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

正片

主演:朴勇宇,高雅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 / 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爸爸 剧照 NO.1爸爸 剧照 NO.2爸爸 剧照 NO.3爸爸 剧照 NO.4爸爸 剧照 NO.5爸爸 剧照 NO.6爸爸 剧照 NO.13爸爸 剧照 NO.14爸爸 剧照 NO.15爸爸 剧照 NO.16爸爸 剧照 NO.17爸爸 剧照 NO.18爸爸 剧照 NO.19爸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驳“此片男权主义”并由衷感激我的父亲

印度男神阿米尔•汗向来以敬业,作品优秀,关心印度社会,支持印度改革而著称,新片《摔跤吧,爸爸》(此片名的翻译者心里是怎么想的?)下午看完,感动之余,刷豆瓣影评,真是令人伤心,居然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片是妥妥的直男癌、大男权主义思想,绝不能同意!

理由有三:

一、作为父亲,并非一味逼迫女儿们摔跤,而是首先发现女儿们的天赋;并试图以一年为期,摸索摸索;并忍受了全社会的嘲笑与鄙夷(男权主义才不会,他们最在乎的就是颜面)

二、女儿们不仅有摔跤天分,更有反抗自己命运的勇气,在朋友的婚礼后,她们明白,摔跤并胜利,是她们摆脱宿命的唯一出路,第二天,她们就主动训练了

三、本电影并非要说大女儿夺得国际冠军,是因为她父亲,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父亲,没有她”——男权,请细心看!决赛时父亲不在场,女儿想起父亲的教导,父亲不能永远帮你,你终究要靠自己。 天!这决不仅是女权,是人权,更是所有人成长必须学到的一课,谁能不靠自己?

综上三点,此片即使是以中国现状为背景,展现的也决不是男权(难道你爸逼你读书,周末给你请家教,上培训班,就是男权?),更遑论印度的女权现状(建议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适当了解了解印度社会再发声)

此片绝对是优秀的米叔作品(有鉴于米叔没拍过烂片,我也就不能加“最”了)原因是:

1.米叔的敬业精神与众演员的精彩表演,女主的英姿飒爽(实在受不了国内近年来深受韩风影响,女性演员的妆画的……那一字眉,那高度统一……恐怖!)

2.全片节奏把控很好,虽说拖沓是印度电影的常见短板,但剧情绝对零注水,没有什么是可以删掉的

3.动作戏绝对干货(《长城》上的时候,居然有人对我说,这种电影嘛!看的就是特效,在乎剧情做什么。我去!有这样观众在国产电影能起来?看特效你咋不看《生化危机》呢?永远稀烂的三观,稀烂的剧情,两小时连个事儿都没说清楚……死去!死去!)

最后,作为一个从西部山区靠读书走到大城市的女孩子,要由衷感谢我的父亲。此片全片都让我想起我的童年,什么电视都不让看,什么小朋友家都不让去,什么小朋友都不让到我家来,正月初一还要背单词,敢有不从,打!挨了多少打,但我终于是走到大城市,读上了书,没打工,没嫁人,没未婚先孕,没在家带孩子,跟婆婆吵架,没天天刷微信朋友圈,估计未来也不会被传销,被保险……(读书好处真挺多的)我就缺在天分和努力上了,既无非凡天分,又没怎么努力学习,才混到如今这德行……但感谢父亲,当年逼我读书。老爹,你辛苦啦!

 2 ) 为什么中国拍不出《摔跤吧!爸爸》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麻绳在这里)

《摔跤吧爸爸》是国内上映的第三部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前两部是《三个傻瓜》和《PK》,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当然很多人可能更喜欢《三傻》,但我觉得那部电影更多的是立意上的取巧,而《摔跤》则是靠实打实的类型片套路取胜,所有的情节人物设置都没有超乎想象,但最后却超乎想象地好看,我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商业片导演的功力。

这里的阿米尔汗的人物形象是离他本人最远的,他完成得很出色,除了增肥练块儿这样的身体改造方面的硬功,还有表演的分寸拿捏,没有用力过猛,即使是该发力的时候也会沉着演,但带给观众的震撼却毫不减分,人物的表情变化并不多,但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严父与慈父之间层次感,一直到最后的父女三人拥抱在一起,这是最真情流露的一瞬间,并赋予一个平常的动作极大的情感爆发力。记得这也是影片中父女之间唯一一次亲昵的举动,这个代表着父亲对女儿最高肯定的拥抱观众确实等了很久了。除此以外,扮演女儿吉塔的演员也很出色,我真的怀疑是专业的摔跤运动员,看完电影就查了资料,才知道是个新人演员,为了这部电影接受了一年的摔跤训练,令人佩服。

印度电影最近几年确实进步很快,但几部佳作也谈不上整体上的脱胎换骨,本片中也有着印度电影普遍存在狗血套路问题,如女儿们对魔鬼训练态度的转变,以及国家队教练的丑恶嘴脸,都处理得不够好。不过体育电影基本上就是套路电影,像《勇士》那样的反套路体育电影属于少数,而要在套路内讲故事来感动观众需要更精准的情感叙事节奏的把握和细节打磨,以达到最佳的煽情效果,在这一点上,《摔跤吧爸爸》的叙事和表达方法是比欧美同类型电影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的,特别值得学习。

体育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制作中一直是一个弱项,除了文革前以《女篮五号》为代表的那一批以宣扬集体主义精神为主旨的体育电影之外,能提得起来的也就是林超贤导演的《激战》和《破风》了。如果拿这两部电影与《摔跤吧爸爸》对比一下,可以看出林超贤导演在竞技场面拍摄上做得已经很出色了,演员也很努力,特别是《激战》中的张家辉,而且《破风》在场景设计和竞速环节上,比印度电影做得豪华多了,差距主要是在类型提纯不够和叙事环节薄弱上。

《激战》和《破风》中掺杂了与主旨脱节的情感纠葛,极大地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叙事陈旧,情感逻辑很弱,《激战》中的香港黑帮片套路,《破风》中的台湾偶像剧套路,都让人厌倦,我看的时候都恨不得略过这些情节直接快进到比赛场面。《摔跤吧爸爸》在这一点上却很单纯,没有无聊的感情线,前半段就是怎么练,后半段是怎么赢,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铺陈都为这紧紧围绕这两点,只要过程做到生动有趣、打动人心就可以了。我觉得只有在干货不够的情况下,才会填充那些喧宾夺主的水货来拖延时间。体育电影中真正表现体育比赛的篇幅其实并不多,总时长算下来也就20%左右,而大量的文戏起着塑造人物、情感累积的作用,这方面做到位了,才能人赛场上的情感爆发达到最大效果,要不然比赛场面拍得再激烈观众也燃不起来。

不过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技术环节的差距,是可以通过精心创作弥补的,但下面要说的这个问题才是最致命的,那就是体制上的差别。这里说的体制不是电影体制,而是体育体制。中国的体育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育机制,运动员都是从小被选拔进入相应的集训队,从市队到省队到国家队,一个由国家包养按部就班勤学苦练的体制内运动员,其成长过程中的个人奋斗色彩被极大地弱化了,在观众心目中也就缺少了传奇性。看奥运会直播奏国歌升国旗的时候可以很燃,但要拿运动员当故事来讲,就没什么意思了。也许这也是林超贤的两部体育电影分别把故事发生背景放到了香港和台湾的原因吧,确实很多故事如果放在体制内是没法讲的,连反派都没法设计,于是这里面也没有了国家利益,只好用无聊的感情线来填满时间了。难道林超贤导演不知道调动民族情绪是体育电影制造燃点最有效的方法吗?只是在中国在类型片套路里实现这个很难。《摔跤吧爸爸》中父亲在储藏室听到印度国歌响起的那个场面,应该连很多中国观众都能看到落泪吧? 《摔跤吧爸爸》是取材于真实人物的体育传记片,而在中国,只有一个人物是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拍电影的,那就是走出体制并获得成功的李娜。这个项目也确实发布过,有很著名的导演和编剧在进行创作,但在中国这个创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知道要做多少权衡和妥协,但不管怎么说,希望能早日问世吧,这条路尽管艰难,总需要有人去走。

 3 ) 《摔爸》的问题,真的是“男权癌”吗?

感谢所有评论区愿意平心讨论的豆友,我也的确有些收获。但是那些直接骂一句就走的,或者指责“哗众取宠”的,或者让我自己去拍一部试试的,或者给我扣影评人帽子讽刺我鄙夷群众的,我想说:我是普通影迷,也是群众,我不会删任何评论,但还是请估量表达的尺度,其他阅读者自有评判。谢谢配合。

本文修改版可见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谈谈《摔跤吧!爸爸》的三观问题,真的是“男权癌”吗?

迷影课 《摔跤吧!爸爸》不会真的是“男/父权癌”吧?

补充一些话/5.16:

看到两篇很有趣的文章。虽然评价的标准也比较苛刻,但是我觉得很多观点说得非常清楚且更有说服力。如果感兴趣的豆友可以看一下~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蓝江论电影|父亲之名:《摔跤吧!爸爸》的精神分析学

补充一些话/5.12:

以下所有评论仅针对大陆公映140min国语配音版。只针对电影作品,不针对事实。只是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本人评星的要求较为苛刻,请尊重每个人的打分标准。

假如您读完本篇影评依然有很多疑问,可以先翻一下评论区看看是否有可以解决您的疑惑的回答。假如您读完觉得我是在谈三观的问题,那么可能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够明确,是否可以先请您再阅读一下?

谢谢!

一、

一周前的我恐怕完全想不到自己会去看《摔爸》。

一直以来个人都对自己的友邻评分颇为信任,因而当看到关于“极度恶心的男权价值观”下的“伪女权”的评论再结合《百鸟朝凤》式的剧情,并且友邻分仅有5.5时,我基本确定,这部电影不会在我能够欣赏的范围内。

而之后的剧情,可以说和《摔爸》故事本身一样励志了。

5月5日,《摔爸》与《银护2》同期上映。前者的排片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票房则是不到后者的六分之一。
5月8日,《摔爸》的排片占比上涨到《银护2》的五分之二左右,票房则达到了其五分之三,上座率更是两倍于《银护2》。
豆瓣上的评分,它从8.8上升至9.3,以这个速度与口碑,他进入以《肖申克的救赎》为榜首、《三傻大闹宝莱坞》位居第12的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只是时间问题。个人豆瓣友邻评分则从5.5飙升至7.0。
在全国使用最广泛的的猫眼电影APP上,观众评分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专业评分也达到了8.2,岂止是《银河护卫队》,《爱乐之城》也早已不在话下。在向来因苛刻饱受诟病的专业评审面前,它也似乎锁定了年度榜单前列的席位。

与此同时,关于影片价值观的讨论掀起了一波对之前观点的逆潮。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要用“印度国情”来衡量作品,“不要用三观绑架作品”,“被白左洗脑的人滚粗”等等。

我坐不住了。真是一场好戏,实在忍不住插一脚(更何况自己一直以来对电影中的性别问题很感兴趣)。

男性的摔跤世界

然而当我观影完毕才发觉,这部燃得我这个对体育基本无感的人也时而激情澎湃的作品,背后的问题,恐怕并不是“男权癌”。或者说,“男权癌”只是经某种处理后恰好呈现出的表征。


二、

影片的开头用极富韵律的叙事节奏展示了摔跤的梦想被移植于女孩的过程。

其中父女矛盾的展现是我颇为欣赏的段落。影片没有停滞于对父亲梦想的片面赞颂,而是不断地展现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张力,质疑父亲的专断“独裁”;同时呈现社会的文化环境对这个家庭的凝视。这一段人物关系与社会背景的呈现,可以说精当程度要胜过剧情类似的《百鸟朝凤》。

【关于中间剪头发到底是对女性的“男性化”还是破除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其实两种都解释得通,在这里不作赘述。】

然而,一场婚礼过后,画风开始变得诡异。女孩们的朋友一句“你们爸爸都是为了你”让我脑子里飘过了无数黑人问号,而女孩在此刻又极为顺畅地接受了朋友的观点。我转念想了想先前关于东亚文化圈区别于西方的“家庭”意涵的讨论,暂时地忽略了这个有点难以体会的突然转折(毕竟也有可能是删减造成的)。

之后的故事的流畅度让我沉浸其中,女孩势如破竹,走向阶段性的成功。女性不断地战胜男性。她的确做到了男性无法做到的事情,的确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社会所构造的牢笼,让狭窄的乡村世界对女性刮目相看。此时,我对这部影片的好感达到峰值。这一段历程,对中国当前的性别状况具备同样重要的社会意义。

然而当大姐进入国家队,开始和父亲的训练观念产生激烈矛盾之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谜一般的不适感。

为什么她受父亲训练那么久,却能够如此毫无抗拒地接受(一个明显是反派的)教练的新指示呢?

为什么她能够如此心安理得地以自己“城市的”、“发达的”、“科学的”训练方式来睥睨父亲“古老的”、“陈旧的”、“落实”的训练方式呢?

为什么她已经战胜了那么多男性,自己也有了足够的自信,却没有话语权去参与自己的训练计划制定呢?

我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她具备了发达的四肢和竞技技巧,却并没有养成自己独立判断思考的习惯。我想,这必然会是影片最终要突破的一层天花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总是要被打破,最终回到因变幻莫测而迷人的体育竞技本身吧。140分钟,我大可不必着急。

然而之后的故事似乎并没有呈现出我预想的迹象。

影片中这一段极为精彩又极为揪心的平行蒙太奇,鲜明地展现了这种继续固化的对立。姐姐节节败退,妹妹步步为“赢”——显然,“传统”战胜了所谓的“现代”“假象”(配乐歌词语)。

因而姐妹重逢之时,妹妹带来的也并不是战术上的实用、灵活与“和解”,而是“爸爸的话”。所谓的“传统”技巧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隔着一层平行的空间打败了“现代”,宣扬着其不容置喙的“草根”式权威意义。

此时我心中的疑问愈加骚动。

“现代”的战术与训练真的就是“假象”吗?

“传统”的技巧就真的没有改进与进一步整合的空间了吗?

此时,姐妹二人依然没有展现出丝毫更具体的主体选择意识。姐姐只是从一个所谓的“偏离”的轨道中回到“正途”,妹妹不过是一个完全遵循父亲的教诲并以此包容了姐姐的存在。

选择继承父亲和自己共同热爱的摔跤事业之后,她们真正的“自我”在思索着什么?在选择着什么?这依然是一团迷雾。我依然期待着故事最终这一团迷雾的解开——尽管已经无法认同进行到这个地步却依然没有展现在摔跤这一维度真正的女性“主体”。

我继续被精彩绝伦的摔跤段落所震慑,战术已经在改变,而我同时不断怀疑,这到底是“爸爸的指令”的执行,还是已经暗藏着姐姐自己的思索与选择?到了最终的大决战,谜底终将揭晓。

父亲不在场的焦虑深深扰动着姐姐的心绪。父亲的陪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这在运动员的角度完全能够理解。她顶住了压力,坚韧地完成了比赛前两局。

到了关键决胜局,女儿的步伐愈加慌乱,她处于架势崩溃的边缘。父亲不在场,她必将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期待着她以自己运动员的直觉与智慧——无论是来自经验的还是创意迸发的——做出自己的抉择,获得自己的胜利。

然而,她再一次开始回想“父亲”的教诲,按照父亲的指示,最终把对手抡起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获得了胜利。

父亲身不在场,他的魂魄却早已渗入了姐姐的心灵。他无处不在,充当着教导与指引的角色。

姐姐作为一名国家级的运动员,她对外界教育的自我消化、自我整合、自我熔炼、最终自我的随机应变与选择——毫无疑问,现实中必然存在,不然她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在影片中,竟然真的没有丝毫的呈现。影片所呈现的内容告诉我们的仅仅是:

“听爸爸的话,你会成功的。”

没错,这种“成功”,的确应该属于爸爸。

如此一来,我基本上已经得出了这部影片“男权癌”的结论。

然而,影片前半部分的女权色彩又始终在对我自己提出诘难:

这真的是“男权癌”的问题吗?

或者不如问:如此漫长的140min的影片中,没有丰富的自我选择过程的人物,只有姐妹二人而已吗?


三、

巴赫金创立了“对话”的理论。他眼中的“对话”是一种言语的交际过程,而在这种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自我的“主体”获得不断地确立。在联动的、平等的、交互的“对话”关系中,每一个自我的地位都是唯一而不可取代的。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阐释了这一理论。

当然,我并不是以此要求一切的文艺作品都具备如此的视角与创作方式。从“对话”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可以是:基本的人物需要具备独特而丰满的声音,而人物之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双向的交流,以此丰富人物的形象,也加深故事的维度。

《摔爸》的开头,侄子是故事的讲述者,他在故事之外作为叙述者发出了他的声音。然而在之后,随着故事的进展,这个声音就此逐渐隐没。随之而来的是:他的工作是跟从父亲的事业,服务姐妹俩的比赛期间生活,并时而注意年轻貌美的女性,插科打诨。

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固然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中,也没能催生出有效的角色间互动。

母亲的角色,一开始就被父亲单方面判处“一周年”的失语状态。而之后,她也仅仅是在不断地提供无私的帮助。最终在电视机前留下感动的晶莹泪花。我们看不到她与父亲角色有机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必说作为印度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最夸张最符号化的莫过于教练这一角色。他就这样完完全全地被塑造为一个“现代”而“失败”、“先进”而“腐朽”、“光荣”而“苟且”“虚伪”的反派角色。他极其愚蠢、固执、大大咧咧地进行着所有的活动,智商之下限胜过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个角色的意图太过明显了,他就是父亲的极端反衬。他本身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有拧巴与对立的能力。愚昧到底,自负到底,邪恶到底。他唤起的就是观众最本能而无需丝毫再判断的厌恶与憎恨。他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丰富的心理变迁,何谈与父亲这一中心角色的对话。

观影中的一种经历非常独特,当教练极其愚蠢而直白地变换战术时,场内许多观众开始大声呵斥他——这显然不是对这一角色塑造的失望,而是被这种“正邪”对立交战的情绪完全主导的情绪迸发。教练这一角色契合了当前许多观众最为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正与邪的对立,带动最纯粹最不假思索的情绪释放,然后获得道德上征服与凌驾的快感。这是何等的酣畅淋漓,不必要也不需要再多作思考。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失语了,唯一的父亲屹立在宇宙的中央,睥睨着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没有自我存在意义的符号星罗棋布,将他的形象衬托得无比灿烂生辉

唯一的思考、唯一的自我、唯一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影片呈现的现实。

同样,展现在价值观中,“正”与“邪”是极端对立的,“传统”与“现代”是极端对立的——而唯独“自我”是可以被一个皇帝般的“他者”所完全侵入的。这或许是编剧上的重大失误,而在影片中,就是人物对人物的专制。一批人物架空,留下极端血肉饱满的主人公。反而是同期上映的《银护2》,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看似坐拥千万的掌声与荣光,而实际上,他身边不过是一堆白骨。

孤立,这就是影片所呈现的最大的现实。


四、

前两天参与了上海影城的“电影与音乐”大师展。恰好也看了一部纪录片,两部传记片,一部半自传片。或多或少都和艺术与现实的“真实”有一定联系。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不仅展示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哪怕是三天的)实践,也展示了这个梦幻般的三天之外不同阶层的人的态度。总体来看,这是一部有更多现实维度追求的纪录片。

《爵士春秋》以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最后的生命历程为故事内容,将真实与艺术的幻梦巧妙地穿插融合。达到了一直以来“造梦”的歌舞片从未达到的“现实”与“梦”相互确证的高度。

《莫扎特传》从一个“庸才”的视角,极为主观地建构了莫扎特疯癫而传奇的一生。“庸才”的叙述视角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与“天才”莫扎特的创作形成精妙的互文。

《愤怒的公牛》与《摔爸》类似地塑造了一个极端中心的运动员人物。然而每一个其他的人物都有着恰如其分的表达,都与主角形成了值得信任的交流关系,我们可以摸索到其中顺畅的内部逻辑。而与此同时又极端地强化了主角的中心色彩。

亦真亦幻的《爵士春秋》

以上几部作品,都达到了“艺术的真实”,也一定程度地触及了真正现实的“真实”

然而《摔爸》选择的极端孤立、片面的方式,不仅仅呈现出了“男权”的效果,而且呈现了主人公与人物本身对一切的控制力——“现实的真实”显然不会如此,但它也完全背离了“艺术的真实”,形成一个真正空虚的仅供情绪释放的场域。

除了阿米尔·汗,一切内容都是如此苍白。只剩下偶尔的笑料、流畅且极具控制力的叙事、印度风情的配乐来掩盖内部的种种溃烂。


五、

某知名电影公众号针对《摔爸》写道:

“面对好莱坞,这个通杀全球的强大对手,没人敢掉以轻心——即使你是印度影史票房冠军。”

短短一句话,好莱坞的统治力,印度电影的弱势,充分地唤起了读者的弱者情怀

“这是和好莱坞不一样的不被重视的好作品啊!我们要好好支持它啊!”

美版海报鲜明的迪士尼标签

然而它又的确受到了迪士尼的支持,得以在美国上映。

当我们追问它内含的价值观,“金牌”、“冠军”、“第二名就是失败”——这或许是运动员生活的真实,但却又和好莱坞的资本主义成功学何其相似呢?这是否又证明,体育竞技发展到如今,也不过是被资本世界控制的一个部分,而非唤醒人本身的真实“主体”的引导呢?

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可能性。而《摔爸》除了一点形似的“女权”,剩下的只有一个人物无穷的膨胀与统治,然后用硬件基础与冲动情怀来占据仅余的思考可能性。即使是五一档的《喜欢你》、《拆弹专家》,都让我感受到更为丰富的可能。


对所有作品都强硬地以自己的三观进行切分固然有些矫枉过正。然而,回到电影中去,有些问题不是凭空而生的。当“三观”的质疑产生时,我们所期待的并不是阿米尔·汗在《瓣嘴》里一句“女人们做到了男人做不到的事情”,也不是“白左”、“不看社会背景就是耍流氓”的指责,而是更具体的更细致的关于影片的讨论,与创作者更值得推敲的故事编排。

所以《摔爸》的问题,恐怕真的比“男权癌”复杂得多吧。

 4 ) “爸爸不是每一次都会救你,这一次,你要靠自己。”

超五星的电影,维持了阿米尔汗一贯的水准。尽管米叔本人在上次的北京见面会上一直强调自己是很有福气参与过这么多优秀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编剧、导演、监制、美术、灯光等等很多工种的协作,才能最后完成。

我虽认可这个说法但仍认为米叔的存在和演绎赋予了每一部电影活的灵魂,它才能如此直击人心与众不同。

今天首映日看正片之前忍不住悄悄浏览了豆瓣上一些评论,在一众好评中发现了自私、虚荣的“父权思想”“男权思想”之类的差评。心里还想:难道米叔这次真的塑造了这样专制独裁的人物和题材吗?

看完后才发现,去他妈的父权思想,你们是根本没看懂吧!!而且你完全不能理解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尤其是在印度这个反人类的歧视女性、女童的国度。

电影中有好几个转折点,足以证明女儿们完成了从最开始百般抵触反抗的“为父亲”而战,到后来独立清醒的“为自己”而战——这不正是与千千万万个我们相似的成长经历吗?而且爸爸是无意中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才开始训练她们,并不是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脑残疯狂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折磨”她们。爸爸一开始也是一个普通的印度爸爸,希望生个男孩子的,觉得只有男孩子才能为国争光。正如那个小新娘说的爸爸与“全世界为敌,无视全村人的嘲讽和耻笑”去培养两个女儿,这是一份在当时那个情境下的大爱。也正是这句话点醒了她俩,终于完成了人物的成长与自我转变。

这个时候,她们的训练才真正开始。

另一方面,我在北京见面会上也看了正片之外的删减部分,完全都是很不应该被删去的部分,可能为了控制影片长度而不得不删去的。在删减部分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当妈妈担心女儿们被训练摔跤会嫁不出去,米叔饰演的爸爸却笃定地说:“我不要让她们被别人选择,我要让她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这句话在我们中国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在印度,这无疑是一群白羊里的黑羊,一个异己的声音,一声惊雷。

几乎是全程流着眼泪看完的,这样敲打心灵的作品,其实是适合一个人去看的。电影中还有太多的情节和瞬间让我感动,此处省略一万字,我会好好写一篇正式的影评,留住我此刻的感受。

在这里还得赞一下选择“体育”这个载体来呼吁印度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的恶习,这是个聪明又讨巧的做法,有了体育和为国争光这个人之共性(并且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以此为基础,印度男人们才更愿意去接受这个“说教”与“呼吁”。

让那些印度臭男人看看,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女孩子不是好欺负的!也让千千万万的印度女孩知道,自己不是生来就低贱,你也可以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5 ) 国家金牌意识的觉醒和真实的印度妇女地位

2016 年里约奥运会,joseph schooling 击败菲尔普斯,拿下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首个金牌。在我们眼里,奥运金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在只有五百万人口的弹丸新加坡,Schooling就是国家英雄一般。

回国后,新加坡给他安排一场庆祝胜利的游行。Schooling站在敞篷双层巴士的最上层,巴士载着他缓缓开过新加坡的一条条主干道。街道两旁站满了翘首期盼的民众,巴士开过的时候,很多人还一直追着巴士跑。这种国宝级别的待遇和关注度,我在新加坡只看过一次,那就是2015年李光耀去世。李光耀的灵柩同样缓缓地经过了一条条的主干道,街边一样满满的人群注目着。只不过上次是目送一个英雄的离开。这次是迎接一个英雄的到来。

Schooling的夺金究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首先,它让新加坡人民跟过节一样欢欣了好久。其次,据说每个游泳馆的少年游泳班爆满,尤其是蝶泳。因为Schooling拿下的是100米蝶泳的冠军。论偶像的力量!最重要的,一个声音,一种意识悄然地在新加坡民众之间萌发出来,那就是:新加坡人也可以拿奥运冠军!突然间,大家就觉得金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们)也可以“”这个声音,这个意识让新加坡人足足等了51年。

新加坡这么富足的一个国家,运动方面的投资从来都是不差钱。为了激励运动员夺奖牌,心甘情愿地拿钱去砸运动员们。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据说只有20万人民币的奖金。而2008年奥运会,依靠转新加坡国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新加坡拿下了银牌,当时就给运动员接近四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当然,这个奖金要跟教练分点。但就算是在这样砸重金的激励制度下,新加坡在2016年之前都没出现过真正由新加坡人夺牌的成绩。

奥运种子选手都是万里挑一,想想新加坡的人口基数,跟中国比起来,能挑的范围也不大。但挑出来的也不会体育素质差。奥运会28项比赛。要是不擅长田径,可以玩器械;不擅长陆地的,可以玩水里的。总能找到契合自家国情和人种特点的运动进行一搏。新加坡运动史上也不乏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但对于国际比赛夺冠,关键还是大家的自信没有出来。这种长久以往的“我不可以”魔咒一直打不破,直到Schooling的出现。

设想一下,连新加坡这种万事具备的国家,要培养出“我(们)也可以”的意识都需要50年,更别说条件更复杂和落后的印度。

根据维基百科,印度在奥运会上并不是无金,只是很少。过去十年,只有在2008年拿过一枚男子射击金牌。为什么?印度人总体看上去并不羸弱。印度种姓里面还有一支是专门的武士阶层,自古以来,保家卫国,骁勇善战。特别是他们的锡克族,男人高大魁梧,雄壮有力。拉去扔个铁饼什么的,妥妥的。但印度就是没有金牌。

当然印度的当今体育状况跟政府的不作为大有关系 (电影里也有一个场景讽刺这个)。但还有另外两个绕不开原因。一个是板球运动在印度的盛行;另一个就是女性地位问题。

板球在印度不仅是国球,还是国体。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早早地就投入了板球的参与和训练中。在印度,板球运动员就像宝莱坞明星一样。成为顶级运动员还可以坐收无尽的财富和名望。在赛场上,没有人论你的出身,只看你的表现。这于是成为了很多男孩子想要摆脱穷困生活的动力。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因为相较板球运动而言,缺乏政府支持,媒体追捧,观众关注,投身的运动员越发地不多。

在男人们都前仆后继地奔向板球时,印度的女性运动员们正悄悄地崛起。2016年里约奥运会,印度只斩获两枚奖牌,一铜一银,羽毛球和摔跤,但都归功于女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而且,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正投身到职业体育中来。在这里,一定要谈一下印度的女性地位问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印度所知甚少,也经常以固有思维去偏见地理解印度。印象里都是时常在网上看的什么这儿,那儿又发生强奸案了;女方天价嫁妆,一旦嫁人就只能在家伺候夫家人,还要被夫家人家暴之类的,在我们看来简直要落后到一世纪前去了。

首先,以上的这些都是还会发生在印度的事实。但是它不代表印度的全部。我们看印度就像很多年,西方世界看中国一样。那个时候西方媒体跑到中国,挖掘到了一个农村在买妻买儿的新闻,就跑回去大肆宣传,搞得西方世界以为中国落后得跟什么似的。但其实,现在中国农村有些地方还是在买妻买儿。

印度的历史文化境况跟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比印度高得多。 自古以来,印度次大陆上存在多个独立的王国,每个王国因为地缘差异,发展出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了如今的印度各邦。然后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国内的差异性因南北而定,因邦而定,因宗教而定,因文化而定(由古代种姓演变而来),等等。非常的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就是说,以偏概全的方法在印度最不适用。基于这个多样性的认识,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印度女性到底地位怎么样。简单来说,南部比北部好,城市比农村好。

印度莫卧儿王朝,是中亚后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在16世纪至19世纪建立的帝国 (维基百科)。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建都在印度北部,德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新德里边上的泰姬陵就是极具伊斯兰教建筑特色的皇陵。虽然全盛时期,莫卧儿王朝也占领了多是印度土著的南部,但天高皇帝远,南部并没有受其文化政治过多的影响。而如今,南部相较北部,思想也是更为现代开明。反而是,北部,本土的印度教文化被伊斯兰教慢慢地影响,其中就包括伊斯兰教中男尊女卑的教义。早在古印度吠陀时代,印度的两性地位非常平等,但后来与其他文明一样,随着男女社会分工的变化,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妇女地位慢慢有降低,伊斯兰教的入浸,加剧了妇女地位的下滑。后来英殖民地时期,本身两性地位也不平等的英国也没有在女性地位这个问题有过什么作为。印度女性就这么水深火热地生活了几百年直到新世纪的到来。

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现代化大都市还是屈指可数。印度都市女性,普遍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错,其中高知女性占相当的比例。社会地位基本上于男性旗鼓相当。印度不仅迎来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还有差点也称为总理的索尼娅·甘地 (他们都来自尼赫鲁甘地家族),还有大批的女性高层活跃在印度商界和工业界,美国美林银行印度-主席Kaku Nakhate,埃森哲咨询印度-主席Rekha Menon,印度国家银行主席-Arundhati Bhattacharya 等等(http://www.businesstoday.in/powerful-businesswomen)。

但是,情况一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区域就不那么乐观了。特别是北部农村,缺乏教育,因循守旧。有些地方儿童婚姻至今还存在。Dangalz里面的摔跤家庭就来自靠近新德里的一个城邦的农村。况且电影里父亲对女儿的摔跤启蒙还是差不多二十几年前。可想而知,那个时候他要顶住多大的舆论压力对女儿进行摔跤训练,而一个农村女孩子从事职业体育是一件多么惊世骇俗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父亲在决赛前夕要对女儿说那番话,赢得金牌就能告诉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们:“我(们)”也可以。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印度国内对自己的体育表现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拿回了两枚奖牌还是件很丢脸的事实,而且与自己在国际树立起的崛起经济体形象不符。而阿米尔汗的Dangal恰时地上线正契合了印度人民迫切想要在体育赛事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愿望,想必全国上下都被这部电影给激励到了。论名人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演员,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位51岁的大叔为了扮演电影里的父亲,亲自上阵,增肉甩肉的励志故事。不仅是他,扮演他的女儿们的四个姑娘也是相当出彩。最喜欢里面扮演二女儿的那个小演员。圆嘟嘟的脸配一副总是懵圈的表情,萌萌哒。当时看完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这些姑娘是业余摔跤选手还是专业演员。因为,里面的比赛场景太逼真!太高难度了!就跟看真正的摔跤比赛一样惊险。结果,没想到,这四个姑娘都是演员而已。为了演好摔跤的镜头, 进行了为期9个月,每周6天,奥运选手级别的训练。我只想说,大写的服!顺便鄙视一下国内那些靠抠图,替身圈钱的明星们。

 6 ) 我愿用尽一切高尚的词汇去吹捧阿米尔汗,因为他值得

曾经看过阿米尔汗做的一个访谈类节目——《真相访谈》,在那个访谈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描绘印度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的种种不幸:杀女婴、儿童性侵、强奸、包办婚姻、巨额嫁妆、家庭暴力……越看越会觉得生为一个印度女性实在是太凄苦了。一般来讲,人在伤心想哭的时候心脏会有揪痛的感觉,但我清楚地记得看到那个因怀了女孩而在8年内被强行流产6次的母亲时,我的内心并没有感到酸楚,但眼泪仿佛受到了生理性刺激一般往下流。 在印度,一个孩子可能被剥夺出生的权利,只因为她在出生前照B超被发现性别为女;当她经历千辛万苦降世后,她有可能在儿时被长辈侵害,在长大后被路人觊觎;然后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被父母打包嫁人,或因为付不起高额嫁妆而孤老终生;在嫁人后身陷在锅碗瓢盆和丈夫的铁拳下,开始“怀孕、被发现怀了女儿堕胎、怀孕、被发现怀了女儿堕胎”的死循环…… 因为知道这些,我在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激动到不能自已。有人质疑说,这部片子“透露着令人作呕的男权思想,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我们绝不能用中国的思维看印度,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无限可能就认为印度女性也能拥有自己的人生。以印度的视角来看这部片子,我们能从中看到女性抗争的无数可能。 印度的现实就是,由于宗教、历史和传统文化等种种因素,印度女性在社会中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有人或许会说“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很严重呀”,但事实上,比起印度,中国实在是好太多了:

重男轻女事件在中国也存在,中国也有太多人想生男孩的。但中国没有一个在官方计划生育政策中说“女孩是甘蔗的渣滓,我们鼓励多生男孩”的政府;中国也没有形成“b超验男女,女孩月份小流产、月份大出生后扔到河里”这由医院提供的一条龙服务。 “裙子穿那么短,被强奸活该”这种论调在中国会被视为直男癌,但可怕的是在印度12年轰动一时的公交车轮奸案中,施暴者乃至不少律师、高官都认为:被强奸是女孩的错(图片来源:纪录片《印度的女儿》)。

在印度的婚姻制度中,女性不过是附庸品,虽然印度女性跟中国一样是嫁人,但基本上印度的女性在“嫁出去”后永远不能独立,不被赞成去找工作,也不认为应该去接受教育,她们往往只能在锅碗瓢盆中消磨青春。而更为落后的是,她们的婚姻往往是父母包办,甚至曾有追求自由恋爱的男女而被杀。更有甚者,直到2006年印度农村都曾盛行风俗去强迫寡妇跳火坑自焚为亡夫殉葬,而对于这种风俗,村民们甚至去赞颂、鼓励…… 在中国,重男轻女行为在我们印象中往往是低教育水平的人才会有的,但在印度,无论教育水平高低,男尊女卑都是根深蒂固的想法。身为高中副校长的婆婆会因为不想要女孩而把自己尚在襁褓的小孙女踢下楼梯;政府高官也会违抗法律,偷偷埋掉自己刚出生的女儿。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人能拥有自己的命运,首先需要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而对于印度女性来说,她们本来就不被允许去选择自己的命运,片子中那个爸爸做所的就是让他的女儿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正是因为爸爸强制她们去学摔跤,她们才能拥有未来的选择权而不是不在14岁被打包嫁人、在无穷无尽的家务中消磨青春。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立意毫无问题 ,甚至放在印度这个背景之下,堪称伟大。

主演米叔,阿米尔·汗,他的存在,是我对印度人总抱有着一种敬意的原因,有时候我甚至觉得,米叔这个人的存在对印度来说,就可称奇迹。 有人说他是印度刘德华、印度吴彦祖,但我认为米叔身上承载的东西比他的颜值要多的多。因为,你再也见不到一个演员能拥有他那样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能像他那样每一部作品都拥有改变国家的力量。 他拍《地球上的星星》告诉我们无论是怎样一块顽石,经过打磨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三傻大闹宝莱坞》通过嬉笑怒骂的表演形式将印度的教育体制与贫富差距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身为穆斯林却拍了《我的个神啊》,在印度这个宗教国家,直接向宗教发问,又很中正地没有对信仰的意义进行全盘否认; 今天,他又拍了《摔跤吧,爸爸》,替女性寻找自己命运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他不止是一位演员。最令我对他肃然起敬的不只是他的电影,还有他做的访谈类纪录片——《真相访谈》,这是一档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印度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建议的节目。在三季的节目中,阿米尔汗和他的团队从印度的种姓制度、流产女婴、包办婚姻、家庭暴力、强奸、儿童性侵、同性恋等社会禁忌问题谈到了水资源、垃圾污染等敏感问题,每一期节目都一针见血地直指社会痛处所在,而且这些节目每一期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一期探讨儿童受到侵害的节目播出后,更是促进了印度儿童保护法的出台。

由于他做的这些,他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在油管上我甚至也曾见到有印度保守分子叫嚣着“阿米尔汗和整个印度媒体都是国会的宣传机器,国会是由美国控制的,他们编造了强奸、堕胎等故事是为了挑起印度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矛盾”。他被威胁、被辱骂,他的海报被焚烧,拍的片子被抵制,但他说“即使职业和商业利益受损,我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在与一个庞大的组织对抗。最终也许被撞得粉碎,但我不会退缩。”,无所畏惧,依然坚定地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在《真相访谈》的开篇寄语中阿米尔汗这样说道: “我演电影时,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过不同的人生。还有另一种人生,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卸去演员的身份,作为一个人,以我的方式存在。生活中,思绪如风般吹拂着我的脑海。我读报纸、看新闻、与朋友闲聊、和陌生人交谈,总有一些事触动我的心弦。 一方面,印度在崛起,蒸蒸日上,作为一个印度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但是,在社会中还有很多令人心酸的事实,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这些苦难,却让我深感不安,感到哀伤。有时我会想,干嘛要去思考这些与我无关的事情呢?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确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一连串的事情把你我和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一呼一吸中,体会心中的共鸣。 如果甘地、提拉克、鲍斯、尼赫鲁、智者阿扎德仍然在世,我们有何颜面去面对他们。我们的先人怀抱梦想,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印度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听到、学到些什么,希望和你们有所交流,发现问题的根源,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想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不责难任何人,不中伤任何人,也不制约任何人。人人都说,伤害我们的人近在咫尺,或许我们都有责任。现在,与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吧。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学习、去分享,一起去揭开这些难题的谜底。 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无论是谁的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出于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出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说“拍电影不是用来迎合谁的。其实当你拍摄了一部对自己国家有一定批判意义的电影时,这对国家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是我们进步的第一步。没必要为自己的祖国被放在聚光灯下而羞耻,应该羞耻的是我们的国家在那一方面还有欠缺。” 不使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

我有时候觉得阿米尔汗不是个演员,他其实是位精神领袖,是真正的国宝。 看报道说,拍摄《三傻大闹宝莱坞》期间,阿米尔开着车忽然接到导演的电话。对方说,他为米叔写了一首歌,等他死的时候,可以作为葬歌,在电视上和广播里一起同步播出。这首歌叫《像风一样自由》,也就是电影片头曲,主人公兰彻的主题歌: 恐惧着,我们都泥足于井底 无畏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 致阿米尔汗。我愿用尽一切高尚的词汇去赞颂他,因为他值得。

(最后压一下米叔下一部抨击社会问题的作品可能谈什么,我希望能看见他拍种姓,就这样)

 短评

就凭电影,谁也没资格叫人家阿x

6分钟前
  • caj
  • 力荐

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弄得这踏马什么破译名。。听起来像儿童片似的。。

9分钟前
  • 仰望星空の派
  • 力荐

#北京电影节#我不觉得这个片子囿于父权的藩篱,父亲虽然有在女儿身上圆梦的渴望,但也建立在发现女儿的天分的前提上。摔跤让两个女孩子挣脱了偏见和无止境的家务,挣脱了14岁嫁人的命运,踏入更广阔的世界。说直男癌都是怎么想的?

10分钟前
  • 延延
  • 力荐

(看的完整版)取材真实,剧作扎实,用体育竞技片来拍父女情节剧,并改写了上到封建礼数、下到官僚制度的不变法则。有人提出片中受父权压制的价值观导向,请站在印度国男尊女卑的角度去看待吧,它明明是在拥护女性。另外结尾父亲的缺席,也暗示了女性的独立。另外,套路也是路,不要排斥套路。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虽然吹是一部女权电影有些过了,但仍然很好,这么老套的母题拍得工整细致,情感真挚动人,幽默也恰到好处,对摔跤毫无兴趣也能看得热血沸腾,走出电影院想想自己每天看的项目,哎,操了操了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就电影来讲,我们有什么资格嘲笑印度。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动作场面比父女之情感人。若真要拍一部丰满的女权电影,就不要用那个弱智教练充当反派,让父亲本身亦正亦邪,他带着女儿冲脱男权,又阻碍女儿逾越父权,既是领路人又是拦路虎;让女儿的意象也更加复杂,让她最终站在另一个山头与父亲虎目相对,好过像个称职的儿子完美继承他的衣钵。

23分钟前
  • 推荐

觉得拍得很好,在评论区讨论父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不是教育片,是一部电影,如果Aamir Khan演的是一个专制的父亲,那么让你感到厌恶是因为他演得好。讨论电影价值观正不正确很无趣,电影只是在讲故事,谁规定主角一定要价值观正确,《电锯惊魂》的杀人狂价值观正确吗?

28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印度排名第一的电影,全球口碑已炸裂

29分钟前
  • 豆丁
  • 力荐

道德优越已成为评判电影最有效武器,但国家意志下的奥运奖牌,我们不也是抬头望五星旗留下不作假的眼泪、泛出荣耀?体育场外的我们永远也不会理解运动员的无奈委屈赛前赛后的悲凉,他们真实的快乐仍只会自己感知。什么时候电影不再容纳矛盾、还必须刻意记录三观伟正的故事?五味杂陈,才是体育和人生。

32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阿米尔一人饰演男主角19、29、55岁三个人生段。他首先完成了19岁的戏,然后疯狂增肥,一个月时间变成了体重194斤的55胖大爷,拍完老年戏后,又用5个月的时间疯狂减肥,回去拍29的戏!所以: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直接拍完29再拍55不就好了?阿米尔说:那样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

33分钟前
  • 有点迷人
  • 力荐

在印度看得169分钟,一部处处衬着男权和父权的女性电影,女儿没有任何选择权,被父亲残暴地教育成为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正确“结果就意味着父亲教育的正确了。意外这部电影宣传期在国内口碑这么好,大家去看完整版吧认知会反转的

37分钟前
  • 火火
  • 还行

这片也能被女权主义者黑,我也真是无语了。黑之前先去了解下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吧。这明明是在倡导女权才对。猪队友太多了,心疼阿米尔汗。

38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印度一块女子摔跤金牌的诞生。剧情热血逗乐,竞技惊心动魄,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宝莱坞电影,父女情尽在不言中。阿米尔·汗太敬业了,为了一闪而过的几秒就把自己的身材从肥胖练成魔鬼,好演员都是用生命在演戏啊~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莫名想起小时候看完《足球小将》后,偷偷跑到球场在雨中加练的情形。梦想像一盘鸭血,我们似乎早已习惯凝固过的晦暗模样,忘记当初是鲜红的,在流淌。

4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不是技术老了,是爸爸老了”,父女摔跤那段确实催泪,说是近几年最好的印度片也不为过。不过教练和父亲那条线挺没说服力的,剧情冗长也是印度本土电影的通病,不接近三小时都不叫电影。以及,整个华语影坛都很难找出一个像阿米尔·汗这样敬业的演员。最后,温室里的花朵都会给本片打低分,不信你看。

46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豆瓣文青们可能已经成功被白左的西方政治正确洗脑了:不放在具体语境下,以西方女权衡量一切本来就是一种偏见和武断。在整体状况还不如中国的印度,本片已经适当地展现了一种进步的女性生活方式,即便在父权的引导之下。让符号化的解读蒙蔽影片传达的真情实感,令人感到可悲。

50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好看死了。拜托大家认真看完电影再做评论。爸爸有约定一年为期,不行就不勉强。吉塔在赢得了第一场摔跤比赛之后,也主动请爸爸带自己参赛。她们已经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被父母逼着选了专业还怂着不敢转型的朋友,你跟人家根本没有半点共鸣的好吧。另外,脱离印度实际环境谈女不女权根本没有意义。

52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关于本片价值观-不看社会背景就评判三观就是耍流氓。在印度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氛围的,先破才能立。就像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最后,这场斗争的意义早已超脱出父亲一己的梦想,升华了呀。

53分钟前
  • 江湖骗子想吃蛋糕
  • 力荐

与眺望好莱坞望洋兴叹不同,这个印度电影,大概是中国电影人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能够拍出来的。但很遗憾,他们没有。最难得的可能是演员(尤其是女儿),因为也有不少华人影星试过弹簧变化的,但大多就是胡须拉渣讲口方言忧郁深沉而已,真正愿意为一部电影付出的,太少了。俗套不可怕,俗套最可靠。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