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已完结

主演: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彼得·卡帕尔迪,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爱德华·诺麦尔,克里斯托弗·诺兰,基努·里维斯,保罗·范霍文,鲍勃·巴拉班,吕克·贝松,玛德琳·布鲁尔,马克斯·布鲁克斯,凯尔·杜拉,约翰·戴克斯特拉,加里斯·爱德华斯,乌比·戈德堡,杰夫·高布伦,阿齐瓦·高斯曼,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古恩,乔什·哈切森,罗伯特·柯克曼,弗朗西斯·劳伦斯,肖恩·列侬,约翰·利思戈,克里斯托弗·洛伊德,布鲁斯·米勒,罗纳德·D·摩尔,格里高利·尼克特洛,盖瑞·罗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2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4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5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6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3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4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5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6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7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8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19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六集重点全汇总。卡梅隆为什么“怼”复联?因为他觉得科幻该长这样

巨著经典太长不看?马克n部剧却没时间? 我们做了这个“速览”栏目,让空姐替你刷剧啃书,然后给你讲故事。

我爱科幻的理由,是它不断提出宏大的问题:宇宙中有什么?世界将会如何终结?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

前段时间,“卡梅隆炮轰复联”事件传得沸沸扬扬。

卡梅隆在推广自己的新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时,告诉在场媒体:“我希望我们能很快对‘复仇者联盟’感到疲倦,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些电影。只是,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仔细看来,卡梅隆只是觉得超英电影充斥市场,有些单一而已,结果传成了“炮轰”。

虽然是个误会,可也抛出了问题:卡梅隆心里的“其他故事”,长什么样子?

答案就在这部大佬云集的纪录片里。

这部纪录片的形式是卡梅隆对话一众大佬,谈论科幻作品中的各种主题。

至于有哪些大佬?

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

演员有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基努·里维斯……

作家有刘宇昆、特德·姜、安迪·威尔……

大佬们就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吧!

八卦与干货齐飞,趣闻共理论一色,来和空姐一起看看,卡梅隆究竟谈了些什么吧。

第一集:《外星生物》

在这一集中,卡梅隆主要探讨了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与外星人沟通,以及外星人所代表的含义。

如何塑造外星人的形象?

首先得明确,这些外星人必须异常非凡而独特,不能“只是我们曾见过生物的复制品”。

乔治·卢卡斯认为,这是科幻电影的最大问题之一。

其次,虽然他们不能是简单的复制品,但也得取材于生活。

乔治·卢卡斯设计《星球大战》里的外星人,靠去水族馆,看海洋生物产生灵感。卡梅隆也依靠去大海的潜水经历,拍出了《阿凡达》上的一整个潘多拉星球。

最后,按照你想要塑造的风格,随机应变。

要友好?给他们大眼睛和大额头,这些在人类社会里我们认为可爱的特质。

要吓人?就设计得看起来滑溜溜,且像爬行类动物,以此让人感到恶心反感。

要让人产生共鸣?

那就让它具有一些似人的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共鸣,来源于借鉴的是什么形象,借鉴的是什么行为特征。

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让设计师给《E.T.》中的外星人ET,融入了一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感觉,让它显得睿智又哀伤。扮演ET的演员,在临别时,如人类抚慰孩子一样,拥抱小男主。两者结合,让ET这个形象异常感人。

集大成者,非“异形”莫属。

异形糅合了暴力、性、奇异的美与优雅,卡梅隆称赞雷德利·斯科特:“我认为你创造了有史以来最棒的外星生物。”(关于异形的诞生,空姐写过一篇八卦:雪莱和拜伦的暧昧孕育了异形

怎么和外星人沟通?

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

其一,地球之外有别的外生物吗?

其二,我们是否想要与其他星球或其他文明接触?

诺兰觉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用数学分析证明了,有其他文明的可能。”

斯皮尔伯格表示:“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存在的。天哪,我一直盼着能看见一次UFO。”

卡梅隆调侃:“许多人说,几十年来,你一直有意放松人类的警惕。”

没想到你是史蒂夫·外星人间谍·潜伏者·人类之敌·斯皮尔伯格。

但是,与外星人沟通,很难。

从《索拉里斯星》《星际迷航》到《童年的终结》,众多科幻电影都表示:难。

虽然难,但还是要沟通。

做得最好的科幻作品,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及其改编电影《降临》。

《降临》展现出了,与外星人沟通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两个物种努力达成沟通之后的收获。

《降临》真正地描写出了学习外星语言的过程。主角在与外星人成功沟通之后,不仅化解了两个物种之间的战争危机,也收获了新的思维方式。

借外星人表达了什么?

和平友好的外星人,代表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斯皮尔伯格饱受父亲影响,从六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常常带他看星空。他记得小时候看着星空说:“如果我有机会拍一部科幻电影,我希望那些家伙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后来他果真拍了《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最开始的名字叫《仰望天空》,就引自《怪人》的这句话。《第三类接触》的男主放弃一切,只为探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他代表着那些相信人类并不孤独,并勇于探索的人。

之前的电影,几乎都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的怪物。斯皮尔伯格相信,外星人所代表的美好事物,一个无限优越的文明,也会找到人类最好的一面,并将这最好的一面发掘出来。

斯皮尔伯格:“‘善孕育更伟大的善’,这就是我心中最好的科幻作品的作用。”

在《E.T.》中,斯皮尔伯格更将这种温情发挥到了极致。

《E.T.》本来没有外星人,斯皮尔伯格从父母离婚的亲身经历出发,想讲一个离异家庭小孩的故事。受《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告别那一幕的启发,他设想外星人没有走,而是迷了路,遇见这个小孩,弥补他的创伤。

影片中,E.T.奄奄一息那幕,是源于约翰·列侬的去世,让编剧深受感触。希望以此抚慰那些经历过亲人离世的孩子们的心灵。

反之,外星人入侵电影,投射了人类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间接的,并不能真正伤害到银幕前的观众,因此能释放人们心中的压力。外星人这个形象,成为了罪恶感和恐惧的载体。

从外星人入侵主题的鼻祖,《世界大战》的各种流传演变中,能看出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各种恐惧和恐慌。

1.殖民侵略。

《世界大战》最初是科幻作家H.G.威尔斯于1898年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其核心是更高级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入侵。当时英国正在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作者意图呈现:“当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2.纳粹主义和二战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斯,在1938年万圣节,将《世界大战》改编为广播剧。其中含有“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先头部队”“这是现代战争各国部队遭受的最大的溃败”等内容。

3.核武器的威胁。

在人类拥有核武器后的1953年,电影《世界大战》描述了发生核毁灭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

4.恐怖袭击。

2005年的《世界大战》里,有一种9·11事件后大灾难的感觉,故事表达了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的主题。

还有一些外星人入侵的电影,则在直接的外来灾难之外,试图表达更加多元的恐慌。

比如意识形态的威胁。

《天外魔花》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威胁的影射。

或是恐惧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体异形》隐喻了封闭自己真实内心的人。

最重要的是,科幻作品并不是真实的。想象中的危机,给了我们自我审视的空间。

最后,还有一些借外星人来探讨社会议题的科幻电影。

在科幻作品里,发生在外星人身上发生的很多事,就是人类之间会发生的事。

《第九区》里的外星人,是难民的象征。

《第九区》的主角被迫成为外星人,于是体验了被扔进难民营,被人类文明驱逐是什么感受。拍摄时,正值南非人对津巴布韦难民的仇视达到顶峰,南非人在难民脖子上套上轮胎,然后将他们烧死,因为他们夺走了南非人的工作。

《阿凡达》中,呈现的是人类的殖民行为。

《阿凡达》中的人类将潘多拉星球作为殖民地,肆意攻击掠夺。到最后,观众完全站在了外星人的一边。

总的来说,我们谈论外星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谈论人类自身。

第二集:《外太空》

这一集探讨了外太空的视觉打造,和去往外太空的意义。

如卡梅隆所说,“外太空,是我们希望其成为的任何样子”,无论是幻想还是写实,探索还是剥削,宇宙都通通可以容纳。

视觉上,尽力让宇宙看起来更逼真。

夜晚的星空,既给人被黑暗吞噬的恐惧,又有着未知的原始吸引力。电影所做的,就是抓住这种惊异,然后想象探索宇宙可能是什么样的。

早期的太空旅行作品,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但并不真实。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用大炮把航空器打上月球,它是科幻电影兼电影特效的鼻祖。

譬如《火星之旅》(1918)称“氧气不是必须的,在这个大气层里我们可以轻松地呼吸”。角色可以毫无困难地在太空行走。

但很快,对太空和太空旅行的电影描写变得科学起来。

在《月亮上的女人》(1920)中,导演弗利茨·郎呈现了升空时对胸膛、呼吸的重力压迫。

归功于影人的自觉,也得益于约翰·W·坎贝尔(《惊奇科幻故事》杂志主编,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祖师)提倡科学逼真性的标准。

科幻大师海因莱茵,则正视“该如何做到,怎样解决技术问题”,这直至如今也仍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

《地心引力》描述了太空中碎片连锁反应的“凯斯勒现象”。

在科学上力求逼真,能带来无与伦比的美感。

《地心引力》的成功之处是,不仅表现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也展示了看到这种景色的主观感觉。

审美终究不能像科学准确性一样量化,不同年代的人,对如何呈现“逼真”的未来,会有不同的想象。

“史上最佳科幻电影”《太空漫游2001》,完全立足于现实的物理法则,同时又奉献了影史留名的视觉盛宴。

呈现出的是超越时代的极简纯白风格。

七八十年代愤世嫉俗的文化,使得《异形》(1979)不再具有《2001太空漫游》(1968)那种簇新闪亮的审美。

当时流行的“脏科幻”风。

而且科学准确,也并不容易做到。

宇宙浩瀚无垠,动不动就隔了N个光年。所以,创作者只得“无中生有”出超光速飞行的设定来。

卢卡斯觉得这没什么:“科幻作品里实际不存在任何限制,要跳出思维局限。”他并不追求科学准确,把《星球大战》看成太空肥皂剧,而不是科幻片。

为什么要去太空旅行?

可以幻想更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太空遥远不可即,反而有了讨论现实议题,并演绎未来生存、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的空间。即使发生争议,也能用“别跟幻想的世界较真”来抵御。

60年代的《星际迷航》系列就借太空旅行主题,探讨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在它之前,未来世界没有有色人种。

在这种演绎下,即使现实世界并不像乌托邦那么美好,但给人向上和争取的希望。

《星际迷航》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人们为平等互助的世界而奋斗。

就是有趣。

1977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完全等于“亦可赛艇”。

在它之前,科幻作品悲观消极三十年,越来越不挣钱。从光剑、原力到白兵、黑武士,《星球大战》的新鲜事物数不胜数,开启了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电影时代。

虽然电影如此划时代,乔治·卢卡斯导演还是谦虚表示,电影不能说是原创,只是自己以往经验的组合。

西部牛仔的风格,青春成长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跳出固有思维”的主观性和梦幻色彩,让《星球大战》激发了一代人对科幻作品的热情。

卢卡斯称,电影是拍给十二岁的孩子看的。

借宇宙的背景,描绘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外太空时代也得警惕星际殖民和剥削。

可以驰骋想象,任意创世。

因为宇宙就是一张可以任意书写的白纸。

想象力的触发条件,可能是你爸妈觉得看电视影响很不好。

斯皮尔伯格小时不能看电视,只好自己幻想一些东西来自娱自乐。

也可能和卡梅隆一样,小学三年级成了《神秘岛》粉丝,就自己原创了一版神秘岛模型。

后来则是原创了一个星球……

创世的细节,要抠多细就可以抠多细。

除了全剧组只有导演和女主角会这门四百词的“神语”。吕克·贝松还经常给故事里的法律、食物、警察写小传,是细节帝了。

或者,鼓励人们去探险。

为了生存下去,地球上的我们,得和在火星种土豆的马特·达蒙一样,努力用科学去应对威胁。

作为宇宙公民,宇宙就是我们的家。

第三集:《怪物》

这一集中,卡梅隆探讨了科幻怪物片的起源、怪物所象征的恐惧、怪物的设计、科幻怪物片的价值。

科幻怪物片,还是恐怖片?

恐惧源于警惕自然界可能出现的困境。我们是否做得过火,是否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否还没准备好面对什么?

早期恐怖片的怪物,来源于宗教性的善恶之争,所以有超自然的狼人僵尸吸血鬼。到了后来,科技逐渐成为新的恐惧来源,于是科幻怪物成为了恐惧的代表。

《侏罗纪公园》就将这种恐惧,活生生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从片种来说,传统恐怖片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衰落,科幻怪物片填补了这个“恐惧需求”的空白,实际上是恐怖片的一种。

不同的是,科幻怪物片里,最终怪物总会被战胜。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恐惧。

至于影片过程要多吓人,就见仁见智了。卡梅隆说,如果是他拍《侏罗纪公园》,他会拍成《异形》那种,可惜他慢了斯皮尔伯格一步,没抢到这个项目。斯皮尔伯格表示,到我手上就是“十二岁小孩视角”,怎么滴?

怪物代表着恐惧,恐惧什么?

最普遍的恐惧,是科技至上会带来毁灭。

科幻小说的始祖,是玛丽·雪莱出版于1818年的《科学怪人》。小说讲述了一个科学家企图创造生命,却造出了可怕的怪物,成为人造怪物的始祖。

这种“用科技扮演上帝”的情结,出现在了众多科幻怪物电影之中。

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1931)直接诠释了这一点。

这种行为违反了自然规律。其结果,是诞生了令人恐惧、厌恶的怪物,隐喻了一味追求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

《变蝇人》的主角用自己作人体实验,最终成了怪物,自食其果。

还可以代表无法区分善恶、人类自身存在的恐惧。

怪物是一种似人生物,太像人,以至于会让人类质疑自己与怪物有什么区别。

《怪形》设定怪物能够拟态,从而隐藏在人类之中。

前文提及的科幻界大佬约翰·W·坎贝尔,就是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这个无法区分的恐惧,创作了《怪形》的原著《有谁去那里》。

成长的过程让人恐惧。

时代的罪恶(如《哥斯拉》象征日本遭核武器摧残)让人恐惧。

等等等等。

无论是代表什么恐惧,科幻怪物片都能帮你将这些恐惧宣泄出去,让你勇于面对现实。

帮助你逃离噩梦与恐惧。

科幻怪物片,是人类宣泄恐惧情绪的出路。

怪物怎么设计?

STEP 1:相信科学。

斯皮尔伯格想让恐龙吐舌头,被技术部门及时制止。

STEP 2:去**的科学。

哥斯拉究竟男的女的?

严肃,越诡异才能越吓人。

《怪奇物语》的怪物设计,就是把眼睛去掉。

STEP 3:艺术源于生活。

哥斯拉的日文字面意思是“大猩猩鲸鱼”,取自员工绰号。

先在日常化的情景中构建亲近度,再结合自身经历吓你一跳。

向斯皮尔伯格学习。

第四集:《黑暗未来》

黑暗未来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濒临灭绝的世界末日,一种是残酷的反乌托邦社会。

本集讨论了为什么人们热衷黑暗未来,作品里的英雄角色,以及重建未来。

迷恋世界末日?WHY?

第一个原因太明显:每个人都有“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惧。

数数看,从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核战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灭绝的理由不要太多。

后末日类型的科幻作品,承载了每一代人的焦虑和噩梦。

第二个原因是:末日让人失去一切,回归生来的孤独。

这是吉尔莫·德尔·托罗(《环太平洋》《水形物语》)提出的。

“一人,一车,一把枪”,这样简化的生活方式,是二十世纪对后末日时代,以狩猎为生的生活幻想。

典型代表,《我是传奇》,一车一人一枪,还有一狗。这个本子被施瓦辛格捂了十年,威尔·史密斯软磨硬泡:“你都当州长了不会有时间拍的!”终于让施瓦辛格松口,简直是虎口抢食。

反乌托邦社会的吸引力在于?

归根到底是:可以谈论社会议题。

反乌托邦属于科幻题材,建立在幻想之上,规避了现实题材谈论这些议题,可能遭遇的阻碍。

剧作家洛德·赛琳,就是长期遭到审查,才创作了系列剧《阴阳魔戒》,借科幻发表社会评论。

一个相似的人类社会,能够很直接地抛出社会议题。

《使女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在其中,既让人联想到以往女性被迫害的历史,也重新审视了现实,不仅探讨了女性如何保持人性,还发出了“温水煮青蛙”的警告。

而且真的能对现实造成影响。

《饥饿游戏》中的三指手势,代表与独裁进行抗争。2014年,泰国大学生在示威活动中,模仿这一情节以示反对军事政变。

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现实。

现实世界是否已经是“黑暗的未来”?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无法分清。

《极度空间》中的经典设定,就是戴上特殊墨镜才发现,人类社会已被外星人占领,并深深洗脑。

有一类反乌托邦作品,能促使人们重新用一种全新、甚至偏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处。

在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分不清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黑客帝国》也继承了这种精神。选择成为系统的齿轮,还是脱离舒适区,艰苦而真实地活着?除了欣赏酷炫而契合故事背景的“子弹时间”,你还可以静心思考背后的哲学含义。

所有的黑暗未来,都需要一个英雄。

英雄分两类,一类就是传统型的“救世主”,带有宗教意味的形象。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耶稣。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在于,“社会不可避免地在金钱和公司控制下运转,但或许能阻止这一切”。

一类则是反英雄形象,典型代表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系列第二部被赞为“朋克文化中的西斯廷礼拜堂”。

系列第四部直接构造了一个女性主导的世界。

英雄的责任,是去揭示、打败那些反乌托邦的势力,他们不一定成功,可即使是悲壮的失败,也让人认识到那些势力的真相,以及一个人为反抗他们,可以付出多少代价。

英雄就是希望的灯塔。

无怪于卡梅隆说:“只有英雄才是你的答案,你的救赎。”

毁灭之后,便是新生?

在黑暗未来的故事里,重建未来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了乌托邦,而是人类重建,或者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这个过程。

重建未来表达的是,“我希望我能”。

在所有社会规则都经历了大改、大清洗之后,人们需要努力地找寻真实的自己,找寻更好的那个社会。这个过程会非常艰难,会暴露人性最好与最坏的一面。

《行尸走肉》中,幸存的人类组成了不同的群体,各自探索着重建社会的不同方法。

最终,人类社会可能无法重建,但人性却得到了重建。

《行尸走肉》主要在讲的就是人在命运最暗淡的时刻,将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在最黑暗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救赎。

第五集:《智能机器》

这集要说的,总结下来只有两个方面:智能机器的各种角色,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智能机器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无非以下几种:奴隶、朋友、恋人、敌人。

“奴隶”这个含义,根植于“Robot”(机器人)的词义中。

这个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

科幻作品里,如《西部世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都是将智能机器视作奴隶。

朋友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些陪伴性质的友善机器人。

卢卡斯创造的机器人都是正面角色,也都是主人公的同伴。

这类机器人往往没有达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智能。

恋人这个角色,性质比较特殊。

还未意识觉醒之前,这是一场人与“物”的恋爱,因此这种作品,大多是作为警示的意义存在,而不会去描写爱情的美好。

在《她》最后,男主重新开始了一段人与人的恋情。

敌人这个角色,就涉及到智能机器的进化了。

在《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型电脑,首次让人们意识到了“智能机器可以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另一种生物”。

尤其牛逼的是,那时候连台个人电脑都还没有。卡梅隆在《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数年间,在影院刷了十八遍,可见其震撼。

卡梅隆自己的《终结者》系列,则让“天网”成为了智能机器失控的代名词。

原本施瓦辛格被安排试镜的是男主凯尔的角色,结果和卡梅隆聊了很多对终结者角色的想法,最后卡梅隆拍板“你行你上”。

然后人类意识到,正是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

纵观整个《终结者》系列,真正的反派是人类自己。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终结者》想要表达对科技的警示,为了制作电影,却最有效地使用了前沿科技。

为了避免智能机器成为人类的敌人,人类必须想办法下限制。其中最著名的规则,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定律,就是等着被打破的。科幻作品进一步探索了,智能机器会如何意识觉醒,打破定律。

在某个节点意识觉醒之后,智能机器就将暴动。

在空姐看来,奴隶、朋友、恋人这样的角色,基本没体现什么意识觉醒,表明了在人们心里,意识觉醒就代表危险。

那么,意识觉醒之后呢?就得说到人类随之的反思了。

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第一步,意识到智能机器其实与人类拥有相同的命运。

卡梅隆谈到,他和许多人工智能专家谈过,而其中一个专家直接说:“我们要制造人类。”和人类别无差距的,拥有人格、自我、身份意识的“人类”。

人类和智能机器都是造物。智能机器只不过是由人类创造的智能,就一定低人一等吗?

第二步,意识到人类不应该自大地拒绝承认智能机器有意识。

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人类起初制造机器人为自己服务,后来机器人有了意识,把自己看作人类的孩子,并欲通过“弑父”行为,完成成人。可是人类并不承认它们有意识。剧集试图表达,这种自大就是人类的弱点。

这里有一个问题:智能机器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星际迷航:下一代》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情感会是人与机器的分水岭。

在《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罗伊死前充满情感的独白,让人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人类。

第三步,也是现在我们还不需要做到,但必须准备好的一步——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

想想这个问题:人类阻碍一个拥有意识的种族,获得与人类平等权利的时候,人类与智能机器,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人类与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恋爱,也就成为了正当的选择。

智能机器与人类,都是人。

卡梅隆认为,人类需要与智能机器相关的科幻作品,因为未来将至。

第六集:《时间旅行》

时间旅行这个话题,在科幻里是大热。

原因可能如诺兰所说,我们就一直生活在时间里,想要抓住流逝的时间而不能,所以自然会思考“要是我们能重新回到过去、扭转过去,会发生什么?”

也可能单纯如施瓦辛格所说,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时间旅行,于是就会向往。他非常想穿越回去,阻止自己拍《大力神在纽约》。

这是施瓦辛格拍的第一部电影,看剧照似乎明白了原因……

本集聊到了时间旅行有多少种形式,怎么进行时间旅行,以及时间旅行的代价。

那么,时间旅行如何成真?

虽然科学上,我们根本做不到,但正如乔纳森·诺兰所说:“研究如何实现时间旅行,开启了无数迷人的思想实验。”

早期作品里的时间旅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科学。

基于查尔斯·狄更斯作品改编的《圣诞快乐颂》,就是靠做梦回到过去的作品。

不过好像,对于一个本来就不科学的事情,也只能是在作品里“装科学”。

《回到未来》系列就试图变得“合乎科学”。

在众多利用时间机器进行穿越的科幻作品中,《星际穿越》开辟出了一种非典型的时间旅行道路。

太空中的时间随虫洞、黑洞等天体作用,不同速率地流逝,达成“穿越未来”效果。在影片末尾超立方体的展开,更直接把时间折叠在了一个书屋里。

时间旅行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1.前往未来。

严格来说,在H.G.威尔斯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之前,并没有“Time Travel”(时间旅行)这个词,乃至其概念。

不过,H.G.威尔斯提到的,只是前往未来的时间旅行。

在1960年的《时间机器》中,男主角就去往了6年后的未来。(八卦一下,H.G.威尔斯的孙子,也执导了2002年电影《时间机器》)。

2.蝴蝶效应。

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就比去往未来复杂多了。后者会导致各种各样由因果关系导致的问题,产生各种不同的时间线打开方式。

比如“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个想法,始于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出版于1952年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

返回到白垩纪的时间旅行者,因为踩死了一只远古世界的蝴蝶而改变了人类现在的历史。

3.玩弄时间悖论。

各种因果关系带来的逻辑问题,让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看到了时间线上的无限可能性,他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因此,海因莱因一马当先,在1959年写出了《你们这些回魂尸》(在这看:经典烧脑短篇:《你们这些回魂尸》),成为了第一个愉快地玩起时间驳论的作家。

《你们这些回魂尸》讲述了一个自己上了自己,自己生了自己,自己杀了自己……的故事。这篇“神”作甚至被《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拒稿,原因是编辑觉得“有点恶心”。

4.“外祖父悖论”。

如果一名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其母亲出生之前杀死了你的外祖父/外祖母,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

《回到未来》玩这个理论的方式,非常奇妙有趣。如果你破坏了你父母的婚姻,你就会在时间线上消除自己,从未来带来的照片上,你的影像就会消失。

你爸把你一把推开,虏获你妈芳心。一家人都得以在照片中重新出现。

可“外祖父悖论”真正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真能回到过去,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吗?

《终结者》的逻辑悖论在于,天网派未来战士去杀死约翰·康纳,可是未来既然有康纳,难道不就意味着这次刺杀必然失败?

回答有两种:我们能够改变未来;我们只是命运的傀儡。

《终结者2:审判日》,莎拉·康纳直白地刻下了“没有命定”,表达反抗。《终结者》系列的关键台词也是“未来尚未确定”。

5.时间循环。

《土拨鼠之日》让“时间循环”这个概念大热,它的规则只有一个:主角无限重复同一天,并且只有他记得一切。

困在时间循环中,让主角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人生,重新认识身边的人。

无论是哪种打开方式,时间旅行的重点,不是能否修正历史,也不是时间旅行本身,而是你是否能为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承担责任。

当你必须杀死未来30年后的自己,又知道自己30年后会被这样杀死,会发生什么?《环形使者》的主角发现,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于是他选择就在当下自杀,以此弥补自己的错误,跳出可悲的命运循环。

时间旅行的代价?

登上太空,自由探索的代价,是亲身骨肉老死不相往来。

《星际穿越》里,女儿说自己到了父亲离开时的年纪,他怎么还没回来?让屏幕前的父亲泪流满面。

企图改变过去,更无异于饮鸩止渴。

发明时间机器之后,《初始者》中的两位主角不断试图回去阻止前一刻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怀疑和欺骗对方,不仅友谊破裂,身体也濒临崩溃。

等下,那么严肃做啥?时间旅行就不能开开心心打打闹闹吗?

当然可以。

《比尔和泰德历险记》里,两个冒傻气的主角,利用时间旅行认识历史一堆名人,以此通过了学校的历史考试。

最右那傻小子是基努·里维斯,导演说他们去麦当劳吃饭,觉得前面排队的小伙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很合适,就选了他俩,这个选角过程也是很任性了。

至于什么“外祖父悖论”嘛,往幽默方向编也完全OK。

没带钥匙又来不及去拿怎么办?不方,先在脑子里想,等有空了,回到过去拿钥匙并提前藏好。于是,现在就拿到未来的自己藏好的钥匙啦!当然,一会儿要想到做到。

现在享受未来的好处,只需要记得未来要回到过去一样样做,时间旅行也可以蛮好玩~

还有《神秘博士》这种纯粹的英式幽默,时间旅行本身是一连串的快乐之旅,在这过程中,博士选择的普通人旅伴,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全面地理解生命,观众也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与你爱的人告别,但仍要继续生活。因为时间领主被设定为能够以别的形态重生。从1963年至今,饰演《神秘博士》时间领主的演员已换了十三任。

诺兰说,看向过去,和看向现在,实质上看的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

时间旅行的潜力是无穷的,对吧?

时间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我们曾做过的决定,或者探索我们可能的未来。“未来就是现在”。

可惜,斯皮尔伯格说他曾问过霍金,人们是否能进行时间旅行,霍金的回答是:

看来人们只能在科幻作品里想象回到过去会发生什么了。

做完这六集速览,空姐觉得,阿西莫夫的这句话,是最好的总结:“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

“架空”开设了全新小说号【独角兽小说】,主要提供科幻、奇幻、悬疑、惊悚类原创精品。也许下一个《基地》就会在这里诞生。

WARNING:想象力匮乏者请止步!

 2 ) 科幻是科学最好的土壤,像孩子一样做梦,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摘录随笔

卡梅隆与一众好莱坞大导,编剧,作者,

影评人等科幻领域从业者的促膝长谈。

从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来、

智能机器、时间旅行六个主题如数家珍讲

述划时代科幻作品的创作背景初衷与内涵,

以及先锋小众科幻作品的启蒙和影响。

卡梅隆在对谈中有着极强的表达欲望,

以至于他总是在别人下一句脱口而出时猜对并抢先说出那句话。

斯皮尔伯格作品其实一直在书写家庭主题。

卢卡斯坦诚《星战》只是太空背景肥皂剧。

《终结者》的点子是卡梅隆梦见一具铬合金骨架从火里走出。卡梅隆在《太空漫游2001》上映当年去影院看了十几遍。

卡想拍《侏罗纪公园》却被斯皮尔伯格近水楼台,他坦言会拍成《异形》那样的吓人限制级,不过斯皮尔拍成全家向也不赖。

斯皮尔在现场用喇叭配了恐龙的叫声。

美国战后一代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幸福的,

他们身逢科幻电影喷薄的黄金时代,

海量优质科幻作品都爆发于五六十年代,

毋庸置疑从小浸淫于充满想象力的科幻沃土,能激发人们心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直接推动人类文明的科技进步。

斯皮尔伯格说,他还是孩子的时候,正是恐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卡梅隆说,很多电影都是以梦境或噩梦开始,引出童年时的恐惧。

反观国内的一些家长整天担心自己孩子学坏检举文艺作品的尺度,可谓极致温室。

《哥斯拉》体现了对核武器袭击的恐惧,

怪兽反映了他们被创造时期的时代心理。

怪兽非常适合以肉体形式体现抽象概念。

《我是传奇》曾被施瓦辛格霸占近十年,在威尔史密斯百般恳求之下才让出。

施瓦辛格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对谈中说,我多希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告诉自己:我不会拍《大力神在纽约》哈哈。

以下是一些摘录和随笔:

“人类的故事总是探索,随后是殖民和剥削。我们一直这样做。”

“世界构建,在潘多拉壮观的森林里,你能看到的所有植物,即便只有半秒钟的镜头都有一个英语名字,一个拉丁学名,一个纳威名,还很有可能有两页纸的生态设定,介绍这个植物是如何繁衍的,纳威人是如何使用它的。”

卢卡斯:“如果没有拍这类电影,去告诉人们,这是一次探险,一定会特别有趣。你觉得人类会傻到乘坐宇宙飞船去火星吗?那儿除了红土,什么都没有啊。肯定不会。这类作品的理念,就是一种探险。”

《侏罗纪公园》:山姆·尼尔坐上直升机去努布拉岛,他的安全带两端都是母扣拉不到一起,于是他就用安全带围着腰打了个结,这就是整部电影的寓意,生命自会找到出路。

我们能看出规律吗?早期原子科学家,现代人工智能科学家,所有人只看到了锦绣前程,好的一面。就像《西部世界》海报上说,难道哪里会出错吗?这会让观众激动起来,因为他们可以看到出错的地方。

斯皮尔伯格:“好的科幻作品是警世寓言。”

雷德利:“人工智能具有极大的潜能,既美好,又危险,发明者常常沉溺于自己的成果中,而不去关心实际产生的后果。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人工智能摆脱人类的控制时,危险就随之到来。有了人工智能,就必须对其有所限制,你的手必须随时准备拔掉电源。每时每刻,绝不放松。”

基努里维斯:“为何时间旅行如此有趣?因为有谁会不对过去好奇呢?有谁会不对未来好奇呢?”

卡梅隆:“如果某人从未来回来改变情况,那我们是不是都是时间线上的傀儡。”

卡梅隆:“《终结者2》的女主在桌子上刻下:没有命运。她被告知可以改变未来,但那是否只是一个幻想?我们是不是在一部已经拍好的电影里,胶片早就在某个地方卷好了,你可以随意快进或倒退。但结局永不改变。”

《比尔和泰德》主创:“在取景地的麦当劳排队在前面的几个孩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我们就想,就是这些小伙子该演《比尔和泰德》,那些晚些时候,我们见到了基努和亚历克斯,正是麦当劳排在我们前面的小伙子。”

《土拨鼠之日》:困在时间循环里的好处在于,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电影的一个好处,特别是科幻作品,因为它即刻就能让你置身于不同的时空。

《神秘博士》:更换主角的方式就是博士重生,内核其实是死亡的主题。

诺兰:“望远镜就是一台窥见时间的机器,如果从更远处望向最小的那颗星,你看到的是更加遥远的过去,理论上你可以造出性能更强的望远镜看到很久远的过去。就时间而言,你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在看向现实世界,就在这间屋子里,你环顾四周,就是在回顾时间。”

卡梅隆:“理论上太阳可能已经在七分钟前熄灭了,而我们还不知道。因为光传递到这儿,是需要时间的。”

科幻从不是用于预测未来,而是选择未来,它关注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想要去的方向。

由衷地,我比较艳羡的是他们文化里能形成如此纯粹的讨论氛围。一群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世界的翘楚们围坐在一起,非功利地出自热忱,像孩子,像诗人,像哲学家一本正经地脑洞大开探讨科幻与未来的诸多想象与思考,脚下换个土地和场景,可能就被说成是“胡言乱语和不务正业”了。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土壤存在,才有了一切的萌发。

 3 ) 这场大神级别的对谈,听到就是赚到

不散作者 | 小天猴

詹梅斯·卡梅隆,一位在好莱坞、美国乃至全宇宙如雷贯耳的导演,他是所有影迷心中的“世界之王”。

詹姆斯·卡梅隆,出生于1954年的加拿大,好莱坞著名导演

1997年,他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取得了18.4亿美元的票房,打破全球影史票房纪录;2009年12月,他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该片全球总票房超过27亿美元,再次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泰坦尼克号》,1997

《阿凡达》,2009

沉寂九年,詹梅斯·卡梅隆却带着他的新作《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第一季(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悄悄登上了美国AMC有线电视台,并获得各大电影网站的一致好评。

在科幻题材以成时髦文化标记的今天,《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的题材是应时当令,却未必新鲜。但詹姆斯·卡梅隆志不仅于此。

卡神邀请了科幻圈的一群大神级导演,如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克里斯托弗·诺兰、保罗·范霍文、吕克·贝松······

还有科幻电影中那些我们明星大腕,如基努·里维斯、西格妮·韦佛、威尔·史密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乔什·哈切森、佐伊·索尔达娜、阿诺·施瓦辛格、米拉·乔沃维奇······

甚至还有科幻文学圈中的大神刘宇昆、特德·姜······

这些嘉宾,无论是哪一个被单独拎出来做一档科幻节目,都足以让科幻影迷双目放光,而当他们集合在同一部作品中,这部作品俨然已成科幻影迷的圣经。用网友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场神与神探讨神的对话。

这并不是一部艰深的纪录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詹姆斯·卡梅隆似乎选取了一个更通俗的入手方式,因此当《银河护卫队》、《怪奇物语》、《行尸走肉》、《使女的故事》这些“软”科幻与《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降临》等以“冷硬”风格著称的科幻片并行不悖时,整部纪录片呈现出一种暧昧的气质。

《行尸走肉》,2010-2018

《2001太空漫游》,1968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只有六集,选取了“外星人”、“空间”、“怪兽”、“黑暗未来”、“智能机器”、“时空穿越” 六个议题来进行讨论。而六个话题的最终指向,就是科幻电影让诸多观众喜爱的原因。不仅是因为科幻电影华丽的视觉效果、新奇不媚俗的情节,更是因为它所提出的宏大问题。比如:

“宇宙中有什么?”

“世界将会如何终结?”

“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得到什么?”

《银翼杀手2049》,2017

“外星人侵略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类内心黑暗面的隐喻,是人类如何摧毁自己的星球。“外星人”一方面让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应对自己的内心的黑暗,所谓的外星人是否比作为人类的我们更有人性?另一方面,这些电影让我们思考,是否要与其他星球、其他文明产生联系,他们是如此遥远、如此陌生。

《异形:契约》,2017

“外星怪兽电影”也离不开人类自身向内的探索。在许多科幻电影汇总,我们理解和展现怪物的方式,是试图将它们用某种方式隐射在我们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如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系列,异形的形体结构运用了死亡的意象和性心理学,将男性生殖器作为强暴的象征植入异形的外观,在整个系列横跨三十余年的漫长进化中,女性英雄、母体、性与冷战的内核、进化论与宗教的宏大主题得到表述,浑似生殖器的异形如此孤寂无情,反而透露出庄严的形色。

《使女的故事》,2017-2018

科幻不是用来预测未来的,而是用来选择未来。“末世黑暗科幻片”的走向正代表着人类对未来、对世界末日的焦虑。在《饥饿游戏》的未来中,娱乐成为黑暗压迫的工具;在《使女的故事》的未来中,极权铺就了奴役女性的道路;在《行尸走肉》的未来中,失序成为了彼此残杀的理由。对人性最深处黑暗面的想象,成了现实世界中我们竭力规避那些糟糕结局的办法。

《降临》,2016

科幻电影给观众展示了各种可能性,就这一点而言,科幻电影已经超越了科幻本身,而成为了关于人性的宣言。

当然,哲学命题并不仅仅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唯一的关注点,除了传奇导演之间的对话,卡神给了科幻电影幕后工作者现身幕前的机会,如视觉效果设计师、特效化妆师、编剧、电影评论家,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导演心目中令人信服的科幻世界才得以被完整得呈现在观众眼前。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也绝非毫无槽点,它过多地关注近四十年的科幻电影,而忽略了科幻电影早期艰辛发展的历史,以及作为培育土壤、并促使科幻成为电影类型的科幻文学。对于玛丽·雪莱、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和菲利普·迪克等科幻小说家只是寥寥数语带过。

菲利普•迪克,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过于鲜明的意识形态也使整部纪录片略显无趣,我们没有看到传奇导演之间的各持己见、唇枪舌剑,只有一群白人老头儿互相吹捧对方的作品精妙绝伦,并不忘给这些作品戴上政治正确的帽子,比如“《第五元素》中的外星人实际上代表着女性主义”,或是“《星球大战》象征着种族歧视的消亡”。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2015

卡神出入科幻世界,不急不慢,不黏不滞,也许真的是参透一切。他考察科幻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复杂变量及对话关系,探讨科幻电影作为人类想象的载体,要如何应对这些不断变动的挑战。但我也不免怀疑他努力夸耀科幻电影的光华,或许是为《阿凡达》系列后续作品所做的铺垫托词。

好在不管暧昧与否,电影史的新征程,从卡梅隆的一念之间开始,也应当在他的一念之间,走得更远。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646 期 文章,等不及了

 4 ) Y(^_^)Y

看完《卡梅隆聊科幻小说故事》,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很多,但在我国科幻一直是短板。 卡梅隆也是从小就对宇宙怀有好奇心,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太空漫游2001》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而我们很多人的少年时代,低头学习的时间很多,仰望天空的时间很少。 当我们渐渐失去童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创造出一个承载自己思考的未来世界

 5 ) 各集笔记

E1 Aliens

异族接触,从形象设计(ET)到交流方式(降临)到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射(殖民 -> 世界大战 -> 冷战 -> 911恐袭 -> 难民)。戴维·锡德在《科幻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异族入侵反映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恐惧(以及希望)。

如果我没记错,降临/你一生的故事是第一次严肃地处理异族接触时语言的翻译问题,并且引入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不仅塑造概念/观念,也塑造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

讲到电影ET的一些花絮,ET的形象设计参考了大萧条时期的老人,以及爱因斯坦(因为要表现出“伤感的睿智与亲切”),当时没有现在的CGI和动作捕捉技术,ET的手指动作是由演员Caprice Rothe戴上模型完成的,最后与男孩拥抱时也是由她拥抱的,那个独特的手指的抚动是Rothe母亲的习惯动作,拍摄时,在现场目睹的Rothe妹妹泣不成声。

E2 Outer Space

卡梅隆称赞星球大战是新神话Neo Myth,卢卡斯笑笑说是太空歌剧(最早也是贬义词),甚至是kind of肥皂剧,其实还是约翰福特影响下的太空西部片,是拍给12岁男孩看的,卡梅隆马上圆回来“我们都有过12岁”。卢卡斯鸡汤到底关键是think out of the box,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吕克贝松说科幻是想象力的润滑油,太空是一块给想象力驰骋的最大的画布,第五元素中的外星语只有他和米拉会说。

当然不能不提Star Trek,如果说星战是为科幻流行化注入强心剂,那星际迷航就是对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比如种族融合和对外战略。

近年的电影中,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的“新”现实主义看起来比较影响力。卢卡斯甚至宣称没有电影创造的fun of adventure,就不会推动人类真的想去太空旅行。

PS,跨题材科幻作品露脸最多的,导演中应该是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演员中应该是威尔史密斯和佐伊索尔达娜。

PS2,凯尔杜拉在2001太空漫游的50周年之际出来了。

E3 Monsters

1. 弗兰肯斯坦的原型意义,玛丽雪莱的这个形象有两个非常深远的影响,创造(be God)和怪物(monster),由于引入了电气技术,被很多评论者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开篇(有个八卦是1910年的电影版中用的不是电而是化学反应,因为爱迪生觉得丑化电力),无怪乎在《异形:契约》中雷德利斯科特要让法鲨扮演的生化人大卫吟诵雪莱的诗句。

2. 这期的对谈嘉宾是德尔托罗,但只说了环太平洋,没说到水形物语和潘神迷宫(其实这两部才是反类型的怪物片)。对谈的洞见是谈论哥斯拉的原型,由被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说到怪兽本质上反映了时代精神(是时代的肉身),人们创造了他们所不能控制的,这其实就是人类二十世纪的经验不是吗。

有个小八卦是哥斯拉的名字来自于日语猩猩和鲸鱼的联合,据说是东宝某个“体型超重”员工的外号(好惨)。

3. 很大篇幅讲了我很喜欢的B级片The Thing,这个故事出自约翰·W·坎贝尔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的经历,无法区分熟人和“闯入者”。这里的怪物有点拉康大他者的意思,是无法建立人性联结的对象,which潜伏于我们中间,这种“我们之间出了个非人”的恐惧,其实指向恐惧对定义我们是谁的作用,所以斯皮尔伯格最后坏坏地说,恐惧激发想象力。

PS,这集有阿西莫夫的录像。

PS2,异形里韦弗塑造的女英雄形象影响了生化危机的米拉,我想也影响了同为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系列吧。

PS3,恐龙是最佳的怪兽,因为真实存在过,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进厨房的场景本来斯皮尔伯格想拍出爬行类动物吐舌头的效果,经咨询专家,恐龙不是冷血动物,所以改拍为在玻璃窗上吐气(我觉得更吓人)。

E4 Dark Futures

这集其实有两个主题,世界末日(包括僵尸/疯狂麦克斯等)以及反乌托邦。

威尔史密斯讲了我是传奇的结尾修改,因为novel和cinema不同,视觉化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类型的转变。

卡梅隆与德尔托罗侃侃而谈科幻反映了我们的焦虑angst,梦想与恐惧。关于未来的科幻总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

菲利普K迪克大佬录像出镜,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大串烧(很燃),他作品中主角总是焦灼于真实与虚假,这种思路也影响了黑客帝国,红蓝药丸的选择,而伟大的科幻作品总是有容纳复杂性的空间。这里有个关于电影的严肃评论,黑客帝国中的“子弹时间”拍摄技术,强化了Matrix的反真实性/虚假性,因而是与电影的主题相合的。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大公司统治时代感伤的耶稣。

对谈诺兰说TDK系列的反乌托邦性,英雄的存在,顺到Mad Max的反英雄与女英雄,最后的女性在末日重塑自己的意识形态,再说到伟大的电视剧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啊今年我一定要看)。

较多篇幅给了近年大热的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录像出镜,解释灵感来自纳粹),行尸走肉和饥饿游戏。但没有更具原创性的黑镜系列剧。

E5 Intelligent Machines

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人工智能主要有两个面向,一个是失控的觉醒,卡梅隆上来与施瓦辛格对谈终结者系列就在于此,州长说几十年前我们拍的叫科幻现在一看哇就是科学嘛,卡梅隆说是的,能感到转变(人工智能vs人类)即将到来,就像下雨前感到要下雨一样。

其中说到对终结者系列的严肃评论:用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以2里面的液态机器人T-1000为象征),讲了一个技术摧毁的未来。

把先驱追认到了2001太空漫游,当时(1968年)甚至没有个人“电脑”,只有那种柜式大型计算机,就设计出了iPad的原型,50年前啊!八卦1. iPod的名字取材于这部电影的台词,2. 卡梅隆和斯皮尔伯格甜蜜地回忆起初看这部电影的震撼,一个去影院看了18遍,一个沉浸在宗教狂喜中。3. HAL最后唱的Daisy正是当时IBM初代机语音合成的第一首歌,因为想有“历史真实性”。

机器人Robot一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所以这当中还有一个视角转换后的智能意识觉醒问题,这点从I Robot,到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西部世界都有涉及。

另一个面向是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下的阳光面,乐观派卢卡斯战对,星战的机器人都太可爱了,后面还有Wall-E这种名机器实萌宠的形象。

然而话锋/画风一转,说到创造人工智能,雷德利斯科特满脸的皱纹都是经验,“不要设计情感”,银翼杀手隆重登场,最后名场面的独白居然是演员鲁特格尔现场加的台词。人机情感还易于融合类型片元素,最极致的就是2013版的Her,包含了对机器依赖的警示寓言,类似的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与塞隆人的纠葛,以及没提到的机械姬。

这两集有点视野的局限,没涉及日本动画电影中的AI主题。不讲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不讲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不讲大型操控机器人高达/EVA,感觉是不完整的。

E6 Time Travel

考证了英语中的Time Travel始于H.G.Wells 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他的孙子于2002执导了同名电影)。为什么时间旅行那么迷人?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对谈时提出自由意志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在一部已经拍好的电影里?是否是puppets of the timeline? 这就是终结者系列电影的核心:未来是否已经set?当然在好莱坞的价值体系内,回答是否定的,所以有康纳划出的No Fate,但这也说明,时间旅行,或者穿越题材的热门,就在于其悖论/谜的属性。

当然现代物理学会告诉你,不存在时间流逝,霍金更是对斯皮尔伯格直言回到过去不可能,但是外祖父悖论仍是一个迷人/烧脑的原型(典型:回到未来三部曲),包括海因莱因天才戏笔的《你们这些回魂尸》/电影《前目的地》,这点还发展出了蝴蝶效应主题(最早并非电影《蝴蝶效应》,而是雷·布拉德伯里1952年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当然也有喜剧派系的《比尔和泰德历险记》(蠢萌的基努里维斯),其实还有英国那部FQ&A about Time Travel,另一方面,相对论下还有时间膨胀效应,或者双胞胎悖论,十分钟年华老去、星际穿越和三体里都展现过这种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荒诞感。

注意到时间旅行的scope,和达尔文以来人类更大的时间观也有关系,不然这个题材很有可能局限在历史穿越的窠臼里。

电影的硬核并非普及科学概念,而是讲述人的故事,所以很多作品关注what do you pay for time travel,比如星际穿越中的父女亲情(时间都去哪了的天文版),还有土拨鼠之日、Looper乃至《初始者》这类,这种代价,最终体现在你对每种可能性的责任。

人对现实的记忆,是时间旅行/穿越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大脑就是最强大的时间机器。另一个更物理学的洞见是诺兰说的,你对空间的一切观看,都是在回顾时间本身。

PS,时空干涉主题下还有时空线索、黑洞频率、时空罪恶、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夜等片。

PS2,很多篇幅讲了Doctor Who,有点遗憾没怎么看过,最新一任演员说,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关于死亡。肉身终有一死,归来已是他人。

感想:视野主要在英美影视作品,基本涵盖了流行主题,对时代意识形态和电影作品的影响较为敏感,但对科幻作品整体的发展历史缺乏梳理,可与戴维·锡德《科幻作品》对照阅看。卡梅隆面对面对谈的嘉宾包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诺兰、德尔托罗、施瓦辛格。算上卡梅隆自己,这个阵容确实集结了好莱坞科幻电影创作的大咖,能感受到他们的背景、经历以及思考。

 6 ) 这是卡梅隆写给科幻的一篇完美的综述文章

科幻界的美国众神,在世的神在镜头中,不在世的神在镜头中的镜头中。科幻从来不是幻想,而确是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深邃而广袤的思想,没有办法写出科幻作品,如果在思想中无法获得快感,也没有办法创造出科幻下的世界。

《降临》

精彩到一共六集的对话记录片,我硬生生看了好几个月,每一集都有大量内容要截图留存记笔记。里面一个个都是绝对的思想家,有导演,有编剧,有演员,有理论研究者,有工作人员,还有影评人。

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吉尔莫・德尔・托罗、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保罗・范霍文、吕克・贝松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有:基努・里维斯、威尔・史密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乔什・哈切森、佐伊・索尔达娜、阿诺・施瓦辛格、米拉・乔沃维奇、西格妮・韦佛 ......

作家有:刘宇昆、姜峯楠、维罗尼卡・罗斯 ......

他告诉你了,科幻在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科幻的核心,什么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科幻电影。片中出现的科幻作品,才是卡梅隆心中真正的科幻:从《弗兰肯斯坦》《第三类接触》《E.T.》到《2001太空漫游》《神秘博士》《哥斯拉》《我是传奇》《终结者》《银翼杀手》,再到《阿凡达》《星际穿越》《降临》《疯狂的麦克斯》与《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列举不过来了,谨记住这些。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

如果拿北欧神话比喻科幻界,那么库布里克就是宙斯,实力与地位不用解释;卡梅隆就是冥王哈里斯,势力范围太大;诺兰是波塞冬,玩儿起时间呼风唤雨;阿瑟克拉克是赫拉,诞下大量科幻导演和科幻作家;十二主神还有:儒勒凡尔纳,维伦纽瓦,阿西莫夫,海因莱因,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最后塞一位刘慈欣。

库布里克拍摄《2001》

卡梅隆一共探讨了科幻的六个内核:地外文明( Alien Life ),太空与宇宙( Outer Space ),怪物( Monsters ),未来( Dark Futures ),智能( Intelligent Machines ),还有时间( Time Travel )。如果人类没有探讨清楚这其中所有问题,只要还留下一个未知,那么科幻都还有无限的生命力。 可以说比我看过过任何一本关于科幻的理论书籍都要优秀,比喻成科研就是卡梅隆写了一篇只有大牛才敢触碰的近乎完美的综述文章,因为写综述,要看的透彻。

Episode 1 Alien Life

In a way, this isn't a movie so much about the aliens themselves. What it's really about is us. You know, how are we going to feel when we become aware of a life bigger than ours? What would we do? 这不是一部关注于外星人的电影,它真正关注的是我们。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比我们高级的生命时会怎么想?我们会怎么做? -- AMY NICHOLSON

Episode 2 Outer Space

《星河舰队》是特洛伊・多纳休和桑德拉・迪伊到外太空去,对抗巨型虫,然后成为纳粹,这就是一句话简介。

Episode 3 Monsters

Spielberg made a point of designing E.T. to be as empathetic-looking as possible, to the point that he had his designer, Carlo Rambaldi, look at pictures of elderly people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at made these people look empathetic and wise and sad. 斯皮尔伯格强调说,ET 看上去要尽可能地让人产生共鸣。为此,他和设计师卡洛・兰巴尔迪浏览了经历过大萧条时期的老年人照片,并试图找出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看起来睿智中带着伤感。

Episode 4 Dark Futures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核心理念是人类值得幸存下去吗?我们可以赢得幸存的权利吗?剧中对话:要知道,当我们与塞隆人斗争时,我们是为了避免自己被灭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作为一个种族,我们为什么值得被拯救?

Episode 5 Intelligent Machines

“Robot” 这个词来源于捷克舞台剧《罗梭的万能工人》,这个词的意思是工人。它的贬义则意味着奴隶。所以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概念,向来就直接联系到他们是比我们低一级的存在。
所有时光都将流逝在时间长河里,一如消失在雨中的泪水。 —— 《银翼杀手》

Episode 6 Time Travel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向我的孩子解释说,可以用望远镜实现时间旅行。望远镜能从时间上回顾过去,它是时间机器,是空间角度之外的。如果从更远处望向最小的那颗星,你看到的是更加遥远的过去。 —— 诺兰
The Time Traveller

吕克贝松为了电影《第五元素》创造了一门简单的语言;卡梅隆为了电影《阿凡达》,为创造出的每一种植物赋予了名字。看完了这些,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卡梅隆会对《复仇者联盟》如此不感冒了:

我希望大家早日厌倦《复仇者联盟》,并不是说我不喜欢,只是对男生来说,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而不是只有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花 2 小时拼死冒险斗殴、破坏城市的电影。

 短评

最近每周的规律性肾上激素过剩对象。深度不强求,希望你们那些捣鼓迷影向纪录片的,都先来学学卡梅隆怎么做最过瘾的蜻蜓点水吧。

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干货不少,但也有掺水,主要这个体例本身还是循规蹈矩的。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终于补完了。最后诺兰说了一个好诗意的想法,其实望远镜,甚至你环顾四周,就是时间旅行,因为你看到到的永远是一段时间之前的。。

12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看见卡梅隆精神很好,思维敏锐,至少还能再继续拍个二十年,我就放心了

13分钟前
  • 对暮
  • 力荐

负责任地说,这相当于科幻电影界的复仇者联盟3

14分钟前
  • 路易绕
  • 力荐

卧槽卧槽卧槽,这简直让我不敢相信,那么多的大咖。我都要晕了!!!

19分钟前
  • 摸腿终结者
  • 力荐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牛逼闪闪的大佬们讲那过去百年的科幻电影史……

2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常年不务正业还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的人也就卡车司机独此一家了吧

25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这不是神仙打架这是科幻圣经。

26分钟前
  • 武食茶
  • 力荐

大牌蛮多啊。其实喜欢电影是从喜欢科幻电影入门的。

31分钟前
  • 思-环
  • 力荐

乔治·卢卡斯电影《星球大战》上映时,有一位卡车司机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不错,于是也开始拍电影,这个司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36分钟前
  • 余生皆假期
  • 力荐

系统性略差,但是好在大咖足够多,都是一手资料,最好玩的其实是那些学者、编剧、记者,装逼兮兮得对着镜头摆pose,露出诡异的微笑。

39分钟前
  • 两生花
  • 推荐

看完导演解释才知道,原来小时候看了那么多遍的星河战队,人类代表的是纳粹军国主义,虫子代表的是被侵略、压迫的一方....

43分钟前
  • 神秘嘉宾
  • 力荐

超豪华的阵容(如果库布里克在世,佐杜的沙丘能完成,更完美)进行了一场论文式的“1V1”。六大章,几乎囊括并概述了关于科幻片类型的所有知识点。也印证了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一个观点:不同时期的科幻片背后,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巨大影响,或者说是对历史的映射。提到的九成都看过,很受益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神对话神,谈论和探讨神,神了。

48分钟前
  • 力荐

可以改名为“美国众神”……

50分钟前
  • 康堤
  • 力荐

科幻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幻想,而是社会文明未知与探索的总结和人类恐惧与希望心理的映射。詹姆斯·卡梅隆携科幻届一众大咖「天神下凡」,讲述科幻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核,馅多料足,美味至极。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卡梅隆不好好拍电影,成天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TMD搞得这么好,我就日了狗了

52分钟前
  • 暴徒
  • 力荐

除了看科幻大神们之外,更令我震惊的是大神们对于除电影之外的各个学科知识之丰富和人性心理分析之独到。科幻电影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势必是由点及面,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和映射。

55分钟前
  • 落叶萧萧
  • 力荐

科幻迷的盛宴,乔治卢卡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诺兰,威尔史密斯,西格妮韦弗,美国科幻界一众神级导演与演员还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探讨外星文明与科幻作品创作者们的作品所想表达的内涵,真是太赞了

58分钟前
  • 江山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