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

HD中字

主演:科林·费尔斯,蕾雅·赛杜,马提亚斯·修奈尔,迈克尔·恩奎斯特,马克斯·冯·叙多夫,奥古斯特·迪赫,史蒂芬·威丁顿,潘妮拉·奥古斯特,马提亚斯·施维赫夫,扎特科·巴瑞克,乔尔·巴斯曼,马格努斯·米兰,伊娃·范·德·古奇特,古斯塔夫·汉马斯顿,约翰·霍林沃思,皮特·布科夫斯基,布贾内·亨里克森,彼得·西蒙尼舍克,拉尔斯·博格曼,蒂伊门·戈瓦尔茨,米格伦·米切夫,海伦娜·赖因科德·纳曼,彼得·普劳格博格,阿斯克·邦,马丁·布拉姆马赫,克拉多·德·克拉伦,菲迪迦·斯图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库尔斯克 剧照 NO.1库尔斯克 剧照 NO.2库尔斯克 剧照 NO.3库尔斯克 剧照 NO.4库尔斯克 剧照 NO.5库尔斯克 剧照 NO.6库尔斯克 剧照 NO.13库尔斯克 剧照 NO.14库尔斯克 剧照 NO.15库尔斯克 剧照 NO.16库尔斯克 剧照 NO.17库尔斯克 剧照 NO.18库尔斯克 剧照 NO.19库尔斯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只是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一场粗暴秀

向库尔斯克号上的死难者默哀。

往生者往往不能说话,活着的人为了各自的立场肆意地把他们的故事搽脂抹粉,迎合某种特定口味人群的爱好,正如前人所讲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俄国人的灾难片,西欧人来拍。难怪在观影的时候有一点不协和,一群俄国水兵讲的是一嘴的英语,这个场面确实有违和感。虽然是文艺片,不是记录片,但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似乎要尊重下历史比较好。

也许是我比较较真,光这个语言,就让我楞神了半天,还专门查了一个这本电影到底是哪国出品的,结果是果不其然。给我的感觉就是看抗日剧里听到日本鬼子一口标准的中文那样滑稽!

整个故事让人生疑惑。

本来观影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娱乐活动,但是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让我看到了导演满满的意识形态。你看,讲故事也是有立场的。王子和公主是西方的童话,东方人在里面就是小丑;东方文化中胡人就是鲁莽的,不能和中华平等交流。西方的导演讲一个俄国人的灾难故事,调子如果不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去,那真的就是母猪上树了。

满满的恶意!

恶意一:

据说,库尔斯克号上的人都遇难了。虽然看介绍下船尾的人存活时间比爆炸发生地方的人多几个小时,那也是打捞上来的推测。潜艇如果在深海发生海难事故,整个艇上的人存活机率是极低的。但是在这本片子里,观众看的是只要俄国高层不是那样官僚,后面这几个水手还都有被救的机会!这样的恶意充斥在整个电影里,让人感到相当的不适。这到底是灾难片里,还是西方的黑俄宣传片?

恶意二:

我没有考证过,这个电影故事的真实性,但稍微偏离我自身的常识。因为在水下,生死就是瞬间的事情,但是编导硬生生把这个时间拉长,这个到底有实在的证据么?

电影甚至还演到了俄国救援潜艇先后三次可以救援,只是设备问题才导致失败,而俄国海军大将拒绝英国人的救援更是耽搁了时间。

哈哈,笑死我了!一个英国海军上将表现的比俄国人还要关心俄国水兵的生死。他怎么不去扮演上帝呢?

英国人、法国人,只要是他们一伙的,都是那么人道,没有国家的,民族的利益,都是普世的;而俄国的,中国的,则都是不把士兵的生命放在眼里,在高官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

导演无非就是想挟带这点私货吧!

恶意三:

妇女和儿童永远是控诉邪恶政权最佳的工具。

救援潜艇听到钢管的敲击声,于是专业的救援队才出发,而且艇上有人存活的消息,马上就有人传到女主角这里。然后家属们欢呼了,观众们的眼泪下来了。而邪恶的官员们拒绝证实这一则消息,于是人群愤怒了。

这个是神马逻辑哈。

如果是法国或者英国的潜艇出事,受难者家属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确切的消息?这可真的是比军情六处还要军情六处!

俄国人的新闻发布会,妇女进行控诉,在退场的时候竟然还会有特工直接用毒针把人给杀了。看到这里,实在是为编剧的智商捉急!

为什么说满满的恶意,就是在这里!

电影并不是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是在编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之前的水兵们求生充满荒诞一样,当最初的原点已经偏离的时候,后面的一切均是为了自圆其说罢了。

孩子的目光,原来都是套路!

最后孩子仇恨的目光,拒绝与大将握手的勇气。套路真的是娴熟,可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结论:

在这本电影里,我只看到了某一群居于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人满满爆棚的优越感。所谓的党同伐异,和他们一样的,即其族类,与他们不一样的,在扣下普世价值的帽子下大肆抨击。

可是人类竞争是什么?

是人类里族群与族群的竞争。不否认西方文明给整个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全人类的,也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

可是能够抹灭族群与族群的竞争吗?

抹灭不了的。正如有人说,你是一头大象,老虎们自然不会放过你。能够跟着西方文明混得好的,要不是小老鼠,要不就是他们的族群分化出去的分支。

俄国人曾经想要融入西方世界,可惜它是体积太大,最后还是选择走了目前这条道路。

这是唯一的必然!

所以这不是一本拍给俄国人看的电影,它只是西方人的傲慢!

 2 ) 《库尔斯克》

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时的库尔斯克战役,后来才知道不是。《库尔斯克》号是一艘俄罗斯的核潜艇。2000年出事故沉没。艇上118人全部遇难。俄国人和中国人的某些特点一样,比较爱面子,所以这样的糗事自己是不会拍成电影的,所以只有由法国人来拍,捎带恶心一下俄国人。

影片的中文字幕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就像电脑的笨拙翻译一样胡言乱语,找遍了字幕库,大同小异。许多地方看不明白,所以只能写出有限的观感或错误的观感了。

影片描述了《库尔斯克》号出事的前后经过。这艘潜艇在苏联解体后,停在码头任它生锈磨损,到本世纪初才刚刚修复出航,参加了北方舰队一次演习。鱼雷发射时,突然自行爆炸,又引发了其它几枚鱼雷相继爆炸,船员大部分立刻死亡,剩下的二十多个人,在米哈伊尔带领下,坚持了几天后,未能获得援救,相继遇难。

影片自然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叙述这个事件的,我也只能在按照编导的意图来理解这个事件。不过心里很明白,这是电影不是真实事件本身。

影片中所说的施救过程令人着急,俄罗斯的救援船开过去之后,,已经对接上失事潜艇了,电池却不够用了,只好离开,用了大半天时间才修好,再一次对接,又出现其它问题,只好求救于北约。于是,无休止的外交谈判和政治博弈开始了。谈判的双方此时第一位的想法已经不是救人,而是国家的尊严和潜艇的机密。人的生命则放在了另外的位置。而潜艇上剩下的人已经无法等待了。在延宕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之后,最后的结果是北约的救援船打开了潜艇,里面只剩下被海水浸泡着的尸体了。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一架苏联的米格-21叛逃到了美国,美国人喜不自胜,马上开始研究。却惊奇的发现,里面的各种武器和动力系统都很先进,只有逃生系统非常简陋。或许这也是东西方人之间观念的区别,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不一样。这种思维在影片中也得到体现。(可是反观西方,真的就那么重视生命吗?尤其是敌对一方的生命。此中的劣行同样不胜枚举)。总之,应有的善行一旦介入了政治,就变得那么虚伪和丑恶。

影片展示了一场发布会,借以平息家属和媒体的担忧。参会的海军上将在说了一通片儿汤话之后,米哈伊尔的妻子站起来质问:“我不是专家,可是我也不傻。但是你不该说谎。我们有孩子有丈夫在潜艇上,我要知道他们的生死,至少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海军上将回答:“你的丈夫和孩子都发誓要用生命保卫这个国家。”这时,米哈伊尔的妻子彻底愤怒了:“难道让我的丈夫白白牺牲?你正在浪费时间,你想让他们去死。你们下地狱去吧!我们只要求正义!”面对这些冷血的高官,水兵的亲人们除了悲哀的等待,能有什么办法?

有人曾经说过:“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亲人的突然去世,对妻子、子女无疑是巨大的悲哀。可对于还有希望生还,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去施救,让人们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去,这更是无比沉重的打击。这伤痕将伴随他们,永远不会平复。他们的生活不再有欢乐,只有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如果他们心中还有上帝,他们将一遍又一遍的质问:“这是为什么?”

在失事的潜艇内,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米哈伊尔向旁边的占有借钢笔,打算给儿子留几句话。面对战友的疑问,他说:“我儿子米沙还小,他对我的记忆将是非常模糊的。”战友安慰他说:“不,不会那样的。我感觉到我去世的父亲,我知道我的母亲爱他,他也爱我。他一直是我的一部分。”米哈伊尔说:“这就是我要告诉他的。”在结尾的祭奠仪式中,那位海军上将走到米哈伊尔的儿子面前,这孩子执拗的拒绝握手,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怨恨。以及对父亲的爱和思念。

我在想,这段故事如果讲给几万年前的原始人听,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惊诧:“为什么要把几百人放进那个铁棺材里呢?”回答一定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抵抗敌对势力的侵略。”反过来,如果问北约,他们的回答一定是同样的。这回答肯定令原始人更加不解了。毕竟“敌对势力”这个词太新了。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更加趋近于理性,可是,越是进步越是理性,人类距离自己的本性就越加遥远。近代有过许多“理性”的战争和“理性”的屠杀,相对于原始人维持自己生存的猎杀和械斗,不知要残忍多少倍。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死于毫无价值的事件中。现在是这样,在很长的未来中,一定也是这样。那种企望战争消亡的愿望当然是美好的,可是在我们这一代和以后的几代人中,是没有什么指望的。然而,我本人仍然在做着这样的梦。

现在,我很怀疑理性的进步性。一件事情,一种观念,当它走向了极端的时候,终要向自己的反面去转化。在未来的人们的信念中,也许相信感觉更可靠,对自己更安全,对社会更有意义。想不好,瞎想。

本人评分:6.5。

 3 ) 【电影】19012[3.21]《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的名字最为人们所熟知,是二战时,在这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型的坦克会战,苏联人从此取得了战场主动权,攻守逆转,一路长途奔袭直抵柏林,但我首次听说这个名字,却是源于一艘出了事故的俄国潜艇。记忆里,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是那年夏天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虽然随着时间流逝,后续报道逐渐淡出新闻,但我还是记住了它,多年后重遇,自然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对潜艇,俄国人的感情是特别的,国力差距之下,潜艇是大洋中美苏差距最接近的兵种,在这场以安静著称的冷战里,潜艇尤其般配,所以奥斯卡、台风、共青团员号这种水下怪兽,苏联是一艘接一艘地造。电影里,库尔斯克号的巨大、威严与阴森让人印象深刻,它凝聚了苏联最核心的科学结晶,充满了神秘,代表着帝国的荣光,却也成为了帝国倾覆的最好象征。

曾经,那面北方舰队的蓝白军旗威震四海,但当苏联解体,传奇都成了故事。电影不吝于刻画北方舰队的窘迫,水兵发不出军饷,只能靠典当才办成婚礼,陈旧的赫鲁晓夫楼,锈迹斑斑的船坞,还有大半支年久失修,静静被海水腐蚀的“陆上舰队”,那要再加上燃料泄漏的鱼雷就真是再正常不过了。潜艇失事后,迟缓的救援,官僚的各级政府,紧缺的物资,故障频出的设备,都在一点一滴吞噬着幸存者的生命。这是人祸,但不单只是电影里那个时代所造成的,远至库尔斯克号下水前,远至苏联解体时,远至开启军备竞赛那天起,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已被埋下了,库尔斯克号不过是这其中被掩盖的重重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而已。当水兵们竭尽全力,用国家也一定会为我们竭尽全力来鼓励自己,艰难支撑了96个小时的同时,水面上的人们却仍在继续着政治游戏,水兵们的不幸不在于任何个体的责任,他们不过是扮演了帝国坍塌时扬起的灰色尘埃而已。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就像苏联曾经辉煌的大厦,要真说有,那只能把这份执念寄托于爱人。Find another man to love. I'm a moment for you, but you are my forever. 西方叙述者在谈论阴森的政治故事时,为北冰洋带来了人文关怀的温暖。水兵的妻子痛哭不已,她为自己在丈夫临行前,因为家具装饰的小事而与丈夫生气,却错过了在相处的最后一刻吻别的机会而伤心自责,虽然仍是一段悲伤的回忆,却还是比直面海底下的绝望要舒坦得多。

电影开始于一场东正教的传统婚礼,第一次亲眼目睹,甚是惊艳,却不曾想这是为了呼应片末一场送别118个人的东正教葬礼,曾经在婚礼上牵着爱人的双手,与爱人深情对望的眼睛,现在都已经沉入了寒冷刺骨的北冰洋海底。118个生命熄灭的同时,是118个家庭不可修复的伤,尤其是那些世世代代为俄国海军前赴后继的人们。国家源于个体,当国家都不愿守护个体的尊严,那国家又何来的尊严?

还是那个一如既往不曾让我失望的欧罗巴电影公司,西方的视觉也许不一定绝对严谨与深刻,却也足够忠实地还原了库尔斯克号事件的始末,唤醒了人们关于冷战余波的回忆。

精彩,推荐,不收藏。

 4 ) 帝国倒塌后的余波

《库尔斯克号:深海浩劫96小时》观后

一个帝国倒塌后总有余波,向人们展示帝国的残骸,提示观众帝国已逝,以至于如果没有这样的涟漪,甚至会人们怀疑那个倒下到底是不是一个帝国?苏联帝国倒下后,世界曾经十分紧张,担心苏联帝国的余波太过猛烈,会把周围带入到不可知的风险之间——地缘政治风险大爆发、生态灾难、庞大核武库的失控、极端民族势力崛起……然而大多数担心都没有发生,甚至整个过程略显沉闷,正当人们庆幸苏联帝国倒下的危险期已经度过时,库尔斯克号事故发生就这样发生了。2000年8月12日,这艘奥斯卡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演习中发生了意外,沉没在北极附近的巴伦支海的海底,仿佛苏联帝国沉入历史长河后终于翻起的一丝涟漪,库尔斯克号的沉没立刻引起了各方关注,不仅因为核潜艇的反应堆一旦爆炸就是下一个切尔诺贝利,艇上所载的核巡航导弹更加危险,这些似乎再次把外界注意力拉回到苏联帝国的废墟上,最后彰示苏联到底是个帝国。

还有什么比库尔斯克号因事故沉没更具备象征意义作为苏联帝国最后谢幕的标志吗?作为苏联海军末日余晖库尔斯克号,以苏军无限荣光的二战时苏军取胜的史上最大规模坦克会战战役作为舰名,在前苏联倒下后第二年开始建造的最后一艘苏联海军最具威胁的巡航导弹攻击核潜艇(据说所载武器可以摧毁一个美国海军航母编队),身上寄托的最后的帝国最后荣光。其所属的奥斯卡级是前苏联海军攻击潜艇集大成者,据说可以下潜到令人瞠目的800米,采取的特殊材料和工艺保障了攻击核潜艇最需要的安静被发挥到了极致,里面有大量俄罗斯值得骄傲的“机密”,一直是美军敬畏的对手。

苏联倒下导致苏联时代形成的复杂的苏联内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被撕裂。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苏联加盟共和国被西方经济体系“接纳”,仿佛是被拔掉牙齿的老虎,不仅仅失去了曾经赖以骄傲的众多过往辉煌,更糟糕地是彻底从经济循环的顶层秩序制定者、组织者,沦为一般商品、资源出口国,在最初尝到一些市场经济的甜头后,迅速堕入自由经济的“深渊”,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自由化、市场经济化的前苏联的“遗腹子们”的痛苦失落可见一般。而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从苏军过去的荣光中找到一丝安慰,并借以小小威胁一下西方世界,认真考虑救助的事情。但这样做是一种危险的尝试,甚至是加速暴露苏联帝国倒塌后,俄罗斯的脆弱。在影片不吝惜篇幅地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海军的诸多问题,向我们暗示库尔斯克号事故偶然的必然。2000年8月俄罗斯北方舰队举行了若干年来最大规模的演习,但北方舰队司令却回忆起苏联时期北方舰队的演习参加舰队要比这次规模大两倍。不只是舰队规模的下降,片中告诉我们仅存三艘深海救援潜艇中状态最好的一艘被卖到海外,作为“游船”载着参观“泰坦尼克号”豪客去探奇,这也是造成库尔斯克号救援最终失利的一个原因。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作为本次演习的“练习”鱼类内部过氧化氢燃料泄漏引爆内部雷管(参见维基百科解释),这剧情虽然没有被俄罗斯官方最后认可,但联想、推测似乎也十分合理。透过这些细节,并联系影片内大量关于北方舰队锚地的破败、舰队官兵被拖欠军饷、救援中暴露的俄罗斯海军训练不足、舰艇设施维护的低劣的实情,我们看到俄罗斯苦苦支撑大国梦想的苍白无力。

海军是大国的奢侈玩具,没有了华约集团、经互会体系、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相助,单凭俄罗斯靠卖出石油、天然气和越来越没市场的军火,这种玩具还玩得起吗?俄罗斯的空洞无力的恫吓掩盖不了其江河日下的国力,“库尔斯克”号失事就是上面矛盾的集中爆发吧。

影片里,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焦点就是俄军高层为了保住“库尔斯克”号的“军事机密”在拒绝还是接受西方援助的问题上反复摇摆、交锋,甚至演习的指挥官被撤换,而那些被困的水兵已不再是矛盾的重点。我猜测更可能的实情是,俄罗斯政府不愿让西方了解到他们惧怕的“库尔斯克”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吧。最后在最初两次剧烈爆炸后幸存的23名俄罗斯海军水兵在艇尾部舱室内坚持96小时后,终于全部罹难。

片尾,男主的遗孤拒绝同俄罗斯海军上将握手,我猜测这可能是从俄罗斯帝国时代就形成的仪式吧,小男孩儿的拒绝仿佛在暗示着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已经形成的俄罗斯帝国海军传统断裂了,片中已经交代很多库尔斯克号军人其实都是世代俄罗斯海军,并且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死于前苏联各种海难里,而他们之前一直都能默默忍受那种宿命。

影片无可避免的用西方人文视角激发观众的人文关怀,大概这才是符合西方视角的主旋律吧。但如果能按照大历史深挖一下苏联帝国倒塌涟漪的脉络,影片的历史感恐怕将更加厚重。

 5 ) 给东方人的警示

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去捍卫一个个口号空洞,毫无意义的各种伪道德观,当西方人鼓励军人在战败后可以投降表示任务完成的时候

东方却要他们的士兵挂光荣弹,玩神风,为了面子问题拒绝任何外界的救援,甚至宁可底下无数百姓饿死,也仍然拒绝援助,反正饿死的也不是他们而已啦

这电影不仅批判的俄罗斯官僚的腐朽闭塞,拿人命换自己肩膀上的勋章,更是批判了东方几千年来,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最低级的陋习

一个文明只有真正懂得爱护自己人,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颠覆,否则再庞大的身躯,也不过只是一副空壳而已,长不了

 6 ) 被谋杀的北极熊们

一只小北极熊问妈妈我是北极熊吗?熊妈妈说:当然是了。小熊说:“我明白了,谢谢你。”第二天,小熊来看妈妈,“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是一只北极熊吗”她说:“当然是的”“那么爸爸也是北极熊吗?”她回答:“是的当然” 小熊说“谢谢,我明白了,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所以说我也是一只北极熊,对吧?” 她说“是的”于是熊问,“那我为什么so fucking cold!” “so fucking col” “so fucking......” “cold...”

 短评

雖用歐洲實力演員也因應發生的年代帶點類紀錄片的手法,但俄國事件卻用歐洲人英語演....整個失色很多也讓人難入戲略可惜。

8分钟前
  • 蘋果臉
  • 还行

俄国人的真实事件找一群欧洲人用英语演还是有点违和。剧情流水,节奏平淡,片子没什么重点,总的来说非常一般。即使不知道这个事件,看了开头也能猜到结尾。导演本可以下手再狠一点,用力讽刺一把当时的政局,结果就这样一笔带过了,未免有点可惜。

9分钟前
  • Rocrw
  • 还行

为这样的领导卖命,真是悲哀。没有家,哪有国。

12分钟前
  • gtxyxyz
  • 推荐

基本还原了人类史上夺走118条鲜活生命、至今最严重潜艇事故的几个关键节点。事故虽然是必然里的偶然(那款自爆的65-76型鱼雷的确是存在很大隐患),但艇尾23个人最后被溺亡却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大国面子、政治至上、冷战思维凌驾于人性之上,人命如草芥,把本该能回家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们,推入无底深渊。最后葬礼上几个孩子对政府代表拒绝握手的细节,非常到位。“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瞬间,而你却是我的永恒”。★★★☆

13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真实事件改编 论人是怎么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渐渐失望的 最后小男孩眼里的恨意有点震撼 ps 打酱油的科林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14分钟前
  • anewpig
  • 推荐

致远舰的炮弹,老山前线的火箭筒,库尔斯克号的鱼雷。。。

16分钟前
  • 白马狗熊
  • 推荐

7/10 像是更加national,less international的海底版《天空之眼》;同样是Dogma95,温特伯格走上了和von Trier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是关注于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善恶,善恶由个人的权利阶层意识,对国家形象的考虑等所谓“大局”而被限制甚至强行改变 - 细思极恐,不知道政府是否会在类似事件上对群众撒谎;不握手的一幕看得太痛快,装模作样的来自上级的“慰问”,除了使得上级部门自己有一个道德缓冲,并没有对受害者家属的积极影响,且明理者:还不就是你们这帮混蛋;Matthias Schoenaerts也算是变成了Vinterberg的muse

21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一看演员表有闷骚的马提亚斯蜀黍,立马来看。西方拍了部电影指责俄罗斯因为政治原因不接受救援,嘿嘿以为大家都傻子相信救援本身单纯是救援?无论怎么说,为了那些海军小伙子和他们的家人觉得不值,这不是某一国政府的罪,而是全人类的敌意的罪。

23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香港票房很好 忍不住去看 這是什麼奇怪的組合和設置呀 丹麥導演 俄羅斯背景的故事 法國演員英國演員主演 大家還都講英文 一唱歌就俄語 媽呀我好亂 看完明白票房不錯的原因 要能夠令所有人什麼都看得懂真的不容易!完全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淺顯易懂 老少咸宜

28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本以为只是新版U-571,却不是预期的剧情走向。结尾很有力量,感觉看10部开心麻花都缓不过来……

29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因为国情基本一样,三观基本雷同,所以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剧中各种人、各阶层的行为逻辑,太真实了这片子,现实到残酷。并且,这种现实事件,还依旧不断地在你我身边上演。

32分钟前
  • 韩少
  • 推荐

作为电影来说,拍的比较平,比较偏剧情片一点。似乎有点黑俄罗斯的意思,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不是全都照实拍的。看完查了下资料,当时潜艇后部的幸存者活了8个小时,这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好几天。

35分钟前
  • Alec
  • 还行

法国、比利时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故事,全程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影片中也是大牌云集,故事整体框架不错。库尔斯克事件,其实就是制度之恶,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也是必然发生的。“你们的儿子参加海军,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我们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白白送死的。”一个将制度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国家,是很难让人去热爱的。

3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我以为他们可以得救的

43分钟前
  • 郑乔尹
  • 推荐

依导演的能力,其实可以做得比这好吧?现在看来完全是一部标准样式的灾难片,平铺直叙,亮点稍欠。另外全程英文对白是什么情况,这不是俄罗斯的故事么?

4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新兵的小手不能抖......

49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还行

多少还带着点政治倾向... 洗脑总是这么悄无声息的。 影片拍得不错。4星

52分钟前
  • bugz
  • 推荐

英语占领全世界系列。

55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为啥一个俄罗斯发生的事件,要一帮人用英语演,而且明显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战斗民族的人民恐怕看了会不开心,一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人拍的视角,必然把毛子的官僚放大,把我大英皇家海军拍成正义爸爸,一部没有任何力度的电影

57分钟前
  • oh la la
  • 还行

有一个快乐的胖子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在深海100多米冷得要命的时候给大家讲关于北极熊的冷笑话

60分钟前
  • Columbiu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