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已完结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余丹,巫宁坤,郑哲敏,王希季,李忠,关英,罗振诜,郑敏,彭珮云,孙亮,方堃,查平,戴景贤,龙绳德,和丽琨,李少龙,谢本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 ,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哀之叹之。

 2 ) 观后感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在炮火的洗礼下,在战争的摧残里,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遭受炮击,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决定南迁。 在昆明,西南联大诞生了,它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路也要绕道越南,才能进入昆明。也可以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住、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南开的张伯苓、北大的蒋梦麟、清华的梅贻琦,陈寅恪的双眼、费孝通的书稿、邓稼先的原子弹、沈从文的写作经,李政道的求学生活、汪曾祺的美食记忆、许渊冲的铮铮铁骨……故事在那里发生着。 纪录片一共有五个部分 八音合奏 刚毅坚卓 大学之大 火的洗礼 嘉荫长留 热泪盈眶,唏嘘不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 ) 浅析纪录片《西南联大》的艺术特色

纪录片《西南联大》以深厚的文化品格感染了广大观众,获得一致好评。它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西南联合大学本身的精神魅力,也离不开其在艺术创作上不落窠臼的锐意创新。

由徐蓓导演、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出品的5集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自2018年11月开播以来便好评不断。影片之所以能打动广大观众,不仅因为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娓娓道来和对西南联大精神的细致解读,其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同样功不可没。

一、叙事视点:自叙和他述同驻,情感与理性共生

《西南联大》第一集《八音合奏》以蒋梦麟的自述口吻拉开帷幕,低沉浑厚的男中音诵读其自传体作品《西潮》,将一幅19世纪末期中国江南乡村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但影片并未完全以蒋梦麟的主观视角展开,在开头短暂地通过《西潮》引入之后,随即转为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解说。以1889年这个时间节点为轴,横向展开,依次引出蒋梦麟、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等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位人物。这种明显模仿《万历十五年》的“年鉴学派”①式解说词,在建立不同人物间关系的同时,也生发出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韵味。

随着讲述推进,代表蒋梦麟个人回忆的《西潮》和体现创作者理性认识的解说依次在几个关键节点出现,贯穿该集全片。蒋梦麟的自述,和旁知的他述,一主观、一客观,穿插交错,相映成趣。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诉说亦点缀其间,如张伯苓自述、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梅贻琦妻子韩咏华自述、钱穆《师友杂忆》等,在不同情境下深化了观众对当事人内心感受的认同。韩咏华的自述,还特意用了女声配音,可见创作者刻意区分不同叙述主体的用心。

这种解说角度的自觉转换,使影片的叙事视点丰富多元而活泼灵动,构成了《西南联大》最引人入胜的特色。《西南联大》共分5集,每集一个主题,并有服务于主题的解说词作为主线。纵观全片,“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②此外,还以大量当事人的自叙、日记、诗文等第一人称感受作为旁白,用于辅助叙事。作为纪录片常见手法的访谈,也被运用得恰好好处,影片把对西南联大变迁历程亲历者和研究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采访,剪辑在合适的地方,起到解释说明、整合信息、强化主题的作用。

纪录片也需要叙事,而解说词在此间发挥了重要作用。③但作为创作者理性思维和主观情感的直接外化,如果解说词使用过多,也会使纪录片显得有失公允,甚至说教气十足。《西南联大》巧妙地把第三人称的解说词和第一人称的回忆、讲述交织在一起,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替叙事中,呈现出西南联大的气象万千。通过这种多元视角,使得全片既有宏观视角的把握,也不乏内心感受的描摹,既宏大磅礴,又细腻动人。这种叙事上的创新,在建立一种纪录片新型结构的同时,也打通了历史和当下的界限,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事、物,通过“西南联大”这一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影像素材:水墨插画悠远深邃

纪录片是视听艺术,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影像来呈现斑斓世界和传达创作诉求。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历史类纪录片往往面临着影像素材匮乏的创作困境。尽管可以将既有的图片、文献等资料作为素材直接引用,但规模宏大、内容庞杂的创作目标,依然令许多创作者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为历史类纪录片找到丰富、动人的影像素材,就成了考验创作能力的关键一点。

《西南联大》不仅展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变迁和群星璀璨的学术贡献,更映射出其傲然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气韵。从这一点出发,导演选取了具有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插画,用在不便实拍或搬演处。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画的代表,在“钩、勒、皴、点”和“烘、染、泼、积”之间,通过“焦浓重淡清”的变化错落和散点透视法的灵活运用,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底蕴深厚的美学思想。④映射着中国美学情致的水墨插画适时穿插片中,不仅有效弥补了素材的不足,更与影片内容相得益彰,助其形成了宁静悠远、淡雅深邃的整体风格。

《西南联大》每集片头的影像,即是水墨画配以古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名篇《旅夜书怀》,它所表现的“国破山河在”之景与旅途凄孤无依之境,暗合了西南联大师生在狼烟四起时的颠沛流离与漂泊不定。这便和水墨画影像一起,奠定了全片的文化氛围和情感基调。在正片中,“厚重的水墨加上历史照片营造的环境,巧妙地契合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也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⑤达到了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水墨插画在片中的运用,也并非作为单个的静态图像,而是与其他视听元素一起,服务于叙事和表意。比如第2集里,在以陈刘求、陈美延的口吻回忆《先父陈寅恪失明的过程》时,伴随着蟋蟀等昆虫鸣叫,横移镜头交代了陈寅恪的家宅环境,画面转为陈寅恪立在父亲遗像前时,哀婉幽咽的提琴声也如泣如诉地响起。“和作为符号的摄影影像一样,动画同样可以指向现实。特别是经常出现在声轨上的现场同期声,更让观众明确感知此时创作者对现实世界进行指涉的意图。”⑥在这里,水墨画和音响、音乐相辅相成,烘托出面对国难当头和父亲离世,为了不给日本人办事,陈寅恪决定放弃右眼治疗时的复杂心境。

“任何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不同的电影技巧来制造风格的印象,而电影工作者将在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之下,对这些技巧作出种种选择。”⑦在影像素材稀缺的现实情况制约下,《西南联大》的创作者巧妙构思,以纪录片的内容和意涵作为依据,将具有古典美学韵味的水墨插画有机融入片中,不仅有效弥补了素材的欠缺,更使其本身形成了浑然一体的风格。

三、音乐运用:不同凡响,一唱三叹

作为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每集一个主题。第一集《八音合奏》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第二集《刚毅坚卓》颂西南联大教授艰苦卓绝、浩气长存的高洁品格,第三集《大学之大》叙西南联大学生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杰出贡献,第四集《火的洗礼》忆战火摧残下坚守学术或投笔从戎的西南联大师生,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西南联大及其精神对云南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对每集而言,无论叙事、写景,还是抒情、咏怀,音乐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的音乐总监由台湾大提琴家和音乐制作人范宗沛担任。范宗沛率领团队,以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为主,为影片的不同场景创作了风格迥异而独具匠心的配乐,“既富有年轻的朝气,又不乏款款深情,刻画出联大师生的青春过往和赤子之心。”⑧片头响起的《西南联大(主题)》低沉、空灵而不失大气,为影片确立了情绪基调。作为片尾曲的《西南联大校歌(弦乐)》则音色明亮、情感婉转、格调悠扬,给观众以意犹未尽之感。在正片中,小提琴配乐也反复出现,比如第3集结尾在表现“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时,就用了《杨柳》作为配乐;第4集讲到西南联大学生暂停学业、奔赴前线时,也伴以激情昂扬的《旅途5首(之一)》。小提琴是最接近人类声域的乐器,这样的配乐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情感穿透力。

片中的歌曲更令人难以忘怀。第2集结尾,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时,《也许》恰到好处地唱起。《也许》原本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立瑛的葬歌,以凄婉哀伤的格调,表达了对早逝女儿的抚慰和思恋。重庆工商大学教师、光荣之夏青年剧团团长张蜀之认为:“这首诗里蕴含着群山般厚重、江河般深情的多种情感。”⑨感动之余,他为其谱曲并倾情演唱。清脆明亮的嗓音,配以舒缓的旋律,赋予了《也许》以新的旨趣。当唱到“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画面上出现字幕“1945年初冬,陈岱孙教授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闻一多说,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⑩此时,画面由仰拍窗外摇曳的竹枝叠化为阳光下的竹叶特写。无疑,歌曲所传达的意境,与影像和字幕信息一起,指向了“刚毅坚卓”的意蕴。在这情景交融的氛围里,歌曲不仅起到了抒发情感的作用,其诠释主题的功效也同样不容小觑。第5集中,陶云逵因贫困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病逝时,这首歌再次响起,表达了对这位民族学、人类学先驱的缅怀和哀叹。

此外,第2集中出现的歌曲还有《桑塔露西亚》和《迢迢长路联合大学》。前者是闻一多在流离途中唱过的英文歌曲,他以此来歌咏祖国美景。后者则是赵元任为迎接西南联大湘黔滇步行团而作,系根据一战名曲《It's a long way to Tipperary》重新填词,赞颂了步行团披荆斩棘、长途跋涉的壮志豪情。这两首歌也都由张蜀之演唱。

第3集在展示“政治系学生沈叔平摄影集”时,配以台湾歌手黄舒骏的歌曲《未央歌》。黄舒骏创作此曲受到了吴讷孙长篇小说《未央歌》的影响,小说《未央歌》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为背景,讲述了抗战时期大学生的青春、友谊和爱情。纪录片《西南联大》则直接引用小说作者吴讷孙对“未央”的解释,伴随着悠扬轻快的歌声,诗化了大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和文化风骨。

结语

除文中提提到的几点以外,这部纪录片精练的整体结构、厚重的解说风格、生动的动画图表,以及丰富的历史素材也都值得称道。该片以令人击节称叹的艺术巧思,展现了西南联合大学动荡的变迁历程及其恒久的精神魅力。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则让我们得以真切地领略这座高峰的风采。纪录片《西南联大》通过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不仅让当下观众体味到西南联大人血脉里流淌着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乐观豁达和高风傲骨,更为当代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求真尚美的新风。

注释:

①法国年鉴学派,指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他们主张打破过分专门化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狭隘性,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解释历史,把新观念和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明史研究专著《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法受其影响。

②豆瓣网网友“凝湮”短评://movie.douban.com/subject/30151530/comments?status=P

③参见〔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第215-237页。

④参见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孙红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120页。

⑤吴月玲:《纪录片<西南联大>:烽火中,中国人的刚毅坚卓诞生的奇迹》,《中国艺术报》2018年11月23日,第3版。

⑥王迟:《素材的含义——对动画纪录片争议的延伸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第88页。

⑦〔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曾伟祯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355页。

⑧虾米音乐《西南联大 原声大碟》专辑介绍语://www.xiami.com/album/2104452638

⑨李星婷:《用全新角度述说一段历史风云:纪录片<西南联大>在央视播出获好评》,《重庆日报》2018年11月10日,第6版。

⑩影片中这段字幕共占两屏,分行显示。标点为本文作者所加。

 4 )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转载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5 )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6 ) 西南联大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短评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10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1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力荐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16分钟前
  • fish
  • 力荐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19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24分钟前
  • 拓扑
  • 力荐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28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33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37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承包全年淚點……

38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41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45分钟前
  • 阿春
  • 力荐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48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力荐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49分钟前
  • Row Kingto
  • 力荐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50分钟前
  • 力荐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54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57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1小时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1小时前
  • Seagull
  • 力荐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1小时前
  • Talen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