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HD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比尔·托马斯,马丁·赫德曼,理查德·班克斯,霍莉·厄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波兰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国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Murder or Suicide?关于自杀论的一些事。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无知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2 ) as beautiful as you(新增画作汇总)

2015年是梵·高忌辰125周年。波兰画家、导演Dorota Kobiela想要借此致敬这位天才画家。他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gh 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顺便插一句,kickstarter可以说是美国众筹网站的鼻祖了,很多项目都是在这个平台上筹资成功的。 《Loving Vincent》这部致敬梵高的动画电影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波兰制作团队Breakthru Films打造。

工作室在全球招募油画家,入选者经过三周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后,即加入团队开始创作。这百余名油画家在波兰北部名城格但斯克的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创作出56800幅油画,再将这些画作制成电影。整个创作过程基于PAWS系统,包括借助定格动画制作软件来辅助手绘。

完成绘制过程的画家们来自15个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波兰。波兰的艺术教育系统非常成熟,据说学习艺术的人从很年幼就开始接受某一细分门类的艺术教育。还有一部分画家来自乌克兰,其他的就来自各大洲的不同国家。这些画家里面最年轻的是21岁,最年长的有63岁,他们中很多人基本都有艺术学位或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也有少数属于非科班出身。

本片还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真人演员在绿幕上拍摄从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根据这些动画进行绘制。过程相当复杂。

场记板

至于本片的情节,则是根据梵高留下的800多封信件来还原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这800封信,大多是梵高给弟弟提奥寄出的。提奥是他的弟弟,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在绘画上的坚定的资助者。在两兄弟的书信往来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钱”。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书信手稿

提奥是一名小画商,并不是十分富裕。梵高每次都带着愧疚和纠结给弟弟写信。 梵高给弟弟的信,经人总结,基本上是这种套路:先讲自己怎样花钱和节省,然后还不断地做出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弟弟一分一毫的血汗钱。如果迪奥寄给他的钱迟了,他就会喋喋不休诉说自己的窘境。虽然穷途末路,但梵高依旧踌躇满志,他向弟弟承诺,尽管他暂时还没有成功,尽管眼下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他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当梵高画作的价格远远超出200法郎的时候,梵高和提奥已经看不见这一切了。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麦田中举枪自尽,两天后不治身亡,死在弟弟的怀里。

《麦田群鸦》(据说是梵高最后的作品,还有一说认为他最后一幅作品是《树根》)
树根

在梵高死前,写了两封信给弟弟,一封寄出,一封带在自己身上。寄出的那一封和以往的信内容没什么区别。然而,在他随身携带的、沾满了自己血迹的信上,他一反常态,竟没有再提到有关钱的事。下面是这封信的一部分。 “我亲爱的兄弟:  谢谢你的信和一起寄来的50法郎。  有很多事情想对你说,但是又觉得没有用处。我希望你面对的是那些体面的绅士。 我自己经历过幸福和悲伤,因而你如何看待我对你家庭的影响,我想我并不在意。不过我颇为赞同你所说:在位于四楼上的公寓里抚养孩子,对你和左是件可怕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还要对不太重要的事情浪费口舌呢?据我看,在我们有机会对情况加以更恰当的讨论之前,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画家无论他们怎么想,总是本能的与艺术品经营的实际事物保持距离。 是呀,真理在于,我们只能让我们的作品说话。然而,我亲爱的兄弟,有一件事我经常对你讲起,我现在要再次对你说,这番话出自一个竭尽全力想要把事情尽可能做好的头脑,出自只有这样的头脑才能体现的真诚—我要在一次对你说:我会永远把你看做一个不同一般的画商,以我的工作为中介,你对一些作品的诞生出了力,而这些作品经得起风暴的考验。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这是我在一个相对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向你说起的全部或至少主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关头,在经营死去作品的画商和经营活着的艺术家作品的画商之间,事情正是十分紧张。 哦,我自己的作品,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跨掉了一半——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在我所说的画商之列,我想,你仍然可以坚持你的立场,带着仁慈的心去行动,但那又怎么样呢?” 弟弟提奥在6个月后随他一生所崇拜的哥哥而去。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这是梵高37年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他在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蜚声世界。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她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在亚尔的红葡萄园

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真实的油画,而每一幅油画,都是由画家根据梵高的120多幅原画来复刻并再创作。

梵高在世时曾说:“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他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获得了艺术界的无上殊荣。如今,100多位画家带着全世界对他的爱戴,画出了他的一生。

本片的片头,包括演职人员表,都是以一块虚拟的油画布为载体而展现的,每一个制作人员的名字都被涂抹在画面上。最终画面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星空》是梵高在割下自己的耳朵后进入阿尔勒的精神病院期间创作。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与《星空》中类似的暗色的柏树。比如《柏树与星空》。

梵高曾经创作过不止一副关于柏树的画作。其中的柏树永远保持着梦幻一般的曲度,绿色的火焰一般冲向天空。 故事的开始,是两个男人在发生肢体冲突。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梵高的画作。穿黄色外套的男主角形象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鲁林的儿子阿尔芒鲁林。而前来问询的军官、酒馆里的女子,也是根据梵高作品中的形象进行绘制的。

梵高为阿尔芒画像时,阿尔芒只有16岁,还是一名铁匠学徒,后来他去了突尼斯服役。

与男主角阿尔芒冲突的这一位军人的原型,是梵高的系列作品“轻步兵”。

而军官的原型则是梵高的朋友米勒中尉——一位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米勒中尉是一位警官的儿子,在梵高绘制他的画像时,他刚刚从印度归来,在法国南部养病。米勒中尉在二战期间死在了巴黎。

男主角与警官在一间台球厅开展了对话。

而这间台球厅也是根据梵高1888年的作品《夜间室内咖啡座》绘制的。这幅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这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据说,这家咖啡馆位于Form广场,是梵高经常光顾的咖啡馆。画完这幅作品的两个月之后,梵高搬进了黄房子。

接下来,影片中出现了梵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场景。关于梵高为什么割下自己的耳朵,史学界众说纷纭。 在两年前的2015年7月29日,一则爆炸性新闻轰动艺术界:考古学家在法国阿尔勒地区发现一只耳廓骨,这只耳廓骨极有可能就是梵高割下的左耳。经过骨骼结构调查与初步分析后得知,这只左耳属于一位30至40岁的白人男性。而当时的梵高正是在其35岁时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根据当地资料,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仅有4起与割下耳朵有关的案件,且这4只被割下的耳朵均已被找到。因此,尽管还没有进行DNA配对检测,考古学家们仍然确认这只耳朵应属于这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被发现的耳廓骨附近,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与梵高自画像中尺寸相符的烟斗,和一只梵高的画笔,烟斗中还塞满了梵高最喜爱的烟草。1888年12月23日,在梵高经历了与高更持续不断地争吵后,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然而当时具体的情况却始终不为大众所知。也许从这最新的考古发现中,学者们能够挖掘出这段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梵高的后人们对于梵高左耳的发现表示欣慰。在经过最后的检查之后,梵高的左耳将被送回奥维尔镇,与梵高的遗体合葬于一处。

片中割去耳朵的梵高在沙发上痛苦地呻吟。好朋友约瑟夫鲁林赶来帮助。梵高的房间应该是取材于“阿尔的卧室”系列。这也是梵高为黄房子所绘制的唯一内景——不是画室,而是自己的卧室。

梵高这位邮差朋友约瑟夫鲁林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作当中。梵高与鲁林一家非常亲密,除了约瑟夫与阿尔芒,梵高还曾经为鲁林夫人与小儿子画像。

在这段剧情中,似乎可以隐约看出梵高与高更的争执。梵高恳求高更留在“黄房子”里,然而高更不为所动。该情节曾经在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当中出现,不同的是毛姆把梵高改为一位女性形象。影片中出现了这座“黄房子”,它脱胎于梵高的原画作。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他在此地居住直到1889年4月。

约瑟夫与阿尔芒在咖啡馆对坐长谈,最终决定去探寻梵高的死。这幅《露天咖啡馆》与上面提到的室内咖啡馆绘制于1888年同一时期,梵高曾说,自己热爱画夜晚的场景。

在两人一番长谈之后,他们决定“寻找梵高”。影片主题就此展开。 从影片的第13分钟起,梵高的画作一副接一副,缓缓浮现。先是1887年的“阿尼埃尔之桥”。这座桥位于塞纳河上。梵高不吝自己对于塞纳河的热情,曾经无数次地描绘塞纳河的场景。就连图中这座桥也曾经被梵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继而是“克里奇大道”、“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蒙特马街道上的铁轨”“在观景台俯瞰蒙特马”、“巴黎屋顶景观”。其中,梵高和提奥同住的公寓就在克里齐大道附近,铃鼓咖啡屋也位于克里齐大道的62号。在蒙马特,梵高创作了9幅关于风车的画作,“风车小镇”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窄幅的是电影画面截图,为了直观对比贴上去的,并非原作。不容易对比的几张我没有截图,大家可以去看电影中的动态图像,在第14分钟。场景非常优美。 阿尔芒见到了唐吉老爹。唐吉老爹是一位蒙马特画店老板,性格亲切温和。塞尚、高更等人也时常出没于唐吉老爹的店中。他曾经在梵高生前给予他帮助,是他的好友。梵高曾经为他创作过多幅画像。

可以看到梵高的这幅画像四周出现了很多日本画的形象。这是梵高对浮世绘作品的临摹。在另一幅唐吉老爹的画像中,梵高也同样在画的背景上临摹了许多日本作品。右上是广重的《名胜江户白景》,右下是英泉的《花魁图》,中央是北斋的《红富士》,左上是广重的《飞鸟山暮雪》,左中是丰国的《歌舞伎演员图》。电影中选取的应该就是这一幅肖像。

阿尔芒在一次长谈后结束了行程。他乘坐交通工具离开。此时出现了梵高的“火车车厢”与“马车和远处的火车”。美轮美奂,令人动容。

阿尔芒来到了寻找梵高的下一站。在这里,更多梵高笔下的人物出现了。弹钢琴的女孩,白衣女孩,还有小旅馆的少东家。这位弹琴的女孩,叫做玛格丽特加歇。她是加歇医生的女儿。这幅画本来是三张竖长的画作连在一起,其余两幅是玛格丽特后侧影的草图。有传闻说梵高对玛格丽特有暧昧的情愫,不知是真是假。

电影中,这位白衣女子是加歇家的管家。其原型是梵高的“白衣女子”。

下面这位旅馆少东家,叫做艾德林拉武,在梵高作画时年仅12岁。据说,梵高死后,小姑娘将自己的画像卖给一位路过的美国商人,得到了40法郎。

梵高还曾经为玛格丽特加歇创作过“花园中的玛格丽特”。

“瓦兹河畔游艇”、“瓦兹教堂”、“黄昏景观”,随着阿尔芒的足迹,梵高画中的景象纷纷苏醒。“母牛”、“喝酒者”等画作,也在阿尔芒的这次旅途之中复活。

阿尔芒与姑娘们进行了谈话。他感觉自己离梵高越来越近。夜晚,他在梦中见到了梵高。梵高对他远远地回过头来,表情迷茫而悲戚。 阿尔芒醒了。他在梵高曾经无比接近的白房子里惊醒。

他去了麦田。麦田,梵高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站。他在这里对着自己开了一枪。这是被世界所牢记的一枪。阿尔芒搬起椅子,坐在麦田中央。他一遍一遍想象、模仿,梵高是怎么样倒在这片金黄色里。

椅子,又是椅子,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意向。梵高曾经兴致勃勃地搬着椅子进入黄房子,最后却无奈地离开了那个地方。他曾经满怀热情地创作了一幅“高更的椅子”,那把椅子又承担了多少纠结的情感?梵高去世后多年,高更也公布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梵高的椅子”。可惜梵高无缘得见。 阿尔芒在许多人的语言里寻找梵高。他遇见了劳作的老者,遇见了独眼警察,遇见了疯子与喝酒者,遇见了椅子上的医生。

他感觉自己越发接近梵高。他回到了那片永恒的麦田,椅子已经翻倒在地。阿尔芒朝着麦田扔出一截树枝,乌鸦猛地惊起,扑剌剌飞了一片。就像梵高朝着自己开枪的那一瞬间。 阿尔芒最终见到了加歇医生。加歇医生告诉了他剩下的故事。

这位加歇医生,不仅仅是一位精神病专家,还是一位业余画家。他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梵高最后的陪伴者。梵高曾经评论加歇医生:“他病得比我还严重。”

就这样,阿尔芒结束了这次旅程。他坐上了回程的马车。他经过寇迪威尔的茅屋,普罗旺斯的干草堆,梵高生前唯一售出的画中的葡萄园,劳作的播种男人。他经过了梵高。

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音乐声响起来。全片结束。

本片不仅大量使用了梵高绘制的画作,还在其他画面中最大程度地运用梵高作品的风格。比如在加歇医生住处附近,女孩剪下玫瑰花时,玫瑰的特写镜头,即是取自“玫瑰与甲壳虫”。

再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的第一段回忆杀里,梵高在一片田地里作画。那片田地就是脱胎于梵高的“罂粟田”。

以上包括梵高的57幅完整画作。关于这些画作的资料以及片中出现的其他画作,将会持续补充。抛砖引玉,还请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最后,如果有兴趣观看更多风格类似的作品:

 3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帮你把预告片中的油画找齐了!

耗时6年制作,《至爱梵高》终于面世了。

只可惜,这样一部美到让人大哭的电影,还没有大范围上映。目前,只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短暂地亮了相,估计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心好痛~

虽然还没看过全片,但是只靠这1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更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是纯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货真价实的油画。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邀请了100多名画家,画了62450幅油画。最后,把这些画作叠加起来,以12幅/秒的速度进行放映,才呈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据悉,电影的成片还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过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说下预告片了。预告片虽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极大,出现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画。当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预告片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掠过一片原野,画面中有一辆行驶的马车,哪家的贵族小姐要进城呢?往远处看,还有一辆蒸汽火车,哐哧哐哧地冒着白烟!

这个场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目前这个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

眼睛跟随火车的视角,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你能看到河边有一个穿红衣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还是交代场景的客观镜头,灵感来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计是火车晚点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过一个地下桥,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

第二天一早,梵高换了一件新衣服,走进了他的另一幅画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现存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街上随便溜达,你能看到他路过了一架风车,就是那个著名的“红磨坊”。

梵高在1886年,创作了这幅油画《Le Moulin De La Galette》

还没走多远就累了,来根香烟吧!

又一幅经典的画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个镜头,梵高貌似在跟一个人起了某种争执,没有找到一摸一样的照片。

不过找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1885年创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来的场景就厉害了,满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组街道、室内、吸烟等镜头,都没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应该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增添的内容。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提供一下线索。

这其中有一段闪回的画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罂粟田》)

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没有对应的画作。

接下来的场景,明显就是一个“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画过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个梵高转身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

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这里了,相信长片里面肯定会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经典作品!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

《美梦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美很梦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

之所以讲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将其他艺术形式跟电影结合起来,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实不止电影,任何两种艺术形式都一样。)

当然,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妙化学反应,是建立在“慢工出细活”的诚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魔弦传说》,采用的是定格画面的技术,制作时间长达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被誉为“史上最高难度的动画”。

而以“慢工出细活”出名的宫崎骏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电脑技术,一直坚持传统手绘动画。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绘。

《起风了》中有一个镜头,几百号人在你挤我我挤你,全部是手绘!

类似上面这种“不计成本”的作品,我们国家也有,而且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里面的动物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作品。本片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摄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当时大家觉得齐白石的鱼可以印在脸盆上,还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不能做成动画呢?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你家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洗脸盆。)

话题再回到《至爱梵高》,当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时候,实在想知道台下的中国从业者是作何感想。

其实最近几年,我们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像《大鱼海棠》、《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让大家一眼看出“中国风”的个性化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我们很聪明,估计用不了6年,我们也能拍出像《至爱梵高》一样的电影。问题在于,我们太聪明了,太执着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为什么《至爱梵高》迟迟公映不了,还不是因为很难找到发行方!

表面上看,他们赢得了金爵奖,但是我们精明的生意人,估计已经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号:叼烟的戈达尔(filmaddict)

——————————————————

更正:穿黄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4 ) 文森特,这世上再无如你这般的美好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去年,大银幕看了皮亚拉的《梵高》。那是一部记录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电影,拒绝配乐,也拒绝煽情。

梵高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

年中,在影展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梵高》。讲深圳大芬村的山寨工作室,临摹梵高的画作,做出口贸易。画室老板上了瘾,为膜拜梵高真迹,踏上了去荷兰的路程。

年底这部《至爱梵高》,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引发了抢票热潮,同时也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大名单。逼格很高,门槛很高,但为了那个梵高,无论如何,都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关于梵高,却不太看得到梵高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对梵高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影片。围绕《至爱梵高》的科普介绍,已经有很多——几乎是对梵高一生、祖宗后代的回顾介绍,多到会让你下决心,跟《中国梵高》的老板那样,去进行一次追访梵高之家的壮游。

《至爱梵高》是个动画片,却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那种动画。准确说,它是以油画形式出现的手绘。在帧率上,不像常见的动画那么平整,圆滑。有些地方很容易看到频闪,颜色(料)的融和,还有幻灯片切换的迷幻效果,人物与背景,犹如一体。

它的故事,尽管围绕梵高之死而展开,但并不具备强戏剧的疑云重重,险象环生。它而更像身边人一次又一次次,世人无数次的缅怀与追忆梵高。

“他是我的朋友。”

“他是我喜爱的一个艺术家。”

《至爱梵高》是一个粉丝电影。拼的却不是流量,而是流动的画作,从无人不识的《星空》,到最后一幅的《麦田群鸦》。

电影的主角并不是梵高,而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的儿子阿尔芒(黄衣男子)。这个人在历史考证中,除了作为模特出现在画作里,并没有与梵高的人生发生其他交集。

电影以他不了解,也不理解梵高开始,到最后认识了这个画家的内心(哪怕只是一部分),象征着完全陌生的世人,终于进入并领悟到了梵高的艺术之美。善良与理解,大概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人类文明还能照耀历史,不断向前,催促后来者展开探索永恒追求的信物。

回看自己的成长,从不知艺术为何物,不认识梵高是谁,到对世界怀有敬畏,对先于我们离开的艺术家保持尊敬。那是一个连言语都是分裂的年代。

我们被教育着,把爱给祖国与集体。后来慢慢发现是谎言和骗局,大网直到今天都没有扯破。

我们挥霍无度着,把爱给青春躁动荷尔蒙,又很快发现不过是同路人的扶与渡。搞不好的,有人还绊你一脚。

面对梵高,爱是一种无助却温暖的力量。触碰梵高的孤独,更是人类的存身映照。那个时代的人,不懂也不欣赏他的画,回到今天,是我们很容易发自内心怀疑着,是否可以被周围人感知,理解和接纳。而观看一幅画,与观看一部电影,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皮亚拉的电影里,梵高说最难画的是水,因为水是一直在流动的。梵高的一生,像水流一样神奇,又像水流一样平静。那不仅是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的悄无声息,更是一则揭示生前无人识,死后天下知的醒世故事。

艺术不会孤独。但艺术家,却很可能是永远孤独的那种。毕竟啊,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像你那样美好。

去世的伊朗导演阿巴斯,留下了一部神奇遗作《24格》,他让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在电影银幕上流动了起来。阿巴斯解释说,他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能到什么程度呢。画家只抓住真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在创作那幅画时,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用《24格》,把自己看到《雪中猎人》时所想象的东西,全部放到了电影里面去。

显而易见的,《至爱梵高》也是一部让画作动起来的电影。流动的形式,包括了尝试去还原画作所产生的时空环境和人物情绪(电影的每一帧都可以看做是梵高的画)。

更挑战的是,把这些画作打包、组合、剪接,投入到梵高的日常生命中。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但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所以,《至爱梵高》又可以看做是一部饱含了后世人,全人类对梵高深深的爱的电影。

所以,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大可相信,有那么一段美丽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人生里,他们以艺术的形象流传了下来,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闪闪发亮。

(PS.记得在电影院听片尾曲,看完字幕表)

 5 ) 概念伟大情感充沛的算计之作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凭深厚的感情来对它严格要求,还是三星。

概念伟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在概念伟大的强烈情感共鸣下,看到太多电影技术上不足:

1.影片很明显能看出是由三种技术制作的:手绘油画、真实拍摄加后期油画效果处理、前两者结合(背景是真实油画、前景是人物实拍抠像加油画效果处理)。这种技术首先没什么问题,不算偷懒,但由于三种风格呈现出来的差别太过明显,导致观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强,以下几条详述。

2. 油画模仿原作部分,笔触豪放不羁,神还原梵高原作,画面动起来的时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风景画,也是预告片用得最多的镜头。而当人物和叙事出现的时候,绘画风格就变了,笔触细小了很多、光晕变化风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显演员表演、“油画效果滤镜”既视感。这个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叙事画面上都能看出来,黑白画面尤为明显。第一条所说的第三种手法,明显能看出背景来自真实手绘、前景人物来自实拍抠像,非常出戏。人类对自身面部表情和身体肌肉的观察度就很敏锐,我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都从“油画效果滤镜”里认出了认识的演员,观影过程中不断在说“这一看就是谁谁谁演的”。

3. 再说这三种风格制作,有几个共同的小毛病。根据影片整体处理不难看出主创想表达的梵高式油画风格是贯穿全片的,不是油画和木炭画、别的画相结合,也不是油画和真实拍摄相结合。那么在这个极高的概念和极伟大的致敬下,对油画风格的艺术处理就显得不够精致严谨。我看到了不统一的笔触、太过随意没有标准的笔触运动规律、最抓眼球的光点闪烁运动运用得太过随意,甚至还看到了多次人物抠像的周围一圈油画背景上有明显的处理痕迹。经常在同一个布光的场景下,人物或物体身上的笔触运动时有时无、时冷时暖、时粗时细、时动时静、抠像痕迹时隐时现,有很多美丽的变化不是因为布光的运动或人物动态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为了动而动”,在我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病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乱动!这与梵高作品的伟大 — 目眩的抽象中蕴含着真实的具象 — 大相径庭。

4. 限于要将真实拍摄转换成油画质感的概念,为了能达到“整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导致叙事画面里的景别非常有限,这让90分钟的叙事显得单调无力,尤其这故事看得出来还有探秘、探案、悬疑的诉求。每当有人物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对白推动剧情了,景别却又只有两、三个,令观众看得十分疲劳无聊。影片后半部尤为明显,人物对白一出现景别就变成了情景剧式的三机位,而对白本身却又不够精彩抓人,让被影片带动着而期待层层剥茧找到真相的观众开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条的“疲劳感”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了。其实叙事的孱弱、技术的纰漏、滤镜效果的穿帮这些都不是一个伟大艺术概念的绊脚石,但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完成度丢分项。试想一下,如果主创大胆放弃“完整电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计,把它制作成30分钟内的短片,我们看到的作品该有多惊艳!浓缩了真实油画的冲击,减少了滤镜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叙事紧凑、欲说还休、结局开放!想想就非常激动。

6. 剧情的拖拉和对于悬疑手法的不合理运用很多影评都提过了,我不够专业也不赘述了,综合到上一条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和追思。当后世人对他致敬时,创意的大胆和表现手法的颠覆,远比现在模仿的画风和好奇宝宝走访探案的剧情来得更珍贵、更“梵高”。

故作严格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在影片结尾Vincent响起的时候也流泪了。作为美术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让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严肃对待艺术类作品。

 6 ) 《我闻到了一股投机味》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

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

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

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他杀?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

罢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

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

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

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

,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他杀?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球级的“人血馒头”吧,不幸的是,你我都可能是一只梵高尸体上狂欢的蜱虫。

 短评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10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12分钟前
  • 🥺
  • 推荐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2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2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33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35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38分钟前
  • 力荐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41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45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48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5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5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59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1小时前
  • 丁小云
  • 推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