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HD中字

主演:詹妮弗·洛芙·休伊特,丹尼尔·艾瑞克·高德,米凯拉·麦克曼努斯,玛德琳·卡罗尔,阿丽夏·维加,杰米·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咖啡 剧照 NO.1咖啡 剧照 NO.2咖啡 剧照 NO.3咖啡 剧照 NO.4咖啡 剧照 NO.5咖啡 剧照 NO.6咖啡 剧照 NO.13咖啡 剧照 NO.14咖啡 剧照 NO.15咖啡 剧照 NO.16咖啡 剧照 NO.17咖啡 剧照 NO.18咖啡 剧照 NO.19咖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标题不能为空?

It's a superficial love story, split in a flamboyant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City. It's rather cliche, witty, and trivial. It's no masterpiece, but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Much resembles blue jasmine and irrational man, the old man plays with a small idea, tosses out cultural throwbacks and a bit of nostalgia to the golden age every now and then. Sometimes I get the hints sometimes I don't but I thoroughly enjoyed it. Occasionally you'd feel the gravity wrapped up in lines that seem to be so frivolous, but you know it's mr Allen dramatizing his story (effortlessly) as usual. Strong cast obviously. Thought Steve Carrel was really good but everyone else was solid as well.

 2 ) 伍迪艾伦真是要把什么都讽刺一遍

这个话唠最喜欢的就是讽刺 嘲笑他人 嘲笑文艺青年 嘲笑好莱坞 嘲笑巴黎 嘲笑资产阶级 嘲笑宗教 当然最擅长的就是自嘲

因为他所嘲讽的就是他的生活 想法 幻想

伍迪艾伦绝对是话题终结者

对真爱的嘲讽

嘲讽人生与命运:

嘲讽婚姻:

文艺青年对另一半的文艺情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总是让女友重读大学 考取文学和戏剧学位 而女友感到不耐烦

认真的嘲讽性与爱

结局又来了一次《幸福的秘诀》

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饰演的主角走上街头:

伍迪艾伦:你们看起来真是幸福的一对

情侣:是的

伍迪艾伦: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女答:我很浅薄和空洞 没什么想法 也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

男答:我和她完全一样

伍迪艾伦:我懂了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

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终都以恋情失败而结束 然后跑到大街上问别人幸福的秘诀 幸福――都是别人的

来看看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

一个狂热共产主义学生政治领袖对伍迪艾伦的嘲讽 也是伍迪艾伦的自我嘲讽

嘲讽的具体内容,比如:

开始讨论鬼扯大的人生的意义与无意义了
开始讨论人性文明与野蛮了
又要开始发表对死亡的见解了
“消极的智障开始讨论人生值不值得活了”
而且动不动就要自杀 完全为了自己的个人趣味

在其电影《午夜巴黎》中表现了他的法国情怀

巴黎作为曾经的文学 艺术 时尚和革命的中心 哪个文艺青年会不爱呢?

伍迪艾伦的巴黎情怀

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中这句台词 我看呐 就是嘲讽伍迪艾伦的:

他还非常喜欢嘲讽政治

这些文艺男青年怎么这么喜欢把毛和弗洛伊德相体并论: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西班牙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从电影中看 知识分子们 尤其欧洲的 艺术家 大学生都非常喜欢毛主席

西班牙前卫艺术家迭戈房间里的毛主席像
德国电影中前卫女大学生床头的毛泽东像

法国电影《戏梦巴黎》中有一盏毛主席头像的灯(截图太久远了找不到了)

中国和西班牙共同的特点可能是红色?

伍迪艾伦《人人都说我爱你》中国红配色
希区柯克《眩晕》中国红配色好(还有双喜)
法国导演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典型中国红
贝托鲁奇《偷香》有没有感觉跟上图配色极像?

未完待续......

 3 ) 伍迪·艾伦与世界的和解

老伍迪是出名的视奖如粪,不但从未出席奥斯卡,电影节也是只参展不竞赛。于是戛纳对他的跪舔程度创下史上之最,三次以其影片开幕。被捧上天的伍迪更加肆无忌惮、有恃无恐,新片周三上午十点在戛纳媒体场放映,一小时后就全法公映了,根本不等晚上的开幕式。不知福茂老爷作何感想。好了,长话短说,这是一篇对Café Society的碎片化解读。文中我会坚持使用原文片名,原因?看下去就知道了!


1. 糟糕的译名:《咖啡公社》?《名流社会》!

影片现用最广的译名是《咖啡公社》,但café society在美国的语境下是战后爱显的社会名流。源出十九世纪的法国,指在咖啡馆和夜总会中搞派对的名人。与盖茨比那样在家玩的有钱人不同,这些人专门去公众场合社交,唯恐人家看不见,所以其中有大量娱乐圈人士。看片前我说可能导演会对society的双关进行妙用,所以译成《咖啡公社》或许也可以,但看完后确定跟「公社」没有半毛钱关系。国内还是有几个良心媒体译成了《咖啡馆社交圈》,比较准确。如果非要四个字,《上流社会》或者《名流社会》应该更能达意。

旧时的名流社交


2. 家庭与跨年夜:《岁月流声》(Radio Days, 1987)

戛纳开幕+法国公映第一天后,评论者普遍拿Café Society与伍迪三十年前的旧作《岁月流声》相比。这部在豆瓣上被恶俗地译作《无线电时代》的片子是伍迪对广播这种旧媒体的一种怀恋。在他事业腾飞的六七十年代,无线电广播已不再是大众娱乐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所以该片也是对童年的怀恋。片中对「广播明星」有所刻画,浮躁的造星体制并非Café Society中的视觉传媒所独有。但之所以拿来跟新片作比较,大概还是因为《岁月流声》也是以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为主线,甚至两部影片中的一些人物都有相似之处。另一个相似点是主人公与家人一起跨年的场面,只是Café Society中的名流在夜总会或豪宅中歌舞升平,《岁月流声》中的人物则只有在收音机旁靠耳朵沾点儿他们的喜悦。


3. 伍迪·艾伦式黑帮:《百老汇上空的子》(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如果一定要找伍迪前作来附会,主角长兄Ben这个角色时刻让我想起《百老汇上空的子弹》。如果说塔伦蒂诺是把幽默暴力化、暴力风格化的话,老伍迪则是把暴力幽默化、幽默风格化。布鲁克林长大的他对意大利、爱尔兰裔黑帮应该比较熟悉,当然「犹太黑帮」或许真有其事,并非全由他杜撰。也许大苹果真是历来鱼龙混杂,与另一位纽约大师斯科塞斯的作品一样,片中的黑白两道并没有明显的分野。但斯科塞斯总是喜欢把白道涂黑,而伍迪往往把黑道洗白,又或许只是喜剧的魔力作祟。

考瑞·斯托尔在《咖啡馆社交圈》中扮演Ben


4. 身份认同与爱情:《安妮·霍尔》(Annie Hall, 1977)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独立通讯》的戛纳特派记者在看完媒体场后说,该片是导演近十多年来最「犹太」的片子。实际上,与Café Society灵魂上最接近的伍迪作品应该是《安妮·霍尔》。不过四十年前的安妮·霍尔对自己身为犹太人极为恐慌,完全是自恨的性质;四十年后的Bobby则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份认同,既不自恨也不介意以犹太人的刻板印象自嘲。伍迪·艾伦童年不幸,父母不合、家庭不睦,自己也因为长相体格和信仰背景而常受人欺负。精神分析学家一定会说,从《安妮·霍尔》到Café Society,导演自己也不断成长,不断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爱情是这两部片子的另一个相通之处,只是《安妮·霍尔》中纽约-加州、爱情-名利这样的二元对立十分激烈,到了Café Society中就缓和许多。这或许又是一种自我和解,但我相信更重要的还是耄耋老人的智慧看穿了人生的本质:世上哪有那么多黑黑白白,大多只是温水一杯。「真爱」更是无稽之谈,悠远的眼神遥相惦念就很好。

Vonnie和Bobby在洛杉矶贝弗利山豪宅前


5. 纽约!纽约!:《曼哈顿》(Manhattan, 1979)

还记得《曼哈顿》的开头吗?对,那就是伍迪·艾伦写给纽约的情书!他从发梢到骨髓都极其「纽约」。Café Society中跟Phil谈心的时候,Bobby谈到自己想要离开洛杉矶回纽约的时候说,离开纽约才知道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纽约人,并说想念曼哈顿。然而以他的家境,基本上跟曼哈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顶多也就是闲来逛逛。当然了,所有超级都市的市中心,对于寻常人来说,都是用来逛逛的。只是在异乡提起故乡,总还是拿最光鲜的一面出来说事儿。再与《安妮·霍尔》相比,Café Society中的「纽约—洛城」对立也很弱了,几乎是在嬉笑中把一碗水端平了。只是,不管在好莱坞混得多好——不用剧透我们就知道——Bobby和Woody都一定会回纽约的。

<图片7>

6. 伍迪·艾伦式的不屑:戛纳以伍迪·艾伦风格胜柏林

巧的是,今年柏林的开幕片、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也是讲好莱坞黄金时代。各大电影节的开幕片对电影业进行一下超文本式反思,也挺好。但科恩兄弟从问鼎戛纳的《巴顿·芬克》起,就是此类题材的老手,伍迪则不然。《凯撒万岁》拍了很多大制片厂运作的实际过程,很热闹,意识形态倾向也极为明显。Café Society则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和社交生活,也很热闹,但对各种价值和意识都采取伍迪·艾伦式淡淡的不屑与嘲讽。《午夜巴黎》和《无理之人》狠狠讽刺知识份子后,这次导演反而淡化了自己对知识界一贯的辛辣,但喜剧效果发挥得更好。当然还有伍迪片中永不缺席的爵士乐。于是开幕式上,戛纳又胜了一次。


7. 喜剧人生:「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

小时候有段时间很迷伍迪·艾伦,看了片子还不够,把戏剧剧本和小说拿来解渴,总觉得还是短篇小说最棒。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六十年代的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表演,惊呼这才是最棒的伍迪·艾伦。今日让戛纳跪舔的名导,曾经是一个大学辍学生,靠在酒吧里讲笑话为生。所以看他电影的时候要永远记得,这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脱口秀艺人,其次是个作家。那些话痨式的画外音(Café Society的画外音是他自己的声音!)就是台上妙语连珠、台下笔上生花的并发症。九十年代初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时候,伍迪·艾伦说自己必须坚持笑、坚持搞笑,才能面对生活、世界的痛苦和不可理喻。这也是美式单人脱口秀一贯的功能,用艺术的荒诞替代存在的荒诞,我们才能艰难地存在下去。Café Society中的Bobby说:「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所幸八十高龄的伍迪也没那么虐了,这也许会给人造成平庸的感觉,但生活就是这样,虐来虐去也只是拗情操。伍迪·艾伦不会有透彻心扉、扣问生命、触及终极意义的深刻,所幸大家对他也不作这样的要求。

<图片8>

8. 史蒂夫·卡瑞尔:喜剧脱口秀出身的顶级演员

大家都在聊艾森伯格和斯图尔特,但与伍迪事业经历最相似的还是演Phil舅舅的卡瑞尔。同样出身卑微的他,早年靠演儿童剧为生,后来在美国电视娱乐旗舰《周六夜现场》崭露头角。2005年起才凭NBC盗自BBC的情景喜剧《办公室》走红美利坚。《周六夜现场》那群喜剧演员都在抢着拍电影,或许有才华的艺人还是喜欢让略显高端的媒介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地位。卡瑞尔是其中最成功的,他跟贾德·阿帕图、诺拉·艾夫隆这样级别的导演合作过,2012年的《希望温泉》中又给梅姨和汤米·李·琼斯配戏。其正剧生涯的巅峰无疑是前年戛纳主竞赛片《狐狸猎手》和年初奥斯卡大热《大空头》——好吧,后者还是有些喜剧的。Phil这个角色导演的首选是布鲁斯·威利斯,结果人家档期搭不上,伍迪就迅速请来《双生美莲达》(2004)中给自己演过小配角而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卡瑞尔。其实我还是有些遗憾没能看到布鲁斯·威利斯演这个角色,但伍迪提携喜剧界后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只可惜卡瑞尔的母亲前些日子去世,他没能去戛纳的秀场继续混成国际脸。生活是一场自虐又虐人的喜剧。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图片9>

 4 ) 后来,我们不知如何去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学期在法国交换,离开巴黎的前一晚,朋友电话过来,“要不要看个电影,伍迪艾伦的,庆祝你考试结束。”

是周五晚上,Cafe Society又刚上不久,挺大的厅几乎坐满了人。20分钟广告后,正片开始,听着英文对白,看着法语字幕,感觉满奇妙的。

故事简单,甚至有点俗套。

年轻的男主对未来迷茫,去好莱坞投奔了电影大亨舅舅,顺便爱上了舅舅的秘密情人,年轻女秘书小K。小K一番摇摆后,嫁给舅舅,而男主在一番历练后返乡经营夜店,事业成功,娶了离过婚风情万种的Serena。S怀孕,生子,二人激情褪去,当男主与小K重逢,发现,白玫瑰还是那么美。

简而言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情节老套,但伍迪艾伦胜在故事讲得好,男主年轻生涩引起的小尴尬给人满满的共鸣。

初到好莱坞,男主求职不顺,浑浑噩噩,在哥哥撺掇下叫来妓女。男女两方都是第一次入行,相视尴尬,话不投机。男主无奈,算了,不做了,给你钱,你走吧。女孩自尊受伤,眼泪掉下来,男主求饶,别哭,我们做好不好。如此纠结好久。

这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

初到舅舅办公室时,他动作僵硬,衣着土气,别人问话也紧张地过几秒才答复;后来,他驾轻就熟地招徕客人无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夹杂奉承与调侃,每一句都恰到好处。

初见小K,他目光直愣愣的,好像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女孩。他说,即使你有男友,我也一心一意对你好,他备好晚餐,醒好红酒,被女孩一次次放鸽子,却依旧召之即来,小心翼翼不敢逾矩。而Serena时期,他已然成把妹高手,套路直白而有效,调情句句勾情,相识当晚几乎够到本垒。

初到加州,他信誓旦旦地想到大城市干出一番事业,却在被人问 “你想做什么”时茫然无措;后来,他更了解自己的价值,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他开始明白最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在远方。

那时,微风吹起女孩的裙摆,小K说,我当然羡慕这些有钱人,但有时候却觉得他们挺可怜的。我想要做自由的人,做爱做的事。数年后,小K偎在舅舅怀里,如数家珍地向周围人念叨名人掌故,好像自己的价值就体现在一串串响亮名字里。男主幻灭,问K,从前你不是最不喜欢这样的人吗。小K轻叹,你能说自己和从前一样吗,我们不是都变了吗?

想起有人评价黄蓉的转变,在射雕中可爱洒脱,而神雕中却世俗守旧,俨然不像一个人。知乎上有人答,只是黄蓉长大了,现实了,明白如何能为人所容,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地容易一点、舒服一点。

所谓初心,是不是只是无知无畏时的虚空的妄想。长大了,我们变成不同的人,有时会想找回曾经的爱人,还原一下年少时的心境,想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曾经那样全情投入地爱一个人。

不知我曾经爱的人,现在过得好吗。

 5 ) 看话唠导演怎么拍对话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6 ) 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20岁出头的时候开始喜欢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彼时在巴黎读书,夏天有听不完的露天音乐会,冬天有逛不完的博物馆,一年四季都有UGC 一个月不到20欧的无限次电影卡。曼哈顿、赛末点、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等等等。那时候看老爷子的电影,更多的感觉是新奇,甚至会对剧中人物的遭遇感到可笑;那时候对未来的自己无比憧憬,因为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伍迪艾伦电影里时刻不停变幻的不确定性恰巧暗合了自己当时的心意。那时候试图在电影里找答案,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抓马的故事背后老爷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自问自答:嗯可能就是要学会拥抱和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如果还有什么,应该就是要对世界和人的不确定性报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那时候不懂,读书时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可能性,进入社会后的不确定性则大多是不可能性,或者说是限制性。本科、研究生、回国工作后又只身来到纽约。这几年在工作生活感情都经历了不确定性后再看他的电影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辞职后的这小半年我断断续续的重看了伍迪艾伦几乎所有的电影,有大笑也有默泪。越看越觉得,生活真的挺残酷的。即便你有一万种选择,你也只能选一种。还有赛末点里男主角说的那句:人们不愿意承认运气在人生中占多重要的部分。还有今天咖啡公社里Bobby的舅舅Phil说的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小k当时选择了嫁给Phil,我觉得倒不止是Phil能提供给她的物质条件和Bobby有天壤之别,还有她本身对Phil的余情未了,对曾尚在婚姻中的Phil的那种“想得而不可得的”执着。其实上面两个条件如果单独一个拿出来k都未必嫁给Phil,可同时出现时做出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再见Bobby时当年对Bobby的感情又被延续了出来,再加上可能多少对已到手的生活的厌倦,Bobby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那个“想得而不可得的人”。

小k和Bobby都没有在合适的Timing出现在彼此的人生中,但Bobby的妻子做到了,所以她是相对幸运的那一个。影片从开始时Phil面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难题到小k和Bobby在结尾时落寞又无可奈何的眼神。难题被转移了,然而难题永远都存在。有意思的是当舅舅向Bobby倾诉不知该如何选择时Bobby的反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旁观者清的经历,当“上帝视角”看问题时,每一个故事都平淡每一个选择都简单。一旦主角换成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纠结与疲惫。

今天看完电影从Lincoln plaza cinemas走出时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再在电影中找答案,事实上在重看伍迪艾伦的这半年里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知道了很多事情本就无解,比如Timing , 但还是要感谢老爷子把这些无解都拍出来,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类似烦恼困惑的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结局,不给你看主人公们的选择,但是告诉你他们的生活都还在继续。所以既然life goes on, 我们也只能go with it了。

Btw, 确实和很多观影的朋友一样感到老爷子友好了不少,没那个劲儿对世界冷嘲热讽了。伍迪艾伦的电影我还是最喜欢午夜巴塞罗那,重看很多遍也不厌。







 短评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主角Casting大失败...

12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14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18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25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31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33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KS出戏

36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42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4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50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52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57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1小时前
  • 三替
  • 还行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