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

HD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迪·图尔,西蒙·古拉,科拉莉·吕西耶,凯瑟琳·维纳提尔,莎迪娅·本太耶布,让-弗朗索瓦·奥古斯特,塞缪尔·丘林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光影之战孪生兄妹赎罪2007香奈儿秘密情史肖叮叮的剿匪记超能赌霸2016脑髓地狱1988开心鬼上错身(国语版)灵魂伴侣第一季幸存者:王者决战第四十季兄弟契约反复无常小财神男友第一季电影眼漫游中国盗墓寻龙守护解放西番外:我是检察官超时空心跳松鼠奇褔 第一季倚天屠龙记2019柏林能人冯天贵你的儿子在办公室干什么Share?夺命生死咒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核爆危机第二季逃亡医F改变命运的瞬间鬼入侵化铁炉的街皇家律师第二季天赐仇爱大宋疑云变线人生鹊桥兄弟们请把空白填满飞行的魔术追踪者耶稣传1979日常谜团第一季丑女贝蒂 第三季我约了一个情人杀手冬季奥运的工程考验冒牌八仙之封妖镇花儿多多之前世今生

 长篇影评

 1 ) 他们无暇他顾

【跟这部电影没啥关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说一通,豆瓣能设置浏览权限就好了。】

豆瓣上,九只苍蝇撞墙“2017十大最想喷的电影”说这部片子乃至于当代同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容易沦为政治新闻专题片或意识形态的的战场。

我想了想,这么说也不能算错。同性电影的内容指向、人物上向来都薄弱,立意较窄。这部片子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代表的一大票纯爱电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这一类电影试图将这群人还原为普通人,讲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尔》一类以各种方式探讨人性。后两者似乎是一条出路。

但问题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艺术来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吧,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我的经验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姿多彩”,没有丰富的人物价值取向。他们的实际生活的面向其实真就这么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腐文化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看似十分宽容,但这都是糖衣炮弹。且不说这些是否只是一种对这个群体的“消费”,就说群体内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软件里,唯一的主题只有约炮,约炮只有颜值和金钱。无论是北上广名媛,还是大山里的人民,无一例外。

在一个同性恋跟社会接触时,他选择要隐藏自己,还是凸显自己?当同性恋内部接触时,他们谈论什么?在我的这将近十年的经验里,他们正在”退步“(或许用词不准确)。现在在各个聊天软件里,包括微信QQ,gay与gay谈论的一切都会带上“男色”“性”和“gay”的标签,而没有自己。他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专业、生活、人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个:我们是gay,约吗?在同性群体内部,性,几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动力。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因为家庭社会的压力深深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听到gay友失恋后反复叙述的难过,跟所有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而现在,这些都已经近乎绝迹了。

这样来看,同性群体跟社会接触、跟自己人接触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自我内化,还是同性群体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化使然,但这确实是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在激烈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同性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来过的”正常“,或者凸显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恋大游行、某国开放婚姻政策时保证自己的gay性如同党性,严格的政治正确。不客气地讲,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问题。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歧视到底还存在多少?每一个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恋,他们如何看待同性恋,这些问题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你们gay其实只能配合表演。

本质上的同性人群与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和解决。法律允许结婚,只能解决某些人群的社会性问题,在根本的“人”上没有任何改变。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微乎其微的进步,然而许多人尤其是gay还是沉浸在这里享受巨大的胜利喜悦。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傻,还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个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面向其实十分狭窄。要想不孤独就要融入群体里去,但群体的“政治性”与个人的属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须要换一种语言;恋爱在同性异性里都是无解的问题,目前更多同性选择满足身体一时的空虚;这就构成了同性群体内部生活的主调。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争、要么隐藏、要么凸显自我。他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多面性,他们只有两面性: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恋人群中的他。

社会只是看似开放,同性群体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自洽”,没有太多的选择。当我们批评这类电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时,是不是存在一个“现实正是如此”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想到,我们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复杂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的一种想象,一种来自异社会的猎奇式的期待,而这部电影只是拒绝了这种想象。

电影如果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更好的展现某些主题、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断面,这似乎可以成为主流。但这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较为特殊的素材,而不是关注他们本身,“同性”成为万千标签中的一个,这到底能不能被称为“同性电影”?如果来探讨这个人群的的深刻处境和心理状态,或者说他们与人群的关系,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虽然他最终可以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主题。如此一来,电影得以丰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归根结底,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抛却政治性,他们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吗?他们这个群体或个体身上会更有冲突性吗?他们有可能更加复杂而深刻吗?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些事件便构成了全部的这个人,他们无暇他顾。说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同性恋”呢?放大来讲,到底是人类的一致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到底谁先谁后?

我们经常质疑艺术作品的真实,但是你真的认识“真实”吗,你试图去了解过“真实”吗,你敢于面对“真实”吗?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现实,但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实”被包装成艺术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评论它的真实性呢?

而当一个同性恋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狭窄的生活里重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话题,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能预知自己生死的疾病。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十年后会死去,而为了这十年不得不严格按时吃药,他的心理乃至整个人生观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恋爱几乎是不可能的,约炮是被唾弃的,隐藏也是藏不住的。似乎就只剩下了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斗争而极力强调自我的存在和尊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问,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想这样吗?如果没有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能较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种“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成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呢?像普通人那样上班、聚餐、读书,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独而冰冷的、秘密而“肮脏”的死亡。

《每分钟一百二十击》里,主角张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诉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为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电影里阻止的老大;或者索性放弃对社会的幻想,只为了生存斗争,拒绝一切对于他们的来自于距离的“想象”,拒绝一切虚假的认同,袒露令人恶心的伤疤。但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预知的死亡,并且要在来自社会生活的所有压力之下,处理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他也要处理他原本的梦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空气动力学家,一个普通的白领,一个文采好的人,一个拾荒者。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说明,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而为此,他却必须首先得放弃自己,去变成一个“斗士”。战斗时,他也不能哭丧着脸,他还需要笑容。

 2 ) 阶梯教室

act up开会的固定地点是一个比较破旧的阶梯教室,看上去很像大学上课用的地方,考虑到act up性质可能是当地比较激进的大学借给他们用的

第一次开会的时候Nathan还是新人,副主席向他和另外3个新人介绍会议规则的时候老会员等着7点准时入场;4个新人坐在正中间偏后的位置,应该是第一次有些怯生不敢往前坐。介绍了一阵子所有人开始鱼贯入场,第一波人在尽量往后走,为的是给后面人让出前排的位置,后面的人渐渐把前排位置填满,最后一波人会选择教室最后面的位置,因为这时候前面的位置基本坐满了

座位能反应的东西其实挺多的,最典型的是核心会员往往有固定的位置——比如Sean会坐在正中七八排的样子,Sophie会坐在左翼的第五排;而相对边缘化的会员座位就比较随机,这整篇文章基本就会分析这些劳什子了

会议正式开始,Nathan自我介绍举手的时候至少有两个人在吹口哨,毕竟男二设定是帅哥;讲了会主席把门口执勤的几个人叫进来了——具体是Markus,以及Sean和Max;他们应该都是act up的创建者。Markus坐在正前方第三排,一般阶梯教室正中间的前两排总会空出来预留给工作人员的;Sean和Max一起走向了最后的七八排左右,虽然他们也是核心人员但他们更为理想化的理念在后期会和会长起冲突,这个位置也是以后Sean的固定位置,即使后来人变多了七八排已经不是坐人的最后一排了;Max以后会坐在同一排的左翼,因为这个时候Nathan已经和Sean腻歪在一起把Max挤走了…

Sean和Max的关系明显非常好,一方面他们两个都是创始人,另一方面他们的理念相近,后期和卷发小哥妈妈就起诉内阁问题是吵架的时候他们两几乎是唯一的反对者;而最后Nathan因为悲痛没法帮Sean整理遗体的时候最先赶来料理后事的也是Max。但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纯友谊的,毕竟Max这时候还不是主角,马利陶德要等到去年才会大放光彩

抗议事件辩论结束后Sean抱着Max嚼了下耳根Max就走到讲台宣扬他们两个人的监狱小组了。注意这个分镜,Max往前走的时候Nathan还在专心听前面讲座;然后Sophie往后走,镜头再给到Sean的时候他在和Sophie讨论什么,这个时候Nathan已经侧过身回头盯着他们两讨论了,而他旁边的另外一个新人还在听前面讲座,余光瞟到Nathan已经侧过身子往后也往后看了一眼,然后盯了Nathan一眼继续往前听正前方讲座,而这个时候Nathan还在侧着身子专心听Sean和Sophie讨论

看啥呢你

给Sean的下个分镜Sophie已经走了,这时候Nathan在专心听Max讲话,注意他的肩膀,Nathan放松的时候右肩比左肩高,眼睛也是直盯着前方

随后Max讲完往回走,Nathan在一瞬间调整了坐姿收紧了肩膀,而当Max经过他的时候他非常不自然明显走神了,注意他的眼睛!

Max坐下后Nathan才回过神来,我100%确定他其实在竖起耳朵听Sean的动静

Max完全坐下后下个分镜Nathan又回到放松姿势专心听讲了

再往后红衣男讲怎么进门的时候大家都在笑,Nathan的第一反应是身子侧了下往左看,尽管他左边是根本没跟他讲过一句话的另一个新人,而其他人都在盯着红衣男。他其实是潜意识想回头看Sean的但不好意思做得太明显

所以其实从两人见第一面开始Nathan就已经在意Sean了,小动作实在太多

第二次开会Max和Sean没有一起坐在Nathan的正后方而是选择了同一排靠近走道的位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进出,所以这次Nathan更方便偷瞄Sean了

左边到底有啥好看的?

第三次开会两人已经很大方的搞在一起了,可怜的Max就是这次开始被挤走了

第四次开会就是和Markus妈妈吵架那次,这两人已经明显到没什么分析的了,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幕

??

这一幕非常的奇怪,首先会长出门后没有选择跟元老Sean说话而是向Nathan告状,其次告状用的竟然是“你男朋友”这种非正式称呼,这对Sean其实是极大的侮辱,因为他好歹也是元老之一,而会长在这里完全无视了他选择先跟Nathan说话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会长其实早在游行给Nathan喂致幻剂那一段就喜欢上Nathan了

莫名其妙的暧昧场景

会长对Sean其实是有一点妒嫉的,这也是他和Sean不仅开会一直不合,Sean病后两人关系继续异常尴尬的原因,Sean其实也早就明白这一点了

再然后就是最后一次开会了,这一段和前面一段看似没有关系的泡吧镜头其实是要连起来看的

这个镜头里Nathan亲了Sean一下,然后整个身体转了过去往后看,Nathan其实是在找另外一个人

先是内疚的看了Sean一眼,然后整个肩膀转动,下一个镜头应该就离Sean而去了。这里Sean已经意识到两人的炮友关系已经结束了,这也是后面为什么他会爆发的原因

回到教室,Sean独自在外面抽闷烟所以进来迟了

这里Nathan右边其实是用包占一了个空位的,他很明显期望Sean跟往常一样坐到他旁边

但是Sean没有理他直接坐到最后一排去了,Nathan笑容瞬间消失

Nathan看似没有理由的起身然后坐到了右边的位置上,其实是为了回头确认Sean 的位置好坐到他旁边,但是Sean左边是过道右边已经有人了,所以Nathan只能很尴尬地挪到了右边

这一整段其实是靠座位关系暗示Sean自我了断了和Nathan的关系。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和第一段游行其实是呼应的,会长还有和Nathan一起参加游行的机会,他已经没有了

所以最后这一幕出现的时候你们也别奇怪,虽然我觉得会长确实很婊就是了。这里Nathan主动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需要安慰;但是会长提出来就非常非常不妥当了,主动提要求在hurt/comfort里对comfort一方是大忌,会被看成安慰人的一方在乘人之危,事实上会长这里就是在利用Nathan的脆弱

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呢

我记得很清楚9年前的春天,我在学校阶梯礼堂里第三排正中间参加省生物竞赛的初赛,他穿着最喜欢的那件黑底黄色花纹夹克走到我前方,用跟Nathan一样带着笑意的眼神检索我旁边有没有空位

那一刻好像永远一样

 3 ) 尘埃与光斑

(文/杨时旸)

《每分钟120击》错过了戛纳金棕榈,让很多人惋惜,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那舞曲的强劲节拍以及血液敲击心脏,每分钟120击的鼓声——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故事,有关于权利、政治、斗争以及摒弃偏见与身份认同。“同志”和艾滋病题材的佳作屡见不鲜,如果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泛起的是涟漪般的柔情,更多的甚至是无关性别的爱恋与初见,那么《每分钟120击》则粗粝得多,它只注视“同志”内部的激情,间杂着死亡和绝望,其实,由于题材原因,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同样的与艾滋病斗争的故事,同样有关争取权利与打败偏见,但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直男的眼睛从外部向内打探,而《每分钟120击》最典型的特质则是从内部窥探内部,同志圈子内的视角,圈子内的故事,圈子内的隐秘心事与外界不知的细节与况味。所以,有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这像是一部纪录片,有人举着摄像机不加干预地走进了他们的集会现场和活动中心,看着他们赞同时打起响指,反对时响起嘘声,在街头高声呼喊,对着他们认为虚伪的人和公司扔上一包猩红的假血。从这个角度上讲,与其说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让外界得以目击他们真实境况的机会。

这个故事被分割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展示群像,后半段聚焦个人。1990年代初,巴黎的抗艾组织Act Up努力用各种方式唤起公众对于艾滋病的重视,他们和药厂拉锯,到学校宣传,在街头呼喊,而与此同时,组织内部的新加入者Nathan与其中的激进成员Sean相爱,并且陪伴着Sean在斗争与爱恋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绝大多数人对于“同志”只有态度,而缺乏细节上的认识,徒留下政治正确语境下的虚泛口号或者偏见驱动后的极度鄙夷,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一群“异己者”,最多只不过是供自己表态的客体,而不是一群和性多数群体有一样欲求的普通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分钟120击》并没有故意介入某种态度,而是选择让细节轰然而至,它客观、真实地描述那些人的炽热,努力,而与此同时,也不加掩饰地展现他们的幼稚和自私,所以你能看到他们在骄傲游行中的大放异彩,也能看见他们在平日会议中的怒目相向,甚至,在很多拉锯和表态的场合里表现出了反理性的态度——他们也是普通人,和异性恋一样,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有些人秉持理性,有些人会被情绪控制,当然,同样,他们的爱情中有专一也有谎言。

相较于描述个体故事的后半部分,它的前半段看起来更像是某种政论片,用正面强攻的写法直接描述Act Up的一系列活动。影片开场,他们吹着哨子闯入了一个演讲现场,那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基调,一群年轻的、穿着牛仔裤的HIV病毒携带者,冲着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体面人”发起了攻击,他们想拆穿遮蔽物,想发出声音,一切由此开场,它在总体上关乎于一个少数派群体与社会坚固现实与长久惯性之间的对决与对峙。

这个伴生着疾病、痛苦与死亡的故事,却有着昂扬的节奏和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光亮,它极少出现那些晦暗和灰白的时刻,即便某个人在叙述自己染病的过程,即便最终还在讨论一场丧礼,但呈现的方式仍然是平静的,它少见沉郁和哀婉,也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更多的却是饥渴地享受生活与当下,以及竭尽所能的为权利斗争,这些随时可能走到生命终点的衰弱者却有着难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而在群像之外的个体的爱情故事中,能读到的也和那些男女爱恋毫无差别,衰弱的Sean对恋人Nathan说,“很抱歉让你成为了那个人。”那个人,指的又是什么?或许是说,那个看着自己的恋人走向死亡的人。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爱欲与死亡的边界上,而他们却愿意高举起彩虹,狂欢和呐喊。

这故事中那几段跳舞的桥段中闪烁灯光下到处是光斑与尘埃。这几乎就是这群人的写照,散落在各处,沉默无闻,却时而闪烁耀眼。

 4 ) 性就是生命力,是我爱你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喷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好。那我们要做爱吗?”,你回答:“当然。” 但在与他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 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My lov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be alive.

 5 ) 心跳120,为自己而战

明明是这么一部充满着怒骂、冲突、刺激的电影,我却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这份平静来自于震惊后的无措。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很难想象无时无刻被死亡支配的恐惧,但是也或许是这份恐惧,激发了ACT UP们的勇敢。其实ACT UP的成员并不像其他公益组织那样带着无私、伟大的光环,他们并不是为别人而战,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这些人对生命的诉求强烈而真实,他们在会议上争吵、互不退让,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敏感而愤怒。导演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组织的矛盾及坚持。 其实最初我对于他们扔血袋那一系列暴力行为也是极不支持的,我认为太过偏激,这样只会将ACT UP塑造成一个因为害怕死亡而走上极端的疯子形象,但是后来的剧情又不禁让我反思,如果一开始不发生这么“出格”的事,政府及制药公司会直面这些问题吗?答案好像是否定。政府一直都知道ACT UP,但是一直没有对他们提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死亡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谁都没有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他们那几次“暴力行为”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公众对于这类足够“刺激”的事件有了兴趣,公众一旦开始关注,政府想装没看见都装不下去了。 电影后半部分将重心放在了男主角的个人感情线上,由大格局到小人物的描写是很多电影都会采用的手法,为的是通过主角的人物剖析来反映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处境,毕竟这时代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主角”汇集而成。全片中ACT UP的部分一直都是喧闹、激烈的,但是主角的个人生活却是平淡、安静的,他们从相爱到相守,用几段重要的对话就勾勒出来了。最后肖恩死去以后独自躺在床上与隔壁那么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当时只觉得死亡真是太孤独了,就算死前有朋友亲人陪伴,但是那份恐惧和痛苦丝毫不会减少,因为这件事,你只能一个人去面对。就算肖恩那样活跃、认真甚至是偏激的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的人,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之后,连自己都开始放弃自己。 内森从头到尾都是个理智又温柔的人,但最后结局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抱头痛哭,一些人因为结局的那场性爱质疑他对肖恩的感情,但是这段床戏反而让我感到心疼。主席一开始就问了他“只是来一发吗”内森也立马回答了“当然”,内森很早就喜欢肖恩了,每次偷看他的眼神都是真的,所以我不怀疑他的爱,而且从他跟肖恩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性从来都是保持开放的态度,那场性事恰恰证明了他的痛苦和无助,一直以来他独自照顾肖恩,亲手给他注射了安乐死,这一切都太过沉重,但他舍不得离开,最后即使肖恩死去,他也只是无措了一会儿就赶出去告诉肖恩的妈妈。他一直表现得太温柔太坚强了,导致在肖恩死后,他崩溃了。而那场性爱最后的痛哭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及勇敢, ACT UP作为一个维护艾滋群体权利的组织,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我不知道最初他们如何聚到了一起,但是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反抗”,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妓女、瘾君子,少数群体的声音不能被淹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里,和你我是同一个世界。

最后,沉默=死亡。

 6 ) 政治、性爱与死亡三个核心话题彼此纠缠

影片前半部分总觉得跟2008年金棕榈作品《课室风云》有很多类似之处,后来才知那部片的编剧Robin Campillo就是本片的导演。本片在今年戛纳上拿下评委会大奖,想必是主题相当符合评委会主席阿莫多瓦的口味。在我看来,导演成功地复原了一个思想自由、激情四射而危机四伏的八十年代社会:政治、性爱与死亡三个核心话题彼此纠缠,不断推动着情节发展,同时揭示出整个社会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偏见态度。

影片前半部分着力描写激进的抗击艾滋团体每周例会的讨论,以纪录片式的手法来呈现众多角色与政治立场。演员群戏把握得相当不俗,并没有把这些政治角力的情节拍得过于沉闷或过火,尤其是众人冲击实验室那段拍出了讽刺味道的幽默感,而在大街上欢庆游行的一段则透过摄影和配乐呈现出精致的梦幻感。影片之所以花费大篇幅来描述这些政治行为,我相信是导演意图还原八十年代社会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偏见与不公,唯有不断抗争才能为这个弱势群体争取到平等的权利。

尽管前后两段有较为明显的割裂感,从前面专注在严肃的政治斗争,忽然转移到描写一对同性恋人的关系发展。本以为会是相濡以沫的那类心灵鸡汤,却没想到远比我想象中要沉重和压抑。然而,导演处理死亡这个主题相当克制而毫不煽情,体现出法国人有别于常人的乐观态度。有两场令我印象深刻:男主角在病榻上让男友帮忙自慰的一幕,淋漓尽致表现出法国人骨子里“死了都要爱”的乐观态度,幽默感冲淡了沉重的哀伤。另一幕是在男主角逝世后,其母亲招呼接待朋友的情节更让我惊讶。母亲没有失声痛哭的桥段,她冷静理智地给儿子穿上衣服眼睛贴上胶布,为儿子生前好友沏咖啡准备饼干,甚至最后还跟朋友讨论儿子骨灰如何分配,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同样是用轻松超脱的幽默感来瓦解悲痛气氛的绝佳示范。

影片名起初让我摸不着头脑,原来指的是浩室舞曲每分钟的节拍。这种象征着八十年代的音乐在片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每次当派对场景出现时,这种亢奋人心的节拍营造出暧昧而诱惑的意味,而借助音乐与剪辑过渡至性爱场景的手法也用得自然流畅。而这种音乐似乎也含有面对死亡时积极与不屈的意味,特别是结尾激进团体再次行动撒骨灰时出现派对一幕,跃动激昂的音乐节奏令影片异常沉重的主题终于找到超然乐观的解脱。这也似乎完整地显示出男同志的一生经历过欲望洗礼、偏见不公、疾病痛苦,到最终仍能以绽放的姿态化为尘埃。

 短评

一些转场真是花哨而巧妙,让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时候拉过Nathan的一吻,吻得尽兴而骄傲

4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今年最重要的同志电影,完完全全拍给同志看的、让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乐章。激荡的群体运动和个体的爱、病、死交缠在一起,以每分钟120击的强度澎湃敲打心脏,灵活多变的剪辑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议还是在开趴体。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也是HIV阳性。真正该得金棕榈!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又一部即将在戛纳载入史册的LGBT电影

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还是熟悉的「墙壁之间」或「东方男孩」的味道……比类似题材「平常心」拍得好,但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稍弱。重点其实是社会运动和群像,这片处理的得还是有点散。但剪辑是真好,全靠剪辑提气。感觉影帝应该没跑。

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完全场没有掌声,只有响指。抗艾之路像一条血之河流,染红了巴黎的天空。每一个每一个死去的人,连灰烬都在对无视之人呐喊。同志题材电影的标杆。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赶在这个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到无尽的青春和生命力,虽然是关于艾滋病和人权,但片子的基调没有一丝沉重,反而能让人感受到这群年轻人的活力,在死亡面前,越发凸显出那份残酷。影片的第一幕非常完美,从一群人到一个人的生与死,一部非常同志的同志电影,可以入年度十佳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新鲜的内容,独特之形式,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无愧。按我的看片感受,它比获金棕榈大奖的《方块》(又译《广场》)和或评委会奖的《无爱可诉》都要更胜一筹,因为表情精彩,达意清晰。只是明显两段体的结构影响了主角与主题的深入和丰厚。法国人的风格、品味着实特异!

1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一部自信的电影,拍得沉稳自信,演得诚实自信,自信地面对疾病,自信地面对身体,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自信地去激辩,去抗争,去生存,用陈丹青的话说,里面每个人都长了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很惭愧啊,别人的电影在自信地关注自信的问题时,我们的电影还在猥琐地关注猥琐的话题。

1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舞池里的浮尘遇冷凝结暴风雪,浴缸中的血水外流染红塞纳河。19岁的欲望烈火干柴可以点燃暴风雪,26岁的骨灰扬清激浊翻涌塞纳河。绚烂的彩条中,舞动的啦啦操好似欢庆我19岁的骄傲;躺倒的队伍里,怀抱的十字架如同哀悼他26岁的早夭。会前宣布肖恩的死讯,大家打起响指假装若无其事,只因战役尚未终止。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三星半,前半部分更好,社会运动拍得特别热血,剪辑,摄影与配乐全面配合。不提主题,它也是一部很好的社会运动题材。后面逐渐从面进入点,个体情感描述之后,反而落俗了。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放完,大家打了响指

24分钟前
  • bressanone
  • 力荐

我看到的是民主最纯真的一面

2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开年第一部。当多数求新的同志电影都在力图把“同性”回归到“爱情”时,BPM回归到了更本质也更同一的“生命”。格局上虽由大变小,实际却完成了从集体到集体组成、从抗争到抗争意义的递进。飞舞的尘埃诠释着散落个体的灵动魅力,血红的塞纳河一如群体运动逝而不息的壮丽。多次以瞬间提升整体,观感非常法式多兰。

2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还是那个寓言: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猎人责怪猎犬追不上兔子,猎犬说我只是为了饱餐一顿,而它却是为了生命在奔跑。

31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非常有尊严和力量的一部电影。对于没看懂最后在家里吊唁场景的朋友,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国因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没有权利得到殡仪服务...

36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力荐

前半段堪称惊艳,然而跟导演前作《东方男孩》相比,影片的节奏掌控力在后半段尤为让人失望。影片在第二次夜店特写尘埃时觉得要结束了,在集体躺尸抗议而且响起一首疑似片尾曲的英文歌的时候也觉得要结束了,在塞纳河水变血水又觉得要结束了。尽管最后的死亡段落冷静克制,仍然觉得累赘。

38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与其无声消匿,不如直面迎击,无畏面对是最后的骄傲,携手抗争,你并不孤独;前半程肆意飞扬,后半段沉郁悲哀,病痛的吞噬被寸寸放大,揪心的叹息飘扬在红色塞纳河上,处理死亡的细节剜心,结尾甚感人;特别喜欢几场夜店戏,飞舞在尘埃里的光芒,纠缠在阴影里的爱与死,受损的生命亦在倾力渴求自由。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A Celebration of love, sex and life 把疾病处理得如此沉重、愤怒和紧迫但又毫不悲伤,反而像游行像抗争像夜店像爱情像性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这群人就像被历史遗忘的尘埃,如此精彩且有意义的活过,个体死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悲剧,更多的是继续抗争/生活下去的动力。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条路太难太艰辛,何时我们才能像说发烧感冒一样谈论它。想到我的hiv好友,在得知他生病后我们依然亲密如常,同食一碗饭,而他至今都不知道我知道他患病,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4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

5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