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HD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被现实打垮的姨妈

不乏喜剧笑料的这部片子,终归是个悲剧。姨妈在东北寒冬腊月的露天市场上卖货,两眼无神,木木地嚼着干粮咸菜,往日风采一概不见,人好像魂都没了。我们一路看着有主张、有情趣的姨妈,最后变做了行尸走肉状,难免不为她惋惜。 为啥说是悲剧呢。要说人各有各的活法,自得其乐就算不得悲剧。姨妈以前虽孤单,可过得挺快乐。养鹦鹉,一养14只,养一缸鱼,再唱唱京戏,连她做家教教的都是英式英语。 英式英语!这就是姨妈的悲剧的象征。身价还端在那儿,却早过了时,不被待见。而现实总难免在这小天地搅起波澜,提醒着真相。 要是姨妈不理会就罢了,可姨妈她又是爱面子的人,所谓的爱面子,也就是跟社会妥协,求得认可和尊重。她甚至不惜撒谎,把鞍山的女儿说成是在洛杉矶,以向另一个小市民、邻居水太太炫耀。在跟社会的不断交接中,渴求被接纳的姨妈却发现不被接纳。在被一个骗子骗得人财两空后,姨妈心里的墙围终于塌了,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来自外界的打击,最先出自外甥宽宽,十几岁的小男孩假期来看她,却跟网友合谋骗她的钱。这次,到底是骨肉血亲,姨妈还要在警察面前为外甥求情,钱也拿回了。 还是那些钱,下个骗局来自一个老男人,她才真的被打垮了,不仅是钱没了,还因为她付出了真感情,对一个心怀浪漫的女人来说,这才是致命伤。如果说上一次只是被现实轻轻地撞了一下腰,那这一次,现实却像她自己从楼梯上重重跌落一样,摔得她体无完肤。 周润发演的这个潘知常,颇懂得讨好女人,温馨家常晚餐开场白便是,你的碗跟我妈家的一样,你的排骨跟我妈做的一样,甚至不惜嚎啕,显得一往情深,接着更有高论,女人有两种,一是美人,爱英雄;一是佳人,爱才子。言下之意,姨妈不是美人就是佳人,极具代入性。好像是一个美丽的圈套,温柔地张着大口,等人往里跳,姨妈招架不住,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于是自动的变成了美人,面对英雄,款款唱起了霸王别姬。别说,音色婉转、眉目含情的姨妈,在这一刻还真是光彩照人。且看潘知常,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是为鱼上了钩得意,还是身为票友为她叫好?恐怕是前者。清醒布局的他,和意乱情迷的姨妈,本来就不在一个层级上。 唉,如果说人生本是幻梦,我还真觉得潘知常是颗好棋子,他给了姨妈真正想要的东西。这个姨妈的丈夫给不了,那个老实巴交的东北工人,哪里懂得情调。可是最终害了姨妈的也是这个情调,因为日子终归是平淡的,情调却是那么虚幻,可以为一时,却不可为一世,骗子骗的只是一时,所以做足功夫。 投其所好的骗子给了姨妈实现美梦的机会。这是她这一生里唯一的一次绽放吧。你侬我侬,琴瑟相和。女人的心,即使60岁了也一样浪漫,姨妈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潘知常,愿意陪她做梦,共赏如梦似幻的华美的戏服,共唱浓清蜜意的国粹艺术,啊,谁也别说姨妈不幸福,这个时候,这个女人达到了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都是这个骗子给的。 但姨妈是个矛盾的女人。她有多理想多梦幻,就有多现实。只可惜,她虽一再受骗,也难免积累了点经验,可到了下次还是被骗。姨妈太善良了,也太愚蠢了。东郭先生的故事谁都知道,但是东郭先生们也总是前赴后继,代代不绝。 潘知常骗了姨妈两次,第一次300元,第二次,偶遇,姨妈讨回300块后钱却又相信了他。她也总是问他,是不是骗她,还曾经想过一刀两断,可就是下不了决心。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姨妈,内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会是理智,一会是情感,直到钱被骗光了才彻底向现实投降。 大幕总有拉下的一天。有过高潮,当然就会有尾声。可悲的,是姨妈倾覆了全副心力,赴这一生中之美丽之约,期望大而失望大,于是难以复原,变成了呆呆傻傻的一个。 其实大家都爱姨妈,她正义,她有情趣,她善良,虽有点小市民的斤斤计较、护面子、难免对人玩点小伎俩,但伸出手去帮人的也是她。还爱她的婉转的唱腔,满屋的放飞的鹦鹉,穿着自己织的红彤彤的毛线泳衣跳下水,真觉得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女人,连骗子最后都要陪坐一宿,可见也难免愧疚。 姨妈是个有弱点的女人,跟每个人一样;姨妈是个热爱生活的女人,这个倒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姨妈是值得尊重的。 后现代?的确,不光星爷的疯疯癫癫的小人物如此这般,姨妈,不过是整点无厘头的小情调,到最后也难免归入这笑笑哭哭的一类里去。又哭又笑的生活,本来就是真的生活。姨妈的悲剧,是她被现实打垮,再也坚持不了自己。而没被现实打垮的那些姨妈们,我们称之为喜剧。不合适宜?管它!

 2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3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分析整理

一、何为“后现代”:拼贴、并置与不确定性

1、“后现代把世界作为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杂烩(pastiche)”等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作品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

影片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交待姨妈的生活常态,通过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切换叙事,引入新兴少女飞飞,上演“绑架”风波,宽宽因此退场。然而,剧中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经历了花言巧语、劫财骗色的潘知常、度日维艰、“碰瓷”为生的金永花和飞扬跋扈又沮丧压抑的女儿刘大凡,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拼贴画,各色人物都成了她后现代生活的点缀与铺垫,线索看似松散,实则环环相扣,最后都回归主线,通过姨妈后现代的种种生活,刻画出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

2、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许鞍华坦陈是“喜感很强的悲喜剧,像漫画一样”。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电影对现实脉动的准确把握使影片具有了“当代中国”的质感与沉重。

3、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意义观的核心,是后现代文化在否定和建构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主张,“‘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的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等等。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编剧李樯从影片主题的视角来把握后现代:“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姨妈是个群像角色,无论你现在处于社会中的哪个位置,甚至如年少的姨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你的理想早已飘走,你自己也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太过悲观,但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嬗变,传统的、确定无疑的东西逐渐被消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正如影片所宣扬的:“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最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生活的本真和意义变得不置可否,不再有确定的范式和内涵。

题目:上海市井浮世绘/啼笑浮世绘/繁华如梦 终将陨落/女性的悲歌/市井里弄,浮生若梦/月下浮华人世悲/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芳华不再,悲情依旧

二、主题分析:

市井生活:

影片延续了许鞍华一贯的现实主义视角,对市井小人物生活与情感的细腻展现与刻画,传达出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关怀。影片的前半部分通过姨妈的视角带出了一个上海市井生活的浮世绘呈现,展现了市井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的呈现。姨妈居住的上海里弄,喧闹的菜市场和小吃摊,邻里之间彼此提防又彼此窥探的日常生活,无不浸染着浓厚的市井生活的气息。对那些市井小人物而言,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诗意盎然 , 萧瑟、寒冷、沉重和压抑也是现实人生的一部分。不同于上海的那种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现代大都市景观,而是用更平常的视角、平视的角度捕捉着现实中的人物状态与情感。

女性悲歌: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刻画了一群年龄不同、阶层各异的失意甚至失败的女人群像,直至她们都回归到男权社会笼罩的传统,显示了现实的一种不再反抗的、悲观的、无奈的女性主义立场。女性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的破灭,肉体的衰老和破损,婚姻家庭中的出走与回归,表明了所谓的“后现代生活”其实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抑,导致她们最终必须回归,回到依附的地位,回到男权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中。

理想与现实:

电影没有以一种悲悯来俯视姨妈的生活,也不要求人们在看后作出所谓的对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而是以表现人的存在来传达一种对普遍人生的关怀与思考。电影所表现的是对待姨妈们选择的道路,既不觉得痛苦,也没有感到欣然,曾经的追求与浮华如梦,终将尘埃落定,世界又失去一个做梦人。展现出姨妈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逃离东北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但却在种种现实的压迫之下(爱情与生活的双重失意)最终只能迫于现实,回归到了灰色的现实之中。

个体与时代:

正如导演所言:这部影片表达了她对“时代的困惑”——时代变了,都市变了,人生也随之起起落落。影片借助那些都市井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透视了现代人身心的双重困境 , 也由此描描幕了一幅现代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

现实困境:通过姨妈带出的一系列底层小人物,包括金永花、女儿、郭丰、前夫、飞飞等,都陷于残忍的现实困境之中。再加上姨妈的人物前史, 姨妈的种种行为, 她的落伍、她的老套、她与这个城市亲密而陌生的关系, 似乎都获得了更好的解释。但姨妈原本个体而圆满的形象忽然被附加上了深远宏大的背景, 她的呼喊、她的痛苦, 都带上了巨大的时代的回音和轰鸣。姨妈的悲剧,原来并不是纯粹的命运悲剧、个人悲剧、性格悲剧,归根到底还是时代带来的,姨妈是时代的典型人物, 她的命运是一代知识青年命运的缩影。

情感困境: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稀疏和艰难 , 正是日益封闭的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大症结。姨妈当年抛夫弃女,如今无法与女儿、丈夫沟通;飞飞与外婆只能通过哨子交流,而代表家庭和亲情的父母在飞飞的脑海中只剩下遥远的记忆;刘大凡与对象激烈争吵后分道扬镰,姨妈和老潘同床异梦的露水情缘转瞬即逝。孤身一人的水太太,外表的妖烧和内心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 片中的人物之间几乎都无法进行相互的交流,或者是一场骗局,邻里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情侣之间、和陌生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陷入了信任的危机和交流的困境,这也是在现代化发展之下对人与人之间“不确定性”的体现。

三、人物:都市市井人生的形和相

姨妈:逐梦小人物,时代的追随者,游走于现实,但又困于现实。做着繁华梦的姨妈们”,她们的人生旅程无不暗藏着灰暗无奈,她们的归宿无不在自守认命中获得安宁。

时代的弄潮儿:大学毕业时响应时代召唤成为一名光荣知青,身体力行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的政策,与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结婚,落实知青返城政策后,义无反顾地抛夫弃女回到上海。工作优异,年年先进。年逾六十,壮心不已,对爱情仍充满憧憬与向往,对财富更是求之若渴。我们可以看出,姨妈的每一个人生时期都是时代脚步的追随者,姨妈的每一步奋斗足迹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代息息相关紧密合拍。从开始在上海的高调张扬盛气凌人到返回鞍山后的沉默寡言低首不语,我们可以洞察到姨妈内心的火焰从熊熊烈火到奄奄一息的全过程。力争上游的姨妈也逐渐被时代巨流所吞噬和淹没,姨妈的人生遭际其实就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悲歌。

老潘:爱情的幻影,理想式的爱情是诱惑也是危险。身份不明,没有背景,突如其来,闯入姨妈的生活,打破庸常,带来欲望与快乐,同时也夺走了物质积蓄。

水太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贵妇人,带有地域上的优越感。物质上的富足带来情感上的空虚,需要猫的陪伴和姨妈唠嗑。城市现代人年老的体现,物质充足,精神空虚,没有情感的寄托。

宽宽:新时代的弄潮儿,如同少女时期的姨妈,同时带有着自身的缺陷与烦恼。出国,面临一个更大的世界,世界是一个升级版的上海。

少女飞飞:底层边缘人,外来移居者,渴望依靠,但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无比艰辛,但怀揣着希望。

金永花:乡下人、外来务工者,悲惨且无力,底层人的耍小聪明、无奈、无法发声,沉默(被打、碰瓷、女儿病重、)。同情、无力、怜悯,时代所吞噬的人。

女儿:历史(过去)的伤痕:东北老工业区的萧条,被母亲抛弃,早早的进入社会,被现实裹挟,人生价值的迷失,只能去追随成为物质世界的附庸。

四、视听:

①色彩:前半部分展现市井生活的段落和姨妈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到了饱和度较高的多种色彩,用以展现丰富的市井生活和人物的充满活力的状态;后半部分更多采用的是低饱和度的色彩,且较为色彩较为单调、暗淡,显示出人物的悲惨处境和悲凉心理。

②配乐:一类是京剧的唱腔,代表着一种理想、浪漫、情投意合的人声音乐,传递出幸福与甜蜜;另一类配乐(久石让配乐)是较为抒情化的深情的或是悲凉的配乐,是人物情感的深层传达,衬托出人物心理的情感。

③景别:大景别偏多,多为远全景,一方面展现的是市井生活的日常景观,街道、居民楼、菜市场等等,真实空间、真实生活的捕捉;另一方面,更多用远景来展现五光十色、炫目多彩的上海夜景,映衬着的是小人物内心的落寞、无奈与悲凉的处境。

④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不相同,上海话、东北话、英语、粤普、文言文古语等,一方面是对应着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在时代之下各类人的碰撞,多远文化的杂糅,也是多样现实的冲突,借用多种语言的运用,传达着导演对于人物与时代的思考。

五、场景

上海(东方明珠):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理想生活与物质世界的代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物质富足的世界,一种理想世界的比喻。多用远景空镜头展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来展现出这座城市外在的繁华与靓丽。而在这高楼大厦之下的是市井小人物的带有着悲情的生活,情感上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寂寞,逐渐被现实驱逐、抛弃乃至流放的悲凉生活处境。(偌大的伤害却容不下秒小卑微市井小人物。)

日常生活场景: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生活展现,真实但也沉重。姨妈居住的上海里弄,喧闹的菜市场和小吃摊,邻里之间彼此提防又彼此窥探的日常生活,无不浸染着浓厚的市井生活的气息。同时对那些市井小人物而言,生活并不总是温情脉脉、诗意盎然 , 萧瑟、寒冷、沉重和压抑也是现实人生的一部分。

东北鞍山:灰暗沉重的现实,萧条没落的老工业区,凋敝的社会形态,工业文明被现代化的都市所取代,一个即将被新时代所遗忘、漠视、没落的旧工业社会。在此生活的人物,渴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但却始终无法被接受,最终导致了个体的悲剧,这同时也是一出处时代悲剧的呈现,时代与个人、现实与个体之间的矛盾。

六、意象

月亮:

一方面隐喻着希望、梦想、心灵的抚慰;也意味着月圆月缺、人生无常的遗憾和惆怅。

片中两次出现的黄月亮。 第一次是在上海医院的病 房里 , 酣睡 中的姨妈一夜白头 , 她看到窗外那个巨大的月亮照亮了整个病房,一切恍然如梦,第二次是在鞍山姨妈的家里,宽宽一觉醒来,也看到了悬在窗外的月亮。那个光华四射的黄月亮,洒下的似乎是予人希望的光芒,它是对人们痛苦心灵的抚慰。但或许,它也意味着月圆月缺、人生无常的遗憾和惆怅。

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写意风格的大月亮, 如此美好, 却又永 远无法接近。它正是内心那躲躲闪闪的梦想的具象,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这样明亮的月亮, 可当它真的出现的时候, 照亮的却是弥漫着失落感的人生。躺在病床上的姨妈从睡梦中惊醒, 艰难地抬起身来遥望那巨大的仿佛要挤破窗框的月亮, 然后闭上眼睛, 重新睡去。超现实的图像辅助完成了一次富有诗意的、对梦想的告别仪式。

绿伞:

遮风挡雨的工具,代表着姨妈的自立与坚强,能够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地;同时绿色代表着希望、美好、梦想的生活,代表着姨妈内心对繁华似梦般的生活的渴求。

动物:水太太的猫,姨妈的鹦鹉,都是对人物自身性格与心理处境的隐喻。

水太太的猫,离不开猫的陪伴,是她唯一的陪伴,更点出了她内心的孤独心境,深处在现代化的上海闹市里,不愁物质的水太太,更多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孤凄,失去猫的陪伴之后,只在平淡与孤寂中走向孤寂的人生终点;老潘不小心闷死猫,是他这种虚假、虚伪的情感骗子,情感上的伤害才是真正导致压倒人物的最后一根稻草;姨妈埋猫、烧猫,是对水太太的愧疚之心,也暗示了她的命运结局。

姨妈养的金鱼与鹦鹉,鹦鹉动不动说着“瘪三”,体现着的是姨妈的孤高性格,不满当下,但又无可奈何的怨言;笼中的鹦鹉也体现出姨妈被现实所围困、束缚,终究无法完成自我的理想与追求,笼中鸟的困境正是无数像姨妈这般的逐梦人的隐喻呈现;最后将鹦鹉送给飞飞的外婆,代表着的是姨妈对梦想生活的放下,回归平凡的现实生活的心理,同时也是对飞飞及外婆这一类底层边缘人的关怀。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骨架提炼

题目:上海市井浮世绘/啼笑浮世绘/市井众生相/繁华如梦,终将陨落/女性的悲歌/市井里弄,浮生若梦/月下浮华人世悲/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繁华梦,一场空

开头:

“繁华落尽一场空,青山依旧笑春风。曲中闲断人散尽,浮身若梦暂其中。”这是姨妈叶如棠一生的写照,也是无数做着繁华梦的“姨妈们”的命运书写。《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通过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刻画出市井生活之下的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影片借助那些都市市井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透视了现代人身心的双重困境 , 也由此描描幕了一幅现代都市市井人生的浮世绘。

叙事风格:

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在诙谐幽默的日常生活与悲苦交加的命运悲剧中,交织着快速变动社会中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沉重与悲悯。

人物:

①逐梦的人生迎来琐碎生活,小人物的“繁华梦”在现实的摧残之下,遍体鳞伤如梦方醒。

②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市市井人生的形和相轮番上演,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浮世绘,述说着市井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下的心酸与悲苦。

视听:

①由浓艳鲜活转为暗淡无光的色彩调配,小人物的悲情如同一场终究要褪色的梦,归于现实,引入尘烟。

②戏曲化的配乐唱出了市井生活的欢喜与诗意,须臾的繁华在曲调的变换中化作小人物的落寞与悲凉。

③远景俯拍之下,如同上帝视角般俯视着浮华世界下的芸芸众生相。

④多元文化的碰撞用别有设计的对白语言来烘托,彰显着宏观时代下的人物境遇与个体悲剧。

空间场景:

从浮华世界下的市井里弄到破败凋敝的原生地,通过空间场景的转换完成了对于人物无法逃脱的宿命的论证。

意象:

皎洁明亮的“月亮”洒下予人希望的光芒,照亮的却是弥漫着惆怅与遗憾的人生,这一超现实的图像辅助完成了一次富有诗意的、对梦想的告别仪式。

结尾:

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叹世事不由人。影片的最后,姨妈重新又回到了最初逐梦的起点,兜兜转转、走走停停,终其一生也没能逃脱时代与宿命的造化弄人。曾经的追求与浮华如梦,终将尘埃落定,隐于尘烟。

 4 )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行騙的藝術

故事一開始,腳受傷的外甥站在火車站等待姨媽來接他,姨媽扯大嗓門在站內喊:「寬寬,寬寬……」及後發現外甥正靜靜地站在一旁,興奮得大叫。站在姨媽旁的一名老人家被嚇得心臟病發,倒在地上。

許鞍華導演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從姨媽的一句對白正式開始:「哎,你這人咋喇。」老人的病發,她忙不迭地澄清:「不關我的事,我根本沒有碰到他。」很真實的一個情節,沒有安全感的中國人,有事發生,首先確保自己不會被牽涉在內,至於對方是該先搶救,還是該先報警,是該找人幫忙,還是該馬上撤離現場?種種考慮都不及姨媽的反應來得真實:別的先別管,首先證明自己與事無關。

然後,故事開始。外甥寬寬來度假,和網友合作假扮被綁架騙姨媽錢,鬧上警局的姨媽得知事實真相,馬上一力承擔後果;外鄉人金永花流落街頭,姨媽好心收留,卻發現對方騙錢賺取女兒的醫藥費,姨媽趕對方出門,卻為她的女兒擔憂;遇上文質彬彬的潘知常,姨媽墮入愛河,卻被騙掉所有積蓄;最後,在姨媽口中遠在美國的女兒出現,原來她只是東北一名小廚師……

後現代是甚麼?編劇李檣說,後現代便是各種不同風格的東西拼貼在一起,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接納的一種狀態。即排斥且接納,是一種矛盾的狀態,這種矛盾,正是姨媽的生活寫照。

可以說是有著精神潔癖的姨媽,看不過眼小食店弄污地方,不能容忍金永花為了醫藥費騙錢,瞧不起水太太的花俏,可是她同樣愛扮靚、滿口謊言,從謊稱女兒在美國騙倒一眾鄰居,到假扮沒錢及有病不讓外甥多花水電費,細眉細眼之處,姨媽有著與其他人同樣的習慣,但她卻堅稱英式英文是最好的,以自己的大學生身份為榮,甚至為了在大城市生活而拋夫棄女。

姨媽的矛盾,卻也是中國人的矛盾。影片一開場姨媽在火車站的表現,也正正是中國人的表現,不論發生甚麼事,只要是不好的事,都「與我無關」。然而姨媽卻不能放下自我的道德,她可以撒些無傷大雅的謊言,如謊稱女兒在美國,這是為了面子,且是不會傷害其他人,但面對水太太愛貓飛飛之死,她卻過不了良心的譴責。於是姨媽註定要被騙,且被騙至身無分文。

騙成為此片的重心,姨媽那些小謊不過是無傷大雅的玩笑,但金永花的騙,潘知常的騙,綜合起來,都是中國人在你我互騙的情況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或者,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終於走至互騙的階段。

但戰鬥力與生命力似乎是相輔相成的,處於時刻被騙的環境中,反倒凸顯出人們頑強的生命力,相較起來,落後的東北顯得平靜,睡在醫院病床的姨媽看見無瑕的月亮,終於決定重返東北。只是貧窮的工業城市,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姨媽回到這個地方,整個人失去了光彩,就像不需要戰鬥的將軍,卸下了盔甲,但卻一下子蒼老了。(原載5月27日《文匯報‧百花周刊》)

 5 ) 中国姨妈


李樯对“高潮前置”这样的提法感到很新鲜。作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简称《姨妈》)编剧,他愿意倾听别人对电影的任何看法。姨妈叶之棠与“表弟”潘之常在别墅房子(开放式的叙事结构并不用交待别墅的出处)里披着戏服唱着京剧上演了一场忘记世俗生活的“赏心乐事”,堪称华美、惊艳、令人心旌荡漾。这是影片中的高潮,它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就出现了。
此后,情节急转直下,管繁弦急,姨妈因投资墓地而血本无归,因邻居水太太之死而“兔死狐悲”,因急火攻心而摔伤了腿,因错帮了骗子金秀花而闭门不出,大城市的繁华闹尽、风流云散,小百姓的恩怨情仇、家长里短最终有个落脚之处——因对女儿的愧疚而离开上海回到鞍山,结局则具有“救赎”的意味:与前夫在小商品市场上摆着地摊卖鞋,影片定格于姨妈就着咸菜啃馒头。
如田沁鑫、邹静之等优秀的导演和编剧一样,在李樯这里也听到了“世道人心”的说法,他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他的文本。导演许鞍华也把影片的成功和引发的讨论归功于“剧本的力量”。
李樯戴着一副大黑框眼镜,中等个子略显单薄,深色而简练的衣着使他显得低调,这个身份证上写着1968年出生、实则是1970年生人说起话来显得很有活力,已经完全没有老家河南安阳的口音——安阳是他的第一个剧本《孔雀》的故事发生地,在这个给他带来一致赞誉的剧本中,讲述了一个家庭与一个时代的冲突与和解,在李樯的叙事中,人们总是带着梦想去生活,想当伞兵的姐姐和叛逆的弟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环境中,完成了他们残酷青春的成长。
李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保持着一种本能的清醒,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他对生活的敏锐关注,他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个剧作家所具有的梦想。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没有梦想的剧作家,能使他的剧作中的主人公,有那么强烈的梦想。在《姨妈》中,表达那种梦想的时候,是用一轮大得超乎常态的月亮所代替的:它映照在姨妈的病床前,此后,又在外甥和表姐的窗台前,照亮了他们憧憬未来的面孔。
李樯在剧本中是用这样来描述月亮的:它像一头“温柔的大兽”趴在那里;它“一点一点”照进房间,最后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
在影像上,许鞍华用特技对月亮进行了处理,使它足够大,有童话般的效果。人们对这轮超现实的“月亮”争论不一,有人认为,它与另一部当代题材的电影《三峡好人》中出现冉冉升起的“火箭”一样,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是“廉价而讨巧”的。
李樯不能接受这样的评价,他激动地谈论月亮对于中国人所具有的意义。这是在北京安贞桥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服务员都认识他,因为他常来这里见人,有时候点一杯卡布其诺,店方每次都给他打八折,但有可能并不知道他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编剧之一。《姨妈》刚刚从北京的各大院线下线,这部慢热型的电影获得了众口一辞的口碑,一些人在MSN上互相推荐这部影片。
李樯用唐朝诗人王健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来解释,月亮在中国人精神蔚藉和情怀表达上所占有的份量,他用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对比剧中“姨妈”的“晚年情景”,最后他摊摊手:“总有月亮来照耀吧。”
在社会学的层面,《姨妈》的触觉不可避免地探及到两大问题,使得这部都市化的“文艺片”不仅仅具有娱乐价值:一是姨妈的“晚年幸福”,中国正在迎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每年新增近600万老年人的现实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生活,是像“姨妈”一样回到前夫孩子身边去、继续谋生还是别的,摆在每个家庭面前;二是片中的金秀花对因身体衰竭的女儿实施了“安乐死”,这在中国仍是一个道德和法律上悬而未决的难题,金秀花说:“把双方都耽搁着不如再生一个呢”是许多百姓的内心写照。
这样的“中国式困境”在拍戏过程中也有遇到,导演许鞍华对这场“安乐死”的戏并不满意,原因是找来演金秀花女儿的小演员的戏份不够,因为小演员的母亲忌讳女儿演“死人”的场景,许鞍华遗憾地表示:“哪怕后期时觉得需要剪掉,但至少拍的时候女儿的死应该表现得更充分、更惨一些。”
影片中,起初的感觉是姨妈的邻居水太太比姨妈更加“后现代”一些,每天都换不同颜色的头套;而每次都穿着一件不同阿迪达斯运动服出场的外甥,更像是全球化消费主义盛行的一个小小样本,他最后将会出国留学,这也许是在鞍山某餐厅当厨师的表姐梦寐以求的东西,世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平”的,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充满“坎坷”和“不可能”。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戏谑和娱乐的场景,容易使人联想到《疯狂的石头》的某些段落,却往往会使人忽略片中存在着三次死亡。
除了金秀花女儿的死之外,邻居水太太的猫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一种力量,这只“明星”猫在一开始就有穿着短裙的镜头出现,此后,它的死亡带给影片急转直下的转折,缓慢的叙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李樯的剧本经常是这样,在娓娓道来的叙事结构中,使大幕徐徐拉开,不少悬念引而不发,然后陡生波折,像一道心电图的曲线,不停地移步换景、引发冲突和交待悬念,令人目不暇接。
爱猫死后,水太太也郁郁而终,这令姨妈既愧疚又悲痛,她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唯一近邻也失去了,像是最后一根稻草使她走向了暮年。李樯非常满意自己目前的精神漫游状态,他将“戏”与个人生活分得非常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点也不“后现代”,虽然他能将片中的网名“六公主”、“七侠演义”叫出来,但自己从来不用电脑、不使用互联网,保持着手稿写作的状态。对于他而言,世界是否是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而,他仍然看到了当代题材所引起关注的力量。尤其是,当代题材是对正在身边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更容易受到怀疑的眼光。从这个角度来讲,挑战性也更大。他愿意就此做更多的尝试。
37岁的李樯当过兵,曾经是文艺兵的一分子,被送到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学习后,于95年离开北京,转业到河南安阳的豫剧团作编剧。
那也许是他人生当中最苦闷的一段日子,相较后来再次返回北京,做一个“北漂”,在大望路附近租住地下室,甚至有短暂的报社编辑的经历,他在安阳豫剧团一年多的平庸的生活,使他觉得既与工作绝缘(写不了豫剧)、又与社会隔膜(同学们都在北京发展)。
“有剧本写就很开心了。”李樯虽然稳坐“文艺片编剧”第一把交椅,也有外界传闻他迈入“百万编剧俱乐部”,但他对此似乎并不上心。“我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就这样懒懒的很好。”
许鞍华正是在看过李樯的剧本《孔雀》后,而想与李樯合作的,尤其是,周润发的加盟给片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所扮演的潘知常,被很多观众认为是周润发近年来发挥最好的演技,其中许多经典的段落已为人熟知并津津乐道,大有盖过周星驰的无厘头之风,其穿风衣的背影再次出现,但这次却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就是想让80年代的孩子知道,什么是风流。”李樯笑着诠释这个角色:“与速配不一样的是,浪子也有浪子的情深义重。”与这个时代的“酷”不一样,在街头老骗子潘知常那里,也拥有“风华”。
潘知常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他年轻时还写过两句诗: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潘知常说:“我父亲过去是丝绸商人,我母亲是他的二房太太。因为失宠,很落寞,脾气很暴躁。她评价我的诗是‘君诗如美色’……”
说到这里,李樯笑声中多了一些调侃之气。他的另一部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电影《立春》下半年就要上映了,蒋雯丽将在其中扮演与她反差较大的女主角(貌丑音美),这对她的演技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而李樯在下半年将投入一部新片的编剧中,内容将取材于《七千湘女下天山》的故事。
这部被人“后现代的大姨妈”或“后姨妈的现代生活”等等一通乱叫的电影获得了成功,在香港的观影热甚至超过了内地,最初许鞍华担心票房的压力会有损下一部电影的投资,但她在香港那边电话中传来的声音却是如释重负,“《姨妈》的反响那么好,投资方当然愿意继续合作啦。”
 

 6 ) 春秋亭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锁麟囊》是翁偶虹先生为程砚秋先生创作的一部喜剧,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戏院上演。故事讲述登州富户薛姥的女儿薛湘灵出嫁,嫁前按当地习俗给了她一个锁麟囊,取“早生贵子”之意,内中装了不少珠宝——婚期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巧又来了一乘花轿,轿中的赵守贞是贫士赵禄寒的女儿,由于感到身世凄凉,不禁悲啼。薛湘灵叫老仆问明情由,颇表同情,慨然以锁麟囊相赠,赵守贞感遇知己,遂留空囊而璧还珠宝,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和家人失散,漂流到莱州,遇见旧仆胡婆,引她到当地官员卢胜筹家,适卢家正为儿子卢天麟雇保姆,薛湘灵得入府中,伴卢天麟玩耍,百感交集——卢天麟把球抛进一座小楼,逼薛湘灵去拾,薛湘灵上楼看见当年的锁麟囊,不觉感泣——卢夫人原来就是赵守贞,见状加以盘问,才知薛湘灵就是当年赠囊之人——改容敬礼,结为姊妹,并帮助她一家团聚。
   简单可以分为六部分:选囊——春秋亭——遇灾——花园——相认——大团圆。
  而剧中主要角色有薛湘灵(正旦)、薛夫人(老旦)、赵守贞(旦)、卢胜筹(老生)、薛良(老生)、程俊(丑)、胡杰(丑)、卢天麟(娃娃生)、周大器(娃娃生)、碧玉(丑旦)、梅香(丑旦)、胡婆(丑)、赵禄寒(老生)、卢仁(丑)、卢义(丑)、老傧相(丑)和少傧相(丑)。抽取部分人物,可得如下人物简图:

 (略)
由图示可看出,薛赵两家人命运的转折都是由于春秋亭和锁麟囊这两物。薛湘灵由贵至贫,暗含在“春秋亭”里;赵守贞有贫转福,也是在“春秋亭”里。而联系二者的便是锁麟囊这一器物,一赠一还。
作为集程派集大成的经典名剧《锁麟囊》,自上演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精,这当然与程砚秋先生以及众多程派优秀传人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但是,《锁麟囊》单就其剧本来说,已经堪称为京剧剧本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也是它盛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李济世,、迟小秋和张火丁等,每一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自有一番韵味。时代在变,演唱的人在变,每一个观众对剧情的体会,能读懂的东西,能体味到的思想也是在变化的。其实正因为具有这种变化的能力,剧本才能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的可解读性,才吸引着一代代的观众为它痴迷,为它陶醉。
    《锁麟囊》剧本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过去人们更多的关注“积阴德吉人天相”。而这里我只想谈一下它对于世事变化的解读。重点分析春秋亭一折,对比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探讨这部戏的现实人生意义。
春秋亭外风雨暴
“春秋亭外风雨暴”:薛湘灵出嫁时,在春秋亭避雨,遇见赵守贞,听见轿中有人啼哭,那段著名“西皮二六”唱腔,开始便是这句。面对此情此景,这句唱词显得很自然。但是,难道这句唱词的意义仅止于此吗?“春秋亭”是全剧很重要的一折,它在剧中不仅承前启后,而且薛湘灵还把锁麟囊赠予了赵守贞,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春秋亭,这个亭的名字,起得意味深长。“春秋”,可以理解为人世的变迁,沧海桑田,世事无常,顷刻巨变等。联想到以后薛湘灵的遭遇,更觉得“春秋”二字,实在用得讲究。同样“风雨暴”,也不仅仅是天气不好,“风雨”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磨难,苦难。“暴”,说明这磨难还不是一般的磨难,想想以后薛湘灵的遭遇就知道了。
所以说,“春秋亭外风雨暴”,是预示了主人公以后的遭遇的。这里的“春秋亭”,“风雨”,“暴”,包含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寓意。当然,人生的风雨,不仅是对于主人公薛湘灵说的,对于赵守贞来说,出嫁遇雨,也算人生的坎坷了,但这里却是她人生的转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京剧的美是写意的,它不同于话剧的写实。京剧咋一看显得很假,但是耐得住品味,可以抽丝剥茧般的一层一层的细看,越看越发现新的感悟;又像品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茶香,茶的温度,入口甘苦,回旋时沁人心脾。看京剧的感觉是持久的,就像是洗照片:你看第一遍,只记住了故事的情节,只惊叹于演员的表演,还有剧情的起伏波澜;然而,照片会在暗房中逐渐显示出真实的模样,京剧的回味也是如此,它会萦绕在你的心头,由不清晰到清晰,让你在生活中体会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份超浓缩的咖啡粉,被人生无数的琐事构成的开水,一冲,便弥漫整个杯子,甚至整个空间。所以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影。
  由此我想到一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影片讲述: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赵薇饰),过着混沌和无味的生活。
之所以要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要真正读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必须要明白《锁麟囊》的主题。在电影之中两次出现著名唱段“春秋亭外风雨暴”。
 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三十分钟时候,姨妈正在公园晨运联系太极剑,潘知常在一群京剧爱好者(都是老人家了)的伴奏下,唱“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然后,姨妈回了一段《霸王别姬》南梆子的道白“大王醉卧帐中,我不眠到帐外,闲步一回。”两人便因此相识。
在我没有听过《锁麟囊》以前,也许我看到这部电影只会把京剧让二人相识,想当然的认为仅仅是爱好。却不知道,二人所唱的选段都是大有深意的。其实,京剧在漫长的文化沉淀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曲和戏,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具有寓意的一种浓缩的文化符号。像这电影中,潘知常唱的选自春秋亭一折,薛湘灵与赵守贞的相遇。很多的时候,人们只关注薛湘灵的善良,怜贫济困,忽略了另一方面,对赵守贞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受尽了人间贫困所带来的苦的女孩子,遭人白眼,受人欺凌,连大喜日子,本应该高高兴兴出嫁的,却也是因为家中贫寒,受势利小人奚落。看到薛湘灵的嫁妆不下百万,怎能不痛哭垂泪。正是因为对比如此之大,才更显出薛湘灵的施恩对赵守贞触动之大。知音难觅,自古中国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话,这里虽不是此种关系,但是在这种时刻,能遇到一位知音,对赵守贞的人生是多大的温暖啊。所以,她珍惜这份情,只收下锁麟囊,归还珠宝,并且一直把锁麟囊视为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她守着的是一份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的一缕阳光,是希望。所以,这几句唱的便是“遇知音”。
回到电影当中,姨妈是一个戏迷,但是多少年来都缺少知音,她经历过文革,曾经上山下乡到东北鞍山,在那里和一个大老粗结婚生了个女儿。但是,最后她决然丢下鞍山的家,毅然回到上海,继续原本她认为的高雅生活。她是大学生,却只能和市井小人物住在旧城区;讲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却被人认为已经过时;爱好高雅,喜欢京剧,却没有知音;志趣清高,却总为电费水费等斤斤计较;上山下乡把青春都献给祖国,却人到中年始终找不到工作。她其实已经跟不上这时代的步伐了,却顽强的坚守着心中的信仰。离开鞍山十几年了,舍弃了自己最看不起的生活,回到繁华的上海,却始终找不到生活的焦点。比之赵守贞的绝望,同样的是深入骨髓的寂寞。明白了这段唱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精明的姨妈会这么容易的上当受骗,而且被骗得如此彻底。因为,潘知常打中的是她心中最最软弱的地方。
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姨妈没有了往日在上海的神气,那时候她尽管穷,但是仍然是坚持自己(养了14只鸟,打扮的很端庄,看到别人不遵守道德,她会叫城管来)。可是,如今她空洞的眼神中看不出任何寄托,一个人守着一个杂货摊,和一群没有文化更不懂欣赏京剧的人生活,啃着大饼,远处传来的“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不知姨妈仍听到不?同样,不知道春秋亭一折的观众,是不会听得出在电影结尾处出现这段唱词的深意。姨妈最后的归宿居然是回到鞍山,其实她的一生早已定格——1968年上山下乡。电影很残酷的,让她曾经的所有努力都回到远点,命运像是1968年一样,没有给她机会。
离开上海回到鞍山时,电影随着姨妈所坐的车,扫过夜晚的上海: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当年的上海已不复存在,或许残留在旧城区中,但是那里只住着一些贫困的人们。车水马龙,汽车穿梭在夜色中却不显得孤单,黑夜的城市与白天同样繁华。霓虹灯让上海显得现代且崭新。强烈的对比中,更是说明姨妈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了,她的“后现代生活”是个悲剧。
那一刹那让人想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绮装衣锦,到今朝只落得破衣旧裙。”
在上面,我已经解释过“春秋亭外风雨暴”,寓意人世的变迁,往往顷刻巨变,影响一生,而你却身不由己,慢慢的被命运推向边缘,经历巨大的磨难。至于能否最后改变命运,这不是这里要探讨的。其实《锁麟囊》仅仅是要圆一部喜剧(一是因为程砚秋先生当时指定要喜剧,而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更有“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说),才把结局设置成大团圆。为什么说“圆”?其实圆是最深奥的,它没有终点没有起点,也可以说,它每一处都是起点,每一处都是终点。戏剧《锁麟囊》让薛湘灵回到原点(即重获锁麟囊),并且给了她一个新的希望,义结金兰,可知此后生活虽然没有前半生那样风光,但也不会凄苦的,也许会很快乐的,因为她从失去中学会了珍惜。而电影并没有说是一定要喜剧,自然也就不需要“圆”姨妈的一生。所以,残酷的让她回到原点,却没有给她新的希望,而是盲目地行走于人生的圆里面,没有终点没有光明。这是戏剧《锁麟囊》和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选择的两种不同结局。
结局不重要,因为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结局。关键是时空偷换,生命转折的那一刹那,叫人无奈。无奈的不仅仅是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你身在其中,却不得而知。
如果说,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想说,现实往往更残酷,更让你欲哭无泪。
“知青”这一词是对以一代人岁月的认证,那代人当时是年轻人,但是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毕竟那个年代已经过去40年了,。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1600万城市学生离开家乡,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非功过,难以三言两语明白,因为这跟每个人的具体经历有关。我只关注这一件事对于他们——1600万人的命运转折,就像“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样,忽然间“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必须直面生活的现实和无法选择的人生旅途,是知青们最大的挑战。有的知青甚至是几岁的孩子。举个极端的例子,任毅是名南京知青,他因作知青之歌《我的家乡》一曲,1970被判反革命入狱10年,1979年才获平反。接受采访时,他说,歌曲是在一晚完成的,没想到那一晚的冲动会造成此后的悲剧。歌曲给当时知青们的生活带来活力的,在1969年得到广泛传唱。可是莫斯科电台作为正面教材播放了该曲,同时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所以,1970年5月被判死刑。为什么后来改判10年?也许正像《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最后终于得到赵守贞的帮助一样,任毅遇到了许世友将军(他认为任毅历史清白,因一首歌被判死刑说不过去,所以就刀下留人了)。他放出来时已经三十几岁了,发现人们还在唱那首歌,他当时就哭了。在采访结束时,他唱出那首歌的最后一句“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近一点的例子,512汶川7.8级大地震。顷刻间人生易转,家园变成废墟,这难道说用几年重新建起倒塌的房屋,便可恢复?回忆起唐山大地震,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是无法忘记那幕悲剧。所以,这次汶川人们,也是需要勇气去面对失去的亲人,面对心中的阴影。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灾难中,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与爱心真的让人感动。灾区那个大钟楼,指针永远停在“14:28”地震发生的时间,让我想到“春秋亭”,二者同样具有象征意义。
人生便是在不声不响中时光暗换,每时每刻你都会听到“春秋亭外风雨暴, 何处悲声破寂寥。”
湘灵可爱在于她遭此大变,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早悟兰因。”姨妈可爱在于,她坚持心中的自我二十几年。面对变故,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湎于悲痛,深陷于世事无常而不能自拔,而是要表现出勇气。管他“春秋亭外风雨暴”,心要相信“锁麟囊上彩云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世界。戏剧与人生同样让人迷恋。

 短评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7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9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11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1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16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1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1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20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24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25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27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3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33分钟前
  • SSEN
  • 较差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37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39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41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48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50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51分钟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