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已完结

主演:秦俊杰,邓家佳,刘欢,李梦,孙浩,陈燃,洪剑涛,薛佳凝,黄梦莹,王添羽,郝平,肖显鹏,桑茗胜,杜双宇,钟凯,刘羽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彼此相拥,重建巴别塔--《巴别塔》

如果提起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的。但要是提到他导演的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应该又是一片恍然之声,原来是他啊。导演的名字非常拗口,不过他的作品却为很多人喜爱着。
曾经影片的粉丝簇拥,今年戛那的最佳导演,评论界的高分评价,明年奥斯卡的入围呼声,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对每个爱影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这就是他的新作――《通天塔》
又是一部多线索交叉的群戏热闹场面。多线索交叉和不规则的叙述结构仿佛成了导演的标签,从结构上,本片与导演成名作《爱情是狗娘》更为相似。相比《21克》更为花样的不规则倒叙,本片也可以粗略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其中在摩洛哥的两个故事联系比较紧,也可以看成一个故事,几个故事彼此的时间顺序是混乱搭配的,但从每个小故事本身又是线性叙述的,正因如此,虽然电影线索很多,但是并不混乱,也很容易理清剧情。这种叙述方法在之前的《爱情是狗娘》里也同样使用过。不过相比《爱情是狗娘》,这部电影的涉及的范围和主题则更为宏大了。
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找话题,并引发关注所有相关人物的遭遇,也许车祸是最常见的突发事件,所以之前的《爱情是狗娘》和《21克》都是由一场突发的车祸引出的一个个小故事。不过这次导演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进入了世界范围,将突发事件设置成了一场意外的枪击事件,而牵涉的人也遍及了四个国家,三块大陆,十数人之众。
在突发事件和多线索中,导演总是期望挖掘出一些深度思考。之前探讨了爱情和救赎的话题之后,本次导演将视角放在了交流上,由于多线索和多人物,本片探讨的话题也遍及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夫妻的交流,兄弟的交流,不同的职业、信仰、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并上升到每个人之间的交流。误解、歧视、冲突以及自我封闭,使得交流变得格外的困难和不可能。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在讲述着同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交流原来是如此困难。
在摩洛哥,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这一对美国夫妇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感情开始了一次北非的渡假,握住又松开的手,暗示着交流的是如此的困难。意外射来的子弹,让皮特不得不和当地人、车上游客以及自己的妻子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急躁的情绪及相互不理解,最终相互咒骂并发生冲突。
在墨西哥,边防站的警察执意认为加西亚几人是有问题的,固有的歧视观点使得双方误解加重,最终加西亚飙车逃跑。
还是摩洛哥,一对小兄弟在闯祸之后,在父亲的训斥下,彼此殴打告发着。之后与警察的枪战同样源于一种地位上的歧视和彼此的误解。
最后是日本,聋哑女孩千惠子在母亲自杀之后更加自闭,与父亲的交流越发的稀少。女儿宁可在外面向每一个遇见的男人表达爱意借以温暖封闭的心,却不肯与父亲多沟通。
原来,交流是如此困难。即使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地域区别、没有信仰问题。同样会有很多的冲突和误解,每个人,都作为个体与其他人相互摩擦着。
导演电影结尾处写道:“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电影的最后部分,每个小故事都由于沟通问题进入了一种困境,即开始了最黑的夜。摩洛哥的小孩拿起了枪射向警察,皮特望着远去的旅游大巴,墨西哥的加西亚驱车逃跑,日本的千惠子失魂落魄的走在东京大街。每个故事都向着痛苦的方向走去。不过最亮的光也随之出现,摩洛哥的孩子忘记了之前和兄弟的争斗,想起两人在山上吹风。布兰切特被救,和皮特两人合好。墨西哥保姆虽被驱逐,但也和儿子相拥一起。最终结尾镜头,全身赤裸的千惠子与父亲拥在漆黑的夜,。三次非常重要的拥抱,带来黑夜的点点光亮。正像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镜头拉远,夜虽然漆黑,但还是偶有灯光的。无需语言,彼此相拥就好,最真诚的沟通,重建通天塔的唯一希望。
相比之前的《爱情是狗娘》,本片在几个故事的彼此衔接上并不见非常紧密,如果说墨西哥的故事尚且是被那场突发枪击事件影响拖累所致。那个日本故事实在是可有可无,因为那场突发的枪击事件跟他们实在无甚关系,我们可以随意把这个故事设置在地球的任意角落,可以是澳大利亚,可以是英法德意等等国家。虽然日本的小故事本身仍是在说关于交流的事情,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些散乱。如果融合度更高些,彼此影响更多些,也许电影会更扣人。
除了最后一段,四个故事始终是摩洛哥-墨西哥-美国游客-日本这个顺序交叉进行的,从场景上,忽而荒凉的摩洛哥,忽而喧闹的墨西哥,忽而繁华的东京街头,音乐也是随场景时而北非民谣,时而墨西哥吉他,时而日本流行。不同的景象和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交叉感动。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日本女孩在舞厅那段,主客观视角的不停变换,时而嘈杂的音乐,时而静默无声,配合闪动的五彩灯光和激情跳动的人群,将千惠子心中的那种封闭的痛苦刻画得异常感人。
《圣经》的《创世纪》里有个小故事,大意如下:从前,世界是上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用的是同一种文字。当人们向东迁徙来到希纳国并定居下来。他们大家商议说:“来吧,我们来烧制一些砖块。”他们用砖当石头,沥青作灰泥。“来吧,”他们说:“我们给自己建造一座城市和造一座顶端入云的高塔以留名后世。不然,我们就会流散各地,无所依归了。”不久,天主下来察看世人修建的这座城池和高塔,他说:“他们在这儿是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种族。如今他们开始建造城阁,从此他们只要下了决心,就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们了。来,我们到他们那儿去,弄乱他们的语言。这样,他们就彼此不能沟通了。”于是,天主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修城筑塔的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座城叫做巴别,因为天主在那里使世上的语言变成了彼此听不懂的声音。上帝从那里把地上的人都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2 ) 论《通天塔》的倒掉

07年2月25日,万众瞩目的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终于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轰轰烈烈地落下了帷幕。此前获七项提名,倍受业界关注的参赛影片《通天塔》(the Babel)却仅摘得一个安慰性质的“最佳电影配乐奖”,未能赢得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我在《通天塔》倒塌之际撰写本文,难避“落井下石”之嫌,然而却绝非“马后炮”之举。因为早在该片获金球奖提名之前,我就不遗余力地对该片进行冷嘲热讽。随着《通天塔》捧得金球奖并获奥斯卡七项提名,部分媒体、影评人和影迷各怀鬼胎,用歇斯底里的热捧将这座“豆腐渣工程”通上天。而我不得不顶着来自周围朋友质疑我电影品味的压力,一如既往地像祥林嫂那样,对每个看过此片或计划看此片的人抱怨——“我真傻,单知道评金球奖的时候,《通天塔》要混一遭。我不知道奥斯卡它也来……”如今,我终于可以放下包袱,在与有识之士弹冠相庆之余,和各位一起针砭这部莫名奇妙的电影。
一切都要从片名开始谈起——the Babel,直译为“巴别塔”,典出自《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后人来到一个叫西纳的地方居住,心血来潮地想建一座高可通天的宝塔,以纪念人类在地球上创下的丰功伟绩。上帝得知后,震怒之余搅乱了他们的语言。人类由于沟通的障碍,陷入周而复始的纷争,这项伟大的工程也就此停工了。人们同时又觉得再也没必要生活在一起,于是就分道扬镳,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分别成为我们七大洲的祖先。这个故事对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人类元初的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或虚妄的终极使命——“巴别塔”也成了这些复杂寓意的代名词,见诸于各类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中。
“拉大旗,做虎皮”——《通天塔》的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显然深谙此道。主题方面,用the Babel作标题,无非是想先声“唬”人,借用具有深意的典故来填充空洞无物的影片。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国度(摩洛哥、墨西哥和日本)。片中角色分别操不同语言(美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甚至哑语)——这样的布局从一开始就在暗示观众本片紧扣巴别塔神话的主题。然而,我们却很难在这样的设定背后看到“巴别塔”式的情节——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国人为救助遭受枪击的妻子在摩洛哥和当地人发生争执;墨西哥小子因为和美国警察发生冲突而驾车逃窜——唯有这两段主线情节能和巴别塔的象征意义扯上关系。我们见到更多的是与此无关的同一文化和语言环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美国夫妇之间的感情问题;摩洛哥父亲与孩子的交流的缺失;日本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聋哑女孩与花花世界之间交流的障碍……导演在偷换概念之余也试图在影片中洒些契合主题的暧昧的香水。(如美国政府误以为枪击事件和恐怖分子有关的桥段)然而,其贫乏的才能和最初的不良动机致使他始终无法掩盖该片故弄玄虚的尸臭。情节方面,《通天塔》结构散乱。主线情节支离破碎,剪接无序是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充分地迷惑观众,导演置入了副线情节的搅屎棍——日本哑女的故事貌似增加了故事的维度,却与主线或主题毫无联系,没有互动、没有因果、没有比较、没有并列,除了那把步枪。如果这也能当回事,片名索性叫《寻枪》得了。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导演不踏踏实实地立足于电影本身,脱离画面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概念,这对观众是极不公平的。用圣经书页取代胶片来说教,对电影艺术也是不公平的。如果这种伎俩一再得逞,势必诱导我萌发跃跃欲试的邪念——一对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女孩一直认为男孩胆小懦弱。在一次阻止街头流氓斗殴的事件中,男孩终于有机会表现出自己勇敢的一面。然而,他却因防卫过当被判入狱半年。出狱后,男孩发现女孩已经抛弃他,远嫁异国了——如果我给这么一部装腔作势的“青春片”起一个源自东方神话故事的名字《奔月》,是不是也挺像那么回事了?
好在奥斯卡对《通天塔》的评定断了我的念想。出于对大众舆论和金球奖后票房市场的考虑,奥斯卡给予该片七项提名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底线(裤),评审委员会显然不会为了这部矫揉造作的片子解下自己“学院奖”的贞操带。更何况,每年的最佳电影和最佳外语片都会在全球的关注下互相较劲。今年的最佳外语片《他人的生活》曾囊括了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金萝拉奖七项大奖。此番加冕可谓实至名归。要对抗这种霸王龙级的纯文艺片,只有金刚级的作品才能保住美国人的颜面。如果让《通天塔》上位,无疑是螳臂挡車,落得个自取其辱。所以,让商业味更浓的《无间行者》出头也在情理之中。
《通天塔》的倒掉不仅是关系到该片自身和奥斯卡奖的事件,此前部分媒体与业内人士居心叵测的过高评价和“南郭”观众们的聒噪附和是发人深省的。所幸在这出现实版《皇帝的新装》里,小金人扮演了那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并一举推倒了通天塔。若不然,《通天塔》铁定会成为奥斯卡的耻辱柱。
诚然,我撰写此文时,也和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一样虚张声势,借用了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作标题为自己撑门面。那么请容我无耻到底,盗用该文的末句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以此表达我对《通天塔》倒塌事件的态度。
活该!

 3 )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4 ) 面朝深渊而不至晕眩—写在《巴别塔》边上

沟通

巴别塔是西方文化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表征。它象征着人类的潜能,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可能性,如果人类可以无障碍、无间隔得沟通,把彼此视为一个共同的物种、共同的生命,那么他们原本可以轻松的建造通天塔,进而挑战上帝、取代上帝、成为上帝。正是这种力量令上帝恐惧,因而上帝变乱语音,使人类四分五裂、自相残杀,不能结为一个共同的整体。人类本是群居的动物,但每个个体生命又是一座绝对的孤岛。孤独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甚至永远难以被战胜克服的。有一种说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囚禁在我们的皮肤里,我们无法跃出皮肤的监狱而真正的到达另一个灵魂、另一个生命,交流的不可能来自于强大的上帝的超验的宿命,是一个诅咒、天谴。

影片的日本少女段落,表现了一个聋哑人直接与人交流的困难。但是在故事里,语言的隔膜并不是突出要素,这里的语言被引申为更广义的象征的层面—沟通、交流的困难在于心灵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之上。尤其在美国家庭那段,对于中年婚姻危机的征兆,双方都是试图要挽回的,沟通是危机出现时刻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做起来又是勉为其难的途径。这部影片关于沟通困境之外的另一个联想,也是脆弱的主题变奏就是人类怎样绝望的面对离丧经验,如果死亡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生命事实的话,那么离丧凸显的是生者对死亡遭遇经验的面对。人生至为惨烈的经验就是少年丧父、青年丧妻,晚年丧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维系脆弱家庭的最后纽带。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很少有夫妻丧子丧女后能够维系婚姻的,因为对方是这次痛苦经验活的见证者和提醒者,绝大多数婚姻经历这样的悲剧经验后都解体了。面对死者,每一个生者都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幸存者。问题少女的巨大自责就是母亲为什么会自杀,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聋哑人?这是这个故事潜在触及的层面。赦免了作为幸存者的罪孽。一个最有力量的表述是在全球化时代大的语境之中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全球化

1.全球化这个词语诞生之日,便招致了批评。最有力的批评便是全球化造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情绪造成了国际间的敌视。价值观不同酿成的“文明的冲突”与因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不公带来的矛盾相互缠绕,形成了新的对抗。2.文化的全球化约等于美国化。几乎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按照美国的中产阶级方式来塑造自己。尤其在电影中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的旅行方式、夫妻间的情感状态、准素食主义者讲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细节便可看出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3.这部电影跨越了四个国家、三个大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图景,或者叫全球化图景。全球化时代,流动是其最突出特征,比全球人口流动更有力的是资本流动。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资本无国界。一个重要的移民脉络叫做底层移民,非法移民,影片里,墨西哥女佣阿丽西亚的身份便是一个非法移民者,最后因为一连串事件而招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当然,制定游戏规则的必然是强势的一方,而且从美国警方的态度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丝毫没有被妖魔化。不可否认,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的劳工阶层。政府对这个阶层采取最严苛的防范制度,最严厉的惩治制度,但是事实上,从西欧到美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仰仗着非法劳工的劳动。

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

枪是线索,也是悲剧事件前后因果的偶然触媒。它带出了三段故事结构上的巧妙,也成为三段式故事的一个限定。一把手枪牵动了几个家庭的命运。当偶然一枪不幸的击中一辆满载美国旅客的旅游车,击中了一个美国游客,它引发的是什么?所有的传媒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来大肆报道,甚至被扭曲为:一名美国有课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得出结论后马上上升到政治层面:两国外交的紧张和对峙。另一个讥刺性的表达是当美国政府得知一名本国公民遭到袭击的时候,受伤的美国公民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因为一个美国公民的遭遇马上上升成为一个国家的遭遇,那么一个美国的国家利益马上凌驾于美国国民的个人利益之上。后来,一位乡间的摩洛哥兽医果断决定才救了这位美国公民的性命。而在拯救的危急时刻,美国公民完全置他们的同胞于不顾,置受伤游客生命危在旦夕的事实于不顾。人性的光辉片刻没有闪现,而人性的邪恶却有所呈现。
影片的结尾似乎给出了一个救赎的力量,一个相对于美国家庭重构意义上的完美结局。美国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受伤但最终获救,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因为这场灾难而弥合了。日本资产阶级家庭的父女最终彼此达成和解。而阿西莉亚永远的离开了她赖以为生16年的美国,摩洛哥兄弟在山间做鹰装展翅飞翔,这样的场景永远的不复存在了。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星。”面对我们必须遭遇的生命历程,以及无力改变的现世秩序,我们仍要对生活怀抱希望。这也衬托出通天塔的另一层意义:人类和解,人类沟通的可能和希望。它首先表现在亲情的闪光上,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5 ) 当下世界电影流行趋势

真的是很棒!
电影做得最好的当然是结构,(现在电影都在玩结构)
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导演将时间随意拆解,
将那些鲜活浓厚的素材,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
故事明明是精心结构,
但是抡起来却无比随意,有那种目空一切的自然劲头。
会让我想起《暴雨将至》,暴雨是分成三段做,
这个是切碎了做,这个更好吃一点。
当然,暴雨那种宗教和宿命的悲情更动人一点。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一口气都不敢松,一点不敢走神。
当然电影有很多标准,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好电影的话,(我以为也是任何人无法推翻的标准)
我觉得就是这个:让人完全无法移开目光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很多东西是主线故事叙事之外的部分,(比如墨西哥保姆穿不上的那条红裙子,
比如说她和那个墨西哥男人的小爱情,和故事发展完全没关系,但是写人物)
但是都可以进到电影里来:
包容一切,自成宇宙。

我超级喜欢肩扛镜头中的那种随意,那种准确,那种饱满:
就像写散文写到最高境界,看起来仿佛小说,又仿佛不是。
挣脱一切束缚,不在乎摄影原则。
好像是一个外行DV青年在随便拍,
没有什么美学风格可言,
但是在需要情调和气氛的时候,那种功力就出来了。
我觉得我要拍的东西,一定也是这种影像风格:
一定要动起来。
不动明王那种,机器摆在那里,只是以最小弧度摇和移,
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
他们就是可以吸纳冈萨雷斯这样的外籍人到自己的电影体系内,
然后可以任凭他们做出极具风格的作品,
内容和思想,可以是对美国生活和美国精神的反思,批判,甚至是浓厚的不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为美国,
好莱坞才成为好莱坞吧!

看大师的电影往往觉得悲观:
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进步,
大师死后,电影也没有。
而看这种电影则使人振奋:
年轻人总是在做电影,以包揽一切的胸怀,以崭新的灵感和创意,榨出自己的全部天才,
他们在为电影做贡献,而就是这样的人,使电影始终是电影。

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电影,能嗅出一种所趋之大势:
就像《疯狂的石头》,像《不走运的人》,像《走火枪》,
像《松子可嫌弃的一生》……
世界电影的流行趋势在这里:
已经不再像古典主义一样精心结构一个故事,探讨因果或者伦理,
也已经不再像现代主义一样着力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或者人类的处境,
在这些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不会深写,每段人物关系也点到为止,多而不杂,杂而不乱,
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一段素材,
就像DJ打碟一样的素材,
可以剪辑,碰撞,随意切割和组合,
在这种冲撞中爆发出最大程度的光芒。
在思想上,也不再趋内,内省,而是向外发散,介入现实,关注政治,反射当下。
简单的说,怎么酷怎么来。
这么说,我还是佩服贾樟柯,因为《三峡好人》也是这个路数,
我觉得比《通天塔》更棒。

年轻人在往这一个方向做电影:
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方向。

 6 ) 由《通天塔》的叙事模式所想到的

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群”是群众,众生。“像”是图像,表像。“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短评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11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原声不错

13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14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1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21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25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27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2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3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37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3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43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47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5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54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