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免进

更新至20230727期

主演:金钟国

类型:综艺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闲人免进 剧照 NO.1闲人免进 剧照 NO.2闲人免进 剧照 NO.3闲人免进 剧照 NO.4闲人免进 剧照 NO.5闲人免进 剧照 NO.6闲人免进 剧照 NO.13闲人免进 剧照 NO.14闲人免进 剧照 NO.15闲人免进 剧照 NO.16闲人免进 剧照 NO.17闲人免进 剧照 NO.18闲人免进 剧照 NO.19闲人免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欢迎光临,还是闲人免进?

作者:陈碧村

○ 《欢迎光临,或闲人免入》(苏联·1964)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去年的平遥国际影展放映了一部六十年代的苏联儿童片——《欢迎光临,或闲人免入》。除了像塔尔可夫斯基这种大名头的导演,大家对苏联电影了解得并不多。电影放映后,观众的反响出奇得好,甚至还引发了中国观众对苏联老电影的极大兴趣。

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的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应该有不少人都听说过《自己去看》这部惊世骇俗的电影。很难想象,这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自己去看》讲述了二战期间,在苏联的德占区集中营,法西斯对无辜的苏联人民,尤其是无辜的孩子犯下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暴行,电影以其残酷、恐怖的画面而知名。

与上面的画风截然不同,《欢迎光临,或闲人免入》却是这个样子的。

红领巾和小号手,宣传画和石膏雕塑,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先队营地,在它的大门口闪烁着“欢迎光临”几个大字。

与这种热情无忧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在营地大门上面,还挂着一块“闲人免进”的牌子。

这块牌子像是给孩子们的乐园浇了一盆冷水,它出自营地管理员德宁同志之手。德宁是营地的独裁者,控制着营地里的一切,大到营地的奖惩制度,小到孩子们每个月的体重变化,所有事情他都要一一过问。他的“事无巨细”并非出自对孩子们的关爱,而是出于一个偏执的管理者对规则和秩序的狂热。正如“闲人免进”与“欢迎光临”的相互抵牾,德宁的管控也在不断压抑着孩子们自由活泼的天性。

○ 监视孩子们的德宁

孩子们不堪忍受德宁的统治,势必群起反抗,点燃这场战役导火索的是一个叫做伊诺奇金的小朋友。

为了不让营地少先队员与当地村子里的孩子接触,德宁在大河岸边拉起了一张网,孩子们只能挤在那张网里游泳。游泳健将伊诺奇金却逃出了那张网,这可把德宁气坏了,他召开了一场批斗伊诺奇金的大会,还作出了开除伊诺奇金的决定。这样的责罚对一个孩子来说未免太重了。伊诺奇金害怕奶奶知道消息后会在愤怒和失望中死去,因此他没有坐上送他回家的火车,而是藏在了营地升旗台下面的小隔间里。

小伙伴们率先发现了伊诺奇金的秘密,于是他们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以拯救伊诺奇金的名义对德宁的统治发起挑战。最终,孩子们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把德宁赶出了营地。

○ 卷铺盖走人的德宁

闲人免进!

德宁的独裁统治,依靠的是全方位的监视和干预。无处不在的眼睛配合着无处不在的手,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在他的监视和控制之下进行。面对宽阔的大河,孩子们只能挤在一张网中游泳,而且游泳的时间也被严格限制,沙漏流完孩子们必须上岸。

○ 被囚禁在网中游泳的孩子们

德宁的规矩里面,自然少不了“吃饭时不要交头接耳”这样的要求,他把这句话做成巨大的标语牌张贴在食堂里,让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齐声朗读。

在为家长日准备节目时,孩子们选择朗读他们最喜欢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向左进行曲》。

可惜,德宁同志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他强迫孩子们把节目改成了朗诵《我们的营地》,这首像宣传口号一样假大空的诗歌让孩子们瞬间变得无精打采。

对于破坏了规矩的小孩,德宁当然不会轻饶。强力统治总是与严酷的惩罚相伴,伊诺奇金就承受了一个孩子承受不起的惩罚。

伊诺奇金站在操场中央,接受德宁和全体同学的批评,德宁列举了伊诺奇金的种种罪状,比如带着其他小朋友拿着木棍玩击剑游戏啊,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小人书啊,还有就是德宁最不能忍受的,他冲破了规定区域去和村里的小孩游泳。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的行为,都成为了德宁开除伊诺奇金的理由。

德宁一直都以“我是为你们好”的名义管理孩子。让孩子们在指定区域游泳是担心他们被村里孩子传染上百日咳;时时监控孩子们的体重是关心孩子们的健康状况。但是,当家长日来临,他对米特罗法诺娃叔叔的百般讨好,暴露了他的真正目的。

○ 德宁统计孩子们的体重

米特罗法诺娃的叔叔是米特罗法诺夫书记,应该是一位重要的领导,德宁非常重视这位书记,可以说整个家长日都是为书记同志布置的,他会因为书记错过了节目开场而让孩子们重新再把节目表演一遍,还特意把家长日的重头戏——“田野女皇”的奖项颁给米特罗法诺娃同学。

德宁面对领导的媚态提醒我们,他也是官僚体系中的一环,他也需要漂亮的“政绩”向上面展示他的管理成果。而孩子们的驯顺与整齐划一,以及一份符合标准的健康数据,都是德宁展示“政绩”的捷径。他对孩子的种种“关爱“不过是为了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上增添筹码。如此扭曲的爱落在孩子身上就变成了严苛的纪律和非人道的惩罚,而这种规训的模式恰恰来自于德宁已为成人世界的权力结构所规训的现实。

如此看来,德宁对孩子未免太不公平了,除了以牺牲孩子的快乐生活为代价成全自己的野心,更为恶劣的是,他过早地把孩子拉入了权力的牢笼。他按照成年人在权力世界中摸爬滚打的姿态去塑造孩子,顺从和服帖、隔离和冷漠、谄媚和讨好磨损的是孩子无拘无束的天性。

童年本是可以使人尽可能迟缓的接触权力、理解权力的缓冲地带,而已被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成功规训的德宁无视这个缓冲地带的珍贵之处,就像把“闲人免进”的牌子挂在“欢迎光临”旁边,他也硬生生的把营地的孩子们拽入了他所信奉的规则之中。

欢迎光临!

但是永远不要小瞧孩子,营地孩子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守卫自己的童年堡垒,这也是全片最为精彩的段落。孩子们的友情、勇气和想象力解构了德宁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成人法则。

发现伊诺奇金藏在升旗台下的秘密后,同学们每人都在午饭时为伊诺奇金省下半块肉饼,由班里的几个调皮鬼钻到餐桌下面去收集。伊诺奇金应该也吃不下这么多肉饼吧,可孩子们就是这么热情,为了朋友,他们不顾被德宁抓住的危险和自己吃不饱的肚皮,以至于全班体重集体下降,德宁为此还大发雷霆。

他们把肉饼藏在魔术盒子里,当德宁拦住他们检查盒子时,奇迹发生了,一只白鸽真的飞了出来。

白鸽掩护了肉饼,这是孩子们的魔法,他们的奇思妙想像是一道神奇的屏障,就是让德宁无法接近真相。借着为家长日排练节目的机会,孩子们在德宁的眼皮子底下用大提琴护送伊诺奇金上了厕所。

眼看家长日就要来临,到那时伊诺奇金的奶奶就会发现伊诺奇金早已被开除,孩子们为此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德宁最害怕的就是传染病,如果大家都得上荨麻疹,德宁一定会取消家长日。于是,几个男孩子像烈士就义一样脱光了衣服跳入蓖麻丛,试图用蓖麻蛰出的痕迹伪装疹子。

○ 跳入蓖麻从

○ “生病”的孩子们

调皮鬼们可被蓖麻折腾得够呛,他们也差点就能成功了。可是班里出现了一个告密者,他偷偷跟踪调皮鬼们,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德宁,德宁拆穿了他们的谎言。

这时德宁已经对孩子们的种种不正常行为有所察觉,他发现孩子们总是聚集在升旗台下面,于是他给升旗台的隔间上了锁,事到如今他还是没有发现伊诺奇金的秘密。

○ 孩子们谎称打牌,掩护了伊诺奇金

德宁的锁可难不住孩子们,他们向村子里的小朋友借来了一头猪,伊诺奇金用肉饼引诱猪,为他拱出了一个可以逃出去的洞。

家长日那天,伊诺奇金的奶奶怎么也找不到伊诺奇金,因为孩子们把伊诺奇金藏在了大玉米里面。那是“田野女皇——玉米”的称号,他们把这个最高的荣誉送给了伊诺奇金,在《向左进行曲》的朗诵声中,伊诺奇金接受着所有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掌声,当然,除了惊掉下巴的德宁同志。

○ 田野女皇伊诺奇金

这是孩子们的胜利,他们的反抗彰显了与德宁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友谊和热情挑战了独断专行,勇气和无畏嘲笑着一味的顺从,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颠覆了一切教条和规矩,“欢迎光临”打败了“闲人免进”,孩子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游泳了。

童话中的隐忧

现实生活中通常不会出现如此完满的结局,就算在电影里面,也要埋藏几个避免过于理想化的点,孩子的隐隐作痛,比直来直去的伤害更让人心疼。

这双神秘的脚在电影中出现了好多次,这是德宁的小眼睛,每当孩子们有所行动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去向德宁通风报信。

最终的胜利来临之前,孩子们发现了德宁的小眼睛,在孩子们的围追堵截之下,小眼睛跌入了泥沟,当他爬上来时,从头到脚都沾满了泥巴。

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小眼睛的所作所为,如同他这一身的泥巴让他在同学面前羞愧难当,泥巴可以洗去,出卖同学的污点却烙在他的心上,让他在同学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而其他孩子呢,善良和同情压住了他们的怒火,看见小眼睛的羞愧和无助,他们自己也手足无措起来,他们给小眼睛让出了路,悄无声息的看着他离去。

马拉特是伊诺奇金的好朋友,也是调皮鬼中的领头羊,他为伊诺奇金收集肉饼,还第一个光着屁股跳进了蓖麻丛。但是他也是负责板报的同学,在德宁的命令之下,他画了一张这样的海报:

这个背叛行为让马拉特被小伙伴们孤立,他独自来到小隔间门前向伊诺奇金坦白,解释一切都是德宁让他做的。尽管他原本可以拒绝,但是在德宁的威权之下,他选择了背叛朋友。虽然只是隔着一层门板,但是两个孩子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遥远过。

○ 马拉特向伊诺奇金忏悔

无论是小眼睛还是马拉特,他们的羞愧、悔恨和痛苦都是德宁介入的结果,德宁压缩了孩子们的缓冲地带,他所代表的那一套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像一团阴影笼罩在营地之上,孩子挣扎在成年人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之中。冷却了原本属于孩子的温度,换来的将是加倍的残忍,伊诺奇金和他的小伙伴都尝到了其中的苦楚。

面对德宁这样的大人,孩子有了太多不能理解的事情,他们的困惑如同伊诺奇金所想象的祖母葬礼上出现的巨大的问号,这个问号可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问号,这是童真和成熟之间的距离和边界被强行抹去之后孩子所承受的痛苦。

这样看来,文章开头的疑惑,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悲观又绝望的回答。依莱姆·克里莫夫的两部电影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差异仅仅止步于表现的手法,他所讲述的都是孩子被迫进入一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之后的遭遇。令人绝望的是,孩子们其实无力阻止、更无力摆脱。如果巨大的问号不能被驱散,孩子们的胜利永远只能作为童话,出现在电影之中。

关注小活字,后台回复“欢迎光临”,

即可获取完整版电影链接~

 2 ) 能引起每个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童年的美好回忆。

严厉的教务主任。富有同情心的夏令营辅导员,这姑娘还是《漫步在莫斯科》的那个姑娘。

伊诺什金因为跑到外边去游泳,破坏了夏令营规则,收到了公开批评,同时被驱逐出了夏令营。由于担心被奶奶批评,伊诺什金又偷偷跑回了夏令营。

夏令营的小伙伴们,开始帮组他躲避教务主任。他藏在了主席台的木台下。

这些小伙伴们的互帮互助让人很有熟悉的感觉...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还拍摄了一批儿童类型的电影,包括《看,天空》,《世上所有的孩子》,《考试》等,都是这批孩子们表演的,导演和孩子都很棒,随着苏联的消失,可惜了这些被埋没的电影作品。

 短评

苏联主题策展,一个小淘气鬼在全校师生的暗中支持下“战胜”了独断专横的校长,成为家长开放日的绝对主角。拍这片固然有成人讽刺动机,但满满的纯真童趣就看得很开心了。苏联蒙太奇照旧厉害,相似画面转场、小男孩YY祖母的搞笑葬礼、半夜演奏的吓人雕像、医生大嗓门喊出来是警报,还有最后的抠图飞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精苏值满格,笑到滚地。一开头说Мы купаем здесь的时候真的像极了俄语教学片!!!本来就是大人的事,小孩不懂大人的事(问号),内心是小孩的大人也不懂大人的事。“外面的世界”透过缝隙问“你们这是干啥”,这个世界的人不正常lol 像极了赖声川戏里总有的那个自顾自乱入扫地的人。Outsider, check. @大光明

6分钟前
  • 推荐

【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童真之作,太有趣了!从头开始爆笑不断,在讲座上马克•穆勒学长提及此片,确实为惊人之作。大量的中心构图,声画运用也颇有灵性(比如女人张嘴配合警笛声),剪辑上十分融洽且极有创意:转场过渡、相似性剪切等,节奏很好,紧抓观众,看着一点儿也不累,相当具有现代感的叙事突出苏联蒙太奇的优势所在。从片头登场的设计就别出心裁,而电影中很多戏的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剧作上突出对大人的讽刺,对孩子们童真的赞美,同时以孩童视角更加具有想象力(雕像会动),或许是讽刺当时的时代环境?结尾简直是放飞自我,不禁让我瞪大了眼睛放弃思考,与孩子们一起翱翔。这样自由的作品实属难得,一查背景果然是赫鲁晓夫时期所作。

8分钟前
  • 奥特小曼
  • 力荐

优秀的政治讽刺电影,儿童视角可太好笑了。你为什么要害死自己的祖母——巨型问号❓不要认为我是胆小鬼,为了你我可是脱了裤衩钻的荨麻地!你们在干什么,蛤?/ 俄罗斯大师展@大光明

11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无法忽视的政治隐喻 儿童闹剧与成人暗语之间几乎只有一线之隔//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一箭双雕//当然也可以看见什么就以为是什么//看到一条联系到《操行零分》的评论 确实是有趣的横向比较//20210514 银幕 4→5//果然无法抵御银幕和公共观影的乐趣~

14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限定游泳范围。感恩物质条件改善。夏令营与集中营作为同一个词。奶奶的死配乐是黑眼睛之歌。你还不知道这里的规矩吧。因为契诃夫很好笑可是你笑得太多了。阿穆尔河波涛火烧莫斯科,19世纪深入人心。玉米崇拜。西方生活方式吸引了党国精英的子女。孩子们高喊着要电影。逃脱亚当夏娃律法向左向左孩子们发自真心爱小马哥。遮挡放映的同时上层享受禁忌。斯大林主义者没落的背影。当潜入内心的斯大林主义退去。在软性斯大林主义和特权阶层时代,这些幻想不再可能保持。

17分钟前
  • 醒来的风车
  • 力荐

真不错,我喜欢这个创作团队

21分钟前
  • 橙子🍊
  • 力荐

6。共青团夏令营,红领巾天上飞

26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高赞有人说这片是苏联审查制度下的漏网之鱼,一看就知道不清楚苏联历史,以为苏联一直都是高压状态。实际上反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本身就非常鼓励拍摄这类电影,因此挑战既有观念的电影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本片也有不少赫鲁晓夫时期的印记,比如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加加林和那个时期大力推广的“农业女皇”玉米。导演应该是颇有文学兴趣的人,开场就是《小王子》的序言,片中更是用了不少俄罗斯文学的梗。本片充满了童真谐趣,幻想部分极富想象力,画面特别正,特别意外的是这么一部电影居然还有特效镜头,最后打破第四面墙更是让本片的幽默戏谑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30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推荐

最后某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同学再次向全场观众重复他的台词时,大家应该一起发出一声“滚开啦!” 那就完满了哈哈哈!如果电影放映情节代表了策展人轻轻黑了一下这年头流行的遮挡放映,那一群高喊“电影!电影!电影!”的小朋友,就代表了敲碗求电影的影迷了;竟和《自己去看》一个导演,超高反差萌,全程高能,葬仪队伍组成一个问号怎么想出来的,红领巾少先队们一个个超级够朋友,集体留口粮算什么,蓖麻地里扎几圈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仗义!以及黑龙江的波涛是什么梗,到底是怎么混进苏联笑话的噗

3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不仅仅是儿童片,而是借儿童视角来反讽成人与社会,关于专制和官僚,探讨了儿童的个性解放与个性消磨。童趣十足,宛如阳光灿烂的暗黑故事。科斯金天真烂漫的想象,各种有趣的故事与细节编排,儿童演员极富感染力的表演,一个傻子一般的角色存在更是有如观众一般的存在,创意十足。结尾更是轻松打破第四堵墙。

3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想不到90年代甚至千禧年前后的大陆小学生活和60年代的苏联小学生活不能说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不仅在校园建设上、管理风格上、学生穿着上、课后生活上,还有赤裸裸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其实影片开头已经打出大字,表明本片既属于儿童片也属于成人片。故事中讽刺苏联政治的情节不要太多,例如“孩子是营地的主人”这条反复弹跳的横幅和口号,例如德宁的专断与无处不在的小报告,例如开家长会要遮挡垃圾堆,例如吃饭不许交头接耳。至于这方面与大陆是否相似,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当成儿童片来看就已经够乐呵的了。另外,不得不说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影视作品欣赏起来就倍感亲切,哪哪儿都似曾相识,总有种“这些小娃娃不就是当年的我吗?”的感觉!

40分钟前
  • 锡勒朱徳·岱钦
  • 力荐

“告诉我,莫斯科被大火烧,不是白白给了法国人吧?”

45分钟前
  • Moentig
  • 力荐

可以和《操行零分》放一起看,不同社会体制下面对同样的题材,表达的重心有什么不同。蒂宁?列宁?棺木想象很逗趣,问号标语很俏皮。守纪律、听指挥、展示才艺,学校就是社会;想用意念控制但无效,生命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窥探举报者躲在暗处,所以镜头中也只露出脚。莫斯科会被一场大火烧掉吗?法国人会投降吗?换血就能从有血海深仇变成有血缘关系吗?破除尘旧陋习,向左、向左、再向左,是右吗?猪和孩子的对视,这么认真的看完电影的观众们,是不是也太严肃了呢?让我们跨过这条河,跨过这阻隔。

48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俄罗斯版《月升王国》,韦斯·安德森一定超级喜欢这部电影。每分钟都有笑点,充斥全场的欢乐。

49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学生时代何时了?童年往事知多少。校长昨夜又下令,无趣不堪回去寝室中。问我到底想干嘛?夏令营沙滩牵着小妞裸奔跑。

5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俄展at大光明。“孩子是营地的主人”,把孩子换成人民,就是一场苏式笑话,遮挡、告密、向左又向右,甚至还有“跳到那个岛”,种种讽刺微妙地融入喜剧桥段,让大光明笑声四起的,是这种从历史投射到作品里的、意识形态的解脱感,就像有如《米兰奇迹》的飞越银幕。片头说给曾是孩子的大人和会成大人的孩子,打破、或不如说拯救“德宁同志”性的,正是个人不受控的创造性,是化血仇为血亲、问号送葬的幻想,在这个意义上,儿童片都是反体制电影。你看,贴地跟拍猪跑,像不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53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很韦斯.安德森,怀疑《月升王国》的构图、设计有参考这部。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克里莫夫的毕业作品,拍摄于赫鲁晓夫执政的解冻时期,少先队先锋营的儿童故事带有社会讽刺寓意。祖母葬礼上的遗像酷似赫鲁晓夫,父母日迎接庆典上的大奖是玉米—田野女王。赫鲁晓夫本人看过电影后居然同意通过审查,本片上映后没几天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找到一个俄语论坛的讨论串,他们更多是怀念在苏联时期先锋营的美好童年,电影有很多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笑料。许多人多年后支持管理员戴宁先生的维护纪律举措,因为先锋营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保证孩子不被淹死、不得疾病,而不包含教育职责。告密者的身份也没有定论,甚至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https://www.kino-teatr.ru/kino/movie/sov/1897/forum/f64/)

1小时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营地主任宣布开除伊诺奇金,他则盯着天上的飞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想象中的送葬队伍,一个大大的问号;“莫斯科会被一场大火烧掉吗?”,“原来你是我的血敌,现在你是我的血亲”;女同学送的可爱的花,男同学口中愚蠢的花;不允许伊诺奇金待在这儿,特立独行的猪却想来就来想跑就跑,给孩子们称重就像养猪;“最重要的是汤,力量都在汤里了”…其它调侃:向左向左再向左,不受待见的很好笑的契诃夫,嗓门喊出的警报,此处观众鼓掌,遮挡放映,玉米飞上天,对检阅的狂热,隔离和消杀(现在可以拍新版了)…大人们曾是孩子,孩子们必将成为大人。一直在发问的13号同学:“你们在干嘛呢?”,你们知道自己在干嘛吗?和导演后来的《自己去看》反差太大,不过喜剧也有严肃的内核,其实也一致

1小时前
  • 吴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