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

HD中字

主演:玛雅·奥丝塔泽斯卡 / 亚特·祖米卓斯基 / 帕威·马拉欣斯基 / 安杰列·查拉 / 达努塔·斯腾卡 / 扬·恩格莱特 / 马格达莱娜·谢莱卡 / 瓦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 / 俄语 /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廷惨案 剧照 NO.1卡廷惨案 剧照 NO.2卡廷惨案 剧照 NO.3卡廷惨案 剧照 NO.4卡廷惨案 剧照 NO.5卡廷惨案 剧照 NO.6卡廷惨案 剧照 NO.13卡廷惨案 剧照 NO.14卡廷惨案 剧照 NO.15卡廷惨案 剧照 NO.16卡廷惨案 剧照 NO.17卡廷惨案 剧照 NO.18卡廷惨案 剧照 NO.19卡廷惨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乱弹

听过一次波兰语的弥撒,有点刺耳,不是很好听。这部电影在描述波兰军官被枪杀之前,居然让他们各念一段圣经,而无一人口出脏话狠话乃至竟无一人高呼波兰万岁……这让受尽革命电影熏陶的我有点不适应。

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盛产神父,保罗二世是波兰人的骄傲。我听的那个弥撒就是波兰人为吁请保罗二世封圣而举办的,至于神迹……只要想找,总会有的。

卡廷森林的屠杀应当归咎于苏联呢还是归咎于斯大林?这跟把南京大屠杀归咎于军国主义分子还是归咎于日本国不同,因为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军国主义分子也是纯粹的日本血统。但是斯大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格鲁吉亚人,就是刚刚被俄国人欺负过的格鲁吉亚,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他的俄语带着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据说苏联清算斯大林的时候,唯一没有被推到的斯大林塑像就是他老家格鲁吉亚的那座了,人们自发地围住它,守护它,斯大林不仅是苏联的领袖,更是格鲁吉亚的骄傲。

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格鲁吉亚已经独立了,就要混入北约了,所以,以下表述是可以成立的:格鲁吉亚人约*维*斯大林搞的大清洗,让很多俄罗斯的优秀儿女无辜地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严重损害了俄罗斯民族的元气。当俄罗斯军队进驻格鲁吉亚的时候,如有来自大清洗受害者家庭的军人,不知有何感想?

正如有人认为奥巴马上台之后对美国利益的维护将有过之而不及一样,斯大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苏联领导人,在消灭少数民族方面较之有沙文主义之嫌的俄罗斯人更无顾忌,因为他们天生对种族歧视免疫,更能放开手脚干出一番事业。

有人说奥巴马的当选,不仅仅是黑人的胜利,也是对美国梦的最好诠释,是美国对外战略的最佳运作,恰似尚文婕是对超女最需要的典型,当年让一个波兰人作教皇,有没有国际政治的考虑呢?众所周知,保罗二世后来在反苏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

从保罗二世到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教皇的出身也搞起五湖四海,一切以有利于教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为准则,受奥巴马上台的刺激,史上第一个黑papa也不再是小概率事件——欧洲再出一个教皇,对梵蒂冈意义不大,天主教在拉丁美洲根深蒂固,无须锦上添花,要是从冷战思维出发,整个反共的华人教皇也不错。

 2 ) 不是影评的影评:《卡廷惨案》与《波兰斯基回忆录》

这部电影是我三年前看的,直到今天才写下这些感想,大概是当时平静的心情没有让我产生动力。有趣的是,反而一本看似于此无关的个人传记让我颇有感慨。
  导演通过角色个人的视角与经历来还原一段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故事的方式,但正如那则短评所说:导演缺乏叙述一个故事的能力。像一张零散的简报,即使是篇幅最重的波兰军官家庭导游对人物的刻画也很简单,或许是有意为之式的点到为止,但在我看来更像是看了一篇新闻的摘要,想点开看详细内容却什么也没有了。不过平心而论导演还是达到了他目的——揭露一段历史的另一面。缺乏观赏性让我即使处于教科书尖锐的对立面也没有过多的情绪波澜。它赤裸、坚硬更是无奈和乏味。
  《波兰斯基回忆录》前半部分与《卡廷惨案》似乎并没有太大交集,波兰斯基在当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可能知道其中复杂的纠葛。但作为一个在波兰度过了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波兰犹太人,波兰斯基是这段历史的绝对见证人。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无论对于纳粹德国还是苏俄,波兰斯基并没有在传记中赤裸地表达反感(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还没有看过原版),他只是冷静地叙述着另他的印象深刻的种种经历。
  波兰斯基在书中回忆到,“解放”克拉科夫初期,大批俄军入驻室内,波兰人民以邀请俄军军官享用大餐为荣,他们视这些外乡军人为救世主。在这段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俄罗斯士兵也慷慨地向市民分享自己的食物,质朴地回应着波兰人的热情。源源不断地物资从俄罗斯运来,除了必需品,甚至还有棒棒糖、巧克力这些充满了小资情调的东西,让这个仍是一片废墟的伤病之城一下子跌入了欢天喜地。但与前者那些与士兵自发的回馈不同,后者来自政府的赠予却更像是一阵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糖衣炮弹。
  这是事实。
  与纳粹统治时期的波兰不同,苏俄鼓励波兰人民观看电影,墙上用德语书写的“只有猪才看电影”似乎不过是昨日历史留下的阴影。波兰斯基曾冒着生命危险翻越纳粹在犹太人区垒砌的高墙前往“雅利安人的世界”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没有钱又逃不了票的时候他就会站在剧院外面欣赏着精美的海报。而现在,禁锢不复,这座灰烬一般的城市欣喜若狂地接受了来自苏俄地盛情邀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广场免费播的电影,那些千篇一律的阶级斗争,大同小异的苏联英雄都让波兰人热血沸腾。而年幼的波兰斯基自然不明白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他只是懵懂地觉得这些电影似乎都没有区别。凭借类似地手段,像一场隐形地殖民,苏俄让共产主义像集中毒气一般渗透着整个波兰。一车车农民和工人被运往广场,市民被有意识地组织起来进行“无产阶级”学习。那句刻在墙上曾被人无视的德语现在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事实,多么讽刺。
  糟糕的是,宣传最终成为了控制。被培养起来的阶级意识让波兰的文化产业开始实行起严格的审查制度。一部电影上映前后往往就成了两部电影。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好莱坞评价当时的波兰根本不存在电影工业,不过是政府宣传的一个分支,从资金到制作都受到政府严格控制。连波兰人自己所拍摄的电影和舞台剧都必须是紧扣着共产主义来的,而印制厂被这些“共产主义宣传片”的占用也大大遏制了波兰独立电影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因为部分被送往苏俄冲洗而残缺不全。波兰斯基的便是受害者之一,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指导的短片《自行车》因此永远地成为了一堆废胶片。
  除此之外,波兰斯基在报考各种电影学院的时候也饱受这种阶级意识的折磨,当时的波兰盛行一中积分制度,类似中国的高考加分,大概就是工农子弟可以加两分,共青团员也可以加分。在满分7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加分累计总共有14分,就和这种制度本身一样离谱。
  回到这部《卡廷惨案》,比起红军宣传片里虚拟的无产阶级英雄,那些枉死在卡廷的人,那些真正的波兰人却渐渐被忘却,被长久地埋在了战争的尘埃里,只留下零星一些家属像孤独地斗士在苦苦追求一个说法。苏俄军官闯进她们的栖身之所搜查、逮捕企图掩盖罪行,和纳粹搜查犹太人时的嘴脸如出一辙。
  电影里将军管家的角色有些脸谱化,又是一个小人得志的故事,没那么坏,只是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自此诞生。我记起马修斯卡德系列小说里地一句话: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正在做的坏事前人也都做过。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未来的人也不会更好。看起来,人类历史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人们永远在追逐一个更好地世界,前路漫漫,因为不过是在转圈圈。纳粹倒台,共产主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控制,像片中学校的那个女人所说:波兰人永远得不到解放。
  其实这段历史无论在是传记中在电影中甚至就是它本身,都是一出悲哀的黑色幽默剧,人们把屠杀同胞的刽子手当成神在供奉,心甘情愿接受洗脑和统治。我只是一个欣赏电影的人,一个读者,逃出教科书,对于波兰我所知甚少。不去评断如此又或是这般,我从这些追求理想、爱情与反抗的青年、内心伤痕累累的卡廷惨案受害者家属或者激情洋溢的波兰共产主义青年身上看到的无关民族强弱,而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悲哀。

 3 ) 思旧赋

人活着的目的不是庆幸自己仍然活着。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卡廷》中那个后来被逮捕的妹妹对姐姐说,“你已经入党了”,这叫做“思想入党”。
念着祷词,他们一个个被脑后射来的子弹打死,让人兀然发觉,没有信仰的人临死时将会多么恐惧。
被屠杀的人用什么报偿他们的被屠杀呢。末日审判何时到来?或许快了,既然已经过去了太漫长的没有到来的时间。被屠杀者不希望屠杀他们的凶手颐养天年、寿终正寝,但死去的人再也无法完成他们的心愿。
这个心愿,只能落在活着的人们身上。活着的人有义务,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因为积累了太多的邪恶而失去平衡,人永远也不该活在海格力斯没有打扫过的粪堆里。

 4 ) 屠杀 谎言 与 救赎

  
  很少有电影刚一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那一群人肯定得死,而且会死得很惨。
  而当电影接近结尾时,当死亡真的降临到故事中的人物时,你之前90分钟的心理准备刹那间被几组镜头粉碎得一干二净。
  死亡是那么真实,有鲜血,有挣扎,有喃喃自语的临终忏悔。
  
  在我看来这场屠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开始是用手枪,后来是用谎言。
  他们实际上被杀死了三次,分别于1940年,1943年,1945年至1990年。
  也许谎言的杀伤力更持久些。
  
  关于谎言的部分让这部影片获得了升华,使它不再只是关于波兰民族的悲惨记忆。这也是我国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坦率地说,我还没有看到救赎的可能。
  但是谎言的死去无疑是救赎的第一步。

  导演Andrzej Wajda 瓦伊达,著名的波兰电影新浪潮第一代导演中的精英,以前只看过他拍于1958年的Ashs and Diamonds。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波兰斯基,第三代的代表自然就是天才而早逝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了。
  查询了imdb我才确认这部影片是这位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82岁的导演的作品。
  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在他心里藏了多久。

 5 ) 你可以仇恨,你必须仇恨

电影的最后是这样的。

我们那在天上的父——砰!愿人们尊你的国为圣,——砰!......

然后是推土机,黑屏,完结。

这不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励志的影片,一如大多数电影的套路,有爱,有能力,正义战胜了邪恶,世界恢复了和平,等等等等。

这是一部关于绝望的电影。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时候现实就是绝望的,而直面这种绝望,需要相当的勇气,绝不可以用“少关注点阴暗面,想的积极一些”来逃避。我知道,卡廷森林就是发生过惨剧,事实如此。

从人性的角度,我根本无从想象几万波兰军官被披着红色外衣的野兽这样杀掉了。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很多次,在20世纪也很不少,就说波兰。先被德国苏联瓜分,卡廷,奥斯维辛,然后二战结束了,又被红色暴政席卷,直到90年代。

想想就很痛苦,那么,我想说一件小事情,更痛苦的事情。

1944年8月,德国全线败退,东线的德军已经快被赶出华沙了。这时候,华沙的抵抗组织发动了大起义。他们觉得,苏联红军就已经离华沙15公里,无论如何都会帮他们。

但是苏联红军停止了前进,因为领导起义的是流亡英国的前波兰政府,他们想要自己扶植的红色傀儡政权。

于是在苏联人的眼皮底下,德国调集了包括多拉大炮,突击虎等等城管拆楼利器之类的东西把起义镇压了,对于华沙市民,德国人的命令是——无论老弱妇孺,杀无赦。

我要再强调一遍,这些,就在号称神圣伟大战无不胜的苏联红军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二次大战东线的战争在我看来,就是狗咬狗,黑吃黑。什么卫国战争,什么为了祖国,去他妈的。苏联征兵的海报跟德国人民冲锋队的动员令放在一起来看,很像的。

这样大规模的黑帮械斗,倒霉的只有平民,特别是东欧的平民,波兰尤甚。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统治下的红色波兰,禁止谈论卡廷,禁止谈论苏联的暴行。大概老大哥想要的是这种表面的平静。

这种事情我现在听到的也很多,很多人都说——过去的事情你记着干什么,宽容些吧。更有甚者,说曼德拉宽容了监狱看守,他说如果自己不宽容自己就还在监狱里等等等等。

为什么弱者,受害者要宽容强者?那是纵容。

是的,你很强大,你有红色的宣传机器,你有坦克飞机大炮核弹,你不让我说话,你让我沉默。

但是我可以记着,我必须记着——混蛋就是混蛋,不要贴金。

记忆很柔弱,但是弱者的记忆只要在,那就是好的。

譬如波兰人,就是记着了卡廷。若干年后,某个船厂工人振臂一呼,那看似强大的红色帝国哗啦啦都倒下了,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是被掩盖的怒火爆发摧毁的。

有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就不能用和平方法解决么?

只有混蛋死了,冤冤相报才能了结。如果德国还是纳粹执政,我不信法国和德国会和好。同样,如果红旗不落,波兰人眼中的俄国人,也是一副鞑靼人的丑恶面孔。

面对过去的伤痛,面对那个加害者,你可以仇恨,你必须仇恨,不要用宽容博爱之类的字眼糊弄过去,那是猪。

临末,想起东欧红色小皇帝齐奥塞斯库被逮捕处决,他老婆无耻地对士兵大喊——你敢开枪打我么,我可是跟你母亲一般年纪。

士兵冷冷回应——我母亲就是被你们害死的。

砰!

 6 ) 关于我们

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波兰军队中被苏联俘虏中有两万余人在卡廷的森林中被杀,这些俘虏中多数人不是职业军官而是临时参战的知识分子,斯大林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波兰的麻烦,抹去这个国家的精神,他几乎做到了,波兰的知识分子一夜之间匿迹。不久之后苏德宣战,德国人在卡廷的森林里发现了四千多具尸体,脑后近距离中弹死亡。德国人宣扬苏联人的恶绩,苏联宣扬德国人的恶绩,没完没了,二战结束后德国人的声音消失了,1988年,苏联趁着临死前大喘气的功夫承认事实真相。
对俄罗斯及苏联来说,波兰是个麻烦,历史上多次产生磨擦,没少杀俄国人,因此从正义或报应的角度去讨论卡廷的事情没有太大意义,电影KATYN讲述的只是普通波兰人的回忆。生活中最亲爱的人突然消失永不再出现,有能力表达人民意志的人失去了声带,试图为死者建立墓碑的人将永归于地下室或陈尸于街头。
让人发指的不是死亡的到来,而是掩盖真相的决心和方式,屠杀只是一锅水,把水烧开时添柴人的表情缺失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影片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一点。

 短评

时刻不忘让国名重返地图、重现历史荣光的波兰民族,不谈西方列强的支撑触犯苏俄利益,与苏联及中欧各国的争怨又怎能以一个事件为横剖面盖棺定论?预测苏德“友谊”不超一年与两段纪录片对比呼应,印证纳粹与communism的沆瀣一气;线索略散,结尾触目惊心,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俄军布察屠杀曝光,戏里戏外相似的戏码:犯下罪行、矢口否认、倒打一耙……电影开篇第一个场景尽显功力:躲避德国人的波兰人和躲避苏联人的波兰人在桥上相遇,面面相觑,无路可走。友好亲善的布尔什维克与党卫军,一扯为二的波兰国旗,被反复刨掘的尸体,一跃成为军官夫人的女仆……最后二十分钟的处决场景惊心动魄,完美用影像呈现了体制化的杀人机器如何高效运转。苏联和纳粹德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夹在两大帝国中间的波兰,伤痕累累,难觅自由。无数历史真相被巨大铲车掩埋地底,那些下令屠杀、指挥铲车开动的人,轻飘飘地在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内心没有丝毫愧疚。

11分钟前
  • 卡兰
  • 力荐

主要是这样的题材,想拍烂都难

13分钟前
  • 舟菖蒲
  • 推荐

苏联红军在波兰犯下的的罪行连上帝都要为之颤抖。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布查和马里乌波尔,面对这样的侵略和屠杀,没有立场也是会下地狱的,而选择和恶魔站在一边的人必然会多下几层。It's a New generation GENOCIDE.

16分钟前
  • 花城
  • 力荐

其实……我觉得吧……恩……

18分钟前
  • jojo『浊水是魔鬼纠结者…』
  • 推荐

最后一段看得窒息了。残酷远不足以形容人性中至恶的一面,当然,禽兽也远不足以状人类互相屠杀之时的暴虐于万一。如果还有一种罪行超越了这样的暴虐,那就是为这暴虐辩护和洗白、甚至援引历史渊源认为其合情合理的罪行。

22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默克尔当时笑眯眯地参加了首映。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这样一部“还原历史”的片子还远远不够,苏军可不止是对波兰军官做出这等事情,也不止是苏军曾这样做过。而你们记得的呢?却仅是德国的邪恶,德国的罪行,而德国人不申辩,继续沉默。时间也不能证明或者治愈什么。唯有爱能。

23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确定是安杰伊·瓦伊达?

28分钟前
  • 孟克依
  • 还行

"You can fool all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but you cannot fool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的尽是反思历史的沉重调调~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没有历史真相的人生是苟且的,所以他们一代代为了守护真相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

36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陆川你跟人家好好学学

40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历史价值。

45分钟前
  • 畸小山
  • 推荐

还是有点简单化了...所有人在玩历史解读的时刻都喜欢把自己搞成一个绝对需要同情的受害者,而侵略者永远是扁平化的,好像苏联人和德国人就只是千人一面冷冰冰的战争机器

49分钟前
  • Cambrian
  • 推荐

21857。片尾无声胜有声。通过电影了解历史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在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脚下,人命如草芥。冷静的屠杀看的胆寒。

5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波兰永远不得自由

5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我认为,波兰最好的二战片,前四名依次是: 《下水道》(瓦依达执导)、《卡廷惨案》(瓦依达执导)、《钻石与灰烬》(瓦依达执导)、《一代人》(瓦依达执导)!

57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寻找真相 为何秘密处决地 会招摇地挂着斯大林的画像 是为了具象地控诉?

59分钟前
  • Andrea1949
  • 推荐

冷静克制的叙事,各路人物匆匆登场,我还没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淹没在了洪流里。生命如鸿毛,多灾多难的波兰“不会有自由”的感觉贯穿在整部电影里。最后的屠杀场景真是尤其震撼。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从电影来看,导演因为自身原因,一味想要表现波兰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苏联人的惨绝人道。而没有对这段历史更中立,更反思性的去看待。当然,我们需要为这些逝者默哀。没有人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那些野心家去谱写历史。

1小时前
  • syvaart
  • 推荐

真相?哈

1小时前
  • 空羽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