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HD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纺织姑娘 剧照 NO.1纺织姑娘 剧照 NO.2纺织姑娘 剧照 NO.3纺织姑娘 剧照 NO.4纺织姑娘 剧照 NO.5纺织姑娘 剧照 NO.6纺织姑娘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亚森·罗宾第二季暗侠江河日上德云社张鹤伦郎鹤炎相声专场唐山站战争地带恶战(粤语版)麻婆岛柬爱杨得志围城打援记忆U盘拳愿阿修罗Part.2金三角之无法伤悲女人贞慧乱来!我居然会成为社长跨越时空去爱你租借女友2022圣诞老人3身在高地花落花开黑白道白线胜利之拳列车超人仙乐飘飘俗世乐土第一季封总的复仇娇妻轻音少女剧场版守夜者雅克·里维特丑闻游戏王:次元的黑暗面不义之财2009镜花水月 第四季爱情公寓番外篇:辣味英雄传 第二季黯然失色心动1999粤语冲上人间国语星际之旅:木星计划母亲的女友4号警备愿江海一直向上流耻辱吸血怪魔

 长篇影评

 1 ) 《纺织姑娘》

很饱满的情节,王全安的本子越来越好了,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天悯人,死亡濒临并没有被滥用,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契机,讲述着小人物如何看透彻自己的生活。当然仍旧带着骨子里的宿命调调。

冬游北戴河的设置显得特别有意思,很另类甚至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却很恰当,其实满足就那么简单。

 2 )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太老

这次王全安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纺织厂女工。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决定去北京看一眼老情人。 《纺织姑娘》几乎可以看做是《团圆》的练笔,同样是关于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憾。那些熟稔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以及朴实低调的自然光,以非奇观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病痛和生计剥夺了尊严的女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追随心中的那一点点坚持。 和《团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试图在几十年之后,倔强地回到过去,要一个答案。纵使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人容颜已改。王全安的电影里,充满了这样一个个刻舟求剑的小人物。 善于刻画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导演,最先当然会想到贾樟柯。相比之下,贾樟柯电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高屋建瓴的符号,而他故事里的人物大多以边缘人的身份去背负起整个时代的茫然。 而《纺织姑娘》里的李莉,只为了却私心,踏遍万水千山,去圆一个多年的遗憾。这使得王全安对他的人物,总有一种温柔的平视。他不同情,也不煽情,只是不疾不徐地为你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从这个人生活的无数个切片里,拼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韵味。 偌大的纺织厂里,纺织机器在跳着机械的舞蹈;空旷的主席台上,合唱团伴着风琴声一遍一遍唱着前苏联的老歌;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里,不再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光着身子,正在老去的身体也不能带走她们仍旧雀跃的心……是这样的一个集体,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仍然站成拒绝的姿态,固执而习惯性地操弄着旧机器,遵循着旧制度,活在过时的光景中。 当倒闭成为必然,下岗成为现实,集体外出仍然是他们的惯性动作,于是有了冰天雪地里几个男人用单车载着老婆去火凤凰的场景:他们的老婆去舞厅陪人跳舞,跳一个可以挣五块钱。而他们自己只能把单车停在舞厅门口,等待着各自的女人跳完以后,从陌生男人的怀抱里回来——男人的尊严在难以为继的生活面前,早已置换为苦涩的插科打诨。除却那层表皮的笑料,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情。 当李莉在舞厅里和人起了冲突,男人们一窝蜂涌进了舞厅。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瞬间,无比精准地描摹出了昔日的“领导阶层”如今所面临的末路与困境:工人阶级被打倒在街头,谈尊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 除了工业时代下纺织工人对集体主义的凝视与眷恋,王全安也拍出了东方人表达感情的隐忍含蓄,它们们在王全安的镜头下都有一种妥帖而精确的描述。 在《团圆》中,年逾古稀的老刘和玉娥,相见时没有一个拥抱,李莉和她的初恋情人亦然。再汹涌的感情都被按捺得不动声色。于是导演迂回地拍着东方人的餐桌,在这里,摄影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之美。 它是《团圆》里玉娥给老刘的接风宴,是老刘为老陆做的“佛跳墙”,它是《纺织姑娘》里沉默寡言的老胡给李莉做的一大锅鱼,也是李莉和旧情人再次相聚时吃的热腾腾的火锅。吃火锅时,摄影机隔着玻璃拍着这对旧日恋人,玻璃上斑驳的霓虹光影,映射出他们同样斑驳的内心。当摄影机悄悄从火锅店外移到店内,这对昔日恋人之间多年未见的隔阂也渐渐被氤氲的温情所替代。 王全安的电影常常被公认为是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典范。无论是《团圆》还是《纺织姑娘》,故事里都有一个行将就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一个踏遍万水千山始终要见的人。老年的玉娥和中年的李莉一样,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于是他们自认为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情,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要任性而为,遵从本心。 但或许,这种主体意识中也包含了某种人性的执拗和自我美化,甚至也可能给身边的人也会带来某种伤害。 在故事的最后,《团圆》里的老刘没能带走玉娥,《纺织姑娘》里的李莉也只能与旧情人不告而别。玉娥最终发现老伴无法离开自己,他故作豪爽的成全下是一颗破碎和叫屈的心;李莉发现旧情人早已成家,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而在自己病重时,医生虽然给出放弃治疗的建议,丈夫却仍然固执地变卖了房子,为她治病。 她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无爱的世界,曾经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曾经缺憾的爱情,丰富了她们的生命,也耗尽了她们的生命。如风般的美丽女子,最终也得服从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他们将记忆中的爱情粉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让自己的追求有一种奋不顾身的悲壮。他们并不明白,这样的自由更像是自私的变种,而理想不过是偏执的代名词。

因为《团圆》里大时代刻下的一个政治伤痕,或《纺织姑娘》中李莉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女主人公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隐痛和遗憾中,并由此幻想错过的岁月里有她们最好的爱情。这是人性深处那一点止不住的喧哗与骚动,令她们与理想人格无缘。她们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一往情深和身不由己,来逃避生活的平庸和无爱。王全安恰如其分而不带道德批判地描摹着这一种情绪。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李莉曾经有过两次主动求死的经历。第一次开煤气、吃药,被回家的儿子打断。儿子唤醒了她身体深处作为一位母亲的“母性“意识与“母爱”的本能;第二次在告别旧情人后,她卧倒在铁轨上,最终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抱成一团,狼狈地活了下来。 从铁轨上匆匆逃离时,在车站工作的老头儿举着小旗子,在身后骂骂咧咧地追赶着李莉,她惊慌失措地向前跑呀跑,表情从惊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转化为自嘲而开怀的笑。或许是在那一刻起,她看破了执著的无用,造化的弄人。或许是在那一刻,她决定去接受命运,包括命运里所有无法挽回的错失与缺憾。 最终,在旧情人《纺织姑娘》的琴声里,李莉停止了呼吸。这首前苏联歌曲是李莉青春时代的写照,也是一种时代情愫消亡的记忆。随之而去的,是一个国营厂时代的垮塌。 王全安是一个如此冷静的记录者,无论是描摹大时代的消逝,还是小家庭的创痛,他都有一种冷静旁观的克制,从未激起猛烈的煽情。在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情绪表达中,似乎只有女主人公在独自经历这种创伤。她看到这种代价,也最终认可这种代价。 至于那百十封寄给初恋的信,谁知道它们被风吹到了哪里。或许就像海子那首美丽又哀愁的《历史》,写尽了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公元前我们都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3 ) 遗憾

我喜欢纺织女。我妈是纺织女,她有一群姐妹死党,小时候过年,一定有一天留给她的姐妹们。纺织厂的女人,尤其是武汉的纺织女工,并不象大多数人以为的,风风火火,刮燥的象一群麻雀。当然有豪爽型,但不少也温柔、安静,虽然她们精心打扮后显得土,甚至有点......艳俗。

我妈在世的时候,每年年末,我要拿着一堆医药费报销单,去她的老单位,排着长长的队,队伍大多也是纺织女工。退休的老女人,在岗的中年女人,刚工作不久比我还小的多的小女孩。

余男很象我脑海里的这些女人,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有点出戏。也许真有普通话说的这么好的陕西女工吧,只是我没见过。有观众说她的陕西话有待加强,我不熟这种方言,所以不影响我观看。

但是这个故事比我想象中好,这不是雷诺阿的洗衣女人,也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这只是一个面临死亡的女人的故事。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见她短暂人生里唯一爱过的男人。

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个爱情故事。我们都以为,人生这么长,谈恋爱的时间足够,我们会爱很多很多的人,经历很多很多的事。但其实大部分人,一生可能只爱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或者象纺织女工,只有一个。

他和她,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错过了。他一辈子都爱她,她一辈子都爱他,只是他们和所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选择了,认命。直到她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她终于什么也不在乎了,她要去找他。她找到了,她知道,他也一直爱着她。他们是彼此一辈子的爱,只是,她就要死了。

我喜欢图雅,我也喜欢李丽,我喜欢电影里的音乐和歌声,我喜欢王全安的镜头。他的镜头象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心目中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温顺、善良、隐忍,就象李丽的台词,中国人,不都这么过吗。

从韩国寄回照片的小段子,看的时候我笑了。想起那年去张家界,在武陵源的大排挡里吃炒粉,夫妇俩有个可爱的小女孩,我给她拍照,她问我,你怎么把照片给我呢?

我请她的妈妈留给我地址,老板娘说不用了,小孩的话别当真。我认真的说,我一定寄给你们。一个月后他们发短信告诉我,收到照片了。

于是,我想起那个小女孩一家,他们和李丽、赵鲁寒还有李丽善良的丈夫一样,这些普通的、没什么钱的中国人,你们是我的兄弟姐妹。

 4 ) 隐忍的笑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的工作室。张冠李戴的根据地。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的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的脸庞。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5 ) 纺织姑娘

文/布宜诺斯

将死的现实
       偌大的厂房,数以千计的机器,还在气头上的李丽精确地来到自己的位置,在旁人没法分辨的众多茶缸中取下属于自己的一个,如同迷宫中识路的小鼠,记忆成了一种本能。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大力撩拨棉纱经年的积尘,是纺织女工李丽每天的例行动作。同样例行的还有午休时与工友靠墙偷偷抽烟发牢骚,送孩子学琴,与丈夫在沉闷空气中对坐吃饭。日复一日,乏善可陈,生活,如循固定线路觅食的工蜂一般单调而忙碌。这是属于李丽的现实,显然,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国人的现实。毫无雕琢,没有巧合,王全安就是把日光之下的旧事呈现出来,为越来越依附戏剧的影像一再做减法,“非奇观化”,既是如此。
       [纺织姑娘]为我们提供的现实影像中,最鲜活的一幕是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镜头中的她们已经青春不再,肌肉松弛,臀部下垂,却没有任何掩饰,也未见丝毫别扭,因为这也是生活最普通不过的一幕,每日都在发生,因为真实,所以自然。最应该“奇观”的一幕是丈夫们骑车送妻子们去舞厅赚钱。难得如此靠近,难得有这么多玩笑话,男男女女像是憋闷了一夜的鸽子终于出笼觅食,调子是欢快的,而在他们路途的尽头,竟是要将自己的女人亲手送入陌生男人的怀抱。在乐观的表象之下,男人的尊严已经完全败给窘迫的生活,如果不加讽刺,便只剩下悲凉,而这,才是生活的原貌。
       传统的中国人信奉佛祖的意见,让“死”在人生四苦中占据偌大一席,于人来讲何等重要,但是,在王全安非奇观化的镜头中,死亡也被淡化得如生活本身一般微不足道。李丽被下了最终判词后,伴随着她的沉默的,是工友唠家常般讲述自己得乳癌、散了家的经历;是效益低下工厂终于面临倒闭的消息。在婚姻冷漠,生计难继已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肉体的死亡,只是为李丽早就行将就木的生活加了一把助力。
       在女工们饱含深情的《纺织姑娘》歌声中,李丽第一次倒下了。
       这是一首符咒般的苏联老歌,将这样一群人尘封在一个时代里,操弄着过时的机器,遵循着过时的制度,壳子即将支离破碎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死撑着。这样的人和故事,至今仍散布在这片土地上,这种胶着和死亡,让始终回避批判的王全安都有点撑不住了。
       但王全安毕竟不是贾樟柯,虽然二人都是拿“现实”做最基本的食材。李丽不是小武,她再普通不过,怎若他以社会边缘人身份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茫然。李丽不是韩三明,同样寻访旧情人,她了却了一个私人心愿,而他却背负着一个被迫移植群体的所有目光。李丽也不是侯丽君,都在面对下岗,李丽懒懒地说“我要能把厂子‘吭’倒闭,我就天天‘吭’不停”,只是一个女人的赌气调侃,[二十四城记]让侯丽君原原本本地讲述了散伙饭的“咽泪装欢”,再就业的次次辗转,仍旧是对一个时代典型的提炼。
       [二十四城记]中,赵涛饰演的娜娜曾抹着眼泪提道:“我一走进那个车间,就听见轰隆轰隆的声音,说话得喊着,我往里一看,根本找不见我妈,里面所有的人穿着蓝色工作服,低头干活。”这话里面,呈现的正是千万个李丽。对于同样的生存状态,贾樟柯提供的是一句精炼的口述,女儿对母亲的悲悯代表了一代人回望上一代人的群体心态,而王全安则给出了漫长而描述,几乎不予任何意见,对诠释感情的兴趣远远大过于批判体制。比起贾樟柯那颗见微知著、对一个个时代长吁短叹的少年野心,王全安倒像是个知天命的中年人。
       王全安只是王全安而已,他从没试图如[盲井]、[夜·店]般,让现实主义沦为一个极富戏剧张力故事的最大注脚。[纺织姑娘]并没用死来做一场大戏,如同[图雅的婚事]本身就已经是一则社会新闻头条,也被他处理得如你我身边的夯实故事。能做减法就做减法吧,是王全安影像现实的所有着力点,大概,也是他用来应对现实的一贯态度。


埋葬的情感
       [纺织姑娘]给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都是最接近国人生活本源的。电影开头,李丽由于被扣了工资大为光火,在车间吵嚷一番后,又让这件事成为浴室工友的最大谈资。与此同时,丈夫胡小光却被顾客无端挑剔,默默地将“错杀”的死鱼留给自己。足见,李丽算得上是个泼辣的女人,与她相对的胡小光却一贯隐忍。“我先上去了。”“我回去做饭。”二人的婚姻生活如大多数平凡家庭一般,琐碎,平淡,吃饭时低头看着自己的碗,只言片语关乎当日烦恼,然后很快无话,好像也没什么爱情。
       当死亡突如其来时,总会坍塌掉一些东西,但是在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连坍塌都可能是无声的。
       至始至终,胡小光几乎是没有表情的,在口吐判词的医生面前一样,在脱力的李丽面前一样,第一次对顾客爆发时一样,卖掉房子给李丽看病时也一样。而在死亡面前,泼辣的李丽第一次沉默了。整部电影,李丽只哭了四次,没有一次是在人前;笑亦有四次,直面相对的或舞厅里的陌生人,或海鸥飞过的大海,和儿子最亲热的一刻也是隔着遥远的电话线。和初恋情人赵鲁寒会面时,她也只是淡淡地看着,没有拥抱,没有笑容,时隔十年再次交谈,也没什么眼神交流,谈的也都是些生活琐事,有当年的,有如今的,唯独少了浓烈的情感表达,虽然她口口声声也在说,就让我出去,在外头,快活一天是一天。
       这是典型的东方式压抑,即使在死亡面前,情感的表达也是重重掩饰的,终究还是无法完全放开地快活。
       西方的狂欢式死亡在东方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你的妈妈也是]有来自南美的狂热路途,是绝症女人勾搭两个半熟少年走上寻觅黄金海岸的性爱之旅;[战龙闯天关]则是刻板德国人的反攻,二个从绝症病房结伴逃出的年轻人,抢劫,逃亡,一路跑向大海,让一个大火球最终融化在海水里。而东方,有[八月照相馆]中命不久矣的永元对德琳未置一词的回避,却在暗处的屋内抚摸她印在窗上的身影;有[纺织姑娘]的李丽,在飘雪的天台上望着空气抽烟,身边的丈夫自知劝不出什么,讷言良久,默默陪她站着。
       讲究自我和个性的西方,生死由己,随性而行的一面在死亡的逼迫下被放大到极致,而东方,顾虑来自于他人,时间越短,便需要与他人更少的牵绊。无法放纵,是在尽自己最后一份责任予身旁的生者。在压抑的表象之下,拖曳住东方人的,其实是埋藏得太深的情感。
       说到底,王全安是被一个纠结于“你到底收没收到信”的女人触动,才有了[纺织姑娘],李丽就成了这样一个犯轴儿的女人,一起分享过那么多的赵寒鲁,说断就断了,连封信都没回过,一去十年。所以,她对胡小光从未上心,连本该最宠爱的儿子与她都是疏远的,映射出这段婚姻的冷漠。她送儿子去学钢琴,惦念的还不是与赵鲁寒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唱和《纺织姑娘》的日子。对生活提不起劲头的表面之下,她其实太重情,太念旧。站在李丽背后的胡小光,榆木疙瘩性格,没有人知道他爱吃什么,没有人过问他喜欢什么颜色,他对李丽平日的无理取闹照单全收,明知治病毫无希望,还是卖掉了房子,拙劣的表达方式背后,是深深的爱、责任和忍耐。胡小光的样子,正是太多被现实磨去了自我、从没从口中吐出过爱字的朴实国人的样子。
       东方式的隐忍之下,不乏的其实是大智慧,那是对生死的通透和对生活的原谅。
       一路面无表情的赵鲁寒,终究在陈年旧物中拾起那架荒废多年的手风琴,拉了那半首曲子。与此同时,临去的李丽用灵魂温柔抚摸了胡小光的头,其时守在病床旁的他因疲累而昏昏睡去。[图雅的婚事]以图雅的哭泣开篇和收尾,那是她终于踏入新生活时,将以往的辛酸一并释放,而[纺织姑娘]的李丽,是收在一个笑容上的,被铁路员紧咬在后面,刚死过一回的她越跑越有力气,跑着跑着就笑了。淡忘掉死亡之后,生活,总归还是有趣的。

原文刊于《看电影》2009年11月上

 6 ) 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西安东郊有一块特殊的区域——“纺织城”,它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只因这里有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以及西北第一印染厂,也不知道从那一天起,“纺织城”成为了这个方圆5公里特殊区域的名字。那里曾经是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曾经的辉煌和后来的衰落,很多西安人都看在眼里。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主人公李丽是一名的纺织女工,一如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平常。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厂子濒临破产;她性格倔强,为了几十块钱和工资科人争吵;只能带着儿子去单位集体澡堂洗澡;下了班带儿子去学钢琴,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却累得靠在沙发上睡着了;老公提前下岗,在小市场卖鱼……一切都让你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一样少不了波澜,李丽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知道病情的最初日子,李丽变得很消沉,也曾试图自杀。后来她决定到北京寻找初恋男友赵鲁寒,或许这还算是她生命最后那段日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心愿;和赵鲁寒一起去了北戴河后,了却最后心愿的她再次试图自杀,对生活仍有留恋的她还是抽回了即将迈向死亡的那条腿。这一刻,对于李丽来说是她短暂人生的一个折点,同样被巡道工追赶的镜头,在片尾再次出现的时候,李丽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在首映礼上王全安说到:“如果一个人能坦然面对死亡,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我想李丽在那一刻的内心是豁达、敞亮的。
    新年到了,深夜,远在北京的赵鲁寒孤独地拉起多年未动的手风琴,同时,身在西安医院病床上的李丽终究还是停止了心跳。可是导演对片子结尾的处理却又不让人感觉那么悲伤。镜头中,李丽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焰火……结尾字幕出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全场响起了掌声,希望这掌声都是发自观者内心的。这是一个生命与爱的故事,整部片子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身旁的一位大伯问我们年轻人会不会喜欢这样的影片?听没有听过片子里老的苏联歌曲?那一刻,他的眼里涌动着泪花。在那个不大的剧院里,彼此陌生的人也会有同样的共鸣。我想,这就是一部好的文艺剧情片的魅力,能让我们去思考人生,面对人生。
    王全安说:“当一切正常的时候,你很容易处在一个混沌的状态,你不认为什么会结束,你以为生活是无穷尽的,但其实不是,结束可能一下子就到来。例如我们说北京人可能从来不会去天安门,但很多外地人反而去过,人很容易无视你身边的东西,轻视这个东西”。因为血癌,李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影片首映那天恰巧是西方的感恩节。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拥有,感恩所有。

影片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片段:

    镜头一:车间里,机器运转声轰鸣着,李丽站在前排机器前,身后纺织机整齐划一排列着,鼻血再次不经意间流了出来,李丽随手拿起口罩擦拭(这也是电影海报截取的镜头,焦点在李丽身上,背景虚化,想起摄影上的构图)
    镜头二:休息时间,李丽和工友在车间外聊天,末尾镜头上抬,破旧的厂房窗户上的棉絮随风飘摆
    镜头三:李丽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寻找十年前的初恋男友赵鲁寒,在印染厂车间里,镜头从李丽身后的背影猛然切到前面
    镜头四:赵鲁寒在机器旁打盹,面色略显苍老却仍显露出一丝书生气,李丽有些怯生的用手捋捋头发,未作过多的停留,进入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锅小店,透过凝结着水蒸气的玻璃,摄像机自右向左缓缓移动,李丽和赵鲁寒面对面坐着
    镜头五:李丽和赵鲁寒并排坐在开往北戴河的大巴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里,身后的游客有的打盹,有的望着窗外,有的表情木讷。赵鲁寒说昨晚没有睡着,想不通为什么一封信都没有收到,李丽对赵鲁寒说:“时间都过去了,换不回来了”
    镜头六:冬日的北戴河游人甚少,海滩上空空荡荡,镜头面向大海,远处李丽旅行团的大巴车穿过画面
    镜头七:赵鲁寒去旅社寻找李丽,可是李丽已经不告而别,空荡荡的走廊上,赵鲁寒呆呆站在那里,满脸失落
    镜头八:李丽躺在铁轨上试图自杀,镜头沿着铁轨自右向左,火车从远处渐渐驶来
    镜头九:李丽被巡道工训斥,拎起包跑着,肩扛机在李丽前面不断后退,微微颤动(同样的镜头在片子后面再次出现,不过随着镜头慢慢远去。李丽的脸上露出放松的笑容)
    镜头十:下雪了,远处的演出台上,厂里的合唱团在排练着《雪球花》有没有人能把这首曲子和儿时的一款电子游戏联系起来,台下一片雪白
    镜头十一:厂子倒闭了,男人们成群结伙骑自行车带着老婆们去黑灯舞厅陪人跳舞挣钱,一路上有说有笑,突然间有人带头唱起了秦腔传统名戏《三滴血》中的片段:“家住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之后镜头留下一段“空白”,满地白雪,远处是城中村
    镜头十二:一个吊瓶在上面晃动着,镜头转向躺在担架车上的李丽,随后再次切换到上面护士和老胡的脸
    镜头十三:赵鲁寒在地下室翻出落满灰尘的手风琴,深夜孤独的弹奏着,同时,李丽躺在病床上,呼吸机已经去掉,心跳检测器传出长鸣声。赵鲁寒靠在床边的椅子上已经睡去,李丽起身站在窗前,看着过年远处的焰火

 短评

王全安真是个会拍电影的人。开篇节奏稍慢,不知道要讲什么,后来没想到把一个这么简单的故事讲得这么丰富。感觉女主这样的坚强是真实的,有挣扎有遗憾有疑惑有无奈,台词很少但都对剧情有力地推进。怀旧感也很真实,不造作不美化却有种自然的诗意。好几处让镜头真美:染布机下铁轨上工厂舞台,结尾阳光

3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二伯平安

7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悲剧感

14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毫无疑问,卑微渺小的《纺织姑娘》是滚滚历史浪潮下一个时代的挽歌。比较遗憾的是王全安在这首大合唱当中加入了过多戏剧性(诗意)的“高音” 段落,作者这样处理无非想要照亮人在被剥夺生存权利之时的愤懑和挣扎。然而实际上无论是环境还是底层工农这种垂死时的无助时常是活在不被人们注意到的暗角里,他们与命运作着抵抗忍气吞声的姿态往往也是被工厂以及社会选择性忽视的对象。影片从走出去开始渐入佳境,那场寻爱之旅既是对与幸福生活失之交臂的弥补,也是对个人与时代彼此错过的抚慰。

15分钟前
  • Muto
  • 力荐

王全安需要个好编剧

20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这部电影,一真,二诚。西安东郊纺织城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影片给了空旷偌大的纺织厂一个长久的特写:它如此破败,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22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长镜头,呆滞,无奈的生活。

27分钟前
  • Andy
  • 还行

为《团圆》练手的?不少空镜头和固定机位。雪景。现在我是越来越喜欢看些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了,神马宏大叙事神马戏剧冲突神马俯瞰众生都不需要,导演你能不动声色讲好个简单的故事,让我在观影的某时某刻小心脏突然那么嘣一下,就很满足了。

3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有几场戏处理得假了,摄影属于藏起来那种.

33分钟前
  • 亚 南
  • 推荐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3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这片儿比《月蚀》好,比《图雅》好,王全安大师气度已现,第六代里上一个是贾樟柯,如今看来也就这两人而已。不必说卢茨的自然光和长镜头是多么的牛逼,也不必去挖剧情的合理与否,就凭语言自觉这一点五星没有商量。何况此片谈到的国企话题已是与《二十四城记》堪比的厚实,苏联老歌更是神来之笔

3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如果这是二十年前拍的电影,它无疑是一部好电影,但它拍摄于2009年,所以,它只能是一部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好电影。但余男演得很好。

43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余男真是演技派,剧本力道欠佳

44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一个时代过去了

47分钟前
  • Clairliu
  • 还行

这次的非专业演员们 表现的有点抽离啊

49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本片涉及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余男有几场戏演得真棒。不过整体总觉得臆造的成分太大。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年轻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58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还算挺喜欢王全安拍吃饭的场面的,这也总是他能控制好的场景,不能接受结尾赵鲁寒重新拉起手风琴的设计式呼应。

60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桥 自行车 风扇 王全安你也要和老杨一样来折磨我对不?不过 经过了广院的一个半月 确实能多留意到很多电影元素哇。。总体感觉 比《左右》要更淡定些个人些 但非常有嚼头 douban打6.8分可真是委屈了 余男的表演的确很好

1小时前
  • 周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