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因为导演坚持使用兰屿当地素人演员,训练素人需要很长的磨合时间,并且星光暗淡的卡司阵容让资方看不到收回成本的可能性。但是导演还是秉承初心,坚持去创作了她心目中的影片,我认为是一件极具勇气和热血的事。

观看过影片后,我会惊讶于这些当地人自然的真情流露,是演员们用演技所表达不出来的纯真。就像兰屿,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小男主马那卫的饰演者钟家骏去年还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人奖。在映后交流会上,钟家骏也分享了他进入该剧组前参加崔导演夏令营的经历,不禁让人感受到他的自然和可爱。

马那卫的阿嬷,一位传统达悟族老人。


兰屿很美,希望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bbs.qyer.com/thread-2999212-1.html

 2 ) 只有海知道,想念是蓝色的

《只有大海知道》,2018年的台湾电影,由崔永徽导演指导,几乎全素人演员出演,讲述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影片里面的小演员钟家骏(电影主角马那卫的扮演者)因出色的表演获得第55届金马的最佳新演员。 老实说,对这部电影真的渴慕已久,只是苦于一直没有资源可以观看,才迟迟不能“品尝”,两年后的今天,终于有机会观看到了,着实开心,惊喜之情不亚于当初观看国产的《米花之味》,只不过,两者的结局,稍微有点不大一样。 在《米花之味》里,小女孩因好友之死打破了和母亲长久以来的隔阂,最后自愿与妈妈和解了,两人一起在钟乳石洞里跳起了非常美丽的孔雀之舞,铃木庆一的配乐还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真的太美了。那一场戏,简直是“神来之笔”,《米花之味》的寓意一下子变得越发深长,整个电影的“档次”也瞬间高了好几格,不得不叫人喜欢。 而《只有大海知道》的结局,却约等于没有“结局”,因为“高雄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在追求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金钱的时候,马那卫的爸爸迷失了方向。他选择逃避自己的家乡和与家乡有关的一切,选择逃避这种对他来说像一种束缚的纽带的“落后文明”,哪怕马那卫对他喊着“鞋子我可以不要,爸爸,我可以不要鞋子……”他依然载客而去,留下马那卫在大城市里迷路。 相比于《米花》一开场就是母亲开车回家看孩子的设定,马那卫得到的“爱”注定是会比《米花》的小女孩要少得多,少得可怜的。大人们对爱的注重程度不一样,大人们对于物质追求的“度”不一样,也会导致关爱的程度非常不同。 同样闭塞的环境,同样外出挣钱,有的人回来,是会接受现实的,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和崇敬的,会想家的好和家人的重要性的;有的人,是只想越走越远,越走越远,也不管赚钱了没有,能不能赚钱,现实不现实,唯一的目的,就是先赚了钱再说,家人什么的,可以先放一边。 所以马那卫的爸爸才可以一次次地伤害马那卫的心,一次次地错失他的表演,错过去关爱他的机会,错过,甚至不关心马那卫的安危。哪怕马那卫一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高雄,在高雄这个大城市找到他,他也可以做到不理睬他,“绝尘而去”,不怕自己的孩子会否出意外,会否在高雄迷路或被拐骗。 他可以骗自己的孩子“爱河”多么多么漂亮,也可以假装“爱河”多么多么适合游泳,给马那卫勾勒出一个幻象中的美丽高雄。只是他不知道,马那卫真的会去“爱河”游泳,把自己的眼泪留在“爱河”里面。马那卫纵身一跳,沉入“爱河”,得到的却只是无尽的黑暗和空辽。幻想中,自己就在兰屿,幻想中,“爱河”的底部就如同兰屿一样绚丽多彩,自己的爸爸也和自己一同“起舞”,感受着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着最真诚“爱”。无奈一切皆是虚妄。 电影开头和结尾,都拍摄了马那卫和奶奶一起摘龙眼的场景,都是马那卫和奶奶,没有爸爸,虽不乏温馨和有趣,但也隐约透露出不少失望和寄托,比方说,奶奶一直念叨的,爸爸回来就可以吃龙眼了,但爸爸很少回来,也没有吃龙眼。 关于马那卫渴求的鞋子,导演也给了很多的“描写”,比如马那卫烂鞋子的特写,比如马那卫用胶水粘鞋子,比如马那卫放学路上鞋子又裂开了,他轻轻地抱怨。再比如,马那卫看到同学妈妈帮忙买的新鞋子时的羡慕,比如他爸爸的好朋友大叔捡了别人丢弃的旧鞋子送他时,他开心的模样。 当然,在这期中,还有他对得不到新鞋子时,被老师误会,被体罚后对他的自己仅有的一双人字拖的厌恶之情。把鞋子丢掉,把鞋子丢出校门,仿佛这样就可以解决他稚嫩童心的屈辱,仿佛这样就可以远离校园,远离被歧视和误会。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马那卫为什么要画自己的脚丫子,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特意去拍马那卫画脚丫子,还以为马那卫和我小时候一样,喜欢各种乱涂抹,乱图画。画脚丫子和手掌这种事我都做过,纯粹为了好玩,没想到,在马那卫这里,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电影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母体”。 后知后觉才知道,原来他需要爸爸帮忙买鞋子。而他对爸爸的思念,也很大程度都寄托在这鞋子里面,只有需要鞋子的时候,爸爸才可以带着新鞋子来找他,只有需要新鞋子的时候,才能盼望爸爸回家,来看看他和看看奶奶,给他一小段时间的“情感寄托”。 可悲的是,爸爸由头至尾都没有认真对待马那卫的“情感寄托”,爸爸如约送来的鞋子,第一次是因为爸爸拿错了马那卫寄过去的图纸,买了小码数的鞋子不合脚;第二次是,在马那卫和小伙伴们准备正式表演原住民舞蹈,期待着爸爸能和他朋友妈妈一样,百忙之中抽空来观看他的表演,爸爸却只是转交鞋子就走人。一点也不为儿子的荣誉感着想,不为儿子的自豪感动。 他不愿参与儿子的成长。 他不知道,等他送这一双鞋子,马那卫经过了多少“磨难”,有过多少坎坷的经历。他也不知道,马那卫的心有多么痛苦,多么多么想要一个可以陪伴他成长的爸爸,哪怕是一小会儿,哪怕是偶尔有之,他也心满意足,毕竟他参与这个原住民舞蹈表演,为的就是可以来高雄看一看,见一见自己的爸爸。 高雄很大,高雄也很美,但这种美和这种大,只适合拥有“雄心壮志”的人“展翅高飞”,不适合马那卫这种骨子里就怀有自由与自在,无谓与童真的人“遨游”,马那卫需要的是海洋,不是河流,马那卫需要的是关爱,不是冷漠,是真挚,不是欺骗。 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里面写道:「学习爱永远不迟。但它令人害怕。」或许,马那卫的爸爸,就是珍妮特眼里的,还未长大就已经老去,还未学会爱,就已经老去的人之一吧,所以他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不懂得怎么去爱马那卫才是真正的爱他。毕竟,爱。是一个艰涩的字。 「爱。爱的匮乏。爱的可能。」马那卫一直期待着的爱,只有大海知道。只有大海知道,是蓝色的。如海的眼泪,如航行的地图。如浪花在礁岩哽咽。等待着咸咸的海风,来吹开迷雾的长夜。 爸爸,Long Time No Sea(See)。

 3 )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相当凑巧,写完一篇essay之后,决定看电影时碰上Curzon联合举办的台湾电影节,于是有幸在伦敦看了《只有大海知道》。原本以为这会和之前看的《大象席地而坐》一样,中国人包场。结果现场倒还是有不少外国友人。台湾大陆人而论,台湾人占七八成。坐在我边上的就是两个台湾女生,用台湾腔讨论着《大佛普拉斯》和日常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台湾腔总会给我一种轻松搞笑的感觉,于是好几次忍不住偷偷笑出来。观影过程中几次落泪,不仅是因为有类似经历,也是因为那种忧伤没有大剌剌地体现出来而是克制隐忍——这更加令人心疼。

台湾留守儿童问题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令人心酸的兰屿留守孩子的故事。因为父亲去高雄打工,他和年迈的阿嬷相依为命。不过同时,又加上了从台湾被“贬”的老师,一开始一心想调回台湾的老师;以及前往高雄希望有所成功却对家庭缺失的父亲。最终,通过一个兰屿传统舞蹈表演出来的飞鱼之歌,三方形成了联系,电影也取得了部分和解。老师沉下心来,看到了兰屿的文化和马那卫的思念。马那卫真的是孩子心性,虽然内心思念,表现却是天真,天天玩玩闹闹,该笑笑该哭哭;不过那句“我哭不出来了,我的眼泪都留在爱河了”,让人动容——孩子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形地感受到了。跳舞以及参加比赛,对他来说并没有像老师那样重大的意义——也许唯一的意义也只是能去高雄见爸爸,以及让爸爸看到自己的表演。他最大的武器就是真实:被老师训话过之后跑去头偷龙虾,不愿意穿丁字裤而被老师逼着穿……但这些却是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真实。导演对于这样一个留守儿童的把握是准确的,他心中有着长久的忧愁,但日常依然是孩子心性;他还没有长大到明白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不过每当生活触碰到他的忧愁时,他也会难过。

不过我觉得影片并不完整:最后的老师没有明确的结果,父亲也是,比赛也是;最后只是马那卫和阿嬷在打龙眼,和开头呼应。感觉三条线只完成了一条。也难怪最后有人问会不会有第二部。

大陆电影的完美补充

其实看剧情和背景,说是发生在大陆西部某个风景壮丽的小村庄也并不觉得违和,但是总感觉这样的搭配的大陆主流电影不符。大陆电影给人的感受总是宏大的:宏大的场景宏大的命题宏大的理想,这无可厚非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国心态的体现。不过台湾电影却完美补充了大陆电影所缺失的柔软,聚焦在人与人或是人与自然之间。总体上台湾电影就是给我这种来源很细小但是却真实的感动,《海角七号》《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等等,都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感情。

影片比较台湾特色的是,本土文化又一次被提及了。而此类电影还有很多。反观大陆,关于少数民族又进入主流视野的电影,我想想是没有的。这是因为人口比例的原因吗?

结束后的Q&A环节

这次去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最后有主创提问环节,导演没空,因此是黄尚禾在凌晨三点和我们Skype聊。整个过程有不少有意思的点。

1. 哥大毕业的黄尚禾。他全程用英语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也算流畅。正当我疑惑台湾艺人素质之高时,他提到他是哥大的研究生毕业。

2. 一位台湾腔的外国人。期间听到有人用台湾腔国语夸黄尚禾帅,继而又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疑惑地看了一下,发现是个外国人,顿时惊奇。散场时候观察了一下,发现他还注意到了片中国语和母语的区别,正一本正经地和同伴解释。仔细观察下来,可能是混血吧。

3. 敏感的主持人。主持人期间提到一个文化问题,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离开兰屿去高雄,于是问是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同台的台湾策划人回答说是经济原因以及兰屿没有高等学府。散场后我也在思考,外国人来看中国电影,缺乏文化背景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看,和我们看到的终归不同。反之我们也是。

4. 台湾电视剧。 黄尚禾提到说自己目前正在拍摄一部台湾电视剧,后面还会和HBO以及Netflix合作。想到最近很火的《我们和恶的距离》。台湾的电视剧创作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如今又是百尺竿头。有这么一个文化相近但是更加自由的母体在这儿,我们倒是能够有机会欣赏到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了。也希望大陆能被反影响吧。

(在国外看个台湾电影真的很难不联想到政治,更准确地说是两岸区别)

 4 ) 海

自小由年邁祖母養育長大的男孩馬那衛,總盼望長期在台灣謀生的缺席父親,有天能回到蘭嶼、陪伴他的成長…。 這個夏天,學校來了一位年輕老師游仲勛。被迫放棄熱鬧都市生活的他,一心想爭取記功嘉獎,期待早日能調回台灣…。 有天,傳來一個好消息!全國原住民舞蹈大賽將於高雄舉辦,椰油國小決定參加。仲勛立刻自告奮勇,接下指導老師的重責大任。馬那衛則想趁此機會,飛到台灣、給父親一個驚喜。大家都為了夢想奮力一戰,但在集訓過程中,仲勛卻發現,孩子們對代表達悟文化的丁字褲顯然排斥,不願穿著它上台表演…。 眼看比賽即將到來,仲勛如何能讓孩子們、從文化中找回驕傲與勇氣,願意穿上丁字褲登台演出?而當他們踏上台灣,仲勛和馬那衛原先的夢想,也開始有了轉變…。 这部由兰屿素人演员真情演出的电影《只有大海知道》,李凤英饰演童星锺家骏的阿嬷,因儿子远赴台湾赚钱养家,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但她不仅一手扶养孙子长大,更连带照顾起与孙子一同练舞的歌舞队成员,成为他们为兰屿争光的重要助力。李凤英将人生经历入戏,真实演绎隔代家庭所面临的教养困难。凤英阿嬷在片中对孙子真情流露,让人看得相当鼻酸,更真切感受到隔代家庭的辛苦与无奈。

 5 ) 希·馬沙卡的飛鱼

我是在半夜看完的《只有大海知道》 故事是很简单的双主线结构,一条线围绕着留守的兰屿族少年马那卫对远在台湾打工的父亲的思念,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矛盾,另一条线则是台湾来的老师在岛上带领孩子们重新领悟到兰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并带领学校的孩子们来到台湾表演当地的歌舞。 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一条推动剧情发展,一条酝酿情绪的爆发,小演员的良好发挥和剧中人物都是兰屿当地纯素人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兰屿的人文风貌,整个观影下来很能把人带入到影片营造的情绪中。 在父子情感的刻画上,整部电影表现的也相当克制,大海和鞋子是男孩与父亲间联系的意向,两次的父子分别也没有出现刻意的煽情与过多的眼泪,而是通过“吃芋头”和“在爱河游泳”来表现男孩的失落与对兰屿的情感回归。 睡醒后我整天都有些恍惚,这促使我再去回想这部片子,影片有种我不曾体会过的疼痛感,包裹着温情、希望、欢笑从那小小方方的屏幕中传递出来,直到结束后,才在你心中蔓延、绽放。 在少数民族文化、父子情这两条线之下的,是我们社会现在正在经历着的阵痛 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影片用一种遍地都是的方法将这种对立隐藏了起来,芋头、鱼和炒饭、鸡排,渔船和飞机、铁路,丁字裤和内裤,打渔与开出租,导演仿佛生怕人们忽略这些过于平常的暗示,甚至在影片的结尾加了一句无头无脑乃至有些扣分的对话。 “高雄的路有好多条”“还是兰屿好只有一条路” 有人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就是希望能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甚至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甚至能经常看到一些“乡土疼痛文学”,宣扬着现代人在剥离了故乡后的孤独与无垠。 拜托,哪有那么矫揉造作,影片再声嘶力竭的呼喊对于现实的改变都是微乎其微的。 韩国电影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点是,它们敢于把社会中的阴暗面,人们在现实中选择性回避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拍出来摆在大家面前,从杀人回忆到辩护人、熔炉、燃烧、寄生虫…没错,这些影片做到了,无论从影片的艺术角度还是社会意义来看都是极其杰出的。近段时间被热议的小丑,社会边缘群体与精英阶层的矛盾,人们既感叹影片的深刻意义也感叹它们如此开放宽容的影视环境。但影片的社会价值始终是为影片整体表达服务的,无论这些影片里包含的隐喻或是讽刺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启迪与思考,但影片本身的娱乐属性和叙事手法的限制,决定了这些影片中的价值内核很难对人们真实的生活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所以韩国政府不在乎影片揭露了什么,美国也不在意小丑反映的现状 回到这部影片,可见的是,在现代化迈出如此大步伐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东西,无论是饮食、服饰、信仰、生活方式…都会被蚕食吞噬,而依靠制度强行保存下来的东西,可能可以留下形式,留下技能,但一个文化背后没有了人的践行,也就没有了发展,终究是如七彩的泡泡般,看似绚丽,破灭也是轻易而短暂。 影片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带来相关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这些传统的东西中美好的一面,最富有活力的一面记录了下来。它可能不是完全客观的真实,但在那个构建出来的那个小世界里,文化已经脱离了文字所能给予的框架,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描述、也不是对民俗苍白的文字赞美,它给了你选择的权利,给了你在那个世界中过活的“体验”。我至今仍然对贾平凹笔下的秦腔,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莫名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些传统的文化、历史在被文字建构后给人带来的巨大想象力吧。 一条本应在大海中畅游的鱼儿,当它成为了一条宠物、一具标本,它其实在某程度上已经死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进化的可能性,那就连生命也已逝去。 孩子的视角只是为了影片更有感染力吗? 通过孩子的视角去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少见的表现手法。 《迦百农》中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阶级困局,难民问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通过德军军官的孩子与犹太集中营中孩子的故事去讲战争、民族的问题《少年与鹰》中关于工业化的思考《狗十三》中的教育问题《沉默的教室》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 这些影片往往都是悲观的,马那卫最后也没能得到父亲的关爱,德军军官的儿子因穿上了集中营的衣服而错被烧死,李玩最终还是成为了“懂事”的孩子,比利驯服了鹰但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少年的迷茫、无力,正对上了外部世界的沉重与秩序。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Betjeman 我的理解是,很多的问题当你带上了“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时,它往往就不会那么不合理了,而那些依靠着自己的感官去丈量世界的孩子,是还没被“黑暗的理性”侵占的人。 理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它帮助人们避免负面情绪给带来的伤害,让我们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而这种防御机制产生的方式也很直接。将你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进行隔离它将你的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最直观的感受剥离开来,然后给了你一把有力的武器去解决问题。 放到《只有大海知道》中,问题 是马那卫缺少陪伴的成长,而理性 则是父亲挣钱养家的无奈,放到生活中,它可能是我们做出的一次次有违于本心抉择的问题 与 “可能正确”的理性。 我无法对此做出是非的判断,当你的问题被各种各样披着理性的理由、话语所说服时,dark hour of reason 其实就已经在你的体内萌芽 或带着成长 或带着荒谬

 6 ) 只有大海知道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蓝,这种蓝色是徜徉的蓝,是单纯的蓝,是质朴的蓝,是透彻的蓝,也是忧郁的蓝。这样的蓝色美的独一无二,这样的蓝色仿佛只有兰屿这个台湾本地人都不常去的岛屿上才会有。故事主题其实还蛮沉重的。影片既展现了原住民和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也有对未来的发展的迷思。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文化和生活,孩子们终有一天长大,或许也要面对高楼林立的“大世界”,或许会变成马那卫的爸爸,伟伟的妈妈。那么他们的孩子呢,也要承受他们所承受过的“蓝色”童年吗?电影中几次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说着一口方言的阿嬷:深夜的炒饭、为孙子上大学而攒钱、看孙子试演时抹去的眼泪… 片尾: “爸爸,高雄有海?” “高雄怎么会没有海?高雄不但有海,还有一个叫做爱河的,你都不知道哦?到晚上的时候,灯光打下去,看起来就很漂亮。在里面游泳,像那个梦幻世界…” … “马那卫,如果你想哭的话,就哭出来没关系,不用憋着” “老师…我哭不出来,我的眼泪都掉到爱河里了。” … “老师,台湾的路好多条喔,不像兰屿只有一条路。” “嗯,我也觉得…只有一条路,真的比较好。” … “感谢我孙子,你真的很厉害。

 短评

实在太分裂,导演粗暴的批判姿态与影片中不断吼叫学生尊重传统的老师别无二致。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一边又要歌颂回归原始的从前慢。你要用电吧,要穿运动鞋吧,寄信还要选快达,交通希望你爸坐飞机即刻到。最后却说,嗯,高雄发展太快了四通八达,还是我们小岛一条路好,你怎么不叫你爸从高雄游回来呢?

2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吃着芋头盼热狗,尴尬民族丁字裤,想逃离的支教老师,想父亲的留守儿童,穷乡僻壤文化认同,海浪渔船不愿归来,“台湾有那么多条路,兰屿却只有一条。”

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百老汇台湾影展】台湾兰屿达悟族原住民题材电影。基本是素人演员本色出演。展示原住民传统文化部分的舞蹈很不错,既不说教也足够好看。结尾戛然而止,“参赛、父子、老师”三条线索全断,此前的铺垫顿时空无着落,似乎不知该如何收场,突兀地落在“安心回乡”。此外无法理解小孩对城市的失落感。只有一条街道哪里好了?两星半

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在台南真善美戲院,身邊的觀眾全部看完片尾字幕才離開,簡單的小感動,路只有一條也比較好,

13分钟前
  • 平野自由
  • 推荐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传统文化及隔代教育。

14分钟前
  • 影君子
  • 力荐

蘭嶼簡單,純樸,風景美麗,但島上的居民卻有很多說不出的悲傷。小男孩的心事,只有大海知道很高興在一片類型片中,看到這樣一部作品配樂和歌曲後勁強,尤其是戲中段的原住民語歌曲我很喜歡鍾家駿渾然天成,不誇張的演出算是年度小驚喜吧

19分钟前
  • Jason
  • 推荐

本片最不簡單的,就是所有演員,都演得比主演好。

22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Long Time No Sea,英文名和中文名都好妙。

23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父子那条线有点像《小鞋子》,又加入了原住民如何延续民族性和身份认同的话题。

2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电影本身倒是没多好,不过原住民小朋友那首歌真是好听

29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在飞机上选这部电影是因为兰屿。几年前在兰屿骑车,很能体会里面一句说话:台湾的路有好多条,兰屿只有一条。环岛就是一条路,此外就是山路。兰屿有几个部落,好多人相信基督教。飞鱼、小型机场、独木舟、酒吧,还有那间国小。那是外在的东西。这部电影是关于内在的事情。

34分钟前
  • Ka Fai
  • 推荐

前年这阵第一次去台湾,兰屿当时还没季节性开航,就去了小三倍的绿岛。与片中马那卫对比后感慨一样,岛上只有一条路。不过却不像兰屿那样有原住民。其实去西太平洋这些小岛待上几天,都只能和片中黄尚禾一样,发现点地方文化的皮毛,可皮毛之外呢?当地年轻孩子又能知道多少、留下多少?毕竟达悟这样的文化,是脆弱而稀薄的,除了旅游表演外,只能靠《只有大海知道》这样的极小众电影在极小众范围传播一点。至于围绕文化留存的故事,和哪个边远部落都一样,无外乎是聚焦留守儿童。因为现实如此,故事也就趋同,希望看到围绕同样故事的各少数原住民电影吧。

3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多謝崔導的良苦, 多謝謝小弟弟的演出, 多謝蘭嶼島民!!

38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挺巧,一时兴起观看的「豆瓣2018年度最期待华语独立佳作」第8、9名的《阿浪的远方》和《只有大海知道》刚好都是关于教师、少数民族儿童生活的电影。虽然《阿浪的远方》观影过程更享受其中,但这部《只有大海知道》个人感觉在剧作、制作、表演等方面更胜一筹(看完片才注意到「钟家骏」打败《谁先爱上他的》的「黄圣球」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P.S.:观影中间暂停观看的新闻《法院庭长“不开房”保证书背后:精神偏执妻子的猜疑与刀逼》还蛮有电影感的,事件层层推进,真相渐渐明了,有点《浮城谜事》《搜索》的感觉,若能改编成电影的话……?

4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一双球鞋,一种期待父亲的归来,祖孙之间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很自然细腻,高雄和兰屿之间隔着那条思念的爱河,所有的眼泪都融在水里,只有大海知道。

42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飞机上看的,留守儿童和原住民教育题材的电影。关于城乡差距,原住民身份,教育的功能,出乎意料的好。下次给学生上课当素材。

46分钟前
  • makzhou
  • 推荐

兰屿离岛 不免让人想起风柜来的人

48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多么美丽的大船啊,你却没能和我一起出海。”台湾真的有原住民小朋友会没有一双运动鞋穿?旺扎真的买不到一双雨靴?《只有大海知道》的情感投射,是传统常见的老少边穷留守儿童,故事移换到怒江丙中洛,好像都能成立。但,如果不是由上一代来照顾下一代,通过民族内部的精神传承(而不是任由外来事物去移风易俗,改土归流),难道是老师,政府?正如对于兰屿,如果不是那一条路,还能有哪一条路可选择?电影展示了歌舞,基督信仰,以及不离不弃的老阿嬷。一开始,凶巴巴的老师扮演了讨人嫌的对象,后来,是在高雄开出租车的狠心父亲。他们一开始所拥有给予的,最后所追逐离去的,都是钱。钱当然不是万恶的,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鸡排热狗。只是那一条路,那一艘船,我们可否,走得慢一点,摇得再慢一点。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在刚看过的6-70年代的电影和传教士书中,兰屿原住民还是一群不爱穿现代服装的未开化“野人”,60年后的现在,电影中的孩子竟然为穿民族服装“丁字裤”感到羞愧。原住民留守儿童问题、现代与传统、汉与少民…缓缓表达出来,不过激、不脸谱化、不刻意…把兰屿的偏安小岛气质描绘的很舒服。片尾曲来自在兰屿当警察的卑南族歌手陈建年。如果再有机会去台湾,我一定要去兰屿岛住几天。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台湾留守儿童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