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

正片

主演:Erik,McKay,西雷拉·佩顿,艾瑞克·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美国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归途 剧照 NO.1归途 剧照 NO.2归途 剧照 NO.3归途 剧照 NO.4归途 剧照 NO.5归途 剧照 NO.6归途 剧照 NO.13归途 剧照 NO.14归途 剧照 NO.15归途 剧照 NO.16归途 剧照 NO.17归途 剧照 NO.18归途 剧照 NO.19归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归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刚囊获战利品的苍蝇,碰巧飞过屎壳郎的身边。屎壳郎寻着味道,找到了一块巨大的粪球。这个天大的意外收获,让屎壳郎格外欣喜。他终于可以准备一份厚礼,带给自己的爱人了。屎壳郎一路艰辛的滚着粪球,从白天走得黑夜,又从烈日当空走到暴雨倾盆。当雨后彩霞满天时,屎壳郎终于来到山顶。翻过这座山,他就能见到自己的爱人了!疲惫的屎壳郎滚下粪球,爱人近在咫尺。就在两人马上就要相见的时刻,意外的事情不幸发生了。盯住你不放一封关于父亲的信千基变星际之门 SG-1 第六季丛林精神飞出个未来第七季夜访吸血鬼 第一季假面骑士EX-AID谋杀干预组212夜(国语版)比利·金传奇老板的女儿预兆散步的侵略者蓝蝶之谜龙凤店热血上海滩之未知任务BanG Dream! 少女乐团派对☆PICO Fever!孽债迷情九霄-我为仙帝本能父子神探之玫瑰园疑云速度与激情2(国语版)可怕的朋友(国语版)金枪手徐宁忘不了餐厅 第一季卢兹空中浩劫第二十一季黑之宣告疑云重重美人鱼1984国语最后机会大学第三季妈妈别哭2015魔乳秘剑帖爱人的谎言婚礼上我们讨厌的人Eye Love You相煎何太急激流时代亚人 真人版他马克老板废婿翻身冷面杀机长腿姐姐神偷大话王

 长篇影评

 1 ) 好电影,是有价值的

国外的朋友费了一整夜的时间传给我看,我看完后只说一句话给她,是部有价值的电影。
一个导演用三年时间拍了中国外出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拍出了所有农民工的心酸。
今天看到南方周末上的报道:如果有得选,他们不会只在春节回家!
好电影,是有价值的电影,不管是社会价值,还是娱乐价值。
孔子之流,是应该唾弃再唾弃再唾弃之的!

 2 ) 至少希望从此,不再浪费粮食,不再心存鄙夷。

我没经历过春运,所以影片中2008年那场雪灾让人震撼得真想落泪。
因为断电,数以万计的农民工驻留在火车站。他们睁着一双双熬红的眼睛,不死心地等着。他们忍受着严寒,潮湿,驮着沉甸甸的编织袋,每个人都渺小得像一只蜗牛。每个人都想回家,所以一旦有什么消息走漏,人潮就开始骚动起来,警察拉起了人墙,竖起了栏杆,试图控制人流。但这时候,每个人都挤得面目全非,最后的理智和尊严完全崩塌,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捡起包袱,擦干眼泪,继续走,走啊走,最后淹没在浩浩荡荡的务工潮里。

他们是国民生产链条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吃的穿的,很多都出自于他们的双手。然而在这种时候,他们却买不起一张贵一点的车票,连回家这种微薄的愿望都变得难以实现。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哀伤,我觉得所有怜悯和同情或是词不达意的安慰,都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

我们最大的痛苦是无能为力,而所谓的承担只是逆来顺受。

以张琴奶奶为代表的那一代人,他们努力耕作了大半辈子,因为没有愿景,因而安于农村。而以张昌华夫妇为代表的外出务工人员,一心想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下一代的出人头地,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默默忍受着心酸,却殊不知压力越大,反弹越大,孩子并没有因此爱上学习,反而只想离开家,为了自由,怎么样都行。
而张琴,则代表了最广大,茫茫不知所措的年轻人。她叛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可如果说她的反抗只因为青春期不切实际的梦想,就未免有些冤枉人家了。本应该是嗷嗷待哺的时候,双亲就离家在外。有限的通话时间,也都是绕不开的学习话题。没人纠正过她的对错,没人关心过她自己的梦想。以至于她后来长大了,所能做的,也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这场绕不开的家庭问题中,我们没有权利判断谁对谁错。我们只能深深地自省,是谁迫使他们骨肉分离,剥夺了她拥有一个健全家庭的权利。
片中有一场戏讲张琴去美发店做头发,当她顶着一头卷发走出理发店,太阳显得格外明朗,张琴偷偷地挺直了腰板,像极了傲慢的芭比娃娃。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场浪漫的美梦,虽然只有一瞬,但也足够了。


在这个故事里,我觉得最讽刺的,是这些人仍保持着对国事的关注。列车上陌生的旅客,关注着体育新闻,他聊到NBA,聊到姚明,他相信中国的奥运会金牌数量能超过美国。他觉得,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怎么会比不上拥有几亿人口的美国呢?还有张琴,当她和夜总会的同事们一起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我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复杂的表情。他们很专注,眼神中透露着向往,希望,又或是无奈,悲凉。他们是正直青春年华的孩子,难道不应该像教科书写的一样,“成为社会的栋梁,为祖国添砖加瓦”吗?而不知怎的,他们却到了这声色犬马的地方,为阔少爷富小姐的狂欢收拾残局。

说实话,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对这片土地抱有希望,现如今他们祖祖辈辈耕作的这片土地上,似乎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置。

最后,说个题外话,我在一篇评论上看到,老张夫妇买不到回家的票,他们知道电视台的人有路子,但他们太老实,从没向摄制组讨要过任何帮助。这时,我感到很庆幸,毕竟他们还是挺直了腰板做人,并没有因为贫困而丢失了尊严。


我觉得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纪录片。记下农民工的平凡与伟大。至少希望从此,不再浪费粮食,不再心存鄙夷。

 3 ) 关于纪录片的介入边界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微暗的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纪录片之父格列尔逊曾定义纪录片为:对事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里的“事实”,英文是“actuality,不是中文翻译成“真实”的truth。

纪录片可以对事实进行处理,但是不能对真实进行处理,这是底线也是边界。纪录片一旦对真实进行处理,那么便失去了记录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改编,便成了剧情片,成了仿纪录片,成了拟态纪录片。

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理论认为:纪录片应当呈现完整的事实,作品中要对主体予以排除,再现生活的根本面貌。这走的比格里尔逊更远,认为任何层次的主观介入都是不能被允许的。

这两种理论一直都有争论,一直都争论不休,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纪录片到底能不能主观介入,主观介入的边界在于什么?究竟什么层面上的介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事实,什么层面上的介入又变成了一种虚构,使纪录片本身丧失了记录性呢?其实这是很多纪录片创作者们都拿不准、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事。学校里只会教你如何去找到选题、如何去编排故事、如何去进行采访、如何去摄像、如何去记录,但是并没有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呈现你所想记录的事儿”,而非“表现”。

这就好比刘明华老师在《新闻写作教程》里说的:其实所有的新闻的创作过程都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客观真实,它一定是有记者的把关存在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让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得以呈现,努力的保持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去制作出最符合客观存在的新闻。

纪录片和新闻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世界上所有的文艺产品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没有什么作品是可以逃离意识形态,可以逃离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图,可以完全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的,没有。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呈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呢?我们如何将客观世界的记录和自己主观意愿想要倾诉的观点得到完美的平衡呢?我不知道。

在这部归途列车中,导演做的很明显不好。他想去营造的东西,在电影最高潮的段落被主人公给点破了。在那个所有戏剧冲突到了最高点的长镜头段落中,小女孩突然指着镜头说:“你不是想要真实吗?这就是你要的真实。”

这时候其实电影苦苦营造了那么久的拟态影像环境一瞬间全然崩塌,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当然这个段落这个镜头张力十足,让人感觉非常的酷,后劲儿很大,但是这是有损于整部电影的表达的,它在一瞬间击垮了整部电影的存在根基,让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雕塑家罗丹曾经建造了一个完美的雕像,每个人看到之后都说,你这个雕像的这双手雕的真漂亮,后来他把这双手砍掉了,他觉得不能因为一个细节的高光就损害了整个作品的表达。而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显然无法做到这种割舍,他将这个直接打破第四堵墙的细节保留了下来,所以整部电影就变得不可靠了。

我们去怀疑一部电影介入的尺度如何,其实是要从细节去判断的。因为如果一部电影打着纪录片的旗号,其实去摆拍,其实去按剧本演戏,如果做的浑然天成是没有人知道的,顶多只能怀疑。

这部电影值得怀疑的地方很多,在那些地方的怀疑似乎又不值得推敲。但是这些草灰蛇线的细节汇聚到一起,在一瞬间被点燃,则形成了烧死整部电影的熊熊大火。

我开始发愁,到底一部纪录片应该怎么去做呢?纪录片到底要怎么去介入呢?我也不知道啊。我知道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做的是真的很差,我可以做的比它好,但是我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我顺便来给这部《归途列车》鞭个尸吧。既然已经骂到这份上了,就再添一笔: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视角分类中,有内聚焦、无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但是这部电影很明显的视角混乱,三个视角都有,什么都想说,最后一锅大乱炖,表达出来的就是无表达。

我要是以后拍出这样一部无表达的东西,那我干脆把母带销毁了事。

关于《归途列车》我的三篇影评:
1、 这《归途列车》和列车又有什么关系呢?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058/
2、 对于纪录片导演的访谈原文记录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069/
3、 关于纪录片的介入边界 //movie.douban.com/review/12353144/

 4 ) 回不去

在小柯博客上看到的电影归途列车,一直很想看,近来找到,看的时候,基本上是一路压着眼泪,有熟稔的场景,有辛酸的凄凉,有身临其境的感怀,有无处申诉的痛楚,有折返不了的怀旧,到最后实在忍不住,干脆哭了一场,然后冲了个脸,生活又像每日凌晨初生的太阳,什麽事也没有发生一般。

“我以为发现了问题所在,可我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无力回天的感觉便是如此,譬如农村孩子的教育,豆瓣上有“父母皆祸害”小组,我以前也把问题孩子的责任推在父母身上,现在觉得还不一定,父母是直接原因,但他们自己也正是受害者,深层的原因可能正在这个文化体制,以及教育制度上,举个例子,农村父母的无奈是要赚钱养育孩子,他们每年大规模迁徙的目的是期盼自己与下一代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他们以过来人的口吻,老生常谈地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才能跳出农们。事实也是,读书并非让孩子在城市生活的唯一途径,但在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读书可能就是最佳途径。我有个当年的玩伴,近年来,他靠在城里包接水电工活计,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合工大学生宿舍的马桶漏水,他可以马上派人去维修,但不是第一次做马桶的时候便用最好的材料,而是故意要让它存在隐患。选择多了之后,同时水涨船高的还有心眼和算计。

孩子又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有心事无处诉说,加上有些从小会背负沉重的体力劳动,稍有机会,逃离劳作,他们便会用腿投票,相比困兽一般被锁在学校与村子田地,一刀刀切着喂猪的野菜,电影中叫琴的女孩有句话说“自由就是快乐”,打工艰辛,但可以有凭劳动所得的收入,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可以去烫个时兴的发型,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在农村,孩子心理若是得不到有效疏导,被人顺手一指,他们往往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与父母争吵之后的琴,独身来到深圳,做了酒吧服务员,那里群魔起舞,乱象丛生,她以后命运会如何,便不得而知。

不妨拾取电影中的几个片段。首先,自始至终,父母与子女都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比如父母回家时最为关心孩子的是成绩,他母亲找叫“龙”的儿子要成绩单,便说儿子的成绩倒退了,以前是第三,现在是第五。中国父母普遍的问题在于大多要孩子拿第一,不是第一的,就算没努力,甚至就算倒退,但一个班只有一个第一,第一下面的孩子,日子大多都不怎么好过,不是被父母批评,就是被学校遗忘,或者作为互文的两者,兼而有之。甚至考第一的孩子也未必好过,据我观察,有不少父母的做法是,给考了第一的孩子一个奖励,譬如许诺给ta买什么东西,甚至有直接像做买卖交易一样给予孩子钱财,这样做并非鼓励孩子自主学习,而是有目的地引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事并没有可见的“收获”,尤其是理想,爱好,精神等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么如果一旦看不到这些有形收益,孩子学习与培养的动力也便可能丢失。

孩子们并不需要过早沾染大人们斤斤计较的契约约束,相反他们更需要在这个并不美好的社会培养兴趣,看到光明与希望,这些希望有一天他们可能会发现只是从人造手电筒发出的,但如龙应台儿子对她的疑问那般,“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那么多黑暗好不好…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些什么吧”。如果可以说人不痴情妄少年,那么也可以将痴情换作天真,纯真,无知,等,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并不需要拔苗助长。让童年属于玩耍,便是要让成绩差也有存在的理由。

我妹以前天真,父母试图用自己的阅历来约束她,我觉得该放开,便劝说家人,让她出去走一趟,她回来俨然又变了个人,她自己也说这一行让她比以前知道了很多,至于到底有没有知道多少我又不得而知,至少她自己认为有收获,她也哭过,而有收获就一定就伴随有成长,眼泪也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契合成长。眼界往往不是父辈们苦口婆心便能传输的,而是非得经过自己身临其境的一番体验才行。至于父母对于子女为什么有种种期许,恰恰是因为父母深知没有知识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无论是租住毛坯房,还是没有起早贪黑的忙碌,还是挤进火柴盒一般的车厢。我之前工作的小镇,工厂里有大量的四川民工,没事我就去车间找他们聊天,大热天,他们说自己睡不好,房间蒸笼一般,加上工业污水严重,绕着小镇的河水乌七八黑,蚊虫乱生,若是不用蚊帐,蚊子肆虐,但用蚊帐小电风扇的风便又被挡去了一半。逼仄的空间,转不开腰身的房子关起门来就活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大暖袋。我们村里有位老人以前常说的一个笑话是,他早年跟某某一起进城,不知道厕所在哪,内急就找了个相对隐蔽的地方,正小解,被红袖章逮了个正着,抖抖嗦嗦的没尿成,还被罚了几十块钱。在多数农村父母的眼里,学习好就约等于以后可以进城生活,再推论就约等于可以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可以住上大房子。当然这些推论过程严重约等不了,那么父母是从哪里得来这些观点的?

这大概就要归结为父母自身的教育不足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给他们造成的心理错觉上了。农村父母毕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他们朴素的脑子里对于孩子日后的前途,并没有太多的选项,除了弯腰刨地,自己深受打工之苦,便不愿意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本来强健的体魄在日日劳作中严重耗损。他们在试图为孩子规避着这些痛苦,于是若能看到某某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日后将父母接在身边,便容易以此为榜样,用它作为孩子的励志梦想。

不过随着如今出路的增多,以及现实中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有些父母又走上另一条极端,便是不再逼着孩子上学,而是放手随便,你上学也好,不上也罢,辍学了便赶着他们出去打工,毕竟眼前有利可图,到手的是红绿绿的毛票子,我们村里就有不少这样的父母,譬如我有个叔叔,他家儿子每个月在义乌会有多少收入,他说起来骄傲的神情便难以言表,随后还也会鼓动其他人,“你还不叫你家孩子出去打工,上学有什么用,现在大学生反正找不到工作”。

再看电影中一个冲突达到极点的桥段,就是琴的父亲因为琴自称“老子”,气不过,与琴大打出手,扇了她的耳光,将她打趴在地下。看这段,我撕心裂肺,问题远远不止在父母的教育,而更多可能是父母与孩子交往时心理埋藏的地位等级(这个词说来沉重,但我想想还是用了它),在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中,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那是不能乱了顺序的。父母可以骂孩子,但孩子却不能口出狂言数落父母,即便父母是错的,否则就是忤逆,这个罪名很可以大到将人判刑,像卡夫卡有篇小说那样,父亲要儿子去跳河,儿子二话没说,居然真就去了!前些年村里听到一家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三五成群的大妈大叔聚在一起,便会暗骂世风不古,子女不孝。但是孝道的前提同样是建立在平等对待的基础上,孝道更是个民主的过程,有父母小时候虐待孩子的,孩子长大,父母老了,躺在床上动不了,他便冷暴力以回复。发展到极端,像天生杀人狂里的例子,不堪折磨的女儿干脆伙同恋人将父母碎尸万段,这类报道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问题便在于这种自高自大的文化体系下,父母的作风威严,孩子的谩骂便是对他们威权的挑战。“老子“那是只有父母才能跟孩子说的话,除非是“反了,你”!

初中时有个同学,他说话便喜欢带口头禅,那种惯性的骂娘满嘴乱飘,我们私下里便会在心里琢磨,他在家里会不会也这样跟他的父母说话。说白了,这种”父父子子“的观念根深蒂固,每个中国人大概都有感悟。我记得我有一次顶撞父亲,那是我与父亲发生碰撞最为激烈的一次,他以付不起学费为由,含沙射影,要让我退学,我那会好像是高三,一下子来劲,把身上穿的那件衬衫一撕,上面的纽扣瞬间四处飞迸,我不愿意,不想把这些年的汗水白白浪费,便跟他吹鼻子瞪眼,要不是前面太太辈的赶来劝阻,我险些要跟他动起手脚。但后来我并不觉得自己做得对,而是为此谴责自己很长时间。

正是文化的这坛酱缸需要改变,或者至少可以说应该修正,才能顺带纠正父母的观念,他们不大会沟通的教育方式,他们内敛隐忍的情感与行为。打工为孩子,孩子却并不希望父母都出门打工,这绝非一个不能解决的悖论。既然出发点都是好的,为什么父母的愿景总与孩子达不成一致?我想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理辅导机制,我们的教育是在灌输观念,却不怎么反省观念本身正确与否。就好象中国人养儿送终,为父独尊的理念,一杆子打死本身就有有待商榷的地方。

另一个让我觉得很无力的地方正在于文化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当前,通过教育才能大规模修正。而且这个过程可能并不会短,那些受转型期影响的人们,势必又会伤痕累累。

而我们的教育在干什么?它会叫人应试,甚至有些人,连这种受教育的机会都被剥脱,这几天报道的北京民工子弟学校陆续被拆除,叫停,(报道在此:http://vnetcj.jrj.com.cn/2011/08/16015210745551.shtml), 多出来那么的孩子该如何安置,民办学校层次不齐,设施落后,手续繁杂,公办学校需要各种证明,这无疑又是给开后门,找关系留了条正当的腐败之路。再提一个教育问题的例子,是我姐姐的两个孩子,她们在集镇上上幼儿园,幼儿园分大小班,共计五十人左右,但只有一名老师,这位老师没上过什么正规的师范,也没有过什么正规的幼师经历,但她是当地教育局的亲戚。她的证明都是当地教育局颁发并认可的。

奥威尔(?)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这样,要是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是让它的民众尽量处于蒙昧状态,他们一旦觉醒,或者接触到外面的新鲜思想,便会用来对比自己身处的世界。毕竟好与不好正是对比出来的,若是没有了对比对象,便没有了批评或好坏的维度。我老是觉得,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是有意的,它便不想让人们知道得太多。像这日益封闭的互联网,像要把人重新闷死的铁屋子。

当然,我非常希望这仅仅是我的小人之心。

 5 ) 不归途

我们自从离家的那一刻开始,便走上了一条回归之路,却永远也回不去了。

说实话,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精致的中国纪录片之一,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纯粹的“国产”货。2009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有一个群体:中国民工。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三年时间拍了中国外出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拍出了所有为了生计被迫远离家乡的人们的心酸。

尽管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有过感同身受,但是当2008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当镜头落到广州火车站的个体和细节上,才能真切地体会到,60万人挤在如此狭小的一个空间里,几天几夜不停的打转,推挤践踏,呼天抢地,实在是形同逃难,一切尊严都不复存在。当年在新闻联播上看到的消息,不过是几个人头攒动的远景和一切井井有条的解说。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

这就是中国的“人民”,也是全球化链条的最底端。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中国“富强”了,欧美国家也获得了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付出的代价呢?却是这些为他人提供优渥生活的中国老百姓在承担,家庭分裂了,妻离子散了,曾经美丽的家园污染不堪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没日没夜地努力地工作着,依然默默地消费着各式各样的食品——不管里面有没有不认识的化学成分。他们没有资本为工资微薄而抱怨,没有时间为公仆们拿着从微薄工资里扣的税住着联体排屋而心理失衡。他们一样为水灾,为地震而痛心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加油喝彩。他们打心眼里,就不想我们在任何一个方面落后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连美国媒体都知道向他们致敬,我们自己呢?

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很可惜,在现在的中国,我们依然不能通过正规的渠道看到这样真实的影片。因为官老爷们心目中“真实”的中国应该是歌舞升平,“和谐”一片的,我们伟大而富强的国度怎么能有这样的辛酸呢?

曾经,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家庭”;如今,我们只能远离亲人,“暂住”在自己国家,唯一能期盼的,就是心灵中的那片家园净土还能保留下来。

 6 ) 炊烟起处是故乡

在采访中,谈及在西方视角之下,这部片子是否会使自己的国家丢脸。范立欣认为并不会,这只是对于中国庞大农民工群里现状的诚实表达。

影片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场景切换。从最初的广场大全景,广州火车站黑漆漆的人群如同蝼蚁,亦如一种隐喻般,显示了每年春运归家大军的生活情况。然后带入夫妻二人的生活,在简陋的住处用近景拍摄,隔着昏暗的光和门帘,观众都能感受得到那种生活的窘迫。黑场之后,场景直接切换,拍摄夫妻二人在服装厂的工作状态。他们打电话回家,询问女儿的学习情况,苦诉春运买不到火车票,然后场景迅速切换到乡村,女儿脸庞稚嫩,切着猪草。以及在影片后段,女儿在深圳舞厅打工时的放纵模样,和家中弟弟奶奶在田间劳作的状态,以及父母在外打工且身体欠佳的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中国当代社会的家庭断层,也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2008年雪灾,中国南方的公路铁路运营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火车站滞留的人们,在广场上等了五天,七天,十天,还是未能踏上归家的路。女儿怕是从没见过这样的奇异场景,总是在笑,却被母亲严厉呵斥了,因为过年回不了家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女儿若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思考,又如何在此时此刻能够笑得出来。终是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得以回到家乡,在大年夜围桌吃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好像一年到头,无论其余的时间过得灿烂或是潦倒,能够吃上一顿和和气气的年夜饭,这一年便可以算作幸福美满。

但是冲突无法遮盖,终是有了那场父女的扭打。女孩子像头小兽一样,叫嚣着谁是老子,对着跟拍的摄像机说,你们就想看这样的吗?这段对我的震撼很大。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摄影机架在那里,一定会对被摄者造成影响,可能是心理层面的,可能是行为层面的,那么是不是也会有表演的成分,镜头所记录下来的,一定最接近真实吗?这也是我保留的一个疑问。

片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代表了三个时代,奶奶是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里,认为好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希望后代能够通过读书打翻身仗,梦想他们能够通过知识逃脱农村的环境。而母亲,在女儿仅一岁的时候便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母亲的天性致使她每次收到家书都会掉眼泪,但是经济条件又让她别无选择,她放心不下丈夫一人在外,也对女儿心存愧疚。而女儿,因为目光不再闭塞,她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向往的浮华,是否就是她所追寻的浪漫梦想,在打工的时候她说,对于我,自由就是快乐,终究也没有听从父母之言回家读书,而是只身前往深圳,踏上了最后一班列车。

父母的身体机能快速衰老,岁月不饶人,而归途列车要开往何方,答案只有思乡人自己知道。

 短评

从赵亮《上言方》里陪母留京不停申诉,最后黯然回乡戏剧性地“认贼作父”结婚生子的女孩;到季丹《危巢》里心机缜密,早熟得令人吃惊的姐妹花;再到范立欣《归途列车》里敢于和父亲对打的张琴,这些花季女孩都长着中国式的圆脸蛋儿,婴儿肥,时常紧蹙眉头,她们的理性务实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残忍。

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太贴近生活了……

5分钟前
  • EVANGELION
  • 还行

就没人注意到妈妈在许愿时说的这句吗:“菩萨保佑我的女儿,让她听话。我也不晓得我做错了什么,请你保佑她改正归邪”

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有幸看了国内首映,反映的现实很真实,很能打动人

9分钟前
  • 怀山鹿
  • 力荐

导演开拍前带有自己的情绪,那一家子有被其利用之嫌,不能说是真正的纪录片

13分钟前
  • MiaH
  • 推荐

何止是心酸,简直是心痛。

18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力荐

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纪录片大国,这里有太多东西需要记录下来

22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回不去的家乡,没有归途的归途。

26分钟前
  • 白暖暖
  • 力荐

当琴琴对着镜头喊出“这就是真实的,你们不是想要真实的吗?这现在就是真实的!”的那一刻,我对纪录片导演应有的立场产生了质疑,这就是你一直在等待发生的戏剧性高潮吗?

29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沉重

30分钟前
  • 生·人
  • 力荐

生活是狗娘!这简直就是一个单薄的伪纪录片。这东西如果也就打着纪录片的幌子震撼一下老外,作为中国人,我总之是都见怪不怪了,别跟我说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春运,没看过新闻。这闺女倒是演技不错,可以考虑以后往电视剧发展了。★★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其实这个也不能算真正的纪录片了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先锋光芒·镜容】我不是仅仅想拍一个空巢家庭的故事,所以我花了三年时间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当道德尺度难以把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是属于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尴尬。火车经过六盘水,有个雪山间车体通行的俯拍,我等那个镜头等了三天,我想用那一幕说明这种生存状态是务工者的群像。——范立欣

3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⑴万恶铁道部⑵这个社会对不起那些明知前路艰难、未来渺茫,却仍在努力挣扎、坚忍、对生活只有最低要求的人们⑶大多数人都被迫远离亲情、故土的国家,即使拥有奥运盛典,河山壮丽,也不值一提⑷我们凭什么比他们活得有尊严和有保障?⑸「你们不是要真实吗?这就是真实」

42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终于看了,广州火车站春运场面完胜北京

4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真实的力量

47分钟前
  • juan2m
  • 力荐

上个月在UCCA看过了。可看性是不错。广州火车站的场景很震撼。但是,说实话有点迎合西方人口味。某些场景摆布的痕迹太重,搞得更像剧情片。后来也问过他家摄像,他说确实有诱导性提问,和人为加快故事进程的问题——这些手法我觉得对于人文类纪录片来说,有点问题。

51分钟前
  • 熊猫儿
  • 推荐

【MOMA】这是一次能让我甘心承认北京比上海的文艺事业更活络的放映。当我们把世博等排队形容成春运自己却从未真切体验过那玩笑本身时,画面上无数涌动背着行囊变成质点的人却是年年都要痛苦焦灼屈辱地走这个流程。触目惊心。小女孩对着镜头喊出的那句“你不是要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抛砖引玉了

52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春运只是个幌子,这片子其实是讲父母和儿女关系的(而且道理很universal不局限于农民工),要看到最后一刻才知道"last train home"到底是什么意思。加拿大的纪录片资助体系真好。

54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一阵阵的寒战

55分钟前
  • Jimm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