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T34(国语版)

正片

主演:亚历山大·佩特罗夫,文森兹·凯弗,伊琳娜·斯达申鲍姆,维克多·多勃朗拉沃夫,尤里·鲍里索夫,西蒙·特列斯库诺夫,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约书亚·格罗斯,伊戈尔·赫里普诺夫,彼得·斯科沃尔佐夫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 / 德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2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3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4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5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6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3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4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5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6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7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8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19猎杀T34(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俄罗斯人的精神

本文章涉及情节。

这是一个纯虚构的故事,它创作的目的很简单,纪念一代名车T34,以及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而我更多的是在电影里看到俄罗斯人特有的精神面貌。

道具

这一点不赘述了,大多数装甲车辆应该都是从博物馆仓库拉出来的,不像其他电影里都是些奇形怪状的道具车辆,这一点很过瘾(模仿虎式的道具车就没有一个比例是对的)。除了部分CG,本片用的是二战真车而不是道具车。也就是说观众可以看到真的三号、山猫、四号H、t34-76、t34-85。这一点如果有人能帮忙查证一下是最好的。可惜的是豹式G的道具车制作虽然十分精致,但负重轮还是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

再者就是考究的军服,德军特有的笔挺、精致被很好地还原出来。

镜头

本片摄影美如画,用色讲究。虽然跟国产电影一样喜欢用定格和高速摄影,不过麻烦《流浪地球》的剧组学学,人家是怎么用高速摄影镜头叙事而非滥用的。

坦克车种的设置

首先本片的拍摄者对坦克性能还有历史都十分熟悉。每一种车辆的性能都是符合实际的。

首先看1941年部分,德军主力为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和二号山猫。当时四号坦克依旧是反步兵主力,还没有替代三号坦克成为德军的反装甲军马。而苏军主力就是给德军造成巨大困扰的T34-76。其76毫米主炮可以轻易贯穿当时任何德军90度垂直轧钢坦克的正面,但自身的斜面装甲却可以轻松抵挡三号50毫米牙签炮的攻击。电影这段序幕是对t34坦克横空出世就技压群芳的致敬。所以这一场伏击战打成完胜是没有悬念的。而且电影还充分体现了T34-76的缺陷:炮塔狭窄且观察口设计简陋,车长看不到左侧的敌人,所以被耶格尔狠狠命中,炮手阵亡。在《泥泞之虎》中,作者奥托身为德军坦克手却为苏军坦克兵批评过坦克的设计者:T34-76的主观察镜只能看到正前方,而且该坦克的车长舱门也不利于探头观察四周,所以苏联坦克兵总要在近乎瞎子的状态下作战,白白浪费了许多士兵的生命。有兴趣的人可以找《红色管弦乐2》玩一下坦克驾驶,切到炮手位置感受一下火炮瞄准镜那可怜到爆炸的观察视野。相比之下,德军一直十分重视坦克观察视野的问题,所以往往取得很大的观察优势。再者就是苏联坦克通信系统、操作系统的简陋,可惜的是影片没有展示驾驶员用大锤操纵拉杆或者车长用脚指挥车辆行驶的镜头。

时间来到1944年,主角驾驶的是T34-76的升级型号T34-85。对手则是豹式G型坦克,而且配备了相当先进的车载夜视仪。对于军迷而言,尤其是“德棍”们,最希望的是看到虎式在电影里出现,但是为什么本片没有虎式?因为本片的主角是T34——这又一次体现了俄国人的骄傲:作为两大阵营的砥柱中坦,你们的豹式是模仿我们的T34设计的。然后我们又赢了。当然本片有为了让主角胜利而必须让敌军有所弱化的安排,耶格尔只是教导营指挥官,就是说他是教官而不是前线指挥官,手下的豹式坦克兵是一群经验严重不足的菜鸟,自然在身经百战的车长+驾驶员+炮手老兵车组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失败依旧是必然的。

还原真实

我必须提一句,我本人是德棍,但本片在各方面还原史实上,拍的我心服口服(除了道具车黑豹)。而本小节的意义是在于反驳目前网络充斥的“抗德神剧”的负面评价。

【坦克技术】本片的真实度很高,首先说1941年一段,耶格尔率领的坦克小队清一色以三号坦克为主,辅以二号坦克和251半履带运兵车,从技术层面说,主角的t34-76可以轻松击穿对方,但是三号坦克想要击毁t34就需要一定经验。片中三号坦克两次射击跳弹和卡弹都是因为打在倾斜装甲上,50毫米火炮的穿深在这种新型装甲面前已经非常鸡肋。所以要击穿t34,主要的弱点是后部装甲、观察口、驾驶员舱门和炮塔座圈。本来耶格尔的僚车有一次致命打击的机会,但是被步兵的一发反坦克雷破坏了炮管。

接着是1944年一段。1944年德军装备更加先进,黑豹G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但是为什么同样一挑多被T34-85击败了?这里是一个战争经验的区别。

【坦克兵经验】电影中的1944年豹式不可谓船不坚炮不利,但是现实中1944年秋德军曾经参加闪电战的精锐装甲兵已经消耗殆尽,东线战场的502重坦营在1945年1-2月虎豹几乎全部报销。也就是说,德军的车组成员经验严重不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影片选择了让主角们对抗一群训练营的菜鸟。相反,主角凭借对方的眼神选择出的成员都是怀着求生意志、战斗意志以及丰富经验的老兵。在夜战的一段中,耶格尔座车的炮手的第一炮的射击方向看,在t34-85躲开以前他瞄准的是t34的脸部或者侧面装甲,但是如果是一名经验老到的炮手,会指向驾驶员仓口射击,这就是经验的差距。后面几次炮手都失手了,以至于耶格尔气的给炮手的后脑勺来了一巴掌。相反,主角车组射击敌方的位置都是这样的:靠地面跳弹射击底盘、侧面、豹式特有的炮塔窝弹区等这些关键性弱点。而最后两人牛仔对决的部分,耶格尔本来想要射击弱点,即t34-85的车长观察口,但是主角不在该位置上,故没有任何效果。而第二炮他选择在首上射击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战中,履带应该就是起这种跳弹作用的,所以炮弹被浪费了。到了第三炮耶格尔才想起来先断腿的打法,可为时已晚,主角选择击穿的是豹式驾驶员观察口,所以最后一击贯穿,瞬间豹废。

【意识】最后要说的一点是两场战斗中,主角都更胜一筹的。首先如果本片选择的场景是大平原或者丘陵地带,如果不是成群结队,也就是钢铁洪流,那么T34必然毫无胜算,但是本片两场战斗都是巷战,这样一挑多就存在了可能性。主角并不是愚蠢或胆小地蹲在原地站桩射击,而是不停切换位置,靠伪装或者隐蔽寻找敌方侧面和弱点,各个击破。而且主角很优秀的一点是在1944年这一幕中,他为了看清环境把头探出车体,这就比奥托·卡尔乌斯批评的大多数喜欢闷头开车的苏联坦克兵们好的多。而且主角还会下车侦查,在二战中这是德军车长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虽然风险很高,但第一时间摸清地形和布阵能为自己赢得巨大机会。

所以综合来说,作为一部礼赞自己经典坦克的电影,虽然大量内容属于“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这和《狂怒》这种强行拔高和篡改真实情况的情节设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狂怒》很多情节是运气和导演安排使然,比如决战部分一百来号德军竟然都想不起来第一时间用铁拳,以及坦克报废第一时间不是撤退。而本片中的情况都有据可查,主角通过实打实的计划、技术和顽强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存活和胜利,而非奇迹、巧合和运气。并不是“神剧”,除了道具豹以外,各方面都稳扎稳打,功课做得扎扎实实。(而且道具豹除了负重轮,作为道具坦克细节可以说做得非常非常好。)

这不是一部展现真实战役的电影,当然俄国有很大可能以后会拍摄相关题材的电影,比如库尔斯克。这部电影的重心是在礼赞T34坦克的成功、纪念卫国战争的坦克英雄,并且展示俄国面对苦难、奴役与危机的态度。

花絮-关于道具豹

因为补充文章的缘故,所以把视频又拿出来撸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实际上本片是有豹式实车的,被击穿窝弹区的豹式和牛仔对决时的豹式就是真车。而在训练场上的豹豹们都是道具车,一方面是负重轮暴露了,另一方面是在车载机枪、车长舱等等细节上都不太细致或者比例失真,但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另外道具豹做的是模仿豹A或者豹G早期的弧面炮盾,而实车则是豹G后期改进了窝弹区的炮盾。当然这也是一个穿帮镜头了,耶格尔一会儿坐在道具车上,一会儿在真车上。

所以最终,本片出场的真车是:251半履带、二号坦克(具体型号懒得查)、三号坦克、T34-76、豹式G、T34-85,外加一门Pak40火炮以及各型卡车……嘛,作为德棍真是一本满足。

态度

美军也不仇恨德军,但其电影展现的德军素养往往只是一种防止将德军妖魔化的编剧机制而已,好莱坞的编剧会极力避免让观众对反派产生认同或感情。但《t34》非常从容和自信,它毫不掩饰地展示德军的一切,既充分展示德军的凶残,也展示德军的可爱或可敬。从服装领章和帽徽判断,耶格尔在1944年为党卫军骷髅师指挥官,授少将衔。但在面对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提出的“你是否憎恨俄国人”的疑问时,耶格尔不卑不亢地展现自己的态度:我只是服从命令,为国尽忠,没有任何私人情感。这显然不是一个清洗低等民族运动的主持者希望听到的内容,在现代国际上也是犯大忌的情节安排:只要是党卫军在电影里一定是要妖魔化的,每一个入党者都被视为血腥残暴没有人性的魔鬼形象定格在银屏上;再比如明明主角组成的车组第二天很有可能死在菜鸟德军装甲兵的训练场上,但前一晚耶格尔会像对待绅士一样对待主角和女翻译,邀请他们就坐,喝酒。德军军官都不仅学习军事理论,同时各方面素养都很高。另一点细节体现这种绅士精神的,是女主角偷地图的时候藏在床上假装被耶格尔睡了来掩盖行动,来拿耶格尔烟斗的副官看到这一幕先是表示震惊,然后立刻压低脚步声防止吵醒对方;第三处便是最终决战的时候,显然在现实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就是一个反法西斯战争全胜的国家对于德军的处理:耶格尔爬出座舱,摘下一只手套往地上一扔。这是近代欧洲绅士决斗的标准挑衅动作,如果对方捡起手套,就代表接受决斗。有的更具进攻性的挑衅是直接把手套扔在对方脸上。这个情节设计太可爱了,这种古典的行为在二战恐怕早就不存在了,所以更显出耶格尔这样一位德军一根筋但充满教养到可爱的性格。这样的情节设置充分体现了俄国人的想法:我们并不憎恨我们的对手。另外美国电影里演反派的总是那几个坏蛋专业户,光看脸就知道这是个狠人而且准不是善茬,往往长相也不好看,比如《兵临城下》。但是本片饰演耶格尔的演员,面庞棱角锐利、年轻、充满活力、虽然牙缝有点豁,但依旧难掩俊美。

电影的结局是一部影片希望传达价值的高扬之处,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俄罗斯人,至少是当代俄罗斯人对于德国的态度:如果是美国人拍,一定会设置为男主角想原谅敌人,而险恶的敌人趁机困兽犹斗反扑,然后被男主角干死。而本片结局的处理是,德军坦克车长主动伸出了手,当主角以为这是要让自己拉他一把的时候,对方用动作拒绝了拉拽,他只是重重地握了一下主角的手,然后选择和自己的座驾一同坠入河水。

目前为止,所有反法西斯国家战胜国拍摄的电影里,没有过这样的设计。这是俄罗斯人专属的自信:我赢了,所以我并不憎恨我的侵略者,而且我用胜利得到了尊重,我也尊重我的对手。这是俄罗斯人专属的态度,就像他们阅兵式上歪着头睥睨一切的阅兵姿势一样,骄傲,自信。

全片每一位苏联角色,都没有对着敌人咆哮、控诉。片中角色最普遍的表情就是:直直地站着、凝视敌人、不卑不亢。

我不想过多评价现代国产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我只知道,我们明明是战胜国,而且和平了这么多年,我们却从未自信起来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仿佛在说服自己相信我们确实赢了。唯一充满自信的时间只有黑白电影时期,《地道战》虽然是一部教学片,却比现在任何国产战争片拍得都好。

何为自信

高晓松曾和当代俄国年轻人聊过天,问及俄罗斯人对二战以及德国人的态度,该人答道:“我们不讨厌德国人,他们很强,但我们和他们比划过,我们赢了,所以我们不讨厌他们。”被问到怎么看待美国人,该人答:“我们还没跟他们比划过,想比划比划。”

自信是非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我可以很肯定,国人总的精神面貌依旧在自卑和自负之间摇摆,就像100多年以前。自信并不是人人天生就有的品质,无法单纯靠语言描述就能让人理解,自信最大的特征就是面对一切压迫感时内心的平静,以及自信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实体做支撑。国人的自信心暴涨是因为现在国家有钱了,军队宣传加强了,国家领导层有了新的风貌,总之,这种内心的爆棚感总要有个支撑,这叫忘乎所以,不是自信。

本片的主角们从来不会大声咆哮或控诉来表达观点,他们总是昂首挺胸地凝视着敌人,这就是他们的立场;拍摄者也不需要安排贬低敌军的情节或图像来彰显自己的伟大和正当,德军都是英姿飒爽的,装备都是最先进的,即使是集中营也几乎没有安排篇幅展示残酷。自信是支撑整部电影的精神核心,是俄罗斯人的表情。我喜欢这种斯拉夫专有的精神面貌,很棒。

==================2019 07 31=================

更新了“还原真实”、“花絮-关于道具豹”两节内容,“还原真实”解释为何本片不是抗德神剧。本来不想写这一章的,但是奈何现在这片子就因为t34一挑多而被封为神剧,心里十分不满,故做补充。

==================2020 12 06=================

鉴于某些文章下面的评论,我想说明几句。

我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分清“放开仇恨、放开不健康情绪”和“铭记历史”的区别。

要释怀的是对其他民族、国家的仇恨。为的是不要让自己走上自卑的消极主义或者自负的民粹道路。因为那样只能让自己逐渐变成我们曾经仇恨的那些国家、民族——认为自己种种不如外族,应当放弃自己的传统;或认为自己的种种优越于他国,有资格干涉、侵略他国。

而历史的耻辱事实永远不可遗忘,必须正视、铭记。为的是提醒自己,在其他国家还没跳出丛林法则的思维以前,中国永远有被再次欺辱的可能,这些历史的伤痕让我们认清外国的真实面目,也认清自己的环境、身份和使命。所以希望本文不会成为某些人回避国家历史伤痕的借口。

我们不要成为那些野蛮的民族,也不要被变成奴隶。我认为我这些观点和本文的中心是不冲突的。真正健康的自信是很难达到的,但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一生的必修课。

==================2021 03 14=================

根据豆友指正,是耶格尔是少校衔,不是少将。(虽然我搜到的是少将orz)

 2 ) 不喜欢看坦克激情互撸的观众不要勉强自己

一句话 “请不要讨论剧情,当成看车展就可以了。”

俄罗斯人太喜欢坦克了,拍了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的以坦克为主题的电影,我都已经记不住自己看过多少部了。

坦克之神开着金色的T34.jpg

这类电影完全可以划分为一种单独的类型片——坦克片。不客气地说,俄罗斯人的坦克片和小鲜肉粉丝向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小鲜肉们的电影至少还有配角,俄罗斯人的坦克电影的主角只有坦克,而且是镜头全程跟着坦克猛拍。在一台T34-85面前,莫名其妙的配乐、莫名其妙的剧情、莫名其妙的苏军步兵和莫名其妙的床戏全都不重要了。

别讨论什么艺术造诣、美学修为、人文关怀,这电影给大家看的就是坦克哐哐互射、铛铛跳蛋、轰轰爆炸。这是瞄着受众射过去的一发穿甲弹,喜欢的人会爱的要死,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无聊的要命。所以如果您不喜欢坦克大战,那就干脆别看这部电影,相信我你看到的只会是槽点,感受到的只有煎熬。

另外,由于俄罗斯受限于本土较小的市场和较弱的出口能力,所以电影成本都被控制的很低。不可能靠全CG制作或是像有钱的《狂怒》一样直接把那台世界上唯一能动弹的真·虎式开出来。所以俄罗斯人很擅长花小钱拍大坦克,以前办法是做个德军坦克的铁壳子套在T34上。从《28勇士》开始,俄罗斯人琢磨出了一个新绝活:没有真坦克,就拿做工考究的1/35 比例模型+沙盘布景+机械臂摄像,用类似特摄的方法拍摄坦克镜头,再用CG技术和真人部分结合到一起。只用了500万美元的总成本拍出了不输真坦克实拍的效果,这些老毛子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我只给四星.........开头三十分钟里的德军坦克模型有点太不走心了,德军装甲连除BOSS外那几个坦克到底是1号2号3号4号还是38t我实在是认不出来,忍痛给四星。

 3 ) 猎杀T34

看俄罗斯电影少,这部还挺好看的。开始的节奏比较慢(也可能是因为进去看了几秒发现没有3D眼镜又跑出去买错过了一些情节),但是第一场在莫斯科郊外的坦克战非常精彩。苏军只有一辆坦克和少许步兵,要阻挡德军坦克连。德国军官湛蓝的眼睛,冰冷无情;还有类似教室的黑板上写着“我的祖国 我的家乡”字样,却被德军坦克破墙而入,一路碾压课桌椅,瞄准苏军,非常直白地表示祖国和家乡被侵略。

转场集中营的戏份,人们从列车下车(?)的场面拍摄很神奇,有种从山崖之类的高处向下坠的错觉。不过他们确实从正常人变成了集中营中被监视监管的难民。细节处也有很多苏联风格,比如埋葬完战友在坟堆放置一块手刻五角星的石头,展现了当初苏联红军坚定的信仰;还有修好坦克炫技的一段,坦克芭蕾。

整部电影情节还算舒缓有致。除了帅气男主角尼古拉,德军指挥官耶格尔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的出场意气风发,下场汹涌壮烈。他完全没有对战争中的伤亡展现任何恻隐之心,只是机械执行战争命令。但在集中营的一场戏份中,他的上级问他是否恨俄国人,他回答他没有立场,只是效忠德意志第三帝国。让人不禁想在他冰冷的战争机器外表下,他真实的想法会是什么样。他接受了训练坦克新兵的任务,剑走偏锋,从集中营中选出了曾把他的部队打败的尼古拉,让尼古拉自己挑人驾驶一辆缴获的坦克T34,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与德国坦克新兵对抗。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们有了可趁之机,他们逃了出去。在追击围堵尼古拉却在坦克里被撞击到桥面外的最后,他向尼古拉伸手,起初以为是求救,接着看到他不肯松手,再次猜测他是想拉尼古拉同归于尽。但是都错了,他只是紧紧一握,这只是两个军人间的握手。他是向另一方优秀的坦克军人致敬,输的心服,然后和德军豹式坦克一起从桥上坠落水中,让这个人物增添一抹悲情色彩。

还有两个小情节:坦克驾驶员被催促时的幽默:我又不是在滑雪橇;还有女主逃出集中营在类似公交车站等来坦克,很浪漫。

一个不错的开始,对俄罗斯电影更感兴趣了。

 4 ) T-34观影指南

因为在看莫斯科战役部分的时候有点被感动到所以没有记录,在文前声明本人并非德语专业,也不是专业研究二战历史的,只属于普普通通战争史爱好者。

以下部分可能会含有严重剧透,请慎点。

值得注意的细节(做的太好了实在是respect!!!真的处处都是亮点)

1. 电影中的军官制服颜色。由于当时各厂出产的制服羊毛含量不同,确实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军官来说——他们的制服多为定制,可能找到的厂家不同;而士兵是集体派发的,某一时段入伍的制服颜色会较为统一。

2.胸鹰/臂鹰。为了表示区分,党卫军的制服上都会在上臂缝制鹰标,而国防军只有胸口有鹰徽。在训练时间的瞭望塔中所有国防军军官的制服都非常符合标准。

3.勋章。据观察,耶格尔身上有

一级和二级铁十字(一级挂脖子,二级在衣袋);银制装甲作战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参加三次装甲突击;在一次突击表现优秀并受伤;在一次突击中获得其他种类奖章。 );东线冻肉章(1942.5.26颁发,本名为第一次冬季作战战功勋章);金质战伤勋章(授予在作战中受伤5次以上或伤残、死亡的人员)

而耶格尔在集中营的副官身上的铁十字只有一枚二级。

4.耶格尔的军衔是旗队长,他的副官军衔是一级突击中队长(对应国防军军衔为上尉),集中营的长官(那个胖胖有胡子的)军衔为二级突击大队长(对应国防军军衔为少校)

5.他们参加了莫斯科战役, 这场战役1942年1月结束,根据雪和离莫斯科还有35公里可以判定为大约10-12月之间。他们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下辖第24摩托化军第3、4装甲师、第10摩步师;第47摩托化军第17、18装甲师;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第16、25摩步师)

6.在训练中出现的国防军军官军衔为中将,而站在他身后的另外一位是少将。中将的脖子上挂了一枚加了银制橡树叶双剑饰的一级铁十字。

7.训练中出现的打炮(?)的德国士兵为希特勒青年团(Hitlersjungend)的成员,后期由于兵员不足,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也经过简易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

8.在逃离过程中,T-34车组到达的德国城市的背景音放的是《埃丽卡》,而根据集中营位置判断此城市应该是德国的东部城市魏玛。举起双手的普通警察沿用了一战时期的款式尖顶盔。没有盖世太保是正常的——秘密警察哪有这么多,只不过安全局的宣传让人闻风丧胆罢了(?)

8.耶格尔带的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阻击他们使用的是88mm高射炮,本来是用于打飞机的。隆美尔元帅在北非战场上将它用于轰盟军坦克。

(88mm高射炮,隆妹狂喜)

9.集中营出现的一圈跑道和不停奔跑的犯人表现的是在集中营中让囚犯试鞋的场景,跑道模拟了德军在欧洲占领区可能遇到的所有路面形态。由于集中营劳力价格低廉,德国制鞋企业将他们设计的各种新鞋送到集中营,由囚犯“试鞋突击队”在跑道上做高强度的长时间行军,以测试鞋底耐磨程度,要求负重行走达到3000公里。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试鞋还伴随着试药。

我记录的翻译错误:

1.莫斯科战役后,耶格尔旗队长的教官生涯前:一位长得很像日本人,黑发剃成榛子头但梳成中分,戴眼镜,留小胡子的高级官员接受了耶格尔手中的文件,这位同志的党卫军军衔为全国总指挥(reichsführer-ss),台词也是这么念的,但是翻译直接变成了“希姆莱阁下”(确实是希姆莱,但是这样翻译显然不妥)

2.他们提到了“古德里安将军”,此处需要科普一下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的将官军衔从元帅开始由高到低为陆军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1944年的军衔为大将,所以显然翻译为大将更符合。

3.出现了集中营的画面,而集中营并非翻译所用的“图林”而是“图林根”,即为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德国城市魏玛附近(魏玛为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的创立地)

4.从一开始,俄罗斯人们都称呼德国人为“Fritz”,这个词语翻译成“法西斯”显然是错误的。就像德国人称呼斯拉夫人为“伊万”一样,只是用民族中的常用男性名字来代指某民族的人而已。

5.字幕多次出现了名字的翻译错误。比如说,完全没有体现尼古拉的姓为“伊夫什金“,多次将演员念白的伊夫什金翻译成尼古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喊的是名字还是姓代表了亲疏关系。

6.字幕中多次出现了军衔翻译错误。耶格尔隶属于武装党卫军,尽管他的军衔在国防军系统中的对应是上校,但不应该以上校来称呼,包括台词原文的自称都是stuandartenfüberraschend,应该翻译为旗队长(跟施季里茨同志的军衔是相同的),)

7.在训练豹式坦克驾驶员前,所有人都跟着长官喊了口号,“sieg heil”胜利万岁,而字幕直接翻译成了“heil hitler”二者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但凡长了耳朵都知道不是一个。

(由于电影中没有提到两位男主角的全名,所以父名和是否有冯无从得知(应该是没有)但耶格尔应该叫克劳斯-耶格尔,尼古拉的名字和姓分别为尼古拉和伊夫什金。)

 5 ) 电影背后的虚与实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如您对军史及军事题材影片感兴趣,请关注本人今日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或可搜索“WarArtStudy”)或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

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上周末俄罗斯战争大片《猎杀T-34》正式在国内院线上映,相信已经有不少军迷已经一睹为快了。

该片拍摄时间为两个月,取景于莫斯科大区及捷克共和国,耗资6亿卢布,于2019年元旦在俄罗斯国内首映,放映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票房达22亿卢布(约合3200万美元),成为俄国历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影片,并在今年金鹰奖评选中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

俄国版海报

日本版海报

中国版海报

本片中充满大量的电脑特技”子弹时间“镜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片

但既然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那必然会与真实历史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作为纯商业片,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演绎附会的桥段,作为本号的《电影与现实》系列,本文就将尝试考证片中与历史相符或相左的片段。

战斗篇

电影第一次的战斗场面,历史背景应为1941年10月中下旬莫斯科攻防战期间的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之役。

该城位于莫斯科以西,在10月15日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4)第46军第2装甲师及第5军第35步兵师发起主攻,并以第46军第11装甲师由南侧包夹。电影中德军三号坦克全部漆有第11装甲师的幽灵徽章,可知此战斗为南侧的攻势。

在真实历史中,1940年8月,第11装甲师由第11步枪兵旅(11. Schützen-Brigade,1939年12月组建)扩编而成。

第11步枪旅因为在法国战役中展现神出鬼没的迂回机动而获得「幽灵」(Gespenster)称号。

在扩编改名后,此称号也传承予第11装甲师,因此该师在昵称「咖啡豆」(Kaffebohne)的直竖一杠附加外圈制式师徽之外,也有知名的幽灵徽章。

但该部坦克上幽灵徽章漆于侧面及后方,正面仅有师徽。这与电影所呈现的形式不同。

在1942年初之前,第11装甲师的坦克战术编号都为两位数(排/车),省略前缀(连);菱形符号为第15装甲团第1营标志。

然而由当时的历史照片可见10月下旬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只降了初雪,第11装甲师车辆仍维持既有铁灰单色涂装,并未施加冬季雪地迷彩;人员也无雪地迷彩装扮。电影所呈现的与史实并不相符。

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的苏联第16集团军步兵第316师与德军激战两周后因伤亡惨重而后撤,沃城也在10月27日陷落。

11月16日,该师设在沃城东南10公里村落杜博谢科沃(Dubosekovo)的防线遭德军第2装甲师突破,所属的步兵第1075团全灭。

第316师的败北令第16集团军的侧翼遭受威胁,时任集团军司令员的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也因此被迫要求大本营预备队调动西伯利亚步兵第78师的预备役到战场。

第78师的士兵在到达的三天后被迫撤退,但由于苏军的奋力抵抗和天气条件,德军的推进速度减慢,战局逐渐陷入僵持状态

德军在沃洛科拉姆斯克的作战势态图。红色和蓝色箭头分别表示德军第2装甲师第1和第2战斗群的进展情况。虚线表示大致的前线位置: 粉色——德军起始位置,紫色——11月16日战斗结束后,蓝色——11月17日战斗结束后。

但次日由新闻媒体宣传,却成为该团第2营第4连所余28名官兵奋战击毁18辆德军坦克,最后全数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

同日步兵第316师亦因沃城之役阻击拖延德军攻势的卓越表现而授予近卫军称号,更名为近卫步兵第8师。

11月18日该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在位于杜博谢科沃东北15公里村落古谢涅沃(Gusenevo)的战地指挥所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遭遇德军迫击炮攻击,因采访现场空旷无可掩蔽而为炮弹碎片击中阵亡。潘菲洛夫少将在翌年追晋为苏联英雄;该师也以其为名。

不过全数追授苏联英雄头衔的「潘菲洛夫师的二十八近卫军」(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却在1948年经苏联政府调查后证实为虚构故事。

事实上在当年杜博谢科沃的攻势中,德军并未蒙受重大损失;这28号称牺牲成仁的苏联军人中也有6名幸存,且皆隐姓埋名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2015年6月,俄罗斯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馆长谢尔盖·米罗年科(Sergei Mironenko)曾接受访问,公开表示潘菲洛夫28近卫军是不存在的神话故事。他

的言论遭到了俄罗斯文化部长佛拉迪米尔·梅丁斯基的强烈谴责。但不久之后,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档案馆就在网上公布了1948年苏联军事检察官的调查结果,结论是《红星报》的记者捏造了这个故事的细节。

2016年3月16日,谢尔盖·米罗年科宣布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5岁)而请辞,同时否认是基于外界压力才请辞,其真正目的是为了“专注于科学上的工作”,并说:“如果这不是我的决定,你觉得我会吭声不出吗? […] 我离职一事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

同年10月,文化部长梅丁斯基为潘菲洛夫28近卫军辩护,表示:“即使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编造的;即便没有潘菲洛夫这个人物;就算整件事根本不存在也好,它仍是一个不容干犯的的神圣传说。会这样做的人都是丑恶的人渣”


片中出场的坦克

根据车体正面的方形机枪射口以及驱动轮及车长顶塔形式,电影前端战斗中所呈现的德军三号坦克为1941年主要量产中的J型。

三号J型的前装甲提高到50mm,侧装甲提高到32mm,历史上大量出现在北非和东线战场,一共生产了2616辆,是三号坦克产量最大的型号。

基于巴巴罗萨遭遇苏联T-34中坦克、KV重坦克的实战经验,最初装备5 cm KwK 38 L/42坦克炮的三号坦克J型自1941年12月起换装长炮身5 cm KwK 39 L/60坦克炮,并逐步换装既有衍生型,并被赋予称号为L型。电影中出现的长炮身三号坦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之役的时间点尚未面世。

电影后段出现的豹式坦克则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亦是影史上少数以此德军主力坦克为主角的片段,片中所呈现的型号为1944年9月下旬之后生产的G型后期量产型。

生产过程中渐次附加的外观特征包括取消驾驶座前方观察孔以简化生产并增加装甲前沿的强度、车体上部侧面不再有段差特征、左侧发动机排气风扇增高以便于与发动机联动的战斗室增温系统(Kampfraumheizung)布局、避免窝弹直击车体前方顶部装甲的颔式炮盾、加装利于夜战的排气管灭焰器(Flammenvernichter)等。

电影中的豹式坦克拥有左侧发动机排气扇塔与颔式炮盾两项后期量产型特征,同时也涂有防磁涂装(Zimmerit)。但装甲前沿上的驾驶员观察孔不应存在。

而1944年9月10日防磁涂装即已在全军废止;左侧发动机排气扇塔则自同年9月22日成为出厂标准配备。

排气扇塔与防磁涂装并存的例子极罕见,如下图中1944年9月23日在西线战场遭击毁的豹式坦克,推测为8月间防磁涂装未废止前用以测试排气扇塔的G型后期型预量产批。

不论如何,同年10月间开始配备的颔式炮盾就不应与防磁涂装并存。此外,豹式坦克G型已取消驾驶座前方观察孔,自然不会如电影般遭主角的T-34瞄准此处而击穿。这些都是电影考证上的瑕疵。

片中另一大吸睛细节为豹式坦克上的FG1253型“食雀鹰”式夜视设备(Fahrgerät 1253 “Sperber”),该设备包括一个200瓦的红外线头灯和一个红外接收器/瞄准器,能够“看到”并将红外波长转换为可见光。

但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唯一投入过实战的单位有第29装甲团第1连,据信其有10辆豹式搭载了FG1253设备,供车长及驾驶员使用。

车长可随时由普通潜望镜模式切换至夜视模式,驾驶员的左侧也有一具红外线瞄准器。

当车长打开红外滤光器时,他可以通过指挥官的聚光灯或sd.kfz 251上的“猫头鹰”投出的光线看到地面。另外“明兴贝格”装甲师和和“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也曾装备过少量夜战豹。

而党卫军部队的豹式坦克在历史上则从未有过装备过红外线瞄具的可信记录。

片中的豹式坦克正面装甲前沿绘有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师徽。

该师在1943年10月30日于比利时成立后持续部署于西线,参与1944年6月上旬起的诺曼底战役到次年1月下旬终止的“守望莱茵”作战(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

1945年2月方划归南方集团军群开赴匈牙利对抗东线苏军,参加了德军于3月在巴拉顿湖区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战略反击“春醒“作战。

电影后段掳获复原的T-34-85预计以苏军战俘驾驶,作为德军坦克射击训练活靶。此处战俘营为代号SIII号集中营(Außenlager S III)的奥尔德鲁夫集中营(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于德国中部莱比锡西南方约145公里。

该地自1941年底即开始收容苏军战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党卫队接手管理。1945年4月2日因盟军逼近,关押犯人由党卫队队员驱赶前往西南方51公里处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过程造成逾千名营囚死亡;据记录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参与了此次死亡行军。

希特勒青年团源自1922年创设的纳粹党青年联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7月更名。该组织虽有例行军事训练,其巡逻勤务队(HJ Streifendienst)也作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兵员培训单位,但本身并非军事部队,也不归党卫军管辖。

真实历史上党卫军第12装甲师不曾部署于奥尔德鲁夫地区,也没有参与过此集中营的相关事件。因此电影后段的坦克追逐情节全属虚构。

以历史背景而言,电影后段的事件理应发生在1944年10月至12月初之间,即自豹式坦克G型后期量产型开始生产配发部队至守望莱茵作战展开前。场景地面并无积雪,与奥尔德鲁夫地区在1、2月间才会降雪的状况相符。

此时在诺曼底战役期间损失惨重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已后撤至德国西部卢森堡边境的艾费尔(Eifel)山区,再转移至汉诺威西北50公里的宁布尔格(Nienburg/Weser)整补,两地分别距奥尔德鲁夫380公里与260公里之遥。该师在同年12月13日再次部署于比利时边境的艾费尔山区,准备参与守望莱茵作战。

党卫军第12装甲师在成军时以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调来的资深军士官为骨干,因此诸多战术细节也一并承袭。

例如坦克炮塔战术编号中的末码不从1开始,而沿用警卫旗队师自组建伊始就采取的以5起始的流水号;且此编码方式至德军战败皆未曾改变。

希特勒青年师所属第12装甲团第1营的通信官(Nachrichtenoffizier)罗尔夫·尧赫,摄于1944年6月9日

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3连的326号车,该车车长弗雷德里希·埃斯曼在之前的战斗被炮弹打成了两截,照片拍摄时他的遗骸刚被清理干净。

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4连的438号车,摄于1944年6月23日

因此电影中所见的111号车、112号车并非该师的编码方式。且迷彩也并非当时德军装甲车辆惯用的样式。


人物篇

德军主角克劳斯·耶格尔(Klaus Jäger)在1941年10月为国防军第11装甲师上尉,1944年10月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党卫军旗队长,即上校军衔,这张例子在德军中并不多见。

但从其人物外型上来看,接近于历史上该师的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一任团长马克斯·温舍

但马克斯·温舍从参军伊始便一直在党卫队,并没有陆军服役经历,且其早在1944年8月20日的法莱斯包围圈中便被英军俘虏。

剧中还登场了一位大人物,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但存在感相当之弱。

古德里安和耶格尔也一同出现在了最后演习场一幕中,但再次当了一回摆设

而真实历史上,古德里安确实在1944年2月7日亲临比利时的贝韦卢训练场(Truppenübungsplatz Beverloo),视察正在训练中的希特勒青年师

上图中正在豹式指挥塔上发号施令的正是党卫军第12装甲团团长马克斯·温舍,站在坦克前背对镜头从左往右的分别是:

时任德军西线装甲集群司令(berbefehlshaber Panzergruppe West)的里奥·盖尔·冯·施韦彭堡装甲兵上将(Leo Freiherr Geyr von Schweppenburg )、古德里安、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谋长党卫队上级指挥弗利茨·克雷默( Fritz Kraemer )和希特勒青年师师长党卫队上级指挥弗利茨·维特(Fritz Witt )

古德里安和克雷默

和电影中作陪的最高级别军官只是耶格尔不同,真实历史上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舍普·迪特里希也出现在了训练场给古德里安进行讲解,图中站在古德里安左侧的是希特勒青年师下属党卫军第26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营长党卫队突击大队长伯恩哈特· 克劳泽(Bernhard Krause)

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

炮塔吊篮

本片中大量呈现了苏德两军坦克车体内部的场景,令观众的临场感大大增强

这里介绍一下德式坦克的炮塔吊篮,此设施可提供坦克炮塔内的乘员(通常是车长、射手与装填手,但T-34/76车长兼射手)一个能够随炮塔转动的底板。

德军在四号坦克与之后的各型坦克都装备炮塔吊篮;三坦克车则在1941年5月之后生产的H型才成为出厂标准配备,并同时为既存的E、F、G型加装。苏联在二战中的各式坦克则皆无炮塔吊篮。

炮塔吊篮能够增加坦克接敌时的射速,并为炮塔内乘员提供较为安全的操作环境。

即使没有炮塔吊篮,炮塔内乘员仍然有焊在炮塔内壁上的小椅凳可坐,因此也能随着炮塔转动。

但实战中,装填手必须站在底盘的固定底板上,在狭窄的炮塔内抱着数公斤的炮弹随炮塔转动而迈步移动,以便掌握炮膛方向装填炮弹;同时又得在选弹搬运的过程中时时注意,以免被旋转中的坦克炮结构或发射后的退膛作动击伤。

此外,如T-34/76这类没有炮塔吊篮的坦克,通常内部空间都很狭小,炮弹主要存贮于底盘上的弹箱中,而闭合的弹箱盖就充作底板。装填手要打开弹箱搬弹上弹,还要记得再盖起来,不然就得小心不被开启的弹箱绊倒。

而T-34/76令人瞩目的电动炮塔旋回系统可以达到每秒37度的旋回速率,因此炮塔旋转一周只需10秒。高速突然的选择(炮手控制)加上恶劣的操作环境,装填手的压力可想而知,射速也因而无法提升。

实战中T-34/76每分钟约可射击3-5发炮弹,但德军三号四号坦克的射速却可达每分钟10发以上。

炮塔吊篮则可避免这些装填手的梦魇,且可以将预选弹种堆置在随炮塔转动的底板上,大幅增加接战初期的射速。

 6 ) 战术问题

当初 T34 冲出集中营/军营之后,犹如闲庭散步,停车接妹子,广场抢劫,油站加油,为啥一个德国士兵或者车辆都没有跟上来?

就算德国人搞不明白为啥 T34 就有了炮弹,但是它没有机枪蛋啊,完全可以派车跟上去,有机会就打履带,没机会也可以随时报告行踪的。

我不信有军官命令士兵冲上去硬刚坦克还有士兵敢不听?这又不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德国人自己的势力范围里面,周围妥妥的都是自己人的,躲着坦克炮粘上去啊。

就算当时德国人都懵了,半个小时后总能回过神来吧?再派车队大幅度搜索,按照 T34 最高时速 75 公里(这是公路速度,不是越障速度),半小时它能跑多远?

如果有车粘着 T34 ,提前部署炮位拦截应该不会太难吧?

一个可能是:德军的反坦克武器并没有与坦克部队一起部署(或者配备),导致虽然现场有坦克部队却没有合适的反坦克武器。

but

后面却看到了一门炮(不认识型号)架在公路上拦截 T34 ,逼的 T34 下公路走山地了,能把 T34 逼下公路的必定不是礼花炮或者娘炮。

所以说不是没有武器的问题,还是指挥的问题。

还有,我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也知道坦克怕火(二战当时的士兵更应该知道这个吧?),跟上去放火应该不难吧?就算放不了火,搞坏观瞄设备把它变成瞎子也可以吧?就算什么也不做,有武装士兵跟着它,它能去加油吗?

好吧,一部电影嘛~

 短评

翻拍自65年的《T34 鬼战车》,演义性质的战争片,T-34/85单挑德国鬼子大队人马,坦克兵多年后重聚,类似于咱们《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能当评书听的那种,所以就不能以传统战争片的标准要求了,都没有血腥镜头。但观感很不错,CG弹道效果赞,就是一个爽片。作为伪军迷,对开挂战况不了解,但几处武器和道具设定还是很靠谱的。大反派像小雀斑啊

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不论老毛子的技术如何进步,在战争片意识形态上的表达依然贫瘠呀。不管大家如何夸奖影片在坦克战上的拍摄手法,骨子里面依然是一部迂腐的抗德神片,集体智障化的纳粹以及被战神化的男主角,纳粹的坦克一炮就挂,苏联的坦克N炮依然运转正常,本片可能连《狂怒》十分之一的真实感也没有吧,而且除了第一场戏,之后没有任何一秒钟传达出故事的紧张感,真的是没劲!

11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首先这不是纪录片。其次拿这些跟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说是抗德神剧的,算了,想侮辱自己的智商就侮辱吧,拦不住。几场坦克大战都很精彩,什么叫戏剧性创造,这个片就做得很好。拧巴军迷别看。

1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哪怕你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它就是浪漫得恰到好处。

13分钟前
  • Joshz
  • 推荐

女主等公交车等来一辆坦克时的莞尔一笑太迷人

15分钟前
  • 风与风的缝隙
  • 还行

同样是抗战神剧,可是人家配乐可以用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啊

18分钟前
  • 信封在等邮票
  • 推荐

好看,热血,一支由拖拉机手、画家、猎人、手风琴手和领导组成的坦克小队。

20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逃跑七次都没被枪毙,上帝眷顾的男人

23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这是《T34 鬼战车 Жаворонок (1965)》的翻拍!

27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三星半。“你想要有奇迹,就会有奇迹。”

32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最精彩的是坦克对轰,装弹中弹加了不少特效,但过多的慢动作细节特效也让整个场面失了真实感,再配上非那个时代特征的激情音乐,这是打二战又不是打游戏。还有弄个画外音是几个意思,很出戏的。二战大背景下的小框架故事,毛子的抗德神剧,可以一看,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观感一般

36分钟前
  • 还行

三段叙事,长坂坡独车全歼坦克连,监狱风云,千里走单骑突出重围,节奏紧凑,还不忘加一段黑夜下的浪漫。#20190213

41分钟前
  • huyouyou
  • 力荐

让我想起了兵临城下,这次是坦克对轰,整体相当顺畅,我们的主旋律多学习学习吧

44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4星全给道具,战斗细节禁不起推敲,看看就得了,现在坦克战电影,从《狂怒》到《T-34》,全都拍成了高达打架。

49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最虐不过弯恋直

52分钟前
  • 迷失的时光
  • 力荐

兄弟,你跑了七次跑不掉,没事,哥借辆坦克给你跑;跑得累了不要紧,边境线上有个湖,你可以洗个澡!洗好澡还可以打个野炮。。。真乃老毛子的抗德神剧也~

56分钟前
  • 男高音书法家
  • 还行

2019年年初在明斯克看了原版,2020年年末在北京看了中文版,很棒,有t34与III互轰,与黑豹互轰,有村落偷袭,有城镇乱斗,有桥头决斗,虽然后者是cg,只有村子里是实景。德国演员文森特还是俄国女婿

57分钟前
  • Keke
  • 力荐

典型的主旋律神棍片,主角团开T-34全歼德意志的豹式坦克纵队(两次),虽然过分夸大、有违史实,但坦克战及视效确是看得热血沸腾,不禁大呼一声“乌拉”!

1小时前
  • Ishi.WB
  • 还行

哦哦哦!还以为老毛子的电影只有乌拉来着,没想到这种纯爷们的电影也可以这么浪漫!!用坦克跳小天鹅;黑板上的“我的家长”“我的祖国”;逃出纳粹营地的环境镜头;开坦克去接爱人;在晨雾弥漫的森林相爱;最后的决斗;敌人间的惺惺相惜...超乎意料的二战片,有各种商业片的元素,又夹带艺术片的私货,真是好

1小时前
  • 零崎离识
  • 力荐

自以为的浪漫幽默,我却觉得讽刺可笑。这一解放者的姿态潜在内在危机,危机在战争结束后半世纪内以同样的方式(坦克推进)持续爆发。在危难的条件下,红色战士捧起圣像,缩小了政治理念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知何故,我已经厌倦了主角。

1小时前
  • 醒来的风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