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二世

HD中字

主演:史蒂芬·威丁顿,安德鲁·蒂曼,约翰·林奇,杜德里·沙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2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3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4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5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6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3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4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5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6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7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8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19爱德华二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德华二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根据英国著名戏剧家克里斯多夫.马罗的同名戏剧改编。 16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冷落王后,竟然公开地和自己的同性爱人展开种种惊世骇俗的爱恋行为,使得整个王国的统治陷于崩溃,面临瓦解。有先见之明的王后最后使出心狠手辣的毒招,阻止了这场灾难的来临 用“高度概念化”来形容这部影片仍不能确切表达它的复杂性。Jarman以现代性别政治的眼光改写了16世纪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 故事围绕Edward国王公开的同性恋行为展开,并不是发生在奢华的历史环境中,影片场景使用了光秃秃的墙壁,肮脏的地板,演员也身穿时髦装束。Jarman还充分发掘了Marlowe原作中所有同性恋的潜台词,并将其作为表达重点。他使用了原作的对白,但将这个戏剧性的故事与当代对同性恋的压制及同性恋者的抗争混合在一起。影片没有确切的时代,多数时间里各个年代的情形交错在一起。黄金神威第二季做出来的爱惠美李艺彩派幸福衰生活 第二季LiSA LiVE is Smile Always 演唱会:EveBirth:日本武道馆公演房主万古仙穹黑暗塔2017决一死战我自己的房间奇迹老爸告别王者(普通话)天若有情2之天长地久草原深处铜头铁罗汉闯关东前传魔印传说葛洪医道丑小鸭历险记萨帕塔传合约期间爱上她月光1982渡你一世安暖超级飞侠第二季内心之火:献给卡蒂亚和莫里斯·克拉夫特的安魂曲我心雀跃侠僧探案传奇之洛阳花会南国再见,南国妮可·拜耳:大码怪美人自娱自乐圣人营救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第七季魔力女管家 暑期特别篇将军的女儿国语屋内有人石头、剪刀、布毕业笨蛋实况布偶的玩意重返俾斯麦战舰鉴你所见婚不厌诈完美家庭指南

 长篇影评

 1 ) 王之活

王死了,王活着。

真爱可以永存。真爱活着的时候借着生者的躯体;真爱死了的时候,借着人们口口相传,借着心中的信仰,如今借着电影、借着互联网、借着一切与当事人无关的事物,永存。实物可以消失,真爱却不朽。

在残破不堪的高墙下,王高调地炫耀着他与同性恋人的爱情,漠视一切权威,藐视一切权贵。借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可以沉沦,可以放纵。但皇权亦黄泉。他曾经伤害过的人,反过来借着权势杀害了他的同性情人、夺了他的皇位,甚至把他曾经欲仙欲死的器官烫成焦炭,最终剥夺了他的生命。其实王在情人死的时候早就已经死了,心死也加速了身死的速度。

王后说她曾经如此深爱王。我不知道她在把自己的舌头放在别人嘴里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我不知道她在杀害情敌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我不知道她在囚禁王的时候有没有想着王。她是不是希望王向她跪地求饶,她是不是希望王再吻她一次。爱之深,恨之切。也许王死了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何物了吧。王位,她真的想要王位吗?我想起了甄嬛,她一步步抽干皇上的身体的时候,一步步渗透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当皇上真的死了,她真的胜利了吗?也许她一开始就败了,从她进皇宫的那一刻起就败了。这就是宿命吧。

盖维斯顿,一个理想的情人。绝美,直率,不畏强权,如此迷人。毕竟年轻,毕竟冲动,不懂得世故,不懂得隐忍,这些也葬送了他与王的生命,但也成就了他与王的情感。他爱上一个最不该爱的人,也是一个最该爱的人。在那个年代,他也许可以找一个英俊的市井混混,最后当街吊死,不了了之,世间也无人记得这份感情;但他遇到了一个同样藐视权贵、藐视压迫的人,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少不更事,最后同样惨死,但这却成就了感情的永存。他也许不知道他的这份感情激励过多少人,但至少还有人记得他曾经爱过的他,这就足够了。

皇室的情感不过是政治的傀儡。王也罢、王后也罢、王的情人也罢。当情感牵扯了政治,牵扯了道德,这种感情总是悲剧的。我不知道情感为什么会跟所谓的权势、面子等各种身外之物联系在一起。我知道情感就是情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就是纯粹的心与心的交流。

王卑贱地死了,却高贵地活着。

 2 ) Edward Second

在电影《爱德华二世》中,制片人德里克·贾曼是一位画家、作家、电影导演和独立制片人;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独立制片人,所以他的作品受到资金的限制,必须用智力来抵消成本。贾曼擅长使用简单而巧妙的道具,戏剧和主题的设定,去除人为和修饰的情节,诗意的独白和简洁的对话,剥去外表混乱的外壳,揭示意义。

在黑箱剧院中使用暗室,创造了与观众的亲密关系——中世纪对后现代主义的运用也非常独特。在《爱德华二世》中,剧场改编是高度概念化、抽象的场景。引入了现代元素,比如(摇摆舞、军服、耳机),还有对诗行的古典背诵。贾曼来自英国,也是同性恋或“基佬”;贾曼的人生就是这样被框定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同性恋者的权利而奋斗。1986年,贾曼的HIV检测结果呈阳性。但他还是选择向公众公布。他不断为尊严而战。贾曼的一生都在为开放和被接受而奋斗。所以在电影《爱德华二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原著《爱德华二世》(话剧)中强调和展现同性恋的许多隐含内容。

在看电影《爱德华二世》的时候,我和我们的一位同学有一些相同的感受;他提到,在他这个年纪,看同性恋对他来说很难。看电影里一些露骨的画面,我也觉得不舒服。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背景并没有任何关于同性恋的教育来源,所以对电影想要强调的内容缺乏了解,让我很难去看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快速的新体验,主要是因为它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中的人物也是历史上存在的,让他们太真实了,让我无法相信我此刻正在看的东西。

从贾曼的许多其他电影中也可以发现他试图通过电影来表达他对同性恋的态度的意图。

在贾曼的另一部诗意电影《花园》中,我看到了贾曼对现实无处不在的焦虑。拼贴、跳跃、反叙事,重复类似的影像,影像既破碎又混杂。不乏连贯的音乐,捧着超八和各种滤镜。它的核心是一对同性恋情侣相爱、结缘、被迫害的故事。正如德里克·贾曼所说,他的电影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拍的;《爱德华二世》也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没有吸引力的性别,古典粗糙的背景,以及莎士比亚式的语言等等。

 3 ) 国王和宠臣

首先,这部电影改编自马洛的历史剧《爱德华二世》,他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或许年纪和我差不多(而我这辈子也写不出同样水平的东西吧,槽点满满...)。历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开辟的一种戏剧题材。规范的古典悲剧有一系列严密的写作规则,比如戏剧一般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一般符合严格的三一律,特别是故事情节控制在一天之内发生。这些规则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现代文学之前一直拥有广泛的权威。所以悲剧总是在叙述古希腊神话的那些故事,堪称典范的就是法国戏剧家拉辛。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剧,描写的题材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古装剧,具有戏说历史的成分,中世纪英国贵族经常叛变,连带着国王也经常被取而代之,所以历史剧一般以痛斥分裂、顺便赞颂都铎王朝、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法国戏剧家主要接受的是王室赞助,但是英国戏剧家是要取悦人民群众的,所以这些戏剧经常也暗搓搓具有某种颠覆性,英国戏剧家在戏剧中热烈地讨论政治,讨论理想的国家是什么,什么样的君主统治具有合法性,什么是政治,得出的观点也完全不是法国那种专制国家老一套,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前提下(只是相对的自由),历史剧是伟大的。当然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剧都是莎士比亚的,知名度是高,但是(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它们只是在讲述很久很久之前的枯燥历史,对当代并没有什么用。 马洛的这部历史剧,无论是达到的成就和它呈现出来的模式,都和莎士比亚的非常相似,但是他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到了当代开始受人关注的同性题材。国王与他的宠臣的关系,本身就自带暧昧,少不了我这种同人女大开脑洞的YY,腐国历史上双性恋的君主其实非常之多,据说理查二世都比爱德华的绯闻多,之后的詹姆斯一世完全就是个双,这部剧在他统治时期经常上演(用来嘲讽他)。而爱德华二世,却这么被大众文化盖章为不爱江山爱基友,成为了基佬界的杠把子选手。我想,这样的身份和文学作品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只是推测)。在马洛的处理下,国王的幸与不幸都和他的宠臣密不可分(毕竟文学世界总是比现实世界清晰、规整),国王想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宠臣,颇有些汉哀帝的样子,而国王手下的大贵族们则对宠臣嫉恨不已,针锋相对,数次发动叛乱,情节非常紧凑。这正副两派的剑拔弩张,本身就有些不可思议,马洛写的人很多时候都被貌似不合常理的动机推动(其实是因为这一动机太真实、太执拗,反而让大家不愿意承认)。但是这里贵族对宠臣不顾一切的嫉恨其实是有复杂的原因的,先不说国王对宠臣怀有的是深刻的爱情(我们当代算是比较理解同性真挚的爱情了,在当时可能匪夷所思),让贵族们更加怒不可遏的是国王对宠臣的爱超越了习以为常的常理:既然你有一个宠臣,为何不按照已经有的规矩来?国王妄图赋予出身卑微的宠臣以财富、地位,甚至亵渎宗教,置国事于不顾。他没有兴趣带领自己的属臣征服苏格兰、爱尔兰,掠夺财富,也没有像他儿子或者亨利五世那样征服法国,所以被认为软弱、不称职,是一个没有成就的国王。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尘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多么诡异,慈悲、多情、善良这些被赞誉的品质对统治者来说是罪恶。国王是真心爱他的宠臣的,因为这种爱完全没有外貌、品德、出身等方面的考虑,还给国王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痛苦(最后国王也后悔了)。其实这完全是一个放错了时代的嬉皮士的故事:一个嬉皮士愤世嫉俗,决心和所有人过得不同,妄图改变世界,他觉得以前的人都是傻逼,过得不自由。直到最后他的王冠被夺走,他才发现不是国王之后自己什么都不是。如果没有一点点同情叛逆、藐视权威的心情,你是不可能接近这个人物的。要说马洛和莎士比亚的根本区别,还是马洛这个人实在是太嬉皮士了,莎士比亚给不知名男生写了一百多首情诗,大家对他的性向仍然存疑,而马洛,这么藐视权威的事情不可能不是他干的。最典型的一点还是莎士比亚一本正经写亨利五世做战前动员演讲,把亨利五世处理成理想君主(其实是颜值分阵营吧)而马洛则轻松地写,动员演讲什么的,傻透了,又虚伪。 要说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不爱江山爱基友的国王,可能还有些浅层,没有抓住叛逆的实质。我们的时代很多思想都改变了,有很多平权运动在积极地争取权利,包括同性恋并不是疾病,也拥有同样的婚姻权利,要警惕的是这些运动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人们的心理不可能转变那么彻底(就说“并不是疾病”这不容置疑的一点,很多时候都是坎),再往深里说,那些生活无忧的人,他们认同于社会的精英,认同于精神生活、认同于所谓的真善美,对于他们来说是先追求世人认为的精英生活,其次才是同性恋这个身份,其实这样的思维模式也是大众同意的(语无伦次了,比如人们认为只有长得帅才是基佬)。但是再深再深说,可能看起来和关注平权什么南辕北辙了,那就是,再怎么说,婚姻关系也有某种神话属性,它的神圣性多多少少是虚构的,我们认可真诚的爱情、随之而来的婚姻,同时也对自己的真诚估价过高(我们根本就不真诚),那剥离虚假的一切,剥离我们自以为相信又属于自我欺骗的一切,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吗?假如没有当局,没有婚姻权的肯定,爱就什么都不是了吗?

 4 ) 《爱德华二世》

和他很多作品一样,德里克·贾曼 Derek Jarman用跳跃式的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历史。不能用一个特定的词语来表达这部影片的复杂性。

虽然来源16世纪Christopher Marlowe的戏剧,石窟一样的空间、不同时代的服装、不同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在贾曼镜头下完全被“肢解”为性别、政治的碎片。

2007-11-30

 5 ) 不爱江山爱美男的国王

不爱江山爱男友的国王 ——德里克·贾曼的《爱德华二世》及其它        诚如德里克·贾曼所言,他的电影不是用来讨大众欢心的。《爱德华二世》不是一部“好看”的影片:诸如不符合大众期许的性别气质、古典戏剧般简陋的背景、莎士比亚时期的语言风格等。观赏这部影片需要具备一定的“门槛”。导演贾曼在处理相关史实时并不关心道具场景的还原,更侧重探讨人在特定情景之下的抉择及决定人物命运走向的情感要素。

不仅仅是《爱德华二世》,在他所有的影片中,同性情欲都是一个核心的主题及围绕这一主题对宗教、性、死亡、欲望、破败、毁灭及人性的探讨。1975年的处女作《塞巴斯蒂安》将一群男性囚犯与士兵置身于阳光包裹之中的苍莽沙漠,在作者看来,只有在远离尘寰的世界边缘才能真正释放被世俗压制的同性欲望。贾曼的艺术创作是一次又一次对生命的反复探询及追问,并最终以死亡结束。

《塞巴斯蒂安》剧照

爱德华二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国王之一,他的同性恋人是英俊的骑士之子皮尔斯。爱德华二世毫不掩饰他对皮尔斯的爱情,王后伊莎贝拉为此心存不满,妒火中烧。大臣们也极力反对,认为败坏世风。被冷落的王后并非等闲人物,她在历史上有一个绰号:法兰西母狼,从这个绰号不难想象其之为人行事。不甘命运的王后最终投向大臣坎特公爵的怀抱,他们私下串通,策划发动政变,并将爱德华国王二世与皮尔斯囚禁起来。爱德华二世对同性恋人皮尔斯衷心不改,终被酷刑杀害,年仅27岁。

公元1592年,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剧作家克里斯多弗·马尔洛(Christopher Marlowe)将这一史实写成剧本《爱德华二世》。贾曼的电影以此为蓝本,基本再现了这一历史悲剧。显然,影片也讲述了一个因权力之争而导致背叛的故事。爱德华将个人感情凌驾于王室地位之上,他对皮尔斯热烈且专注的情感导致了大臣们的强烈反感,他甚至剥夺了主教卡文特尼的地位和财产并赐予给同性恋人,——国王个人的感情倾向严重影响着他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而他本人却缺乏与之斡旋的政治手腕。王后与大臣开始策划一场针对国王的阴谋,宫廷政变之后,他和他的同性恋人遭到残酷的报复。当然,王后也没有好下场,——在小王子(爱德华二世之子)继位以后,她被自己的儿子囚禁了起来。

复杂的故事情节使其成为一部难以理解的作品,马尔洛的剧本涉及爱情、背叛、政治、对权力的野心和谋杀。有评论者认为剧本中的人物在敌友之间变位太快,但正是这种人物的“变脸”,真实地再现了人们对同性恋国王的不理解及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青年爱德华二世勇猛善战且富于男子气概,法国公主曾对他一见倾心。但在公主成为王后并发现真相之后,一切都迅速改变。王后无法容忍丈夫是同性恋,大臣无法容忍国王把私人情感看得比政治利益还更重要,爱德华二世对同性男友的专情激发了大臣和王后对他的痛恨。贾曼在片中如实呈现了同性恋国王痛苦的情感抉择及围绕在其身边的人们的贪婪和野心。也因之,影片的爱情描写就没有那么动人。

《爱德华二世》剧照

《爱德华二世》创作于贾曼得知自身感染艾滋病病毒之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片中加入的一些现代元素。譬如枪,譬如手电筒,又譬如游行示威的人群手中高举的宣传板。显然,《爱德华二世》把十四世纪英国社会的性偏见溶入当代社会政治层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艾滋病在欧美同性恋群体爆发,主流媒体及大众舆论开始将艾滋病与同性议题捆绑。有人甚至指称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这是媒体对病毒的无知,也是长期以来社会歧视与偏见的集中反映。

根据后来的医学/病毒学研究,HIV病毒可能源自非洲原始食猴部落。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通过血液、精液、乳汁等体液传播。同性之间感染HIV的原因多是由于肛交造成的粘膜损伤,而HIV病毒正是通过伤口的接触感染。

当一种重大的疫病来袭,这个疫病就会像个外来的力量,打散那个社会统治与被治、官僚与非官僚、人之间的阶级或次序,各种欲望、想象、恐惧、权力、猜忌、梦想全部在疫病时出现。艾滋病议题的论述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因疾病契机浮出水面的多种隐匿的社会危机。也因此,我们不能把《爱德华二世》仅仅看做是一部表现同性恋情的影片。对于贾曼来讲,这部影片也是为了揭示同性恋这一问题在历史上所遭遇的不公正对待、是在古代也是在现代,以异性恋机制为中心衍生的偏见、亲情的背叛以及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权力之争。

1985年,因主演《巨人传》、《浴血狂沙》、《深锁春光一院愁》等电影闻名于世的好莱坞男星罗克·赫德森(Rock Hudson)因艾滋病去世之前,公开了自身的同性恋身份,并成为引爆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1993年,美国有了第一部由著名男星汤姆•汉克斯主演并在全国公映的艾滋病主题电影《费城故事》。

《费城故事》剧照

与《费城故事》那个为捍卫自身人格,与歧视和不公坚持战斗的男主人公一样,贾曼也坚守尊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尽管身体在病毒的侵袭下逐渐变得衰弱,皮肤在脱落,双目在逐渐失去光明,贾曼却在最后的时间里创作出多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作品。正如他在电影《天使的对话》中吟咏的诗句:我的眼睛闭得最紧,看得却最明亮。1993年创作的电影《维特根斯坦》投入了贾曼在感染病毒之后对人生的热情思考: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的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里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引自《维特根斯坦》电影台词)

德里克·贾曼

贾曼也在电影中抒写对另一个世界故友深情的怀念,在贾曼心中,那是一个闪耀着蓝色光芒的世界,那个世界的男孩都爱男孩,爱着男孩的男孩们聚在一起拍活人拍不出来的电影。想到这里贾曼的眼睛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比任何时候都看的更清明。有一次老友肯恩问他,最好的性经历是什么。贾曼俏皮地答道:当然是在床上啦,在床上总比在树上好。肯恩也回敬道:那你说死人搞同性恋吗。贾曼平静地回答:死人只搞同性恋。

贾曼在双目完全失明之前在日记本里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HB,true love。(HB,我的真爱)

HB与贾曼

HB是贾曼的同性恋人(注:即Hinney Beast,贾曼对爱人的昵称)。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HB与贾曼一道与死神抗争,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在HB的陪伴下,贾曼创作出了《爱德华二世》、《花园》、《天使的对话》等多部作品。电影《花园》为观众提供了梦呓般的视觉享受:既有三个男孩在烟花中围着海水中的床榻跳舞,有海边男子的深情拥抱;也有男性身体受难的伤痕、女装男子被扭打羞辱。音画的间隙里我们听到良知的愤怒,压抑的世界中同志爱情像鲜花绽放随即飘逝,陨落。贾曼在他的电影中为同性爱情竭力寻找一片舒展盛开的栖息之地。电影《天使的对话》出现了一段男主人公献给爱人,也是献给HB的吟诵:

当我入睡,梦中却向你凝望,

幽暗的火焰,暗地里放射幽辉

你的影子能教黑暗放出光明,

  将闭上的眼照耀得那么辉煌,

  你的影子会形成怎样的美景,

  ……

HB是贾曼对这个世界最放不下的牵挂,不仅HB,也包括其他那些还在坚持梦想的同志友人。他们依旧生活在这个粗糙、混沌又坑洼不平的世界上。贾曼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的HB,爱着他的朋友们。这份深爱中也倾注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牵挂和忧虑。这种忧思是如此之深,以至他在最后的作品《蓝》中执意放弃了之前所有影像的表达方式,直接采用蓝色光影来诉说心中的梦想及对同志友人的眷恋。在那动人心魄的77分钟的蓝色宇宙旋转中,贾曼带着我们在无穷的蓝色中做了一个安详的梦:

丢失的男孩子,永远睡熟了。

深深的拥抱,咸咸的嘴唇相吻……

在海底花园里,

冰凉的大理石手指触摸到一个古老的微笑

贝壳发出飒飒的声响

深沉的爱永远伴随着潮汐漂流

他的味道美极了

在美丽的夏天

他的蓝色牛仔裤围绕在脚踝上

吻在我的唇上 眼睛上

幸福在我幽灵般的眼眸

我们的名字将被忘记,没有人再会记住

……

在你的墓上,我放下一株飞燕草,一片蓝色。

——引自《蓝》(1993年10月)

贾曼《蓝》

  

 6 ) [Film Review] Edward II (1991) 7.0/10

Wearing his gay-right crusading heart on his sleeve, Derek Jarman’s antepenultimate work EDWARD II is a post-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opher Marlowe’s play about the eponymous Plantagenet sovereign (Waddington, a celluloid debutant), whose partiality towards his male lover Piers Gaveston (newcomer Tiernan), raises Cain in the court and prompts his wife Queen Isabella (Swinton), in league with Lord Mortimer (Terry), to usurp his throne.

Shot in Jarman’s characteristic sparse, claustrophobic setting which avails itself of minimal indoor lighting and cherry-picked iconography to great effect (striking use of refraction, a quasi-black-box theater intimacy, etc.), EDWARD II radically strews anachronistic items into its theatrical foreground: a slick modern dance, characters sporting contemporary costumes and its trimmings (business suits for the members of the court and for Queen Isabella, a Hermes bag accompanies her entrance), brandishing modern weapons, notably a band of rioting gay right activists constitutes the king’s army, Jarman has economically, but also impressively warps its source play’s temporality and gives its story an exigency and immediacy that elicits strong topicality, when cruelty is wantonly lashed out at the beleaguered gay lovers.

Among the cast, every single one of the main cast robustly sinks his or her teeth into Marlowe’s florid wording, a savage-looking Tiernan flouts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a rakish lotus eater and brings about a fierce ugliness that contests for a basic human right which goes beyond its often beautified physicality and narcissism (a self-seeking whippersnapper still has his inviolable right to love someone of his own sex); both Swinton and Terry grandly chew the scenery of lofty operatics, but in a commendable way which resoundingly adds the dramatic tension and heft of their sinister collusion, and by comparison Waddington, looks unfavorably bland and wishy-washy in a role who pluckily hazards his monarchial reign in favor of one single mortal that he holds dearest.

As Annie Lennox’s belts out “EV’RY TIME WE SAY GOODBYE” in her cameo appearance, Jarman’s EDWARD II is a soulful transposition to exclaim his cri de coeur, and steeped in his sui generis idiom that sublimes a tenacious beauty out of its rough-hewn components, but with a proviso that an acquired taste is requisite.

referential entries: Jarman’s CARAVAGGIO (1986, 7.5/10); SEBASTIANE (1976, 4.4/10).

 短评

我總疑心他是為了最後那個穿腸鏡頭才拍的這一部。

2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看不懂,太“艺术”了吗?

3分钟前
  • 黑色眼球
  • 较差

戏剧性的戏剧,台词深赋魅力。无数次想甩那贱人一嘴巴子,但是人已逝便恩怨两相忘,甚至在王的回忆里还能找到一丝怜悯与温暖。噢,最喜爱那个蘑菇头帅锅,眉毛浓郁眼神忧郁。

5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此导演的风格就是画面唯美,表达抽象,喜欢用Tilda,并把她拍得如此美!

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時空不對位,以古諷今。且因皇室仍存,似乎更有指涉/拼貼物件(眼鏡、記事本、可樂、隨身聽),混用現代衣著、制服與古典戲服/同志人權,古代權力之爭挪移至今日成國家暴力之入侵/解構歷史、解構敘事,加上極簡舞台表現,過度去脈落化後有點難以進入,尤其前半欠情感基礎顯滑稽/變裝兒子,同志不死

13分钟前
  • Valentin
  • 较差

简单粗粝的布景,吟诵诗歌般的台词,引入军装、西装、礼服,模糊时代。结尾处同志游行、武警镇压,表明的是现代人对同性恋的歧视与厌恶。但我完全喜欢不起来,作为同妻的伊莎贝拉多可怜啊。

15分钟前
  • 阿顾马赛赛
  • 较差

勇敢的心之番外,所以小时候第一次看勇敢的心就有发乎自然的讨厌是有根源的啊。主演Steven Waddington居然是carrighton里演艾玛汤普森老公的那位型男。

2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前10分钟讨厌这部电影,后来喜欢。tilda swinton is amazing

22分钟前
  • Rosemary
  • 推荐

我就为了看TildaSwinton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everytime we say goodbye,i die a little"

28分钟前
  • queen
  • 还行

Hormis le sujet abordé et certaines scènes qui pourraient heurter les âmes sensibles, on assiste à une vraie mise en scène magistrale.

30分钟前
  • KUMA
  • 推荐

7/10。全片在一座旧仓库打聚光灯的简陋条件下拍摄完,虽为正剧却加入大量MTV的夸张歌舞(比如一群赤裸的男性围成圆圈),同时充诉着污血、唾液、七窍流血、刀枪或咬脖子至死等不堪目睹的侮辱暴力。防暴警察与同性游行,三世戴女性头饰庄重加冕的场面,是贾曼对撒切尔政府的无情嘲弄和强调的历史修正。

3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对于这种极力倾吐个人思想、纯粹传达个人精神的艺术片,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共鸣,很难会喜欢。

35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很有舞台剧的感觉,特别是影片到后面Piers Gaveston死后,尤其的精彩。

40分钟前
  • mOco
  • 力荐

難道《狗鎮》的拍攝手法是從這里借鑒的?我們可以看到,背景是多丑陋,多虛無。只不過是一個廢墟,但,也同樣是一個王宮

44分钟前
  • 林 寶兒
  • 推荐

其实有好几年没看德里克·贾曼了,不做学术的话,他并不是我的菜。现在回看会更佩服他的先锋性,这种风格,近2、30年之后,才有Ivo van Hove这样的戏剧导演把它搬上舞台,看去年给法喜的ÉLECTRE / ORESTE就知道了

47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还行

全世界都反对的真爱,浪漫又感人啊~~ OST和极简主义概念化用得太绝了!!Jarman故事性最强,也是最好看的一部!

50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不爱江山更爱男人,爱德华二世烙铁穿肠死;既爱电影也爱男人,德里克·贾曼患艾滋病死。

5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舞台剧、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典型的Derek Jarman风格。或许这不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但是每看一部他的电影,我就会对这位导演多一分敬意。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戏剧改编,高度概念化,抽象布景。现代元素引入(摇摆舞,军装西服,耳机),对于名画的模拟(犹滴杀死荷罗孚尼,弗朗西斯培根的剖牛自画像),古典吟诵诗体台词。历史上的爱德华二世传奇的一生,烙铁穿肠死。极端的贾曼与同性恋权益斗争。Tilda Swinton女王范儿。

5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