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HD

主演:英格丽·褒曼,梅琳达·金纳曼,伊莎贝拉·罗西里尼,罗伯托·罗西里尼,丽芙·乌曼,艾丽西亚·维坎德,西格妮·韦弗,皮娅·林斯特隆,珍妮·贝辛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2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3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4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5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6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3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4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5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6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7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8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19英格丽·褒曼口述实录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柔和之味,为己欲为

文/刘小黛
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我总是担心别人怎么说,我便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过好生活。”英格丽·褒曼如是说。一般人始终活在“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的怪圈。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难的是不知道该舍弃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叫如何“选择”。褒曼一生做了几次选择,关乎事业或者爱情,每回都是潇洒利落,汪洋恣肆,她朝着喜欢的路途用自己的方式斩断羁绊,这就是银幕上生活里乐意人生的褒曼。

瑞典导演斯迪格·比约克曼执导的纪录电影,以此致敬著名瑞典演员英格丽褒曼诞辰100周年。继68届戛纳电影节开幕片展映之后,今年上海电影节上持续大放异彩。观众面对荧幕再现的光影,无不感叹唏嘘。作为“现代、自由女性的化身”,褒曼既是好莱坞明星,也是新现实主义代表。电影对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幽味之处有着动人的讲述。

影片通过英格丽褒曼的日记回忆作为旁白导入,回顾了她的童年时光。无论是褒曼青葱时代的照片,还是穿插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以及朋友家人的第三者转述,无不贯彻了褒曼人生的价值信条——自由。纵观她的演艺生涯和她的婚姻家庭生活,对艺术的执拗和与家庭的背离,都让她与一位平凡女性背道而驰,自信傲然,恍惚迷人。

美丽与哀愁并存
褒曼两岁丧母,十二岁时父亲患癌去世,忧郁孤独的童年遭遇在褒曼内心埋下一颗叛逆的种子。她不再向往舒适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是追逐丰沛的电影事业和自由的人生态度,由此确认出充足的自我存在感。然而褒曼并不是脆弱之人,她特立独行,无畏流言碎语,轰轰烈烈的爱情背后埋藏一个个情感炸弹和难称美满的婚姻生活。

褒曼的青春永驻,让观众看起来和女儿们的相处像是姐妹间的嬉戏,尽管女儿回忆母亲时脸上无限的倾慕和略微的伤感,明显觉得时间的裂痕造成了情感的疏离。褒曼演艺生涯中断的两年,是为了照顾生病的女儿伊莎贝拉,父母繁忙的拍摄工作致使罗西里尼的三个女儿时常待在孤零零的别墅里,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希望和父母长期生活,拥有父母的爱和悉心照顾。从影片展示的家庭录像来看,褒曼由心而生的笑容和与孩子相处时的愉快,充满关怀的书信交流和电话记录,让人不禁觉得这就是一位平凡而细腻的顾家母亲。

片中有段女儿罗伯特的回忆说,褒曼是如此迷人,如此有趣,有趣到平凡的家庭对她来说渐显无趣。也许婚姻生活和家庭儿女,对褒曼来说依旧是一个无形的牢笼,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她向往自由的勇敢之心,她是如此魅力,引得外界要将她与平凡世界拉开。

片中提及英格丽褒曼有过三次婚姻,分别为瑞典医生彼得-林德斯特罗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以及瑞典戏剧家拉斯-史密斯。离婚理由或是因为过严的管制和猜忌,或是因为长期分居、感情寡淡。爱情的不受束缚也给褒曼带来不小的创伤,包括演艺的停摆,以及67年生涯孤独终老的悲哀,但她便是如此任性可爱地肆意妄为,不做后悔的事,做事之后亦不后悔。

银幕上的纯洁女神
品艺术需要高水平,自然无需多言,品艺术不是牛饮,品电影不像喝水,品褒曼不能快速。纵观褒曼一生的电影作品,荧幕上的她,形象不乏激情、优雅和简单。细细揣度,她的身上有一种不同外表的傲慢、高贵和洒脱。尽管褒曼不上相,却绝对上镜。她是一个幸运儿,16岁出道,5年里拍了10部戏,处女作《寒夜情挑》令褒曼一炮而红,荧屏上褒曼灵动的面容犹如黑夜一道亮光照彻长空。

不断要求拓宽戏路的褒曼踏上了好莱坞的红地毯。当时世界电影的中心迎来这样一位独具一格的瑞典小演员,褒曼是为好莱坞贡献的第二位国际影星,拥有端庄秀雅的容貌和迷人悦耳的声音,事实证明,褒曼的好莱坞之路比前辈葛丽泰嘉宝、费雯丽更为光彩。褒曼这样形容自己,我属于电影创造出来的世界,没了它就不能呼吸。

褒曼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化身博士》是她演戏的分水岭,电影里穿着的廉价便装,3年后交付给《煤气灯下》的女仆循环再用。尽管是个配角,但是发挥出色的褒曼说,我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也从来没有这么投入过。

纪录片中出现了《卡萨布兰卡》褒曼与鲍嘉在巴黎公寓从窗外看到德军即将进巴黎的一幕。凭着此片中惊人的美貌和非凡的演技,褒曼迅速成为好莱坞红星,还获得了奥斯卡小金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褒曼忧伤而迷离的眼神成为影史的经典表情。

褒曼在好莱坞引领一代风骚,她剪短发,短发就流行,她不化妆,化妆品销量就下降。 《战地钟声》中短卷卷发在美国风靡一时,成了世界妇女战时的标准发型——玛利亚发型。影片之后的日记回忆了她拍摄《贞德传》的经历和镜头,根据她回忆录所提,为演好《圣女贞德》,天赋异禀的褒曼翻遍了所有资料。有人说赫本的小短发是受了褒曼贞德的影响,其实贞德就是童花头发明最初的灵感来源。无论是外貌还是演技,褒曼都是一位难以预测的女演员,就像是夏布利葡萄酒,入口前永远猜不出它的味道。

影片提及了褒曼与导演们的一些拍摄逸事,她是希区柯克最倾慕的女神,和希区柯克合作过《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历劫佳人》三部影片,直到《历劫佳人》拍竣前,褒曼遇到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陷入爱河而怀孕,而后褒曼和罗西里尼双双抛弃各自家庭,两人也中止了合作。影片回顾了褒曼在《火山边缘之间》拍摄现场逸事,上火山下苦海,褒曼大胆选择爱情去了意大利,而罗西里尼为她定做了本片,两人现实的私奔重叠了影片中的随夫回岛,终导致情感的崩裂。和导演的丑闻让褒曼被公众唾弃,被作为“不受欢迎的人”驱出美国, 在此之后也是褒曼电影事业最低靡的七年。

从1955年和雷诺阿拍摄喜剧开始,褒曼开始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拍电影,以《真假公主》一片再获小金人,最后是她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时隔8年重回美国的影像,百感交集,脸上却依旧是勇敢恣意,自信傲然,无悔逝去的时光。重获成功的褒曼称,她最想合作的导演是伯格曼,机缘巧合她完成了心愿。然而拍摄过程非理想中的顺利,两人合作的《秋天奏鸣曲》中,因一场戏的分歧两人走出门外大吵起来,最后是褒曼说服了导演,回屋证明自己的表演方式是最贴合的。 晚年,她还凭《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后,褒曼以果尔达梅厄夫人结束了她的电影生涯。

美丽永无尾声
英格丽·褒曼说过,健康的身体加上不好的记忆,会让我们活得更快乐。的确,世上的闲言闲语实在太多了,不值得让它们留在脑海中。纪录片最后的镜头是褒曼在瑞典的小岛上送别她的四个女儿,她坐在椅子上目送他们离开,像是母亲告别孩子,也像是她对自己的人生和演艺生涯告别。 为自己所欲为,不为自己所不欲为,这就是尘世的幸福。纪录片为我们展示了褒曼的一生,也是那个黑白年月的铄石流金。

发表于《看电影》,禁止转载。

 2 ) 很多珍贵的影像


   这部瑞典纪录片应该是纪念褒曼诞生百年专门拍摄的,是基于英格丽褒曼本人的日记,她自己拍摄的诸多家庭录像和照片,以及很多朋友的回忆拍摄的,从1929年她父亲患癌症去世说起,一直讲述到她的晚年去世,涉及了她的演艺生涯和她的婚姻家庭生活,影片里出现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录像,包括她出道时的影片,她接受电视台采访的录像,这些都不是阅读她的传记可以看到的
    影片里介绍了褒曼两岁丧母,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又过世,在德国的亲友也因车祸去世,不幸的童年对她一生影响至深,她内心深处对闲适的家庭生活有一种隐隐的畏惧感,再加上她作为一个成功的演员,需要四处奔波,她的婚姻生活难称美满,她也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她的四个子女与她的关系更像是忘年交而不是母子母女关系,只有在伊莎贝拉背部生病矫正期间她歇影两年才多少尽了为母之道,按她日记说,她演戏繁忙时期,七个月在片场见不到子女,而她子女去探望母亲又是在媒体聚光灯的照射下(连父母离婚都要接受媒体的狂轰滥炸),实在难说过得是正常孩子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大女儿皮娅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还长一些,还有父亲陪伴,后三个子女(影片里称为罗塞里尼的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孤零零的别墅里,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以致到片尾罗伯特回忆与母亲相处的最后时光时,还是希望之前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而不是给他们建更大的游乐室),褒曼心里对这些子女肯定充满了深深的歉疚,她拍摄那么多孩子生活成长的照片和家庭录像,其实也是希望用这些录像证明她对子女的爱,也疏解子女不在身边的思念之情,片中她用书信与皮娅交流感情,打长途电话回家询问孩子们生活起居(三个孩子交替听电话那段看来很是心酸),子女很伤心,其实在另一端的褒曼更伤感.片中几个子女回忆母亲更像是回忆一位好友生平,让人觉得五味杂陈。
   英格丽褒曼的演艺生涯是通过她的日记回顾的,由于她早年丧母,父亲独自抚养他长大,经常给她拍照,使得她非常有镜头感,对演戏有天生的兴趣(以影片里她子女的话说,她把演戏作为一种与人正常沟通的方式,也是通过在镜头前表演,她能找回当年在父亲相机前拍照的感觉)。
   褒曼16岁出道时不过是一个群众演员,在一堆群演中真是很不起眼,不过她是一个幸运儿,在其他戏剧学校同学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她5年里拍了10部戏,而且成为了主演,由于影片是瑞典语的,不知道片中出现的那么多影片镜头,哪一部是她成名的《寒夜情挑》,平心而论,她那时的演戏应该还是以颜值取胜,演技还比较稚嫩。
   褒曼自己回忆去好莱坞的经历是她觉得瑞典地方太小,提供给她的机会不大,事实上的确如此,好莱坞当时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她心里恐怕也想像前辈葛丽泰嘉宝一样,在好莱坞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事实证明她的经历远比嘉宝要精彩多了。
   褒曼初到好莱坞,见到盖博,古柏一堆大明星,如她日记里说的,有一种进大观园的感觉,还好在艾琳和英文老师帮助下,她迅速适应了这个环境,而且也迎来了和家人在美国的团聚(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片中回忆了她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化身博士》和试镜的镜头,她在镜头前一点都不怯场,眼神的变换非常灵活自然。在漫长的4个月等待之后(她在日记里说这是一种煎熬),她迎来了《卡萨布兰卡》,纪录片中出现了影片中她与鲍嘉在巴黎公寓从窗外看到德军即将进巴黎的一幕。之后就是步向辉煌,出现了战地钟声,煤气灯下等一系列电影的镜头,以及她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视频,此刻的褒曼可谓功成名就。
之后的日记回忆了她拍摄《贞德传》的经历和镜头,根据她回忆录所提,这个角色是她费了很大精力去争取来的,我觉得她争取演贞德,是她觉得自己的经历和贞德类似,都是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在神的指引下走向事业的巅峰(1955年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瑞典,上演话剧贞德,坐在台下一点也不懂剧情,只知道台上妈妈要被烧死了这段非常好笑)。
   二战结束后她回欧洲劳军,到伦敦的时候接待她的是希区柯克,她在日记里回忆了同希区柯克拍摄《美人计》的经历,应该说胖子导演启发她的演技,是她脱离好莱坞演艺生涯的开始。之后她就像无脚鸟一样漂泊到了意大利,这一次她选择了意大利发展(她写给罗塞里尼的信口气不像是大明星的口气,像是一个小演员写给偶像的求职信),在罗塞里尼的指导下她拍摄了一系列片子,但是正如她回忆一样,她不太习惯这种没有剧本要演员即兴发挥想台词的拍摄方式,再加上她和罗塞里尼的夫妻关系,她拍摄的片子受到了冷遇,回瑞典上演的话剧也遭到恶评,虽然她自己后来评论这几年拍的片子被低估了,但是应该说她人生中宝贵的7年被耽误了,只有三个孩子可以略作慰藉。
   从1955年和雷诺阿拍摄喜剧开始,褒曼开始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拍电影,她拍的喜剧电影开始增多了(后来的《钓金龟》和<仙人掌花>都可以算是),而且她又回到了主流电影圈,以
《真假公主》一片再获小金人(片中有几个片段很珍贵,一个是褒曼回忆拿到小金人打电话给孩子们说要拿一个雕像回来,结果孩子们以为是大理石雕像,担心花园放不下,:);还有
替她代领奖的人的感言;最后是她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时隔8年重回美国的影像,我想她当时一定是百感交集吧,但是她在采访时仍然对失去的8年不后悔(再一次重回美国已经是20年后了,此时的她已经重疴在身了,想想不禁凄然)。
  之后褒曼的生涯更多的体现在话剧舞台上,片中异形主演西格妮·韦弗在与伊莎贝拉座谈时回忆了她作为一个新人与褒曼的初次合作,称她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而且对新人非常热心,我想这应该也是很多与她配戏人的感受吧。
  她演艺生涯最后的影片是《秋天奏鸣曲》,以她日记的回忆,她能找到伯格曼,也是通过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近水楼台之故,两位瑞典国宝级的导演和演员合作的可不愉快,一场关于母女争吵戏的处理两人又大吵起来,最后还是以褒曼的处理方式为准,奏鸣曲的剧情是关于母女关系,我想褒曼在演这个戏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纪录片里有影片的两个片段,一个是褒曼看着弹钢琴的女儿的镜头,其实根本没有听女儿弹的如何,思绪万千,眼神迷离(伯格曼交代要褒曼在这个片段是见女儿弹钢琴想起自己小时候,我想褒曼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欠儿女的亲情吧,虽然褒曼此时已经年老,但是表情非常丰富,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还有一处是女儿的回忆,母亲吻别孩子直接走了孩子追出门去,却看见母亲和亲人亲吻,我想褒曼演到这段,心里不知作何感受,皮娅看她与罗塞里尼难道就不是片中女儿看她母亲么?最后她的演艺生涯以果尔达梅厄夫人告终,1982年8月29日在她生辰去世,黑底白字无情的为她67岁的生涯拉上了幕布。
  纪录片里提到了她的三段婚姻,还有她与弗莱明和罗伯特卡帕的婚外情,与罗伯特卡帕的感情我想可能和她喜欢摄影,拍摄战地钟声的经历以及喜欢自由的个性有关,卡帕也是一个浪子型的角色,虽然他们没有白头偕老,但是我相信在褒曼内心深处是把他当成是自己真正的爱人的。与弗莱明的爱情更像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样,属于拍摄期间的爱情,拍摄完毕就告终了。她与彼得的婚姻像是闪婚,认识后11天就结婚了,我想这段婚姻是她想填补亲人去世后的家庭生活的空白,但是背景的巨大差异注定了这段婚姻不会长久(尤其在褒曼功成名就,拍摄工作又聚少离多的背景下,再加之有她与卡帕的暧昧关系爆出,皮娅自己也回忆父亲后来找的第二任妻子背景和他一样都是医生,这样才保得婚姻长久)。与罗塞里尼的婚姻更像是因为导演的天才,因为激情而结婚,当这段激情结束后,两人的婚姻也不再能维持
(影片里说是罗塞里尼在印度拍片时出轨,我觉得褒曼也很有可能出轨的说),第三任拉尔斯是一个话剧制作人,两人结婚后住在巴黎,而不是与四个子女共住,我想这也极大伤害了她子女对她的感情,他们走到了褒曼生涯的最后,我想也是褒曼老了,感情上不再想冒险了。
   纪录片最后的镜头是褒曼在瑞典的小岛上送别莱看她的四个子女,她坐在椅子上目送他们离开,像是母亲告别孩子,也像是她对自己的人生和演艺生涯告别。

 3 ) 衰老的可怕并不在容颜

一个老太太进来一坐下就说:good morning。然后自己解释:每次当我走进放映厅发现如果少于7人,我就会跟大家打招呼。大家听了后就开始纷纷:good morning、good morning、good morning……

看本片时我一直在想的是一个跟影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褒曼到底是如何从一个眼光闪躲总是有点羞涩的姑娘,长成一个面容坚硬甚至有点凶巴巴的老太太的?我不是说这不好,我只是好奇。

比如费雯丽如果能活到很老,我能理解,因为她年轻时就是一个看上去很厉害的女孩子。但羞涩的青年时代通常走向不是温柔的老年时代吗?

这是因为时光还是因为衰老?

我认为是衰老。并不是因为岁月带来的历练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是当一个人老了,她会对这个世界有点疲惫吧。

 4 )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喜欢褒曼是今年初刚开始的事。

没有见过这么国色生香的女子,端正得体的方脸,圆钝却美丽的眼睛,极好看的眉骨和鼻骨,略下弯的嘴角。国色。

如此爱电影的一个人。最孤寂冷清的童年和饮冰不化的赤诚之心。电影于她,镜头于她,是亡故的双亲的慈爱的眼,是沉默害羞之人向世界外放的烈火。

“我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易羞的人,但我心中的雄狮永远不会甘于沉静。”

 5 ) Ingrid Bergman


当别人说她太高的时候

她是这样说的


我就是想要more



i've got what i wanted, 这是什么感觉

但是成功的ingrid一是感到自己签了太多contract,

在这种时候她不想做别人认为她会做的事,她想get out o

她还说成功以后会带来不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比不幸带来的感觉还不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图片20>

 6 ) 很多珍贵的影像


   这部瑞典纪录片应该是纪念褒曼诞生百年专门拍摄的,是基于英格丽褒曼本人的日记,她自己拍摄的诸多家庭录像和照片,以及很多朋友的回忆拍摄的,从1929年她父亲患癌症去世说起,一直讲述到她的晚年去世,涉及了她的演艺生涯和她的婚姻家庭生活,影片里出现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录像,包括她出道时的影片,她接受电视台采访的录像,这些都不是阅读她的传记可以看到的
    影片里介绍了褒曼两岁丧母,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又过世,在德国的亲友也因车祸去世,不幸的童年对她一生影响至深,她内心深处对闲适的家庭生活有一种隐隐的畏惧感,再加上她作为一个成功的演员,需要四处奔波,她的婚姻生活难称美满,她也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她的四个子女与她的关系更像是忘年交而不是母子母女关系,只有在伊莎贝拉背部生病矫正期间她歇影两年才多少尽了为母之道,按她日记说,她演戏繁忙时期,七个月在片场见不到子女,而她子女去探望母亲又是在媒体聚光灯的照射下(连父母离婚都要接受媒体的狂轰滥炸),实在难说过得是正常孩子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大女儿皮娅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还长一些,还有父亲陪伴,后三个子女(影片里称为罗塞里尼的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是待在孤零零的别墅里,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以致到片尾罗伯特回忆与母亲相处的最后时光时,还是希望之前和母亲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而不是给他们建更大的游乐室),褒曼心里对这些子女肯定充满了深深的歉疚,她拍摄那么多孩子生活成长的照片和家庭录像,其实也是希望用这些录像证明她对子女的爱,也疏解子女不在身边的思念之情,片中她用书信与皮娅交流感情,打长途电话回家询问孩子们生活起居(三个孩子交替听电话那段看来很是心酸),子女很伤心,其实在另一端的褒曼更伤感.片中几个子女回忆母亲更像是回忆一位好友生平,让人觉得五味杂陈。
   英格丽褒曼的演艺生涯是通过她的日记回顾的,由于她早年丧母,父亲独自抚养他长大,经常给她拍照,使得她非常有镜头感,对演戏有天生的兴趣(以影片里她子女的话说,她把演戏作为一种与人正常沟通的方式,也是通过在镜头前表演,她能找回当年在父亲相机前拍照的感觉)。
   褒曼16岁出道时不过是一个群众演员,在一堆群演中真是很不起眼,不过她是一个幸运儿,在其他戏剧学校同学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她5年里拍了10部戏,而且成为了主演,由于影片是瑞典语的,不知道片中出现的那么多影片镜头,哪一部是她成名的《寒夜情挑》,平心而论,她那时的演戏应该还是以颜值取胜,演技还比较稚嫩。
   褒曼自己回忆去好莱坞的经历是她觉得瑞典地方太小,提供给她的机会不大,事实上的确如此,好莱坞当时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她心里恐怕也想像前辈葛丽泰嘉宝一样,在好莱坞赢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事实证明她的经历远比嘉宝要精彩多了。
   褒曼初到好莱坞,见到盖博,古柏一堆大明星,如她日记里说的,有一种进大观园的感觉,还好在艾琳和英文老师帮助下,她迅速适应了这个环境,而且也迎来了和家人在美国的团聚(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片中回忆了她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化身博士》和试镜的镜头,她在镜头前一点都不怯场,眼神的变换非常灵活自然。在漫长的4个月等待之后(她在日记里说这是一种煎熬),她迎来了《卡萨布兰卡》,纪录片中出现了影片中她与鲍嘉在巴黎公寓从窗外看到德军即将进巴黎的一幕。之后就是步向辉煌,出现了战地钟声,煤气灯下等一系列电影的镜头,以及她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视频,此刻的褒曼可谓功成名就。
之后的日记回忆了她拍摄《贞德传》的经历和镜头,根据她回忆录所提,这个角色是她费了很大精力去争取来的,我觉得她争取演贞德,是她觉得自己的经历和贞德类似,都是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在神的指引下走向事业的巅峰(1955年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瑞典,上演话剧贞德,坐在台下一点也不懂剧情,只知道台上妈妈要被烧死了这段非常好笑)。
   二战结束后她回欧洲劳军,到伦敦的时候接待她的是希区柯克,她在日记里回忆了同希区柯克拍摄《美人计》的经历,应该说胖子导演启发她的演技,是她脱离好莱坞演艺生涯的开始。之后她就像无脚鸟一样漂泊到了意大利,这一次她选择了意大利发展(她写给罗塞里尼的信口气不像是大明星的口气,像是一个小演员写给偶像的求职信),在罗塞里尼的指导下她拍摄了一系列片子,但是正如她回忆一样,她不太习惯这种没有剧本要演员即兴发挥想台词的拍摄方式,再加上她和罗塞里尼的夫妻关系,她拍摄的片子受到了冷遇,回瑞典上演的话剧也遭到恶评,虽然她自己后来评论这几年拍的片子被低估了,但是应该说她人生中宝贵的7年被耽误了,只有三个孩子可以略作慰藉。
   从1955年和雷诺阿拍摄喜剧开始,褒曼开始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拍电影,她拍的喜剧电影开始增多了(后来的《钓金龟》和<仙人掌花>都可以算是),而且她又回到了主流电影圈,以
《真假公主》一片再获小金人(片中有几个片段很珍贵,一个是褒曼回忆拿到小金人打电话给孩子们说要拿一个雕像回来,结果孩子们以为是大理石雕像,担心花园放不下,:);还有
替她代领奖的人的感言;最后是她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时隔8年重回美国的影像,我想她当时一定是百感交集吧,但是她在采访时仍然对失去的8年不后悔(再一次重回美国已经是20年后了,此时的她已经重疴在身了,想想不禁凄然)。
  之后褒曼的生涯更多的体现在话剧舞台上,片中异形主演西格妮·韦弗在与伊莎贝拉座谈时回忆了她作为一个新人与褒曼的初次合作,称她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而且对新人非常热心,我想这应该也是很多与她配戏人的感受吧。
  她演艺生涯最后的影片是《秋天奏鸣曲》,以她日记的回忆,她能找到伯格曼,也是通过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近水楼台之故,两位瑞典国宝级的导演和演员合作的可不愉快,一场关于母女争吵戏的处理两人又大吵起来,最后还是以褒曼的处理方式为准,奏鸣曲的剧情是关于母女关系,我想褒曼在演这个戏的时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纪录片里有影片的两个片段,一个是褒曼看着弹钢琴的女儿的镜头,其实根本没有听女儿弹的如何,思绪万千,眼神迷离(伯格曼交代要褒曼在这个片段是见女儿弹钢琴想起自己小时候,我想褒曼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欠儿女的亲情吧,虽然褒曼此时已经年老,但是表情非常丰富,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还有一处是女儿的回忆,母亲吻别孩子直接走了孩子追出门去,却看见母亲和亲人亲吻,我想褒曼演到这段,心里不知作何感受,皮娅看她与罗塞里尼难道就不是片中女儿看她母亲么?最后她的演艺生涯以果尔达梅厄夫人告终,1982年8月29日在她生辰去世,黑底白字无情的为她67岁的生涯拉上了幕布。
  纪录片里提到了她的三段婚姻,还有她与弗莱明和罗伯特卡帕的婚外情,与罗伯特卡帕的感情我想可能和她喜欢摄影,拍摄战地钟声的经历以及喜欢自由的个性有关,卡帕也是一个浪子型的角色,虽然他们没有白头偕老,但是我相信在褒曼内心深处是把他当成是自己真正的爱人的。与弗莱明的爱情更像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样,属于拍摄期间的爱情,拍摄完毕就告终了。她与彼得的婚姻像是闪婚,认识后11天就结婚了,我想这段婚姻是她想填补亲人去世后的家庭生活的空白,但是背景的巨大差异注定了这段婚姻不会长久(尤其在褒曼功成名就,拍摄工作又聚少离多的背景下,再加之有她与卡帕的暧昧关系爆出,皮娅自己也回忆父亲后来找的第二任妻子背景和他一样都是医生,这样才保得婚姻长久)。与罗塞里尼的婚姻更像是因为导演的天才,因为激情而结婚,当这段激情结束后,两人的婚姻也不再能维持
(影片里说是罗塞里尼在印度拍片时出轨,我觉得褒曼也很有可能出轨的说),第三任拉尔斯是一个话剧制作人,两人结婚后住在巴黎,而不是与四个子女共住,我想这也极大伤害了她子女对她的感情,他们走到了褒曼生涯的最后,我想也是褒曼老了,感情上不再想冒险了。
   纪录片最后的镜头是褒曼在瑞典的小岛上送别莱看她的四个子女,她坐在椅子上目送他们离开,像是母亲告别孩子,也像是她对自己的人生和演艺生涯告别。

 短评

最后一个镜头她和孩子分别时,她本来假装很伤心在哭突然一下就笑了,结果我本来笑着,突然一下就哭了,若看电影也有一见钟情的话,那么我第一次喜欢上英格丽·褒曼是因为卡萨布兰卡,直到今天我仍认为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最让我心动也最让我心痛的就是卡萨布兰卡里英格丽·褒曼流泪的镜头

4分钟前
  • Darth_Vader
  • 力荐

算是对褒曼的生平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个热爱事业永不止步的女人,那句“我属于电影创造出来的世界,没了它就不能呼吸”很感人,从电影一开始就被感动的想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就跟黄金时代的电影里接吻场景总是能融化我一样,就是那一种魅力四射的浪漫。#SIFF2015

6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像是一曲玫红色的回忆,能看到一个人的绽放,以及枯萎前的灿烂。她念旧,辗转多国时总随身携带过往的影像、照片与文字,同时,对想要的生活从不缺乏追逐的勇气,甚至不惜身败名裂。她害羞,但在镜头前却又笑得感染力十足。光影再片面,起码塑造的这个女人,能给人很多劲头、尊严与自由。

1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以前只道英格丽褒曼美,看了纪录片才知她是如此一个自信而自由的女性,不做后悔事,做事不后悔,有种让男人也服气的洒脱。

14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力荐

难得的是这是一部英格丽·褒曼本人口述实录的电影。保存完好的录音影像日记好像是为了某一天回应人们对她的想象和一些不公允的猜测。三次婚姻,四个孩子,从瑞典到好莱坞-意大利-好莱坞-法国-英国,三次奥斯卡最佳女主.希区柯克总结得好:她是一个爱电影胜过于生活的人。不,她的存在就是电影。

16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褒曼百年,看过最好的她的纪录片。用生前日记、书信串成自述的口吻,四个子女追忆往昔。我们看到一个从困境中不断提炼自己的伟大女性,事业、婚姻在改变,但始终遵从内心、跟随激情,不后悔做过的事,只后悔没做过的。观影过程几度眼眶湿润。

1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我要当前十评论的大大了!“我是全世界最害羞的人 可心中却住着一只不愿沉默的雄狮”以及回忆杀太虐

21分钟前
  • 驶向拜占庭
  • 力荐

这种纪录片最折磨人心的就是看着一个少女慢慢慢慢的变老然后死去。同场观众大多数都是老人,他们的感触应该更深。

23分钟前
  • lee
  • 推荐

“只有我自己可以决定我如何生活。”用书信、儿女朋友们的回忆以及尘封的照片录像去回顾褒曼的一生,她悲伤的童年、对电影的热爱、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直率和善的性格,娓娓道来令人动容不已。当皱纹爬满脸庞,我依旧能看到她坚定的眼神,一生没有后悔、敢爱敢当、为自己而活的坚强女性。BGM催泪。

24分钟前
  • 腹语
  • 力荐

我只会一句意大利语“Ti amo”,看看人家女神这情书写的。

2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专业的演员,优雅的女士,微笑的母亲,全因为她有一颗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的灵魂。

28分钟前
  • 宣崇君
  • 推荐

#SIFF 几乎哭满全场。如此恣意挥洒,渴求自由的一生。和capa分手那段太虐。四个孩子的叙述,大量家庭影像和书信里,我看到她永远笑容灿烂,张开双臂迎向生活,在超脱蜕变的漫漫长路上,不肯屈从于任何外力,只肯倾听自己的心。

3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2015-06-19观看于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本片不断为英格丽的2次离婚洗地,但第1次离婚的抛夫弃子,第2次离婚后再次抛弃孩子,显然都是无法洗白的。但最后,人们会记住的还是你的工作和作品,而不会去谈论一个品行端正的普通人。PS:当年那些生活照拍得真好看。

33分钟前
  • 低价值用户Kar1
  • 还行

褒曼真的太酷了 不和不喜欢褒曼的人做朋友

36分钟前
  • 推荐

#SIFF2015#如野马般肆意丰满的人生。多迷人啊,与那么多熟悉的导演合作,伯格曼,怀尔德,弗莱明,罗西里尼等等,好像看了半段影史。经历婚变与舆论指责依然坚强。片尾曲响起几欲落泪。

38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真的很细腻,看得有些泪奔,一度以为是女导演拍的,精彩的人生,伟大的女性,百年才会出一个褒曼,我们这个时代还会再有么?

41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褒曼就是独立女性的典范,最近从艾米、科特·柯本、马龙·白兰度到褒曼,拍起名人传记好像都很喜欢让当事人自己说话,用他们的影像、照片、视频、书信、日记、录音、私人家庭录像和亲属访谈,但有时候创作者的态度会被质疑,毕竟故去的人无法辩驳,但更多时候抱着膜拜的姿态也挖不到什么东西。★★★☆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成功就像灾难一样,暗藏着许多危险和腐化。 我们对这段话深信不疑,遂引以为戒。褒曼童年的特殊经历让她成为了优秀的演员。悲观主义的褒曼。引人同情,爱怜。她总是逃避现实,所以才对电影爱的深沉。罗西里尼的出现让她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儿时所逃避过的事,让她愿意放弃名利来直面真正的生活和现实。

4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她在贤妻良母和超级明星之间踯躅许久,拿捏良多;对保存现有婚姻还是寻求更多精神认同,犹如《火山边缘之恋》,温存亲昵孩子还是拓宽事业边疆,恰如《秋日奏鸣曲》,这两部正是我最爱的褒曼影片;素材丰富,倾诉感人,坚强果敢无畏,同时也是亲切平和充满爱意的母亲。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拿得起放得下,前方永远有着无限的可能,敬佩她永远追随冒险的精神和力量,仰慕她力量外作为女人的美丽,智慧和态度。

49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