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特警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永田亮子,平野绫,水桥香织,土井美加,桑谷夏子,福山润,石田彰,稻田彻,井上喜久子,南央美,森川智之,铃置洋孝,飞田展男,德永爱,木村郁绘,小菅真美,若本规夫

类型:动漫地区:日本语言:其它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2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3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4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5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6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3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4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5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6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7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8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19天使特警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使特警第一季动漫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数百年后的公元25世纪,那时,人类的居所早已不在仅限于地球,越来越多的空间跳跃门连接着各式各样的行星。在科技和运输正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以经济贸易为幌子的罪恶行径也在滋生,因此而引发的行星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因此,一个维护宇宙秩序的组织“宇宙行星联合会”成立了。 在联合会中,有一个秘密的小分队,人们称之为ES member,队员们在身怀绝技的同时,也有着过人的智商和勇气。  性格开朗的艾克蕾尔(永田亮子 配音)就是秘密小队中的一员,她以其卓越的力量和速度成为了小队中的中坚分子。作为艾克蕾尔的搭档,琉米爱尔(平野绫 配音)虽然有着娇小的体型,但她特有的能力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站在她们敌对方的,是那些在宇宙中臭名昭著的诈骗犯和恐怖分子,这两个柔弱的女孩能够顺利完成她们的任务吗?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一季拉美异灵梦境历险记大唐小娘子第三季爱她就捧她暗房怒火风暴父子战争我想和你唱第四季迷幻少年 Dealer大话红娘幻影神针西班牙寄宿鹿皮2019少女椿平克顿小姐我就只尝一小口人生第2杆错爱迷踪沉默的天使第一季HERE WE GO骷髅岛隐形红翼紫川错误指控第二神王副本第二季为你取名的那一天少年白马醉春风百万最爆点死亡通知高达创形者 再起 第二季3% 第一季那一份纯真勒阿弗尔吉米·萨维尔:英国恐怖故事反恐特警组第三季刑侦档案·谜凶大路朝天(2010)搭便车的人1953诺娜和埃斯特狂躁节拍天策王

 长篇影评

 1 ) 难掩沉默

凶杀案现场,惨不忍睹,讲真,我有点害怕,抽丝剥茧,步步惊心,看的我也是心里沉重!

故事发生在1896年的纽约,那时的纽约一片繁荣景象,一边是科技的长足进步,一边是贫富差距的加剧。这时发生了一连串男童妓被残忍杀害的事件,新任警察局长联合心理学家,共同破案,其中的机智,勇敢,令人称奇,所以心理学与生活与犯罪,息息相关,不得不承认,大写的服气!

 2 ) 新剧评测!《沉默的天使》S1E1:孤独的弄潮儿

昨晚看了两部新剧,分别是《马赛克》《沉默的天使》。同为犯罪题材作品,感觉前者的亮点和噱头更多在于面世的形式上,而后者更符合大家平时的审美,再加上时代背景足够有嚼头,几位主演也颇有来头,因此决定先行点评此剧。

坦白说,《沉默的天使》(The Alienist )并不算一个新鲜题材,角色设定有《福尔摩斯》的味道,查案手法有《CSI犯罪现场》的调调,而核心主旨又是《犯罪心理》及《心理神探》的类型……不过,把故事舞台放到19世纪末的纽约,让一出现代戏以“时代剧”的方式演绎,气质和感觉立刻不同了。

【友情提示:下文将有大量剧透,可酌情阅读作为观看此剧的参考。】

“电影级”的主演阵容

先不说限制级的犯罪题材,也不说五名导演和四名编剧那一长串名字,《沉默的天使》光是三位主演就足够吸睛了。

男主是早年凭借《再见列宁》扬名的丹尼尔·布鲁尔,近些年通过《无耻混蛋》、《极速风流》、《美国队长3》等电影被观众熟悉。

丹尼尔饰演的拉兹洛·克雷泽勒博士是知名的精神病学家,着重对心理、精神有问题的儿童进行研究和照顾,他的前卫思想使自己不受大众待见

男二是“撸哥”卢克·伊万斯,除了参演过“速度与激情”外,他还是“霍比特人”系列中的巴德。

卢克扮演的约翰·摩尔是纽约时报的绘画师(当时照相技术尚未普及),平时最大的兴趣是寻花问柳,而且看他“交易”的习惯,要么是心里有人,要么是喜欢搞人妻……

女主是年少成名的达科塔·范宁(萌萌哒~),她就不必过多介绍了,没长残的童星本来就是个宝。

在这部一看就是以男人戏为主的剧里,范宁饰演的萨拉·霍华德是第一个在纽约警局工作的女性,身为大环境里的“异类”,她拥有着女权觉醒者必备的强烈自尊心

梦回1896

美国的历史不长,所以每一段都被美国人格外珍惜。

故事发生在1896年的纽约市,《沉默的天使》下了不少功夫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民俗风貌,例如巡警发现尸体后,发出警示信号的方法不是吹哨子,而是用警棍敲打附近的金属制品。

1896年的美国,在南北战争后享受了近30年时间的民主重建,正处于“美西战争”爆发前夕,在即将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剧中的场景,也反映出这种时代背景下,纽约市泥沙俱下又欣欣向荣的爆发式野蛮生长。

已经站在潮头的自由女神像,正在建造的威廉斯堡大桥和曼哈顿大桥,夜间矗立的一盏盏油灯,款式各异的马车,泥泞的街道……

研究时代、城市发展历史的朋友应该会喜欢这部剧,因为服装、布景、道具等等年代要素相当考究。

细节决定成败,该剧的底子着实不错。

纽约市首个连环杀手

剧情开篇从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开始。

在男妓馆卖身的娈童乔治奥被发现时,尸体早已残缺不全,脖伤见骨、右手被斩、双眼被挖、内脏缺失,生殖器也没了……

明白自己很难接近案发现场的克雷泽勒,委托好友摩尔去现场进行记录,时任纽约警局局长的西奥多·罗斯福(没错,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1901-1908在任)也是他们的老相识,这就给他们的“小动作”提供了便利。

克雷泽勒大概是唯一对案情有额外看法的人——

仅仅通过对尸体的描述,他就预感到这不是普通的冲动杀人。

为此,他还专程去精神病医院探访了唯一的嫌疑人沃尔夫——他仇杀了“背叛”自己的情人,正巧在案发地附近,而且还得了梅毒,简直是“最理想”的凶手。

克雷泽勒通过三言两语,便明白了沃尔夫认罪不过是破罐破摔式的屈打成招,他并没有残杀男孩。

事后去拜访罗斯福时,克雷泽勒道出了隐情。

三年前未破的“茨威格双胞胎案”中,两个孩子都曾受他照顾,其中男孩本杰明有明显的“女性化”倾向,而他的死状与乔治奥相同。

在偷偷查阅卷宗发现没什么价值后,克雷泽勒决定开棺验尸。

在委托侦缉警司艾萨克森兄弟重新尸检的同时,克雷泽勒受到了真凶的挑衅——对方在自己马车上留下了乔治奥被割下的舌头,等克雷泽勒和摩尔追过去后,却又消失无踪。

至少,凶手是一个玩障眼法的行家

首集呈现的罪案和留下的悬念都不算精致,但也没什么失误……《沉默的天使》的高明之处,在别的地方。

无处不在的歧视、阻碍

这样一条主线放在如今的罪案剧里看,实在太稀疏平常了,除非构思特别巧妙、峰回路转,才有可能出彩——此剧能否做到这点暂且不知,但它明显能在另一个“主要矛盾”上大做文章:破旧立新。

很多现代人无法认同或不敢随意表露的糟粕意识和落后观念,在19世纪末依然是社会主流。

例如康纳警监对身份低贱的孩子视若草芥,这种言论放到今天可是要扒警服的。

除了打心眼里不在乎死者外,康纳消极破案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收了男妓馆老板的贿赂,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纽约警界异常腐败

这种腐败已经趋于日常化、明朗化。

当男妓馆两位老板被“请到”罗斯福面前配合查案时,其中的保罗·凯利甚至敢对着警察局长大放厥词:你们警局大楼的钱都是我们出的。

相比起保罗的嚣张,另一位老板比夫·埃里森就要精明多了,他一边假意听从罗斯福关门,一边又改头换面继续营业——康纳等警察早就被喂饱了,对局长的命令阳奉阴违也不奇怪。

另一种偏见是对职业女性的歧视

萨拉虽然做着警局文秘的工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起码尊重,如此赤裸裸的歧视,仅仅因为她性别不同。

对于克雷泽勒博士的不理解和厌弃更是随处可见,想“治疗”问题儿童的家长当他是骗子,警察们当他是行事乖张的疯子,追逐他的记者们恐怕更多是把他当成能提供猎奇说法的混子……

就连曾经相信克雷泽勒的茨威格太太,在自己孩子死后还要被挖坟的刺激下,也把他当成凶手来看待了。

还有马库斯和卢修斯兄弟俩,他们“对于尸体不敬”的现代查案手法以及犹太人的身份,使他们受到了警局排挤。

若非如此,克雷泽勒也不会有机会让两位侦缉警司花大把时间帮他验尸了……

事实上,前任警局局长伯恩,能在警方公布案情进展时大大咧咧地接受记者采访,还出言调侃现任局长,本身就足够奇怪了。

看出来了吧?这仍然是一个陈腐保守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卫道士”们每时每刻都在用不同方式清剿“革新者”们。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个时代背景:西奥多·罗斯福1895年出任纽约市警察总局长(任职两年),面对腐败的警界,他施行了大刀阔斧的激烈变革。

他的改革措施包括:新警员招聘严格依据体能和智力标准而非政治关系,招收少数民族和妇女警员,关闭导致腐败的、警方运营的商业设施,在所有的分局安装电话等等。

所以说,克雷泽勒与伯恩之间那颇具敌意的对视,与其说是被采访者之间的“争风吃醋”,不如说是象征着守旧者与变革者之间的对峙。

然而,改革与进步、对新事物的包容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克雷泽勒、萨拉、罗斯福等人作为领先时代的先驱者,显得格外孤独。

此时就显出摩尔的重要性来了:在克雷泽勒口中,“你代表着人们想要相信的所有美好”,摩尔都是这个时代的“正常人”,然而他却愿意接纳“反常”的人,这就在两类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俗点说,摩尔是克雷泽勒等人前进路上的润滑剂”。

想杀恶魔,必先成魔

仿佛是要证明自己的病态,没有露脸的凶手已经无比陶醉地在“料理”娈童的器官和内脏了……

受时代环境、社会风俗、技术条件等诸多限制,想要在19世纪末鱼龙混杂的纽约市抓到一个变态连环杀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天使一定要从地狱里诞生,要想杀掉恶魔,就必须成为恶魔。”

结尾时,克雷泽勒开始尝试用变态杀手的心理去还原杀人动机和犯罪现场,在他注定的“不归路”上又跨越了一大步。

【下周看《沉默的天使》第二集的质量,再考虑是否继续写该剧的剧评,目前来看概率不小。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3 ) 离心不离德,追凶需知凶


在19世纪精神疾病被认为是人的意识和精神脱离(Alienated)了人的本心,研究这个领域的人被成为离心者(Alientist)。
Alienist(中文名:沉默天使)TNT今年给我们上的一份悬疑大礼,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新剧。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纽约,在这个现代和近代交接的时代,愚昧与进步并存,许多现在依仗的探案技术在当时还都是边缘学科。剧中人物性格鲜明,从主角对人心和儿童心理的好奇心,一直在追求心中女性的画师,女权主义觉醒的纽约警局第一位女性员工,和决心治理腐败的纽约新的警察局长老罗斯福(后来成为美国总统,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二战期间的小罗斯福总统的堂哥),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不同的目的。

这几年传统电视台在犯罪推理的题材的出彩作品越来越少,一些长寿剧像NCIS,Criminal Mind都早已呈现疲态都在以不断推衍生剧的形式来续命。相反Netflix不断推出犯罪题材的重磅作品,像是今年的Mindhunter。一般来说一部优秀的剧通常都是前两季看故事,之后看角色发展,过了5,6季之后就得看编剧的想象力了。

目前Alienist只出了第一集,故事还在发展中,除了19世纪末纽约风景和凶残的连环杀手外,这部剧的卡司绝对是一大亮点,至今为止还没有见过那个剧有这么生猛的演员阵容。

首先饰演男主的Daniel Brühl,国内观众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过说起他演过的电影可能都听说过,他就是在美国队长:内战中饰演反派Zemo的演员。这位西班牙出生的德裔演员在剧中饰演德裔心理医生Dr. Laszlo Kreizler。

画师是由Luke Evan出演,Luke Evan经常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像是美女与野兽里的Gaston,速度与激情7里面的反派Owen Shaw和霍比特人里的Bard。他在剧中饰演纽约时报的画师,在那个照相技术还没成熟的年代,画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

Dakota Fanning饰演Sara Howard,纽约警局第一位女性雇员,她在工作不得不应对满脑子男权主义的警察们,她为Dr Kreizler提供了帮助,并对这个案件产生了兴趣。Dakota Fanning是童星出身,早年她在I am Sam,Man on Fire和War of Worlds都有出色的表现。

该剧的配角方面也是不遗余力,饰演前任警察局长的是Ted Levine,即饰演沉默的羔羊里面的连环杀手Buffalo Bill。

剧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凶手是食人魔,不过其中有一个镜头有人正在煎一对肾,手里还拿着受害人的相片。

总之这部剧有全部优秀悬疑举得要素,独特的背景,发指的罪行,性格鲜明的角色和演技爆棚的演员,绝对值得期待以后故事的发展。

 4 ) 值得品读的奇观 ——小评迷你剧《The Alienist》

《The Alienist》虽然难以与我心中的神剧如《Mad Men》、《The Knick》比肩,但仍是这些年看的美剧中颇对我胃口的良心之作,值得细品,回味悠长。

此剧的同名原著小说于1994年出版,头一个月就登上畅销榜,二十多年里培植了不少粉丝,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铁粉”,后者将原著视为某种“圣洁”的存在,几乎容不得剧本作任何改动……当然啦,他们对本剧意见颇多,有布景设计方面的、情节设置方面的,也有人物塑造方面的。

我在剧集开拍前便找来小说(及其续作),读后一年看了剧集,虽然在情节取舍、节奏安排方面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瑕不掩瑜,对于改编,总体而言我相当满意。

~·~·~·~·~·~·~·~

原著小说虽然以人物身份为题,但不属于“人物取向”。单就《The Alienist》而言,Carr并不是很会写人的作家(主角Kreizler医生的人格结构是在续作《The Angel of Darkness》中才得以丰满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个性鲜明,但都性格单一,缺少立体感。而作为侦探小说,《The Alienist》也没有依循“情节取向”,Carr毕竟是学者出身,我猜他大概都有些不屑于使用通俗小说的惯用作法——用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在我看来,更确切的评价或许是:这部小说采用了一种“奇观取向”。“奇观”二字此处不带贬义。作者热衷于描写一个世纪前的纽约社会“奇观”,描写心理科学诞生之初的人类认识“奇观”,凶残的作案手法、尸体惨状“奇观”,以及凶手的变态心理、可怖经历“奇观”。

从这个角度而言,剧集的改编相当老道:它从一开始就打消了拍摄一部典型罪案剧的意图。原著并未提供足够的悬疑感,而一班靠马车代步的绅士淑女追查凶手,想来也惊险不到哪儿去,况且如今的观众早已习惯一集45分钟内死N个人再抓一个连环杀手这样的节奏,用十集篇幅讲述一个案子,想要在可看性上脱颖而出恐怕是力有不逮的。因此,剧集努力在“可品读性”上做文章,而原著为此提供了可供发挥的充裕素材。

*·*·*·*

原著中种种可视的“奇观”,在剧集中都得到了极好的展示,城市街道,室内装潢,器物摆设,服饰装扮……19世纪末纽约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乃至受害者的遭遇。其中最令我激动的,是本片的服饰。作为一名正装控,医生的white tie造型让我很是心驰神往。前两天看《The West Wing》,有一集主线是国宴,几位幕僚都打上了白领结,但那松松垮垮的衬衫非常扎眼,令我无比怀念《The Alienist》里男士们挺拔、饱满的硬胸衬。

剧集保留了“奇观”不说,还很勇敢地选择在改编时采用人物取向,以人物的性格发展、情感变化为骨,撑起整个剧情架构,耸动的连环凶案则只是覆在外面的一张表皮。这一点,通过一件轶事便可见一斑:在剧终集播出后,AfterBuzz作review时,现场连线在剧中扮演凶手Beechum的Bill Heck。Heck先生提到,当初的拍摄依循的是原先的剧本,在第十集中借Beechum在Joseph面前的独白揭示他的犯罪缘由,但在此集播出前一个月左右,他被请去作ADR,为实播版配音,他发现这一段被剪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模样——Beechum喃喃自语,抛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词句碎片,教人纳闷这些话引自何处。此剧为了让观众对Kreizler直到最后都没能得到答案的沮丧与挫败“感同身受”,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啊!很多观众对此表示不满,但我为之深感钦佩。

*·*·*·*

为了夯实人物塑造,剧本在情节主线基本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很细腻地丰富了围绕主要角色的支线情节,尤其是Kreizler医生和Mary的感情线。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的背景下是很难塑造的,稍不留神便会显得虚假,缺乏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然而剧版的处理棒极了,不是多情主人俯就哑女仆的俗气八点档狗血剧,而是两个残缺的人makes each other whole的苦涩甜蜜。他们彼此激发出了更好的自己,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谛。

第三集里两人几场对手戏便已极具感染力,尤其是医生斥责Mary后回家那段:他走进厨房,Mary正在擦拭餐刀。她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知道那是谁,但她没有转身。医生站在那儿看着Mary的背影,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没有开口,而是凝视良久之后悄然离去。但Mary明白他想说的话,他来找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所以她绽开了笑颜。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二人甚至都未曾对视,但空气中那隐忍的爱意,浓厚得仿佛都有了重量。

而第七集最后那三分钟,就只能用“绝”来形容了。拍得绝,演得绝。

医生鼓足勇气邀请Mary与自己共餐,措辞非常客气,给对方回绝的自由,也给自己接受回绝的台阶。Mary面无表情地离开。医生低下头,很难说他眼里是失望,因为他根本没允许自己抱有什么希望。他的眼里是一种“果然如此”的淡淡的沮丧。当发现Mary端着餐具走进房间时,他整个人被点亮了,双眼神采闪耀,抑制不住的笑意攀上嘴角,但他马上又强使自己镇定下来,将笑容遣退。他让Mary“坐近些”,情不自禁地伸手轻拍自己左首座位前的桌面,甚至无力将手移开,直至Mary微笑着走到他身边。我几乎可以看到他紧张、激动得头皮发麻,那做梦般强烈到不真实的幸福充盈他全身,令他霎时头脑一片空白。

恐怕任何人此前都没见过这样的Laszlo Kreizler。他不再是那个能用云淡风轻的寥寥数语激得人跳脚的精神病专家,而是变成了一个在心爱的人面前手足无措的小男孩。

他笨拙而殷勤地为她布菜。他用傻里傻气的话题来填塞沉寂的空白。他一口食物都吃不下。他带着试探的虚弱伸出手,却又最终横下心来,用堪比破釜沉舟的决心,坚定地将掌心覆上Mary的手背。这之后该怎么做?他完全没概念。他心里有恐惧,不知Mary对此会作何反应,但他强撑着不把手缩回,这勇气差不多耗尽了他体内的所有能量。

是Mary拯救了他。

Mary把自己的另一只手覆在了他的手上。Mary轻轻捧着他的手。Mary站起身,因为她想离他更近一些。

她托起他的手,用自己的脸颊摩挲,那无尽的如水温柔和完全的接纳姿态彻底驱散了他心头的摇摆与惶恐。他把头埋到Mary的胸前,Mary爱抚着他的头发,仿佛在说:来吧,在我这里,你永远不会被拒绝,在我这里,你永远不用感到害怕。

然后他也站起身,吻了Mary。这一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甜过这世上所有的蜜糖。

整个过程,你都能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但从中你甚至感受不到一丝肉欲的味道,那呼吸声只是告诉你,他们对彼此是怎样地珍重。

在第八集里,Kreizler医生对John说,他喜欢Mary,是因为她身上有他所没有的东西。我看不是这样。他由于这些品质而爱上Mary,不是因为他没有这些,而是因为他珍视这些。

第九集的葬礼上,他抓起尘土,举至唇边吻了吻,再撒向Mary的棺木。这个动作,Daniel演得相当……朴实无华。我脑补的场面要缠绵悱恻得多,觉得他会是慢慢抬起手,深深一吻,再恋恋不舍地抛出。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当时下着大雨,他弯腰抓起的泥土已湿,送向唇边的动作极为自然流畅,完全不假思索,仿佛本该如此,吻后即展臂松手,甚至带着一点麻木的机械感,却一下子把我击中——

行至葬礼,他早已痛到麻木……然而那吻,如此轻柔。

我想起来了,这是初恋才有的吻。那不是他本可以享有却最终没有机会送出的激情之吻,而是她好像正站在他面前时他在她脸颊点啄的轻吻,羞涩,甜蜜,小心翼翼。他送别的,不仅是他的爱人,更是他的初恋。他最初的爱和最后的爱,凝于这轻轻一吻中,永远陪伴在她身旁。

整场葬礼,他只流下一行泪,却用那一个吻,让人痛彻心扉。

最深的痛有两种,一是期情渺渺不可即,一是往事迢迢不可追,也就是所谓的"得不到"和"已失去"。Kreizler医生两样都占了。他懊恼自己表白得太迟,悔恨自己太过大意,以致忽略了危险的逼近,这都是很好理解的,但直至看到他如幽灵一般在宅子里飘荡,像困兽那样在卧室里徘徊,我才发现了那一重隐秘的痛:在外出的那几天,在他邀她共餐后的那几天,甚至再往前溯,在他对她情愫暗生的那些年,在他年少时展望未来的那时节,他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他看到这些曾经仿似天方夜谭的美好从云端飘来,愈飘愈近,及至几乎唾手可得,却这样骤然破碎了。

*·*·*·*

虽然Kreizler医生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但编剧显然不想让这个本就相当黑暗的故事一径向下,堕入深渊,而是设置了以“救赎”为主题的character arc,这是本片改编的一项大手笔,贯串全剧,意义非凡。

书版的三位主角在个性方面都相当完美。John Moore是犯罪记者,虽然不很受容于同事,但仍不失事业心,是社会“中流砥柱”般的大好青年。Sara Howard的人格极其完善,即使童年经历磨难,她的个性中也没有什么阴影,而是自信、坚强,简直是一路顺风顺水、从未遭遇挫折坎坷的人生赢家才能有幸拥有的性格。Laszlo Kreizler更不用说,我看书时将他视为“高大全”型的英雄男主,是绝对的绅士、精神上的贵族。那时我曾在日记里写:我可以想象Daniel演John,但无法想象他演Kreizler医生。这或许是因为,书中的Kreizler医生有个很重要的特质——成熟,那种属于alpha male的充满自信的成熟(我读《The Angel of Darkness》时还恍惚过一阵,就是因为这部续篇中的Kreizler医生失却了第一部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自信),而Daniel本人,恰恰很不alpha male。

果然,剧版的人物个性被作了改动。

剧版John Moore的创伤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未婚妻的背叛,一是弟弟的意外身亡。到剧终时,未婚妻的背叛之伤已被他对Sara的爱恋治愈,而弟弟去世的心结也由他救下被他视为弟弟化身的Joseph(他在梦中将弟弟幻作Joseph)而解开。这是John的救赎,而这一救赎完全是由剧本改编达成的。

剧版的Sara很教人心疼。发现父亲自杀的惨状不算,她甚至不得不亲手握枪为父亲解除痛苦。她从未向任何人讲述这段经历,世上恐怕只有她一人知道父亲真正的死亡经过……直到她把这一切告诉Kreizler医生。只有勇敢地说出来,才是真正“放下”的开始。这是Sara的救赎,同样源自剧本改编。

剧版Kreizler医生的创伤肇始更早。一个喜怒无常的父亲与一个冷漠寡情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是毁灭性的:他们令孩子无所适从,极度缺乏安全感,笼罩在self-loathing的阴影之中。医生只相信自己,因为在他生命早期最柔弱无助的阶段,他唯一的依靠、他最信任的人辜负了他,他们不仅没有保护他,反而深深地伤害了他,无论精神还是肉体。这就是医生如此刚愎自用的根源。

小时候,他无法取悦父母以赢得关爱,这使得他成年后也无法以健康的自信进行社交活动。他用精神病学家的专业身份将自己与他人隔离,通过不停地分析别人来建立自信,并借此避免进一步的情感卷入。John Moore能同他成为朋友,很重要的原因是John的自尊水平较低,自我评价更低,这使他能够忍受医生对他施加的精神上的打压。他们的友谊很不对等,或者说是不具备现实相称性。医生在内心深处当然清楚John的善良、包容有多可贵,他也确实几次点明这一认识,但在实际交往中,他无法给予John相应的善意与包容。表面看来,是John“没脸没皮”地一次次往Kreizler家跑,对方怎么嘲弄都不会真正把他赶走,但实际上,是Kreizler医生更离不开John。是John的友谊(及Mary的爱)在Kreizler医生灵魂的黑洞与光明的人性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

有人认为,Kreizler医生的个性在剧中表现得缺乏连贯性,未被捏合成一个整体。然而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且医生的性情有清晰的脉络可循。

在从事专业活动时,他基本都是自信而稳健的,这是他的“安全区”,即使是残疾人的身份都不能削弱他在智能方面的优势力量,这是他的骄傲。因此你看,面对危险的精神病人,面对残暴的黑帮头目,面对执掌纽约政治经济命脉的豪门权贵,Kreizler医生始终表现得从容自如、进退有度、不卑不亢、成竹在胸。

然而,一旦进入他的私人领域,Kreizler医生就变成了Laszlo。情感卷入越是深的情境,他的“退行”就越是明显,因为童年期不正常的亲子关系令他未能习得对亲密关系的恰当应对。在Mary身边,他像个少年般手足无措;和John有分歧时,他会孩子气地与之赌气斗嘴;当Sara戳中他痛脚时,他的反应是极其幼稚、低级的一巴掌……是的,书里的Kreizler医生绝不可能动手打人,但剧中的Laszlo,真把他逼急了,咬你都不奇怪。在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时,哪怕在专业领域,他都难以掩饰“退行”的迹象。他求教于SM女王时的羞怯,他被Jesse Pomeroy摆了一道后深深的恐惧,都是“正常”情况下他根本不允许自己在外人面前表露的情绪。

足以瓦解安全感的早期经历使医生近乎病态地追求控制感。一方面,他努力让自己处于可控的环境中:刻苦钻研学术,提升专业水平,用丰沛的学识武装自己,另外,下意识地只与那些在一定程度上“仰视”他的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客观和主观双管齐下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因为所谓权威,就是那个可以控制环境的人。另一方面,他努力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不惜跨越雷池,做出种种在当时社会看来实属离经叛道的行为,因为他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渴望获得人心的终极奥秘,他需要理性地解释未知,从而将未知转变为已知,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控制感。了解了这一点,医生的很多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Kreizler医生、Sara和John的心结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不同。Sara和John都涉及至亲死亡,且他们对此都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Kreizler医生和John都拥有不认同儿子的父亲和淡漠疏离的母亲。不过,John的情感不如Sara和Kreizler医生细腻,而且他的创伤主要产生于成年期,因此,虽然John本该是三人之中“负罪”最深最重的那个,却是Sara和Kreizler医生深陷于过往的痛苦之中……也可能是因为John找到了“酗酒”这一麻痹自己的“好”方法。

和“至亲因我而死”的罪责相比,Kreizler医生儿时遭遇的家暴在实际后果方面可谓不值一提,但如果考虑到孩童的心理发展,你会发现他的伤痛相较两位同伴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也是最显著的,他落下了肢体方面的残疾。一个钢琴神童,那么聪慧又自视甚高,不得不带着一条功能残缺的手臂生活,不但不能再弹钢琴不算,还在一定程度上令他自认没有资格去追求个人幸福。Kreizler医生应该是个完美主义者吧,让一个完美主义者终日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已经足够残忍了,而这不完美竟是后天造成的,是由自己的亲生父亲亲手造成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第二,也是最紧要的,是父母对他的贬低绘就了他前半生矛盾的底色。父亲瞧不起他,将他的少年辉煌斥为“欺世盗名”,认定他不可能有所成就,这是在人品、才干方面的全面否定。母亲不疼惜他,在父亲那样伤害他时不站出来保护他,在他怀疑自己时不安慰他、肯定他,这一切传递出的信息就是:我不爱你,你不值得爱。

Kreizler医生的救赎很复杂。第一步,是敞开心扉。他在第七集时终于做到了。他向Mary跨出了第一步,出于爱与尊重,他将接受与否的选择权交给了Mary,这使他自己处于极易受伤的地位,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屏蔽脑中来自骄傲、自尊、自我保护的反对的嚣叫,选择相信自己的心,哪怕仅此一次,让“感觉”和“感情”引领自己的脚步。

第二步,是重建“我是值得爱的”的信念。当Mary回应他的感情后,Kreizler医生变了,他变得更耐心,更体贴,笑容更多地出现在他脸上,他的生命洒入了阳光。因为他发现,他爱的人竟然也爱他!与他的父母不同,Mary爱他,爱他乖僻的脾性,爱他残缺的身体,爱他的所有不完美……爱他的全部。为了让Mary爱得更轻松、更快乐,Kreizler医生愿意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配得上Mary的爱。

第三步,也是最难最难的,是解开“双亲不爱我”的心结。要么重构儿时的记忆,要么对儿时的经历进行再认识。Kreizler医生采用了后者。在Sara的帮助下,他得以心平气和地看待童年经历,看待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助益,发现了有多少人因他童年曾受创伤而得到救助。当怨恨消退,Kreizler医生在父亲暴行的背后找到了潜藏的父爱,虽然这爱是扭曲的,但那毕竟仍是爱啊!

第十集时完成了救赎的Kreizler医生与此前判若两人,即使在险恶的未知中跋涉,他也保持着平和的心境,不再有戾气。(好可惜,这样的Kreizler医生,Mary永远看不到了。)

同样,医生的救赎,亦是改编剧本的创造。

~·~·~·~·~·~·~·~

如此这般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感的character arc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原著小说的人物刻画,也正由于剧本把重点放在了角色发展上,演员的表演显得益发重要。

TNT为每一集都做了段小小的“Inside the Episode”,在片场采访制片、导演、编剧和演员,针对每集的具体内容讲述自己对情节、角色的理解。从中你会发现,Dakota Fanning是戏里戏外差别最大的那个。戏里的Sara那么严肃、端庄,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而戏外的Dakota则是典型的现代女孩,活泼、外向,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手势非常多,口音也与Sara大相径庭,时尚气息扑面而来。Daniel戏里戏外差别也不小。戏外的他说话慢条斯理、平和中正,几乎有种在课堂上作presentation的感觉。戏里的Kreizler医生除了面对病人能这样平和、自信,其他时候多在S和M之间摇摆,时而S时而M,情绪状态并不怎么健康。

不过Luke Evans戏里戏外基本一样。Sara和医生的身上蕴含着浓郁的古典韵味,如果把他们换身衣服放到今时今日,即使造型与常人无异,他们的神情、举止、谈吐、语气,都能让人马上觉察出他们不属于这个时代。但John不会。你把他丢到现在的纽约街头,连衣服都不用换,也没人会觉得他奇怪。Luke在“Inside the Episode”里的样子,换上John的衣服就跟John一模一样了,同样的表情、语速、姿态。这一方面体现出John Moore这个角色所具有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John接触的社会阶层多,行事更为平易近人,而不像Sara和医生,多数时间是“端”着的。

*·*·*·*

就剧中表现而言,我个人认为,几位主演中最好的是Dakota Fanning。Sara Howard在剧中这破案小组里,由始至终都是最稳定、最可靠、最理性的成员,但Dakota并没有一味将Sara往刚毅女强人的路子上演,而是举重若轻地把握了坚定自持的职场女性和其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情思细腻的敏感少女间微妙的平衡,既不会过“硬”,也没有太“软”,而是恰到好处地在让观众为Sara的坚强勇敢而倾倒的同时,也为她潜藏在冷静外表下粉红色的少女心思而莞尔,甚至在她情路受挫时生出些心颤颤的惋惜。

记得有次采访,要他们三人谈谈为饰演各自角色而做的准备。两位男士研读了制片方随剧本寄来的原著和有关纽约历史的参考书籍,Daniel还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涉猎的心理学先驱们的专著,但小Fanning淡定一笑,说对她来讲,剧本就足够了,她只想演出剧本想要的效果。她的目标最简单,奉献出的成果却最完美。

*·*·*·*

Daniel太紧张了。他从来就不是那类很松弛的演员,但紧张成这样,我还是头一回见。这是他近二十年来第一次演电视剧,且是每集成本五百万美元的美剧(一集的预算都够在德国拍几部中小成本的电影了),对于制片方邀请他这么个外国人出演title character,他几乎是一种受宠若惊的状态,每每在采访中表达自己的荣幸之感,深恐辜负了对方的信任。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本剧台词也是个重大的压力源:长句多,生词多,怪异用法多,对非英语母语的演员已经不怎么友好了,他在说台词时还要注意调整口音。Daniel前不久在某采访里得意地表示,拍摄《The Alienist》期间,他的英语词汇量突飞猛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他确实有好多单词不认识嘛!双重压力下,他下意识地形成了个坏习惯:说台词时晃脑袋。然而,如果能够忽略这一点,他的表现其实相当出色,因为Kreizler医生演起来实在难度很大。

虽然按照角色设定,John Moore是那个“能敲开每一扇门”的人,但实际上,在剧中接触人员最“杂”的是Kreizler医生,既包括上流社会的高官、学者,也包括社会中下层的仆役、移民,既涉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成人,也涉及困扰于不良行为的孩童,既有杀人如麻的凶徒,也有纯真无辜的弱女。Daniel把每一种状况都演绎得相当得体,不仅符合人物性格的同一性,而且表现出各自情境的特殊性。角色的立体感便这样一层层垒筑起来了。

比如,第一集Kreizler会见嫌犯Wolff的这场戏就非常重要,这是全剧首次展示Kreizler医生的专业能力,让观众知晓他是个怎样的alienist,进而探知他是个怎样的人。这场戏剧本写得好,Daniel演得也好。对比狱警把Wolff视作野兽的态度,Kreizler医生是把这个面目可怖、凶狠癫狂的杀人犯,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知力的人来对待的,Daniel将那 “理解但不认同”的度控制得十分精到,既表现出对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的同情与怜悯,又散发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强大气场,不怒自威。这是Laszlo Kreizler人性的成色,直接呼应第十集他对Beechum的竭力挽救。

虽然整部剧里我最喜欢第七集,这一集也汇聚了Daniel表演的诸多高光时刻,但给我留下最深远印象的,却是第十集最后“庆功宴”上的Kreizler医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凶手、救下Joseph,对这个破案小组而言,这几乎是一场完胜,但于Kreizler医生则不是,他输掉了最贵重的东西。他依旧致辞,依旧举杯,依旧微笑,温柔、真挚、诚恳,但眉梢眼角流淌出的,是一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落寞。这是我此前从未见过的Kreizler医生,这也是我此前从未见过的Daniel。这十集来,Kreizler医生一路走得都很艰辛,在频繁的天人交战中咀嚼痛苦,实现蜕变。如果说Daniel之前的表演将这个角色的深度与厚度予以具象呈现,那么在Delmonico's的觥筹交错间医生阅尽沧桑仍情怀不改的温厚与悲悯,则真正赋予角色以gravity,使这个人物的塑造不仅真切、鲜活、丰满,而且有了质感与格调。

一直对此剧评价一般的Sean T. Collins在剧终那晚给《纽约时报》写的影评说:Of the show's three leads, Daniel Brühl was always given the most demanding and complicated material. His character, genial and insightful one minute, robotic and cruel the next, never really cohered, and neither did the performance. But the sight of Kreizler strolling in his trademark hat, or smiling politely as he interacts with others in his soft, accented voice, is endearing. 虽然他总忍不住要明贬暗损一番,但还是承认得到升华之后的Kreizler医生是惹人喜爱的。这恐怕也是Daniel对这个角色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会阻止你对Kreizler医生产生不满,观众尽可以怨恨医生对John和Sara的所作所为,绝不介意他跌至谷底,却也总是更乐意看到他再度振作,期盼他能得到治愈、收获圆满。这股牵引观众的力量,有一部分来自角色本身,但更多源于演员自己的特质,可意会而难言传。

~·~·~·~·~·~·~·~

一部好剧,是越琢磨越有味,越回顾越觉得看不够的。草草掠一遍,眼见到的是一件凶案;闲闲看一遍,知觉到的是多重冲突;细细品一遍,感受到的是几段悲欣交集的人生和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5 ) 你可能要用一生来寻找自我

《沉默的天使》这部美剧在充满悬疑感的同时,更让我了解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它整个剧情的色调也是十分吸引人的,每一个场景的色调都与即将要发生的剧情高度融合。对于心理学或者是悬疑案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看完整个剧情我第一个感受是即使你是一个很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你也没有办法百分百的将自己代入到别人的情感中去拯救别人。

就好像每个人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作用并没有直接指导性,最后想怎么做,会怎么做,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整个剧虽然只围绕了一个悬疑案来展开,但也绝对不会让你感到失望。故事背景在1896年的纽约,第一位被害者是一个穿女装的男童妓,整个尸体被残忍的肢解。在剧情的后续发展中持续出现了类似的凶杀案,直到结局时抓到了凶手。

对于作为精神病医生的男主(其实更像是心理医生)来说,凶手与被害人都同样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他曾经很多次尝试将自己代入到凶手或者是被害人的角度中,但也会有疑惑,会有想不通的地方。

当他找到机会准备与凶手进行心灵的沟通时,凶手的内心深处并没有那么容易向医生敞开。

或许对于凶手来说,医生给他的信任度级别远远不够。但这也同时证明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对于一个人的了解越深入,你所产生的信任感也会越高。最后可能会完全正确的剖析你所了解的人。

但仅仅是可能,并且是在患者的高度配合下。而无法产生信任感的人,或者内心深处更封闭的人,最后会将秘密带入坟墓。

在这部剧情中,并没有将男主神化,因为在剧情的最后,即使抓到了犯人,男主却始终没有在犯罪动机上得到完美的答案。

可能凶手是邪恶的,是自卑,扭曲的,他们无法让男主了解到一个人的邪恶是怎样产生的,或许在凶手内心觉得自己是骄傲的死去的,因为没有人可以读懂他的犯罪动机。对于男主来说,这意味着凶手本身在这场斗争中是胜利者。

如果你是光明的,对于邪恶的理解,你能做的只是尽全力取代入,站在他的角度,去最大程度的理解并还原邪恶,但你可能还是渴望能亲口听他自己讲述他所有的邪恶与自卑,以此来满足你的疑惑。

不同的人最后可能会让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邪恶与光明是怎样产生的。剧中的男主在开始时自己内心也是有一些障碍的。对于自己来说,要么让它一直折磨自己,要么去接受它。但这两者都不是好走的路。

你自己只是在很少的时候去触碰它,当然,在没有摆脱之前,你绝对不会让别人去触碰它,一点都不可以。

显而易见,去接受它就像是长痛不如短痛,可能你会在一瞬间“死”去,可能你会永远坦然的存活下去。大脑在精神上有自愈能力吧,或者是让别人替你点拨一下,但这个人在你心中必须是充满安全感的,你似乎从来不用担心她会背叛你。在剧中,这个人对于男主来说就是哑女。

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偶尔认不清自己,或者说常常认错自己。

我们认不清自己的情感,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克制,从一开始可能会认为自己无坚不摧,当产生某种情感时,我们以为这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或者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面对从简单到复杂的自己,我们更多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但从复杂到简单的时候,我们却屡次走错方向,甚至在很多时候找不到出口,或者说是花废更长的时间。同你从贫困走向富有,在从富有跌落的时候,更难的应该就是从跌落中走出来吧。

所以没有勇气面对的人会选择逃离,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大勇气,相反,我一直觉得自己也是比较懦弱的。很浅薄的来说,心理有多强大的人,就有多勇敢,剧中的男主在面对很多凶残的犯人的时候,并没有呈现出一丝的恐惧,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心理障碍。

承受过更多东西的人,心里的底线也会越靠后。但这个底线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即使再靠后,也不会缺失。

有点像一个神秘的东西,但同时又是显而易见的东西,这好像也是简单与复杂的代表。这种东西没有被夸大的必要,你所能看见的,所能感受到的。都在很平常的你所遇见的生活中。反之,只是代表了你并没有遇见那种生活。

好像只有两种可能,在阳光下,或者是在黑暗中。但无论哪种情况,希望大多数人都可以遇见沉默的天使,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助你疗伤,助你成长。

 6 ) 《沉默的天使》这尺度,2018我给第一

继《心灵猎人》之后,又一部有“神剧相”的美剧来啦!

2018美剧的开年之作《沉默的天使》,光是“变态连环杀人”的浓烈气息和19世纪美国的背景设定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更不用说这卡司(丹尼尔·布鲁尔/卢克·伊万斯/达科塔·范宁),让人不得不追啊。⬇️

该剧目前只播出两集,目前豆瓣8.1。评论中也有不少冲着3位主演来的。⬇️

《无耻混蛋》里深情的德国军官搭配童星出身的范宁,再加上《美女与野兽》里的英俊的加斯顿,就凭这奇妙的组合,这部剧,我追了!⬇️

这部剧改编自Caleb Carr的同名畅销小说,背景设定在1896年的纽约。

在这处发生了一连串男童妓的连环凶杀案,而新上任的警察局长Theodore Roosevelt召来犯罪心理学家Laszlo Kreizler博士﹑记者John Moore及局长的秘书/当时首位女警探Sara Howard进行秘密调查。他们利用心理学和新兴的法医学,去追捕这位纽约市的第一个连环杀手。⬇️

作者同时还写了《沉默的天使》的续篇《黑暗天使》。可以料想,如果该剧口碑和收视齐飞的话,下一集的效率和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剧集风格有点《汉尼拔》的感觉,死去的尸体有种文艺复兴的艺术质感。人物设定又有点《神探夏洛克》,两位男主的相爱相杀也有点小粉红。但它也不缺少悬疑推理剧该有的灰蓝色调,惊悚音乐......甚至一开始,案件的发生就有些限制级和猎奇......

年仅13岁的男童妓被杀了。死时还穿着带有挑逗性质的女性服装,生殖器被割除。除此之外,他的右手被切除,喉咙刀伤深可见骨,腹腔剖开,脏腑被挖出堆在身边,双眼也被剜去了⬇️(前方高能)

看不清的话⬇️

不行还有画作呢⬇️

而杀害男童的嫌犯已经被抓进监牢,是得了晚期梅毒的沃尔夫——他刚好路过了那附近,刚好仇杀了背叛自己的爱人,当然也可能“刚好”就是凶手⬇️(高能x2)

(对不起我不能,我只想离屏幕远一点)

但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虽然没有露脸,但这些镜头已经可以说明凶手病态,他居然在用男童的内脏做菜...⬇️

给猫吃...⬇️(对不起猫咪我们分手一分钟)大家也可以看看前几天推送的纪录片《大猫》洗洗眼睛

并把剩下的舌头用报纸包起来,故意吸引医生的注意力⬇️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部剧对重口情节的把握上还是很节制的,不存在过分恐怖和恶心的镜头。也没有把童妓、分尸作为看点,更是把重点放在了探案的过程和对人性的探讨上。

而这也是与其他悬疑推理剧的不同之处。在剧情步步展开的同时,《沉默的天使》着重探讨了美国19世纪末的历史弊病和人性的丑恶。这一部分的浓墨重彩程度甚至比推理更加精彩。

它讲了一个压抑的故事,更揭开了纽约最黑暗和恐怖的一面。

比如那时上流社会的有钱人都以去童妓馆为乐趣,无数小男孩为了生计被卖进这样的场所,为了招揽客人做出极尽魅惑姿势⬇️(请看左上角)

富商大贾则可以妻妾成群,把每个漂亮的姑娘都变成自己的“侄女”(还有点现在干爹的意思)⬇️

与此同时,穷人却挤在黑乎乎的阁楼里,一不小心就能踢到一个病婴,连请医生的钱和资格都没有⬇️

只能把家里的儿子送到男妓馆卖钱⬇️

本该执法公正的警察,在收受贿赂后对丑恶行径视而不见。被叫到局长办公厅的“商人”——男妓馆老板大谈大家从“相互理解”中能获取多少利益⬇️

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女警探Sara Howard是首个能在警局工作的女人,代表的是向往独立又被社会蔑视和嘲讽的新女性。⬇️

她出身高贵,有知识也有思想,却也不得不穿上压迫身体的衬裙。⬇️

在警局忍受男人们的奚落和色情玩笑,被当作工作时赏心悦目的花瓶。⬇️

青春期萌发性快感的少女,在家中的自慰被当作不洁,牧师要求她用水蛭净化她那被魔鬼污染的身体,母亲也要剥夺她快乐的权利。⬇️

犹太人,作为当时另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即使有着最先进的科技和最高超的手法,验尸时能无数次比对刀口留下的痕迹以确认凶器,也得不到重用。⬇️

种种画面,都勾勒出一个把女人、童工、工人当作奴隶,司法黑暗、仇视和矮化女性、压榨童工、歧视和排挤犹太人、贫富悬殊的美国纽约。⬇️

抛开走心的剧情,不得不说,三个主角的设定都已足够吸引人。

自带主角光环的克雷泽勒博士。

克雷泽勒博士是个心理医生,作为破案小队的头儿,永远一副“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下”的样子,表情总是秘制淡定,可以说很有主角气质了。⬇️

大胡子也没影响颜值实在很感人了,啊趁此机会吸吸丹布的颜。⬇️

不过,主角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在那个科学被视为反上帝的年代里,他注定要遭受许多非议。

但我们的主角克雷泽勒根本不带care的,带着刚组好的破案小队走出餐厅时气场满分。⬇️

博士后援团团长摩尔画师

撸哥上次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摩天大楼》里那个油腻的大反派。⬇️

但这次不仅不油腻,还有一种儒雅英俊的气质哎,简直被秒到。⬇️

作为一个画师也很为难,美化了吧被博士说;不美化把人画的实事求是吧又被diss。⬇️

两集看下来,摩尔对博士是真爱无疑了。

一句“he said he needs you”就能把摩尔从美人怀里拉出来,仿佛嗅到了一股基味?⬇️

后面果然开始飙基情了:很暧昧的一句“你搞得我昨晚一夜没睡”把我搞的老激动了。⬇️

说着不帮博士身体却诚实的很,转眼就为了博士低声下气去求霍华德小姐搞档案了,如果这都不算爱!⬇️

拿到档案找博士邀功,结果博士只说了“希望你好好谢过霍华德小姐了”,好像看到了我们摩尔画师吃醋的小表情喔。⬇️

这对CP,我站了!

(不得不提一句,丹布和撸哥,一个德国人一个英国人都把美音说的这么溜,也是用心啊!)

警局一枝花霍华德小姐

当年I’m Sam里的小女孩已经这么大了!依然美啊。⬇️

前面也说啦,她扮演的这个角色有点女权色彩的感觉,作为除了擦地女工外第一位在警局工作的女性,非常特殊和显眼。

但特殊的性别让她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男人之间说话不能听,还被警监笑话衬裙。⬇️

当然,能够在警局工作,霍华德小姐也具有非凡的自我觉醒,在摩尔三番五次强调因为她是名女士而应区别对待时也会为自己辩解。⬇️

不愿自己的工作被人轻视。⬇️

说到这儿一定要吹一吹范宁妹子的演技,被警监调戏那场戏妹子把霍华德小姐隐忍而抗拒的状态演的太棒。⬇️

在第一集看到范宁和撸哥的对戏,简直火花四溅,我暗暗希望接下来能有个大叔配萝莉CP,没想到!编剧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第二集俩人就一起去调查了,在预告里还有吻戏!⬇️

啊快给编剧发大鸡腿!!!

睿智如克雷泽勒博士当然也早早看出来了⬇️

不过摩尔怕博士误会,极力否认⬇️(谁让你自己组这么多CP呢

这部剧有点像我们之前安利过的《心灵猎人》的19世界纽约版,戳链接回顾➡️没有他们就没有《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和《真探》但因为双男主的关系,剧里两对CP更甜一些。

无论是剧情发展还是CP线走向,都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看后面了!暗搓搓等第三集ing嘿嘿~

想和拆姐互动? 关注拆姐的新浪微博:@娱乐拆穿姐

 短评

luke这个男二演得又美闷骚,就是女主没错了!

9分钟前
  • 推荐

不好意思,这故事和人物设定实在太浮夸了,甚至中二了。

10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John始终让我有种看到郭富城的错觉...

12分钟前
  • 溺水小刀
  • 还行

虽然两主演都不是美国人,但这才是美版福尔摩斯与华生啊!一个是细节推演,一个则是心理分析,两位男主的互动和对白写得太精彩了,不像福尔摩斯和华生那种打情骂俏短兵相接,而是高深莫测暧昧至极,每一段都倒回去看了好几次。撸哥承担了大部分笑点,丹尼尔不能说演得不好,但这个角色的辨识度或许可以更强一点。另外,作为一部剧,这个剪辑也太强了。

17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看是历史的题材真不喜欢,因为没有各种高科技的破案看不出来什么。但看了第1集感觉不错,画面偏灰蓝,可能这种题材都是这种色彩,下着大雪的案件又阴冷又恐怖,很多地方很紧张,人物的刻画不错,死的镜头还有各种特写,值得一看。

20分钟前
  • lostmore
  • 力荐

范宁的仪态.......与妹妹一对比更虐了,十年前人家说“这是范宁的妹妹”,十年后人家说“这是范宁的姐姐”。看了三集,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也没有特别差,平庸。

21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最佳短评“Luke才是女主”哈哈哈哈哈哈哈

2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节奏感不好

25分钟前
  • 芝麻糊
  • 还行

本来想打5星的,结果最后一集杀人魔就那样死了,也不知道作案动机,太失望了

26分钟前
  • 女神or女神经?
  • 推荐

上古版《CSI犯罪现场》和《心理神探》

27分钟前
  • 陆冠均
  • 推荐

越看越感觉Luke才是女主, 范宁是男二... 19世纪的心理猎人, 比较担心的是中后期节奏会变得拖沓

32分钟前
  • DrMatthew
  • 推荐

看下去还是很好看的,扎实且标准,和《心灵猎人》一样从凶手角度层层铺垫苦难经历导致的扭曲心理,卢英俊对卷毛小哥的单箭头(?)关照很可爱。从第七集一步一步梳理线索锁定凶手之后叙事速度突然加快,剧情终于进入佳境,女仆和医生的感情线实数累赘哇。

35分钟前
  • Qᴜᴇᴛɪᴀᴘɪɴᴇ
  • 推荐

沈默的倉鼠hhh 好喜歡John和Sara這一對

40分钟前
  • babe🌈rainbow
  • 力荐

好多现实人物啊,罗斯福, J.P.Morgen, Paul Kelly....原书作者他爸就是Lucien Carr,“垮掉一代“的代表人物,《杀死汝爱》里DHH演的那位“蓝颜祸水”。原书作者说过Lu是这桩(著名的垮掉派谋杀案)青少年(性)虐待案件的受害者,而且把这种虐待转换成心理上的虐待和控制传递给身边的人。

43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节奏很奇怪 看似紧凑 其实都是边角料 【不过印证了凹凸那句话:叫Luke的美人确实很多

44分钟前
  • Luk
  • 还行

这才是犯罪悬疑剧该有的剧情。18世纪末纽约昏暗的街道,弥漫着一股“变态杀人”的浓烈气息。第一集开始就以男童妓被残忍的分尸,重口味血腥暴力。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配乐带着几分惊悚感。利用心理学和法医学分析案件,追捕连环杀人犯。挺有意思,期待更新,决定追了。#冲三位主演,都值四星#

49分钟前
  • 影人疯
  • 推荐

双男主加女主,我开始设想会有三角恋,之后怀疑加上女配凑两对,甚至想过是没爱情戏的三人合作探案,没想到最后女主才是妥妥的大总攻啊……男主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软且可爱着……严肃说,除了节奏有点慢,还算是蛮值得追的时代探案剧。丹布演技真心好。

54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推荐

第一集,还以为是英剧,不过很喜欢灰灰的色调,探讨变态杀手心理的剧不少了,希望这部会有惊喜。

59分钟前
  • 穆赫兰道
  • 推荐

有男神Luke有女神范宁这阵容实在是太完美!风格有点像电视剧版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镜头配乐看得人毛骨悚然,有点吓人啊,嗯嗯很合我口味

1小时前
  • 旅途中的叶子
  • 力荐

结局扣分!TNT烧经费之作,服道化一流,再现十九世纪末的纽约、女权崛起、犯罪分子精神分析的元年。再现的犯罪现场男童尸体有汉尼拔之感。虽胜在氛围营造和悬念铺垫,但难掩虎头蛇尾之气,一衰三竭,有些铺尽笔墨的角色和细节没有下文,选角不能算失败但毫无火花而言。

1小时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