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已完结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旁白文案整理:《但是还有书籍:1 书海编舟记》

旁白超赞,不论是文案还是胡歌的朗读。逐集整理下来与大家分享。

编辑、译者,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洲。


朱岳 后浪出版公司 文学部 主编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他的作品荒诞不经,充满奇思妙想——手指被切除后安上面条的女朋友、胸腔里长有小型影院的“默片人”、靠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战斗力的刀客。相对于精神世界的丰饶,他的现实世界就有些......枯燥。

本科法律,做过三年律师的朱岳,却在一次应聘出版社法务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做了编辑。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长期以来,他都以写小说为志业,而只把编辑当做糊口的手段。这样茫然颓丧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十年,直到朱岳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但在大陆,他却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朱岳觉得,这样的好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送行》)

尽管屡屡受挫,朱岳和同事们没有放弃努力。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媒体推介,赢得了众多读者,并获得了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寂寞的游戏》的成功,让朱岳对华语文学的出版有了信心。此后,他更多地投入到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黄锦树、中国台湾作家黄国峻和童伟格等一批华语作家的作品,由此破土而出。

这些华语文学作品,无论是在语言、叙事手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朱岳认为,华语文学已经发生了一场爆炸,却因为处于大陆以外相对边缘的地带,几近无声。而他们要做的,便是通过出版和推广这些作品,调整华语文学的经纬度,让华语文学的爆炸能波及更广,获得更多的读者。

相较于文学价值已经被肯定的华语文学作品,让朱岳更为“头秃”的是本土原创文学的新生力量。这些在业余坚持纯文学写作,但无论在市场上还是体制内都没有得到肯定的新人作家,被朱岳称为“野生作者”。

他们的作品另类、边缘,或许尚不成熟,但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朱岳希望通过挖掘和培养这些新人,为本土文学输送新鲜血液和更为多元的力量。但想让相对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这让朱岳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

尽管现实常常让朱岳充满沮丧、精神恍惚,但在骨子里,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从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到不择手段地推销书,他希望以好作品,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也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能够运转下去。

2018年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在被一些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仍有无数像朱岳一样的编辑,坚守着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从一字一句地校阅,到挖掘优秀作品,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俞国林 中华书局 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主任

在被称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岗位上,俞国林已经工作了十八个年头。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他主持并直接参与了十多种国家级古籍整理项目,策划出版了陈寅恪、顾颉刚、陈梦家、容庚等近现代学人的书籍。在俞国林看来,成为一个好编辑,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

2018年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正是这样一部被挖掘出来的书。它是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的整理本,详细记录了郑天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对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然而,让俞国林意想不到的是,日记的出版历经周折,前后居然花费了十三年。

十多年间,俞国林始终没有放弃出版的希望,他每年都会去天津拜访郑克晟,两人还成了忘年好友。2017年,郑天挺的后人终于一致同意出版这些日记,俞国林心愿得偿。

郑天挺的日记,从1938年1月1日写到1946年7月14日,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内容翔实、巨细靡遗,涵盖了治学、教书、交通、学校事务、学人交游、日常饮食等各方面。在俞国林看来,这本书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为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拿到这些珍贵的日记后,俞国林马上组织团队,投入整理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对日记手稿进行了释读与考订,以及七八遍校对,终于赶在2018年1月,推出了上下册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经出版,这套书便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多家媒体列入读书排行榜。截至2019年9月,销量已逾两万册。

对俞国林这样的编辑来说,虽然做的一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然而,作为书籍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这种快乐往往是隐秘而短暂的,但焦虑却会长久伴随。一本书出版之后,编辑总是要率先面对读者的质疑,对所有问题负责。

为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俞国林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为了校勘比对,他往往穷尽力量搜集一本书的各个版本,为了验证资料,他常常出入于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室。他对文字锱铢必较,希望用慢工细活交出更好的作品,并在一次次修订重印中不断完善书稿。


范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葡语系 系主任

和编辑一样,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与孤独相处的工作。他们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独自泛舟于浩渺的词汇之海,以迟缓而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扫除语言障碍,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非凡的作品。

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朗读诗歌、纸牌游戏、故事接龙,他的课堂总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范晔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对于西语文学的热爱。这种感悟,来自范晔的亲身经历。1995年,范晔高中毕业,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因为北大西班牙语老师赵振江的一句“拉美文学大有可为”,误打误撞进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

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想要将它们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范晔从在论坛上发表一些译诗开始,走上了翻译这条路。2009年,第一本由他独立翻译的作品《万火归一》出版,作者是范晔最喜爱的西语作家、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科塔萨尔。

但直到此时,只把翻译当作兴趣的范晔并没有想到,自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2010年,正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范晔,收到了一封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的邮件,这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自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便掀起了一股“马尔克斯热”,市面上先后出现过十几个未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译本。面对这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面对前辈翻译家的珠玉在前,范晔有过犹豫。

在试译了几个段落以后,范晔在当时的几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百年孤独》首个正式授权中文版的译者。出版社要求他尽量在十个月内完成翻译,时间紧迫,而这本书的翻译也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百年孤独》各种研究论著,反复阅读《百年孤独》西班牙语原文,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时的感觉。

2011年6月,范晔花了11个月翻译的《百年孤独》面世,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上架后,这本书一度占据畅销书榜首位,而范晔流畅诗意的翻译风格,也广受好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

事实上,对待不同的作品,范晔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这些年的翻译中,他灵活地游走于科塔萨尔的轻盈幽默、波拉尼奥的狂野和颗粒感、塞尔努达的沉郁与节制之间。

但随着译作越来越多,范晔的自信却越来越少了,每一次翻译他都抱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

和文字缠斗、与自己较劲,在范晔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因此,尽管工作越来越忙,尽管翻译收入微薄,他始终不计得失,在坚持翻译这件事。在享受这种艰难的快乐的同时,范晔也把翻译视为一项使命。在他看来,西语文学是一副巨大而美丽的拼图,他要做的,便是连同几代译者一起,努力去补全这幅拼图。

 2 )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二集导演手记(第二集已更新)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大家可以叫我挪挪)。谢谢大家喜欢我们的片子。荣耀归于所有的被拍摄者。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我们希望以这个这个片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向编舟者致敬,为爱书人点赞。

片长有限,展示的也许只是这个时代阅读图景的冰山一角,也无法道尽这些爱书人、做书人的有趣可爱,但希望我们的片子成为一枚火石,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作为一个资深豆瓣潜水员,看到好多我关注了很多年的友邻都在看这部片子,真的有些紧张呀)

以后每一集播出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一些花絮和感受。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的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原本想拍的是一个像《重版出来》那样燃的故事,没想到最后拍了一个特别丧的故事。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丧、整天精神恍惚,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腔热血,怀抱并坚持自己文学理想的人。他也是我豆瓣上关注了很多年的豆红(?),一开始是看他的小说,后来是看他在豆瓣上各种花式卖书(也因此头昏脑热购入不少书(-_-))。决定拍他是因为2018年年底的时候,在豆瓣上看到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分到了土地》//www.douban.com/note/701393707/,写得非常好,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是那种可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文字,看完以后真的有一种浑身打满鸡血的感觉。看完以后我就想,这就是我想要的《重版出来》的故事。

大家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朱岳会长,是一个有点丧、有点尬,浑身上下充满冷幽默细胞,偶尔又很燃的人。所以在他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了很好玩的两段动画(第一段的自画像出自灵魂画手会长本长之手),在剪辑上也有别于其他故事。看到一些观众对会长和豆瓣书店老板卿松打招呼尬聊的那个片段有所质疑。不用怀疑,这段是我们故意放进去的,因为我们都觉得,读书人在镜头面前这种局促不安的状态,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呀。

还有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事就是,大家知道,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而这个作者作品的国内出版方呢,正是后浪。公布得奖的那天晚上,后浪一时风头无俩,被戏称为最大赢家,而作为后浪文学主编的朱岳也于当晚在豆瓣秃顶会(恰逢豆瓣广播关停时期)发了一条豆瓣,而他第一时间说的,却是:托卡尔丘克的书大卖以后,“就有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我们都知道,做纯文学的书,尤其是文学新人的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困难重重的事,而朱岳会长这种身负使命感、心系文学未来的精神,在这个一切向KPI看齐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诺奖当天

我们的拍摄对象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呀!

第二个故事,我们拍的是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他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40岁刚出头,就已经是“圈内” 知名的老编辑,还在2017年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但是呢,他并没有要这个奖金,而是将10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这个举动,简直不要太酷。

第三个故事里的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也是我喜欢了多年的男神(另一个是胡续冬老师( ̄▽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他写的《诗人的迟缓》,文笔这样好,却一直勤勤恳恳从事翻译,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所以最开始联系他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粉丝般紧张羞涩的心情。而范晔老师呢,当时说的是要考虑一下,几天以后,我们等到了好消息。但他同意拍摄的原因却让我们意外又惊喜,他说是因为看了我们之前做的纪录片《书迷》的一版猫迷版预告(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观看),因为他本人和他偶像科塔萨尔一样,都是猫奴本奴。又有才华,又率性可爱,能借拍摄之名,接近这些神仙人物,这是我觉得做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吧。

可可爱爱的范晔老师

所以呢,在这里我要以一个粉丝安利的心情,摇头摆尾、臊眉搭眼地请求大家看看这个片子,看看我的爱豆们有多么地可爱有趣,也希望我们的片子,真的能帮会长多卖几本书,让他“有钱多做一些原创文学”。

P.S 昨晚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很支持我们的豆友发了一条很用心的长评,让我们都很感动。但他言语之中也流露出一点失落。在这里,我借用朱岳老师的话遥相回应一下:十万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因为这个片子而重新拿起书,重新点燃起对阅读的兴趣,那我们做这个片子就值了。那也是我们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高光时刻了。

—————————————————————————————————————————————

更新了超长版花絮 //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01126

看到评论里有说没看到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书有点可惜。其实范晔老师正在翻译的《三只忧伤的老虎》,还有俞国林老师做了十几年的另一本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刚出版不久》我们原本都有剪进正片,但因为时长关系不得不忍痛删减。现在一次性放出来满足大家。花絮里有范晔老师讲到对书名的斟酌(为何最后放弃了《苦虎图》),真的很期待这本“哈瓦那夜店版的《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据范晔老师说,这本书明年年初应该能出版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还有俞国林老师晒他搜集的各个版本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会长跟“野生作者”们的尬聊(真是名副其实的“内向世代“编辑部啊)。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导演手记分割线————————————

对不起,因为最近都在赶片子,所以第二集手记现在才放出来。

看到很多观众在看第二集的时候都提到了多抓鱼。是的,没错,我们最开始策划《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这集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多抓鱼(我们导演们都是多抓鱼的忠实用户),而且也联系上了多抓鱼,但因为他们库房正在升级不便拍摄等一些原因,最终错过了彼此。没关系,以后也许还有再合作的机会吧。

第二集是我们美丽又厉害的杨骊珠导演做的。这集不仅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镜头,也有着非常扎实的纪实内容,尤其是第三个移动书车的故事。现在想来,我们的片子也像一辆移动书车,在某时某地不经意出现,成为你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也让你猛然想起——自己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

下面是珠珠导演写的手记:

有时候做纪录片跟淘旧书很像,你能买到什么书和你能拍到什么、遇上谁、碰上什么事一样,真的很讲缘分。但我相信与这几个故事的缘分也是念念不忘之后必有回响的结果。

作为本集导演,我也曾因篇幅太短而懊恼,因为与这几位主人公相处之后,我发现这集里的每个故事我都有把它们做成长片的冲动。

旧香居是台北各路文化名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也是许多人获取文化信息的一个窗口。只要这里稍有动静,他们就会前来一探究竟,其中也包括我们这次的到访。旧香居的常客们汇聚在此,不仅是为了获取书籍信息,也会聊各种文化八卦,探讨学术问题,有时会为了一个观点不同吹胡子瞪眼、争论不休。但即便前一天刚吵完架、隔天不说话,他们也能待在同一个屋子下,各看各书。而店主吴雅慧,是一个类似主持者的角色,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包容心,她在其中懂得如何平衡这些微妙的关系。作为书店的第二代掌舵人,她也懂得如何在传承和革新上取得平衡,比如她和弟弟做的旧书展览。除了片中的那几个故事,我感触的最深的还有一个故事:吴雅慧说之前有一个老先生看完展览很感慨地对她说,这里头有很多很棒的书,现在可能快被别人遗忘了,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重新被现在的人看到、重新受到重视,非常感动。吴雅慧说老先生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都泛起了泪花。

乐开书店的蜗牛和lulu是一对神仙眷侣,身体和灵魂有一个必须在路上,他们却想把两个都带上。在线下,他们去各个地方摆书摊;在线上,他们做图书漂流活动。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好玩又有趣。还有把收藏当成业余爱好的陈晓维,我被他感动的地方在于我看到了他是如何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做成专业。3万元拍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不是谁都能轻易捡漏,这是陈晓维凭着多年知识的积累,做出的别人做不了的决定和判断。

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很难将这些人故事全部呈现出来,他们的精彩远不止我呈现的这些。我深知拍摄者和被拍者的互相信任对拍好一部纪录片有多重要,感谢的话我一直没找到机会说,这里我真的要谢谢吴雅慧、陈晓维、蜗牛和lulu这四位主人公对我的信任及付出。虽然目前呈现出来的内容有些许遗憾,但我想这个片子至少为很多人开启了一扇门,从外面看能看到其中一角,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走进去探索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于我而言能拍到这三个故事非常地幸运,世界那么大,能通过拍纪录片认识世界上这些有趣的人也是我做纪录片最大的动力之一了。

 3 ) 《但是还有书籍》书单整理

第1集 书海编舟记

豆瓣未找到:《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科塔萨尔

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國菓圖鑑》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沈从文系列

第3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第4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第5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的读书人》

以赛亚·伯林

还有一些一笔代过的、背景里的、买不到的就不收录了

 4 ) 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

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

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

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

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

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

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

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

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

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5 ) 还好,还有书籍 啊

最近刚好在重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洋洋洒洒,读下来,对整个文学史好像又有了一个皮毛的认识,打算过段时间再重读。现代的我们确实是幸运的,有那么多的先驱者,那么多的先贤引路。就像木心说的:“希腊,开始认识自己: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后新的觉醒:启蒙主义,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到浪漫主义,是个性解放:到现代,才能有个人主义。走到今天,太不容易。

还好,书籍流传下来了。还好,现在仍有书籍。

第一集,讲编辑的故事。第二集,讲古书。第三集,讲绘本世界。第四集,讲图书设计师。第五集,讲现在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却又彼此相辅相成。如果一本书是一棵树,那它们就是深埋土壤的根系。 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集编辑的故事。想起电影《天才捕手》,20世纪著名文学编辑铂金斯与托马斯 沃尔夫的往事,由文及人,还未见时,铂金斯拿到厚厚一踏的手稿,第一反应是:太多了。谁知在火车上一打开,眼睛乃至整个身心都移不开,到下车,回家路上,吃饭,睡前就没停过。而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铂金斯更是觉得:这人是十足的疯子,却是个了不起的天才疯子。至此,托马斯 沃尔夫才拿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天才,望故乡》。而在之后两人共同长达9个月修改完成的《时间与河流》大获成功后,沃尔夫也在怀疑:自己能成功都是因为有铂金斯,是在他的引导下大幅删改。铂金斯却只是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还有他写给沃尔夫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虽然后来的后来,两人决裂,天才早夭。

一书一世界。一本书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精神王国。正如一首诗里言: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中见天国

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上

一刹那便是永恒

如果还有续集,真的希望能出一个系列讲诉编辑的故事。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权编辑,组稿编辑,营销编辑,策划编辑。让大家能更多了解这个行业和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6 ) 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3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蔡皋,熊亮,粲然,这三位绘本人,他们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或通过分享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内心的钥匙,他们打通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通道。为人们传递着奇妙的绘本之力。

绘本,是成人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

蔡皋

熊亮

粲然

长沙:蔡皋

有花开的日子我就会上来。一个人在楼上坐的时候,安安静静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来,文字也会来,阳光来,蜜蜂来香的味道也飘过来。很养我的。舍不得下楼。
我喜欢的事情我就会记下来,大自然的安排,它很错落有致的。它好像是个保护者的形象,那么大的叶子。大非洲菊就像保护者,一只蜻蜓飞过来了以后,我想满版我都不想画别的了。这一块都是它的天空,安静的时光。

作为艺术家,蔡皋总是善于用审美的眼光打量一切,她如同一个收藏家,采集并珍藏着生活中那些雪泥鸿爪般的美好瞬间,再把这些反刍,提炼,诗化成她笔下的绘本世界。

今年已经七十三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绘本这个概念还不为大众所知时,蔡皋就已经开始创作绘本。并凭借《荒原狐精»。为中国绘本拿下了第一个国际性大奖,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蔡皋的绘本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她以继承自民间艺术,艳丽,丰富,变形和夸张的技法。描绘民间鲜活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人们朴素的对美的渴望。

蔡皋对于民间文化的热爱,来自她生命的体验。1946年蔡皋出生于长沙,生机蓬勃的老街市井,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尤其是热爱生活的外婆,最懂得四时八节的民俗物事,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你像我外婆给我的童谣要含蕴一辈子,从里面提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有些童谣比那个橄榄还要时间去含化,比吃橄榄还要有味道,回味无穷的。
方言是我们的来路,语言的来路,最后的故乡。童谣,儿歌都是传统里面最好,挺能够流传久远的东西,我们对它有了解,就记住了乡愁。

在最新创作的月亮粑粑,月亮走,我也走童谣系列绘本中菜高香儿时的童谣变质成绘本。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相应和乡愁。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现代人没有家园感。我之所以要有楼顶,有公共的楼顶,我就希望新的传统是一个小区。它有一园青草,就像鲁迅先生讲的,他有他的百草园。

蔡皋对乡土于自然的情感,源自她六年的乡村教师经历。上世纪60年代才刚被分配到乡村当美术教师。一开始她觉得自己被流放了,却没想到全国人生幽暗的山洞。最终抵达的是柳暗花明的桃花源,乡村的四时景致,淳朴民风。浸润着她的心灵,也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

这就是我在乡下的颜色了,我干了六年的农活,闭着眼睛也能画。这是我非常熟悉的田地,最喜欢走这种路。草籽花开,稻谷香。你要唱起来,稻谷香喽喂,那真的是这个味道。烘茶叶,稻谷割,都是很累人的,但是都变成了美丽的东西。就像普希金说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成亲切的回忆。

《桃花源的故事》改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中国人最向往的最向往的一种人文理想,而在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蔡皋又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她希望追寻的是在这个表情同一,众生疲惫的时代。现在人所遗失的那种安详的表情

《桃花源的故事》为什么我觉得我想画它,我想把它画成完全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室外桃源的故事,与其说它是理想,还不如说,它应该是可以现实的。我要画的是安宁,平和,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希望的生活就这样子的。

《桃花源的故事》是蔡皋于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合作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在松居直全资设立的中国绘本小松树奖评选中,蔡皋编辑的四种绘本囊括了全部奖项,二人因此相识。并且下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友谊。《桃花源的故事》便是这段友谊的见证,为了让这本书能恰切的交到孩子的手里。在松居直的指导和建议下,蔡皋从充分理解故事开始,一点点打磨细节。

桃花你去画它的时候很难画的,你要是一朵一朵画的很细的话,很写真的话,气氛又出不来。所以我主要的画气氛。画色调,永远远远地过去,迷迷蒙蒙的一片,你感觉到空气很湿很润。它也有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特点,并画出一条河的大量的留白。留白的有气流,这水,自然就有水的感觉,中国话里面多的是这种白。

2002年由松居直配文,蔡皋绘制,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桃花源的故事》。由世界最著名的童书出版社之一,日本福音馆出版。书中的插图后来被日本小学国文教科书采用。而对于蔡皋来说,这本书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绘本创作者,桃花源也寄托了她的绘本理想

桃花源的故事,如果说和绘本连在一起来想的话,都是一样的事情。都是保护童年的事情。那我们的工作就成了麦田守望者。我愿意我的小书。像一本本的小船,划到你那边去。被小孩子看到。然后去穷其究竟。像追寻桃花源那样。去追寻童话书的美好。跟童话书一起成长。

绘本创作者们是童心的守护者,他们也儿童的尺法,编制着一个个微妙又浩瀚的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却有着最根本的真实。

北京:熊亮

熊亮国内最知名的绘本创作者之一,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上演着一出出妙趣横生的“纸上戏剧”。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金刚师给风火水石上课

京剧猫在舞台上粉墨登场

梅雨怪住在常年大雨的地方,却从不抱怨

小泥人感受着二十四节气在身上的流淌

十多年来,熊亮一直在探索一条将现代绘本与本土传统相融通的绘本之路,他的绘本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就始终在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凭借这些独树一帜的作品他先后荣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奖提名和中国台湾开卷最佳图书奖等国内多项大奖

然而,这个被视为中国绘本先锋的创作者,最初却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从小就喜爱文学,画画的熊亮是一个实打实的文艺青年,靠着童年时自学国画。他完成了最初的绘画训练,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事的全都是于艺术创作无关的工作。直到2002年。

就是有一天晚上,我好像是半夜睡不着,工作任务让我起来听了一些摇滚,想崔健,窦唯这些忽然听到之后,我想我还是个摇滚青年的,怎么能够变成一个,每天在工作,还想以后开开公司,想要怎样怎样,我马上就转到那个创作。

刚从生活夹缝中解放出来的熊亮开始尝试用绘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它以熊暗为笔名创作了改编自卡夫卡的《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一系列成人绘本。但不久之后,女儿的出生让熊亮有了新的想法。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做绘本,熊暗化身为熊亮,开始创作儿童绘本。

儿童是不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儿童是一个全新看待世界,它就是必须得有有图文结构。我做儿童绘本的时候,就有点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用图像去做诗歌写作的状态。

凭借出色的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小石狮》获得了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也为熊亮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绘本世界的大门。

在中国绘本刚刚开始起步的21世纪初,他一边大量阅读学习国外的经典绘本,沉迷于研究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叙事学。一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尝试用现代绘本讲述中国故事。

传统里面有很好的想象,我之前绘本里面用到的,像小石狮,梅雨怪,灶王爷,兔儿爷。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元素,每一个人物,每个元素,我们都赋予人物的性格和它本身就有的故事。所以其实一个秘密就是要万物有情,你让每个东西都能孩子发生互动。

通过这些绘本,熊亮一举成为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并不满足于重复自己,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变法。在绘本叙事语言和技法上不断突破。在最新创作的《游侠小木客》中,雄亮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儿童阅读类型。绘本文学,这是一个系列作品。每本都有近百页和两万字左右的文字。创造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奇幻世界,讲述“小木客”们充满趣味的探险故事。

为了构建一个美轮美奂的奇幻世界,熊样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笔触。希望以丰富的细节营造出电影般的画面感,给孩子们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野外疯跑打滚的“野孩子”,熊亮对自然有着深切的热爱,在《游侠小木客》中,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森林家园,各种奇妙有趣的生灵,栖息其中,熊亮希望孩子们在这个世界里,拥有无尽的好奇心,跟随小木客一起冒险。一起去认识自然的参差百态,学会与万物融洽共处。

绘本创作者们以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孩子们得以跨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界限去认识这个世界。也为成人打通的一条与孩子们沟通的秘密通道。

厦门

粲然,国内知名绘本推广人。在她看来,绘本是抵达孩子们内心的魔法之舟,在她创办的“三五锄”绘本共读是重要一课。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一只小鲸鱼,在心灵的大海里面遇到他们,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同样的语言。哪怕是在这样心灵存在着巨大鸿沟的时候。我们都还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进行竭力的沟通,去共同开拓一场心灵波澜起伏的,极其开阔的,共同历险之旅。

在粲然看来,绘本有万千法门,他们或者以数字和颜色的游戏。或者以及富冲击力的画面。或者以音乐一样的诗句。让孩子们接近最高级的美和想象力,探寻生命的真相。

从2010年儿子米尼出生开始,粲然就和米尼共同开启了一段绘本之旅,并逐渐感受到了绘本神奇的魔力。从两岁起米尼就开始创作一些小诗,流露出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我觉得所谓的绘本演读,不仅是大量的读绘本。去让他们能够说出各种各样不一样的话。最重要的是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去跟他们一起去经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词汇才会五彩缤纷。

作为一个重度分享癖,粲然也希望将绘本共读过程中的体验与心得。分享给更多人。多年来,他致力于绘本共读推广,撰写了一系列共读工具书,为许多不知如何与孩子享受绘本共读魔法的父母。开启了一扇共度大门。

在“三五锄”她不但专门开辟了一间收藏了上万册绘本的图书馆。还经常为孩子们举办各种绘本活动,“图书馆奇妙夜”便是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个节目。

这是“三五锄”的一个传统,很多孩子都获得把玩偶来到这里,让他们的玩偶要在这里过夜的机会。

孩子们离开了图书馆之后空空荡荡的图书馆,他们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我把书便利的从书架上拿下来去找到每个小孩好喜欢的书。却互相共度和倾听,然后抱着这样的书睡觉。

在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去接过自己的玩偶的时候,他们都会接到玩偶们觉得我和我的主人应该读的那本书。

一个经常大哭的孩子可能会收到一本《哭了》,这样的书,然后这本书里面会告诉他哪怕是哭也是个好孩子;一个刚掉牙的孩子会收到一本我换了一颗牙这样的书,所以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收到跟他自己的内心对话的那本书,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实际上我们觉得它是一个祝福。

粲然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孩子们阅读绘本的兴趣。他相信绘本就像抛向远方的锚,能为孩子们漫长而未知的人生旅程指引方向,为他们带来安定的力量。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他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的一样的。只有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他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独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的事物的那一条路。这就是绘本共读的父母给到孩子,或者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短评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9分钟前
  • 字母大大
  • 推荐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1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1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21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23分钟前
  • 景瑞工作室
  • 力荐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27分钟前
  • 九四一方
  • 力荐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32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3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36分钟前
  • 终日梦鱼🐟
  • 力荐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41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42分钟前
  • 孤雁
  • 力荐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

46分钟前
  • 仓廪一间
  • 力荐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48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51分钟前
  • 嘹亮的小号
  • 力荐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53分钟前
  • 吃饭坐小孩那桌
  • 力荐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54分钟前
  • 代木白
  • 力荐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56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58分钟前
  • Yinanaa
  • 推荐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1小时前
  • 河洛越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