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列宁

HD中字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卡特琳·萨斯,丘尔潘·哈马托娃,弗洛里安·卢卡斯,亚历山大·拜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再见列宁 剧照 NO.1再见列宁 剧照 NO.2再见列宁 剧照 NO.3再见列宁 剧照 NO.4再见列宁 剧照 NO.5再见列宁 剧照 NO.6再见列宁 剧照 NO.13再见列宁 剧照 NO.14再见列宁 剧照 NO.15再见列宁 剧照 NO.16再见列宁 剧照 NO.17再见列宁 剧照 NO.18再见列宁 剧照 NO.19再见列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再见列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Kathrin Sass 饰)衷心拥护着社会主义东德,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Maria Simon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1989年,阿历克斯上街游行被捕,母亲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 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也随之瓦解。  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民主德国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然而,阿历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饰庞大的现实世界。终于,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恶之地德州电锯杀人狂2003吊带袜天使小布什传神盾局特工第三季黑帮卧底第一季头师父一体2强袭魔女第一季苍天航路俺娘田小草独活女子的推荐第三季超能手机70年代秀 第五季大三儿机变英盟胜者为王2019苦海惊魂生命的起源2001率性而活女人的阴影男人漫画家与助手们 OVA1第六位朋友新金山第一季千亿前妻不好惹茶色生香带崽离婚,首富千金的身份藏不住了屠门镇之破茧之子百集聊斋之人鬼情缘安然无恙死亡电压长江妖姬浪漫杀手自由人火炬木小组第四季送葬人天方异谈宅门里的丫鬟们与鲨同游废柴兄弟4心理追凶第四季时之歌—花与焰的狂想诗坏家伙们2

 长篇影评

 1 ) 再见亚力山大

凌晨两点,看完这部片子,脑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亲情、时代变革……发现自己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还带着些语无伦次,尽力想组织起语言来凑起一篇还算过得去的影评,可到底该从何说起呢。

在无序的状态下,脑子里不由自主的跳出了温馨这个词,似乎也只有这个词。整部片子里除了游行时和警察发生冲突那一幕有些许的政治片的影子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性,会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像《卡庭惨案》、《窃听风暴》这样的片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以一个轻松的心态看这部片子的,相信大多数人的脸上也会在观影时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

其实,或许用苦中作乐更为恰当些。抛开所有敏感的要素:家?国?党派?阵营?亲人的分隔两地,妻离子散、四十年的积蓄化作一堆废纸、昔日的东德航天英雄辛苦的在为糊口而开出租车……所有的这些想一想就觉得荒诞的却又让人无奈的现实才是始终哽咽在喉般的让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随便你来的是什么:洪水、地震或者其他各种不可抗拒自然力,没得说,咱咬咬牙扛过去,可所有这些遭受的不幸,都是人为的,或者换句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群人在那得瑟、自找的结果却又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这就不免会让人郁闷,为什么受伤害的偏偏是他们?所以片尾,那段昔日国家航天英雄在图书馆里冒充新任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就一次次回想在我耳边,或许这也给片中的妈妈,给观影的我找到了答案。

所以还是应该简单点。当终于苏醒后还停留于昨日世界的妈妈从想吃酱黄瓜开始到想看电视,从庆生时想见见自己教过唱歌的小学生到想去郊外别墅住上一段,一个个新的想法的提出都在挑战我们的亚力山大――这位孝顺儿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看着他一次次和自己的朋友煞有介事的在那扛着摄像机,布置简易的演播厅,如时空倒转一般凭空编造着历史事件,自编自导着诸如每日新闻,可口可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饮料等等越来越有难度的事实时,我也在随着剧情发展着实为他捏一把汗时,又不得不一次次被其努力、被其想像力所感动,至少这些为自己的妈妈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给很多人树起一个榜样。

动容之余又不得不为他感慨,或许这个他努力为自己深爱妈妈编造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国?当被一瓶绝迹的酱黄瓜或者被以它为代表的种种昔日信手拈来的日常用品逼的身心俱疲时,我们的亚力山大望着这片头顶上的天空,问自己这一切是真实的吗?或者观影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吗?我想,不管怎样,至少环绕着你的是这个你为之努力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或许这就够了。就算有再多艰险,至少这片苍穹下有这样可爱的人在为我们演绎着这样的温情、温暖的故事,之于我,这就够了。

 2 ) 历史记忆不该仅是一次温情的表达

这部德国片,或者也许可以说,西德片,在意识形态缝合方面是一部还算成功的电影。片子以一个东德家庭在1989到1990年间的生活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东德人在这一巨大历史时刻中的心态。作为一个故事,它戏剧化的情节明显脱离了生活,因此它折射出的既不完全是东德人对资本主义的热望和欢迎,也不仅仅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幻灭时的屈辱和悲伤,而是西德人眼中的东德,是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然呈“分裂”状态的德国里占有优先话语权的西德人所渴望看到的东德。拍摄这样的电影的目的显然是进行精神上的整合,但是,在这种整合之中,西德是完完全全的主体。 片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Alex的男孩,他小时候父亲叛逃到了西德,而在那之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和他妹妹生活在东柏林。母亲在父亲叛逃以后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国家荣誉。1989年的秋天,母亲在一场百姓争取新闻自由的游行中看见了儿子正被警察带走,母亲在巨大的恐惧中在了街上,并且陷入了漫长的昏迷。有意思的是,母亲没有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她的昏迷持续到8个月以后——那时Alex已经从电视修理厂的国家工人变成了资本家的电视公司的员工,她的女儿也已经到了Burger King工作。怀着对母亲的关心,Alex努力地制造着什么也没发生过的假象,于是引出了一系列的喜剧情节。但是母亲终于目睹了列宁的塑像被直升机整个从地面上挖起吊在空中飞行。曾经的偶像于是成了滑稽剧式的场景的中心。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坦陈了当年父亲叛逃的事实。其实他们的计划是父亲先逃,然后母亲带着孩子也去西柏林,可是母亲出于恐惧和对孩子的保护,留了下来。可以想见,母亲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才成为了社会主义的积极拥护者——一切只是一种表态。 引人思考的是,为什么留下来的是母亲,而逃走的是父亲?性别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西方电影中永恒的主题:父子关系。片子结尾的时候,母亲死了。Alex的画外音说每当他想起过去的年代都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母亲成为了东德的象征——一个逝去的女性的形象。而西德是男性的、父亲的。当Alex和父亲达到了和解,和解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也是意识形态。在那之后Alex才真正接受了东西德统一的事实,而此前他一直积极地为母亲在电视画面上布置出一个假想的仍然存在的东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西德被片中的父亲所代表着。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这种结构是一个文化上的“东方主义”的再生产:政治文化上的东方——东德——被不可避免地“女性化”了。电影结束于两德统一的纪念日,灿烂的烟火掩盖了其他的事实。镜头中只有自由欢庆的人群,却没出现那些因为这个西德压倒性胜利的统一而失业和潦倒的人们。统一成了一切光辉和荣耀。 母亲的死去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影片的叙事难题。如果她还活着,故事又将怎样继续呢?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裂痕能够被一部情节剧缝合吗?可惜的是,东德人已经不可能用电影生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的心理历程。在那个一夜之间垮掉的社会主义国度中还剩下一些东西——比如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百佳相机和潘太康镜头——能够提醒我们它切实的存在,除此之外,沉默代替了一些人心中无法愈合的伤痕。那些弱者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不能被历史彻底遗忘,却不得不看着自己的故事被强者来讲述。 德国的电影生产者和大环境毕竟有这种意识形态的自觉来生产这样的电影,这必然是那些骚动着的暗流长久以来的要求。哪怕只是一片糖衣,也可以在刹那间抚慰历史的创伤。唯有正视它,伤口才能得以愈合,即便是对历史中的胜利者。 这部电影中没有对过去的怀旧,但却唤起了我对社会主义的深深怀念。当马克思成了难以索解的“幽灵”,当列宁成了被道别的对象,我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一种假想的乡愁。

 3 ) 我所留意的一些细节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一部动画片
在片子开头,Alex看到电视机里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在太空船里拿出Unser Sandmännchen的两个玩偶举行婚礼,对东德的小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部深受两德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系列片。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392/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38/
刚才查阅了一些资料,Sandmännchen(Sandman)是始于中世纪的一种职业,他在童话里一直都是反面角色,直到安徒生在童话里让他成为孩子们的朋友。1950年代末,西德SFB电视台想把Sandmännchen拍成动画片,这一消息被东德的DFF电视台获知后,他们也开始拍摄动画片,并赶在SFB电视台之前一个星期首播(1959年11月22日),而且由于东德的制作优于西德,于是东德版Sandmännchen一直比西德版更为成功和受欢迎。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dmännchen
东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1/
西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3/
到片子结尾,Alex在西德的爸爸家里看到这部动画片时,播出的那集正好是玩偶成了宇航员(航天员),而Sigmund Jähn此时却在出租车里。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片结尾显示的片名是Abendgruß,这是东德版1958年10月8日首播时的片名,当时动画片里还没有Sandmännchen这个角色。导演特地给这个片名一个特写,应该是想表达:东德的动画片在西德很受欢迎,特别是来自东德的爸爸也爱看,而当年极具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如今却已经被彻底的娱乐化了。到两德统一之后的1991年,西德版停播,东德版则延续至今。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710/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79/

一个马克杯
当妈妈首次在医院里苏醒过来之后,Alex去和医生谈话,桌子上放着一个马克杯,杯子的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当镜头对着医生时,观众看到的是哭脸;当镜头切到Alex时,观众看到的是笑脸。导演用不断的正反打对切镜头或许是想提示观众,电影接下来的基调将会在悲剧与喜剧间游走。如果观众注意到了这个杯子的设置,盯着杯子切来切去,就会生出一种幽默来。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44/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55/

一首钢琴曲
在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作曲家Yann Tiersen延用了他在《天使艾米丽》里艾米丽打水漂的那段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在本片的原声大碟里并没有收录这熟悉而又动听的一曲。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66/

两段模仿秀
大概是导演对大师库布里克的致敬吧。第一次已经通过Denis之口说出,他自制的片子有一段模仿了《2001:太空漫游》,鲜花变蛋糕,原片是骨头变飞船。第二次则是两人为把房间复原到东德时代,这个段落模仿了《发条橙》,快镜头展现两人出出进进布置卧室的情景。原片则是一个也叫Alex的主人公与两个女孩的性爱场面。注意到,前一段用的配乐是《蓝色多瑙河》,后一段是《威廉泰尔序曲》(而且节奏也加快了)。总之,都用的是古典音乐。另外,《战舰波将金号》、《三色:蓝》、《阿波罗13号》和《大开眼戒》等也在本片中以某种方式出现过。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d_Bye_Lenin!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26/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49/

两次蒙眼睛
第一次,妈妈在爸爸去了西德之后生病住院,回家那天被想给她一个惊喜的孩子们蒙上了眼睛,从那以后,“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第二次,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妈妈又被蒙上了眼睛,理由同样是为了“给她一个惊喜”。第一次蒙眼之后妈妈变了,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而且骗了孩子们关于爸爸的一切。第二次蒙眼之后妈妈又变了,她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巨变的真相,甚至在儿子最后一次给她看精心制作的假新闻时,她还装作信以为真(她的表现和以前看假新闻时明显不同),等于是又骗了孩子们一次。也就是说,两次蒙眼及情节的相似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65/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58/

两位老父亲
一位自然是Alex的亲生父亲了,在Alex想像里好吃懒做的父亲,等他真的见到时却发现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一位则是他精神上的领袖,年轻有为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后来偶遇时却已经沦为了落魄的出租车司机。两个父亲都出现了极大的形象反差,正好表明了Alex对西德和东德形象的一种误读,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误读。而当Alex请Jähn来扮演东德领导人时,意指Alex精神上的父亲就是社会主义东德,Jähn不过是具体的物化。前面他也说过妈妈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言外之意(或者潜意识里)不就是自己成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儿子么?这倒让我想起了俄罗斯电影《回归》,一则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也是出现了亲生父亲和祖国父亲两个形象,异曲同工。
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5502/

“我母亲离开的这个国家是她当初的信仰,而我们把这个国家,这个信仰一直维系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国家永远和我母亲联系在一起。”

 4 ) 再见列宁,再见谎言――《再见,列宁》观感

    八个月,八个月能发生什么事,八个月可以使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制度轰然倒地,可以使一堵曾经分割了一个民族的墙轰然倒塌,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发生惊人的变化。这些发生在东欧,发生在东德,在那个冬天,东德人的生活开始改变,显然,对于经历了这场剧变的人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这样的变化,何况对于一个缺席了这场剧变的人。德国影片《再见,列宁》就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人,还有这个人和她身边人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是一家人的生活片断,那是在1978年,年幼的亚历山大. 科内尔目睹了东德宇航员西格蒙德.吉恩成为德国第一个畅游太空的人,那时的他对国家身份充满了自豪,憧憬着自己宇航员的未来。而就在同一天,他得知父亲与一个女性的“阶级敌人”逃往西德,自豪与悲痛在同一天让一个孩子来承受。而他的母亲克里斯蒂娜.科内尔则在苦闷中把全身精力献给了党和孩子们,献给了她的理想。时间转眼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份,亚历山大也走上了街头游行抗议,但是一天母亲目睹了他游行被抓的场面,顿时心急梗塞昏厥在地,而当她醒来时,已是第二年的六月。那是的民主德国已经不复存在,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充斥东德地区,而东德的人民也为昔日的敌人――西德的足球队在意大利之夏的表现而激动,而儿子也与一个女护士相爱。面对不能接受刺激的母亲,亚历山大选择谎言,选择一个延续民主德国生命的谎言来让他那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坚定的母亲能有一个平静的生活。终于,虽然充满了曲折,她的母亲在民主德国繁荣和谐的梦幻中安静的死去。
    我看过大多圆慌的影片,但是同样的影片你可以拍的荒诞喜剧如《甲方乙方》,也可以如这部《再见,列宁》,带给人们以感动,怀旧和思考。亚历山大很爱他的母亲,而他亲眼看到了母亲因目睹他的被捕而昏厥,所以他一直有一丝愧疚,他不愿母亲一下子承受那过去八个月的剧变。本来,他和家人热情的拥抱着新的生活,姐姐成为快餐店的职员并找到个西方的情人,他成为电视台的职员并和美丽的护士相爱。可是,为了母亲,他要回到过去,他要装饰一个对母亲来说美丽的谎言。和任何谎言一样,无论处于善意还是恶意,都会越陷越深,积重难返,家人也曾经试图揭示这个真相,但是面对母亲在这个幻象中的快乐与安详让亚历山大无法终结这一切。他与恋人,姐姐不断冲突,但是,谁又真能忍心看到一个已经很脆弱的妇女面对现实可能的震惊呢?他们最终一起来编织这个谎言,这个属于一个家庭的谎言,这个让一个崩溃的国家又存在了几个月的谎言。好几次,谎言看起来摇摇欲坠,特别是当克里斯蒂娜重新站立,颤颤的走向大街时,她看到了西德来的人,看到了西方的轿车,看到了路边的内衣户外广告,还有,她们那个年代的符号――列宁,一架直升飞机将一座列宁雕像吊起,从她眼前经过,而雕像伸出的手似乎在向她召唤,从一个逝去的年代向她召唤。看到这里时,我认为此时谎言将被戳穿,科内尔夫人将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亚历山大还是用更大的谎言蒙混过去。我想,此时是不是科内尔夫人已经知道了她生活在谎言中,只是,她明白了这是个善意的谎言,她不忍心把它戳破。为什么要把它戳破了,在这个谎言下,虽然亚历山大和他的家人朋友承受着压力,经受着折腾,但是,当他们在科内尔夫人的生日聚会上唱着过去歌曲的时候,当他们在昔日的别墅享受阳光的时候,我想就让谎言继续,当这片刻的欢乐荡漾于这个家庭时,什么政权更迭,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应该至少在这个平凡的家庭让路,为一个远比过去的政治谎言高尚的爱的谎言让路。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克里斯蒂娜在幸福中死去。
    影片的结尾部分充满了戏剧性,当亚历山大他们为过去的八个月编织谎言的时候,科内尔夫人事实上已经编织了一个超过十年的谎言,在昔日的别墅,亚历山大得知,自己的父亲并不是因为一个西方的女人离去,他们全家本来都应该离去,本来他们早该生活在一个此刻他们生活的环境中,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互相都生活在谎言中。在科内尔夫人揭示真相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她对那些过去的理想并不如她看上去那么坚信,而支持丈夫的叛逃也不是因为她对过去的理想有什么怀疑,只是因为丈夫因为没有入党受到了折磨,甚至我觉得她根本没有看上去那样对政治充满热情,她只是想呵护好她的丈夫和孩子。谎言无所谓善意与恶意,在揭开真相的那一刻都是残酷的,被“欺骗”的人都会是很受伤的。所以,亚历山大默默离去,他的姐姐发疯般的寻找那被母亲藏起的父亲的信件。我喜欢这部影片温馨而又伤感的结尾,科内尔夫人的离去是无悔平静的,她告诉了儿女真相,卸下了心头沉重的负担,她与失散的丈夫见面,是的,心愿全部了却,而亚历山大们的谎言也快被戳穿,那么还等什么,还是选择在最快乐的时刻离去,在善意的谎言中快乐的离去,科内尔夫人这样离去,在天空凝望善良的子女们。
    在片尾,已经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西格蒙德.吉恩出现在亚历山大眼前,面对昔日的偶像,那个威风的宇航员如今竟然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亚历山大充满了诧异与失落,童年的他曾经认为西格蒙德.吉恩是东德成为世界先进的象征,但是那是一个更大的谎言,这一幕充满了讽刺和象征意义,仿佛谎言是不可躲避的,而谎言拆穿后的失落也是不可躲避的。我们现实的人们是否也曾经生活在谎言中,面对过真相大白的震惊甚至痛苦,我们是否也在为他人编织着或善或恶的谎言。我不愿在这样想下去而陷入沮丧,因为乐观的看,谎言不总是狰狞的,就如生活在短暂的谎言中的科内尔夫人,善意的谎言令她快乐的在理想实现的记忆中离去,走的那么平静,那么满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981317.html

 5 ) 意识形态的成功诠释

     正如电影的题目所暗示的那样,这是一部与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即使电影探讨的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比如还包括了很大部分的从母子关系角度出发的对人性的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依然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最大的特色之一。
      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本身所包含的宽容,片中绝大多数对德国统一的描述是从民主德国的角度出发的,导演沃尔夫冈•贝克没有掩饰东德人,尤其是东德年轻人对东德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生活的反感以及对西德资本主义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的向往;没有掩饰东德人是如此普遍地想方设法逃往西德;没有掩饰西德先进与便捷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如水到渠成般不可阻挡地为东德人所接受。显然在这场双方都试图向对方展示自己才是最有利于人类的社会制度的较量中,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尝试一败涂地,但影片始终没有试图参与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枯燥的政治讨论中;没有试图去找寻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更没有试图自作聪明般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影片中唯一一次正面涉及意识形态的论述也仅仅是借西格蒙德.吉恩之口委婉地点出了“井底之蛙,固步自封不是社会主义,袒露胸怀,面向他人,同别国共处才符合社会主义”,并且肯定了“我们所信仰的(指社会主义信仰)总是鼓舞着全世界的许多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东德失败了,但影片并没有使我们认为东德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同样,西德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西德的一切就是正确的。也许对于大多数东德人来说,社会主义就像主人公阿历克斯儿时美好的航天梦一样,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梦想,影片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梦想的破灭以及为维持梦想所做出的努力。而对于这个逝去的社会主义梦想,人们对它的向往就像对宇宙的向往一样“那上面曾非常的美,就是离家太远了”。
      这已经不是谎言第一次感动我了,像《美丽人生》一样,被谎言欺骗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无需面对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差距,而编织谎言的人总能令人感动,影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儿子阿历克斯既是谎言的针对者又是谎言的编织者,并且对彼此相同的爱促使他们选择了用相同的方式——说谎来面对现实。当我们看到儿子阿历克斯费尽心思地找寻已经停产的东德食品,极力在母亲克里斯蒂娜的房间里营造社会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制的新闻节目化险为夷,虽然这些都是虚假的谎言,但编织这些虚假谎言的却是最真实的爱。影片最后没有交代母亲是否知道了真像,或许她最终知道了真像,但不想让儿子失望,或许她直到去世都相信民主德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又或许这一切对克里斯蒂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以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是儿子为她打造的方式接受了社会的改变,道出了那段隐藏已久的拆散了家庭的失败的逃亡经历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丈夫,而剩下的一切都像她的骨灰一样,随着灿烂的烟花消散在风中。
全片最具震撼性的镜头无疑是克里斯蒂娜看着直升机悬吊的列宁雕像缓缓飞过,直升机缓慢拖动的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镜头与雕像的双向运动使雕像或者说时代的形象更加高大与沉重。无需更多注解,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如此简洁地表达一个时代的逝去,以及这种逝去所带来的沉重感。
      影片编剧克里斯坚持认为“剧本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在影片中,谎言的目的并不是用来掩盖现实,而是用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接受现实。但是,影片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定的担忧,“真相本身也是一样令人怀疑的东西”,阿历克斯不能够用谎言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存在,即使是在一间房间里。当谎言成为一个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时,这样的社会终究是要消亡的。『L』

 6 ) 历史的伤害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短评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14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1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1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23分钟前
  • AC
  • 力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2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28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33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3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38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45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50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53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54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57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