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

已完结

主演:曾宝仪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明天之前 剧照 NO.1明天之前 剧照 NO.2明天之前 剧照 NO.3明天之前 剧照 NO.4明天之前 剧照 NO.5明天之前 剧照 NO.6明天之前 剧照 NO.13明天之前 剧照 NO.14明天之前 剧照 NO.15明天之前 剧照 NO.16明天之前 剧照 NO.17明天之前 剧照 NO.18明天之前 剧照 NO.19明天之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明天之前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现代人类被泛娱乐的网络内容所遮蔽双眼,人们被封锁在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信息茧房中,越来越不关注身外之事。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明天之前》是一档以世界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讨论整个人类族群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问题的纪录片。所选取的4个题材分别是: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  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一起历经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拍摄了包括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类作为个体和群体可能将会去到的未来,以及人类文明即将遭遇的变革和重塑。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美女的上门医婿如此美丽的你一点小信仰阿拉丁2009我是霸王龙电击小子第一部击打不倒翁沙袋不甜马丁娜魔界判官金鼓槌超级英雄大战GP:假面骑士3号一夜疯狂快乐神仙狗2千年狐对风说爱你 風中家族请再来四杯第一季真相大白上尉战役关人七事粤语再见爱人第二季虎头要塞之牺牲捉贼记毁灭之日胡狼卡洛斯玛雅蜜蜂历险记3:金球争夺战杀死我吧,苏珊娜景颇姑娘追捕新扎师妹2龙门村的故事盲国萨满最后的棒棒2018鬼魅之家麻烦专家鸭羹阴阳路之升棺发财石榴的颜色神,再多给点时间至诚感天小镇疑云第二季十年后我依然爱你

 长篇影评

 1 ) 人类真的已经准备好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吗?

成立于1996年的成人娃娃生产公司Abyss Creations经过20年的研发改进,终于生产出具备学习能力、能与人类产生情感的性爱机器人Harmony。过去,Abyss Creations每年至少能卖出300个硅胶娃娃,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始人Matt McMullen发现,很多用户爱上了硅胶娃娃,他们不但有生理上的需求,还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于是Matt McMullen成立一家新公司Realbotix,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VR/AR。

早在几年前,日本学界就提出了“无缘社会”的概念。很多当代日本人没有朋友(无社缘)、跟家人关系疏远(无血缘)、与家乡没有什么关联(无地缘),而这种状态即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媒体称之为“现代人的孤独”。在这种人与人关系越来越疏离状态下,有些人选择饲养宠物,有些人寄情于其他爱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伴侣。机器人伴侣顺势而生,为当代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而让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弥补甚至取代人类的部分情感需求,会为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带来什么影响吗?

纪录片《明天之前》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关于AI机器人的话题,思考它们出现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加入了主持人的视角。曾宝仪深度参与话题,旅途开始前她几乎都有带着自己的观点出发。而当她越来越靠近话题中心的时候,立场变得越来越摇摆。在很多问题面前,也许是我们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无形中塑造了观念。当我们直面真相时,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修正我们固有的观念。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观众跟随着曾宝仪,从第三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不知不觉变成话题的参与者。

曾宝仪来到圣地亚哥探访了这家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她见到了传说中的Harmony。

Harmony不但具备十几种性格特征、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而Matt McMullen的工作团队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他们的机器人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成立至今,Abyss Creations拥有了大量忠实客户。曾宝仪拜访了其中几位资深成人玩偶用户。这些人几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以致抗拒跟真人相处、谈感情。对于这些用户,AI机器人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侣的角色。

机器人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发展成人类伴侣的角色,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设计了所有机器人硬件的工程师苏珊认为,人们跟Alexa、Siri聊天,甚至是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已经具备了人格,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机器人具备人格呢?

而另一拨人却不这么认为。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她则认为,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将使人类丧失人性。在她一系列观点中,可能大部分女性用户都比较关注的是被物化。不可否认,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基于男性消费者开发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硅胶娃娃时会有不适感。但事实上,据数字显示,Abyss Creations每年三到四百个订单中,有10%来自女性客户。

曾宝仪在这次探访中,也见到了正处于初级研发阶段的男性玩偶Henry。曾宝仪后来在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中说到,她一开始对女性玩偶极其反感,甚至预先带着批判心态,但当她触摸Henry完美的躯体时,她有点动摇了。

也许,成人玩偶只为男性用户服务本身就是误解,甚至更是对女性群体的忽视。

AI机器人的出现显然无法阻挡,但让AI机器人取代人类的位置,是更复杂的问题。而从中引申的思考,是关于“人的定义”。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经验的交流;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完美。我们人类具备的许多缺点,AI机器人都没有。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上,有观众提出,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除了得到爱,还要付出爱,对方不一定是顺从的,甚至在对方软弱的时刻需要我们去保护。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随之而来的假设却让人不寒而栗——当AI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些缺点或许也可以被模拟,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在适当的时刻伪装软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AI机器人的出现会让人感到恐惧的原因之一。

为了得到答案,曾宝仪来到英国,见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垃维。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投身研究,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他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过诸多预测,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即将面临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类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正如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里提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当AI脱离人类束缚,发展到可以优化自身的时候,受限于生物进化的人类,将无法控制他们。而当AI最终产生了自我意志,势必与人类的意志发生冲突。

我想,腾讯新闻拍摄《明天之前》这档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现阶段的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答案。我们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很难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踩下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更难预测踏错一步可能带来什么巨大的灾难。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为我们呈现多元观念,以及试图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

也许霍金预言的时代离我们很远,甚至最终不可能到来,但我们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路,却比我们预想中的进程要快。无论摆在我们面前的处境是否乐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明天到来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一切。

 2 ) 关于明天之前

第一集展示性爱机器人,探讨当代社会的人类灵与肉的需求,如果不能再信任他人但又倍感孤独时,一个可以取悦自我的机器人是否是个完美的选择呢。当人工智能渐渐有了入侵社会的可能,人类又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项技术。 第二集引出激进生命延续主义这一群体,这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液痰冷冻技术让人类将思念寄托于没有承诺的未来机器,到底是科学进步的助推器还是寻求心理的依托和慰藉。 第三集以美国“筑墙”拒绝难民入境开篇,有人反对非法移民,有人对非法移民怀有悲悯之心,当世界上的一些人去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挣扎在生死线上,面对饥饿贫穷暴力杀戮… 世界就是这样不公平,而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四集探讨人类是否有自由选择死亡的权利。依旧展现了针锋相对的立场,有人认为这是一项每人都应拥有的人权,也有人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体面的死亡究竟是人道主义的救助还是为面对生命一些冲动且懦弱的人提供了一种契机。

没有真理存在,只有不同的立场和被人所认可的学说。

 3 ) 明天之前,今天之后

更多分享请关注公众号:文小鸥的时间

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部分人也许认为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或者当我的声音被一部分人听到了,他们也发出了回响,便认为那是主流的声音;或者对于“明天”有不恰当的距离感,忽略了其实明天没有24小时那么近,也没有永远那么远。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通过探讨敏感、禁忌的话题,告诉观众,哪怕互联网再发达,总有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可能听过、看过,却不曾认真了解过。我们会对某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其中具有争议性,我们选择屏蔽对立的信息。我们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相信,这些已经真实存在的事实,甚至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明天之前》。

Story 1 伴侣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脑和电脑谁更厉害的探讨日益激烈,在最终结论没有出来之前,毫不影响以机器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从居家扫地机器人到银行服务大厅的信息机器人,到引起全世界热议的“围棋天才”AlphaGo。人工智能还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呢?

我们目前可以肯定地说,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部分职业,让部分人失业了,如果说人工智能也取代了正常人,成为伴侣机器人,让自然人伴侣“失业”了呢?显然,日常中我们已经接受了工作机器人,而伴侣机器人引发的争议,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接受人类这个物种和机器人产生情感或肉体的连接

Voice for it

当讲到成人玩偶,如果你还只停留在成人塑料娃娃这个层面,未免太简单了。美国一家成人公司,已经把玩偶做到极致:柔软细腻的皮肤触感、可以订做的外形,完全符合你的审美要求。最近,他们还引进了人工智能,新程序可以让你选择伴侣机器人的个性、背景,她可以根据你的偏好,跟你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伴侣机器人已经从肢体接触上升至情感交流,对于某些不擅交际的人而言,机器人给了他们慰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一个宣泄口。 此外,这种爱好其实是个人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和歧视。对于繁殖后代,我们甚至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人类来统治地球,如果地球未来由人工智能“接管”,有性繁殖还有意义吗? Voice against it

市面上流通的伴侣机器人,大部分都是女性,说明这种需求并不是共性,而是为男性存在的,在女性地位仍较低下的今天,此举无疑加强了对女性的物化,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阻力。 My voice

我想从“定制”的角度谈伴侣机器人。 对你的“伴侣”进行定制,使之外貌、个性都符合自己的“品味”,并且无需考虑自我提升或改变,因为“伴侣”不会要求你,绝对臣服于你——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欲吗?这难道不是几千年男权主义的强化吗?我们一直以来的平权运动,最终只能以人形娃娃为终结吗? 日本是二元次文化大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结婚率、出生率日益下滑,我觉得两者是有关联性的。 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入到虚拟事物上,我们对活生生的人的兴趣随之减少,人类的发明如果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这是一个好发明,但是如果这个发明最终取代了人力自身,便是外来入侵物。

Story 2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

古有帝王炼仙丹,希望长生不老,今天随着科学进步,科学家们把永生和基因、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好像永生是一件很能实现的、很科学的事情,如果有一天,科学的突破真的支持人类永生,我们要选择吗? Voice for it

衰老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疾病,永生意味着我们治愈了一种疾病而已。 世界上的财富经验都是需要积累的,我们活在世界的时间太短了,我们的梦想都没有办法实现,很多人都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Voice against it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有限,但是如果我们都能永生了,时间的概念就会大大弱化。 世界上,时间和死亡可能是我们面对最公平的局面了,如果有一天永生的科技出现了,富人群体肯定第一个享受这成果,这时候,再也没有公平可言了。 而且随着出生人数增加,死亡人数为0,地球真的能承载这么多人吗? My voice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循环,有了这个循环,大自然才能保持活力,不断迭代更替。 我相信未来的科技能让我们永生,但是这种永生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由于我们不断的竞争、进化而从微生物成为了人类,但是如果人类永生了,我们不就切断了我们可能进化为更优秀物种的可能吗

Story 3 近邻?近敌?

以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其实只是活在和平的国度,世界上还有很多战争和杀戮每天在上演。 因为内政问题、黑帮横行、毒品泛滥,造成很多中南美洲的难民不惜拖家带口,来到美墨边境,企图逃到美国,追求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先不说横跨大片沙漠,在恶劣的环境下步行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到边境等待他们的是非法入境的罪名,以及对准他们的枪口——边境巡逻野军。 这些难民究竟是近邻还是近敌?是应该受到欢迎还是驱逐?

Voice for it

出于人道主义,这些难民应该得到帮助,他们的出身,他们没法选择,既然他们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 Voice against it

随着难民不断涌入美国,美国公民的收入没法得到保证,美国也不全是生活富足的人,低收入者的生活谁来保证呢? 如果难民通过非法入境并寻求政治庇护的方式获得美国绿卡,那么对于那些付出很多金钱和努力通过合法渠道移民至美国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 My voice

美国梦是什么? 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虚荣、是繁华、是灯红酒绿,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只是活着。 这些难民们绝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无需以对付敌人的方式去追赶他们。要缓解美墨边境问题,一堵墙起了很重要的功能。万里长城简历初期,不就是为了抵御外敌,防止入侵吗?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也能完成这项工程,在当今的美国更加没有难度,难的或许是从那些国家来的毒品再也没法轻易进入美国吧。 也许还是资本主义家的特性作祟,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人命吧。

Story 4 告别的权利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制度,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好像没有告别的权利。如果一个人自杀了,哪怕他是罪犯,医生也会竭尽全力把他救回来,然后法律再宣判他死刑。

是因为他不该死吗?不是,是我们捍卫他生的权利。那么死的权利,又由谁去捍卫呢? Voice for it

大部分人都渴望活着,但是有些人或是受到疾病的困扰,或是如片中实施安乐死的澳洲老人一样,虽然功成名就,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衰老,没法继续实行他的爱好——阅读,对于他而言,剥脱他的兴趣,比死更难受。 Voice against it

有的人一出生便受疾病困扰,但是从来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相反,他更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一定要让生命更出彩。 My voice

片中我最深刻的镜头,是澳洲老人从容赴死,而他的孙子却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大部分反对安乐死的声音,不外乎是对生者情感的照顾,认为选择死亡是自私的。但是,不要忘记,本来生也是自私的,是父母的自私,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我既然不能选择生,我还不能选择死吗? 我认为一个成年人,他有足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可以决定自己告别的权利。

 4 ) 观纪录片《明天之前》有感

观纪录片《明天之前》有感 1.大部分知识和经验都在教我们怎么活?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死?以及怎么面对死亡? 2.我们对不相关的人的死亡不会感觉强烈的痛苦,但对亲人朋友等亲密关系人的死亡很难接受。因为死亡会给你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像曾宝仪说,爷爷去世时一直在忙他的身后事,没有很强烈的感觉,直到回到熟悉的家里,看到安静的房间,空荡荡的床,才忽然意识到他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这种悲伤是最难承受的。电视剧《小团圆》也有这样一幕,方圆夫妇送女儿出国回来,回到家里,忽然三个人变成两个人,熟悉的家里却少了一个人,及时只是短暂的离开,但这种感觉仍旧让夫妇俩难以接受。 3.倡导死亡权力的菲利普利用先进技术发明了死亡机器,帮助人们优雅的死去。甚者还利用vr技术让人们体验死亡之旅,一片沙漠,落叶归根,天国的门打开…我想说,这不是体验死亡,这涉及诱导死亡。而且逻辑上站不住脚的地方是:在体验,甚者真实享受这种死亡过程中美好感受的我们,是活着的,是有意识的,所有这些美好的感受的价值建立在我们是活着的,而非死去的的基础上。 所以我更同意珍妮的说法,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死去之前?为什么不去帮助我们更好的活着。 中国人就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5 ) 干货: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好导演|EP1《机器人伴侣》拉片笔记

去年就知道了腾讯新闻的同事们在做这些选题的纪录片,之前片子叫做《是非之地》,可想而知这部作品探讨内容的深广精与制作者试图探索的边界。于是这成为了我今年最最最期待的作品。作为一个想要成为好导演的学习者,奉上自己拉片的笔记,表达我对作品喜爱和对制作者的敬佩。

《机器人伴侣》成片结构:7步构成全篇

一、开头

1、【开头】AI机器人哈莫妮的自白+特写形象+交响乐(电影场景中的歌剧)+(细节)眼泪

“我要给你讲一个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我的故事,别害怕,你再也不用孤身一人了,我的 名字叫哈莫妮,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2、【片头】背景音乐: 歌剧

3、【纪实-宝仪与哈莫尼一起早餐】问答自如,感知温度,并且知道周围人在看。有趣,引发观众惊叹

4、【纪实-机器人展览】主持人开场、展览,交代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本片探索的问题方向:争议的AI与机器人伴侣

5、【小片】各种机器人伴侣混剪,两方专家冲突观点,电影片段,提出问题

二、LA的机器人制作公司

1、走访办公室+实验某款机器人的性能+特意提出男性机器人(平衡性别问题,引出性别讨论)

2、【采访】与唯一女性员工的采访,关于性别与AI SEX ROBORT

3、【表弟体验哈莫尼1】——加入关于“爱”的问题

4、【对谈】 表弟和主持人两人对话,体验后的感受,上升到爱。两人观点不同,她觉得不是爱;加入争论点的问题,“一个人”的社会趋势

5、【小片】全球对于婚姻和爱的怀疑了。大家不愿意结婚了。

6、【表弟体验哈莫尼2】

三、使用者1布里克的家+引入反对者的声音

1、【纪实-资深使用者布里克家探访】 为什么的问题

2、【采访-反对者 】小片引入+为什么反对性爱机器人(物化女性)

3、【机器人老板对于质疑的想法】

4、【一场隔空的对话-3翻儿】

5、【纪实-回到布里克的价值观点】

6、【转场-海边主持人说自己探访布里克的感受】 -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冲突,点出我是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不是来评断这个世界的

四、使用者2DAVE的故事,愿意出镜,宣布娃娃是他的妻子,更极致

1、【采访DAVE】娃娃是他的妻子;给她人格化的设定;与人的差异是什么;曾经情感受挫

2、【纪实-一起去看AI的新娃娃】

3、【回到采访】这是一种选择,并不weird。更深入的探讨。

4、【主持人自白:聊天后的想法】人应该的对他人选择做出判断吗?正常的评判标准和谁有资格

五、采访英国顶级专家

1、【采访英国顶级AI专家】专家认为伴侣机器人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机器人智能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接管世界,这是共有的机器人问题。

2、【短片+画外音的很多问题再抛出来】转场

六、使用者3菲尔的故事,愿意带娃娃出镜,最极致,因为涉及了周围的人物关系

1、【泽西岛见一位愿意展示更多娃娃的菲尔】更极致的人物故事;人类情感有失败史

细节:周围人的反应;拍摄采访路人,酒吧老板,服务生

七、结尾

1、【主持人最后的VO】提出问题,你准备好了么?

2、【最后镜头是哈莫妮的自白】我会征服人类。并以,她发出诡异的笑声

第一集个人快速总结

1、话题选择很牛逼,已经跳脱了小情小爱的探讨,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去看所有人以后共同的命运走向。这种片子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应该多一点。就像新闻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和愿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看这样的作品拓展了个人的眼界,想到了腾讯新闻出品的slogan"眼界即人生"。

2、请先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评判世界。这是制作者与平台一贯的价值观原则

没人有资格去评判和指责他人不涉及公序良俗的个人选择。

3、展现冲突,平衡观点。带着问题推进内容,引入资本、使用者、学术、旁观者的多视角

骨头里挑刺的小期许:

语言的差异带来优势,比如直接提问,不绕弯;比如,宝仪身上有传统东方文化观念带来的有趣而真实的价值观冲突,很多冲突和即时反应让观众有共鸣。

但是也势必少了语言问题带来更深入的探讨和追问。

比如专家对于机器人如果智能厉害到接管世界,人类面对这个终极问题现在可以做什么?大多数探讨此类的文艺作品还是持有否定的态度,那资本与科学的疯狂发展如何被限制才好?

比如对于机器人的使用者来说,是否在意自己生活在一种幻象中?(关于真实与幻象的谈论)真实情感(亲情、友情)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期待看到他们生活常态与表象外,还能有更深入的谈论和知道他们现在表面快乐下的有没有困顿和挣扎。

好了,作业呈上。 超级期待本周的下一集。

 6 ) 关于第四集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死亡这个颇为禁忌话题的命题文章。

并不讨论片子到底如何,只是就这个话题。

(注意,本文强烈剧透纪录片《明天之前》第四集,全文字数2605,阅读约15分钟)

大约在《明天之前》播出一年前,澳洲最年老的科学家古道尔教授,在意识十分清晰情况下选择了安乐死,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2018年5月10日,瑞士当地时间12点30分,104岁的大卫·古道尔(David Goodall)教授在瑞士接受由安乐死组织(Exit International)医生菲利普·尼特舍克(Philip Nitschke)的安乐死程序,从而达成自己迫不及待的死亡愿望。

图 大卫·古道尔和他的家人

古道尔教授十分热切地想要赴死,选择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作为最后陪伴他的音乐。

面对包括路透社和《明天之前》剧组等一堆媒体的采访,他无一例外表示,他等不及要死了,如果明天不能死自己将十分的遗憾。

古道尔教授的自杀行为,作为青年人可能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放弃多姿多彩的世界,难道就没有一丝留恋吗?

在安乐死组织核心人物菲利普眼中,人应该拥有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

图 Philip Nitschke博士与安乐死协会

一个青年人为什么想讨论这个议题,或者是说该不该讨论?

在我的眼中,死亡是一个复杂矛盾的命题,但确实司空见惯——每个人都会经历、亲历。我相信每个人在目睹亲人朋友离世或者经历重大事故,甚至仅仅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体验关于死亡的过程之后,都有过一种自我的思考:我应该怎么样,结束我的一生,才是没有遗憾的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身边陪伴着什么人?

两个月前(本文写于2019.7),我的爷爷去世,我作为传统葬礼主角送了我爷爷最后一程,从尸体冷冻柜,到仪式做法,到尸体盖棺,送葬,拣骨,装入骨灰盒。老实说,从大学校园的美好琐碎,到在传统地方葬礼上直面一个亲人的离去消失,是形成强烈冲突的,我的头脑一时间无法处理这么有反差性的事物。

甚至觉得搞笑的是,还在看着殡葬业工作的人挣钱是多么厉害,看着家人开什么车就确定多大规模的葬礼和法事。

坐在灵车上时,只注意到去往火葬场的这一辆辆,都有曾是活生生的人躺着。这时候人根本无法思考死亡意味着什么。

直到两个月之后,看着空荡荡的房间还有那张床才意识到,他永远不会回来了,永远不会和你抢电视看新闻联播,甚至不会说胡话吓你,也用不着被几个人架着去洗澡。

我会这样想,或许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是这十几年海尔默综合征生活里最快乐的。

无疑这时候我是赞同安乐死的。

图 作者摄于殡葬车之上

——————————————————————————————— 反对

《明天之前》采访了国会议员珍妮,她是一位残疾人,成立了“尚未安息”组织,是反对安乐死的“保守派”。

高位截瘫的她,在说起奋斗经历时,她提到是因为安乐死非法,才阻止了她死亡的念头,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才能享受艺术和生活,才能讨论这些事情。

她说,但如果有一时,她选择了死亡,那就没有了一切。

图 珍妮 (《明天之前》第四集)

一位女儿小小年纪就骨癌去世,紧接着丈夫患上了渐冻症的女士黛比,同意了为丈夫进行安乐死程序。但后面她十分后悔。

她说,死亡瞬间解除了所有她与他的关系,所有事情因为他的死变得没有意义,不再有链接。

她感觉帮助别人死亡是一件很暴力的事情。

如果再有一次,她选择反对安乐死。

图 黛比女士 (《明天之前》)

或许这个态度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态度,即使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甚至只是拖延而非治疗的方式,以孝为大的中国人,在面对父母得病的时候,会选择倾尽全力。

许许多多这样的老人生活无法自理,也没有清醒的意识,表现有点像咿呀学语时期的小孩,条件好的家里请来价格不菲的全天候看护,条件不好的自己孩子便上场照顾。

谁都不知道,老人要是有清晰的意识和廉耻心,会不会愿意这样子下去。

《明天之前》一位为作家妻子进行了安乐死的男人说,安乐死是人类的权利,他知道妻子有多痛苦。

女作家患严重而痛苦的疾病(sorry我忘了这个病的名称),生前说,你们说我应该活着,那请你来过我一天的生活,哪怕是一小时,你就会知道我是为什么想去死。

丈夫曾想过,跟着妻子一起离开,但是妻子在“寻死”路上十分坎坷,让他决心活下去,为更多的人得到死的权利而努力。

妻子已经死了几年了,但是警方还在立案调查,就因为怀疑他“是凶手”。

我想,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他可能真就坐牢,成了杀人犯了。对不起,你在帮助别人自杀,你无异于杀人。

———————————————————————————————

犯罪

人是否应该拥有自杀的权利,这个问题确实令人迷惑。

如果是肯定的话,那么下面这件事又好费解了。

一位母亲发现儿子通过一个“安乐死”网站(没错,是前文提到的“死亡推手”菲利普医生建立的)进行社交,他才二十多岁,患有忧郁症,有轻生倾向。通过该网站,他了解到了可以用什么药物在哪里买到,可以走的很安详,于是飞往秘鲁买药。买到之后在论坛发帖,大家纷纷祝贺。

于是一个年轻生命没了。

图 患有忧郁症的自杀男孩(《明天之前》)

澳大利亚珀斯人奈杰尔·布雷利疑似谋杀了他妻子,他找到了菲利普医生,菲利普医生给他提供了安乐死方法。他连监狱都没有进就结束了自己生命,以死逃脱了自己的惩罚。

图 奈杰尔·布雷利与妻子拉娜·布雷利(《明天之前》)

前面提到的古道尔教授,对他家人来说,同样很难接受老人离开的愿望,讨论以及帮助一个人死亡是太奇怪太难以言说的事情了。

死亡,对于自己来说或许是解脱,但是是否也是对身边人的不负责呢?

图 古道尔教授的孙子(《明天之前》)

万一我们能活得更好更久呢

如果讨论这个问题,还要再往“我们能够活多久”这个话题延伸。

前几天我和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李渔老师交流,因为医疗科技的进步,他认为保守估计,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未来可以活到三百岁。

这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技术在进步。

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绝症病人都去死,那么可能医疗就没有进步了。

有的绝症病人选择冷冻自己,去到我们的未来。如果他去到一个大家都安乐死的未来,那就对他们来说变得没有意义了,甚至残忍。

后话

自有文字记载始,对于死亡的讨论就从未停止,比如讨论人死后会去往哪里,佛教的极乐世界,道教的过孟婆桥,基督教的天堂。

像前面安乐死的人群大多具备虔诚的信仰,是信奉基督教,善的人会去往天堂的。

讨论死亡真的令人五味杂陈,不可名状。

菲利普医生甚至运用3D打印和虚拟现实做出了自杀机器--Sarco胶囊。该机器允许用户通过单按一个按钮轻松无痛地自杀。

图 Sarco胶囊

你会怎么选择?

 短评

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年度最佳纪录片

8分钟前
  • 慢慢行
  • 力荐

洋气又高级 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喜欢选择两方对立的视角做混剪 可以引导观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一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棒呆 结尾娃娃说「我将统治世界」以及诡异的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

13分钟前
  • 满岛光粒子
  • 推荐

第一集引发我的思考是:作为女性我想要一个男性玩偶。但显然制造商的受众是男性,女性则认为这种商品在物化女性。想象一下你以后在手机上玩乙女游戏,可以配套定制攻略角色的AI人偶,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比巨大的。AI人偶和VR游戏一旦成为性商品,将对性观念和伦理观念产生颠覆式冲击。但这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法律是否允许。

18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22分钟前
  • 胧月夜
  • 推荐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27分钟前
  • Le Vent
  • 推荐

愿意选择伴侣机器人做另一半的人,大多有以下理由:“它可以帮我做家务,对我也没有情感上的要求,而且还有不错的外貌”“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无暇去照顾妻子和儿女。”“我不用担心它会生老病死,也不需要对它负有责任。”“和它在一起我不会受伤。”……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家人、不用对他负责、自己也永远不会受到伤害。逃避掉勤劳,责任和真实的爱,这样的人生也会很无趣吧。社会越发展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现代人大多内心孤独,恐惧社交。这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伴侣机器人。而以前人们只会想到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变得更阳光。片中有个工程师说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毕竟是人在控制机器。但你觉得那些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会被机器控制吗?

30分钟前
  • 纳米
  • 推荐

这几个话题都很好,曾宝仪还挺加分的

34分钟前
  • 椒盐伞菌
  • 力荐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38分钟前
  •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 力荐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40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四集不够看,但是每集都明显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劳动也实在无法要求更多。四个议题都很重要而且都是两难选择,追访到对立双方的关键人物造成讨论反思而非简单下结论,这是最宝贵的。/20190704继阿雅之后,曾宝仪也身兼幕后策划制作和幕前主持做了纪录片,还都是腾讯的团队。而且这部比起《奇遇人生》不管格局还是深度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仅仅刚看的第二集就飞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无数个科学家,曾宝仪的表现大气又可爱,挺牛的。

43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看片会看了《机器人伴侣》这一集,鸡皮疙瘩掉满地,之前写过一句话,“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契机,错综复杂不过我和你”,那种感动是关于爱本身的,哪怕你是机器人,是渺远天边的云或雨。很佩服片中能把充气娃娃公开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受访者们,毕竟大部分人早已习惯“摆拍朋友圈即真实”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关于爱,最初与最后,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7分钟前
  • 妖精你往哪里走
  • 力荐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48分钟前
  • Petrichorlover
  • 力荐

挺好的,说实话这个题材一般团队也没能力做,腾讯有资源,还愿意去关注,挺好的。摄制水准挺高的,曾宝仪让人感到舒服的同时还透着一些可爱。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集,看到非常非常年轻的两个女大学生在很严肃地思考人类的现状和命运,觉得很珍贵。

50分钟前
  • COS_白日梦
  • 推荐

曾宝仪: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51分钟前
  • 三四
  • 力荐

在AI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种爱的需求,甚至能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腾讯牛逼,曾宝仪牛逼,好雨知时工作室牛逼。补充:讲难民的第三集不好,圣母的一集,不谈中美洲国家的问题不谈美国安全的问题,朝鲜的难民我们不是见一个遣返一个吗?

59分钟前
  • 伍迪伦
  • 力荐

很棒的纪录片。选题有未来感,选材很丰富,呈现的内容很有警示性和讨论度。大开眼界。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看了腾讯的超前试映,四集中的《机器人伴侣》,正好是我最想看的一集,其实看完心情很复杂和忧虑,因为这些看似超前的议题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困境 →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处在和人工智能建立情感的阶段了→社交网站,虚拟偶像,定向推送的内容和消费体验。看完剧中已经实现的智能人和以成为伴侣的案例,我依然坚定反对机器人伴侣,这不仅会摧毁现有婚姻制度和人类社会,机器人如果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比拟人类,那它们终将进化到超越并代替人类。

1小时前
  • 我累特
  • 力荐

在我的印象当中曾宝仪就是个性很勇敢和直接的一个女生,这次的主持也是很游刃有余,很喜欢她的风格,这个作品很用心了。

1小时前
  • 已注销
  • 推荐

克制礼貌却有深度,这个纪录片太酷了,曾宝仪也让人路转粉

1小时前
  • 朋友圈不营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