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2006

HD

主演: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艾德里安娜·巴拉扎,菊地凛子,役所广司,迈克尔·佩纳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墨西哥语言:英语,阿拉伯语,西班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通天塔2006 剧照 NO.1通天塔2006 剧照 NO.2通天塔2006 剧照 NO.3通天塔2006 剧照 NO.4通天塔2006 剧照 NO.5通天塔2006 剧照 NO.6通天塔2006 剧照 NO.13通天塔2006 剧照 NO.14通天塔2006 剧照 NO.15通天塔2006 剧照 NO.16通天塔2006 剧照 NO.17通天塔2006 剧照 NO.18通天塔2006 剧照 NO.19通天塔200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通天塔200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发生的三个故事。  理查德(布拉德·皮特 饰)和妻子苏珊(凯特·布兰切特 饰)因为婚姻危机,去摩洛哥旅行,苏珊在旅行车里遭遇枪击,为了医治苏珊,一车美国游客不得不在摩洛哥的小村滞留,而警方也将此次事件上升为恐怖袭击,展开了调查,其实真相却惊人的简单。  理查德夫妇滞留在摩洛哥,影响到了家里的孩子们,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只能让她的侄子(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饰)开车带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去,但是,从墨西哥过境回来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麻烦,警方怀疑她绑架美国小孩,事情开始不受控制。  日本,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由于自己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温柔的音乐~tears in heaven 致天国的你查利12回合国家美术馆她不是我的妻子正经乐队的糊涂战争远行他方坏爸爸2018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冰结之绊愤怒的印度女神狙击手特种奶爸,开局萌娃带我去相亲水中血LaughingGor之变节谢幕2016国士无双大蛇王隐秘爱人珍爱太太万岁2016大发不动产圆桌讲究派龙珠剧场版:摩诃不可思议大冒险临安烟云医恋俏佳人珍珠衫枪王最游记 RELOAD GUNLOCK毒魔复仇2痞子校花变身记神枪狙击粤语庞蒂雅娜的复仇魔发吃货拯救世界贞观长歌巧克力男孩双枪李向阳天上的菊美心在何处堕落街传奇第二季剧场版魔法少女小圆后篇永远的故事魔王1931

 长篇影评

 1 ) 《通天塔》的故事

    通天塔的传说带着圣经中一贯的惩戒意味,到现在一转身却成了讲述沟通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在电影中似乎比较常见,但单刀直入地冠上“Babel”的名字,倒是颇需要几分自信和魄力的,于是便有了几分兴趣拿来看看。
 
    影片的叙事据说是继承了导演一贯的风格,情节很紧凑,但也稍有零乱之嫌:三个迥然不同的地域,四个相对独立却关联在一起的事件,时间的脉络也被导演故意扭曲,直接导致理解起来不是很顺畅。随着镜头在东京迷离的夜景中渐行渐远,导演留下了一句“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和我这一脸的茫然:近一百五十分钟的片子中,日本的这一段似乎始终处于游离状态。尽管有猎枪这个道具或者说线索将几个事件串起来,这段讲述“叛逆青少年”的内容与其他几个部分似乎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疑惑总是应该有个答案的,便试着在网上找些影评看看,毕竟以我的理解能力无法领悟也是很正常的。看了几篇,终于还是失望,纷纷扬扬的介绍不少,却没见到什么比较熨帖的说法。不过一边找,一边倒是有了点自己的想法。
    理查(Richard)和苏珊(Susan)夫妇感情发生危机的原因是小儿子山姆(Sam)的死。在生命的边缘,他们才终于有了简短但直接而明确的真正沟通,芥蒂也便因而冰释。其实在影片一开头,他们的女儿玛丽(Mary)就提到过,但在影片的叙事中夫妇俩的交流却一直没有涉及,尽管他们都知道矛盾的根源就是这里。那么,是否也是因为千惠子(Chieko)的聋哑,才最终导致了她母亲的自杀?同时,是否是因为始终不能达成彻底的谅解,安次郎(Yasujiro)才会与理查一样试图以到摩洛哥旅行来使自己 “冷静”下来?如果把这两个故事对应起来看,似乎可以这么说。枪击事故前,理查和苏珊一直都在试图放松、冷静,可心中的创伤让他们始终都在逃避真正的问题所在。
    把这里作为切入点再来回顾整个影片,重新发现的是一幅堪称宏大的画卷,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从国家、种族到个人内心的故事,所有的主题都是“沟通”,而且语言本身并不是症结所在,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心灵交流。这样的气象也许不比当初人们建设通天塔时小吧。

    先来捋一捋电影的叙事。随着千惠子的长大,安次郎与妻子为女儿因聋哑无法融入社会逐渐产生矛盾,为了平静自己的内心然后去抚平妻子心里的裂痕,他选择了独自去摩洛哥打猎,旅行结束时为了感谢当地导游哈桑(Hassan),将自己的猎枪赠送给了他。或者,这也暗示着安次朗此行没有达到预期平静内心的目的?因为无法沟通和调解,安次郎的妻子终于还是选择了自尽,留下仍然缺乏沟通的父女俩。
    三年后,美国的理查和苏珊夫妇因为小儿子山姆的突然死亡而无法原谅自己和对方,在理查的坚持下两人怀着与安次郎当初一样的目的到摩洛哥度假。旅途中,苏珊不幸被好奇的牧羊少年阿曼(Ahmed)和约瑟夫(Yussef)兄弟击伤,所使用的猎枪正是安次郎赠送给哈桑,然后被转卖给少年的父亲阿布杜拉(Abdullah)的。经过摩洛哥和美国政府的及时救助,苏珊最终脱离了危险。
    而同时,理查家的保姆阿米莉娅(Amelia)正准备回墨西哥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枪击事件发生后原准备代替她看护孩子的瑞秋(Rachel)需要帮助理查联系美国政府救助受伤的苏珊。在四处寻求帮助无果后,阿米莉娅将两个孩子一起带回了自己墨西哥的家中。婚礼后,阿米莉娅的侄子桑蒂耶哥(Santiago,圣地亚哥)送他们回家,在过境时遭到美国官员的刁难,并最终激怒了桑蒂耶哥,他强行冲过了关卡。为了躲避警察的追逐,阿米莉娅和两个孩子被扔在了沙漠中间,最终被警察救起。
    在地球的另一边,因千惠子冲撞裁判,她的队伍输掉了排球比赛。比赛后在更衣室里对辱骂信以为真,随后被人搭讪时又因聋哑而受歧视,使她真的去寻求性的解脱。为了证实枪击事件中所使用的猎枪确实是安次郎赠送给哈桑的,警官间宫健二(Kenji Mamiya)找到了千惠子。不料千惠子却对他有了好感,并因此在自我放逐的时候做出决定:回到家里向间宫警官献身。尽管间宫警官拒绝了千惠子的行为,但通过文字的交流最终将她心中的问题消解。电影在安次郎和千惠子父女相拥这一昭示亲情回归的动作中结束。

    影片中千惠子的叛逆行为,除了日本特殊的文化环境,起因只是同学激愤下的玩笑话,进而人们对聋哑人的歧视和偏见使她逐步走向极端,一直到迪厅中濒于疯狂的彻底放逐。导演用了较长的篇幅来重复迪厅中陆离的灯光和人群,并不断在激烈的音乐和千惠子所能感受的无声中切换,终于还是心中微微的一抹让千惠子走出迪厅,回到家里并找来间宫警官。通过她向间宫描述她母亲自杀的情景,可以想象这应该是她曾经设想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和无数次面对城市闪烁霓虹时的孤寂和无助。我们无从知晓千惠子最后给间宫的那张纸片上写下的具体是什么,但从影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两个人的交流是真诚和深刻的,千惠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怀和温暖——不同于她的设想,这是她以少年的心不曾想到和理解的心灵。结尾安次郎父女的握手和相拥让我们看到了力量,但间宫警官看完字条稍微舒展面容后随即垂下的眼帘留给观众的是仅仅解决个案的沉重……
理查和苏珊夫妇的故事着眼点主要是个人情感的交流和回归,千惠子的经历是由社会环境下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冷漠引发、并通过警察这一有着特殊身份象征的人物消解的。从个人到社会,发生在保姆阿米莉娅和他侄子桑蒂耶哥身上的故事反映的则是更为广大的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和偏见。迈克(Mike)和玛丽在墨西哥所见到的是与美国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和生活场景,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还有桑蒂耶哥杀鸡时的血腥传递的是偏见存在的基础,类似的还有苏珊对餐馆饮食的挑剔、其他乘客对村民极大的戒备等等。最终,这种偏见引发了影片中美国边境检查站官员对桑蒂耶哥的刁难,从而直接导致阿米莉娅和两个孩子在沙漠中迷路。最终,故事的结局不完全算是悲剧,但阿米莉娅被驱逐出境昭示的是这样国家间的偏见一时无法消除。
同时,导演通过救援拖延的原因表达了对美国反恐政策的批评和对政客们的嘲讽,无疑也揭示了这种差异和偏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出于所谓的国家利益对民众的刻意误导。
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希望。苏珊接受了导游安瓦(Anwar)的祖母用土烟为其止疼,并在老人的祈祷声中平静下来——种族、语言和背景等等的差异在善良本性的感召下溶解。只是这种交流却更像是一种宽容和慈悲,而且代表现代文明的美国人是接受者——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四个故事中,作为线索而存在的牧羊少年阿曼(Ahmed)和约瑟夫(Yussef)兄弟是唯一的悲剧,兄弟俩是展现非洲普通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对枪击事件真相的彻底交待。或许,这便是导演提出的重新建设“通天塔”的基础?
    了解,沟通,理解。

 2 ) 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

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几个男孩惊骇莫名。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这是什么威士忌啊?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剪刀手们在想什么?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3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Crash,just for touch.

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相信。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4 ) 一个美国衰家庭如何祸害世界

墨西哥导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太有话语权,那可真是祸害世界啊!(参看次贷-金融-经济危机)

于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稍微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衰神附体,老婆很衰,连可爱的孩子们也很衰!

如果一个美国家庭被衰神附体,那可不得了啦!世界上,在那些不相干的地方,就会有更多家庭为此株连,要被衰神一连串地衰过去。
不但非洲、拉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遭殃,连身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也不可避免!这也是实话,日本在非洲、拉美国家面前那可是发迹得很呢,所以这个老婆自杀、女儿哑巴的日本衰家庭,也能把它的衰气传导到非洲摩洛哥的几角旮旯。但如果遇到他格外崇敬、格外贴近的美国大衰神,日本小衰神就要敛声静气地受点干扰了,心灵的旧疮疤会被美国大衰神再次擦伤一下。

导演来自异域,就有了指责美国政府的警醒,所以他一会儿又站在美国平民的角度在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一个劲在全世界吆五喝六欺行霸市,好像特别保护我们美国上等公民的权利,可事实上,你们这群官僚,你们就是这样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找个救护车都那么难,我老婆和孩子都差点被你们给耽误死了!!

都说看这个片子容易联想到《撞车》。确实,我在现场也很自然想到了,连最后半空中的“上帝视点”镜头都一致。但也许是我当时的观影环境不好,空调热死我了,跑到非洲的电影画面又那么燥热,所以影响我情绪了吧,以致看这片完全没有《撞车》的感觉。
其实,这种三段式又互相勾搭纠葛不清的模式确实很老套了,连导演自己的前作都在一遍遍使用(好像他是迷上这种结构了,不用这个结构就说不清楚事情似的)。所以形式上真的惊不到我。要搞三段式,主要是有《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在前,此片是难以超越的。

看到有人说:这个片子的冲突和语言(或语言隔阂及其衍生物)根本没关系。
嗯,还真是说中肯綮了。同车的American们操的都是一样的语言,美国政府官员、媒体和老百姓也操同一母语,也没见他们互相有多理解、谅解与和解啊。

其实语言和文化差异都是幌子,站的利益点不同才是根本。别说美国人、非洲人和日本人,别说语言、文化差异,只要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地球人都能够迅速与火星人超越星球差异,达成同盟,勾肩搭背、相互深刻理解,以便共同抗击冥王星人的!所以未必要扯着圣经老早抛出的语言隔阂理论作幌子。
哪怕你的最黑暗中最光明的孩子们都学了英语讲了一样的语言,都充分浸淫了美国文化,都崇尚肆无忌惮、袒胸露怀的“沟通”与“文化宽容”,利益站不到一起去,一切还是免谈的。

好吧,我说的“语言”就是通常的语言的意思(可没有牵扯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拉康们被极度衍生的“语言”),我想圣经巴别塔里最初始也应该就是很粗浅的原意吧。

 5 ) BABEL的語言衝突


幾個星期前看了Babel,縂覺得不如想象中那麽好,縂覺得有些章節可以改進。不過imdb上的評價甚好,也被看作明年奧斯卡的有力爭奪者。我承認它在制照衝突上的確做到了和CRASH一樣的效果—一環套一環,典型的戲劇手法,人物關係不是那麽錯綜複雜,但是衝突主要圍繞幾個人物展開。加之它所展示的地域風情和微妙的世界局勢所呼應,應該是學院獎委員會喜歡的口味。
説到底,這部電影就是圍繞語言的衝突展開連環套的。
地點1:Morocco
人物:Brad Pitt, Cate Blanchett, 當地導遊, 當地民衆,旅遊團組員。
衝突起因:Cate中槍
故事脈絡:爲了給妻子換取急救的時間, Brad不得不聽從導遊的意見,和巴士旅遊團的所有人一起到了離出事地點最近的導遊的家裏,在那裏他可以打電話給家人和大使館。村落裏的人都是中東打扮,看到白人遊客面露的是驚訝,指指戳戳;語言不通的白人十分驚慌,在這樣一個處處幾乎都是土坯的村子裏,人人的裝束和電視裏的恐怖分子沒有什麽區別。旅遊團的人們要求立刻離開。而Brad的電話並沒有立即召喚來直升機,他變得憤怒,驚恐,甚至絕望。

地點2:Morocco
人物:夫妻和兒子一家4口, 小販,
衝突起因:買槍
故事脈絡:小兒子的槍法顯然好於哥哥,父親則寄希望他們可以殺死來犯羊群的狼。爲了驗證小販的話,兄弟二人在山頂比試,期望這把來復槍可以達到3公里的射程。

地點:東京
人物:高中啞女,父親,警官,一群無所事事的少年
衝突起因:啞女被人瞧不起,因爲語言的原因雖不缺朋友,但缺少愛情
故事脈絡:母親過早自殺,少女十分敏感;和父親的不慎和睦,使她與一群追求感官刺激的少年爲伍,在舞廳醉生夢死,在毒品中找尋快樂。她的生活因爲一個來調查父親的年輕警官而改變。

地點:聖地亞哥, 墨西哥邊境
人物:兄妹二人(Brad 的兒女),保姆,保姆的侄子,邊防警
衝突起因:爲了參加在墨西哥的兒子的婚禮, 保姆不得已把這對孩子帶離聖地亞哥,因爲孩子的父母深陷Morocco,Cate還在接受治療。深夜囘美國的途中,醉醺醺的她的侄子無視邊防警令其停泊的要求,強行闖關
故事脈絡:孩子走失在沙漠裏,保姆絕望地呼求邊防的救護。

啞女 父親獵槍村民小販父子Cate, Brad兄妹保姆

其實矛盾衝突不是來源於人物之間的直接衝突,而是借助語言的不同,文化的誤讀,宗族的隔閡來展現全篇的戲劇衝突。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戲劇衝突必然來源於或者帶來人物衝突,但是Babel所想要表達的衝突更想超越簡單的人物衝突。
那麽用一個聖經故事—《通天塔》就已經足夠的情況下,爲什麽還要編織幾個並頭發展的綫索呢?因爲通天塔的故事大家太熟悉了,用一個現代的,看似有點錯綜複雜的故事,並讓它竟可能地帶上各種異域風情和文化印記,可能更能引起挑剔的學院委員會的注意。

這樣說,並不是說這不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它只是一部沒能超越想象的好電影,中槼中矩,又有些取巧地投人所好。
它在反映文化衝突和宗族衝突的時候,僅僅用語言的不通作了一個大的包裹,内在的衝突要看觀衆心里的衝突和慣性情結。
觀衆本身的内心衝突來自不同的觀衆的體驗,所謂千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今年看過的片子裏,帶有宗族觀念的還有Borat,Judgment。不同的電影想要引起關注的只有一個:种族歧視不但一直沒有消除,反而因爲一些偶然事件或者一些國家的強大而變得更加偏執。Borat對猶太人的嘲笑,如果說僅僅是從哈薩克人的角度來調笑,那你就錯了,如果說是從美國人的角度來譏諷落後國家,你更錯了。主演本身就是一個猶太人,就如《南方公園》的主創之一也是猶太人一樣,有了這個護身符,他們可以盡情嘲笑一切,連自己都不放過嘲諷的人,你還會說他們是种族主義者麽?Judgment講述也門共和國在911后遭遇的“連坐”—由於信仰的相同,文化的相同,還有裝束的相同,他們被視爲恐怖主義者。
Babel裏表現出的白人的恐慌看似不無道理:911的劫難是心頭永遠無法平復的痛;自恃最發達國家公民的不可一世在面對貧窮和落後的時候,卻爆發為恐懼和神經質。即便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Cate,在喝水的時候也是顧忌重重,生怕冰塊不潔。這些顧慮,或者說忌憚,植根于他們對中東地區零了解或說負了解(本國政府在宣揚他國或者其他種族時,不可避免的高高在上和狂妄自大。)
那麽語言相通,背景相同又如何?
在cate中槍后,同車的白人非但沒有和他們夫妻同生同氣,反倒是找機會趁早離開那個充滿“恐怖分子”的村莊。啞女和同齡人的交往,受到語言的限制;即便周圍的人懂手語,依然將她看待為下等人。她強烈的渴望被愛,嚮往男生的追求,變成強烈的復仇心理:捉弄看不起她的男生。同時,她又在羞恥心的責問下非常痛苦。在搜索來福槍的過程中,Morocco 警察對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拳腳相加,粗魯和莽橫清楚地寫出這個世界不言自喻的等級之分。語言明瞭又如何?《迷失東京》講述的那個在語言的迷亂中找尋心靈伴侶的老人,還不是回到妻子身邊過囘一樣的生活。沒有理解和尊重,語言更是多餘;與其這是個喋喋不休的世界, 不如是一個靜靜的無語天地。
如果說Cate和Brad在Morocco的遭遇是得意洋洋的白人在穆斯林世界遭受的同伴的背棄,異族的幫助,那麽他們的一雙兒女在墨西哥的24小時則是飽受美國制度的折磨。墨西哥的橋段是一群並非“高尚”,但是異常快樂的人們的簡單生活:盡情舞蹈,歡快歌唱,伴著美酒,喜慶的婚禮,一切都是十足異鄉情調。雖然這裡的落後還有文化的差異(在孩童面前血淋淋地殺雞,縱容小孩喝酒)給孩子帶來的是Culture Shock, 卻滿足了孩子簡單的快樂需求。而邊防警從保護美國公民角度出發,根據制度做出了判斷:保姆的侄子和保姆妄圖綁架兩個美國公民從中牟利。孩子們受盡煎熬,深愛他們的保姆最終也沒能逃脫遣返回鄉的命運。在另外一部電影裏,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也從美國人的角度,反省了對待墨西哥人的態度。
然而,世界就是這樣,沒有文化的差異,也就夠不成世界的多元化;號稱構建多元文化的北美卻常常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人權宣言,種族平等,尊重個人,如果真的能做到,人們恐怕也不會嘗試電影,書籍,音樂等各種方式來重新解讀通天塔的傳説了吧?塔最終沒有建成,猶太人爲了建立自己的國家付出了血的代價,巴以衝突還在升級,海灣駐軍是在維和還是在自殺,國與國相互詬病,種族爭端不斷,大和,高麗和大汗爭不斷理還亂的是一衣帶水,還是勾心鬥角?
看過Babel,每個人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主題。但是它過分的追求大而全也使影片失去了一點真摯和可信。

 6 ) 当下世界电影流行趋势

真的是很棒!
电影做得最好的当然是结构,(现在电影都在玩结构)
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导演将时间随意拆解,
将那些鲜活浓厚的素材,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
故事明明是精心结构,
但是抡起来却无比随意,有那种目空一切的自然劲头。
会让我想起《暴雨将至》,暴雨是分成三段做,
这个是切碎了做,这个更好吃一点。
当然,暴雨那种宗教和宿命的悲情更动人一点。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一口气都不敢松,一点不敢走神。
当然电影有很多标准,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好电影的话,(我以为也是任何人无法推翻的标准)
我觉得就是这个:让人完全无法移开目光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很多东西是主线故事叙事之外的部分,(比如墨西哥保姆穿不上的那条红裙子,
比如说她和那个墨西哥男人的小爱情,和故事发展完全没关系,但是写人物)
但是都可以进到电影里来:
包容一切,自成宇宙。

我超级喜欢肩扛镜头中的那种随意,那种准确,那种饱满:
就像写散文写到最高境界,看起来仿佛小说,又仿佛不是。
挣脱一切束缚,不在乎摄影原则。
好像是一个外行DV青年在随便拍,
没有什么美学风格可言,
但是在需要情调和气氛的时候,那种功力就出来了。
我觉得我要拍的东西,一定也是这种影像风格:
一定要动起来。
不动明王那种,机器摆在那里,只是以最小弧度摇和移,
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
他们就是可以吸纳冈萨雷斯这样的外籍人到自己的电影体系内,
然后可以任凭他们做出极具风格的作品,
内容和思想,可以是对美国生活和美国精神的反思,批判,甚至是浓厚的不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为美国,
好莱坞才成为好莱坞吧!

看大师的电影往往觉得悲观:
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进步,
大师死后,电影也没有。
而看这种电影则使人振奋:
年轻人总是在做电影,以包揽一切的胸怀,以崭新的灵感和创意,榨出自己的全部天才,
他们在为电影做贡献,而就是这样的人,使电影始终是电影。

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电影,能嗅出一种所趋之大势:
就像《疯狂的石头》,像《不走运的人》,像《走火枪》,
像《松子可嫌弃的一生》……
世界电影的流行趋势在这里:
已经不再像古典主义一样精心结构一个故事,探讨因果或者伦理,
也已经不再像现代主义一样着力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或者人类的处境,
在这些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不会深写,每段人物关系也点到为止,多而不杂,杂而不乱,
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一段素材,
就像DJ打碟一样的素材,
可以剪辑,碰撞,随意切割和组合,
在这种冲撞中爆发出最大程度的光芒。
在思想上,也不再趋内,内省,而是向外发散,介入现实,关注政治,反射当下。
简单的说,怎么酷怎么来。
这么说,我还是佩服贾樟柯,因为《三峡好人》也是这个路数,
我觉得比《通天塔》更棒。

年轻人在往这一个方向做电影:
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方向。

 短评

原声不错

8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14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1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2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25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29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31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33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38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43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4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48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5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5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57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小时前
  • Miss Luck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