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HD中字

主演:赵文瑄,郎雄,归亚蕾,金素梅,米切尔·利希藤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9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喜宴 剧照 NO.1喜宴 剧照 NO.2喜宴 剧照 NO.3喜宴 剧照 NO.4喜宴 剧照 NO.5喜宴 剧照 NO.6喜宴 剧照 NO.13喜宴 剧照 NO.14喜宴 剧照 NO.15喜宴 剧照 NO.16喜宴 剧照 NO.17喜宴 剧照 NO.18喜宴 剧照 NO.19喜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喜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伟同(赵文瑄)是事业有成的男同志,与男友赛门(Mitchell Lichtenstein)在美国过着幸福的同居日子,烦恼来自要用各种招数应对远在台北的父(郎雄)母(归亚蕾)的一次次逼婚。伟同被逼以“乖乖仔”形象修书一封声称会在美国结婚,没料父母想亲眼见证。无奈,他只得拉上来自上海的不得志的女艺术家葳葳(金素梅)“假婚”,想逃过一劫。  父母对葳葳相当满意,却对伟同的草率态度不满,为让父母满意尽快返回台北,伟同犹如“拼命三郎”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似乎,伟同在强大的父母(传统)面前,只能选择去做一个 “表面正常”的男人。血液好血统彗星来的那一夜阿U第五季三个老枪手青春之旅第二季失落的海峡猎战2022二-二六兵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夜神级钓鱼佬二手杰作千年湖红潮风暴白细胞牙狼 -死亡线- 牙狼<GARO> -VANISHING LINE-赊刀镇国主宰楚留香之盗帅觉醒飙速宅男BIG兄弟,得罪了瑞典爱情故事美洲豹叛逆性百万亚瑟王南北妈打(粤语)逐浪之爱英国恋物语艾玛第二季致命感应霸王谷粤语姿态第一季鞑靼人的荒漠夕阳古惑仔美雨恋恋小厨郎2正牌韦小宝之奉旨沟女逃组你是我的命中注定2020苏夫塞德女孩第一季爱神有约性爱自修室 第二季贝茨旅馆 第二季怪兽大奋战 戴葛洛对戈利亚斯天蝎 第三季骇故事之女舍惊魂尘埃里的光

 长篇影评

 1 ) 父亲三部曲兼谈我眼中的李安

初识李安,是在电影《色戒》。本以为他和吴宇森一样是那种靠拍动作片成名的中国功夫加好莱坞式的混血导演。看了《色戒》,懵懂中惊异于电影的细腻和自始至终的张力。 再识李安,是去年的《Life of Pi》。灯光亮起,梵音相伴,我兀自盯着滚动的字幕,久久沉浸在Pi的故事和回味中。后来二刷,蓝光制作特辑上市,看到了李安对Pi的解读,对人性和信仰的讨论,看到了他发自心底的真诚和谦和。我想我有点爱上了这个拙于言辞、大器晚成的愚公。 翻出各种访谈,HBO的,Moviepilot的,DGA的,鲁豫的,杨澜的,陈文茜的,龙应台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李安最初三部有关父亲的电影,即父亲三部曲,和它们对其日后创作的影响。一口气看完,发现胸中肿胀,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又找来李安自传。冷静了,释怀了,记录一下我眼中的父亲三部曲和导演李安。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我一向认为,电影的灵魂是剧本,看了父亲三部曲,就看到了它的剧本,看到了它背后的灵魂。 作为李安的首演,《推手》展现了质朴的一面,比如大儿子李涵的客串,完全不像个混血的模样。如此小成本的制作,自然有其简陋,却更凸显剧本的力量,几乎完全靠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铺陈,搭起了影片的龙骨。 单单第一晚做饭的场面,几个会说话的镜头,就把父亲和玛莎各自代表的东西生活方式的不同交代的淋漓尽致;再比如饭桌上的聊天,寥寥数语,三代一起生活的困窘、语言不通、从中调停的疲惫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在观众眼前。 电影是戏剧的延伸,而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李安深谙此道。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譬如饮食、教子、生活方式;父辈子辈代沟的冲突,譬如对话的语气、处事的风格;婚姻、孝道,教子难以权衡的冲突;父亲对抗衰老、匹敌岁月的冲突,都不加修饰地坦白在荧幕上。李安很聪明,他的电影里几乎不会参杂主观干预,就把最真实的、最残忍的、最内在的矛盾揭示出来,由观者做思考和评判。而把所有的元素、表达,巧妙地封装进太极推手这样一个文化载体,是《推手》剧本能斩获大奖的重要原因。 老朱,和他所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中国式父亲,与命运推手,最终沉不住气,放下身段,屈从于其安排,令人唏嘘。而导演对此的表达,也巧妙地隐藏在老朱送陈太太的那副字中: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一样的李安剧本,一样的小制作,一样的詹姆斯和好机器,除了威威的台词说的吃力,《喜宴》已经没有了初来乍到的生涩。相反,借鉴《推手》的经验,李安勾勒出更多的人物和元素,这也使得电影愈发丰富、饱满。而对中国式父亲、孝义、处世之道的再度挖掘,则让《喜宴》青出于蓝而更胜。 片首开宗明义的同性镜头很是抓人眼球,不过随着剧情的深入,电影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直到高父对儿媳初亮相的一句“能生能养”,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山水之间,原来讲的还是儒家文化。李安绝无仅有的亲自出镜更是一语中的:you’re witnessing the result of 5000 years’ sexual suppression。 再及几个高父在躺椅上小憩的桥段,可谓是对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深入隐喻。儿子屡屡触碰鼻息,仿佛充满了对这种千年文化的试探和反叛。而每每虚惊一场,在父亲反复战胜病魇的过程中,我们看清了李安的态度和他对于矛盾的处理。表面平和,内心波澜起伏;看似无所对错,每个人却生活地艰辛、羁绊;对床弟之事讳莫如深,却又把传宗接代当做头等孝道。夕阳海边,高父深情的一语“I don’t understand”,几多惆怅在心头。 说回喜宴本身,伟同的台词直截了当:汉文化的结婚不为自己,就是一个交代,一个对双方父母、亲戚朋友的交代,一个高朋满座、宾客盈门的场面。李安本无更多指摘,偶遇老陈促成喜宴的巧妙也合情合理,要不是他亲自道出的一语对白,还会误以为在看纪录片。五千年的性压抑,才会有春宵一刻值千金;五千年性压抑,才会有大闹洞房的荒诞行径;五千年的性压抑,才会让婚礼喜宴承担了太多不属于它的使命。时代在发展,希望我们的文明终于有一天能放过甜蜜新人,还喜宴它原本的面目。 影片最后,高父分别说给Simon和威威的“谢谢你照顾伟同;高家会感谢你”,可谓直指儒家思想中对于血脉传承的迷恋,若为子孙故,万事皆可抛。想起了冯唐文章中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繁衍的一种解释,即人就是要让个体基因存在的概率最大化,也许当真如是吧。结局至此,也算不幸中的万幸,Simon伟同同志继续,孩子得以保全,威威有了生活保障,是每个人都可接受的结果。翻过照片的最后一页,走过肯尼迪机场幽长的登机通道,李安把所有的委屈、落寞、儒家式的悲凉用父亲在安检上高举的双手作结,空余无限回味。 电影乍看是个喜剧,笑料也很足,尤其是结婚公证的三两对白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细品却深植了中国式处世哲学的无奈于妥协。中国人讲究中庸,于是彼此不说,各退一步,各取所需,唯一的正面冲突也由Simon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挑起和参与;中国人讲求圆通,于是有所包容,有所收敛,父母分别默许了伟同的性取向,却又瞻前顾后相互隐瞒;中国人讲求世故,于是因势利导,将错就错,只要有宗族血脉代代相传,子女的爱情、婚姻、幸福,皆可放在次要地位。在一个谎言的集合中,所有人都要演戏,并借由此来维系个体利益间脆弱却微妙的平衡。而换取平衡的代价,就是个人的牺牲与让步。 其实喜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诧异,原本以为李安是个从来不会在电影上低头的人,这次居然给出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他在自传中做出了解释,我还是固执地相信那是李安的妥协,对于剧本,对于电影,对于现实,对于一切的妥协。或许这样的委曲求全,就如他自己所说,是性格中的一部分吧。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饮食男女》是三部曲中最成熟、最讨巧的作品。初看好像抓不住一个清晰的脉络,多线叙事也略显凌乱,电影过半才慢慢发觉,饮食男女讲的是欲望。台面上的欲望是饮食,台面下的欲望是性,而这张桌子,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影射,就是压抑、困惑、猜忌的来源,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三部曲的传承。 母亲的去世给原本和谐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涟漪,每个人都试图填补她留下的空缺。女儿渴望走进爸爸的心房,父亲承担起了照顾三姐妹的嘱托。在这样的位置互换中,家人各自体味着其中的酸涩。随着剧情展开,父亲屡次欲言又止,女儿一个个从家里抽离,梁母和锦荣同桌异梦,电影也愈来愈有劲道。在所有人都以为朱老和梁母要喜结连理的当口,李安给出了欧亨利式的高潮,这看似突兀的结尾,其实正是他要表达的中国式节奏—欲望压抑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之后再寻找平衡。 细细梳理,每个角色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指代。 大姐家珍,早就看清了父亲将会在她身边终老的宿命。肩负着尽孝的责任,又从未感受过爱情的真谛,现实的压力和深深的自卑逼使她给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而这样的逃避终要有所释放,于是有了学校讲台上的宣泄。想起一位智者曾经说过,“真的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得其所爱”,也许周老师的适时出现的确是家珍的最好救赎。片尾家倩问大姐他不是基督徒,家珍斩钉截铁地说,“他会是的”,而电影终章欢乐颂响起,家珍的欲望得以满足,心结才算是彻底解开。 吴倩莲饰演的家倩是对新时代女性命运的探索,有其成功光鲜的一面,也免不了背后的苦楚与孤独,而作为戏份最重的两个角色,父女二人的情感变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全片最重要的线索。自幼与父亲反目的经历,让他们多年来一直存有隔阂,厨房被列为家倩的禁地,于是每次做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她发泄欲望的手段。其实家倩一直是朱老最爱的女儿,聪明、机灵,但她的叛逆,父亲的期许,童年的阴影让他们父女始终无法敞开心扉,而当她真的经历了姐姐的谎言,妹妹的勇敢,与前夫的性伴关系破裂,对男人无常的感悟以后,家倩终于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父亲。颇为讽刺的是原本倾慕者众多的她,到头来却发现,真正形单影只的,是她自己。 三姐妹里,家宁的戏份最少,初尝禁果的她,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是勇敢的化身。这份勇气和懵懂也成为了推动剧情的导火索,如朱老最后所言,毕竟“不能等所有的菜都备齐再下锅”。 再看朱老,虽身为鳏夫,却懂得生活,会照顾人,能给锦荣男人的臂膀和安全感,所谓“心中有个惜字,才知道可惜”。而反过头来重温所有锦荣的镜头,其实充满了欲说还休的暗示。单亲家庭的经历,离过婚的洗礼,让锦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满足于此,无所他奢。电影的又一点高明之处在于始终不曾交代锦荣、锦凤的父亲,只提供一个强势和世俗的梁母,把锦荣的父爱缺失和恋父情节留给观众去推理和思考。 梁母的结局实在是悲惨,本来锦荣是她唯一的生活支柱,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讽刺恐怕是导演对于强势家庭妇女在现今社会中定位的深刻反思。话说回来,归亚蕾诠释的梁母真是活灵活现,锋芒毕露,把她世俗、计较、尖刻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曲终人散,朱老环顾四周,家珍家宁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家倩终于走进了厨房,而他从妻子离世后失去的味觉,也终于通过母女同做的一碗汤得以恢复,暗示着重新有人走进他的心房。而条件最好、看似最成功的家倩,却成了这老宅的主人,物是人非,多少显得落寞。伴着音乐的淡淡哀伤,电影也在父女二人的心照不宣下画上了句号。 《饮食男女》延续了父亲三部曲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探究。什么是孝道,怎样尽孝;家庭的氛围在父辈子辈间是怎样的压抑而后爆发;所有人在猜忌、揣摩和试探中怎样平衡自己的生活;无可避免的矛盾是妥协还是逃避、是坚持还是忍让;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如何取悦又如何委婉地拒绝……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文化讲求君子之道,条条框框搭起了一尺方桌,无论台面下的欲望如何波涛汹涌,台面上永远是对弈手谈,点到为止。国之亦然,家之亦然。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抵如此吧。 父爱三叠,是以为家。 纵观三部曲,我个人最喜欢喜宴。推手太单薄,饮食男女很精彩,但有点着于痕迹,少了几分内在的真诚和韵味。无论如何,贯穿始终的是朗雄饰演的父亲角色,从太极推手的沉稳,到喜宴的运筹帷幄,再到饮食男女的隐忍。“对我来说,中国父亲是压力、责任感及自尊、荣誉的来源,是过去封建父系社会的一个文化代表。” 李安之所以能对中国式父亲把握地如此准确,拍得如此细腻深刻,跟他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实际上,父亲三部曲就是他对自己和生活中父亲的一次彻彻底底的解构。 父亲和李安是家中的长子长孙,父亲又以校长身份辗转台湾各个中学,再加上殷实的宗族背景传承,让他在治家、教子方面极为严格,对李安有着深厚的期许。而李安两次联考落榜,又怀着对电影梦的不懈追求一路考进艺专、UIUC、NYU导演系,与父亲所期望的“正经职业”背道而驰。结束学业的李安,受限于电影行业的客观现状,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蜗居空档,一度心灰意冷,作全职妇男的他,在银行账户仅剩43美元的关头,终于凭借《推手》、《喜宴》剧本的厚积薄发,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成长经历,这样的卧薪尝胆,给了李安深刻的反省和自我剖析。对于内心的不断挖掘,对于人性的深入探究,再加上家庭提供的父亲素材,都被他浓缩凝练进了三部曲的创作中。“从父辈身上,我看到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在我身上的变化。一方面我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我又因未能传承而深觉愧疚。”可以说,片中郎雄的性格,他所代表的符号,某种程度上就是李安父亲的影子。甚至《喜宴》里高母泪眼婆娑地对威威说“媳妇,高家对不起你”,都是真实生活的翻拍。如李安所言,每部电影的完成,就是一次对自己生活的检视,就是一次对心中父亲压力和阴影的涤除。父爱三叠,终于让李安彻底走出阴霾,实现了自我救赎。而他也把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由强变弱、由逆流到顺应、最终找到人生第二春的寄寓作为对中国式父亲的最后祝福。 谈回他自己,李安好像是个很喜欢触碰禁忌的顽皮少年,他的童心未泯带着他游历大千世界,从同性、两性到人的神性、兽性,从南北战争到现代科幻,从东方世故到西方哲学,不一而足。“从不重复自己,从不模仿别人”,就是恩师给予的最高评价。李安也坦言,艺术就是要勇于探索人性最幽微的角落,永远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为世人所不为,这才是做艺术应有的态度。 根在大陆,长在宝岛,生活在纽约,给了李安接触、研习中原文化、台湾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机会,加之成长背景带来的独特视角,使他能游刃有余地行走于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和东西方文化之间;身在异乡为异客,作为第一代移民,李安又能体会寄居他乡的寂寞与漂泊,对于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浓浓的乡愁帮他更深入地探求人性本心;而存身“世界之眼”,感受着真实生活中的左右碰撞,让他对一切潜在的矛盾、现存的隔阂异常敏感,又异常善于把握,善于揭露,善于展现,不留余地而又不给结果地暴露在观众眼前,留下无限的思考和回味。 其实李安如果改行,很可能是个优秀的老师,但一定不是优秀的学生。他的电影到处点火、到处发问,却绝少给出答案,甚至答案本身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像彷徨六载的迷惘,就像儒家父亲的归宿,就像少年派心中的Richard Parker,李安永远和观众一切走在探索的路上。无论是成功时的低调谦逊,还是蛰伏期的隐忍坚持,不变的是李安胸中的猛虎,他对电影的执着与追求,他永远平易近人的微笑。这些才是我最佩服他的特质,或许,这也是李安给出的最好答案吧。 忍得住最深的寂寞,才能听见心灵的歌声。祝福你,李安,也祝福我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娶妻当取赛门

<New York is not that good>

黄西在美国拿的博士,后在美国大学教书。课余在各酒吧俱乐部表演单口相声。黄西自嘲因看不懂英语所以让一条“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的标签留在车上两年之久。黄西尚且如此,那些躲在小餐馆里洗碗的偷渡客呢,为了在这个地方落脚,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做着如何辛苦的打拼?
纽约不止有上东区(富人区),还有布鲁克林区。即便如此,向往美国的人还是前仆后继的,无论用的是怎样的方式,总要看一看这个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地方。威威就是如此。



<当孝悌不再只是美德>

把孩子拉拔到大,中国父母的任务还没完,他们要看着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
伟同不断接到家里的催婚令。无奈下胡乱填写择偶条件。
两个博士学位,一个物理的。身高178.说五国语言。能唱歌剧。
以上条件毫无疑问的,是想告诉婚介所:看你们怎么找!
这婚介所还真不一般,这样的条件都没把他们难倒。看来是只有拿不出的钱,没有找不到的人。
也因为婚介所太厉害了才使赛门想出假结婚这个一劳永逸的馊主意。于是两个人的公寓里住进了从台湾赶来参加婚礼的高家二老,住进了假新娘威威.


<娶妻当取赛门>

越往后演,开场不张扬不吸引的赛门愈是帅。
烧得一手好菜;体贴(这点从他送两老的见面礼可以看出来);安静略带哀怨的参与婚礼全程;对了,还会给情人送贴心小礼物(具体参照开场送给伟同的那块砖头)。
高老爷子品菜的时候,赛门轻声靠过伟同耳边问他喜欢吗。伟同轻回是的。赛门就高兴了。赛门做好了几乎每一件好媳妇应该做的事,说几乎因为赛门毕竟穿不了那锦绣旗袍,戴不了那象征富贵的金镯子珊瑚胸针,还有最重要的,下不了蛋。
威威借书法拍老爷子马屁的时候,赛门肯定觉得没有自己立足之地。当威威换好衣服,高家一家三口围过去。我们可怜的赛门又只能扶着墙远远的黯然神伤了。


<这杯喜酒不好喝啊>

可以的话,伟同真想避免。只是,老陈一句不孝压下来,婚礼宴席是势在必行了。
中国的婚礼很讲究:拜高堂,吃莲子,坐花车,拍结婚照,小孩子跳床,最后还有婚礼的重头戏:摆酒。
这场婚宴。老爷子爽了,高妈爽了,宾客爽了,伟同跟赛门那是相当的不爽了。至于威威,我觉得她心情该是复杂的。不管众人心情如何,——出事了。威威怀孕了。
怪得谁?
是赛门不该提议假结婚?是威威不该勾引伟同?是伟同不该醉倒失去自制?或许,都有。威威怀孕了,于是有了早餐的争吵。而高老爷子不负众望的微度中风进了医院。两老住进公寓,让人总提心吊胆害怕下一秒两老会看到什么不得了的画面。高妈还行,高老爷子面子最大加上心脏不好,万一看到个什么刺激点的画面还不嘎的一抽,保不准就过去了。
藏着掩着不让老爷子知道。老爷子不是瞎子,看,听,了解。可能没人比老爷子看得清。只不过老爷子是真的想抱孙子。


<结局是..>

送别,赛门的耳钉重新戴上了。

高妈妈说——我高兴
老爷子说——我也高兴

 3 ) 还是喜欢这样蜿蜒曲折的中国故事

赵文瑄的名字和这个人一样样。赵,文,瑄,有点文弱,虚虚腾腾没有主心骨,像个好吃的大白馒头。以前是街坊邻居尤其是大姨大妈们最一致好评的小男孩,用功读书又懂事的,大家羡慕死他妈妈,他妈妈一定也是温柔美丽的。极瘦。

小孩出息了,长大去了美国。三十好几没有结婚,爸妈在台湾着急了。爸爸是退伍军人,以前是指挥几万人的师长,血压一下高起来,住在医院就咽不下一口气,没有抱孙子。可是可是,残酷的真相是,小男孩长大成为一只英俊的GAY,和美国男朋友赛门两个人过着感情稳定的幸福生活,唯一不幸福的就是赵一直跟最亲爱的爹妈隐瞒着自己最本质的属性。谁也不愿意撒谎的。

金素梅的名字也和她这个人一样。和金瓶梅一字之差,一听就是个艳星。活生生的光溜溜一只女人。一个人在美国画画,没有绿卡生活很苦。赵是他的房东。如我所料``他们两个决定假结婚,各取所需。妈妈爸爸来了,妈妈泪光闪闪地拿出了祖传的手镯,珍珠的项链,最好的旗袍,爸爸在饭桌上手抖抖的给儿媳妇夹菜夹肉,开心得不知如何是好。

出于各种理由,年轻人主张婚礼一切从简。妈妈在寒酸的婚礼上落了泪,爸爸的尊严像一只气鼓鼓的气球膨胀着,又绷紧紧不发作。晚上赛门请客吃饭,中国餐馆的老板竟是爸爸的老部下,从他的毕恭毕敬我们想见爸爸当年的威严。一听少爷喜事,立马承揽着要大操大办。接着,典型的中国式喜宴——喧闹,嘈杂,人人失态,洋相百出.李安蹦出来说:这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一片吵吵嚷嚷的混乱之中,爸爸妈妈美梦成真,心满意足了。

赵喝多了,金本来也真假掺半,于是弄假成真,还怀孕了。赛门疯掉,当着赵爹妈的面用英语大喊大叫,赵使劲辩解,金撒泼骂街。爸爸妈妈在一片喊叫中和着不明就里屈辱地吃着早饭。呜呜,每个人都很可怜呢。

金要堕胎,赛门要离开,爸爸这时候住院了。在病房门外赵终于跟妈妈坦白,女人一向韧性比较强。金要把旗袍礼物还给妈妈,妈妈哭了,我要你呀,我要我的孙子!爸爸出院了,大家都呈若无其事状。金还是要堕胎的,妈妈听着汽车发动的声音眼泪流下来。

爸爸要赛门陪他出去走走,爸爸说,Thank you for everything.赛门大惊,You speak English!爸爸意味深长说,我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怎么抱孙子呢?(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

金在路上反悔,赵也是欣喜的。送她回到家。问赛门,你可愿意做孩子的另一个父亲?三个年轻人因谅解和新生命而抱在一起。

爸爸妈妈上飞机,妈妈走着走着哭了。爸爸说怎么了?妈妈说我高兴。爸爸说,我也高兴。

两个人带着婚礼的照片,上面有儿子和儿媳幸福美满令人艳羡的样子,这就足够了。

 

我一直觉得,理解呀信任呀沟通呀这样的词,大多数时候只是说说的。每个人都怀抱着自己无法丢弃的信念,内心有不能动摇的固执。爸爸妈妈怎么能接受一直是光环的儿子,当年的懂事小孩如今的青年才俊是同性恋呢?儿子又怎么能丢弃自己的真诚和尊严,虚伪地生活呢?这事关不能退让的原则,根本上的矛盾。可是如同电影给出的答案,那是爸妈和儿啊,理解做不到的爱可以做的到,理性做不到的感情可以做的到。即使很辛苦很纠结,即使爱是可怕的束缚,还是很值得很甘心情愿,因为那是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所在。于是装傻的装傻,骗人的骗人,个个身不由己心口不一。不是愿做这样的事,是有个理由让他们不得不做——对我重要的那个人,他需要我这么做。电影说在这样的时刻,人是可以跳出自私的。

 

木心说每种面貌都有一种意思,比如美貌的意思就是被爱。那老年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一直把握不好。威严的,其实又脆弱,世故的,其实又天真。爸爸颤巍巍的洗碗,全家人战战兢兢地看着;爸爸端坐着捧起一本书,不一会儿就偏过头睡着了。结尾时爸爸在安检处高高地,顺从地举起了双手,音乐这时起了,觉得无比悲怆。爸爸想要孙子,要传宗接代,就要永远吞下一个秘密,接受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那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委曲才能求全。师长老了,师长投降了。和衰老一样,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的。

 

妈妈说,有时候我真是很羡慕你们这一代的女孩子,受过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前途。金表情冷漠地回答,那也是有代价的。诶。想要像野猫一样放荡不羁就要承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可能。金的冷漠并非针对妈妈,而是丢给自己。把自己的幸福安稳豁出去了,说起来就能像别人的事一样漠不关心。

 

妈妈真是美。归亚蕾是最棒的女演员。

 4 ) 浅析《喜宴》中电影语言的运用

《喜宴》是李安1993年的作品,李安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上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在他的家乡台湾,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李安也从此踏入国际知名导演的行列,而这才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李安的电影我看的不多,但是《断背山》给我的印象很深,当然希斯莱杰是其中一个原因,美国西部的蛮荒草原、牛仔的生活也是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但是看完以后,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安对细节的处理。杰克保存的他们两人的衬衣,恩尼斯用自己的衬衣抱住杰克的衬衣,在得知女儿要结婚后,默默地念出jack I swear。电影在这里依旧是平淡的叙述,但是在观众的内心里已经是奔泪的高潮。我想这就是李安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吧。

《喜宴》这部电影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一是同性恋,二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但本质上,或者说主要的还是讲中美的文化差异,只是借了同性恋这只鸡来下的蛋。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接与浅显的认识。《喜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其实可以看作是导演自己的切身感受。李安有着台湾与美国的双重背景,他身处的环境决定了他更能够敏感的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巨大存在。某些方面上讲,台湾比大陆传统情节更重。大陆从49年以后经历的变革太大,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丢弃了。而台湾由于比较稳定,很多传统的东西得以继承下来。当李安从台湾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是从骨子里就完全不同的民族。

电影一开始就设定了男主角的特殊背景。一个亚洲人带着耳机在健身房里锻炼(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耳机里放的是远在台湾的母亲寄来的录音带,依次交代了导演对故事情节的一些设定——父亲是退伍军人,还是个师长;男主角岁数不小了,父母催促相亲(典型的中国人的人生)还是很新潮的方式——择偶俱乐部。接下来赛门出场,通过一段对话介绍清楚了高伟同(男主角)与赛门的同性恋关系。至此,导演对故事的矛盾设定已经都出现了,整个叙述清楚流畅没有一点赘余。

值得注意的是开篇的这个在健身房里的场景,在后面的片段中也再次出现,也是男主角一边锻炼一遍听母亲寄给他的录音带。在后面的片段中导演借由赛门的口说出了,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健身房,间接道出了伟同对于父母为他相亲这门事的反感和苦恼。男主角对于相亲这件事的态度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会真的去相亲,但又不能把事实告诉父母。尽管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完全的美国化了,但他也深知传统的中国文化是难以接受同性恋这样的事情,更别说他还是家里的独子需要他来传宗接代。可想而知,伟同的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后面的片段里讲到这是他将尽20年的秘密),但是电影里没有哪个镜头拍的很深沉凄惨来表现男主角的痛苦。我想这是李安特意安排的,在伟同向他母亲坦白的那个片段,完全可以让男主角来一次发挥,将多年来的压抑一次性的发泄个够。但是这样就失去了李安对故事举重若轻的驾驭功力。李安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男主角的心境,从电影叙述的角度表达了东方人的含蓄(这里是指李安)。

《喜宴》之所以叫“喜”在我看来,它的整个氛围还是欢乐的,整个的叙事节奏也比较快,电影配乐也没有大悲的段落,人物悲伤情绪的发泄也是点到为止。剧情以一场骗局展开,个中人物为各自的目的而参与到这场骗局中来,我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在担心一旦骗局被揭露,这场骗局中的人命运会怎样。以我看电影的经验,遇到这种家庭题材又是亲子矛盾的电影,往往会觉得很压抑,我想导演之所以把整体氛围做成“喜”的感觉,也是为了避免这种压抑。

这场骗局的开始是从威威和伟同的共同“利益”出发的。威威为了得到绿卡,伟同为了不再相亲,也是为了让父母安心。骗局的最终其实也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伟同还是跟赛门在一起,威威拿到了绿卡,高爸爸高妈妈可以抱孙子。但是结尾的地方还是给人留下了些忧伤的感觉,一个退伍老军人对美国文化的投降,威威为了能在美国立足而付出的代价,他们面对的美国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然而对于伟同,美国是一个庇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做一个同性恋者而不必隐瞒躲藏。导演要告诉我们的是,中美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并非不痛不痒,但也不是有意要去刺痛某些人。

《喜宴》是一部很有嚼头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的品味。课上老师讲的关于剪辑、蒙太奇的运用我还是云里雾里,但是对于镜头、景别这些我很想借《喜宴》来好好分析一下。

《喜宴》中几乎没有远景的镜头,故事的叙述环境也基本上是限制在曼哈顿这样的一个小的区域里。导演的目的就是让观众把心放小,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小制作的家庭剧来看,然而在内容上却是探讨的中美文化差异这样的大主题,这样的表现方式实际上是用几个人的生活来映射这些夹在文化代沟中的一大群人。集中的表现是在婚宴上,平日里低调压抑的东方人发泄出来却是如此的狂热,这让席间的美国人看得大跌眼镜。

伟同把父母接到赛门家,要去结婚公证之前的那段场景,整个场景主要用了三个摄影机的位置,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父亲母亲,一个是从赛门的视角拍威威还有一个是过威威的肩拍伟同与父亲。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张力的一段,从一个平静的早餐开始,伟同说出要结婚的消息对于父母来说很突兀,甚至说不可接受,对伟同和威威来说却是早有准备。而赛门是打酱油的,所以将两个摄影机的位置安排给了赛门的视角。我把这一段看成是餐桌上的文化碰撞,也是伟同与父母的第一个正面的矛盾碰撞。其实结婚就是一个形式,但是中美文化对于这个“形式”有不同的认识。伟同说“我结婚又不是为了跟人家交代”,而母亲说“不为了跟人家交代,你接什么婚啊”。很明显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人做过很多的研究。大致上认为,西方人按照事物的属性来看待问题,东方人按照事物的联系来看待问题。在母亲的思维里结婚不是自己的事情,它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在伟同看来,结婚是自己的事情,了不起跟自己的父母有关系,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有趣的是整个对话(5个人)只有母亲和伟同在不停的说,威威有单独的近景镜头却一直不说话,父亲在两个镜头里都出现却也一言不发。但是观众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心里翻涌最大的是他们两个。母亲和伟同是两个极端,东方与西方的两个极端,但是威威与父亲则不是。威威是从大陆来到美国的,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理想,她不是完全的美国人(没有绿卡),当高妈妈给她那些旧衣服的时候,她能感受到这些东西的分量,她内心里有传统的意识。高爸爸也不是完全的传统中国人(他懂英语),他了解到伟同是同性恋后也能够平静的接受(这一点我也很吃惊),他是不得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人。

另一个很有味道的场景是赛门与高爸爸在海边的对话。在这个镜头里,导演一直保持了一个中景的景别没有变化,有趣的是人物一直是背对着摄影机,父亲佝偻的背和花白的头发展现无疑。这样的场景,很像是一对父子在深谈。李安在这里对观众做了一个交代,骗局最终要大白于天下的,但是这个真相揭露的很平静,没有发生像伟同担心的事情。高爸爸一直装做瞒在鼓里是为了抱孙子(看到这里觉得他有点老奸巨猾),赛门说“I don`t understand”他回答说“I don`t understand!”。听到他这样讲,又看到这样一个憔悴的背影,观众很容易就明白这句话的意味。一个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人,来到美国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对从来没想过的问题——同性恋。文化的差异(两个国家的人),时代的变迁(老人的背影),在这个镜头中都展现了出来,高爸爸的这句I don`t understand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段对话结束的时候,导演把中景换成了远景,海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仿佛在暗示赛门与高爸爸更加开阔的心境。

最后我想说说《喜宴》的配乐,电影中东方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都有琵琶的声音,而琵琶的节奏很快,音乐的氛围不会太过于凝重。很多的场景都有东西方音乐的穿插。在赛门向威威介绍伟同的生活习惯的时候(结婚前),配乐是欧美音乐,接着镜头一转到威威休息的镜头就变成了东方音乐,紧接着又是赛门和威威的场景,又是欧美音乐。这样的快速转换暗示的是威威这样一个东方内涵的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在与人交往时,要按照美国人的节奏,而当自己一人时又会转换到东方人的状态。

在电影最后的几个场景中一直用的是东方音乐做得配乐。似乎东方人更懂得离别之时的抒情。临别时,5个人又翻看结婚时的照片,翻到最后一页,是伟同和赛门的照片。这段很有传统感觉的音乐一直伴随着离别的过程。按照电影配乐是电影主题以抽象和纯粹的方式表达的理解,这段音乐就是此时伟同父母的心声。有些凄凉,有些无奈,无法心满意足,但是也别无他求。

 5 ) 温情还是冷酷——妥协之外的批判

《喜宴》,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间还伴随着一套似乎很和谐很管用的中国式的处世哲学。但是这么一部电影,却看得我从里到外的透心凉。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组简单、直接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是留美白领,父母是传统老人;儿子是gay,父母盼着抱孙子。同性恋,无论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还是这种感情模式本身,都不可能见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威力强大的家庭伦理,深入无意识的文化-心理因素,以及对父母那份浓浓的亲情,都成为了儿子的羁绊,他不能摆脱责任,更不能斩断亲情。按照老外的处理方式,这或许可以作为黑格尔式的悲剧——个人自由与亲情责任的冲突,最后至少牺牲掉一方,冲突和解,对立统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合题,至于倒霉的那个,也就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意蕴所在。但是中国的方式不喜欢搞的这么惨烈,大家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父母包容儿子的性取向,儿子媳妇离婚但留下孩子确保血脉流传。

然而,这真的高明么?

先从“喜宴”说起。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的宴会,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喜庆气氛和娱乐手段,也许今天的婚宴未必都是如此,但我并不认为导演有所夸张,更毫不怀疑类似、甚至更过分的场面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当导演像一个形式主义者般“让石头成为石头”,当他使这熟悉的生活与我们拉开距离、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是一场何等糟糕的宴会,疯狂,混乱,龌龊,荒诞……连导演李安也忍不住安排一个桥段亲自发表议论:
一外国客人不解地说:“我原以为中国人都是内向的数学天才。”
一中国客人(李安客串)说:“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sexual-repression)的结果。”

一语中的。

性,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分裂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它作为实际行为被视为肮脏的、丑恶的,因而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却是无比的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以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至于我们理直气壮地三千佳丽妻妾成群。而横亘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正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儒家伦理。

本文无意深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多论证,血缘亲情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着奠基性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如何分裂出两种对待“性”的极端态度。血缘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而在血脉延续、家族繁衍,还是性的作用和意义所在。但仅止步于生物性层面,作为一套伦理体系的地基格调不高说服力也不够,于是由血缘而自然生发的亲情成了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柱。在这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基础上,又建立起礼法、政治……如此这般。在礼仪的楼阁之上,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伟大使命,鄙俗原始的“性”才被理解为一项光辉的事业——作为手段,经由它目的的高尚而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又为了与这种高尚相统一,具体的行为、过程的意义则被遮蔽,性成为了一个虚无的概念,一个抽象的空壳。然而,无论怎样拔高、抽象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性本身是不能被省略的。天子种地仪式可以自欺欺人地祈求丰收,但谁也不能不做爱就生出孩子。背谬就出现了:性作为繁衍种族的必要手段,是文化的一块基石,但是性活动本身却又与这一文化中的道德准则相冲突。(我们的文化多么有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裂:作为工具的性在礼教的粉饰和抽象中被抬高,而房中之术、床帏秘事则要压抑和避讳;性活动本身成了对目的有害的副作用,两个人的愉悦成了为一个没来的人而辛苦。更可怕的是,当这套伦理不能再靠一个假设的情感来维系,就意味着从本我到超我的阶梯全部被抽空,礼教成为一个僵化的空中楼阁,从自然情感出发的体系反而与自然情感对立。这时,如果你再想追溯仁义礼智的根基,或许竟然直接跌落到本我的世界——没有温情和人性,完全是赤裸裸的动物性。

五千年的性压抑,多么辛苦,多么不易,可能只有喜宴是最好的释放了。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意味丰富的小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然而,不用精神分析都能看得出来,这些行为的目的绝不在于营造喜庆,而是使性在这样的场合中,成为可以被谈论的东西,可以被娱乐的东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分享的东西。这种分享又不是把性当作正常、必要、健康、美好的东西来分享,而是把某种平时因龌龊而避讳的东西在这一特殊场合揭露出来,供大家宣泄和戏谑。(正如我们传统中对性的避讳也不是由于尊重个体的隐私,不是把性的私密作为道德的合法地位,而是恰恰是由于性在道德上的卑下地位。)在喜宴上,泛滥着人们的压抑的libido,欺负伴娘的传统无非是小规模的性欲放纵,而闹洞房的压轴大戏则充斥着欲望的变态演出,客人们不知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窥私癖,而新人则自愿不自愿地充当暴露狂,一场当众的情趣游戏,而谁也看不到自己的丑陋——禁止即引诱,越禁止越引诱,得到才越刺激越满足,过度压抑的欲望在难得的婚礼机会上、借助扭曲的游戏形式宣泄出来,就像经过高压水枪的小孔喷射而出,或许这种刺激竟也不比今天的开放来得逊色?难怪人们千百年来乐此不疲。

接着上面的论点:性只有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才获得它的合法性甚至高尚性。来看看父亲这个形象。

可以说,在电影前面大半,父亲不过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抱孙子的愿望竟可以使他从鬼门关上挣扎回来,开头的这一笔似乎暗示出传宗接代在他心中非同寻常的分量。但总的来说,他与各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人没有太多不同,因而,他的传统思想,他的业余爱好(书法),他在妻儿面前的绝对权威,他的虚荣爱面子,他抱孙子的强烈渴望——他身上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有些不喜欢但又绝对可以理解接受的,就像我们身边的老人;以至于我们真的相信,以这个老头顽固的思想、急躁的脾气和脆弱的身体,儿子若坦白自己的性取向,无异于间接弑父——足够他一气归西。

电影中多次出现父亲半躺在椅子上小憩的情景:老朽的躯体,僵硬的表情,似乎随时会断掉的呼吸,让人厌恶;然而就是这个腐朽陈旧的思想同肉体,却又时时营造着压抑的气场,让人恐惧。有一场戏儿子看到睡着的父亲,忍不住去探了探他的鼻息,这一刻,他或许真的希望父亲死去,这是他潜意识中的弑父的邪念,是他对沉闷的传统的反叛。父亲睡觉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那是一个让人尊敬而又反感,让人想摆脱而又欲罢不能的传统,一套已经老化、腐朽而又顽强发挥着压抑和震慑作用的观念,那是深入我们血脉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于是我们真的相信了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我们也许会责怪他固守着传统观念而不顾儿子个人的幸福,但是我们又可以理解和包容他,这样下去故事就成了老套的伦理片——两代人双方都没有错,却都过得如此辛苦。

然而,情节出现了突转:原来父亲懂得英语,原来他早已得知儿子安排的整个骗局,可是只要不影响他传宗接代的大业,他竟可以因势利导、将错就错,默许这场戏演下去。或许有人认为父亲与Simon的谈话是父亲对同性恋的理解,是矛盾委婉的解决,因此有些感动了;但在我看来,一贯可爱的郎雄爷爷却从未像这一刻如此让人恶心!父亲通过英文勘破了儿子的秘密,但是最终用中文道破了本心:“要是不让他们骗我,我怎么能抱得上孙子呢。”只要能抱上孙子,他不管事情真假,他舍得牺牲儿子的幸福,他也不考虑儿媳妇的处境,他甚至比普通的传统老人做的更绝——艰难地(我想应该是艰难的),默默地吞下儿子同性恋的事实,然后自己痛苦、也看着儿子痛苦地把戏演完。只要他能抱上孙子,一切都值得。在一个更崇高的目标(传宗接代)的感召下,个人幸福是无关紧要的;与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孝,无后即不孝)相比,骗婚行为的不道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高尚的、抽象意义的“性”的统筹下,具体的、甚至与传统价值背离的“性”(同性恋)都是无伤大雅的。他不介意儿子与一个不爱的女人结婚,然后又包容儿子与同性享受真爱;而这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娶妻生子,然后在外寻欢有什么不同?戳穿了所谓的温情,其背后只是可怕的动物性——儿子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儿媳或许连工具都算不上,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替换的零件。这样的父亲让我凉到心底,如果他还表现得温柔敦厚的话,那只不过是这种文化熏陶出的一贯气质,以及他还有颗感到些歉疚和包容的良心。

更可悲的是,我又不能说这样的父母是完全不爱儿子的。在婚礼之前,他们与儿子拥抱嬉戏,咬他的胳膊,叫他“小胖”,那一刻时光倒退,真的是天伦之乐,舐犊情深,我毫不怀疑这样纯真自然的亲情——这原本应该是我们的伦理学的起点和追求的幸福目标,然而它却演变成了对人的压抑和毁灭——回到传统立场,传宗接代的大业绝没有让步的余地。其实父亲也年轻过,也逃过婚,不过小小的反抗很快就被强大的传统招安,或许只要结婚对象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父亲是乐于承担延续香火的使命的。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他认同了,承担了,并且规范内化为道德,他律变成自律,他又成为了传统的卫护者,去继续压迫下一代人。我想,父亲不是死板的,他有感情、有爱,也会感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他还是站在传统一边,不由自主地。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改变什么——永远不能越界而出。

就这样,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伟大蓝图,所有人都在演戏,还是戏中戏。先是儿子等人合伙骗父母。当父亲发现骗局而又装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层次上骗着所有人。但父亲也不是全知的,母亲后来也知道了儿子的取向,父亲未必知道母亲这一发现,于是母亲和儿子合伙对父亲构成了欺骗。父亲不知道儿媳要堕胎,母亲知道却无力阻止,这就是儿子和媳妇对父母的又一重欺骗。最后矛盾解决时,儿子说:“我终于告诉他一件真事了。”岂不知父亲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诉儿子多少?我不否认生活中有时需要欺骗,但是如此登峰造极,恐怕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断语——“瞒和骗”,不仅适用于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在评价《喜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同样准确。个体间的情感需要重重的隐瞒和欺骗来维系,而每个人在行骗和受骗的虚假中竟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一个谎言的系统里,元素间却构成了和谐平衡的共在。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某种悲哀,但也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如果我因相信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可以通过善意的欺骗传达了我想给予别人的体验,那么真实本身的重要性又有几分呢?而且经过多个主体间一层层一环环的瞒和骗,真实早已无处可寻。

(以上不是反语,是我真的难以判断,瞒和骗的技巧、构造的关系、达到的效果,其复杂性都超出了我的智商所及,或许到真是个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以及这是否是中国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在我看来,矛盾的解决是儿媳妇威威个人的、偶然的选择——电影给出这样的转折就像哲学上“危险的一跃(leap)”,就像乔伊斯的顿悟,就像禅宗的棒喝。或许出于母性焕发,或许根本没什么理由,威威与伟同离婚,但留下孩子并独自抚养长大。这个转折完全不能从之前的情节推断出来,也就是说它不具有必然性,威威的选择与伟同、伟同父母没有任何利益的或情感的关系,她选择堕胎倒是合乎逻辑的——骗局撑不下去了,那么结束,分手,也没有必要留下孩子。而她的选择只为她自己,她要孩子,但不是作为高家的生育工具。就在事情按照逻辑推演无法解决的时候,导演抛出一个偶然性来解决,显然,威威的选择根本不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也不是她的处世哲学。父亲最后那句“高家会感谢你的”是我观影的最后一个冷战,与威威相比,这话是多么庸俗和低下。这是哪家哲学的高明?这是哪种文化的胜利?


PS:这篇影评发布以来得到很多朋友的激烈讨论,深表感激,容许我针对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潜意识弑父并不难以接受,弗洛伊德还说男人潜意识都想跟母亲乱伦呢。而且我用的是:他“或许”希望父亲死去。情态动词may,不是确定的,ok?我再举另外一个情境:中国有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老人消耗着全家的财力人力精力维持着毫无质量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儿女会希望老人死去,对老人对自己都是解脱,随后又谴责自己这样的想法——这种心理很普遍吧?当然有朋友指出伟同是怕父亲死所以决定尽快结婚生子,这也是很合理的解释且与我的解释并不矛盾,因为人本身就可以同时有各种矛盾的心态。
2,我从来没有说父亲是坏人,他只是有自己的局限性(人不是神都有局限性,但反思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多突破局限)。恶并不来自他,而是来自文化和制度。有朋友说老人多好啊爱儿子,还能爱simon甚至比爱儿媳都多。是啊,他爱这些孩子们啊,但他同时不放弃要孙子啊,结果他是大赢家。他的慈爱和他成为文化的帮凶这两个事实完全可以共存。
3,至于说中华文化知包容讲妥协有大爱的观点,我觉得,高层次的包容是平等商谈、充分沟通的结果(西方文化不妥协不包容吗?民主就是妥协的艺术),低层次的包容——或者说苟且——则是毫无原则的瞒和骗。家庭中的大事小情很多时候没法讲对错,需要妥协包容,但是有些大原则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性取向就是重要原则之一。那些觉得一家老小各取所需其乐融融中华文化大胜利的观众朋友,请你试想在某种情况下为了家庭和谐逆着自己的性取向来那么一次,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真是修炼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极致了。
4,几年后回头看这篇文章,确实感到有偏激之处,当年正受邓晓芒影响比较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基本上是二元对立的看法,现在有所改变了。但我仍然坚持,中国文化对血缘传承的过分迷恋,这一点仍然是非常原始、低级、粗暴、邪恶的。同性恋者的痛苦只是这种恶的小小体现,代孕、贩卖妇女儿童这些更加畸形和罪恶的现象难道没有我们宝贵的文化基因的影响吗?

 6 ) 提一条暗线,有人注意到‘父亲’和‘老张’的关系吗?

豆友们,影片中的父亲和老张是什么关系?
影片超多次的提到这么个未出现的管家的角色
凭回忆稍做个梳理,可能不太全:
老部下中不乏有像老陈这样的成功人士,但是只有老张选择陪伴父亲一生;
老张的金镯子(一只金镯子有多少克。。。),对待伟同像亲儿子一样,其态度可以对比Simon对于伟同家人的热情及Simon对待伟同儿子的态度;
父亲对于女性的态度(下飞机的一句“能生能养”等等);
父亲对于Simon的态度(“You are my son too”等等);
父亲对于婚姻的态度更多是一种责任感,而不是男女之情(回忆逃婚当兵、爷爷嘱托延续香火,最后和Simon的对话也用中文说及,Simon没听懂问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也不懂”~)。

 短评

能把直男变弯,弯男变直的好片子。。。

4分钟前
  • 打蚊子的科学家
  • 力荐

所以说,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伴郎和新郎的关系。微虐慎入。

6分钟前
  • 玛奇朵
  • 推荐

李安自己在里面演路人甲划重点敲可爱!“让你们见识一下中国人五千年的性压抑”哈哈哈哈哈哈

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我对骗婚的死gay一点好感也没,哪怕姑娘是花钱雇来的都觉得恶心。

12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还行

李安那句酱油台词太霸道了,大家都没捅破的窗户纸就这样被他。。。可能是编剧有外国人的缘故,台词有点心灵鸡汤啊,不过一切都很完美,喜欢归亚蕾的表演,赵文瑄也确实巨小受哈哈哈。爸爸才是终极boss,不要小看爸爸!懂外语就是王道啊~~~感人的好片

1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昨晚看李安的采访,他说「在变化得太快的社会中,孝道该何去何从。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赶这些变化,其实是很无奈与惆怅的。」家庭三部曲终于看完,这部编剧太妙,如果说「饮食男女」是在调和传统伦理与烟火世俗,那么这部则在调和中西、以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PS:李安那惊鸿一瞥的客串。

17分钟前
  • A。
  • 力荐

婚礼上一片狼藉的时候,有个中国人向老外解释:that’s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瞬间解释了咱们好多荒谬却无法改变的习俗

20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看到房间号1069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23分钟前
  • 小V
  • 力荐

作为导演,李安在《喜宴》中的表现还略嫌稚嫩,电影中粗糙的细节比比皆是,远不及《卧虎藏龙》之后的精雕细琢;但从内容与情节上来说,这部我感觉却是李安最精品的几部电影之一:放了很多心血心思上去啊,对文化差异的刻画准确犀利而生动活泼。这部电影李安作为编剧比作为导演更成功。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觉得感动的都是男的吧,当男人就是好,一手同性爱人,一手怀孕妻子。家里捧着,妻子宠着,爱人爱着,老父亲也向他“投降”。归根结底,只是想抱孙子,生儿子罢了,到底爱谁无所谓。女性可千万睁大眼,别做了同妻还感动地一塌糊涂。

28分钟前
  • Voyager 1
  • 还行

这片在20年前是多么得前卫出格阿!!

33分钟前
  • ryanking1219
  • 推荐

传统的闹洞房太可怕了

36分钟前
  • Ruby姐姐
  • 还行

台湾跟大陆假结婚,其实在跟美国搞同性恋

39分钟前
  • 王神爱
  • 力荐

赵文瑄处女作这个程度,让人惊叹

43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故事讲圆了,金素梅的台词功太生硬,想打掉孩子的那两段台词写得不好。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父亲在片尾过安检的时候最终还是举起了双手。

49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我现在挺同志,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不成为同妻。

53分钟前
  • ᥫ᭡້໌
  • 推荐

爸爸肯定也是gay的嘛,多明显啊~Simon是多么理想化的同性伴侣啊!金素梅太像叶童了~我喜欢李安这个系列的电影,很回味~还有赵文瑄实在是太帅了!噢,薛绍~

56分钟前
  • 小M
  • 推荐

“妈,同性恋的人能够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跟赛门都很珍惜对方。” 李安总能在边缘和传统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然后双双将我们击溃。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李安总是善于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中国文化的细枝末节。被放大致喜剧形式所表现的那场中国婚宴,反讽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性的压抑…而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这一场假结婚的风波中进一步深化。隐忍的情感,家庭中的冲突,最终在爱与理解中得到化解。接受了一切向前走,这终是一场喜宴。

1小时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