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

已完结

主演:朴艺珍,柳善,朴恩惠,李润美,李莞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小妇人 剧照 NO.1小妇人 剧照 NO.2小妇人 剧照 NO.3小妇人 剧照 NO.4小妇人 剧照 NO.5小妇人 剧照 NO.6小妇人 剧照 NO.13小妇人 剧照 NO.14小妇人 剧照 NO.15小妇人 剧照 NO.16小妇人 剧照 NO.17小妇人 剧照 NO.18小妇人 剧照 NO.19小妇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妇人韩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四个姐妹为故事主轴,描述她们对人生观、爱情的不同,进而引起与家人之间的衝突最后终於获得谅解。  一个渴望得到儿子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愿望的自私父亲和他倔强的四个女儿,大女儿惠德因为家人的期待,不能自如的表达自己的心事,个性倔强而直率的二女儿美德虽然总是受到家人的岐视,却比谁都努力的保护家人,三女儿性情温顺,小女儿仁德虽然不懂事,但她性个很开朗,惠德的家庭教师---贤宇对惠德表现出真挚的爱情,但妹妹美德,也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姊姊的初恋情人贤宇,该剧通过这些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观,不同立场的四个女儿之间错综複杂的爱情关係来描述了家人之间的矛盾,痛苦和原谅。便·当特勤精英之生死救援未来罪行82家房客老友记 第一季人类世:荣耀与毁灭恋文1953白日升月隐形狂人他们死了南总这次玩大了傻春汤姆·赛格拉:球霸三人做世界国语盗日英雄传勇者义彦与魔王城美人图2017当我穿越成女儿国先知黑荆棘天地无限有名歌手传-battle again宝宝巴士之奇妙汉字爱在哈佛盖世神刀穿梭三千年镰仓殿的13人情归巴黎第一神拳 Rising疯狂躲避球这一刻,想见你八十龟酱观察日记第二季魔术师OK 亲爱的武当虹少年情迷意乱1964东海人鱼传霹雳儿媳栀子花开镖行天下之风云际会啦啦队之舞:女高中生用啦啦队舞蹈征服全美的真实故事甜蜜的她·动态漫

 长篇影评

 1 ) 顶级阵容,神仙CP,这部高分新片被撤档太可惜!

受新冠肺炎影响,二月的院线片已接连撤档。 其中,最可惜的莫过于一部名著改编、全网好评的大片。 烂番茄新鲜度95%,爆米花指数92%,MetaCritic评分91。

相信宅在屋中的大家,都被阴翳的心情环绕。 希望这部好评无数的电影,能够给你带去些力量和温暖——

小妇人

Little Women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格蕾塔·葛韦格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主演:西尔莎·罗南/ 蒂莫西·柴勒梅德/ 弗洛伦斯·皮尤/ 艾玛·沃森 上映日期:2019-12-25(美国) 片长:134分钟

影片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 这位曾在《弗兰西斯·哈》等多部独立制作的文艺片中有过亮眼表现的高个子女人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两年前,她首次掌镜便斩获多个奥斯卡核心奖项提名(《伯德小姐》提名最佳影片、导演、女主及原创剧本)。 如今又和男友诺亚·鲍姆巴赫(《婚姻故事》)双双入围,堪称神仙眷侣,让人羡慕不已。

《伯德小姐》的优秀战绩也促成了本片卡司的全面升级。 主演方面,身为当前好莱坞最为炙手可热的新生代演员,“莎茶”姐弟此番再度合体,无疑提供了影片的最大看点。 经过两年的分头历练,二人的表演已愈发纯熟。 银幕之上,《伯德小姐》中的“意难平”以另一种更令人心碎的形式延续。 银幕而外,这对挚友的亲密互动却始终可爱满分、甜度爆表。 有了他们,剑拔弩张的颁奖季也欢脱了不少。

影片的配角阵容也相当瞩目。 老戏骨这边,既有四次夺得金球奖,今年又凭《婚姻故事》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的劳拉·邓恩挑起大梁。 亦有手捧三座小金人的实力影后“梅姨”甘当绿叶。 至于颜值担当,则非从小美到大的艾玛·沃森和拥有雕刻般面容的法兰西情人路易·加瑞尔莫属。

除了以上这些熟悉的名字,年仅24岁的奥斯卡提名者,好莱坞的后起之秀弗洛伦斯·皮尤也值得持续关注。 她曾主演《女鼓手》和《仲夏夜惊魂》,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气质和精湛演技。在即将上映的《黑寡妇》独立电影中,她则以“寡姐”妹妹的身份惊艳亮相,未来可期。

有了靠谱的卡司,影片已经成功了1/3。 接下来就要看编剧兼导演格蕾塔的任务完成得如何了。 说到《小妇人》的情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这部长篇小说于1868年首次出版,由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

它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借由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马奇家族四姐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爱情和人生选择的,属于女性的故事。 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19世纪的风貌和氛围,格蕾塔特地邀请奥斯卡常客杰奎琳·杜兰(《赎罪》《至暗时刻》)负责本片的服装造型,为观众带来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 而在刚刚结束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小妇人》也让杰奎琳如愿捧得了继《安娜·卡列尼娜》后的第二座最佳服装设计奖。

事实上,自电影诞生以来,《小妇人》已历经多次影视化改编的试炼。 黄金时代巨星凯瑟琳·赫本、伊丽莎白·泰勒、珍妮特·利等人均先后参演过不同版本的《小妇人》。 在诸多翻拍中,尤以1994年女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执导的版本最受认可。

客观而言,2019版和1994版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同样出自女性导演之手,并且有着同样精致的服装造型和同样高人气、高水准的演员班底。 但两部影片也是不同的。 在九四版珠玉在前的情况下,格蕾塔依然做到了在多个层面有所创新,这是最令我惊喜的。

与文学原著及此前所有的银幕版本相比,新版《小妇人》最直观的突破在于叙事结构。 格蕾塔创造性地利用非线性叙事组织线索,赋予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以新的况味。 影片刚一开始,时间线就被径直推到了原著中的“七年以后”。 届时,二姐乔(西尔莎·罗南 饰)已在纽约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巴尔教授(路易·加瑞尔饰)。

小妹艾米(弗洛伦斯·皮尤 饰)和马奇家的“五妹”劳里(蒂莫西·柴勒梅德饰)则同在巴黎。 一个婚期将至,一个颓废度日。 留守家乡的大姐梅格(艾玛·沃森 饰)三妹贝丝(伊莱扎·斯坎伦 饰)的生活要差得多。 嫁作人妇的前者不得不直面家徒四壁的现实。 自幼便体弱多病的后者如今病情也进一步恶化,已时日无多。

得知此事后,在外教书、养家糊口的乔不得不赶回家中,照看病危的妹妹。 就在她回乡的路上,往日回忆涌上心头,旧时光景也一一浮现。 自始至终,影片都维持着当下和过往交替演绎的叙事节奏,道出七年间的物是人非。

此举对观众来说是“残忍”的。 一方面,不了解剧情的观众将被迫置身庞杂的信息和错乱的时空之中。 想要厘清人物关系和叙事脉络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当其乐融融的“七年前”和苦不堪言的“七年后”反复被并置,没人禁得住这苍凉的对比。 你会发现,当乔只身背负行囊往家中赶去,迎面走来的是七年前结伴而行的马奇姐妹。

你还会看到她两度忧心忡忡地迈下楼梯。 可就在那同一个位置,七年过后,贝丝却不见了踪影。 曾经的四姐妹挤在一栋不大的公寓里,生活清贫却满载欢声笑语。 她们闹过别扭,有过争吵。 但更多的时间里,她们紧紧相拥,珍视彼此。

诚然,长大不是什么坏事。 可长大后的她们却得踏上各自的路,无法再重聚。 如果说其他版本的《小妇人》是原原本本地重现了四姐妹成长的全程。 那么,新版《小妇人》则无时不刻诉说着人生的无奈和哀伤

比之情节的铺展,它更偏重情绪的酝酿。 透过《小妇人》的剪辑风格,我能依稀瞥见《伯德小姐》的影子—— 依旧轻盈,依旧跳脱;依旧不介意线索完整、明晰与否;依旧最长于拿捏主人公的心境。

《伯德小姐》剧照

但在刻下作者烙印的同时,格蕾塔大胆的剪辑方式也招致了许多争议。 认为其手法过于繁复、不利于理解剧情的人不在少数。 我也觉得,这招险棋确实有待斟酌,尚可改进。 不过,对于影片别出心裁的开放式结局,大家的评价倒是基本一致的。 作为新版《小妇人》最具颠覆性和开创性的设计,它非但符合当下的实际,且构成了更为纯粹、直白,也更具现代意义的女性主义表达。

在原著和以往的影视翻拍中,乔的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嫁给巴尔教授。 但经过格蕾塔的一番改编,乔的归宿成了问号。 在全片的一首一尾,她分别设置了两段乔与书商洽谈的戏码。 既形成了叙事意义上的嵌套,又完成了对原著作者路易莎的指涉。

两人的对话很真实,也很诙谐。 书商看重的是销量,在意的是大众的取向。 所以,初次见面时,他就提醒乔: 如果小说的主角是女孩,必须确保她在故事结束时,要么结婚,要么死掉。 这才是大部分读者能够接受的结局。

为了书籍的顺利出版,乔听从他的建议,改写了主人公的命运。 紧接着,镜头一转,刚刚在家门口送别了教授的乔立马来到火车站,在雨中与教授终成眷属。 书商对此颇为满意,遂将这一章节命名为“雨伞之下”。 而这正是《小妇人》一书中对应章节的名称。 路易莎、乔和乔笔下的主人公,从来都是同一个人。

《小妇人》原著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几乎无人不知。 既然终身未婚的路易莎本人便是乔的原型, 那么,乔嫁给教授则显然不过是出版商协调的结果,并非路易莎的本意。 而格蕾塔是第一个把这件事挑明的导演。 她把乔和书商沟通的过程拍出来,不就是想要告诉我们—— 真正的乔和现实世界里的路易莎不会选择婚姻吗?

影片的最后,与马奇家族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同出现的是图书《小妇人》印刷、装帧的画面。 最终,当背景里的父母、姐妹和爱人都渐渐隐去,我们所能看见的全部也仅仅是乔和她怀里那本珍贵的出版物。 对于路易莎,文学和自由远比爱情和婚姻重要。 因此,我以为,新版《小妇人》是迄今为止最忠于路易莎真实想法的版本。 格蕾塔弱化了四姐妹的成长史,却凸显了路易莎的信念和追求。 这个半开放的结局,是对原著最诚实的复归和最聪明的点题。

当然,新版《小妇人》的女权主义表达不光见诸结局的设置。 原著之所以能够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不单单是因为路易莎的所作所为,而更多地有赖于她对马奇姐妹的生动描绘。 四姐妹中,乔是所费笔墨最多的角色。 她勇敢、坦荡,热爱写作,英气十足,堪称文学史上最让人难忘的独立女性。 在每一个版本的影视翻拍中,乔的选角都是重中之重。 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和长相甜美、有如精灵的薇诺娜·瑞德都曾成功地诠释过这个角色。

1933年版 凯瑟琳·赫本 饰 乔·马奇

1994年版 薇诺娜·瑞德 饰 乔·马奇

这一回,重担落到了西尔莎·罗南的肩上。 薇诺娜版《小妇人》上映之时,罗南还是襁褓里的婴儿。 25年过后,她已蜕变为英语国家最具潜力的青年演员之一。 在格蕾塔的指导下,其活灵活现的演绎赋予了19世纪的乔以新时代的灵魂

没有任何演员比罗南更适合这个角色。 她有着一幅兼具沉静与张扬、古典和灵动的脸孔。 当她满心欢愉地飞奔在人潮汹涌的街头,裙摆和发丝微微荡起。 那感觉就好像全世界的幸运都降诸其身。 没人会不喜欢这个明媚而坚定的女孩,没人能忽视她的灵气、韧劲儿和好演技。

格蕾塔视她为巫师、天才和珍宝,唤她作“我的拍档,我的缪斯,我的真心”。 她的表现也着实当得起导演的褒奖。 片中,有两个相对完整的段落最能体现罗南演技的爆发力, 分别发生在她和巴尔教授就她所撰写的文学作品展开争论的时候,以及她拒绝劳里求爱的时候。

有趣的是,在我看来,这两场戏恰恰是使得乔这一角色得以成立的关键。 与教授争辩,她捍卫的是身为作者的自己;拒绝劳里,她捍卫的是身为独立女性的自己。 而作者和独立女性合二为一,便是她理想中的身份构成。 她如此拼命地为之努力,哪怕是她爱的人,也不能阻挡这份热忱。

与此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两场戏也丰富了乔的个性。 要知道,尽管是主角,但她绝非完人。 她不像贝丝那样,拥有几近无瑕的人格。 她也会气急败坏,对否定自己作品的教授出言不逊;她还坦承自己是个笨拙的女孩,会让劳里觉得丢人。 毕竟,初次造访人家的豪宅,她就大大咧咧地往沙发上一躺,无所顾忌。

可是,一个多世纪过去,她依旧是给读者最多启迪的女子。 跟教授赌气,她说:“没有人会忘记乔·马奇”。 劝劳里放弃,她说:“现在这样就很快乐,我不相信我会结婚”。

过去,受制于外界的规训,路易莎没法让她随心所欲。 但今天,格蕾塔允许她将年少轻狂的承诺付诸现实。 我们终于欣慰地看到,她手捧《小妇人》,成为了一直以来期盼的自己。

说完乔,再来看看其他几个姐妹。 影片较为合理地分配了不同角色的分量和比重,保留了每个人物的高光时刻,勾勒出朝气蓬勃的女性群像。 贝丝乖巧、腼腆,心地善良。 即便没有母亲的监督,也坚持前去探望胡梅尔一家,还因此染上了猩红热。

梅格是家里的老大。 她稳重、大方,曾因爱慕虚荣干过傻事,但从没想过一走了之,撇下丈夫和孩子。 艾玛·沃森戏份不多,但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在她结婚的当天,乔近乎偏执地阻止她出嫁。 只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姐姐应当是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员;只因为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婚姻远远算不得一个梦想。 可梅格的回应是:“我的梦想和你的不一样,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

是呀,梦想不分高低贵贱。 你可以追求独立,但也请学会尊重他人的决定。 就像女权的诉求不是两性的截然对立。 而是每一个女孩,都能拥有自主地拥抱自己选择的自由

新版《小妇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妹艾米正了名。 这个角色以前总是不讨喜,可这一回却大放异彩,让人敬佩。 她有点跋扈,有点世俗,可也头脑清醒,心思成熟。

她清楚地了解女性的现状何其艰难,只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能力促成改变。 她也不止一次地批评劳里放任自流,鞭策心爱的男孩重拾生活的目标。 她还奋力挤进上流社会并丝毫不为之感到羞愧。 因为姑妈说过,她是全家人的未来。 可在最后关头,她拒绝了富家少爷的求婚,选择了深爱多年的劳里。

她有着三个姐姐所不具备的灵活和理智。 热衷艺术但又深知自己不够天才,索性转投所爱,抓紧触手可及的幸福。 如若你没办法像乔那样抛下所有,一往无前, 或许,闪转腾挪、进退有度的艾米也是个不错的,可供效仿的范例。

最后,基于罗南和甜茶戏里戏外的深厚缘分,故事里那对经典的“意难平”也不得不提。 乔和劳里的感情在“莎茶”友情滤镜的加成下被呈现得前所未有地亲昵。 他不计较烧焦的裙子,邀她在月色下共舞。 她单膝跪地,赠予他一枚漂亮的戒指。 他们手牵着手,在冰面上旋转、跌倒、嬉笑。 他们勾肩搭背,在每一片旷野和海滩留下足迹。

记得罗南曾在采访中透露,片中二人打打闹闹、不分你我的样子完全就是他们在片场的日常。 而唯一的不同则在于,甜茶不会缠着罗南,要她嫁给他。 可是,希望乔和劳里在一起的读者和观众不计其数。 读过原稿后,就连书商也发出了灵魂的一问:她为什么不嫁给他呢?

表面上看,这两个人真的很般配。 他们都讨厌浮华,蔑视陈规。 正是由于此,他们才能玩到一块儿去。 长久以来,人们致力于解读两人的性格,想要证明他们不适合结婚。 我却觉得,适不适合倒在其次,乔打心底里不接受婚姻才是问题的核心。

原著中,乔单纯地把劳里视作玩伴和兄弟。 而新版《小妇人》加入的乔在备受打击之际“幡然悔悟”的情节也只是为了告诉人们—— 坚强、自立如她亦有脆弱、无助的一面。

但当风暴过去,她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仅凭思想、天赋、野心和一副纸、笔,她就可以骄傲地过完这一生。 所以,我们都不必替乔或路易莎感到惋惜。 诸如此类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别忘了,从《小妇人》原著问世的19世纪到影视版《小妇人》层不出穷的今天, 是一代又一代的乔和路易莎们的坚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女孩“爱我所爱”的权利。

*本文作者:kiwi

 2 ) 《电影评论》论《小妇人》:审慎的性别叙事【译】

作者:Jonathan Romney (Film Comment)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说《小妇人》(1868-69)讲述了四姐妹在内战年代成长的故事;格蕾塔·葛韦格的改编之作,则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妇人》这本书的故事。在四姐妹中,乔·马其是一位有着文学抱负的女性——在这部影片中由西尔莎·罗南饰演——通常都被认为是奥尔科特本人的代理人,而葛韦格的剧本让这一点变得更为明确了。有一次,乔给贝丝(伊莱扎·斯坎伦饰)朗读了她写的一段话,原著的书迷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奥尔科特是在描述书中的那个假「邮局」——实际上是树篱里的一个盒子。葛韦格的影片恰恰是那个邮局的其中一个版本:它是某种中转站,在奥尔科特的原著与二十一世纪的观众之间传递着信息。在这样的时刻,女性主义的担忧在电影想象中的呈现,要比这部小说此前的任何一种翻版都更为突出。

上一部备受瞩目的银幕版《小妇人》,是吉莉安·阿姆斯特朗1994年的那部庄严的影片,那时薇诺娜·瑞德扮演了乔,而苏珊·萨兰登扮演了她的母亲。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情绪上来说,葛韦格的这部影片,都与阿姆斯特朗的那部作品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你也可以预料到这一点,因为那个版本的编剧罗宾·史威考德和制片人丹尼斯·蒂诺威,都与艾米·帕斯卡尔一起担任了这个版本的制片人。这表明,这部新版是在做一种有意识的尝试,要去改善、重新构思某些已经相当成功的东西。但是,葛韦格将它引入了一个新的方向,她的呈现更加有趣、更加清醒,也更加自觉。她的电影是一个文学学徒的故事,这位学徒经历了漫长的生活,以及思考、理解这种生活的过程,整部影片以作品的出现而告终:奥尔科特的风格,点缀一些普鲁斯特的质感。

小说中的那些著名的时刻,也出现在了这部影片之中,但它们被呈现为记忆,呈现为马其家的女孩们的经历,这些碎片成为了乔或奥尔科特的作品的素材。葛韦格的影片采用了如此片段化的形式,是有它的道理的。《小妇人》属于这样一类书籍:读者们记住的不是一整条故事线(更深入地说,这部小说并不存在一条「故事线」),而是一系列孤立的情节,是家庭生活中被唤醒的、松散的点滴:酸橙、冰上的艾米、她焚烧乔的书本的时刻,以及梅格在舞会上的经历。在这部影片里,这些情节就如同一系列孤立的时刻,但它们被缝合在一个整体的故事之中,在这个故事中,乔接受了爱的逝去、受挫的野心、失望乃至死亡。她的奋斗也得到了回报,那就是作为一名作家的成功,但葛韦格在让我们分享她的胜利时,也在向我们表明,这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部分代价在于,乔作为她那个时代的女性,面临着某种特殊的困境。此外,如果你是一位认真地对待自身经历的作家,那么「身为人类」,对你来说就意味着一场艰难的角力。这部影片在开始的时候,引用了奥尔科特的话——「我有很多麻烦,所以我写快乐的故事」——但这部影片将快乐和麻烦融合到了一起,你无法总是轻易地将它们分开。

《小妇人》与葛韦格的前作《伯德小姐》的呼应之处在于,这部新作又一次围绕着罗南而构筑。她在此前的那部青少年成长影片里,扮演了导演的另一个自我,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在《小妇人》里做了同样的事情。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乔穿着一身阴沉的黑色服装,准备去拜访一家潜在的出版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文学行业中洋溢着一种葬礼般的质感。达什伍德先生(崔西·莱茨饰)的办公室里仿佛隐藏着某种黑暗的凹室,其中隐藏着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巴托比(Bartleby)。达什伍德尖刻地向乔阐述了畅销小说的规则:他说,要把小说写得下流(「道德现在是卖不出去的」),而且要记住,在未来的写作中,「如果主角是一个女孩,要确保她在结尾时要么结婚、要么死了。」

马其家的生活,以及其中所有的舒适与匮乏,都被呈现为一位年轻作家记忆中的背景。当影片开始的时候,童年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乔住在纽约的一间寄宿公寓里勉强度日,试图发展自己的事业。而最小的妹妹爱丽丝(弗洛伦斯·皮尤饰)和她的姨妈(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一起到巴黎去学习绘画。在影片开场几分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到乔拒绝了劳里的求婚——我们甚至不知道劳里是谁。葛韦格似乎显得有些鲁莽,因为她仿佛指望我们非常熟悉奥尔科特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本书的话,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聪明的手法,她可以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并让我们觉得自己眼前的是一些有着真实过去的人,我们必须去了解这些过去。

在乔当下的成年时期,她与一位欧洲学者萌生了一段恋情(路易·加瑞尔饰)。他们在一个工人阶级的舞厅里,跳了一场喧闹而欢快的旋舞,诡异的是,它让我们想起了《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些甲板下的场景。这部影片并没有像此前的改编电影一样,将乔描绘成一个专一的处女,它在含蓄地暗示,如果她确有此意的话,那么她可能已经获得过性冒险的机会。

一行字幕——「七年以前」——将我们带往了马其四姐妹的过去。四位女演员都很好地诠释了自己所处的年龄范围,尤其是扮演艾米的弗洛伦斯·皮尤,她起初是一个任性而自恋的孩子,但她最后变成了一位坚强、沉着、仿佛出自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年轻女性。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著名的「奥尔科特时刻」——梅格烧焦的头发和那些尖叫声、乔在一场聚会上与劳里跳着傻乎乎的舞蹈——以及许多欢乐的姐妹场景,葛韦格对这些场景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当两个女孩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蒂莫西·柴勒梅德扮演的劳里会加入其中;劳拉·邓恩扮演的母亲也可能会监督某场混乱——葛韦格会让她们在某种难以抑制的仓皇中,进行相互交叠的对话,这难免让我们想起罗伯特·奥特曼。但这种对话主要展现了一种忙碌、活跃的节奏,这也是作为演员的葛韦格自己非常熟悉的风格。

这部影片的选角也非常精准。罗南散发着一种灵动、自然和严肃的气质,这让她俨然成为了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角色对于生活怀着巨大的热情。皮尤可以像年轻的艾米那样,携带着某种活泼的孩子气,但她也可以像年长的女孩那样,怀着某种厚重的、近乎可怖的沉着,她在自己的突破之作《麦克白夫人》就已经进行过这样的诠释了。贝丝则是一位内省的音乐家,作为后起之秀的伊莱扎·斯坎伦散发出某种绵里藏针的气质。或许艾玛·沃森扮演那位不领情的梅格时,并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但她仍然诠释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忧伤的时刻——她与自己最终的丈夫约翰一同细读着家庭账目。

劳拉·邓恩在《婚姻故事》中扮演了一位张扬而狂野的律师,喜爱她那个角色的观众们,可能会对这部影片里这个顽强、坚韧的母亲形象感到失望。但她也创造了一个简单但伟大的时刻:当她从户外走到屋里的时候,她迅速地将忧心忡忡的表情,调整成了令人放心的、母亲般的微笑。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了令人生畏、但又十分温柔的马其姨妈。她勇敢地切换成了玛吉·史密斯的模式——面色苍白、表情尖刻,在紫色的蕾丝服饰下扮演权威与反对者的角色。而蒂莫西·柴勒梅德就像一只软绵绵的小狗一样,被扔到了这一切的中心,他将劳里——一个存在于美国青少年幻想中的、最不具威胁性的邻家男孩——诠释成了一个毫无悔意的蠢人。

这是一部相当美妙、优雅的电影: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的镜头——当一场婚礼标识着童年的逝去时,贝丝一个人在房间里弹奏着钢琴,这一切都笼罩在秋日般的金色、绿色与紫色之中(杰奎琳·杜兰对于服装的使用,自始至终都非常美妙)。总体而言,这部影片让奥尔科特创造的图景,变得更接近伊迪丝·沃顿的小说,它让《小妇人》更为贴近《欢乐之家》或是《纯真年代》的那种社群世界。事实上,当劳里帮艾米脱下画家的罩衫时,我们会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改编《纯真年代》时呈现的手套时刻,它们都展现了某种极为谨慎的欲望。

葛韦格确实不断地告诉我们,她的脑中究竟在想些什么,但她又不断地将这些想法抛到一边。在几场对话中,她显然在向我们呈现一系列的辩论,它们的议题涉及了女性在社会和(作为一种金钱交易的)婚姻中的地位,她也呈现了关于女性创造力的争论——而且,奥尔科特也是葛韦格的后盾。「我宁愿做一个自由的老处女,自己来划独木舟」——这是奥尔科特自己说过的话。

同样地,这部影片也一直在提醒我们,乔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会被击败,但奥尔科特就并非如此了:因此,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台词,「乔·马其不会被遗忘」,或是乔的评论,「如果我是一个书中的女孩,那么这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当乔愤怒地在地板上铺排着她自己的小说时,我们体认到了某种现代感,我们不禁想起那种标准的编剧实践,那就是「将你的场景钉在墙上」——这时候我们意识到,乔其实也是葛韦格。

在影片的结尾处,葛韦格同样没有采用那种无耻的、震撼性的终曲,她使用了一种兼顾两个方面的手法——她既满足了书迷们的浪漫幻想,但也消解了他们的期望。她明确地表明,乔是一位坚定的现代作家,她不相信那些多愁善感的传统。《小妇人》呈现了某种漫不经心的、后现代式的面庞:这是一种「法国中尉的小妇人」(French Lieutenant’s Little Women)时刻。

 3 ) 经典永不过时——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

太喜欢这部名著了,电影也拍得这么美,看完忍不住想写点什么~喜欢它的原因有三:第一,与现今流行的丧文化和精致的利己文化相比,故事里那种积极、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缺少温度的世界显得太难得;第二,这里强调的女权意识远比我们如今已经变形的“女拳”文化更为先进灵活;第三,充满温暖与爱的马奇大家庭是我这辈子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反观社会舆论被几篇网文一带就跑的今天,不禁要为150多年前就已经活得如此清醒通透的作家感到惊叹。

这部电影是部很优秀的翻拍,脑补的各种场景被电影以更美轮美奂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满足。影片叙事采用了N条时间线碎片化的交织呼应,但逻辑纽带的缺乏可能会让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感到错乱。由于篇幅有限,原本独立的几件事经改编合到一起,走马观花式的堆积让人感觉每件事情都浮于表面、有形无神。但这也是浓缩剧情过程中在所难免的,苛求面面俱到与苛求深度内涵都显得太不现实。

乔的情感转变——成长与认知

这里必须先花痴一波!甜茶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他每次出场影院的人都会发出一阵惊叹,他跟乔表白那段我还听见有人说yes~真的太好看了啊啊啊(ಥ_ಥ)黑寡妇师妹的表演和嗓音超性感~好喜欢这对儿!!

坚定不移地站这两口子!

很多人为劳里和乔没能在一起扼腕叹息,甚至不理解,认为乔拒绝劳里只是剧情需要。

其实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最看重的东西是会变的。

乔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独身主义者,在那个阶段,追求写作理想才是她人生的终极目标,她认为谈情说爱和结婚成家都是她自由路上的阻碍,甚至因为姐姐结婚而讨厌姐夫布鲁克。

而贝思死后,乔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写作的理想相比,现在的她更渴望被爱,这也是她现在会考虑接受劳里以及最后主动追求巴尔教授的原因。

想想我自己好像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被一些逼乎和公众号文章冲昏了头脑,认为功成名就的生活才算得上幸福。

随着阅历的丰富,现在反倒觉得能平安健康地活着,有个充满爱的家庭,勤勤恳恳地过好简单普通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小妇人》与那些网文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刻意诋毁任何一种幸福。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应该得到尊重。

同样的心理转变也适用于曾经一心想嫁给有钱人跻身上流社会的梅格与Amy。鱼与熊掌往往难以兼得,适当的妥协并非等于失去自我,反而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影片的惊喜

选角和服化道没得说!演员的颜值演技均在线,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讨人喜欢,复古考究的画面质感更是达到了筑梦师的效果。开篇乔和劳里在走廊里那段放飞自我之舞拍的超棒,尽显纯真的美好。

小贝思的死,利用两段时间线里的乔下楼作呼应,观感上比书里的平铺直叙好太多。

梅格与布鲁克摸着石头学着经营婚姻的过程是全书我最喜爱的篇幅之一,但影片容量有限,简略了也无可厚非,只保留了婚姻初期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裙子事件。

改编与合并

影片开头教授和乔的吵架让我有点懵,然后乔还生气地不辞而别了。书里是教授旁敲侧击地告诉乔为了挣钱写些破烂小说没有意义,乔很欣赏教授的见解并为自己感到惭愧,分别的时候还感慨自己交到了一辈子的朋友。

Amy与劳里在欧洲的叙事改动较大,原本多条时间线上的东西被合并到一起。他俩在船上的定情过程竟然被省略了啊啊啊我好气!!

影片最后乔追求巴尔教授是在家人的撺掇下去的。书里是她悄悄打扮了一通假装去买东西,一边希望偶遇教授一边骂自己不争气,好可爱哈哈。

写在最后

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故事里也不乏狗血桥段,印象最深的是姐妹吵架与和好,显然被《小时代》《闺蜜》之流学去了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小妇人》作者本人和乔一样爱好自由,终身未嫁。最后乔与出版商的戏份是导演对乔结局的一种猜测和戏谑,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解读:也许作者在向往自由的同时也渴望过陪伴,只可惜现实中没有巴尔教授,因此在书里给了乔一个完美的结局。

p.s:“你老婆叫你什么?”

“My lord.”(全场爆笑)

译林版竟然翻译成“夫君”,简直失去了灵魂噗噗噗!!!

 4 ) 珠玉在前 一次令人失望的改编

不太合格的名著翻拍 相较于薇诺娜的版本 让人失望

首先 电影用了双线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虽然有新意 但并不适合故事讲述 时间流逝 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体现 姐妹四人几乎没有变化 并且其中多次交换穿插 角色引入仓促 如果没看过原著 我想应该不少人容易糊涂其中角色的关系。

其次 情节改动不太合理,电影开头没有引入角色 jo和Friedrich两人不知道什么关系 莫名发生争吵 到结尾感情突然升温 令人糊涂。原本期待Laurie和jo的感情戏 结果并没有多少刻画 Laurie的告白和jo的拒绝感觉就像在一场争吵中稀里糊涂的过去了。jo对Laurie的感情不够明确 Laurie和Amy的发展也没有任何铺垫 jo和母亲的对话提到她会接受Laurie的求婚 Laurie也清楚自己对jo的感情 Amy也明白Laurie对姐姐的感情 所以导致到最后Amy和Lauri在一起 似乎三个人都感到惊讶与不满。结局强行大团圆 让jo和出场不到两分钟Friedrich光速复合,加入jo与报社老板的对话,僵硬升华,拔高主题,没有信服力。

最后 电影的选角差强人意 四人的角色塑造不够立体 大姐meg原本勤俭持家没有体现 三妹Beth几乎全场隐形 最小的Amy嗓音粗得令人出戏 感觉她更像是大姐 当她烧毁jo的书稿时 没有一点感觉到是懵懂 不懂事 而是蓄意为之。而且Amy后期性格转变突兀,令人难以信服。

总的来说,作为全新改编的小妇人,电影与时俱进,在其中加入对时代妇女问题的思考,只是没有展现出原著的魅力,与前作相比略微失色。

补充:重看原著发现,19版的确更加贴近原著,情节更完善,角色台词更接近书本。但是我还是认为新版双线叙述方式并不适合讲述原书十多年来四人经历过程和发展转变,影响观众对Joe和Laurie的情感转变的体验。

 5 ) 《小妇人》的十个关键词

过年禁足期间初看《小妇人》,精准击中我的各方面品味,当时我说:“等国内上映时一定在大银幕上好好享受一番(甚至两番)。”没想到这话还应验了。上月底去电影院一刷,一来感觉意犹未尽,二来那家电影院可能是大半年没营业的缘故,银幕上竟然出现了纹路有碍观瞻,于是我打算二刷。本片的摄影很赞,发行了杜比影院版本,但放眼全国也没几家杜比影院给它排片,我好不容易搜到IGC百丽宫影城在Real-D大厅排了一场,仅此一场,赶场去看,画质鲜亮,这才过瘾。几番观赏之后,确定无疑它是我的2019年最佳美国电影。

| 双线剧本

本片采用了双线叙事,主线是现在时,从开场女主角Jo给杂志社投稿一直向未来延伸;副线是过去时,从Jo对七年前的回忆开始不断向现在靠拢。两条线反复交织并形成互文,为此在摄影上用冷暖两种色调加以区分。

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这是剪辑上的处理,其实不然,这显然是从一开始创作剧本时就写好的。倒是如果把全片按照时间正序重新排列,会发现很多桥段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它们恰恰是在双线交织的过程中,叙事才得以成立。

导演兼编剧的Greta Gerwig精心设计了这种编织,比如第一次交织是从Jo与Friedrich在酒吧跳舞转回到七年前Jo与Meg准备去参加舞会,第二次交织则是从Jo在火车上睡着转回到七年前打盹的她被Meg叫醒,如此环环相扣着不断转场。

Gerwig让每一次的时空转换都有迹可循,把过去和现在两条线有机地合在一起,体现了极高的编剧功力。比起有些观众看过之后还没能完全捋清两条线,Gerwig在电影还没拍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全片。

| 多义结局

Jo与Friedrich最后是否在一起了?很多观众有这样的疑问。的确,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俩人在一起了,符合原著的结局,却意味着导演接受Jo向婚姻低头的设定;如果没在一起,那就背离了原著,却符合原著作者的真实经历。

事实上,Gerwig有意采取了这种模糊处理。在剧本里,对于最后有歧义的几幕,Gerwig多次注明了“FICTION(?)”或“MAYBE FICTION”字样,留给观众自行解读,这种处理,与后文要谈到的导演对多元婚姻观的尊重相一致。

但如果从导演本人的立场出发,同时也是从叙事逻辑考量,不难发现本片其实更倾向于“没在一起”的结局。最后一幕定在了拿着自己新书的Jo笃定望向未来(注意她手上没有戒指),而不是给妈妈过生日的合家欢(注意她手上同样没有戒指);还有之前“伞下定情”那场戏,无论表演还是摄影,都有意模仿了老式爱情片的做作风格,暗示的是其非现实性。导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这不是一个关于‘男孩得到女孩’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女孩得到一本书’的故事。”

| 自我指涉

《小妇人》原著作者Louisa May Alcott终身未婚,小说中的Jo即是以她自己为原型。她原本希望给Jo一个未婚的结局,却迫于出版社和读者的压力改变了结局,即便如此,她也没让Jo顺理成章地跟两小无猜的Laurie在一起,而是嫁给了大龄教师Friedrich。

本片导演Gerwig则在复现原著结局的同时也给出了Alcott希望的结局。最后Jo与出版社编辑就结局和著作权归属讨价还价的两场戏实在是点睛之笔,这种元评论(meta-commentary)实现了三重指涉:首先是片中人Jo的讨价还价,接着是原著作者Alcott的讨价还价,然后是本片编导Gerwig的讨价还价,分别是虚构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位女性创作者在此合一。事实上,Gerwig真的有跟制片方就结局如何处理讨价还价,与Jo和Alcott的妥协不同,Gerwig胜利了。

片中还有一处自我指涉。当Friedrich对Jo早期的短篇作品作出批评时,Jo生气地冲他吼道:“你永远只是个批评家,而成不了作家,这个世界会忘掉你曾经活过,却没有人会忘掉Jo March!”这简直是导演对影评人的赤裸挑衅!好在影评人都给予了本片极高评价。

| 现代意识

作为一部已经反复搬上过银幕和荧屏的经典,出自21世纪的最新改编理所当然要融入新鲜气息,而不是拘泥于对那个时代的复刻。正是这种现代性的审美品味令当代观众耳目一新。前述双线叙事即是对常规改编的一次大胆挑战,很多台词也带着毫不违和的现代感。

本片开头Amy出场时,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对比了Amy的传统写实风格与另一位画家的印象派风格,Gerwig在剧本里描述道:“这是现代主义的开端。”也正是从那一刻起,Amy意识到自己成不了大师。(这个桥段倒是让我想起现实中的Mary Cassatt,从美国来到巴黎,最终成为印象派大师。)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被Gerwig有意识地贯彻在了多个层面。比如对于配乐,Gerwig给作曲家提的概念是要把莫扎特和David Bowie混在一起的感觉;服装设计也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摄影则参考了印象派风格,小伙伴们在海滩嬉戏的场景简直像是从Eugene Boudin的画里走出来的;还有Jo和Laurie在室外那段恣意乱舞,也是超前于时代的风格。

| 女性主义

如我对罗南主演的另一部佳作《布鲁克林》的评价所言:“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力量,是因为她们的困惑与彷徨、挣扎与抉择实质上是超越性别的,但我们羞于去让男性来充当这样的角色,甚至不知道怎么让男性来演。”

去年奥斯卡我最爱的《罗马》和《宠儿》,今年奥斯卡我最爱的《小妇人》和《婚姻故事》(不算非好莱坞体系的《寄生虫》),不约而同地都包含了女性主义。可我并不是对女性主义电影有特别偏好和青睐,实在是因为以男性为主角的电影在“男性成长”这个议题上普遍失语,大概是主导这个世界的男性已经强势到不需要成长和反思吧。

本片正是借着罗南的视角和演绎,再次让我感受到共鸣和力量。很多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其伟大还是渺小),你就是不得不放弃和背离其他一些东西,这个过程中会有纠结、煎熬和迷茫,而梦想也不一定能实现,但你总是要走出人生的下一步。

片中借由Jo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发出了女性主义的最强音:“女人不是只有情感,她们还有思想,她们还有灵魂;女人不是只有美貌,她们还有抱负,她们还有天赋。我受够了人们说,爱情就是女人的全部。”

| 多元婚恋

导演Gerwig的价值观无疑是女性主义的,这一点在Jo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确实不爱Laurie:去纽约之前,他热烈追求她时,她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拒绝求爱,另一方面是她觉得两人性格不合;从纽约回家后,她是因为感到且害怕孤独而重拾了对他的想念,可阴差阳错他已经和她妹妹在一起了。恰恰是因为没有赶上爱情,接下来她才有了灵感和空间展开创作,这自证了她关于爱情与梦想不可兼得的预想。

但Gerwig也赋予了本片多元的婚姻观。与Jo正好相反,姐姐Meg就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爱情,安于清贫,相濡以沫,相夫教子,为此放弃了自己的演员梦想,她并不感到后悔。在婚礼之前Meg对Jo说道:“不能因为我的梦想与你不同,就意味着我的梦想不重要。”这句台词实在动人。以Meg的才貌双全,她完全可以嫁入豪门,她差点就爱慕虚荣地走了这一步,但她终究从了自己的心。

Jo的妹妹Amy则是从小就明白嫁入豪门是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最好出路,她还怀揣当画家的梦想。但她本性功利,当发现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出色的画家之后,她就决定放弃,既然欧洲(巴黎)待不下去,那自不必走进伦敦的豪门。最终她和老家豪门Laurie的结合,固然也是真挚的爱情,却很难说不包含着几分算计(“婚姻是个经济问题”) ,但这不正是真实婚姻的普遍写照吗?

| 天才罗南

本片主演罗南,年仅13岁就凭《赎罪》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近年来则是接连凭《布鲁克林》《伯德小姐》《小妇人》三部佳作三提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如此亮眼的成绩同龄人中少有,她拿下小金人只是时间问题。我爱罗南!

我一向认为,真正优秀的演员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而不是演什么都像自己,或者只能重复演绎某一类角色。罗南在上述三部电影里的角色就做到了完全不雷同,观众不会从她在甲片饰演的角色中看到她在乙片所饰演角色的影子。这三个角色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闪闪发光的独立女性,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

罗南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唯一主角,她与所有主要角色都存在对手戏,面对不同对手角色,她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不同身份。她既是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女孩,也是成年后独立自主的作家,她既是姐姐身边的小妹妹,也是妹妹身前的大姐姐,她既是大大咧咧的假小子,也是依偎老妈的乖女儿。

| 服装设计

除了罗南表演上的天赋和悟性,服饰造型对角色的塑造也功不可没。本片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得六项提名,最终拿下了最佳服装设计,这是设计师Jacqueline Durran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二度获得小金人,可谓实至名归。

Durran为四姐妹都配置了核心色系,Jo是红色和靛蓝色,Meg是绿色和淡紫色,Amy是淡蓝色,Beth是棕色和粉红色。而她们的服饰,也分别以同时代的拉斐尔前派、印象派以及美国本土派的画作还有时装插画作为参照,可谓有章可循。

但设计师并没有完全遵循时代的限制,而是加入了不少现代意识的审美情趣,毕竟原著本身就是虚构的小说,毕竟导演有意识地对故事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服饰造型方面某些看着超前时代的细节,其实是设计师参考了当时的服饰图书和化工进展之后进行的合理化演绎。

本片的服装设计在英美业界广受赞誉,设计师也确实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样优秀的设计却被部分中国观众吐槽,指责“毫无年代感”之类的,恰恰反映了我们在审美品味上以及创作观念上的保守,痴迷于所谓的“正统”,包括偏离原著的剧情改动,也会遭到质疑。

| 原创配乐

给本片创作音乐的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已经凭借《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水形物语》两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我个人一直很喜欢他的创作,从早年的《面纱》《色,戒》到近年的《犬之岛》,这些异域风情的题材都能被他娴熟驾驭,《小妇人》岂不更是得心应手。

本片的配乐实乃佳作。开场Jo奔跑时所配的主题音乐,活泼俏皮,先声夺人。由此主题发展而出的各个段落,都相得益彰地贴合了叙事场景本身的情绪基调,或怀旧,或悲伤,或轻快,或憧憬。在看了多遍正片又专门听了多遍原声大碟之后,我已经做到听着配乐就能复现起电影场景。

奈何今年奥斯卡佳作云集,提名最佳原创配乐的都非常优秀。虽然《小丑》作为电影来看并没有那么好,但是新人Hildur Guðnadóttir的原创配乐确实惊为天人,除了有效服务于剧情,那是一张独立于电影都能自成一格的大碟,搁任何一年恐怕都能拿下小金人,《小妇人》输得服气。

| 现实困境

与电影里女性困境形成呼应的,是本片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本片虽然在全美创下一亿美元票房(全球逾两亿美元)的佳绩,这个成绩却主要是由女性观众贡献的,美国媒体的调查显示,本片的男性观众只占三成。如前所述,我实在认为男性更有必要来看这部电影。

本片在中国遇冷实属意料之中,虽然仍处在上映期,但最终票房应该不会超过700万美元,根据我两次观影的经验,观众同样多为女性,或独自或结伴而来。去年本片首次在国内进行宣传时,海报上竟然出现了“奥斯卡最佳女导演提名”这样的乌龙——奥斯卡从来没有“最佳女导演”这么一个奖项。

值得玩味的是本片宣传语,原版是“Own your story”,台版是“写自己的故事”,港版是“命运自决”,到我们这儿却成了文不对题的“不负爱与自由”,又先后定档2/14和七夕上映,海报上写着“情人节择你所爱”,明显与本片主题相悖,事实则证明情侣们并不待见。

最后说说奥斯卡的遗憾。当初Gerwig完全不在本片导演人选的名单之列(当时她还没有拍《伯德小姐》),是她苦苦争取来的。本片上映之后被普遍认为是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有力竞争者,而当年初提名名单公布时,Gerwig未能提名最佳导演,美国舆论哗然,认为这是最大遗珠。

从各种获奖指标来看,《小丑》导演Todd Phillips根本进不了前五,又或者是,奥斯卡的“老白男”们宁可提名廉颇老矣的斯科塞斯来敬老,也不愿意给年轻女导演Gerwig一个认可(毕竟几年前他们已经给过了)。最终连最佳改编剧本也败给了《乔乔兔》,与更少男性会员看过本片不无关系。

虽然《小妇人》在颁奖季留下了诸多遗憾,但名垂影史的佳作本来就不需要靠奖项加持,归根结底靠的还是口碑。我相信这部电影会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将来在各大影评人票选榜单中脱颖而出。请中国观众给它一次机会,也是给自己一片天地。

 6 ) 工作or婚姻?“小妇人”们的人生单选题

今年的奥斯卡,《小妇人》也许曾有希望。

它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六项重要提名,但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却没被纳入最佳导演的竞争中。

许多观众也对此感到不满,不少声音认为格蕾塔今年的表现完全可以取替掉《小丑》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诚然,导演奖不同于其他关于影片本身的奖项。它更多的是对电影创作者、统筹者、掌控全局者的全面性肯定。

可悲的是,这本来就是个死循环。在好莱坞,有机会拿到执导筒的女性远远少于男性,更不用说,又有多少女导演能筹得足够的资金,拍一部足够进入学院视野的电影。

而微妙的是,电影《小妇人》正是女性创作者剖析女性创作者的故事——一个女性作者手中的笔,如何被时代观念所左右的故事。

导演格蕾塔在描画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路易莎在描画爱写作的乔,而在彼此身上,她们又都倾注了自己。

女作家,光是这个概念就包含着动荡。

女,作家。在一些时代里,这是带着矛盾感的构词法。前者是被要求缄默的性别,而后者所握住的笔杆子,又代表了发声、创作的权利。

去拆解这个概念,对女性创作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吧。而这种诱惑中,又潜藏着多少反抗与自我身份认同呢?

1.作者还是书中人

原著《小妇人》,可以算是儿童名著。在许多人的中学时代,《小妇人》是“读一本英文小说,再写读后感”这项作业的首选,这足以证明它的入门性质。

所以这么家喻户晓的故事,能翻出什么新意呢?

格蕾塔把故事的结构,全改了。

原著故事中,乔一家姐妹四人,与母亲一起努力维持着清贫而温馨的生活。这种苦行僧、合家欢式的故事,在这个爆米花电影盛行的年头,实在不稀奇了。

甚至,路易莎本人都不愿意写这样的故事。

她的性格就像乔,拥有过于充沛的精力,不愿受拘束,常常挽起裙子在树林里疯跑。这么一个带着教化意味,歌颂家庭价值观的故事,她并不喜欢。

可她欠了一屁股债,加上出版商直接去找她的父亲,声称如果路易莎愿意写一个关于女孩的故事,便也会帮父亲出版他的书。在经济和家人的双重压力之下,她把自己关在果园屋,开始创作这个故事。

路易莎与姐妹之外的同龄女性并没有过多的交往——她对结交闺蜜没什么兴趣,更别说写一个足够“女孩”的故事了。

但对于自己的姐妹,她确实怀有亲昵的感情和美好的回忆。于是,她将自己代入乔,又分别把自己的三位姐妹,写进了故事中。

那么电影呢?不像前作《伯德小姐》,格蕾塔没有安分地把乔成长、结婚的故事平铺直叙地顺序展开。她利用了半自传小说的暧昧性,让乔代替路易莎本人,成为了《小妇人》的作者。

既像路易莎,也令人想起格蕾塔主演的《弗兰西丝·哈》

一开头,长大成人的乔正在写这部《小妇人》,不同从年少时的圣诞节开始的原著。《小妇人》里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创作。它们与电影中的“现实”相溶、交叠,又与真实的“现实”,即路易莎的创作相呼应。

原著的结尾,独立叛逆的乔最终还是嫁做人妇。这个“圆满”的结局,放在今天来看有着说不出的丧气。

格蕾塔抓住了这种无力感。电影里,乔的出版商告诫她,女主角的结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结婚,只能二选一。乔不服气:她不和任何人在一起,不行吗?

“那不会有人看的。”出版商很坚决。于是,乔安排了一场浪漫的雨中示爱,让出版商享受得要当场化成一滩水,而她却始终保持着假笑般的表情。

格蕾塔的乔,当然不会和任何人在一起,她只不过在自己写的小说中,为读者结了一次婚。

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路易莎头上。《小妇人》是分上下两部完成的,写完第一部后,便有不少年轻姑娘强烈要求乔和劳里结婚。

这种声浪,让路易莎气哼哼地在日记里写道:“好像结婚就是女人唯一的目的和结局似的……我才不会让他俩结婚去取悦任何人!”

于是,她恶作剧般地让乔嫁给和劳里截然不同的教授弗里卓克·贝尔。正如影片中乔戏谑地让他们在雨中拥吻,以符合出版商的肉麻想象。

话说回来,路易莎真正想写的是什么呢?她爱写悬疑小说,爱写自由奔放的女子。

为了发表这些文章,她专门起了个男性化的笔名,A.M.巴纳德。如果让当时的读者们知道这些作风大胆的奇情故事是个姑娘写的,他们大概会昏过去。

因为在那代人的眼里,姑娘倘若拿起了笔,那落笔的只能是些姑娘找到好归宿的故事。

2.她们握住笔,从来不容易

她们握住笔,从来都不容易。

安妮·布拉德斯特里,1612年生人,诗人。她在诗里写道:“我深受那些饶舌利齿所苦,说我的手更适合握住针,说我配不上诗人的笔,这是对女性智慧的轻视。”

但即使如此,当妹夫拿着她的诗去伦敦出版,收获热烈反应之后,她坚称事先不知道有出版这回事。

其实,她大概是知道的。只是在当时,人们不接受女人有志成为作家。她握住了笔,但只能背过手去。

乔治·艾略特,1819年生人,小说家。她其实不叫乔治·艾略特,她叫玛丽·安·埃文斯。她担心如果署上女性化的名字,会被笃定只能写小情小爱,而她还想写宗教,写政治,写社会。

伊迪丝·华顿,1862年生人,普利策文学奖第一个女性获得者,凭借那部后来由马丁·斯科塞斯改编为同名电影的《纯真年代》。

早在15岁时,她就翻译了海因里希·卡尔·布鲁格施的诗并发表,但家人不希望她的名字出现在报章上,怕显得抛头露面,坏了名声,便借用了熟人的名字。

后来很长时间里,她发表文章,都是化名或匿名。

时间回到今天。J.K.罗琳,1965年生,福布斯第一个亿万美元作家。

当年她要出版《哈利·波特》时,出版社认为,她的本名乔安娜·罗琳会赶跑大部分小男孩读者,于是便有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很长时间以来,女作家都是“地下工作者”。无法以女性身份上场,个个木兰从军,以躲避成见甚至攻击。

她们中,或许乔治·桑来得最干脆,不仅以男性笔名闻名于世,更穿着男装出入社交场合。她不再逃避了,而是堂而皇之地表明,自己的能力足以进入这个男性世界。

长久以来,以女性身份写作都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如果拿起笔已经这么难,更别提随心所欲地挥毫泼墨会是何等奢侈。

《小妇人》中乔所面对的问题,完全符合当时的现状。他们“恩赐”她的这根笔,只能用来维持既定的秩序。

如果不能用笔来反抗这种秩序,便只能用行动。如果用笔创造一个世界在他们看来不成体统,那么成为贤妻良母也非她们所愿。

其实,正是他们让成为“女作家”还是“母亲妻子”成了一道不能两全的单项选择题,而不是她们。

当时的女作家们,不少抱定独身,成婚的也未必幸福。电影《小妇人》的结尾就暗示,真正的,而非小说里的乔,不会跟任何人结婚,就像作者路易莎一样。

尽管,当劳里迎娶妹妹,乔心碎欲绝;尽管,她在阁楼里向母亲痛哭,孤独折磨着她。

但她不能退后。从来没有人“坦然”接受无法幸福,但如果拥抱幸福,就要冒着放下笔,放下自己的风险。这个代价,她们承受不起。

不过是两害取其轻。

3.荒谬的单选题

但也因为不甘心地接受痛苦,她们一瞬间的悔意,才成了沉重的质问:为何这个世界,逼得这两者是冲突的?这太荒谬了。

描写她们的电影,和《小妇人》一样,从来就不会放过这样的瞬间。

简·奥斯汀生平资料极少,但仅凭她和汤姆·勒弗罗伊语焉不详的互相倾慕,便有了《成为简·奥斯汀》,这部半虚构作品。其中的简,在与汤姆私奔的最后关头放弃了。

她总能在作品中计算好谁继承了什么,那些爱情不会难以为继,正因为无需经受贫贱夫妻百事哀。而她和汤姆则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她只怕最后,爱没有了,笔也成了原罪。

现实中,简·奥斯汀真答应过一位富有先生的求婚,尽管只有一夜。

第二天早上她便反悔了。她没法为爱情结婚,就更不能为财富结婚了。她是谁啊,是看到生了11个孩子的嫂嫂,就忍不住哀叹“可怜的动物”的人。

写出《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结婚了,但病痛、债务、抑郁伴随着她。她并非无可指摘,但多情的甩手掌柜珀西无疑加剧了她的痛苦。

艾丽·范宁的《玛丽·雪莱》提供了这样一种解读:玛丽笔下,弗兰肯斯坦正是珀西·雪莱的化身,而玛丽,就是被珀西制造出的怪物。

影片里,玛丽把《弗兰肯斯坦》的手稿交给珀西,珀西读完兴奋不已,却只提了一点要求:为什么创造出来的,不能是个天使呢?

他们永远不肯放弃创造无暇天使的幻想。

波伏娃应该够潇洒了。她终生没有结婚,始终和萨特保持开放式关系。情人可以许多,性别可以不限,但soulmate只有萨特一个,彼此嵌入对方灵魂中。

她也够通透了,她认出了女性在世界上的真正位置。轻视藏在不易察觉的细节中,藏在对月经的厌恶,对脂粉的追求,对神话中女性的圣洁化中。

但在《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中,她明明清楚女人,清楚自己,是“被后天塑造”的,但仍然摆脱不了对萨特女伴的嫉妒。

甚至于,在情人奥尔格伦要求同她结婚时,她动摇了:“我渴求他的欲望,即使那是个陷阱。我一生只冲动这么一次,在我的年纪,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了。”

说出这话的,可不是别人啊,是刚刚写出《第二性》的波伏娃,是抨击了男权秩序的波伏娃,是心知肚明那点甜美,要付出更多代价的波伏娃。

她不愚昧,也不软弱,她只是太孤独了。

当然,最后波伏娃仍是同萨特一起,写了一辈子。但据说,临死时,她的手上还戴着奥尔格伦送的戒指。

为什么在写作与美满爱情中,只能选择一个?为什么在职业与妻母中,只能选择一个?什么时候,她们才能不必畏惧婚姻消磨了自己?

结尾.

当然,这个世界已经好了太多,虽然可能只是过去太糟糕。

奥斯汀、路易莎们,还在写女子终将得到美满归宿的故事。波伏娃,已经在深入审视,现有的婚姻秩序,是如何拖累了两性。

还有法拉奇,揣着写小说的心,不情不愿当了记者,说卡扎菲的政治宣言太没有分量,“可以放到我的粉扑里”;诱使基辛格夸夸其谈,让他后悔接受了这档采访。

她写出的小说,《好莱坞的七宗罪》、《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男人》,议题远超出婚姻与爱情,更多关于社会、政治、生命。

女性的思想同样复杂多样。女性作者,可以写女性,也可以写世界。

同一个王安忆,写《小鲍庄》时先锋、冷冽,写《长恨歌》时,在社会光景之外,也缠缠绵绵、鸳鸯蝴蝶。

但在女权主义被严重污名化的今天,我们也没有把握究竟还要多久,从业者和获奖者才能男女平分秋色;还要多久,媒体才不必再报道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又双叒叕”没有女性,“乔们”不必在笔和婚约中择其一。

不过,今年的奥斯卡倒是有另一桩轶事。

恋人格蕾塔和诺亚·鲍姆巴赫的导演作品,都入围了最佳电影,一个是抱定独身的《小妇人》,另一个是撕扯着离婚的《婚姻故事》。

明明是和和美美的一对情侣,不管男性创作者还是女性创作者,却都在讨论脱离爱情关系后的自我成长。

不知为何,很喜欢这种设定。

何必又要被任何身份束缚了笔呢?

去写吧,去创造吧,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性向,谁都不该放弃表达的权利。握住笔,便早晚会有回响,有共振,有余音。


文章原载于「Vistopia」公众号 《缺席奥斯卡的“疯”女人们》,作者:宇文北

转载请联系

 短评

还有人能拒绝甜茶?!我一个男的都想答应他

8分钟前
  • 人家不是猴哥啦
  • 力荐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 But, I'm so lonely!”

11分钟前
  • Sup
  • 推荐

相较lady bird是更加完整多面丰富年轻的女性jo greta自然地把观众带入了jo与女孩子们交叉的世界 罗南的表演自带煽动力 写作遭到批评生气 无法原谅心爱的作品被烧掉的妹妹 拒绝Laurie的求婚 无法战胜孤独的自白 失去亲人的痛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啊真好 可惜包被锁了 没法拿出纸巾 就反复眼泪汪汪然后哗啦啦地流下来 花茶真好 劳拉真好 加瑞尔真好 遗憾的是不管原著怎样在我心里讲真烂尾了哭T T

16分钟前
  • 세븐
  • 推荐

出版社对乔说:如果主角是女孩,确保她在故事结尾时结婚了。其实这就是《小妇人》作者路易莎自己的经历。路易莎终身未嫁,她也不希望乔被婚姻束缚。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即便现在也是如此),人们会被迫写他不认可、不喜欢的作品。在出版社的要求下,路易莎写了一个违背自己初衷的结局。乔还是遇到了白马王子,还是选择了结婚生子。1933版、1949版、1994版《小妇人》电影都是如此。路易莎曾经写道:人们总是问她乔和谁结婚了,仿佛那是女人一生唯一的目标与终点。直到2019版《小妇人》,乔终于走了另一条路,弥补了路易莎的遗憾——乔是独身主义,凭自己的力量走向了成功。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足足过了150年才实现。这意味着如今女性地位更高了,不需要向出版社妥协了。最重要的是,女性不应该被婚姻定义,婚姻也并不是女性唯一的归宿。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Emma Watson演技被一众演员吊打,没看过原著但是感觉有媚女权主义者的嫌疑?Amy究竟啥时候爱上Lori的?Lori啥时候爱上Amy的?这有点一头雾水啊……女主Joe的变化线也缺乏连贯性,总体来说就是,可能片长限制了发挥,但是演得还是不错哒

19分钟前
  • 云杀
  • 还行

看得出来这家子七年以来保养品没少买

24分钟前
  • 无恨可诉
  • 推荐

真的过誉。虽说糖水片,对感情的理解也太想当然了吧。大家撺掇Jo去追教授那段好恶心哦。伯德小姐的小委屈加佛朗西斯哈的姐妹情等于Jo被温情打折了腿的女权。

25分钟前
  • XYeah
  • 还行

你只要非常有钱,就可以不用结婚。剧情不单单局限于女人的婚姻嫁娶,也关注了个人成长,她们独立,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写作,绘画,音乐,表演。你可以嫁给你爱的贫穷的男人,也可以拒绝你不爱的富有的男人,也可以选择单身热爱自由。婚姻不是每个人人生的必需品,有些人就是热爱自由。尊重人类选择的多元性。女主写作的纸张平铺了满满一屋子,令人动容,我与学霸/大师的差距。甜茶太美了,谁不想嫁给甜茶。

29分钟前
  • Dreamer
  • 力荐

那一瞬間,她們都長大了,也懂得了別人沒法代替自己悲傷。

31分钟前
  • Cpt. 切尔卡西
  • 推荐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 I’m so lonely!” 【一个哭到崩溃的我】

35分钟前
  • amie我乐苦多
  • 力荐

当开头西尔莎罗南在街头快乐飞奔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弗兰西斯哈》,都是自由灵动的。这一次的改编,也有意在传统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现代意识,是更当下的。包括在剧作结构上做的大量花样,以及结尾的修改,都很有心思。一部特别真善美的电影,期间会因为一些温暖所感动。几个演员都很出色,西尔莎·罗南找到了新的、属于她的、成年人的美,是另一种好看。实际上,几个女孩不在于她们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而在于,可以自由随心的做出想要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弗洛伦斯·皮尤可以继续关注起来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难说这是一部现代化的古典电影还是复古式的当代电影,或许在油画质感及欢脱感觉间,主创自身也并没厘清相对统一的思路。罗南的古典气质在片中得以完美呈现,曾被乔·怀特激发的灵气重现。

42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罗南和甜茶的功力已经羽化登仙,就连黑寡妇妹妹的表演都张力十足,而屈臣氏小姐再次巩固她花瓶界一姐的地位。

45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看到有友邻这么评价这个故事,觉得非常恰当。“当一个女性不再通过抗拒婚姻来表达独立和自由的时候,这样的这个社会才算达到基本的公平吧。” 卡司们都非常棒,青春无敌,虽然非线性叙事有一点overcomplicate整个故事,整体感觉还是很轻快。

5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很高,而流行的居然是丧文化。19世纪的美国陷于内战,人民生活贫困,女性地位不高,但是即便如此,主人公们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邻里关系也和睦慷慨,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影片保留了那种名著的厚重感,当然也有19世纪名著常见的狗血,甜茶在这种女性电影里总是沦为渣男工具人,罗南饰演的女文青经历了由“恐婚”到“恨嫁”的“真香定律”,其他几位女性角色则各有特色,表演都很令人印象深刻。

5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一个很温暖的家庭群像,神仙卡司。最打动我的改编是乔和病重的妹妹贝丝在海滩上,贝丝说我不害怕死亡,人生就像潮涨潮落,潮落是阻止不了的,乔抱住她说我阻止过一次。同样从睡梦中惊醒的镜头,当乔再次冲下楼梯时,却再也没有贝丝的身影...

6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相当娴熟的一次改编,非线性平行剪辑打破传统的流水账式叙述,在时空切换中不自觉地感受到美好和怅然若失。Greta用独立、成长等议题将这个古典故事做以现代性的注解。罗南妹子太优秀了,在这样饱满的女性群像中呈现出的灵动和层次感也几乎是碾压式的。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最喜欢的一段戏是甜茶和罗南在party上相遇,我不爱社交,你的裙子坏了,我们躲在外面也可以快乐的跳舞,那时候真好啊,一切都不如跳舞。

1小时前
  • 骞千仟
  • 力荐

这么多神仙颜值的人儿聚在一起太画美不看了。虽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还是心塞了,毕竟初恋才是白月光啊!甜茶和罗南青春洋溢,银幕上全是胶原蛋白的气息。当女性不再通过抗拒爱情来证明独立的时候,这样的社会只能算是具备基本的公平吧...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是比不上49版。首先剪辑太碎,少年和成年时期尚可区分,但成年后以Jo去纽约为分割点的那几段插叙就略炫技了,不仅迷惑观众,而且毫无意义。其次这个版本太注重这个故事悲情、无常、冲突的一面,甚至Jo和教授的感情根本没表现出来,导致我没看过原著的朋友们一头雾水以为Jo是被逼的。再次小妇人真的不是Beth的死Laurie的渣Amy的婊和Jo不断的逃跑,而是这些表现之下相互爱护的大家的可爱和温柔啊。本来想两星,但这打包销售的卡司真的很优秀,Saoirse的Jo太灵动出彩了,特加一星。

1小时前
  • 鲸息深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