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HD中字

主演:丁鹤,黄靖芯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寻狗启事——寻狗?启事?

寻狗——找寻丢失的狗,那么这是在找寻丢失的狗,还是在找寻丢失的其他东西呢?启事——字面的意思是公开发表说明某事的文字,那么这是在公开发表寻狗,还是在公开发表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众人的生活状态。看完整部影片我本身的感觉是这是如今东北年轻人在找寻如何复兴衰败的东北之路。就像他在整部影片寻狗的荒谬过程一样,政治和社会风气败坏。就像是公开告诉世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寻找到狗——复兴的希望是多么的荒谬,就像是主角的论文一样是偏激的,是不合格的。

在谈谈影片本身,节奏很快,一场接一场密度很大,我感觉自己都没有能够停下来思考时间。人们的对话密度特别高,就如枪林弹雨一样一直冲击着我的脑袋。这是可能是它的缺点,但这也可能正是它的优点。它把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耳边总是响彻这各种人的声音,人们已经几乎疲惫到没有时间去停留下来独立思考,人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个只会忙碌的机器。

影片在结尾给了一丝正义,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是否也是导演对于东北本身存在的一丝希望,他认为东北的复兴不是偏激的,他认为丢失的狗就像影片中的狗一样,是会找回来的。

 2 ) 寻狗启事后的启示:东北振兴中的快乐与忧伤

因为这是学长拍的电影,所所以很早就听说了,这次在网上上映,才终于看了全片。学长拍的,就好像离自己更近,好的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不好的直接吐槽,也少了些“我觉得不好,是不是我水平太低了,看不懂导演高深的艺术表达”之类的心态。于是我抱着“学习”和“找茬”的心情,度过了“快乐”又“忧伤”的100多分钟。

“学习”到的:1、这部电影的地域风格极其明显,东北,一个具有喜剧血统的地方。全片连珠炮似的东北话,语言的力量高密度发射,承担了“幽默”部分;东北衰落的大背景承担了“黑色”部分。有人批评这部电影不是好电影,只能算是好小品,我不否认,我甚至觉得可以把这当成东北电影的特色研究发展,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一条路。东北人的乐观与幽默,和他们在东北衰落下的痛苦与挣扎,这本就是巨大的反差,只有东北人自己能拍出来。“独特”太宝贵了。

2:直接。这部电影的力量来自于直接。台词上直接,输出能量密度大;摄影上直接,一场一镜的方式,离人物足够近,有很强的临场感。这也符合电影的气质,爽利,干脆,酣畅淋漓。

3、小。它的落点足够小——找狗,能够以小见大,更好去把握。从细微之处有所发现,并延伸出更多思考,这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要“找茬”的:1、有的地方处理稍显草率了,比如女学生和教授的不正当关系交代不足,前面大概只有她扶张广胜回家那场有所反映。所以看到最后两人一起下楼摘狗毛,我确实是没想到。结尾处通过电话交代两人被发现,给我一种“报应来得太快太简单了”的感觉。

2、片名是《寻狗启事》,可是狗却在第40多分钟的时候就找到了,对于全片来说太小了。

“快乐”不必多说,这个电影确实是好看好笑的。似乎东北人的幽默天赋是刻在基因里的,东北话不管是语音腔调还是生动的词汇,都极具喜剧力量。作为一部作者电影,我觉得这部的可看性足够,足够生活化,接地气。影片所展现的这个沈阳,够真实,够引发共鸣。我原以为在我们艺术院校的教育下,出来的学生大多追求有所表达,不屑于能让大众看得懂,甚至是玩概念,自命清高到矫情(我也有这毛病),现在觉得,做出一部“好看”的电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狗启事》当然是有所“表达”的,有了“好看”,“表达”才能更好地传达。

让我“忧伤”的,电影里处处有妥协,少有抗争。看似在抗争,实际为妥协。张广胜,与没钱没背景的命运抗争,求一个好工作,用的是跪舔导师的方式。张广胜父亲,与大妈、无赖、兽医抗争,常常坏事,也是为了留钱给儿子的工作“通关系”。

大环境使然,大家都这么想,于是张广胜眼里美好的未来也就是“铁饭碗”。即使是想要抗争,他这只青蛙最终也是陷入温水里。消极来说,振兴中的东北,可能就是一锅煮不沸的汤。

看到一句话,“我们骂公务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不干活吃白饭,讽刺的是,这也是家长希望我们考公务员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大概率将成为这样的家长。电影里说“不要拿你那套歪风邪气当人之常情”,我觉得是反话正说,太多人把这当人之常情了,东北的经济难有活力,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任重道远。

我不知道张广胜的论文内容,但就题目来说,确实显空泛,可讲的东西太多,容易观点不明确和偏激。东北要怎么振兴与发展?这也是当下东北年轻人的茫然困惑吧。

 3 ) 20多个群,5分钟内,导演发出1000多块红包,就为宣传这部影片

已经过了大半年,影院还没开门。

尽管还有院线电影在苦苦支撑,等待上映之日。

但其中不少数也在现实面前被迫放弃原来的计划,选择通过线上首映的方式来和大家见面,如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春潮》

这次要和大家推荐的电影,同样选择了上线网络。

因为是导演处女作,加上没有雄厚资本做支撑,没有流量明星来参演,没有平台来做宣传。

在这波行业寒冬下,这部电影几乎是0营销,全靠导演个人手动发红包,托亲朋好友帮忙宣传。

上线网络后,导演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20多个群,5分钟内发出去1000多块红包。

这样的安利方式让人好笑之余,也觉得土味且寒酸。

一如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

《寻狗启事》

《寻狗启事》由蒋佳辰担任导演/编剧,丁溪鹤、黄靖芯、于海等主演。

这部影片是蒋佳辰的处女作,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上获得最佳编剧提名和最佳男演员。

尽管获奖,但上映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在拖了2年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方式和大家见面,或许也算是幸运了。

影片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正如片名所点出来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东北小镇上青年寻狗的故事。

男主张广胜帮别人照顾几天斗牛犬,结果他爸带狗出去溜,没拴狗绳,给溜丢了。

为了在狗主人回家之前找到狗,父子二人焦头烂额,用尽各种办法。

上警局想要查一下附近的监控,警察却表示爱莫能助。

一来呢,狗丢了不是案件,没法查监控;二来呢,就算查了,那监控上人都看不清,也就更别说狗了。

于是父子两人只能回家各自出主意。

儿子是个研究生,人比较老实规矩,整了个“寻狗启事”出来。

满大街发传单式找狗,但却不幸被讹上了。

碰瓷男声称被寻狗启事照片里那只狗咬到,找上父子俩,要求赔医药费。

原本这种碰瓷别搭理他就好了,但父亲老张却是个直脾气,生气地踹了人家一脚。

这下不赔也得赔了,为息事宁人,男主只能自掏腰包打发走了碰瓷男。

碰瓷男刚走,又碰上无赖。

有人打电话来说找到了寻狗启事中的狗,男主急忙赶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只土狗。

无赖缠住男主索要“辛苦费”,并声称男主如果不要狗的话他们就把这只狗给炖了。

无辜的男主只好再次自掏腰包买下了小狗,带回家自养。

儿子这边的办法行不通,当爹的就准备出招了。

老张带上男主直奔算卦摊去,男主摇了一只签,大师念了一段24孝,说了4个字:

“顺其自然。”

老张表示,得了,那什么都不用做,狗总会回来的。

男主却愁得半死,半夜睡不着觉,还得溜出去找狗。

如果单从影片的前半部分来看,有点像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两个农民追凶之路引发出无数荒诞笑段,而《寻狗启事》则是用东北小镇上父子寻狗之旅来营造喜剧效果。

无论是大妈大爷们操着东北方言急赤白脸的吵架方式,还是父子俩寻狗的各种洋招土招,都令人捧腹大笑,十分接地气。

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寻狗故事”,那影片也不至于出彩。

因此,这部电影或许也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片名叫寻狗启事,但找狗一直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重点是这是谁的狗。

那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

男主是一名研究生,他帮人带狗,却意外弄丢了这只狗。

更加不幸的是:

这只狗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的爱犬。

男主家境贫寒,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靠申请贫困生补助读研。

正巧,这名牛教授手里掌握着男主毕业后是否能留校的生杀大权。

按父亲老张的话说:

“企业能破产,工人能下岗,当官能下马,就学校这么一个稳当地方了,那谁有这个机会那不脑袋削个尖往里扎啊!”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儿子能拿到一个“铁饭碗”,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因此男主三年来对牛教授鞍前马后,不仅被同学嘲讽太狗腿:

“对,那是他爸。可不得改口了么?这家伙一天屁颠的就跟老牛身后,你都要成红孩儿呢,你知道不?”

连亲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

“瞅你那德行,还牛教授的狗呢,我看你就是!”

牛教授出差期间,一只丢失的斗牛犬,让男主留校的前程变得缥缈起来,也点燃了父子两人长久以来藏在心中的矛盾。

父亲熟知人情世故,认为要拿到“铁饭碗”,就必须要花钱打点关系。

儿子则厌烦父亲这种圆滑势利的处事原则,认为父亲是把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当人之常情,想要靠自己谋得出路。

这对父子俩的矛盾,或许也是许多毕业生家庭面临的矛盾。

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理想化的,就像男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作为已经被社会驯化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更加现实,充满了灰色规则。

其实,托关系为孩子找工作,在毕业生家庭之中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只是寒门子弟与富二代,依旧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男主来说,其实他何尝不懂得“花钱办事”的道理,只不过没钱又不能拼爹,只能在牛教授身边献殷勤刷好感度。

但对于男主的富二代同学来说,人家压根就看不上什么所谓的“铁饭碗”,前程早已是星光大道。

影片借“寻狗”做引子,来引出男主这个寒门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探讨的还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里,沈阳热电厂的两座大烟囱静静地伫立在画面背景之中。

导演蒋佳辰说,这是沈阳的地标,如今听说要快拆除了。

在时代的浪潮中,电影里的东北正在面临转型和振兴,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陷入停顿之中。

正如出身寒门的男主,也正如“农家女”苟晶与陈春秀,底层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直是个难愈的痂。

但影片中仍然给出了一个喜剧结局,在同学、暗恋女生、导师处接连碰壁,遭受现实打击后,男主准备离开这座小城。

却由于导师和女学生的丑闻曝光而意外得以留校,又应了解签人的那句“顺其自然”。

这样一个荒诞而完满的结局,实则饱含辛酸和苦涩,你可以解释为希望,也可以解释为另一种妥协。

除了值得深思的故事外,我还想再夸一下影片中饰演父子的演员。

由于片中使用了一场一镜的方式来拍摄,导演的调度,演员表演的连贯自然,都至关重要。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的丁溪鹤和饰演父亲的于海有多场对手戏,甚至是爆发式的争吵戏份,在这些长镜头里两位冤家父子的情绪变化都拿捏得非常准。

特别是丁溪鹤,在毕业散伙饭那场戏中,拍摄时全是真喝真吐。

一共拍了七次,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是醉酒状态了。

但尽管如此,他在这场戏中的表现依然非常自然,台词也都说得十分连贯,确实厉害。

凭借影片中表现,丁溪鹤获得了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无论是实力还是努力,都值得得到这个奖项。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关注一下这部影片,是喜剧,也依然具有现实力度,值得鼓励。

青石电影编辑部|Leslie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4 ) 人艰不拆

影片中有许多的东北元素,沈阳口音和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可能是标签是喜剧的主要来源。这部电影实质是披着喜剧皮的批判现实主义“悲剧”。片中使用了多次“真香”式的喜剧转折手法,但也有使用次数过多导致的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缺点。

影片提及到的元素非常繁杂,有意或无意的刺讽了很多东北文化中的“传统艺能”,比如东北人的聒噪,贫嘴,爱吹牛,尤其是动不动就和人撕吧。还有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的迷信,官僚主义,爱走后门,溜须拍马,医闹,劝酒,麻将文化等现象。剧的标题主旨是“寻狗”,那么这个“狗”是否仅仅表达的含义只是占据整个篇幅前半段的那个作为名词的“狗”,还是动词和形容词的那个“狗”的意思呢。

大部分导演会让自己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非常考究来以此表达全篇的主旨,这部片的第一段男主人公在寻找的长镜头在后面也多次运用,原本可以一笔带过的镜头导演却使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我相信是导演希望表达男主人公迷茫,没有目标,前途灰暗的“等待戈多”式的处境。

影片的节奏控制的不错,从开篇寻找时的静到和人讲理时的吵闹,再到找狗,影片没有一直处于一直大吵大闹让观众厌烦或者一直安静使观众感觉到无聊,虽然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座,但影片严格按照剧本写作的格式,意外、高潮、高塔危机、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安排的非常合理,能看出导演的功底非常扎实牢固。结尾处导演用了一个镜头——有“河蟹”字眼的埋狗的泡沫箱转到沈阳彩电塔,不知导演是否有意使用“河蟹”这一有特殊含义的字眼来暗示什么。电影的最后一段镜头让人感觉有一种男主已经大彻大悟接受现实的悲凉感,随着出租车开走,电话响起又给人了一股新的希望,但结尾处导师和女学生受到了惩罚也没有让人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唏嘘不已。

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处境与父子关系的冲突贯穿全剧,看片的时候有一条弹幕让我非常在意,说这部电影让寒门学子感到没有希望,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有些许欺诈性的标签让许多奔着喜剧标签来看电影的人看完电影以后更加难受。毕竟人生已经如此艰难,还需要电影来重新告诉你一遍吗。

 5 ) 写实感很优秀,奇观不足

这个片子的题材和人物塑造是比较另辟蹊径的,现在很多大电影的人物都比较艺术化,少有全片中每个人物都如此不完美的设置,题材也很明晰地直指很多社会问题。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尺度拿捏得很好,其中大部分演员都会在很有控制力的范畴内发挥。男主也是少有的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走实力派小人物路线的好演员。但是剧情走向上缺少所谓电影奇观的反转,越是现实主义要么走向最深的低谷,让观众痛恨这个现实的环境,要么走向极致的反转,制造艺术化的奇观,给人们以希望,目前这个走向比较温和,本片又是现实主义,这样就不够跌宕了。摄影方面可以的,长镜头的使用,每个镜头入点出点的把握精准,运动中的镜头也是构图很好。导演的叙事节奏也不错,让人看着不累,但是部分场景的逻辑有点问题,不知道是否删减了戏份造成的。比如第二次牛牛“咬人”,那个碰瓷的人出现的逻辑欠合理,他是怎么精准地找到广胜爸爸的,这个部分感觉来的有些刻意。不过有些段落干净利落的转场是玩的秒的,比如广胜和爸爸在公交车淋雨的前后两场戏,这种切换是能给人以情节急转直下的感觉的。还有就是通过片子的世界观能看出导演的世界观中女性角色是比较弱化的,导演一直在用男性角色推动所有情节,女性角色在很多时候是被动,或者是轻描淡写的戏份,不会像其他导演那样更多的运用女演员的情绪去渲染氛围,冰冰在出租车里思考的那场戏也非常情绪内化处理的感觉,这是一般男人的思考状态,女人应该是更外化的,当然这也可能是导演本身的风格吧。爸爸和广胜吵架的戏,感觉爸爸演员还是少了一些层次感,发怒、内疚、寒心、委屈,从后面剧情看爸爸的那场戏时心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爸爸吵架戏还是过于真实,少了一些感染力,即使发怒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或者行为,做出一些比较有层次的表现。在台词语言方面,编剧还是很有功力的,东北哏用的驾轻就熟。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我只是觉得如果导演野心更大,可以做以上思考。

 6 ) 一张寻狗启示引发的东北经济振兴

先说一句:导演很精明。明喻暗喻穿插着构建起一副东北人心中的“东北梦”。

是的,不过这部作为纯东北风格的故事片来说却不一定会得到主流文化接受。但作为从小长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的东北人,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瞬间把我带进去,甚至说略显粗糙的镜头语言都让我身临其境。就好像隔壁家里的三叔两缸儿白酒下肚开始揪着你讲起家常。

初看因为普通的遛狗不拴绳伤人事件作为矛盾点引起故事,然后开启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没关系没背景没钱的情况下如何找工作的讨论上升至国家对东北的经济支持该让以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走,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该何去何从。

振兴东北这句沉甸甸的口号相信在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片黑土地的大学生心理都响起过,虽掷地有声,但又无可奈何。我时常能感受到美国梦其实跟东北的兴衰往复很像。不同的是,东北是因为经济重心转移,大力发展外贸进出口与国际接轨,于是内陆这位黑黝黝的老大哥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眼看着越拉越远,索性就开始慢慢走了……

曾经听老人们说,什么第一粮食生产中心,第一原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天然风景区,东北虎,万达也曾努力的想祝福东北曾经的荣耀,但世界就是这样,资本喜欢哪里,哪里才有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学上的理智望着渴望复苏发展的无奈,太多人做出了努力,但又因为想生存下去,于是低下头,把改变交给了时间。

回到电影,各种隐喻和暗讽交织在一起,但更多的是充斥着无助的自嘲,以草根研究生是否能留校来揭露铁饭碗真的铁吗?东北的发展是否应该打碎一些铁饭碗,是否需要一些舍弃一切的冒险精神呢?但谁有愿意牺牲自己现有的可控的资源,影片结尾,留校无望的广胜终于“铤而走险”决定去其他城市碰碰运气,但在听说留校又有戏的时候,他和父亲两个人突然犹豫了起来。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就像我们在这里也讨论不出东北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也许是我们呆在舒适区太久了,已经麻木了,也许是我们还在幻想这片曾经荣耀的土地何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这座古老的城可能抬不动脚了,但大多数人还是对这座黑漆漆的城又爱又恨。

细品能看出导演的野心,想反应的东西很多,但说实在的,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当事人”看来却显得极其自然的有些无聊。我国外的同事就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狗,却又好多人吃狗,我无奈的笑了下,这是个哲学问题。想想确实我们从古至今都是这么矛盾的走过来的,当牵着宠物狗走过狗肉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狗的心里在想什么?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一直这样多元化的生活着,一切早已见怪不怪,在父亲对一条狗洗澡要花一百元露出吃惊的表情时,我们会笑话这位父亲的老土,但转念一想,是啊,什么时候狗子的地位比人还高了。

广胜作为整部电影讽刺的核心点是及其矛盾的,他的论文选题是东北振兴,导师觉得他的论文有点偏激,但是真的偏激吗?还是说出了导师们不敢说的又不好说的话,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不启发人,那么出来的真的就是所谓的“书呆子”了,而这个在整部电影都有点“娘们唧唧”的广胜在坚持世风日上凭能力上位的时代下,这不争气的拿着钱打算慰问一下教授。结果教授送刚滚完“狗毛”床单的女学生出门这一幕正好被广胜看见。女学生是广胜爱慕的对象,而教授又因为私情把留校名额从广胜手里夺走给了学生,放在任何一个有点血性的男人身上都会上去暴揍一顿教授。但广胜再一次选择了沉默(看到这里真的死的不行,不要再说东北人暴躁了,我们还是很讲文明的),回到家,依然是那个污漆抹黑的家,依然是那个到处惹是生非的父亲,依然是那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业烟囱,广胜在埋掉死去的狗狗后,看着前面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他还是决定放弃了,至此又一个打算复兴东北的优秀大学生被东北吞没了。

电影中有好多比较学院派的拍摄手法,比如拿行李准备上车时是摇晃的镜头,说明那会主角的心情还是颠簸的有一种即将离家在外颠沛流离的感伤,而坐上出租车后镜头又恢复了轨道式的平稳,说明主角即将放弃现有的生活,心境反倒平复从容了起来。镜头在出租车开走后留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倔强又无奈的看着一代一代优秀的年轻人在这里学有所成后造福其他城市。

说起这个话题我又是最打脸的,不但逃离了北上广,甚至逃离了祖国逃离了家乡。疫情结束后,世界会怎么样,中国会怎么样,东北会怎么样,沈阳会怎么样,只能盼一切都好吧。

 短评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4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9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13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18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19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23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太能唠了

28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31分钟前
  • m89
  • 推荐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3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36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40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45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51分钟前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5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54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60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