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

HD

主演:张译,刘浩存,范伟,余皑磊,张邵勃,李延,于洋,刘云龙,常海军,曹瑞,唐孜悦,李晓川,于滨,王敏萱,宋家琦,杨铁城,王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秒钟 剧照 NO.1一秒钟 剧照 NO.2一秒钟 剧照 NO.3一秒钟 剧照 NO.4一秒钟 剧照 NO.5一秒钟 剧照 NO.6一秒钟 剧照 NO.13一秒钟 剧照 NO.14一秒钟 剧照 NO.15一秒钟 剧照 NO.16一秒钟 剧照 NO.17一秒钟 剧照 NO.18一秒钟 剧照 NO.19一秒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删减是致命一击,但好电影不会被埋没

看死君:电影终于可以放了,但世事早已时过境迁。犹记得2019年1月22日,在北京某家小酒吧初看完电影《一秒钟》的那个冬夜,我曾对着放映现场那块皱巴巴的投影暗想,等电影正式公映后,一定要去大银幕二刷。

当时,我们还悻悻然以为,与柏林电影节同岁的张艺谋终于又有机会在欧洲三大拿奖了。甚至,我早已在心目中将这部电影列为2019华语年度十佳。然而,当初这份小小的期许,就在仅仅时隔20天后,被铺天盖地的“🐔🌲原因”所淹没。

事到如今,努力“抢救”回来的《一秒钟》总算得以公映;但我却始终都没有力气去二刷。

或许有影迷会问,像张艺谋这样的国宝级大导演,难道真的就没有“特权”吗?我不知道。但我始终都觉得,恐怕正是因为“张艺谋”这个名字太过重要,才会如此“好”事多磨吧。

这些年来,尤其是在《三枪》之后,影迷们的各种声音便此起彼伏。比如“希望老谋子别再拍烂片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看张艺谋”。再比如“求张艺谋再拍一部《活着》这样的电影吧”。

豆瓣评分最高的张艺谋作品:《活着》9.3分

而在我看来,《一秒钟》可能就是近20年来,张艺谋的作品履历当中,气质上最接近《活着》的一部。更何况,《活着》毕竟是改编自余华,而《一秒钟》完全是张艺谋自己的故事。

如此流露真性情的张艺谋电影,还能等到下一部吗?身为影迷的我们,自然都心怀着希望;但我们也都心知肚明,即便老谋子依然身体硬朗,但终究已步入古稀之年。

作者| 多尼达克

从去年突然宣布撤出柏林电影节,到上映前夕又以“🐔🌲原因”被取消金鸡奖首映,张艺谋的新作《一秒钟》在经历种种不可抗阻力之后,终于在上周五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这部2018年便已基本完工的电影,即便打着“国师张艺谋作品”的旗号,在面对内地电影✂️时也不得不低头妥协。对比过去的风光无限,张艺谋获得的此番待遇令人唏嘘不已。

过去几年华语影坛的格局并不让人乐观,作为门面的几位资深导演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停滞或瓶颈期。

港台地区侯孝贤、王家卫都选择暂时退居其他职位;内地第五代导演要么早已偃旗息鼓,要么便是像张艺谋、陈凯歌这样在商业片这条路上持续地碰壁;第六代仍旧无法突破受众,而即便新人辈出,也没有强势到足以使影坛换血的地步。

好在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接下来的几年里,头部导演们都带着自己的重磅作品回归。《一秒钟》即是张艺谋在大场面商业片后回归自己最熟悉的叙事的首部作品,它之于张艺谋、之于第五代,乃至之于内地影坛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影《一秒钟》的表达是严肃且沉重的,但张艺谋并没有打算以过于宏大的视角展开。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并不复杂,冲突主要聚焦在从劳改农场偷跑出来的张九声、为弟弟偷胶片的女孩刘闺女、资深电影放映员范电影三个角色身上。

张九声从劳改农场偷跑出来的理由很简单:看女儿。他从信件中得知女儿出现在了22日的新闻简报影像当中,于是冒着被处罚的下场长途跋涉,只为到电影院里与“女儿”见上一面。

新闻简报的根本性质是国家形象宣传,它随电影胶片辗转在各地放映。由于简报有日期时效,因此错过这一轮的放映,张九声便将错失见女儿最后一面的机会。

刘闺女和刘弟弟是身世悲惨的孤儿姐弟,就连他们的名字都是别人给随便起的。由于不小心毁了借来的胶片灯罩,刘弟弟遭到附近恶霸小孩们的恐吓,被吓得神经紧张,躲在家中不敢与外人见面。刘闺女为了解决灯罩的问题,选择去偷放映的电影胶片,却没想到这个过程被张九声完整目睹。

相较于张九声和刘闺女,范电影在影片中的定位是暧昧的。这是一个用理智权衡着自己的利弊,但又良心未泯的角色。

他为了捍卫其不可撼动的放映员的地位,可以向保卫科告密张九声;但在张九声被抓捕后,他又冒着被谴责的危险,将简报中有张九声女儿影像的胶片剪下来送给对方,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胶片灯罩送给刘闺女。

张九声与刘闺女的冲突在于,刘闺女偷胶片的行为将会导致电影放映被取消,张九声将失去见女儿的机会。张九声与范电影的冲突在于,张九声是逃犯,而范电影的工作和利益不允许他包庇逃犯。三个角色彼此牵制。

作为“残片”的《一秒钟》

仅仅是从现有的公映版本的市场反馈来看,国内大部分观众似乎对《一秒钟》并不买账。从周五公映至今,该片的票房走势极不理想,猫眼最终票房预测仅有1.4亿,豆瓣也从开分时的8.2降至7.9。但也不乏有将《一秒钟》奉为张艺谋过去十年最佳作,乃至于奉为张艺谋新千年以来最佳作的声音。

这些反馈牵涉到《一秒钟》的重要问题:删改。由于内地电影✂️的不可抗力,这部几近波折方得上映的电影,被迫删减和修改了几个重要的情节。

在当前的院线版本中,观众对人物是不相信的,尤其是张九声的角色。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从劳改农场逃出、在电影院里反反复复地看新闻简报,只为了一个停留在女儿身上的一秒钟的镜头,这些行为可以被理解,但显然是“过激”的。

只有当我们知道原版中交代了女儿已经去世的关键事实时,张九声看似过激的行为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人物由此获得了可信度。影片中那几个原本应该高光的段落,都因为正中要害的这个删减而变得意图含糊不清。由此可见,删减的破坏力对本片可以说是致命的。

是情书,也是唁文

在豆瓣上,关于对《一秒钟》如何定性的争论不断,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作为电影从业者献给电影的真挚情书,也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返璞归真回到第五代起点,对时代之痛的反思。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在影片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它们并不矛盾。

的确《一秒钟》有着张艺谋对自己从影经验的追忆,这在该片宣发时强调的“放电影”和“看电影”上均有体现。片中那些对看电影充满无限热情,为了看电影主动参与清洗胶片、坚守在电影院里等待电影的无名小卒,以及在放映室里挥洒汗水、大摆高超技艺的放映员范电影都是印证。

影片所要强调的明显并不是“看电影”,主人公张九声要看的是简报里的女儿,刘闺女要的是胶片本身,范电影只是恪守本职工作而已。因此,倘若不是出于抒情和热爱,张艺谋大可选择删繁就简直入冲突。

对时代之痛的反思是第五代电影人永远无法逃逸的主题,这种共名状态的创作氛围,已然成就了第五代在中国电影史上难以被超越的辉煌成就。作为张艺谋回归第五代电影人创作主题的作品,《一秒钟》的内涵甚至根本不需要加以猜测,来自于内地电影✂️制度的诘难已经替电影抢先回答。

如果说“《一秒钟》讲了什么”已经是一件没有多少悬念的、几近公开的事情,那么这部作品更有趣的地方便是在于它如何进行讲述,即写给洪流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唁文的写法。张艺谋这次并未像《活着》那样直接,而是用一个抽象化的角色“张九声的女儿”来概括时代下的人的宿命。

张九声的女儿从未真正出现在影片当中,她只是作为简报里仅有的一秒钟影像、角色的对白及胶片里的几帧画面而存在。

为了洗清父亲罪名带给自己的影响,女儿在不属于自己年纪应该承受的劳动中意外身亡,直到最后印有女儿的那格胶片消失在令人绝望的沙漠之中。这个角色始终都是无声的,而这便是那个洪流时代下人的宿命。

张艺谋的妥协与坚持

和大多数电影人一样,在与电影✂️对抗时,张艺谋终归还是妥协了的。他当年的《活着》便是在对抗中妥协的结果。这部电影规避了余华原著中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结果却仍旧是在国内坐冷板凳。

1994《活着》

如今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一秒钟》,同样也是张艺谋妥协的结果。这个结果注定了电影的破碎残损,观众没有义务为这样的结果买单,观众在看电影时也没有义务去了解被删改内容。

但我们不能光看到张艺谋的妥协,同时也应该看到妥协背后的张艺谋的坚持。《一秒钟》可以视为妥协于✂️的结果,但倘若没有张艺谋的坚持,观众甚至看不到这妥协的结果本身。

在这个记忆可以被人为篡夺、人的情感和意志可以被宏大叙事裹挟的时代,所有作古的历史都有可能成为娄烨电影里“会过去,被忘记”的东西。历史的真相需要源源不断地被提起。

因此,在电影✂️面前作出妥协的《一秒钟》,我们仍然将它视为一部勇敢的作品。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一秒钟:兴观群怨,艺之谋

历经长达两年多跌宕起伏的舛难波折,张艺谋新片《一秒钟》终于惊险上映。这是在《长城》的商业爆米花和《影》的风格化权谋之后,张氏再度回归现实主义题材,且又是他最拿手的年代戏,很难不让人抱以极高期待。

尽管审查原因带来的删改对影片横加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尽管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本片失之小品化的平淡轻巧,但两度观赏后,我却依然肯定这是一部赤诚精湛、富于勇气、耐人寻味的苦心之作——若非不可抗因素,必定可以称之为一部杰作。

毫无疑问,《一秒钟》的故事是简明的:上世纪70年代,一个由于被人“整了”而在农场劳改的犯人,因为想看一眼多年未见的女儿的影像,不惜冒着风险出逃,跋山涉沙去看一场电影前加映的《新闻简报》。路上,他和孤儿刘闺女、放映员范师傅不打不相识。他最终看到了实际上已经故去的女儿的样子——虽然那只有一秒钟,而后,他安然就捕。

整个故事线的时间非常紧凑,掐头去尾,实际上发生在两天两夜之内。这也是张艺谋从影以来故事线最短的片子。同时,影片场景高度集中,基本除了大漠戈壁就是那座影剧院,带有极简主义意味。

然而,我们却绝不能说这部电影是简单的。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文本、影像、表演以及影片自身浮沉命运与当代中国政治文艺环境的互文意义,这部电影都“不简单”。

暴力的时代与时代的暴力

影片开头,便是张译饰演的逃犯从苍茫的大漠中“走向”观众,他衣衫褴褛、面庞黧黑,在烈日之下步履匆匆,从白昼走到了夜晚。这样的画面和人物即时便引发了我们的兴趣:他是谁?他为何而来,因何焦灼?

这让我想起张氏另一部亦是近似开场的影片,他的名作《秋菊打官司》。巩俐饰演的农妇秋菊也是这样一步步地从景深处走到观众面前。不同的是,秋菊是从一片喧腾的当代乡土世俗中走来,而逃犯则是从70年代被尘封的那段中国人都了然却又不可说的特殊历史中走来。这当然也相应指向了不同的依归:《秋》片意在展示,而《一》片意在寻回:逃犯寻回亲情,观众寻回被遗忘的历史。

然而,寻回之路必要经历重重险阻。逃犯的第一重阻碍便来自这个不期而遇的“刘闺女”——她明明该是柔美灵秀的“闺女”,却一副男女不辩的样貌,举止甚至比男孩子更嚣张粗野。这当然是她孤儿身份缺乏管教的后果,却亦是那个年代“父子相仇,夫妻相离,人伦异变”的绝佳暗喻。而同样,她身上所展现出的笨拙的蛮横,既是出于“偷到胶片,制成灯罩”从而免于霸凌的自保,却亦不过是那个年代“道德崩解、暴力盛行”的大环境所蒸馏出的一滴同质之水。

比起结尾处崔干事一干人等的狂殴滥打,这种属于特殊年代的暴力在另外两个段落中体现得更为沉郁深刻:

一是逃犯与刘闺女初初交手、抢夺胶片的那两场无声的沙漠追逐戏,暗蓝夜色中,两人的沉默正是时代的压抑噤声,逞凶斗狠成了仅剩的交流与表达。

二是被逃犯两次造访惊吓得几乎说不出话的刘弟弟,这个神经质儿童当然是可笑的,却着实是怆痛的——那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以闯入家门的时代,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一个无理可讲的时代,一个几乎毫无保障的时代,一个可以被吓成那样的时代,他唯一的应对只有一句涕泗横流的“你是坏分子”。

与此形成有趣对照的是“暴力”之为物在主角逃犯身上的体现。据他所言,他被羁押在农场进行劳改的罪名正是“打架”,然而从为刘闺女和刘弟弟出头时与红小将们笨拙的斗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其实根本并非打架的行家里手。无功而返后,只能解嘲地嘟哝着“还不是你们二分场的人拉偏架”。他甚至是有些怂的。

再通过精明的范电影所下的论断——“你这是被人整了”——几乎可以断定,他劳教的原因或者仅是与人冲突,却被强扣了暴力制造者的帽子,因而展开了惨痛的命运。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刘闺女“你以为你能干什么?”的诘问时,他歪过头痞里痞气地答道:“不就是打个架吗?”这实在是一种破罐儿破摔的控诉:我不过是打了架,就要面临如此灭顶的灾祸;抑或,既然已被定名为暴力,何不将虚名坐实?

逃犯真正暴力的时刻来自于临近结尾处对抓捕人员们的飞蛾扑火式的反抗。彼时他已经看过了女儿,心愿达成,再无顾虑;彼时他的善良仁义再度被唤醒,不忍独留弱女子经受摧残;当然,彼时他也心知自己无路可退。于是他毅然纵身跳入暴力的漩涡,以“冲我来”完成对自己作为有良知的人的身份的确认。在那一刻他才是银幕之内与银幕之内的银幕之外的英雄儿女。

我想,这不仅是逃犯的反骨,亦是从那个年代隐忍走来的张艺谋的反骨,尽管它可能是迟来的、温吞的、带了几分胆怯的。这是中国式的反骨。

生活的权力与权力中的生活

范伟饰演的电影放映员范师傅是影片中另一重要角色,也是最充满张力最值得咀嚼的角色。

作为一个技术精湛手艺扎实的电影放映员,工作多年从未出事故,且拥有独门绝技“大循环”,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他得到了群众超乎寻常的礼遇和尊崇。他享受着这一切并以之为豪。

事实上,某种程度上他掌握着放映机就等于掌握着权力。他可以决定放什么,决定放或不放,决定什么时候放、放几遍。他可以发号施令,指派任务,并总能一呼百应。在被逃犯以刀胁迫强势反转之前,几乎所有的镜头里,范电影皆处于画面构图的中心,这即是对其“权力”的视觉确认。

然而,他的头上却始终悬着一朵阴云一把利剑。这种压迫感表面上来自于一个随时可能取代他的人——意图通过哥哥的关系成为新放映员的杨河,实际上则还是来自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人人自危的时代环境:仅仅因为一卷胶片运送过程中的小失误,他就极有可能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而骤然从神坛跌落,一无所有甚至成为另一个劳改犯。

这就是为什么每每遇到一点关于电影胶片的异样,他都会异常警觉,破口而出一句“谁派你来的”。在他的潜意识里,一定是有人居心叵测,一定隐藏着什么别的阴谋。他既有万般荣耀加身,却依然那般胆战心惊,因为他的权力其实归根到底只是一把薄薄的保护伞,失去了它也许就葬送了全部生活。这两者之间没有过渡与缓冲,要生活,就得有权力,在权力中,才能好好生活。何其荒谬,何其悲哀,可这就是万千中国人的宿命,这样的情形到今日有无改变,我不敢说。

深谙所谓“整人哲学”的范电影先下手为强,在傻儿子误毁胶片之后,立刻乔张做致地表示“电影放不了了”,激起群众情绪,忽又话锋一转,“可以抢救”,条件是所有人统一口风,把事故责任推到杨河身上。就这样,他与群众通过“看电影”结成利益共同体,而杨河则转为共同敌人,傻儿子的错失被掩盖,他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这场闹剧究竟是何种运动的模型复现,相信观者自明。至于接下来那场声势浩大的“抢救胶片”行为艺术,到底有几分是真需要,几分是对自己权力资质的展示,亦是见仁见智。

范电影显然有张艺谋自身的投射。张氏曾自陈,早年在陕西农村插队时,惧怕因出身不好而被集体抛弃(此处亦可与片中范所言“这一卷胶片怎么就脱离集体了”相对照),遂在村中每家门户上画上毛主席像,且要比别人画的更好、更鲜亮,才不致沦为无用之人。

张氏的画画恰如范电影的放电影,是无有他途之下对于舆论宣传公权力的一种依附和借用,只有如此方可确立自己的身份,方可保住生活乃至生命。

片尾,范电影面对崔干事等人唯唯诺诺窝窝囊囊,低声下气地争取不被他人替代,终于曝露了自己渺小悲哀的本质。原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权力之上仍有权力。而张氏不过是想要拍一部电影来自我表达,已经隐去棱角,却竟仍要面临重重审查刁难,险些禁映,两者处境,又是何其相似。

兴观群怨,艺之谋

《一秒钟》值得留意圈点之处甚多,片文只语难以尽述。这里还想再特别说一些感受。

一是张艺谋在本片中的导演技法和风格。

我喜欢它的简约和质朴,一组简单的人物关系,几个简单的场景,紧凑的故事线,却因了对景别精密准确的设计,对空间关系老辣的处理构建,及对光线色调(蓝-黄,冷-暖)的控制表现,而在视觉上显得饱满充实,有条不紊。

《一》片也是张艺谋配乐最少的一部电影,仅在2-3场沙漠戏中有青海花儿乐曲作为无源配乐,很出色地营造出了那种枯涩苍凉之感。我也喜欢所有那些有关沙漠和奔跑的镜头,尤其是风沙掩埋胶片一幕,说不出的沉痛与憾恨,让人想起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

二是片中所放影片《英雄儿女》与电影人物的巧妙互文。银幕中的银幕上,一派慷慨激昂的家国情怀,是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嘹亮炽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儿女;而银幕中,却尽是灰不溜秋的小人物:被整的逃犯,如履薄冰的放映员,失祜的孤儿,吞了清洗剂的傻儿子,还有那些面目模糊的群众。这是讽刺,却亦是必要的补充。毕竟时代的主体,永远不是前者。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氛围里,竟然多少又有些“不相宜”了。

张艺谋被冠以“国师”之名,虽是戏谑,却不能不说是恰如其分的。中国传统儒家式文艺在美学与社会功能层面的最高价值取向,历来被认为是《论语·阳货》里的“兴观群怨”四字,《一》片事实上是这一标准的绝佳注解。

兴,情感之触通与投射。在片中是足以令观众动容的逃犯对已故女儿的深情牵念,刘闺女对幼弟的保护、对父亲的思念,亦是所有观众对英雄儿女的至诚顶礼——包括崔干事等人。凶恶的纠察员和被缚的男女主角一同观赏电影,却留下全然不同的泪水的画面,势必成为华语影史经典镜头,这才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观,观风俗之盛衰。张艺谋完美还原了物资匮乏精神贫瘠时代国人对电影近乎疯狂的热爱,“狗日的能看一夜”,尽管那是别无选择的热爱。一种足与今时今日相对照的历史备忘录。

群,合群以教。在片中是四邻八乡的群众汇集一堂接受英雄事迹之洗礼,在当下是观众对历史与国人生命苦难的体认和反思。

怨,怨刺讽谏时政。想必这无需多言。可惜囿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份讽谏本应更加有力。不过,顶顶吊诡的是,或许影片本意乃是刺他日之政,历经一番荒唐波折,竟无意间又构成对今日之刺。如若作为意识形态史的研究样本,此般双面镜式的丰厚意涵大概称得上是一种幸运,然而对于一部作品一个作者,我们能给予的只有一声叹息。※

 3 ) 千审万查一秒钟

看完《一秒钟》,我头一次,冒出给张艺谋作品打五星的冲动。其实,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一秒钟》有一串问题,是会被扣分的,与完美无瑕、回味无穷的五星电影无法划等号。

我也同样说过:只要一部中国电影出现了“技术原因”,那么,我出于同情分,随手加上一颗星,也是很常见的操作——无论是《少年的你》或《八佰》。面对无理不公,人就是如此不客观。

《一秒钟》有可见的删改痕迹。对很多人包括张艺谋而言,它都不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无论创作初心还是柏林退赛版,事实上我也接受导演在创作阶段的自我妥协)。主人公为了看女儿新闻简报镜头,一秒钟。观众和创作者则心知肚明,他们早已错失了更多的分分秒秒,千审万查。 刘浩存的问题,是她从声音到外型都不太成立。倒不是说,她抹了一脸锅灰,就不像个流浪儿,也不能孤星泪了。先于电影,《一秒钟》是一部跟时代有关的电影。无论时代怎么隐遁,没有字幕、没有讯息,只要张译一出现,在西北风沙里苟延残喘,随时可能暴尸荒野,那么,观众都首先应该去翻译这一层信息,否则,整部电影就无法成立。

这个问题,后面还会展开说——简单来讲,假小子刘浩存身上,她没有吃过大苦,不时被农场浪荡儿饱以老拳的孤儿怨。她太现代了,不是八九十年代与六七十时代的差异,而是新世纪的时髦气息,精致,错入,与大西北的黄天厚土的不搭调。

光是这两点,就导致《一秒钟》很难成为五星佳片。甚至群里有小朋友疑问,电影看下来明明很安全,怎么就“技术原因”了。 答案就是,这部电影从属于张艺谋的“文革宇宙”。从《活着》,到《我的父亲母亲》,到《归来》,再到《一秒钟》。就好比,如若今天再拍摄《归来》,《归来》也恐怕不是那部《归来》。而事实上,我甚至并不喜欢《归来》。

出于现实原因或宣传把控,《一秒钟》被一些声音,往对电影的爱(影迷体悟),对胶片的痴迷(范电影这人物以及数字格式取代胶片拍摄放映)方向带。这是安全的口径说法,也容易让另一些人将片子当场掩埋。

张九声所渴慕的一秒钟电影,并不是真的爱电影。它甚至不存在于《英雄儿女》正片,而是新闻简报,第22号。刘闺女为一盒胶片,以命相搏,她要的,同样不是电影。对于看过太多遍的《英雄儿女》,她索性坐在影院外头,也并不想看。一丝不苟,自我要求高的范电影,看起来终于是《天堂电影院》之类阿尔弗莱德放映员角色化身了,可惜,他同样不是爱电影,而是想保住放映员这一职务,光束亮起,人生满足。

那么,二分场群情激昂的人民,作为昔日中国电影普通观众的化身,它们是热爱电影的吗?对这样的电影,我认识它应该加一个问号,大大的。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那段特殊时期,普通人是没有条件,也不允许热爱电影的。真正的全民热潮,要开始于浩劫之后。况且,也并没有多少影片,能作为被选择的集合。看电影之所以神圣,在于它跟偶像崇拜一样,是需要仰着头,不应该发声,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被放大的图像信息。

我们甚至不需要拿《英雄儿女》的演员遭遇来做时代注解。相反的例子是,当专业影迷刨根究底,发现电影院所放映的电影,居然是掉帧的数字化DVD,而非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底片放映,他们不乏愤怒与失望情绪。 可是,这种疏忽冒失,不恰恰说明了张艺谋根本不是缅怀胶片。有人还是不信,张艺谋口口声声,对着一轮又一轮记者都在说胶片,你怎么就认为不是了。

我认为,《一秒钟》是与胶片有关,但真的与“胶片”无关。因为那一秒种,被剪下的两格底片,与作为电影片目的《英雄儿女》毫无关系,反而是浓浓政宣意味的滚动播报中,猝不及防的个人信息。看到张九声和刘闺女被五花大绑成Kappa状,保卫科的壮丁们还对着银幕滚热泪,如果你无法从这一幕解读出痛彻心扉的时代惨痛,那么,《一秒钟》就会被误解为虚情假意还表错情。 作为一名观众,只有待到获知张九声(坏分子)、刘闺女(孤儿怨)和范电影(为保住放映员一职)道出各自的人生故事,方能体悟尽管电影观众数以百千计,但只有被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当做一小个体来审视,彼此愿意互诉衷肠。同作为电影观众的你,我,他,我们的故事,才能够打动到其他人,否则,所有人只会是被主旋律电影,革命浪漫主义吸纳进去的活动脸谱,移动纸板,抢扛下一个如山重的大包。

为了看电影和偷胶片,张九声与刘闺女互下狠手,刘闺女被无情围殴……动物凶猛般残酷,暴露了那个时代的冷漠和人人自危。这些东西,如两格胶片,被掩埋在了漫天的黄沙厚土之下。埋掉的,表面上是胶片,其实,是那活生生,还有大好青春未开展的人。

那是一个人人身负重物的年代,肩膀上的,思想上的,意识形态压得人抬不起头——即便是在抬起头来电影之际。人们之所以表现得爱电影,是因为在那样的场合之下,大家是安全的,是政治生活以外的喘息角落。 在叙事上,《一秒钟》是典型的单线推动——张九声要看电影,双线交叉——护电影和偷胶片的人,多线交织——抢救底片并完成放映的范电影加入,最终是个人再次被集体的天罗地网擒获打倒,头破血流。

张艺谋活用了他的视觉奇观,将胶卷底片,卷成羊肠子,又是清洗,又是擦拭,又是晾晒。这是陕北老农祈雨求神盼收成的眼神和集体行动。

尤其是范电影拿出他的绝技大循环之际,也是张九声的落网之时。尾声处的循环,似乎将会滚动放映,不止不休下去。电影被两年后的字幕提示打破,但需知,柏林退赛版是没有“两年后”的,刘闺女在风沙中,扬起了一片报纸,或者她拿到了掉落的胶片,都无以告慰张九声。

同样是在这处结尾,张艺谋让观众又回味了一把《黄土地》和《我的父亲母亲》的神韵。

朋友间也提供了一种说法,“两年后”那段故事,同样佐证了“女儿已经不在”。回去寻找遗失胶片的张九声,显然不顾大自然定律。狂沙十万里,要找回女儿存在过的证物和遗物——两格胶片,绝无可能。至于解读出胶片放映被埋入土里的浅层意思,完全可以。

看电影这件事,剧本故事一直是观众最关注的部分。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被迫关注电影以外的故事,去脑补、还原、想象,不知不觉,就盖过了对原片的欣赏。纵然如此,《一秒钟》依然是部好电影。

一秒即永恒(痕)

 4 ) 历史群像里的一粒尘埃

《一秒钟》几乎可以确定是张艺谋职业生涯最好的剧本之一。影片从片名到情节安排了一系列微言大义的比喻,这些场景太耀眼,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一秒钟”既是女儿留在人世最后影像的时长,也概括了动荡年代的一瞬间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微不足道的分量。同样微不足道的还有那一瞬间里的每个人,随着时间流逝,女儿的胶片埋葬在沙漠里,她的笑容也在历史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融入庞大而沉默的历史群像。

影片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内展开,编剧技巧尽显古典风范,只用简单几个人物就构建了厚重的戏剧张力,四两拨千斤展现特殊历史年代的社会风貌。影片的主线是张九声寻找女儿最后的影像,不是直接控诉,而是聚焦大时代下普通人的无奈、无力和无助,这种无助感通过张九声台词“14岁的孩子,争什么啊”直接表达出来。试想如果这是一部慷慨激昂的电影,他的台词可能会是痛骂卡车司机或者发誓讨回公道,但张艺谋和邹静之没有这样写。

张九声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影片围绕张九声构建核心戏剧冲突,另外两位主要角色范电影、刘闺女分别和张九声建立强人物关系。影片以张九声一人闯入沙漠开场,以张九声和一群人离开沙漠结束,结构设计精巧。影片以张九声追寻第22号《新闻简报》女儿最后的影像为主线故事。

《新闻简报》是地道的舶来品,和电影艺术同时期诞生,由法国电影制片人夏尔·百代在1897年于英格兰首创,一开始是在音乐厅放映,随后进入电影院,并且传到西方各国,在电影开场前放映。好莱坞黄金时期一些电影、音乐会、舞台剧多用的剧院在《新闻简报》之前还会有驻场艺人弹奏管风琴唱歌。随着电视这一更直观迅捷的新闻媒介的普及,《新闻简报》逐渐失去价值,于1950年代后期在美国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新闻简报》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摄制,每期10分钟,地位相当于电视机尚未普及时期的《新闻联播》,随着时代发展,电视逐渐成为我国普通家庭标配电器,《新闻简报》于1993年播出最后一期,寿终正寝。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当年的《新闻简报》不可能像如今的社交媒体报道突发新闻或者直播,只能报道预期事件或者不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比如就职典礼、体育比赛、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后续等等。《一秒钟》里《新闻简报》播报的学生到粮店体验生活属于预期事件的报道。

追忆逝去的亲人不算特别创新的电影主题,但《一秒钟》结合了《新闻简报》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事物,创造差异化的审美体验。由于《新闻简报》的官方话语属性,它和真实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间离效应,加剧张九声内心女儿形象的陌生和悲凉色彩,和故事主线相得益彰,起到1+1>2的效果。

影片精彩片段之一是《新闻简报》由于胶片临时修复,不能马上播放,范电影征得现场观众同意,先播放了正片《英雄儿女》,结尾处才播放《新闻简报》。这就为张九声接下来要求持续观看女儿的影像创造条件;如果开场就是《新闻简报》然后播放正片,情绪的割裂导致剧情需要额外的推动力促使张九声要求重新播放《新闻简报》,一气呵成顺其自然的故事将不得不被斩断。

张九声一头扎在放映室小窗里,观看范电影专门为他播放的《新闻简报》,沉默半饷,范电影摸不着头脑,张九声方才缓缓退回放映室,泪流满面地坐下,感叹女儿只是14岁的孩子。本片极少主动说教的镜头,极其注意留白,不到情绪即将满溢的时刻不会轻易推进故事,注重台词戏剧化的真实感,此处即是一例,范伟和张译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提升了故事的忧伤情绪。

虽然范电影只是影片第二主角,但他作为典型顺应时代的人物,内心还留存一点善良,表现人性之复杂,比一根筋的张九声更有层次感。他在傻儿子弄坏胶片之后,号召围观群众把责任推到胶片押运员身上,在群众面前摆出电影放映员的架子,都是特定时代阶级社会上行下效的痕迹。但他对电影的热爱又是赤诚而热烈的,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一线岗位,胶片修复和剪接技术上乘,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技术型文艺工作者。

范电影举报张九声还顺便争取革命英雄对自己饭碗的支持,有沽名钓誉之嫌,但他同情张九声遭遇,私自剪掉两格胶片,冒生命危险临别赠与张九声。重新剪辑过的胶片会有明显的剪切和粘贴痕迹,下一分场的同行稍加注意就会察觉,作为电影放映员范电影不会不清楚,但是他明白这节影像对张九声的意义。这一激进举动让范电影除了承载影片喜剧功效之外,还在艺术创作层面与张九声做对比展现截然不同的情绪,张九声是无奈和灰暗,范电影是叛逆和反抗。

刘闺女是影片两位中年男性角色的调剂,也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推手,更是张九声女儿生命的延续,具备关键性的象征意义。因为有她在,影片前半段争夺胶片段落兴味盎然,故事后半段没有走向完全的绝望,而是在暗夜中留下一丝光明。

你能从影片里看到多种类型风格,喜剧、悬疑、默片的融合,无缝衔接没有违和感。大量场景没有对白,用镜头推进故事,有助于观众不受打扰沉浸在影片喜剧且忧伤的情绪里。一百多年前电影诞生之初默片时代的视听语言,在今天的电影里还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前人的底蕴和积累总会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遗产,这是张艺谋对电影艺术深刻理解力的体现,也是电影艺术百年之后仍然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5 ) 张艺谋导演生涯最烂的文艺片作品。

怎么说呢,我不喜欢的电影,我很少会刻意写影评批评,一般喜欢的才会写,毕竟就好像食物,你喜欢吃的,赞不绝口,难吃的,一句两句就可以囊括。为烂片写影评,其实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张艺谋的《一秒钟》,也不是简单的好烂的范畴,还是多聊几句,非影评。 首先,《一秒钟》这个故事是崩塌的,老谋子喜欢用特殊时代作为背景,这种创作技巧其实是双刃剑,电影版《活着》其实比余华的原著要讨好审查太多太多,但是仍然没有受到审查的青睐,但是为张艺谋带来享誉世界的生于。很多人喜欢电影《归来》,但是实际上,《归来》也有《一秒钟》问题的端倪,就是把剧情的核心冲突,给到那个隐喻的时代,把人物的悲剧,隐身在时代里,另外我说过很多次,《归来》只有巩俐的神演技,陈道明老师真的是戏剧演技,电影演技还是太刻板而浮夸了。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非常喜欢陈道明,但是他演电影的演技,一言难尽。最有演技风格代表的,就是《无间道3》。 电影是这样的,我们在看电影,需要一个理由,也就是如何从走进影院,坐下来,到融入故事,最后共情。张译这条线的故事,虽然有剧情的阉割,但是从报道幕后补充的细节,仍然不足以让我们有所共鸣。对比《天堂电影院》多多最后的那个神级彩蛋,它的呼应是非常细腻,朴实且厚重的。张译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是这一次张译实在缺乏对手的互动。范伟的演技不遑多让,但是角色和台词的设定,喜剧不合时宜,完全游离在电影风格之外,你看范伟的表演,就感觉在春晚小品《卖拐》的部分。这种跳脱感,立马让角色有了既定印象的侵袭。这在范伟以往的电影作品里,是罕见的。 好比什么呢?邓超演张译这个角色,突然在剧中唱“无敌是寂寞”,或者喊一句“we are family”。 范伟老师这一次的表演,真的是很差。 小女主的演技就不说了,青涩,游离于张译范伟之上,而且从预告片就感觉隐隐出戏的造型,虽然顶着鸡窝头,也做脏了脸部,但是整个手部的皮肤,一眼就是富养家庭的孩子。张艺谋选角向来精准,不管是巩俐,章子怡,董洁,周冬雨,都有一双会演戏的眼睛,但是这一次的小女主,眼睛清澈到,不谙世事,完全不符合这个角色的人物设定。 真正遭受苦难的人,眼神里的纯真,是有忧虑和忧郁感的。就好像当年希望工程那张有名的大眼睛照片。小女主这个角色,需要有光的眼神,但不是毫无故事和磨砺。 我是非常期待张艺谋的新片的,前几天我还说国内的观众对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等导演太苛刻了,没有想到今天张导就用这么一部作品打脸我。 这部电影不是烂不烂的问题,而是剪刀手让它支离破碎,而张艺谋的自我时代迷恋,同样让审美和表达支离破碎。 除了张译的表演,其他的几乎一无是处。

 6 ) 短暂的拥有,无尽的苦涩

不知道我是不是这样看电影的最后一代——

暑热难耐的夏天,熬过漫长无聊的白日后,我和村里的大人小孩们一起,扛着条凳、拖着藤椅、夹着小板凳,像泥鳅一样冲向隔壁村……听说那边来了放映队,大大的白色幕布已经拉起,可是天已经黑下来,晚饭只能糊糊扒两口。我们要抄最近的小路赶在电影放映前到达,人们打着手电筒,远光照着长而狭窄的田埂,近光照着脚下,一个挨着一个小碎步通过。我闻到有人冲完凉湿漉漉的头发香气,也看到黑暗中摇曳的花裙子,她们煞有介事做好准备,而我什么都没有……但是紧追急赶中我看着漫天星光,依然感到充实。手电筒的光照到老远,夏夜奔忙的小虫、漂浮的微尘,伴着蛙叫蝉鸣都近在眼前;而我们好像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做一件伟大的事。

那件事就是看电影。

三十年后回想起来,已经是一场梦。比白色幕布更让人渴望的,是通往露天放映场的路,就像旅行将要出发前,新的学期开始前,让人跃跃欲试。可是观众们实在是被动的,坐在位子上,等故事开始,把自己的心交给银幕里的人,任他们逗你笑让你哭,结束后毫不留情的收场,最后留下你坐在座位上,眼泪还没有干,嘴角还没收敛,只想留在故事里,再看一场。

《一秒钟》散场后,空荡荡的电影院只有我一个人。三重故事折叠在我一身,既有张译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也有我在现时现刻空荡荡的电影院里,更有那个三十年前的我在空荡荡的露天放映场。我不知道为什么感到难过,是什么打通了我迟钝的神经让我感到酸楚。但我被这三重“电影散场”牢牢锁住,就像被平静而深邃的湖水包围。

看完电影的心总是很难和人分享。尽管看电影的当时——就像电影里的人一样,就像我们看的无数场电影一样,和很多人一起在看——但我们总感到只有自己在看,只有自己在体会,笑或泪,都是自己吞下自己收藏。

《一秒钟》对我就像一把钥匙,要解一个谜。这个谜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什么爱看电影”、“我为什么爱看电影”、“他为什么爱看电影”……可是越解就越像剥洋葱,剥到自己两手空空满面泪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答案。

或许是答案太残酷。

无疑张九声是为了女儿。

可是简简单单一句“为了女儿”,又多么难解释那种执着到底的癫狂。张译在许多电影里都有上不封顶的执着,最近的是在《金刚川》。如果人们带着发亮的手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间隙总是忍不住打开微信,稍微抬头看一眼他的嚎叫,他就会像互联网初代人们嘲笑马景涛的咆哮那样可笑——他为什么要这样疯狂?

但凡你带着一点点不认真去看电影,他的行为都像疯子般可笑。可是那种可笑细想起来恐怖至极,最后我似乎感受到了——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什么。

是的,这个重要的细节被删减了。他的女儿已经死了。他的执着不再好笑。

他走上千百里路,冒着渴死、热死、被风吹跑、被人打晕、回去还会被惩罚致死的危险,走了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电影,像一个疯子。可是只有在你知道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什么的时候,你才能理解那份执着。他只因这份简单的执着而活着。

假使我们不能理解一个父亲在那个年代的心,不能理解一个劳改犯,也不能理解一个物质精神匮乏的人,甚至不能简单理解一个见不到女儿的父亲——我们只要想到自己曾经丢失的手机、忽然一切文件都消失不见的硬盘,再也想不起的密码账号——一段段封存的记忆被大片大片抹去,我们可能忽然感到被电击、感到窒息,我们明白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在体味那份失去时,我感到的苦涩更多来自我作为母亲的角色。仿佛我也带着无限懊悔与遗憾活在这个世上,因为我离我的孩子总是那样遥远,我总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她的成长,当我想起她时,就像张译那样随口说出“噢那年她才八岁”,转眼这已是十四岁。

我所感受到的苦涩来自于无法抵抗时间的流逝。即使我不知道故事中的他的女儿已经死了,即使只有八岁到十四岁这样一段没有陪伴的时光,对一个父亲来说也已足够残忍。残忍到可以付出全部的体力、代价奔走这一段路,只是为了守候在她的影像前,看一秒。

是的,一秒钟太短。人的一生都不过须臾。不知为何我看到他的后脑勺钻进那个看电影的小洞时,我好像自己也钻进了那个小洞里,我看着自己女儿的无数片段,也像有个上帝之手在拉片一般,让我体会到不断的失去。

我们无法拥有永恒的时光。而电影、或者照片、或者信件、日记,都像似乎可以永恒存在的介质般,让我们有些许慰藉。我们借此安慰自己,是的,即使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依然可以留下那段记忆,只要我保存了那段影像,记录了那段文字,我就可以获得对它永久的拥有权。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保存的那些影像,也会像张译在沙漠中回头看到胶片被风吹散那样,一瞬间让我们感到所做的一切抵抗都是无用的?

不仅这些介质随时可能消失,人也会偶然死去。然而死去就是死去,失去就是失去,不会像电影可以重放。

我们对时间的一切抵抗都是无用的,这让我感到绝望。

报存活着的信念去看电影的张译,把电影已经神化了。那不仅代表电影,更代表一段记忆。哪怕只有一秒钟的记忆,记忆也是人生存在的印证。

但是对范伟这个角色来说,电影不是这种存在,但它依然具备某种“神性”。如果抱着看笑的心,他是一种黑色幽默的存在;但如果你再细想他为什么爱电影,那背后依然有无尽的荒凉。

他为了不凡的活着。

电影在范伟这个角色身上,成为了一种工具。这个工具让他拥有权力,可以指挥众人的权力,可以区别于众人的权力。这份权力让他得到了在这个村子里活着的至高无上的尊严。然而,拥有即意味着可能失去。他有多在意这份拥有,就有多在意失去。当他失去放电影的权力时,也将意味着他的人生从此黯淡无光,像村子里无数的普通人一样,穿着粗糙的衣服,过着蓬头垢面的一日又一日,就像他那平庸的儿子一样,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度过一生。

因为恐惧平庸,他渴望与电影接近。他掌握了关于电影的一切技巧,从冲洗胶片到最高门槛的“大循环”。对待电影时他仿佛教皇执行信仰的仪式。他指导众人,整理胶片,冲洗尘土,像指挥千军万马。在关于电影的仪式里,他掌握了活着的主动权。

这份执着的荒诞,细想起来也让我感到恐怖。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有人可以像他一样找到一份热爱的寄托,借此荣耀度过一生,但更多人?没有。他们就是无数坐在白色幕布前的观众,被动地等待放映场次到来,被动地等待开场,被动地等待属于他们的快乐。他们卑微,也心甘情愿。

也许明白自己有主导众人悲喜的权力,范伟的权力让我感到可怕。他可以在任何一秒停下放映,让人失望;也可以在任何一秒放弃,让张译的奔忙成为无用功;他可以往贪婪甚至恶的方向走到无穷远,只要他想,他就有这个可能。

尽管叫来保卫科的举动已经被我料到了,就像料到一个坏人终归会亮出凶器那样——但我没有料到的是,他保留了一点善意。那点善意竟然还是来自于电影,让张译好好地看完他的女儿,看上一百遍“一秒钟”,让保卫科的人停下打斗,甚至在最后他剪下那段胶片交给张译时,都让我有意外的感动。

正因为懂得电影的意义,在乎权力的“范电影”同样也保持了热爱。正因懂得电影的意义,虚伪贪婪的他也有了同情。这是一个奇妙的化学反应,他可能作恶但最终保留善的举动,让我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慰藉。

三个人当中,刘浩存这个角色是很单纯的,单纯地守候她的弟弟,为他带来快乐。不过我更想细说的是村子里的人们。电影中和张译一样打动我的,是这些看电影的人们,在他们面对银幕放任悲喜时,我感到了一种没有时间空间隔阂的共鸣。

人们为什么爱看电影?我为什么爱看电影?我想《一秒钟》最后真正要解的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当那束光照到银幕上时,我们就主动放弃了争斗、放弃了挣扎、放弃了喧闹。我们愿意受降,拜倒在一群陌生人的故事面前,甘愿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就像我们自己也活在那个世界里。

归根到底我们的生活是有限的。我们的命运,即使我们能掌控再多,也像被封锁在一个盒子里,像一个跳动的骰子般感受偶然,但更多感到无法跳脱出盒子的必然。

村子里的人们是走不出去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能同时活在这个时代的,失去的是不能回来的……但在电影里可以。电影可以让死去的人像依然活着,电影可以让英雄近在眼前,电影可以让你感受到远方的硝烟战火辉煌荣光,电影可以让你忘却眼前的一切平凡孤独惆怅。

——电影给众生带来慰藉,只因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人拥有短暂的不切实际的想象。

当我在电影院看着银幕上放映《一秒钟》时,《一秒钟》里的银幕在放映着《英雄儿女》。一层层的银幕嵌套,把我套进了那个逝去年代的放映场,也把我套进了那个放映场里让众人感动的虚拟战场。

当《英雄儿女》的歌声响起时,人们的泪流满面齐声和鸣竟也带动了我的情感。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也感到了无上荣光,仿佛我也是身处那个年代的人之一,也能理解他们至真至纯的信仰。是电影给了我这个可能。

三十年后那个赶往隔壁村露天放映场的小女孩已经看了太多电影。电影对她来说,不是张译那样活着的信念,也不是范伟那样掌握权力的工具,是像更多平凡的观众一样,放任自己喜怒哀乐的一个容器。

我想起特别快乐的时光,有一大段一大段时间,都是我独自看电影度过的。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叙说的,每天的期盼就是赶紧下班回到租住的小屋里,从晚上六点看到十二点,一部接一部地看,就像又度过一个白天。

那些故事让我着迷,因为不同年代的人的讲述,我有限而平凡的生命得到了无限延续。我可以成为一个酷酷的老头,可以成为一个妖艳的美女,可以和帅哥恋爱,可以揭破悬案的谜底,甚至可以在太空遨游,在海底观战,在没有时空界限的另一个世界里生活,电影给我孤独的生活带来了慰藉。

当《一秒钟》里被捆绑的张译和刘浩存与殴打他们的人在面对同一片银幕留下眼泪时,故事已经有了意义。故事让不同的人感到相同,让平凡的人感到不凡,让孤独的人感到被爱,让陷于苦难的人感到幸福和希望。我们因此可以去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可以放下自己的执着,可以感受别人的处境,可以有更多的宽容、更多形式的爱,也因此掌握了与命运争斗的一种隐性武器。电影给了我们这个可能。

抱着对“一秒钟”胶片的执念,张九声活着回到了村子。当他打开发黄的纸包时,里面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时间无声地流逝,就像电影终究会散场,胶片终被风沙埋没。

带着无限惆怅与苦涩我离开电影院。像日光下的一粒沙子,我又回到平凡而有限的生活。我想起那个跟着众人去看露天电影的夏夜,它已然失去,却也成为一种永恒。就像这部电影和无数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动,在“剧终”时散去浓稠的情绪,又在更长的一段人生里成为永难磨灭的记忆。

 短评

拍得哪儿是电影啊,是那个年代被埋没的人。

6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一秒钟太短,不够。”但历史啊,连一秒钟都不会留给普通人。

11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抓人那段,突然黑屏了,一开始我以为是故意的,后来放映员进来道歉,说放映事故了不好意思,正在调整。旁边阿姨说:我还以为崔干事进来了。

14分钟前
  • R
  • 还行

张译我太可了,范伟有点浪费,刘闺女有点演,刘弟弟像一个有哮喘的富贵小公子……

16分钟前
  • K
  • 推荐

(含细节剧透)映后有观众问导演,为什么张译不直接去找女儿,而是从胶片里找?张译笑着看着导演,导演犹豫的看着张译,我做为主持接了句映后我告诉你,然后每一场我都当作彩蛋告诉观众,甚至在这条短评里。是的,女儿其实死了,据说是为了争着当先进。但创作者没法告诉你,只能观众从细节里去揣摩。“被迫”弱化这个设定后,整部电影的情感削弱了太多,观众甚至很难代入张译做为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极端思念之情。电影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都是让人唏嘘的。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而做为感受到导演这份表达的观众,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更多掌声。希望这个剧透,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全片的情感表达。

17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归来》只取最后结尾处拍,因为原著《陆犯焉识》之前涉及到的史实不好拍,《一秒钟》也是,张译逃出去的那个监狱只敢提一嘴,也不敢深究。发生在不久之前的历史,全是禁忌,只能绕着弯儿作为背景。知道这个背景之后,再代入电影中去,就知道张译为想看那一秒,可以顷刻间变得如此凶狠,也因为不能珍藏那一截女儿的胶片,如此心痛。电影一切看起来朴质简单,沙漠之中两个小小的心愿,女孩的历史不能深究,张译角色的历史也不能深究。一深究,就是历史真相的残酷,就是技术原因必须修改。可说与不可说,电影内与外,都还在继续发生。

2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张九声打了一架,被判了八年(可能不止八年)。小张才14岁就争着抗粮袋,因为只有争着干活才能消除张九声对他的影响。讽刺的是,她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反而香消玉殒。张九声不是不去看女儿,而是已经看不到女儿了,新闻简报是他看一眼女儿的唯一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刘闺女说小张“怎么没被压死”时,张九声会有那么大的反应。更讽刺的是,小张死亡的剧情被删了。少了一段小张死亡的剧情,多了一段刘闺女梳妆打扮、穿新衣服的剧情,因为……电影之内,电影因为技术问题放不了了。电影之外,电影没有技术问题,但还是放不了了。虽然最后还是放了,但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戏里戏外的巧合,让影片的讽刺力度成倍增加。

2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很遗憾地说,张艺谋已经丢掉了重现一段历史的能力,以往对时代标志性气质的提炼,被道具与布景的勉力贴合所取代。当镜头扫过表情松散的群众,如同在紧绷的小品式桥段中插入了可有可无的缓释剂,而这本应成为影片最刻骨的内核。演员表演的精准反倒让他们失了魂,对时代的回眸仅仅在他们于荒漠上奔跑的那一刻显露出端倪,而这恰是他们对身体失去控制的一瞬。当然,这也是张艺谋早已熟稔于心的技能。

2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女主的选角差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每次感觉要被带入戏里,小女孩一说话,立刻被酸得牙倒了。戏外比戏里精彩得多

28分钟前
  • StAn
  • 还行

大家想不想看电影!狗日的我能看一夜!悲歌不准须欢唱,垂泪。

3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一秒钟》面子上讲的是对胶片电影往事的缅怀,但骨子里却是更直击观众内心的时代悲剧与情感表达——张译饰演的张九声与刘闺女两个陌生人因一盘胶片引发各种误会再到最后和解。故事里有太多让人五味杂陈的情节:张九声对见女儿的渴求,虽电影里没表明,但可猜测:他女儿早已去世,所以为了女儿《新闻简报》里出现的那一秒钟镜头他泪流满面,重复观看乐此不疲,甚至为那截被人丢弃的胶片歇斯底里;范伟饰演的范电影这一角色更复杂多面,一方面为保住自己工作举报张九声,同时也冒很大风险将张九声女儿那段胶片偷偷剪下给张九声.....电影在演员精湛演技下更触动人心,这就是大导演的功底,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时代的浪潮下,你我无非只是一根野草,一粒沙子,被时代裹挟,被风沙掩埋!

36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把电影还给电影

41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很讽刺,文化贫瘠时电影才是至宝,放映员才是众星捧的月,现今变的早已不只是定位,更遑论虔诚与尊重。严歌苓绝妙的《陆犯焉识》又被拎出一段,但令人悲鸣的故事总被干扰,尤其是仿如两个次元的表演。在剑拔弩张之后,实在很难信服二人会仓促产生某种父女般的羁绊。新谋女郎有太多需要锤炼的地方,久别重逢那个微笑如此章子怡,就更显拙了。结局被删,影响至少有半星。没办法,国师回归当年与乡土,真有太高期望。两星半。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较差

就看这个创作态度、创作能量和在创作上的生命力,再看这个对艺术、对历史、对个体生命审慎尊重的态度,我们谋就比那个做作的陈凯歌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49分钟前
  • 阿柴
  • 力荐

关于放映电影的电影,吹拂尘土想起曾经的电影院回忆。小戏大拍,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电影胶片而起,人物感情淳朴且真挚,所以很能够触动人心。戏眼是《英雄儿女》,截取的几段都是极具代表的片段,父女情的主题也和故事互文,尤其片中观众随着电影合唱歌曲,片外的我也能默默在心里合唱。戏核是22号新闻短片,也影响着结尾的至少三种可能性。如果刘闺女拿到胶片就很圆满,没拿到胶片却假装包起来挥手尚可抚慰伤痛;而多出两年后再寻却是空空,就不那么自然了,总之是增加了复杂度。

5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导演对“胶片时代”一去不返的致敬,也是对“看电影”这件事细致入微的回忆与热爱。范电影,名字就是最直接的情怀。那个年代,多少人想当放映员,看电影就跟过年一样。电影放映员001号搪瓷杯,至高身份的象征。这是一部“电影放映员技术普及片”:范伟清洗胶卷的仪式感叹为观止。“这上面都是各行各业的先锦人物,他们脸上不能出现你肮脏的手印”;这也是一部“聚集看电影回忆篇”,台下台上窗台都是观众、放映时跟着合唱、映后搬凳子散场…勾起无数情怀;更是一部“当代文明观影指南”:开场后鸦雀无声,自觉不受任何旁物分心。回想当今,我们经历着的指尖放映、独自观影、干扰观影…无限唏嘘。

5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给公映版7分,给未遭审查删改的原版8分,给没有自我审查的不存在版9分。有公映版漂亮的骨架搭在那里,可以想象如果创作完全是自由的,那副骨架能丰满成多么有血有肉有骨有皮的样子!虽然张艺谋一开始就说了“政治和苦难是既远又淡的背景”,但“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是两码事,这样一个小格局的故事,如果失去了大时代的背景,它就什么都不是,因为它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弧度只会发生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即便导演真的只专注于这个小故事,大背景也应该如实地躺在那里,而不是被疏远和淡化。然而,即便经过了疏远和淡化处理,大背景已然如出厂自来水般无毒无害,却还要被进一步删改,伤筋动骨,丧心病狂。贾樟柯说得好:“电影事业,不能这么搞。”大环境如此恶劣,每一个还怀揣梦想坚持为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中国人都是可敬的。【广百】

5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给电影的情书,整个电影没有人是爱电影的。范伟放电影,但在编剧写法上其实是丑角。他不爱电影,他只是迷恋放电影给他带来的“虚假权力”,所以他会举bao张译,他又是受害者,所以会给张译胶片。张译这个角色全程“追电影”,但也只是因为里面有他死去的女儿,他是被劳改的知识分子,他一定是和《英雄儿女》的氛围完全背离的,他也不认同简报里所谓的争先进。ge命群众呢?他们是爱电影吗?不是的,他们只是贫瘠,他们负责倒映那个十年导致的精神贫瘠和集体狂热(合唱赞歌)。所以整个电影里没有人爱电影,都是受害者。这不是什么狗屁情书,这是恐怖片。整部电影也被删成了牛车后面的胶卷,都是窟窿。

1小时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推荐

挺酷的(但要命两年后我怎么看出cp感了

1小时前
  • 马吟吟
  • 推荐

“你是个坏分子,我要让保卫科的人来抓你!”很重的历史中很轻的一瞥,却无法真的轻松。每个人揭开后都是一身伤疤,然而还要笑着去回想面对,能不拧巴吗?就像结尾多余的那场戏。国师走心的一部,能在目前拍出并上映就算奇迹一种。另,浩存妹妹天籁之音,眼睛里有星星。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