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

更新至第08集

主演:陈辰,林宝军,赵东元,汪品先,蒲慕明,庞博,徐志胜,呼兰,张骏,张佳伟,唐骋,薛来,徐晔,林鹰谷,谈汪,刘博洋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未来中国 剧照 NO.1未来中国 剧照 NO.2未来中国 剧照 NO.3未来中国 剧照 NO.4未来中国 剧照 NO.5未来中国 剧照 NO.6未来中国 剧照 NO.13未来中国 剧照 NO.14未来中国 剧照 NO.15未来中国 剧照 NO.16未来中国 剧照 NO.17未来中国 剧照 NO.18未来中国 剧照 NO.19未来中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脚踏实地

前不久,也就是在2022年3月18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看过《未来中国》的小伙伴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天文现象,能在极短的时间显示出和太阳一整天释放的能量同等的亮度。对于它的起源和产生机制在天文学界一直是个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也曾表示,对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对物理学和天文学都会产生革命性影响,而如今被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它的起源。

当然,在这次重大天文发现中,FAST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天眼,也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喀斯特洼坑,主要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之所以它的样子像一口大锅,是因为球面镜的镜型达到高精度定位。科学青年团成员张佳伟也在节目中进行了实地考察,看到了射电望远镜是如何运作的。他说到,FAST之所以建得这么大,是为了汇聚穿越这几亿光年来到地球那一点点微弱而信号。足以可见这一点点的信息,对于天文研究员来之不易,但也有可能对宇宙探索有突破性的进展。

每一项科学研究的诞生,都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而“天眼之父”南仁东正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二十年磨一剑,从天眼的选址、论证、立项到建设,攻克了多少难题,才将想法变成实际,可惜还没见证中国天眼的“高光时刻”,他就病逝了。在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的讲述中,南仁东老师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仅预判了天眼对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而且他对于人才的留用不拘泥于一时,他对南老师是有感激之情,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南仁东老师成就了更好的他。

中国天眼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数据,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到了人眼看不到的距离,而宇宙的奥秘仍然是一个深远的课题。茫茫之中,我们是渺小的存在,但人类是充满想象力的生物,总是会好奇地球之外是什么样的风景?有没有其他的生命存在,我们又是否能实现星际旅行?这一切的一切,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去领悟生命的意义。

星河灿烂,微光亦然,世间万物皆可盼!

 2 ) 能源的进步原来是烧开水的进步

提到能源,人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燃料就是最常见的能源,但是这类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是不可逆的。而提到可控核聚变,一脸懵。可控核聚变居然还是人类终极能源?

节目硬核知识含量很高。在聊可控核聚变的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展开介绍,尤其是几位学霸的演讲与讨论,让大家对能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原来在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之前,人类主要依靠柴薪燃烧来获取能量,但是随着人口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寻找其他更加高效的供能物质。

科学青年杨昊辰节目中用“烧开水”的方式趣味讲述了人类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式。他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得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从此我们便在“烧开水”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无论是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还是二十世纪新开发的核能技术,同样利用“烧开水”的原理产生电能。未来,当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时,人类“烧开水”的命运必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科学家李建刚院士也说,能量的转化之所以总是以“烧开水”的方式,是因为这是我们最熟悉、最成熟、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未来技术发展,尤其是可控核聚变的突破,能量转化的效率将大幅度地提高,能量都获取和利用将变得更加简单。

当然,如果只是讲“能源”可能略显平平无奇,但是学霸不愧是学霸,讲的有趣又通俗易懂。讲能源发展史的杨昊辰异想天开地猜测瓦特可能是个爱劝女朋友多喝热水的直男,愿意“烧开水”的男生可能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讲“人造太阳”的包坤现场做实验演示可控核聚变装置理论原理,希望大家不要“谈核色变”的呼兰再现谐音梗以“核”为贵,寻找新能源的张佳伟亲自去垃圾场找新的发电方式。这样接地气的科普形式让科学不再离我们那么远,连李院士都很难抉择“硬核青年”。

可以感受到,《未来中国》节目重视的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还有弘扬与传承科学家精神。看完这期节目,不仅了解了可控核聚变为什么被称为终极能源,也对人类能源利用和开发有了新的认识。

能源危机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没想到我国科学家在上个世纪还处于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前瞻性”地做研究,即使不被公众理解,即使艰难险阻,他们依然坚持探索。相信“烧开水”的研究总有一天能有所突破,也相信《未来中国》这样高质量的宝藏节目能被更多人看到。

 3 ) 让科学面向需求,造福人类

第十期结束,整个节目也正式收官。还记得刚看节目时被北斗导航系统所吸引,又被化学神奇材料所震撼,之后被深潜勇士汪品先的探索精神所打动,最终被李菂老师仰望星空的内禀所折服,于是开始期待每一期新内容。因此,又见识了脑科学技术的突破,了解了人类基因的奥秘。尽管量子力学、可控核聚变与合成生物学高深莫测,但都开拓了视野,刷新了认知。最后一期节目讨论的话题很有意思,大自然中的昆虫。

昆虫几乎渺小而不起眼,很少有人关注。但是真的有科学家研究昆虫,并从昆虫身上获得灵感,制造了仿生科技。比如人造卫星的控温百叶窗设计,而且北京冬奥会时速滑馆内的超高清摄像头也归功于蜻蜓、苍蝇的复眼结构。原来小小的昆虫复杂程度不亚于人类。由此可见,昆虫有研究的价值,也有研究的必要。

比起之前期科学家研究的脑科学、量子力学、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学,王四宝教授的研究对象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高大上”。他自己也说对蚊子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却在研究蚊子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防治虫灾的主要开拓者。王四宝教授的选择,是在了解蚊子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后做的决定,因为阻止蚊子传播疟疾有很大的社会需求。

人类因为虫灾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昆虫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灭绝也不能放任不管。蚊子危害人体健康,于是王四宝教授就去研究蚊子,想出用基因改造细菌杀死蚊子体内的疟原虫,找到了阻断蚊子传播疟疾的方法,实现人与昆虫和谐共生。

其实,社会需求方方面面,不分高低。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学研究。之前播出的节目中,李建刚院士是在偶然得知可控核聚变是人类终极清洁能源后,走上研究之路,与团队一起建造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希望点亮聚变之灯。金力校长在文章中看到“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后,转向遗传生物学研究,力图破解人类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生物医学界构建导航图。这些是人类的生存需求。

除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南海决定中国是否站得住脚”,汪品先院士主持南海大钻探,带领团队潜入深海研究,使中国赢得南海研究主导权。“北斗是我国不得不做的国之重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此前从未涉足卫星领域,却顶住压力,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让中国将时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信息科技”,潘建伟院士带领“量子梦之队”研发“墨子号”卫星、“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为中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记得蒲慕明院士说,国外的科学研究虽然获奖很多,但现实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的科学研究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目标是解决各类问题。而当下脑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脑疾病和类脑智能。脑疾病是关键需求,类脑智能是经济需求。

科学的真正目的是造福人类,而科学家们则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

 4 ) 始于兴趣,源于热爱,成于坚持,终于探索

这期节目关注的合成生物学是个新的赛道,也是当前蓬勃发展的领域。看节目之前对这一主题知之甚少,看完之后感受到他们所说的创造性与颠覆性。简单来说,合成生物就是像乐高一样用各种零件自由组装,制造出人类想要但是没有的东西。

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创造中得以快速发展。与合成生物学“创造性”这一特征相似的,是这期科学家邓子新院士的研究之路。他发现的DNA硫修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虽然节目对DNA硫修饰没有过多的介绍,但是邓院士探索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

DNA硫修饰的发现从长期不受重视到获奖,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花了20年的时间,邓院士也坐了20年的“冷板凳”。这期间,申请科研项目被拒,论文发表被拒,还要花大量时间回应各种质疑。不断地放弃再捡回来的过程相当漫长,但是研究结果的首创性有着较大的意义。科学家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令人敬佩。做成一项非共识性研究相当困难,邓院士也说自己是在逆境中一路前行,执着地二十年磨一剑。

还记得之前一期节目里,蒲慕明院士说科学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探险家,敢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第二类是导游,是领军科学家,引导别人去探险。第三类是游客,只能在导游说好玩的地方修修补补。很明显,邓院士是探险家,而科学进步需要像邓院士这样的拓荒者,一个国家的强大,也离不开执着勇敢的先行者。

节目里,不仅仅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年轻一代也展现了他们强大的科研潜力。尤其是这期新来的科学青年樊昌鑫,只有20岁,却已经连续两届获得国际生物合成大赛金奖。他们研究的颜料,既可以替代衣服染色,减少污染问题,也可以用于染发,天然无害。这种创新性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

节目最新几期正好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想到当初选专业时的迷茫,遗憾当年怎么没有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来激发内心对科学的向往。航天工程、材料化工、物理基因、生物医学等等,每一门学科都有独特的吸引力。选择专业的时候,如果能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是喜欢的学科,学习的时候将有更大的作为。

希望更多的青少年看到这个节目,激发自己的兴趣,选择真正喜欢的学科,创造一番成就。就像邓院士所说,“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并不是绝对的,“天坑”有时候也是“天机”。

 5 ) 从看星星到造星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往总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但是这档节目很有意思,它的口号是“以青春之名,燃科学之光,节目邀请了顶尖的科学家以“科学榜样”的身份从实验室走到台前分享科学经历,同时,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进行科学演讲,讲述科学故事,与科学榜样一起探讨当下、畅想未来中国。第一期讲的是北斗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定位系统。目前世界上有四个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美国的GPS和中国的北斗BDS,原来我们说的GPS是美国的导航,而且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已经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开放使用后用户已超过二十亿。

第一期嘉宾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他介绍了我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个导航系统,并不比其他的差,甚至更加精准,功能更多。未来青年说中,薛来分享青岛港无人码头对未来海运贸易的影响,张佳伟“外卖配送实验”引出无人机配送高精度定位和空中航线规划,庞博从古人的北斗定位讲到到今天的北斗定位,请大家记住“GPS信号弱”一语双关,李响用“你是我的BDS”土味情话畅想一场太空婚礼,刘博洋通过计算复原古代“过洋牵星板”并测试其定位精度误差并不大,看见他计算的数学公式太厉害了。

林总说北斗系统是国之重器,他们的压力很大,看到他说北斗人对北斗的感情比自己生命都重要,太感动了,正是他们的付出才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强,让中国更有底气屹立于世界之中。节目最后,林总分享北斗发射后他写的诗,还有用“湛卢”形容北斗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称霸世界,大国格局直接拉满。既然北斗回答的是时空问题,我在哪,你在哪,怎么到你那去,现在是什么时间……那么林总提问: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陷入思考……

 6 ) 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无限的海洋

说起海洋科学,就不得不提到“网红院士”汪品先。82岁时9天3次深潜南海,发现了深水珊瑚林;85岁时在互联网做起海洋科普,成为B站“百大UP主”;耄耋之年依然骑自行车上班,坚持与时间赛跑。如今,86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在《未来中国》讲起了自己和海洋科学的故事。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但人类只探索到了海洋的5%。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早在四十年前汪品先院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78年汪院士参加中国石油科技代表团到西方各国参考学习,看到别的国家都在搞深海,他就知道了海洋的关键其实在深海。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对海洋一腔热血的汪院士等了40年才得以圆梦深海,这可能也是汪院士在耄耋之年还坚持与时间赛跑的原因之一。看到汪院士坚持了四十年才实现了自己的深潜梦,不免让人感慨人这一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又有多少人能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节目里,汪院士看到科学青年张佳伟实地参观“深海勇士”号,回忆起了自己首次深潜的经历,“深海老顽童”秒变“专业UP主”,热心地为青年们展开了讲解。海底冷泉是如何产生的,看起来十分肥美的“帝王蟹”为什么不能吃,以及深潜工作都是如何进行的......老先生讲起这些,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仿佛第一次深潜就是昨天的事。他在网上做科普也是这样,无论是有关海底生物的海洋知识,还是有关人类发展的海洋文明,他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最有趣的海底故事,让人有种跟他去过海底的感觉。

谈及自己和老伴捐出个人积蓄用于海洋科学时,汪院士说自己和老伴当初留学时连袜子都是公家给的,全身都是公家的东西,所以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为公家做事的。国家培养了我,我也应当回报国家,老先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态度做科学,才能够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一心潜在深海,才能够不断在深海研究中取得突破。而获奖无数的汪院士在被问到有什么愿望时,86岁的他仍旧希望自己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无限的海洋,继续为海洋科学做出贡献。

“人的生命价值,到世界上来一趟,多做事情是一辈子,少做事情也是一辈子。”老先生践行着这样的人生价值观还在续写着他和海洋的故事。一起期待“老人与海”不断展开新的篇章!

 短评

增长了一点认知,蠢蠢欲动,一觉醒来应该就好了,,,

5分钟前
  • 零贱穷
  • 力荐

喜欢这种,感觉又涨知识了呢

8分钟前
  • 阿布
  • 力荐

在一众娱乐节目中,确实需要一些科普节目,看了之后才知道我国科研探索有多厉害,希望更多旳人关注科学、讨论科学。

12分钟前
  • 青瓷
  • 推荐

德育重在信仰,科学重在怀疑。

17分钟前
  • 天然呆小竹子
  • 还行

每期的主题都不错,喜欢看科学家和科学青年交流的环节,不过现场看科学青年演讲是不是有压力啊,老师不在明显氛围轻松了很多。

20分钟前
  • 夏天结束了吗
  • 推荐

等了好久这节目终于更新。第六期延续前几期脑洞大开的优良传统,再次被刷新了对科学的认知!用基因鉴别曹操血缘、从基因角度思考北方人的搞笑天赋、人是否还在演化......充满趣味及思考价值。

22分钟前
  • Annie
  • 推荐

好久不看节目 也是去年知道的北斗 节目结构清晰 不足以引起热议的是 这些高科技领域里的专家学者本身很难引起大众关注 需要故事去介绍 然而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甚至至关重要 听前辈们的讲述 说不上来的感触 会是怎样的艰难 才能获得这样的成绩 节目很像反向的开讲了 刚刚看 没看完 只是记录一下感受 符合要求 把握方向 前辈榜样 精神引领 前沿技术 普及科学 多样传承 寓教于乐

24分钟前
  • ^_^
  • 推荐

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未来的力量

27分钟前
  • 九爷家的凛遥
  • 推荐

青年科普向,每期请的大佬都很牛。

32分钟前
  • Miss想想
  • 推荐

原来我们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涨知识了!这么一说的话,作为一个南方人确实爱出汗,疫情那么严重我还是很健康,是不是说明我免疫力还可以。

33分钟前
  • 芊芊
  • 力荐

大概因为疫情,停摆了一段时间,7月份终于看到了更新。//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平行时空”,科普书还没开始看,先看了科普视频,挺有意思的引导。

35分钟前
  • xwherself
  • 推荐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材料学那期!真的好棒,有趣的基础科学,点亮大家对科学的惊叹好几次我都在“哇”!推荐

38分钟前
  • 桃桃乌龙茶儿
  • 力荐

不足在于有些演讲有点儿尬,但是大佬们的科普还是好棒

40分钟前
  • Bzdggsmmz
  • 力荐

ppp那期看了~

42分钟前
  • Crazy Wen
  • 推荐

非常优秀,前辈有精神,青年有追求,中国有未来!!!

47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感觉这档节目很真诚。每位青年都很用心地在做讲演,每位科学家都讲述的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林总谈及的北斗发射经历和南仁东先生的事迹都很让人动容。这节目真的有把传递科学精神刻进DNA里。

52分钟前
  • 楚夕
  • 推荐

能学到很多东西

53分钟前
  • 欢喜
  • 力荐

这档节目真的不能没有这些有梗又有才的脱口秀演员!呼兰来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很好笑,说的内容又通俗易懂,很形象很生动,爱了爱了!

54分钟前
  • V叉叉無所畏懼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四期,我只恨怎么没有早点看到这宝藏综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几个科学家,不仅仅是在科学上的贡献,每个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匠人精神,我都深受鼓舞和感动。

56分钟前
  • 古灵精
  • 推荐

有科普,有故事,有探索,有情怀。

59分钟前
  • 辰知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