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婆

HD中字

主演:蒋云洁,蒋美林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矮婆 剧照 NO.1矮婆 剧照 NO.2矮婆 剧照 NO.3矮婆 剧照 NO.4矮婆 剧照 NO.5矮婆 剧照 NO.6矮婆 剧照 NO.13矮婆 剧照 NO.14矮婆 剧照 NO.15矮婆 剧照 NO.16矮婆 剧照 NO.17矮婆 剧照 NO.18矮婆 剧照 NO.19矮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矮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 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冬天来了,小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小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海军上将星月夜帕克 国语版笑傲江湖1978国语瓦塔妈咪贾斯汀·汀布莱克与田纳西孩子们外星人事件II新:追龙浪漫医生金师傅2复仇笔记搏命单刀夺命枪子不雨双姝奇探第三季北极狗山海经之赤影传说无敌幸运星粤语我们的冬奥前三重回1990一天一夜开水喇嘛天官赐福第二季日语版疯狂的贵族下海大饭店第二季菲丽希缇霹雳娇娃2恶老板阿提克斯研究所成成烽火之营救行动再见了老师魔法少女伊莉雅:雪下的誓言美味求婚共和国医者像雾像雨又像风哈勃望远镜最终正义金帝手工车厂 第一季芬妮与亚历山大冰血暴第二季许你情深似海诺亚动物诊所病历记录簿唐人街探案2 剧场版路易不容易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矮婆

比起电影,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没有电影情节中传统的高潮与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宁静细致的内心表达。很早之前看的这部电影,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还是记得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电影通过孩童稚嫩的声音和脸蛋,以他们的视角讲述了当代社会农村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在平时只是听说过的概念在这部电影中被一一展开,质朴的呈现给了观众。这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它真实的展现,农村的生活,小孩的内心,老人的观念;没有直抒胸臆、夸夸其谈,但这一切都被融合在画面中,留给观众细细品味。一个从小就被迫懂事的小女孩、一个留不住代课老师的学校、一个世世代代走不出贫困的农村。不仅仅是一个,它映射的是社会上无数人的生活,真实而让人心疼。

 2 ) 矮婆太乖了

太真实了 会触及到自己 有几幅画面和我小时候很像 瞬间把记忆沟回从前 后妈带着孩子送礼求学 回来和他爸发生冲突;为了生存租一个破旧矮小的房子 这些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写照,当然也是我的 矮婆真的太懂事了,小小年纪承受了超越他这个年纪应该承受的,太懂事了,真的默默承受了好多,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妹妹独自吃一个桃子,矮婆的反应竟然是不敢吃,就算拿上还是给奶奶分一半;妹妹想跟妈妈睡,只有矮婆一个人睡。吃完饭还得收拾碗筷,好像是她的。 因为自己亲妈抛下自己离去,让她以为自己是多余的,活的小心翼翼,处处不给别人添麻烦,小小年纪照顾一大家,看的太心疼这个女孩子,不会表达不敢表达,希望她一切都好。 一个多小时把视线拉回到一个大家庭中,矮婆的父母进城务工,自己抗下生活重担;一次一次的看着身边熟人都走上打工的路;自己看到大城市的繁华,以及经历亲人的生死不离,她也慢慢长大,最后的画面太暖了,一朵花就像矮婆一样纯洁美好。

 3 ) 0217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4 ) 院线电影《矮婆》2021年09月07日上映,导演有话说。— 蒋能杰

酝酿这篇文章半个月了,迟迟没动手,我习惯了用影像表达,文字比较弱。惭愧学生时代还做过“文学梦”,还写文章写小说投稿,遭遇退稿多了,打击多了,梦想就变了。小时候喜欢看露天电影,特别是香港武侠电影启蒙了我,上大学我疯狂痴迷电影,文学和电影有很多共同点,只是表达的介质不一样而已。

这篇文章不只关于电影《矮婆》,关于我个人,关于社会,关于行业等。或许有点杂乱,想说的话有点多,文章有点长,我尽量梳理表达清楚。

电影《矮婆》定档海报

感谢我大学时光,明确了我想做的事,所以我的人生很难被安排,这是很幸运的事。虽从业早期有迷茫,困惑,质疑自己,但一直有一个方向和目标,所以毕业十几年来,一直过得比较充实。

上大学我不敢跟同学说我想当导演,想拍片子,怕他们笑话我,我高中大学都是学理工科的。我大学期间,整天就不务正业,泡图书馆,疯狂看电影,不喜欢的科目还常翘课,考试常挂科,所以我不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也不是啥学习榜样,欣慰的是,我并没有荒度时光。

刚毕业几年,老辞职回村拍纪录片,刚开始父母不支持,当然,没把我赶出家门,已经是很大的支持了。后来父母家人慢慢也理解了,更多是出于无奈,管不了我。

可能电影看多了,就想拍,拍剧情片门槛较高,拍纪录片门槛不高,特别是当今数码高清时代,设备不是大问题,关键得有想法,有创作的欲望。拍啥,拍最熟悉,最了解,最能触动我,最想表达的,那就是家乡的人和事。

2005年,我高三暑假,跟堂哥学摄影,我用胶片拍的一张照片(下图),这就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照片里第一座房子就是我家,这个地方叫“棉花沙”,以前是种棉花的地方,“沙”在老家是土地的意思,我祖先在这里盖房子,后来生下我。

我早期的作品,就拍老家的人和事,电影《矮婆》大多取景也是在老家,当时四五十号人的剧组,也是吃住在我家。为什么讲这个,《矮婆》有浓浓的故土情节,除了关注社会和当今,也算是致敬我的童年,很多情节改编我的童年往事。

改革开放后,极速变革的中国,城镇化很厉害,我老家村庄也不例外,变化很大,还好,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回去还能找到承载回忆的东西。我一直在努力做有生命力的作品,希电影《矮婆》除了有点文献价值外,也希望更多人找到回忆的共鸣点。

电影《矮婆》主场景地 - 棉花沙

《矮婆》是关注乡村,关注儿童,关注教育,也探讨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问题。这些话题,我之前纪录片就有关注和探讨。我不安分,创作爱折腾,非得折腾一部剧情片,拍《矮婆》虽不易,但想要的感觉,想要的风格都有了,包括想上映,都已满足,心愿已了,也就没有后悔了。这过程,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后面再细说。

我出生于乡村,父母在家种地很难维持我姐弟三人上学,虽艰难,但我父母特别重视教育,以至于我上学压力再大,不敢乱来,不敢太叛逆,怕辜负他们。当我去了大城市上学后,再回头看自己的家乡,可能就没那么习以为常了。

为什么乡村教育资源这么匮乏,为什么师资力量跟城里差距这么大,为什么代课老师那么点工资还常拖欠。中国经济发展,掏空乡村,让这么多孩子留守,但为什么不能好好反哺乡村,特别是乡村教育。其实农民工也无奈,包括我的父母,被时代洪流裹挟,没有太多选择,挣得了钱,陪不了孩子,陪得了孩子,也就挣不了钱。城市只需要农民工的劳动力,并没真正解决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还有户籍限制,还受歧视和驱赶。

电影《矮婆》很核心一句话就是“呆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希望有一个归宿。我是2017年因为孩子教育问题,也离开返乡五年的乡村,常住广州,进城看到农民工就很亲切,电影《矮婆》也努力呈现关于农民工和农民工孩子上学问题。

电影《矮婆》截图

我早期的关注乡村教育和儿童题材的公益纪录片,去过不少高校放映,也是希望影响一些大学生,但最近几年很难进高校放映了,哪怕是公益题材作品。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其实还是很需要人文,要不高科技拿来干坏事,并不造福服人类,就很麻烦。

电影《矮婆》去了几所城市的中学小学放映,包括还有家长带孩子来看,更多当教育片来看,让孩子了解乡村生活,了解中国,培养孩子人文素养,这很好。有些老师和家长就借此教育孩子,意思你们多幸福,你们应该珍惜机会,多好好学习。是的,大城市孩子相对幸福很多,拥有那么多硬件软件优质资源,有些奢华是乡村孩子无可想象的,但这都是他们应该得的吗?当然很多觉得就是理所当然,更不会去感恩和回馈社会。

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乡村出生的孩子可不止输在起跑线上,后面遭遇会更多,比如国内的985、211高校,乡村出生的孩子比例越来越低,其实乡村孩子没法在当今环境下去PK和竞争。我了解的很多乡村家庭,放弃教育,甚至觉得读书无用,现实是他们很难通过读书来阶层流动,改变命运。当然,中层也很焦虑,教育到底问题出自哪里,可能我一拍片子的也解答不了,也就只能用影像作品方式去思考和呈现。我还是坚信,教育是改善和解决社会矛盾最低成本的方式。

希望乡村的孩子能更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个人,其实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和环境里,把自己和孩子保护得再好,做到独善其身也是很难。这么多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你我。

希望国家能建立合理公正的制度,以此界定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并解决各种可能的纷争,从而确保所有人能好好生活在一起。要不社会很难真正稳定,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电影《矮婆》主海报

片子是关注和探讨刚才聊的问题,个人浅谈,但好像扯远了,回归到电影《矮婆》本身。片子是2015年开拍的,2016年拍完,2017年拿到公映许可证,2018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后电影《矮婆》还去了上海电影节,华沙电影节等十几个影展,很好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当然,不只于此,还希望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见,才能更好的发声,要不这类片子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最近两年,曾一度想放弃上院线,视频网站发了得了,但最终还是在制片人程以鹏等朋友的努力下,得以上映。

关于电影《矮婆》的缘起,是一位国内拍了多部儿童题材电影的前辈启发,感谢他。回溯到2014年,一位朋友引荐认识,前后也见了多次,前辈一开始就说我拍儿童题材纪录片拍得不错,鼓励我拍一部儿童题材剧情片,还说投资一百万,我也傻不拉几的相信了。我激情满满的写剧本,注册公司,拉团队筹备。他也很给力,2015年就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我们也取了片名,叫《云在故乡等我》,编剧也是我的名字。最后这位前辈看了剧本,说太文艺,太平淡,冲突太少。当然,我剧本确实写得也很一般,也没写完,投资更多是市场商业行为,不投我也特别能理解。后来他说出拍摄电影设备,再后来联系他,他就不搭理我了,我也就不好意思再打扰。

2016年 电影《矮婆》冬季开拍合影

当时剧组筹备得差不多了,找不到投资,就自己筹借钱拍,很多导演剧情片处女作不都是借钱,卖房之类,我也可以。把计划去长沙买房的首付花了,夏季拍摄小几十万投进去,到冬季拍摄就已经借了五十多万,感谢亲友的信任和支持。特别是拍摄后期,北京好友晓苏姐的公司也投了几十万,其实不太好找好友投资,因为很可能回不了本。

记得2016年出来样片,我把样片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的这位前辈看,说要不要投点后期费用,他看了片子,说了很多,就是没投钱的意愿。后来我就直接说了,既然你没投钱,能不能把第一出品方让出来,因为申请拍摄许可证,他们是第一出品方,也就是版权方代表,后续所有发行销售,基本只认第一出品方。那会经济特别困难,为表示诚意,带着样片,借了路费,和制片人从湖南跑北京去跟他谈,他说别急,我给你申请政府补贴,电影扶持基金之类,其实我已不太信任了。和这位前辈沟通多轮,不愿出让,不得已放弃。我们只能重新写个内容简介,更换个片名,片名就叫《矮婆》,重新申请报备,和申请公映许可证。

两年后发现,给我申请拍摄许可证的前辈,拿这片名拍了别的电影了,编剧当然不是我,内容也不相关了。好友发现咨询我,还以为我的电影上映了。关于更改出品方这事,早期伤我太深,不是我不释怀,还是很感谢这位前辈的忽悠,让我勇敢迈出这一步,片尾还特别鸣谢他。

电影圈我没怎么深入,都不觉得自己是圈内人,听说影视圈混子不少,比如三拍人员,刚开始拍胸脯,保证没问题,后来拍脑袋,这事不好办,最后拍屁股,走人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啥圈都不是,常自我介绍就是一位拍片子的屌丝,心里想,自称屌丝,是不是不用那么多虚伪客套。

电影《矮婆》拍摄花絮照

其实关于影视行业扶持和补贴,很多城市投入不少,但我了解真正做创作的电影人,拿到的并不多。这里面猫腻和水分不少,回扣和公关费太多,我个人甚至觉得这是干扰影视行业市场的行为。这些补贴说白了是纳税人的钱,希望落实到真正拍电影的人手上,少一些套钱,为补贴去创作的作品,补贴出来太多的烂片,也实在对不起纳税人。

有同行说,你这么说,会得罪很多人,哎!我是不吐不快,我这次上映,下次也不知道啥时候,可能也就十年八年拍一部剧情片吧,主要时间精力还是在做纪录片。希望有创作能力和有才华的导演,还是得坚持创作,虽艰难,但不能把市场和话语权让给讨厌的那帮人,行业还是得靠作品说话。

电影《矮婆》截图

回到《矮婆》片名,乡村习俗是贱名好养好带,所以老家很多男的叫“矮子”,女的叫“矮婆”,类似于“狗剩”“狗蛋”之类。片名受香港许鞍华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影响和启发,看片名以为“桃姐”是一位年轻女郎,后来发现是保姆老太太。“矮婆”也不是老太太,是一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生活上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和一位残疾老奶奶的小女孩。在乡村,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很多长子如父,长女如母,需要承担更多。

这部电影前期拍完五年多了,感觉像个预言,表演出去打工的,除了主人公小云洁,在社会力量资助下继续上学,其他小男孩都外出务工,早已步入社会了,包括表演的代课老师也真的去打工了,连片中表演去世的奶奶,两年后也去世了。所以当时找他们来表演,状态是对的,本色出演,难怪很多人把这部作品当纪录片看了。

电影《矮婆》剧照

电影《矮婆》得以拍摄顺利完成,感谢我剧组的团队人员,特别是核心主创,当时没钱也来友情支持,不离不弃。整个团队,中途没一个人拍屁股走人不干的,拍片过程中,还忍受我糟糕的脾气。

片子拍摄的每一个晚上,我都是半睡半醒的状态,说梦话,睡梦中梦到第二天拍摄进展不顺利,又出问题,没法解决。我工作太爱较真,工作中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我也是初次拍剧情片,没太多经验,工作上又看不惯不靠谱,关键时候掉链子的合作伙伴。电影制作是环环相扣的,一个部门出问题,其他人都得等着,努力都白费。还有就是赶时间,多一天拍摄,就得多几万块钱,想弹尽粮绝之前,完成所有前期拍摄。

记得2016年初,冬季拍摄在广州杀青聚餐,很开心,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和解下,原谅我的坏脾气 。那晚大家相互敬酒,表示谢意,部门老大发红包,轮到导演组发红包,其实我微信已没钱了,几块钱也不好意思发。筹借来的钱,结完剧组尾款,已经没钱了,当然,要好的核心主创费用还是继续欠着。我只能悄悄的跟制片主任宿文英说了下,替我发了个红包,署名为“导演红包”。

电影《矮婆》拍摄花絮照

拍电影《矮婆》现场发了不少脾气,骂了不少人,不是骂了我就开心了,其实我也很自责内疚,为什么不好好沟通。拍完《矮婆》好久都不想碰这个片子,特别是刚拍完那两年,至今都五年了,还没勇气启动下一部剧情片的拍摄。这几年都在做小成本的纪录片,这个更得心应手,可以来疗愈我。

我有时也感觉融入社会困难,不善于跟人沟通,习惯网络沟通,有些片子就网盘发。我被父辈兄长批评几次,说我出来社会十几年了,能不能学会跟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哎,我也在努力修行。

有人问我为什么钟情儿童题材,可能是我智商有问题,比较适合拍儿童,和心智障碍题材。成人世界太复杂,小孩相对简单单纯,没那么复杂,也就没那么多脾气。我其实就一屌丝导演,装不了高大上,工作室和团队也做不大,现已是解散状态,很多还是临时合作,关键我不擅长运营和管理,发工资压力也大。

可能我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希望,还有愤怒,还有创作的欲望,借此多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如果我对这个世界失望了,绝望了,我可能也佛系了,不再创作。也可能这是气话,因为我这人没啥本事,除了拍片,其他好多工作做不了,也没兴趣。

关于《矮婆》的后期也有点漫长,做了差不多两年,剪了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我和执行导演孙亮剪的,可能是我第一部剧情片,想讲的东西太多,故事和叙事视角都乱。第二个版本是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推荐的剪辑师,不是剪得不好,从商业和发行视角来看,更好。只是把我想要的感觉和风格剪没了,我很较真,就好比我生一个孩子,发现不像我了,接受不了。最后通过好友郭柯,就是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联系上了台湾的前辈廖庆松老师,廖老师从台湾飞到北京,给我片子修改了一个星期,定剪了。

关于电影音乐,我做习惯了独立纪录片,不喜欢用音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音乐的预算了。但廖老师说还是想加点音乐,最后引荐了台湾的前辈林强老师做音乐。这两位前辈合作特别爽快,还很谦卑,虽拿了几届金马奖了,知道我们预算少,也没讨价还价,我们也不好意思给太少,因为这样太不尊重劳动成果。

两位前辈主要还是出于扶持新人,廖老师边剪辑边教我,为什么这么剪,注意视角,注意情绪,注意节奏,注意还原电影感觉,注意用写意的空镜头,这我都记得,受益匪浅。最后廖老师不是一秒一秒的删改我的作品,是几帧几帧的修改,尽善尽美。林强前辈也在邮件鼓励我,有种薪火相传的感动,给了我力量。

我个人特别喜欢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特别是《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这三部。电影《矮婆》有点致敬侯孝贤大师的味道,至于拍法和长镜头,早已是前辈玩剩下的。我很意外,也很荣幸,我的剧情片处女作,能请到了侯孝贤导演团队御用的两位前辈加持。

最近两年,因为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的意外广泛传播,不少学生和新人发作品给我指导和提修改意见,我选择性也参与了一些。只是很抱歉,实在太多,没能一 一满足,主要我也要忙创作,还有花一定时间去赚钱养家糊口,毕竟有两个娃。等我创作减少,空闲时间更多的时候,可以更多的参与。

当然,拍片我还是新人,我还在探索和学习,特别是剧情片拍摄。影像创作,只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一个工具。我有时也在想,有生之年,会不会找到另外一种更适合我的方式,这也不一定。

关于片子参展,有一件事情印象深刻,2018年去西宁的FIRST影展,需要付费包场,做产业媒体场放映,包括我和制片人的交通食宿费用也没有,我跟电影《矮婆》摄影指导肖海平借了两万块钱解决。

在回程的火车上,回想往事,情绪低落,刚来广州两年,很不如意,禁不住泪如泉涌,吓坏了邻座的朋友。当时我还微信跟家人交代后事,那会特别理解胡波导演,选择用一根绳子告别这个世界,选择离去。那天火车终点站到北京南站,我的银杏伙伴冯璐开车到南站接我,特别体贴我,陪我喝酒吃饭,最后醉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感觉好很多,特别感谢冯璐。

我是2017年进城来广州的,组建小团队接些偏商业活赚钱,负债五六十万,每年还一点点,去年2020年还清最后一点。其实欠亲友的钱,他们很少催我还,很多还是分笔还的。还钱的时候,多位朋友说不急,说我还年轻,有家庭,还要拍片,需要花钱的地方多,我特别感动。

2016年,我因为拍了系列关注社会的公益题材纪录片,入选“银杏伙伴”,有基金会连续三年补贴,家庭和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了却我最困难三年的后顾之忧,已经很幸运了。

说起幸运,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没经受太多的苦难和坎坷,不像我父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养家和活命,还能每年出一部作品,已经很感恩了。

我在关注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很关注我,每一个片子出来,背后有很多人支持。包括想在老家为乡村孩子们搭建免费阅读平台,创办四家乡村图书屋,也有一帮好友让我梦想照进现实。所以我每个片子片尾都有长长的鸣谢名单,也有好多不愿署名的,挺不好意思的是,支持者太多,有时还忘记署名,反正我接下来还有新片,到时加上,再鸣谢。

很多自媒体推我片子,喜欢哭穷卖惨,其实我没那么多惨和穷。纪录片行业从业者,确实经济状况不乐观,我也是从事这个行业比较早,拍片子早,有一些作品,积攒了一些口碑和人脉,要不也很难坚持下来。

我家庭基本生活还是有能力保障的,吃住成本不高,虽拍片烧钱,但有造血功能,毕竟会拍视频,大不了多接点商业活,少拍点不挣钱的纪录片。我镜头关注的好多群体,其实他们活得更艰难,相比较他们而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了。

至今没房没车,也就没房贷车贷的压力,网友造谣说我深圳有房,财务自由,不要相信我这一套,我不知深圳有房的消息来源于哪里。不过,我投入拍片的资金,也够在一线城市付个首付了。我还想这部电影回收成本,也够我买房首付了,没谁规定我不可以买房。

毕业12年了,我也想给家人孩子更多的保障,可能是我对生活物质追求不高,对吃住穿没哪么多追求,也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特别在创作和经济的压力下,处于抑郁的状态,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是最多的,家人是我坚持活下去最大的动力。听说走出抑郁状态下的人,会更坚强,我但愿如此。

我的纪录片作品太过于真实,太关注社会和底层,也时常有质疑,说我不“爱国”,可能对于“爱国”理解不一样吧,有偏差。片子出来就是给大家观看,给大家批评的,很多犀利的批评特别好,也影响了我的创作。

电影《矮婆》豆瓣现今评分有7.7分,在国产影片里算是高分了,我都觉得过誉了,超出我的预期。对我和我作品的造谣和恶意攻击,甚至给我扣帽子,我就不能理解。拍片12年,首次打官司,还是跟一位涉嫌造谣诽谤,乱给我扣帽子的网友打官司。我特别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两字,也想践行一下。有时我看网络的一些言论,很不能理解,得有多大的仇恨,才能说出这么肮脏的话来。坚守“法治“很重要,纵容网络这帮喜欢造谣扣帽子的喷子,如果从线上蔓延到线下,那就很麻烦。

我常用纪录片方式呈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去发声,因为很多群体发声困难,但他们是需要得到关注的。当然,现在沉默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朋友劝我少讲话,多拍片,想想也对,影像创作才是我擅长的方式。

面对社会有时愤怒,觉得太魔幻,愤怒让我持续创作,并不我不“爱国”,我和我孩子生活在这片国土上,我不希望子孙后辈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和环境里,想以微小的力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老了以后,少些遗憾。要不,我拍那么多不挣钱的纪录片干嘛,努力多做商业视频,多赚钱,我自己过得好就可以了,关注啥社会。

我没那么多仇恨,更不会用作品宣言仇恨,我更多的是感恩,也希望我的作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和解,包括跟过去和解。我觉得仇恨会让人失去理智,我讨厌“仇恨”教育,希望教育回归到“人”的教育,所以我作品努力在关注时代,关注个体,关注人,也在努力讲“人话 ”。

最后是关于《矮婆》院线上映,当今是一个流量和看脸的时代,现实生活不易,理解大家更想看娱乐、轻松、愉快的东西。我也知道文艺片,纪录片排片不会多理想,我们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希望文化更多元,包括院线排片也更多元。

我和我的团队也基本是年轻的团队,也没多少院线经验,野路子推广,各省直辖市建群,努力给意愿观影观众更多的服务。虽影响排片很难,努力去影响一点,发行预算也极有限,只能发动我个人朋友和志愿者助力宣传。每次不管拍片还是宣发,不少朋友助力,欠下不少人情债,只能互帮互助。

如果排片很不理想,有些想看的观众没法在影院看到,只能说抱歉,你理解一下,等视频网站上线,或者等片源吧。

感谢感恩所有为本片助力的亲朋好友,也感谢即将去影院捧场的观众。

(本文没有独家和原创,欢迎转载转发! )

蒋能杰导演院线电影《矮婆》定档9月7日,全国各省直辖市官方观影群发布!

蒋能杰导演公益电影《矮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

没有人是演员,这就是他们的人生|马纶鹏

希望“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成为历史名词 | 蒋能杰

 5 ) 毫无演技,全是感情!

看似很平淡很粗糙的剧情,但是又处处能激起浓烈的情绪~

看完《矮婆》,又补了导演的《路》和《村小的孩子》,越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越是有种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想必跟拍了这群孩子多年的主创团队情绪更加复杂~

我小时候也在村里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虽然条件不似片子里这么艰苦,但有些细节也能引起共鸣(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学校老旧的桌子和没有塑胶跑道的篮球场、狭窄的公路和一过车就会扬起的尘土、农忙时一声招呼就来帮忙的邻里……)这是不是全国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

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小孩,他们算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打工”喃~他们有没有为过早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后悔~他们是进了工厂,还是拾起了学业,还是抓住了风口~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看完导演留守儿童三部曲之后我最感慨的是:

农名工父母哭着对孩子说好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的时间~

可是当代年轻人,读书10余载,考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博,有多少人不是打工仔,又有多少人在两点一线得996 007……

在车间流水钱上打工和在办公室电脑桌前打工,从体力到脑力,似乎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这一代的我们未来教育小孩该怎么说?(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时间……)是读书吗?好像又不止是读书……

不是读书没用,读书当然有用!只是用感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喃?

 6 ) 生为女孩…

在长沙南站独自看完了整部片子。 片子的节奏缓慢、悠长,光阴也有点灰暗。比较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例如里面的女主角矮婆作为一个被生母抛下,一直靠奶奶养大的孩子,懂事、孝顺、贴心,童年也过得压抑而自卑。 而所幸的就是奶奶是她们三姐妹的守护神。 奶奶意外辞世后,她们姐妹经历了去广东,然后进不了学校,又回乡村的经历。 对比起矮婆的沉默和内敛,有自己亲身妈妈的妹妹云霞,相对来说比较任性,当然她也比姐姐活的看起来欢快一点。 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情节就是她的奖状和小红花。奶奶在世的时候,她把奖状和小红花贴在奶奶的床头。奶奶走后,她想把奖状撕下来贴到妈妈的房间。到了准备去广东读书的时候,她又想把奖状带到广东去,直至最后,奖状又被贴到了老家的土砖墙上。 一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张奖状呢?因为这张奖状几乎是一个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全部的价值呈现和定义。能够让父母和伯伯她们夸赞她们的就是:她们读书还可以,听话!这也是她们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 文末矮婆住到了奶奶曾经住过的那间房,一个人,她不怕。 但是晚上还是被自己的月经初潮给惊醒了。我觉得此处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这是一个女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她开始成长的一个标志。伴随着奶奶的离世、妈妈的回来,生活又开始发生了新的一个轮回,但是她终于开始慢慢的长大了。 曾经因为下了一场雪,云霞的多肉差点被冻死。而第二年的夏天,也就是矮婆月经初潮的那一个早晨,阳光就刚好撒在多肉的叶子上,在露珠上折射着耀眼而闪亮的光芒,那一刻是全剧里矮婆为数不多的露出笑容的一次,生活终归是越来越好了。

 短评

用过于“电影”的镜头企图表达非常“现实”的记录,在我看来就是充斥着调和不当的生硬和尴尬。

6分钟前
  • 说明书
  • 较差

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云洁默默的看着同龄的男孩子逃离乡村去打工,默默的接漏下来的雨水做家务,默默的与奶奶日常相伴,默默的随父母到广东又回到家乡,她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又仿佛不在其中。

10分钟前
  • 迷迭
  • 力荐

沉默的云洁也是成熟的矮婆,故乡与远方都摆在眼前,命运的牵绳左右摇摆,她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个和一群留守儿童的日常,戏剧性较强,但表现自然加上真实人物,是有很抓人的点。几处相对轻松的乡间儿童群戏,略有日影的格调,不过整体色彩偏艳。北影节百老汇

15分钟前
  • 郝小勺
  • 还行

懂事的孩子真让人心疼。「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18分钟前
  • 咸鱼陈
  • 推荐

奶奶去世那段合上了心理节奏,而且我切实摸到了成绩进步了奶奶却不在了的那段难过。到广东入学失败的情节也很准,所谓被遗弃和损害的。整体来讲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还是做不够好,说方言都没免得了尴尬,然后剧本还是太重了,调色也略过。廖桑和林强这两年在内地青年导演的片子里出镜率真是高啊。

20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个人生命体验的完整纪录,散发着木头味的房屋,路边摘来即食的“pao”,项上铃声清脆的水牛,以及美丽但噬人的池塘。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影片呈现了方方面面。PS,摄影真的超赞!

23分钟前
  • Bill
  • 力荐

在對非職業演員的指導和調教方面有所缺欠,但同意惠子的觀感,影片於“糙”中有余華小說般的利落的力量。2021年9月8日(農曆生日)20:50於百川荔灣3號廳,當日全市僅此一地放映。

28分钟前
  • Bork
  • 推荐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3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特色的“青春残酷物语”,是历史进程里的阵痛与个体的命运定型,与个体的成熟、变化几无关联,毕竟中国的孩子太早熟,又必然要认同命运的安排,过早的见识到了庞然大物,太可悲,电影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有力见证。

37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很踏实,规避了很多戏剧性的东西,选择了日常的片段。最后收在一个少女的成人礼是个有意思的选择

40分钟前
  • 张小晗
  • 还行

给自己打个分吧!虽该片让我最近这四年都处于一种负债几十万的状态。但电影《矮婆》作为我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想要的故事,感觉,风格基本都有了。虽过程痛苦,也有快乐,梦想已了,所以给了四星,三星是电影本身,一星是给自己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幕后支持我的亲友,还有家人。 - 蒋能杰

43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没有达到个人预期,有一种隔靴挠痒之感。蒋能杰拍纪录片出身,这为首部剧情片,多多少少带着纪录片的感觉去走。作为一个湘娃子来说,也许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是他的本意,也许去掉了某些为了拿龙标而妥协的素材,不得而知,对这点,他在深圳首映点映场里也没做正面回应。语境禁锢下,太多无奈。Let it be。#深圳海岸影院20180717导演见面会场

46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一副留守儿童的生活画卷,质朴的影像中透露着生活的无奈,平淡的叙事里掺杂宿命的轮回。

48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还行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和走丢的黄牛告别,和喜爱的代课老师告别,和溺水而亡的伙伴告别,和外出打工的哥哥告别,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和曾经的自己告别,于是简单的小云洁便成长为装满心事的「矮婆」。PS喜欢影片另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并且希望片方换一个好看点的海报。

4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远离故乡的车窗,最后又成为无奈的归家之旅,然而对于「我不知道怎么描述我的母亲」的女孩而言,家已经不再为家,奶奶的房间作为一个留守的空间在剧情中的不断变化颇有深意,收尾相当之好。影像非常之克制,所有的最大信息量的部分,皆是点到为止,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小说。

52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1.一部质朴、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片,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同时还涉及空巢老人、乡村教育(村镇学校留不住老师)、进城务工潮(连少年与代课老师也无法免俗)与矿工职业病问题。2.固定机位长镜头贯穿全片,中远景为主,冷静克制,同时也让影片仅有的抖动镜头(孩子们坐上卡车离开家乡)与寥寥几处特写(如在奶奶葬礼上啜泣不已的云洁)显得更为动人。3.众位非职业演员实名本色出演,朴实可感,两姐妹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4.西南云雾缭绕的淡青图景让我想及[面纱][那山那人那狗],乡野山水的空镜太美,室内戏布光也绝不粗糙,廖庆松的剪辑与林强的配乐更是品质保证。5.打弹珠,放炮仗,被同学集体扣留扔传作文本与起绰号,令人忆及童年往事。6.生活是苦涩的,故乡终归要离去,在都市中也注定漂泊,所幸,总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花儿也会再开。(8.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当代中国留守儿童电影有两种,一种是《米花之味》,另一种是《米花》以外的全部。

55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60分钟前
  • 嘉木
  • 力荐

作为剧情片,剧情很尬很尬,人物和故事都很模式化。看得出来导演对于农村和留守儿童有很深的关怀,把影像作为一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抱负的工具,非常的实用主义。但这不是真正的电影,更不是好的艺术。

1小时前
  • 彼岸流年
  • 较差

3.5。纪录片的形式风格拍的剧情片,与导演本人有关。去情节化的叙事和去戏剧性的表演,但事件足够紧密,整体较为流畅。大致是散文电影的语法,结尾惊艳。乡村生活,留守儿童,死亡,离乡务工,亲情疏离,现在这种题材有点多啊

1小时前
  • 王写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