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史策大秀隐藏技能

主演:马东,黄渤,徐峥,于和伟,李诞,金靖,严尚嘉,蒋诗萌,郭大宝,史策,刘胜瑛,张娜娜,潘越,尹贝希,林慧颖,小鹿,璎宁,韩晶如,武六七,铁男,扬凡,冠朝,王化诚,孙天宇,刘思维,王皓,蒋易,李栋,陈天明,杜康,沈驰,梦涵,庄园,朱毅,土豆,吕严,黄澄澄,东靖川,顾宇峰,宋木子,合文俊,李飞,李秋盟,周仕麒,曹牧之,王梓,常铖,顿珠,周易铎,宗俊涛,强咚咚,杨雨光,闫佩伦,张祐维,唐马鹿,周泽平,蒋龙,张弛

类型:综艺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2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4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5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6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4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5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6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7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8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19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喜剧节目

更新于12.27

皓史成双 (王皓X史策)

王皓和史策这一对演情侣演了整整一季,相遇,相爱,吵架,分手,结婚,都在台上演齐活了,CP形象已然深入人心。这两个人的表演太真挚了,一颦一笑都是“我在意”,不怪粉丝们磕得真情实感。半决赛是组队的最后一场,他们互相念写给对方的信,两个人又哭又笑。 史策念信:“不要再说自己幸运了,未来你得到的不是幸运,是你王皓应得的。我允许你暂时忘记我,但你要拥有随时想起我的能力。皓史成双意味着我以后再听到好事成双的时候,都不能直视了。”王皓在一旁哭得不成样子。演戏入魔,看戏成痴......你要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我都不信。

王皓和史策的东西非常生活化,即使添了很多巧合制造的笑料,但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从里边随便摘出来一段都看着特别像爱情电影。除了《浪漫泄露》我不太感冒,皓史成双主创的其他作品我都很喜欢。最出彩的是《志胜一击》,把嘉宾徐志胜用得太好了。徐志胜杵在那儿猥琐一笑,你就知道这个人他是个好人,最后由他把那张洗错的照片还给王皓也顺理成章。那张照片是巧妙的设计,是美丽的错误。王皓的失意被一个好人善待了。帷幕落下,王皓眼睛里泪光闪烁,是怅然的,亦是温暖的。

逐梦亚军(蒋龙X张驰) 逐梦亚军组合应该冲刺冠军。热爱三部曲《这个杀手不太冷》《最后一课》《台下十年功》都在讲心中热爱——热爱音乐,热爱表演,热爱戏曲。每个作品都带着蒋龙和张驰身上鲜明的印记。表演非常精准,每个点踩得都是对的。 我最喜欢《最后一课》。电影学院的第一名沦落到剧本杀里演丧尸26号,每每当你感觉情绪到顶,下一秒就要开始煽情的时候,它又轻巧地把泪点给绕过去了。 非常非常高级。

大宇治水(大锁X孙天宇) 大锁是编剧出身,抛梗串梗的能力真的强,但是他有时候托不住故事的底。最典型的就是《减肥帮》,结尾所有人欢脱地包饺子提前拜年,说的好听点是讽刺晚会梗,说难听点就是破罐子破摔,大锁兜不圆这个减肥和黑社会元素相结合的故事。

但我实在是太喜欢孙天宇了,没人觉得他神似孔刘吗?丑帅丑帅的。乍一看不显眼,进入表演状态就魅力爆棚。《减肥帮》表演结束后大锁致辞,孙天宇站在大锁身后,满头是汗,一边喘一边红着眼,太欲了,我压根挪不开眼。

胖达人(土豆X吕严) 《脱口秀大会》上的漫才没让我笑出来,胖达人做到了。青年幽默家土豆,长得也像土豆,是个冷面笑匠,这个人太有才华太有趣了。

我非常喜欢漫才气质强烈的《父亲的葬礼》,这个剧本有个很好的底托着,即使它的呈现方式再怎么荒诞离奇,再怎么天马行空,它其实在讲一个简单却温馨莫名的故事。它在讲,我作为父亲的儿子,其实不了解父亲的过去,也不了解父亲作为一个人的其他侧面。 胖达人延续这个风格的第二个作品,评分断崖式下跌,原因就在于当一个剧本没有一个好的轴心,形式就大于内容了。

再说说其他组。金靖和刘胜英的表演我不作评价。她俩其实不缺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点子,只缺成熟的编剧打磨。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们非得坚持自己编剧,就......不要那么自信,专业的事情让给专业的人来做,不要越俎代庖。伍六七一个人在台上演物件剧的时候观感还可以,但多人物件剧《花匠》就是场灾难。人脸的表情是极为丰富的,人偶的表现力却极差,当那么多演员和人偶同时出现在镜头里,观众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被演员所吸引,根本不会关注人偶。如果真要做好多人物件剧,还不如向《超级变变变》取取经,把人完全弱化掉,让观众的关注点落在人偶上面。

每次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看到好作品,我都忍不住感叹,能写出这样的本子,能有这样一个舞台真是太好了。期待第二季。


我很早就知道Sketch show(素描喜剧), B站上单立人喜剧的账号上传了很多英国的Sketch show,没有前因后果,追求的就是短平快,翻三番。

马东的团队还是有眼光的,国内目前还没人做这个东西。我觉得米未在国产综艺日趋同质化的大环境下,真的有在做一些新的东西。当年横空出世的综艺黑马《奇葩说》做辩论,到《乐队的夏天》做乐队,再到现在的《一年一度戏剧大赛》做Sketch show。

我很欣慰终于有档节目看重编剧了,我喜欢它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里面的很多作品不仅是喜剧,还是结构非常精巧的戏剧,这个太有意思了。

最新一期金靖和刘胜瑛排的作品,是她们自编自演的。其实这个作品的主题特别可爱,就是最后一句:我王丽娟,庸俗不堪,但是我不会低下我骄傲的头颅。如果有和专业的编剧打磨过,我觉得不至于会一轮游。

大部分的作品我都很喜欢,比如说《站台》描写不擅长表达感情的微妙的中国式父子情,《水煮三国》讲述两人一伙,三人不欢的友情,它们想表达的东西是有一点剑走偏锋的,相对不那么主流的,但我觉得它们就像挠痒痒一样,直挠到我心里去了。

虽然被淘汰掉了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的《好闺蜜》,讲了一对借由玩偶之口说真心话的小情侣。非常治愈,看的人心头一暖,有一种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的浪漫。

还有胖达人的漫才作品《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个人认为比脱口秀大会上的肉食动物要好一些,可能是因为肉食动物为了把漫才本土化,把速度减慢了一倍。我觉得还是原汁原味的漫才更有意思。

我还是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小丑戏,虽然被归类为儿童剧,但我觉得实在是太可爱了。在那几分钟里,成年人的失意是被善待了的。我们总是想长大,但小丑戏演员努力想让我们重新变成小孩子。

最新一期的压轴作品是《笑吧,皮奥莱维奇》,它创造了一个喜剧和欢笑被压抑了的世界,看完心里发酸。尤其是当我听到那残酷的两声枪响的时候,就已经猜到它的结尾是压迫喜剧的人本身也在压抑自己的天性。

没有人不喜欢幽默。放肆地笑,这件事情本身是多么的幸运。

打动我的还有主创在表演结束之后的发言,他说这个作品是给喜剧的一封情书,最后他对所有在场观众说,笑吧,皮奥莱维奇。

那一刻,所有观众都是皮奥莱维奇。我们都是皮奥莱维奇。

好的喜剧作品是有回甘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像《三狗直播间》这样的作品不好。相反我看得非常开心,因为喜剧真的非常难。只要它让你发笑了,就说明表演者对喜剧的分寸感是有拿捏的。因为只要有哪一点不对,观众就不会笑。笑声就是对这个作品最好的肯定。

马东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他对一个点评人说,做为一个喜剧专家,也挺悲哀的。马东的洞察力真厉害。都已经想笑了,还得琢磨这里面是什么门道,这个门道高级不高级,是挺悲哀的。

希望这档节目越做越好,当然我觉得后面也不会垮,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做支撑,好的本子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就负责开心地笑吧,皮奥莱维奇。

 2 ) 公开笑骂爱奇艺?一刀没剪全放出来了!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万万没有想到,我因为三毛而追上了一档综艺。

不是那个小孩,也不是那位作家。

而是加班熬夜的打工人头顶仅剩的三根头发。

这话还得从一条综艺视频说起。

某天我看到一段喜剧小品,名字叫《三毛保卫战》

本来以为是个严肃题材,谁想到这里保卫的,竟然是头顶的三根毛。

视频讲的是一名社畜在经历加班熬夜、熊孩子薅头发等等辛酸之后,头上仅剩下三根头发。

三根头发想尽办法自保,但还是在一阵大风之后,断了一根。

在头发们最后发出“做毛不易”的呐喊时,我摸着自己的发际线,彻底蚌埠住了。

这个《三毛保卫战》,出自爱奇艺和米未制作的一档喜剧综艺节目,叫《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喜剧大赛》)。

追完了才发现,这部综艺真是上头啊!

说实话,看到“喜剧大赛”这个名字,心里多少有点慌。

这年头各种打着喜剧名号的综艺节目,要么直接扑街,要么昙花一现。

君不见《欢乐喜剧人》最新一期评分都跌到3.4了。

喜剧综艺这玩意儿,可以说谁整谁迷糊。

不过好在《喜剧大赛》有一点值得期待,那就是发起策划人:马东

之前米未联合爱奇艺推出的《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都火爆一时。

似乎马东这个人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什么东西到他手里仿佛都能拔高很多。

而在认真看完《喜剧大赛》第一轮竞演,我不得不感慨,马东的眼光真是可靠啊!

《喜剧大赛》有两个特别新奇的地方。

一个是参演的演员既不是成名已久,也不是草根,而是处于行业腰部的演员。

他们之中有很多宝藏演员,只缺一个展示的机会。

(*蒋龙,《逐梦演艺圈》腰部演员)

再一个就是《喜剧大赛》主打一个很别致的喜剧种类,叫sketch show,也就是素描喜剧。

Sketch是英美的一种喜剧形式,在国内发展不算久。

线上的sketch视频,形式上很像《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这种类型剧,也就是一个个简短的段子。

线下的sketch表演和小品很像,只不过sketch场景简单内容简洁,像是在和观众玩一场小游戏。

sketch的特点就是短平快、稳准狠。只要抓住一个笑点猛攻,把人逗乐就行。

比如上周节目里的作品《时间都去哪儿了》,通篇就围绕这一个笑点:人越是时间紧迫就越是想刷手机。

一个手机上瘾的青年,要在两小时内交稿。

可每当主角准备工作时,手机上社交软件就会发来推送。

主角在极度的挣扎后,先后被微信的小红点、微博的大瓜和抖音洗脑的BGM征服,决定就刷五分钟。

有过经历的都懂,所谓的“只刷五分钟”,都是起步半小时。

这个作品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同样患手机拖延症的病友,肯定会对这种“只刷五分钟,过去半小时”的病况深有感触。

而这就很能体现sketch的结构,围绕一个笑点反复折腾,简洁明了,不整别的幺蛾子。

很多人对喜剧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在相声小品脱口秀,而且脱口秀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单口相声。

所以Sketch的出现已经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不过更亮眼的是,演员们并没有被形式所束缚住。

选手们在把握住“短平快”节奏的同时,还带来了音乐剧、漫才、默剧、小丑剧、独角戏等等形式。

比如漫才,原本是日本的喜剧形式,类似于相声。

不同的是,漫才演员不分捧逗,而是一个负责装疯卖傻,另一位负责吐槽。基本上每句话都是一个包袱。

然而漫才也因为节奏太快、信息密度太大,在国内一直水土不服。

强如李诞和王建国这样的脱口秀演员,在尝试一次漫才之后也彻底放弃了。

直到《脱口秀大赛》第四季中,肉食动物组合漫才表演的成功,才把这种喜剧形式带到大家的视野。

而在《喜剧大赛》第一期竞演中,就出了三个漫才作品。

尤其是胖达人组合带来的《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一出场我就直呼“地道”。

故事发生在一辆大巴车上。蓝衣服小哥的邻座,是一个脑子有点问题的乘客,非说自己是蓝衣小哥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兄弟。

面对这么无厘头的事情,蓝衣服小哥开始疯狂吐槽,所有的笑点都在两人的一言一语中。

不过人的笑点总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可能看不懂漫才的笑点在哪里,有些人觉得默剧没意思,也有人觉得小丑戏演的又臭又长。

不过没关系,这里的喜剧种类够多,能让大家萝卜白菜各爱所爱。

除了形式新颖以外,最感谢这档综艺的,就是喜剧终于不再尴尬了。

拜一些无脑煽情的小品所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已经成为了烂大街的戏谶。

各大喜剧综艺里的喜剧作品,好像不拔高不煽情,就没办法演。

没想到《喜剧大赛》是一股清流啊。

这些演员搞笑不靠强行误会,动作不用一惊一乍,煽动情绪也不再比谁嗓门大。

看惯了夸张式表演,再看这种自然而然的表演,体验到的是从毛孔沁入心脾的舒服感。

有的作品是纯粹的爽剧,看着就发笑。

比如《一心不二用》这个作品里,把“音画不同步”这个梗,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时,全场哈哈大笑。

虽然在笑完了什么思想体会也没留下,但起码看着不难受,还能让人开心舒服。

而有感情戏的作品,大都选择比较高级的手法表现,让观众在笑中感动。

在上周作品《爱人错过》中,男主在女友离开后真诚道歉并且追了出去。

按照以往的尿性,怎么也得大声呼唤真情拥抱,再配上感人的BGM赚观众眼泪。

但在这个作品里,最后和解时,只用一个窃喜和傲娇的小表情,取代了感情爆发的戏码,让人感动而不尴尬。

这样的节奏实在太舒服了,我终于不用像以前那样,一煽情就赶紧点红叉退出视频。

最后要夸一夸这部综艺的编剧和演员,他们真心从观众的视角去创作。

他们关注的笑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痛点。

在第一个上场的小品《互联网体检》中,演员把付费超前点播、非会员限速、弹窗广告以及直播带货等等问题盘点讽刺了一遍。

在爱奇艺看演员们痛骂爱奇艺,也是一大盛景。

除此外还有失恋、社恐、加班秃头以及讽刺娱乐圈乱象等题材的作品,全都戳到心坎里了。

而腰部演员的宝贵之处也就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痛更有体会,所以演绎得真实动人。

另外这也是少有的尊重编剧的综艺节目。

在精彩作品演出结束后,嘉宾们会自然的采访编剧,让演员和编剧共享荣耀。

甚至徐峥老师在现场挖墙脚,签下了一名宝藏编剧。

这让我们关注到了一个好的作品幕后,还有编剧的努力。

夸了这么多,当然还要说一说问题。

任何一部综艺都难免有很多槽点。

比如知名演员的权重更高、比如嘉宾的职业假笑和高情商点评等等。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

最让人担心的,是接下来的竞演作品还能不能保持水准?

第一轮竞演的24个作品,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题材和形式五花八门,表演也都很专业。

而且节目雅俗共赏,十几个作品总有能戳到你笑点的。

但是这些作品大都是精心准备的,甚至有苦练两个月的。

当这些想法创意一次被泼出去后,后续仓促的创作还能保持高水准吗?

以往的喜剧节目都有这种现象。节目的前两期各路人马争奇斗艳,再往后迫于创作的压力,大伙就只能攒段子拼节目。

从第二场竞演的表现来看,已经隐隐有这种趋势了。只希望选手们的素材还能撑下去,不要烂尾。

毕竟找到个既有趣又下饭的节目不容易啊。

千言万语总有个头。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

喜欢《喜剧大赛》的伙伴别忘了点个赞,在评论里交流讨论你喜欢的作品。

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烷烃

 3 ) 观众需要被教导什么是“高级喜剧”吗?

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时候,总有一种错觉:他们想让观众明白什么是高级的幽默。老实说,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契诃夫的喜剧必然比开心麻花的闹剧高级,但高级不代表能收获更多的受众,不代表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档综艺上的很多表演也是如此。已经播出的三期中,《三毛保卫战》是高级的,完整性、戏谑性、讽刺性和时代性在它的身上都能看到。更重要的是,它的表演完全基于演员自身,超脱传统的文本意义。但它并不是最好笑的,也不是传播度最广的。

至少在第一期节目中,网友明显对《互联网体检》更有兴趣。它恰恰与前者相反,是纯粹的一种文本取胜,或者说是讽刺取胜。表演倒成了其次了。

从打分来看,评委会无疑对结构高级的喜剧更青睐。这也是我前文所说的错觉,他们似乎在“教观众做事”。现场的观众也很给面子,连王梓的默剧都取得了很高的分数。虽然播出时的弹幕中,大部分都是质疑声:这段好笑在哪儿?

于这一点来说,郭德纲是看得通透的。早年他也有过不少结构巧妙、嬉笑怒骂的相声,比如《揭瓦》《西征梦》《列宁在1918》,甚至还有过一个相声剧。但观众不太给面子,只爱听“于谦的父亲”和“屎尿屁”。如今,他也乐在其中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能纠偏这一现状吗?很难说。但希望能起一点作用。

 4 ) 谈谈王梓的默剧《空手道高手》

有人说这个表演的评价两极分化,但看了知乎和豆瓣百度上的大量评论,发现从数量来看,其实并非两极,更多是看不懂和不好笑,甚至很尴尬。

首先,客观来讲,无实物表演+默剧的形式,的确很难让普通观众看得懂全程内容(估计大多数能看懂部分),但这无太关观众的文化水平,这更像是“知识的诅咒”,表演者从自己的视角和背景出发认为观众都能懂,但其实很多观众并不懂。

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某人一旦知道了某件事,他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他把自己所知的知识解释给别人时,因为信息不对等,很难解释得清楚和明白。

其次,评论区里举例了卓别林、猫和老鼠,其实卓别林也好,猫和老鼠动画片也好,那都算是带场景和实物或道具的默剧,所以即使表演者不说话也没旁白,只需要做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普通观众都能轻易猜出要表达的是啥。

而王梓这个默剧作品,算是改良型的,因为没有实物,他意在通过口技和动作辅助表达实物的存在和变化,这是挺有想法的,但其实很容易让观众理解时产生一些混淆,因为当你做一些口技和动作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困惑:这个动作是代表那个人物的变化还是其他实物的变化 ?观众即使看懂了是表达实物变化,可能还会二重困惑:既然实物在变化,同一时间人物在干什么有什么表情 ?一旦观众有这种想法,就很容易出戏了,效果大打折扣。(具体例子,可以看那个头发被砍断两边飘的场景,以及最后头顶乌鸦飞走的场景)

最后,在前面两重难懂的大前提下,这个默剧作品是否设计得有点冗长有点复杂了(10分钟还是12分钟)?情节越多,无实物要表达的东西越多,观众难懂的东西就越多,这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进一步加大了观众在脑海中组织理解的难度,看不懂前后逻辑内里结构,更何论好笑呢 ?

有人问,现场前排观众也笑得挺开心,他们是不是全看懂了呢?其实估计也看不懂全部吧。但是表演者丰富的表情和亲和力的互动感染了靠近的观众(马东也建议观众往中间靠),他们应该更多是“他这个表情这个动作挺好笑的,哈哈”的支持捧场型笑,或者”他在很努力逗我笑耶“的礼貌回应型笑。

最后的最后,说一下表演的创新问题。我认为所有创新应该围绕“观众”这个中心展开,这也是现在最常说的”用户思维“吧。很多时候,表演者为了有特色而有特色,为了无实物无实物,反而忽略了表演的真谛——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共鸣。就喜剧来讲,可能还要加一条,让观众更容易笑。

其实,魔术表演和小丑表演,仔细想想很多也算是默剧,有特色的默剧,但他们通过“有实物”的表演,降低了观众思考和理解的门槛,让观众更容易地进入他们更在意的特色(或悬念或幽默)中去,赢得了大量观众的掌声和欢笑。这些经历几百年考验的表演形式背后的内涵和技巧,真的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类默剧若后续要谋求更大发展,走向大众,就必须有“用户思维”。这方面可以学习脱口秀的开放麦模式,通过不断多次试验和调研观众意见,不断迭代不断优化,相信可以打磨出更多好作品。

(注:以上观点仅代表一名大众观众的业余看法,无法代表熟悉默剧喜爱默剧的观众的专业意见)

 5 ) 做喜剧,马东绕不开马季

——北京什么最慢?

——北京地下铁的工程最慢,到现在那儿几个大沟还没有埋上呢。

……

——你说北京什么最短?

——最短?我说北京出那灯泡寿命最短。(众笑、鼓掌)

——怎么了?

——不到三天就憋一个。

——也许是个别的,

——后来换了一个不憋了。

——那还不错。

——灯口掉下来了。

……

——北京什么最多?

——北京这两年涨价东西最多。

——北京什么最贵?

——北京西红柿最贵,一块五一筐。

——那不算贵啊。

——一筐挑出仨能吃的。

……

这个片段,来自马季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相声《北京之最》。因为在相声中讽刺了北京社会中的诸多落后的现状,比如入托难、楼道拥挤、停水停电等问题,击中了当时社会情绪,引起了广泛讨论。

可惜现在流传的都是洁本了,原作里是讽刺过北京标语口号换得最快的。

那是马季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如果说前一个高峰期是歌颂型相声,那么80年代初的高峰期,则是批判讽刺现实主义相声。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作品就是《宇宙牌香烟》,讽刺当时市场上伪劣产品通过广告推销以假乱真。

相似的笑声出现在米未最近推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互联网体检》同样都是批判讽刺现实主义的。这个节目是这档综艺里最先播出的,也是传播范围最广的。

面部识别能洞穿你所有的个人隐私,体检前要先看广告,想要关闭广告必须成为会员,即便成为会员也关闭不了弹窗广告,然后诱导下载APP,购买加速包,最终落幕在直播电商的演戏炒作卖惨带货……

讽刺喜剧往往都是时代和社会的尖锐批判武器,《互联网体检》甚至讽刺了节目播出平台爱奇艺,这和《北京之最》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都是现实主义批判的余晖。

在做喜剧这件事上,马东是绕不过去马季的,如果马东的喜剧综艺能搞成,第一功劳肯定是马季。

愧为人子

马季是不愿意马东干相声这行的,在老子后面吃相声这碗饭,“没有出息”,他不愿意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毕竟世家子弟很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少之又少。

马季当时还说过一句得罪人的话:我太喜欢相声了,但是我太讨厌这只队伍了。“我可以克服相声界的一些坏习气,但我担心我的儿子随波逐流。”

即便当年马季一年有8个月不在家,但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马东怎么会不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就跟马季十几岁时在上海学徒,跟着电台学刘宝瑞的相声、高元钧的山东快书一样,马东四岁半就能背出整段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这把马季吓了一跳,一问,才知道是马东是跟着收音机学会的。

马东当然喜欢相声,小时候就偷偷翻看马季创作的本子,一边看一边在房间里哈哈哈大笑。马季过去一看,原来是马东在看刘宝瑞的《四大本》,看到精彩处就忍不住笑,笑完之后马东都掌握了。

马季曾创作过一个相声《地名学》,兴致勃勃写完之后叫来马东,十几岁的马东和妈妈一起听完了,马东说了句:思想性不强。马季后来想了想,改得巧一点,趣味性更强,后来在全国青年联合会上表演,观众非常喜欢。

“马东的一句话使我对相声的认识变得更成熟了。”马季晚年时回忆。

观众看的是光鲜舞台,家人才知道幕后生活里的烦恼。马季是个随和的人,但马东七八岁时就见过父亲修改作品的无奈,当时他就知道一个词叫“枪毙”,“当你能说到狠处,但是又不让你说到这个程度,那种难受的感觉你是知道的。”

马东没有重蹈父亲的覆辙,18岁就到澳大利亚打工留学,倾家荡产凑足了3万人民币兑换成1万澳元,一半学费一半生活费,临走前夜,父亲马季给儿子的赠言是自己13岁去上海学徒的艰辛。

那还是1947年,马季去上海宏德织造厂造枕套和台布,师傅睡在白天熨布料的台子,马季只能铺个席子睡地上,早晨起来给师傅倒马桶端脸盆,毕恭毕敬伺候师傅吃早饭。

父子二人都是吃过苦的,马东留学澳洲也是去经历人生的窘迫,他不光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学计算机,还要天不亮就去皮件厂打工,在酸臭的工厂里把袋鼠睾丸皮洗干净揉软和制成女士用的钱袋。所以多年后许知远在《十三邀》里念起悉尼的大都会气派时,马东的回应是“这人想多的了”。

即使后来拿到绿卡,一天的工资比父亲一个月的都高,但马东仍觉得这是漂泊异乡,他学的是计算机,心向往之的还是艺术。

名人之后的复杂就在于,25岁的马东会拿父亲的25岁跟自己比,当时父亲已经写出相声《找舅舅》小有名气,而马东当时的自我评价是:一事无成愧为人子。

不光自己比,舆论也会比较,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东回国后的表现都拿来归功在马季的光环和羽翼之下。不论是在湖南卫视做《有话好说》,还是竞聘央视主持《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马东努力找寻一个主持人的机会和位置,其实恰恰是在违背父亲不希望他成为公众人物的愿望。

那是名人之后的自我证明,就像虽然他没干相声这行,但很早以前冯巩跟马东说:你早晚得干这行,马东觉得,“会否被他不幸而言中呢?只有天知道。”

即兴发挥

马东是善于抓住时代脉搏的。

2013年,爱奇艺的后台数据显示,移动端首次超过了PC端,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潮流,这一年他加盟了爱奇艺。

还是沿着文化而非娱乐的老路,他在爱奇艺推出的第一档综艺节目叫做《汉字英雄》,乍一推出,就陷入了侵权风波,因为这个名字是《南方周末》首创的,嘉宾名称也叫“汉字先生”,商标注册时间也早于爱奇艺。

但《南方周末》吃亏在,当时只是把“汉字英雄”作为晚会的一个环节,而马东先人一步,直接请来高晓松、于丹、张颐武等人做成了知识竞赛的综艺节目,后来连做了三季。所以即便有争议,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再一次验证了马东的身段柔软和灵活变通。

第二季《乐队的夏天》已经不如第一季好评如潮,再办一年会更好吗?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退而求次,转头到喜剧这个红海中做微创新。所以你会看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有此前诸多喜剧节目的影子,比如《认真的嘎嘎们》、《今夜百乐门》等等。

节目中,马东笑得开心,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完整节目的真实表现。这种“即兴发挥”跟相声里的“现挂”类似,其实延续的是他从电视台以来的主持风格。

“当一个喜剧专家挺悲哀的,老要看门道这多难受”,“只要你能获得观众掌声,你爱干嘛干嘛”,马东总能把自己降低到一个普通观众的姿态,而不是像李诞、徐峥一样输出观点鲜明的点评,他是组局者,而非舞台上的裁判人。

但事实上,他不懂“漫才”吗?不懂脱口秀吗?

他帮父亲整理的回忆录里,清清楚楚写着马季当年去日本访问时对漫才等一众艺能节目的观察。就把双人漫才跟中国的对口相声做了类比。

“双人漫才的题材涉及面很广,有传统的,有抨击时事的,有讽喻社会的,还有一些如相声中的荤口”,他看到舞台上的漫才表演,模仿的是田中角荣的神态,明显是在讽刺一些现实人物,“笑声掌声不断,证明漫才深受观众欢迎。”

马季当年在政协会上,早已经表达过相声要向美国脱口秀学习的观点。早年间马季去美国拉斯维加斯看过脱口秀演出,他就觉得中国相声应该走脱口秀的路:台下观众提问,台上演员即兴回答,语言巧妙,幽默诙谐。

“这种表演不仅是社会的观察家而且是一位评论家。相声绝不仅仅是逗个笑话,滑稽也绝不等于相声。”

节目之外,出来接受采访的不是米未联合创始人牟頔,事实上她才是说服大家做这档喜剧节目的人,即便她知道的幕后更多,接受采访阐述米未做喜剧理念的还是马东,依然是在传达拥抱年轻人、正向的价值主张。

如今,你很难再去捕捉马东的另一面,精于表达的马东不会轻易对外表达出对很多事物的喜好和品位。曾几何时,少年的他写下过“空闻五湖失范蠡,唯见沧海醉东坡”这样的诗,他也跟父亲辩论过相声的社会作用,父亲是持否定态度的,“只能把该说的说出来,再说俩人就冲突了”。

值得称赞的创新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不光要有五花八门不同类型的喜剧,还要有喜剧诞生的过程,所以你会看到每个作品名字都署名了编剧,演出之后马东也会让编剧讲述一番创作过程,这是在放大编剧的作用更尊重创作本身。

如果回头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对创作本身的尊重,也是马东搞喜剧的应有之义。

马季晚年反思过相声的低迷,他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创作上,笑料都是过去前辈们一再反对的“外插花”,结构不是结构,包袱不是包袱,所有包袱都似曾相识。

“相声的正确创作道路是‘深入生活’,过去我们去农村蹲点,7个月才写出一个相声的本子来。现在是什么?“电脑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感情呢?感情上你不跟生活连接,能出不朽的作品?”

1963年,马季跟着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县的农村生产队下乡,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数月收获颇丰,回京之后去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出。马季演了《画像》、《跳大神》、《黑斑病》三个段子,主席微笑着握着马季的手说:“还是下去好!”

晚年的马季对媒介之于喜剧的影响是有反思的,他后来的《五官争功》等作品都是在各地体验生活写出来的,他也乐意去与观众面对面的演出,“相声是老百姓捧起来的,你就要回到老百姓希望你去的地方。”

这就跟《脱口秀大会》后,媒体对周奇墨和笑果文化褒贬不一,是一样的。马季在生前最后一次采访里,觉得自己不再适应央视这样的电视舞台,“离开了面对面,生命力就差了。

谈到相声的复兴之路时,马季不无动情地说:我们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千真万确的,这是真理。他想起的是侯宝林临终前,在病床上拉着他的手说:马季,即兴发挥是相声的主要技巧,千万别丢了啊。

《十三邀》上,许知远问过马东,马东觉的父亲应该不会喜欢《奇葩说》,因为太闹心了,那么沿着这个思路问下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呢?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马季是喜欢“谐音梗”的,他的艺名实际来自匈牙利电影《牧鹅少年马季》,但他说自己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

主要参考资料:

《马季:未完成的功课》,南方人物周刊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王小峰

《一生守候》,马季

《我的父亲马季》,马东

 6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Sketch一下人间的悲喜

2021年,没有了《奇葩说》,没有了《乐队的夏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为两个“必看综艺”的替代品,作为《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的续貂者,我追番的态度是审慎和期许并存的。

然而我还是得到了很多新知……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节目带来的一点思考。

1)喜剧是生活延伸的浪漫

不管是《大巴车上的奇怪邻座》,还是《我的学长》,土豆和吕严决心把荒诞进行到底。

当初看《脱口秀大会》完全GET不到漫才,没想到漫才和sketch在这个舞台上有这么妙的化学反应。说说《父亲的葬礼》,无厘头到极致就是生活中求而不得的浪漫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中年人,但从他儿女有记忆时,很可能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了。但是孩子去了解上一代人的动机不足,兴趣有限。

在《父亲的葬礼》中,葬礼这个契机才让父亲遁入真空中的岁月一一浮现。他在孩子面前的身份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工人,但他可以曾经是可以摆平一切的黑道大佬,也可以是参透宇宙运行原理的疯狂科学家,也可以在草原上与半人马一起驰骋吹起竖琴,甚至征服星辰大海与木星土星一起运转。

当这些奇怪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出现在舞台上,带来的奇幻感一轮更胜一轮,妈妈在每一个层次结束之前点题:“孩子,你不了解你的父亲,他平常只是不爱说话。但他心里一直有你。”这个点题就像分页符,干净利落地结束上一页,开启空白又美妙的下一页。10分钟的作品结束的时候,全场沸腾。

《父亲的葬礼》和蒂姆波顿的影片《大鱼》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大鱼》中的父亲一直给儿子讲述着年轻时亦真亦假的冒险故事,但儿子并不相信甚至感到厌烦。而当儿子长大、与父亲中断联系多年后,得知父亲将不久于人世,才决定去探究这些故事的真相。

光怪陆离的经历可能是一个平凡人对这个世界的英雄梦想,而英雄梦想最终也无一例外地重归于平凡。荒诞给了创作者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给予另一些生命很多的爱和可能性的延伸。荒诞也创造了其他延伸。

让我同样非常喜欢的《笑吧,皮奥莱维奇》是在一个架空的场景里展开,这个场景的奇怪规则是搞笑行为是被禁止的,在这个处处被约束的场合,人们的笑在表面被规则禁止,但心底对笑的向往却更加有张力,更加澎湃得难以克制。

“笑,肆无忌惮地笑,他会好起来的。”

“能肆无忌惮地笑出来,真好。”

剧中的老师和学生,最后甚至愿意用生命的代价去追求自由。作品前期压抑的情绪突然之间被泻洪,突然之间变得奔涌,那一瞬间值得我们去深思,人之所以为人,自由就是其中不能缺少的构成啊。创作者用“失去”来唤醒“拥有”,在这里,荒诞创造的是深度的延伸。

另一个低开高走的《生日快乐》开篇真的有点无聊,一个26岁的男生他的玩具熊会说话,匹诺曹会说话,甚至冰箱也会说话。前8分钟都相当沙雕和尴尬……第8分钟玩具们开始说快板,沙雕到了极致,就开始有点欢乐,男生的情绪也从不接受玩具会说话,变成了大家一起欢乐地玩耍……

然而12点钟声响起,灯光暗下去,玩具们一个一个地消失,世界回到现实,只留下了26岁的孤独男生。玩具们的拼凑起来的声音在回荡:“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

而这样的喧嚣中,孤独就显得更加真实

“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祝我,生日快乐。”在这里,前面荒诞的一切似乎一下子全都找到了支点,我们也需要偶尔去寻找童真的延伸

《生日快乐》里,有《玩具总动员》的影子,当《玩3》落幕,安迪和他的玩具们告别,我相信看过人的都会不舍、会惆怅,会慨叹时光的一去不返和人生的很多无奈。

也会怀念自己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忽然理解到,荒诞不是荒唐,不是猎奇。喜剧也不是闹剧,喜剧更应该是生活延伸的浪漫

2)不知死,哪知生

什么是真正的喜剧精神,马东在知乎上这么回答:喜剧精神从最根本上来说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即使知道这个世界有颇多无奈,有无数的困境需要去面对,我们依然可以笑出声来

对这一点诠释得最好的,是蒋龙张弛的《最后一课》。

蒋龙为了谋生,从表演学院毕业后,在密室里演丧尸。不巧的是上学时候的老师去密室,在他演丧尸的那一刻把他认了出来。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是蒋龙吗?”

“是那个表演学院毕业的蒋龙吗?”

“是荣获过三好学生的那个蒋龙吗?”

刀刀扎心呐……

“蒋龙,我的表演课代表,2012级最优秀的毕业生,我毕业大戏的男主角,在这演丧尸!”话锋一转:“演得真好!”

于是张老师开始满怀热情地教导蒋龙如何演一个和其他丧尸都不同的、专属于蒋龙的丧尸。随着社死的一步步升级,未酬壮志的似乎不再是蒋龙,而是张老师,他怀着唐吉诃德式的不合时宜的骑士精神,照拂蒋龙无处安放的悲怆。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让这诡异的一幕好笑又悲伤。在生活里,有多少蒋龙,又有多少张弛?

陈佩斯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段话被很多人认同,也被很多人不认同。比如李诞,他说喜剧的内核就是喜剧,人生的内核才是悲剧。

但无论我们用“令人头秃”做梗,用996做梗,用穷困、失恋、丑陋做梗,想做的无非是一件事,即用自嘲把身段下放,让落差和缺陷产生它的价值。

这很好。因为人生本不完美,我们越迅速地拥抱不完美,人生便越迅速地形成自恰。

3、生活需要Sketch

《喜剧大赛》的作品都很短,大多是十分钟,短平快、喜怪奇,这是素描喜剧(Sketch Show)的特点。我觉得这和美术上的素描一样,都需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精准地抓住矛盾点和关键冲突,才能拥有更强的张力。

《喜剧大赛》sketch的,是人间的悲喜,主题曲如同节目一样俏皮可爱,“想哭你就笑”听起来也是大智若愚。

生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想,我们不能作为碎片化的个体被迎合,要保持自身的整体感,即便只是短暂的对话与相逢,那也应该是完整的一帧时光,而不是碎片的自我。我们不仅是被喜剧sketch的芸芸众生,也要去时不时地sketch一下生活。

再说一点题外话,回到这个节目的名字,一年一度,听着很喜庆,但我不知怎么,就是会联想到“一期一会”。“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仅有一次的相会,是从茶道发展而来的词语。

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

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那么,一年一度,大概也有一些值得珍惜的欢笑和哀愁吧。

EN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在银河写诗”

 短评

好看。我只能说还是马东信得过,不喂屎

7分钟前
  • Forever路飞桑
  • 推荐

说全程无笑点或者高冷说格局不够大的未免也过于扫兴,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一定是世界级唱反调演奏家

8分钟前
  • 剪刀手艾德琪
  • 力荐

我曾一度很不喜欢马东的圆滑和市侩:在奇葩说后期闹到一地鸡毛的时候、乐夏2搞乐队京圈的时候、初舞台不给杀手投票的时候……直到从今天总决赛落幕,看他背书似的请了一堆CEO台上台下不停催合作甚至多过了给金主打广告的时候。回望马东和米未一路做的事情,做辩论做乐队做sketch,其实都是一件事,就是让更多值得被看见的人被看见。从这个角度来说,马东无疑是真诚的。他是做实事渡人渡己的人,是切实手中握着资源还坚持想让贵圈(or我国娱乐环境)变好的人。另外表白全员。跟活在热搜和红毯上的那批人不同,他们是这个圈子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如今终于用他们的专业和坚持在这个舞台上闪闪发光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致敬。

11分钟前
  • 湘北高中篮球部
  • 力荐

虽然总是男窑子男窑子的喊亚洲大厦 但李诞提到程璐去小酒馆看到观众全是女的还有踩桌互动那部分的尴尬剪辑 仿佛盖章亚洲大厦里全是奇怪的演出 而转到赖声川和上剧场就立刻有这才是高大上剧场艺术那意思 介绍涛哥的时候 同时不忘消费一把女演员 涛哥就是涛哥 跟他搭过戏的是哪个有名气的女明星根本不重要

16分钟前
  • Painkiller
  • 还行

是兄弟就来砍我,我是渣渣辉!是兄弟就来砍我,我是渣渣辉!是兄弟就来砍我,我是渣渣辉!是兄弟就来砍我,我是渣渣辉!是兄弟就来砍我,我是渣渣辉……兄弟,你砍到我了

20分钟前
  • 江南的故事酒馆
  • 推荐

我太喜欢「笑吧皮奥莱维奇」了,单独发一条。为数不多套着西方戏剧影视的壳,汉化起来也毫不尴尬的桥段。有人提到里面对笑之大学和波斯语课的化用属于抄袭,我想说从没见过这么巧妙的组织和浓缩。创意的再组就是新的创意,故事结构与二人转、相声、谐音梗的融汇堪称绝妙,从肢体、语音到词义的幽默技术,每个点高度概括,现场造梗和解释生成笑意的原理,仿佛是对国内搞笑特色的温情回顾,具有强烈的指涉和自我指涉,展现出本土文化的自觉和喜剧的自觉,实现了编剧和演员双重层面的炫技。它有当下性又超越了当下性,是过去和未来的人都会喜欢的东西,像是武林高手虔诚地使用入门第一式,却凭靠雄厚的内力依然将对手击败。李诞说这里是越破越好,我则觉得是他们在解构之后使破的东西焕发出重新值得笑的价值,这非常不容易。

25分钟前
  • 练习生(已在读
  • 推荐

史策大锁武六七前三啊!武六七王梓的喜剧就是精致的,三毛保卫战,真演员,以小见大,编剧也是能力强大,太多gagaman的尬咖了,不希望看到太类似的,估计要靠马东带节奏了,于是惊喜,不油腻的也就是马于李了,没有脱口秀那群新人真诚,这群所谓的喜剧选手都太油腻了,把节目做成风格化的只有米未了,其他公司都只分棚内和棚外,梧桐的是同类型下的风格,而米未做音乐做喜剧做辩论都会有着明显风格式的东西,虽然题材一样,哪怕选手都一样,也不会破坏他们做的节目保持的统一风格

26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马东做辩论、做乐队、做喜剧,不过是换很多方式表达。

30分钟前
  • 边角料
  • 推荐

3+。开头:不确定还要不要继续追,基本没怎么笑。一度以为他们是演给嘉宾看的不是演给观众看的。结尾:你们有这个能力,大佬们都看到了,加油。好作品还是太少,第二季请多请些好编剧!

32分钟前
  • 浮生记
  • 还行

第一期,我笑惨了!第二期,依旧slay!生活不易,只有看看综艺暂时解忧,这个综艺可以。

3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比想象中好笑的多,我最喜欢大巴车那个漫才可惜评分太低了,直播那个那么尬评分却很高

38分钟前
  • 撒野Aaron
  • 力荐

这节目我给五星。因为他很诚实地把编剧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瑞思拜。

39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笑吧 皮奥莱维奇》在当下这种严苛的创作环境下歌颂自由表达,不就是这个作品的现实映照吗?勇敢,浪漫。

43分钟前
  • 千树
  • 推荐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同一个梗有人觉得好笑有人觉得不好笑是非常正常的。这个节目的意义是,看看隔壁的欢乐喜剧人吧,是时候该淘汰那种尬到爆的喜剧形式了,给我一点能追上这个时代的新玩意儿!

44分钟前
  • 嘚叔
  • 力荐

真的甩欢乐喜剧人金牌喜剧班之类的电视台综艺几条街。

48分钟前
  • 一根油条
  • 力荐

宗老师太强了,很撑台的演员,正剧风格的喜剧就是很牛。互联网体检的梗很新,节奏也好。这两个最喜欢。不过要注意一下剪辑(笑声太尴尬了)和营销的问题,有点太刻意了。

50分钟前
  • M.I.A
  • 推荐

从最后第一名夺冠作品对比第三名的表现来看,comedian和actor还是有差距的。观众即使不懂什么三番、使相,狗坨子还是底,就像史航评论的,再漫不经心的人也能看出区别来。

55分钟前
  • Mabel
  • 力荐

赛程这么密集,作品质量保持稳定挺难的。半决赛的中插广告就能看出来,大锁孙天宇、蒋龙张驰和王皓史策是节目最亮眼的三组搭档了,创作和表演都相当稳定。铁男于奥也还不错但起伏有点大,金靖完全暴露出创作短板以及表演模式单一。

58分钟前
  • 勘破三春景不长
  • 推荐

脱口秀遇到李诞是幸运的,sketch遇到马东则没啥意义。“喜剧就是让观众乐,不需要那么多门道。”马东在一个喜剧比赛的节目里如是说,是喜剧行业的悲哀。

1小时前
  • 楚村
  • 还行

最感动的是 大锁感谢有这个节目让编剧被看到 马东眼里闪着的光亮 第一季的新节目大概永远都能看见一些热爱 一些真挚

1小时前
  • Smokinsou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