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余像

HD

主演:博古斯瓦夫·林达,亚历克桑德拉·贾斯塔,布洛妮斯拉娃·扎马洲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马里斯兹·博纳泽斯基,斯齐蒙·博布鲁夫斯基,亚历克桑德·法比西亚克,保利娜·加拉萨卡,艾莉娜·梅尔彻尔,托马斯·乔多罗斯基,菲利普·古拉克斯,马特兹·鲁辛,马特兹·泽兹尼扎克,托马斯·洛索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残影余像 剧照 NO.1残影余像 剧照 NO.2残影余像 剧照 NO.3残影余像 剧照 NO.4残影余像 剧照 NO.5残影余像 剧照 NO.6残影余像 剧照 NO.13残影余像 剧照 NO.14残影余像 剧照 NO.15残影余像 剧照 NO.16残影余像 剧照 NO.17残影余像 剧照 NO.18残影余像 剧照 NO.19残影余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枪与雏菊

完全是由一个时代酿成的悲剧,在那个追求的理想社会,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好像挺合理,所以剥夺你劳动的权利,就是死亡隐晦的表达。思想意识形态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但艺术是另一个领域的源远流长,这部电影里还没有它可能会有作画人对现实的反映,只是想法不一致罢了。他也没有想和谁做对,他只是不想艺术被“定义”,创作被局限,这意味着狭隘,变质,丧失了最本质的自由。当什么都要靠分配领取,人们似乎也丧失了帮助别人的机会。政治与艺术应该是要有界限的,统治者可以决定堡垒城墙上开出什么颜色的花,但是你不能决定艺术馆里明天的展区挂的画。政府有什么权利对艺术提出要求,该服务人民的从来是他们,而不是艺术创作。

“年轻人就是要对抗这个世界”,“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为社会变化服务”,另一种形式的活化石,艺术最自由。“杀死艺术家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管不问,另一种是过度关注”。艺术该有国界吗?它应该存在于哪里,既然它源于人的大脑视觉,跟意识形态是出于不同维度的关系,那并不冲突,为什么只可以有一种?意识形态可能会变,但画上的色彩依然流行,栩栩如生的讲述着百年前的故事。我希望它是无比自由的,我讨厌它和政治沾边。但是,存在就一切都有可能不是吗?米开朗其罗若是没有当时教皇的保护,他会被视为“异教徒”,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迫害,对于从萌芽到成长的文艺环境来说,致命打击。 红布落下,蒙住的是局内人的眼睛,起因是巨幅,归宿也是画像。我永远讨厌任何形式的“走狗”。

 2 ) 一个艺术家的消失

当红色占领了画布,艺术家用残缺的躯体举起拐杖刺破窗外的红旗,让阳光透入房间;当艺术和政治的界限被模糊,最高的殿堂被意识形态占领;当愤世嫉俗被视为形式主义,不为其服务的艺术就视为敌人……艺术家就被迫成为了战士。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当群众被政治代表,这句话的原意也就被完全曲解了:群众需不需要什么不是群众说了算,是政治说了算。 艺术是具体的形式而不是扁平的形式主义,艺术理应得到尊重,这不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商业性,而是它的超越性。没有不同的观点碰撞的艺术等于死亡,特别是当社会被决定了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他们有权力将艺术家逐出协会;但他们永远没有权力剥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一切剧情都很熟悉:学生被迫赞成为老师定罪;他看着她的女儿练习歌颂领袖的诗朗诵;被他亲自创立的学校所开除。然而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而已。“ 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但是新时代何时来临?对于生活在旧时代中的人们依旧是无尽的苦难。

 3 ) 艺术之死

被红色笼罩的房间,压抑而又来势汹汹,大概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预告了他之后的人生。 电影已经足够沉重,可或许,现实要比之更甚。

所有人都被封住了嘴。被强行要求站队,若是你所支持的是他们的对立面,他们会温和地对你说“我建议你改变立场”。

而始终不愿意站队的人,或者说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最终的下场,是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甚至失去了画画的资格,因为,他买不了颜料。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不能买。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而是整个艺术的死亡。

我不懂艺术,不懂画作,不懂什么叫做新造型主义,但是我想,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被统一被安排的艺术,不应该被称之为艺术。当艺术被刻意沾染上政治色彩的那一刻,或许,它就已经死了。 但是,艺术之死不会是永远的。人们的嘴,也不会永远被封上,正如斯特热敏斯基的那句话“现在发生的事情,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而已。它总会过去的,回归于平静”。

尽管有无知暴虐的人。

但是也有为了艺术的死亡而怅然若失的人。他们或许无力改变什么,他们或许不够勇敢,但是,至少,他们对艺术不是无动于衷。他们还会为了艺术而难过而悲伤。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人,他们深爱着艺术。这样的人,或许不多,但是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我想,艺术必然是会重生的。

 4 ) 《残影余像》观影笔记 2017/06/03

这是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题,那么瓦依达的命题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究竟如何存活于民族国家的大叙事中。

电影的开篇美得让人屏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上,零星开着朵朵白花,几个年轻人撑着画板写生,不一会儿,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抱着双臂自由自在地从山坡上滚下来,嬉笑玩耍,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在这儿,年轻的姑娘汉娜第一次见到这个对她一生产生至深影响的男人,美术学校艺术史的讲师Strzemiński ,他是赫赫有名的先锋派画家,倡导绘画中的形式主义,也是余像理论的开创者。与大自然的无忧无虑形成强烈对比的,是Strzemiński的独腿独臂,虽然电影并没有交代他身残的原因,但是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猜出来这是一战在他身上留下的罪孽。而这片田野的视角构图其实也是一道隐喻,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他的命运。


Strzemiński接过汉娜带给他的一束白花,轻描淡写地说出了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一段话,他说,“图像必须被你吸收,当我们凝视一个物体,眼中会形成映像,待我们将眼光投向别处,眼中会留有那个物体的余像,它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是一个残影余像。而人真正看到的,只能是他所感知到的。”初听以为是一段无关痛痒的艺术理论,可当我看完整个故事,再回头去听开头这一席话,才觉得鼻尖酸楚。

苏联占领了波兰,斯大林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写实主义”理论被奉为圭臬,Strzemiński的领导告诉他,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可惜这里不能久留,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走下去,都是你最终决定了你自己的命运。不出意外,作为一个崇尚形式主义的先锋艺术家,Strzemiński选择了他的艺术,当文化部长召集师生大谈促进生产的写实主义是唯一正确的艺术形式时,Strzemiński打断了他洋洋自得的演讲,告诉他艺术是形式的实验室,新的艺术形式理应得到尊重,不是因为他们的实用性,而是因其优越性。

在顶撞文化部长前不久,他还在给他的学生们讲梵高,瓦依达选择了梵高的《麦田》,仔细看来,你会发现这幅画的构图的意像与影片开头的自然景观有几分相似,这幅画是梵高的遗作,而这堂课也是Strzemiński人生中的最后一课。他告诉他的学生们,梵高的画作来自于活生生的人,不是精神层面的臆想,而是真实的观察。


失去教职的Strzemiński很快就被艺术家协会驱逐,在极权社会主义的国度里,他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作为一个人活着的权力。没有证件不可以买颜料,不可以再作画,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他甚至无法为自己挣到一张粮票,贫困和饥饿几乎将他吞噬,当他的邻居因为欠债而拒绝给他提供食物,甚至侮辱性地将已经倒出来的汤原封不动倒了回去,Strzemiński只能无奈地低下头去舔舐盘中仅剩的残羹。村上春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一颗脆弱的蛋冲向体制的墙,他会永远选择站在蛋的这一面。而Strzemiński却是面对这堵高墙,将自己活成了这颗支离破碎的蛋。

当初,Strzemiński因为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遭到学生开除时,学生们依依不舍地送他下楼说要退学继续跟着他学画画,那时他云淡风轻地笑了一下,说“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总会停歇,重归平静。”学生们觉得他们的老师像一个先知,而他说得也没错,70年后再回首那段历史,曾经志得意满的弄潮儿们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却是这样真实而鲜活的生命活在了图形之中,活在了影像之间,最终被人们所铭记。

我想,如果有选择,Strzemiński大概也是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被人们记住的,不是羞于启齿而是没有必要。除艺术之外,他的感情显得克制隐忍,甚至于淡漠。女儿每次来画室看他,都会在他的额头上亲亲一吻,而他鲜有回应,虽然影片没有着重叙事,我们也能看到他和同为艺术家的夫人已经分道扬镳,甚至在她临终的时候都没能再见一面。

得知妻子已经去世,Strzemiński眼眶渐红,喃喃地说他应该去她的坟上献祭一束蓝色的花朵,女儿问为什么是蓝色的,他说你妈妈的眼睛是多么蓝啊。影片最后,当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逃出医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将汉娜送给自己的白花用仅剩的蓝色颜料染蓝,轻轻地放到了亡妻的坟头。这一幕,是整个影片唯一让我控制不住泪点的一幕,他对他的学生说,在艺术与爱中,我们只能给予我们所拥有的。在艺术里,他给许多年轻人打开了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另一扇窗户,然而在俗世的爱中,他能给的何其有限,而一世的爱恨纠葛都化于一束蓝花。因为你的眼睛是那么蓝,像天空的颜色。

一束白花染蓝,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慕和有缘无份的相伴,色调的改变是这部影片最精彩的叙事。除此之外,还有葬礼上女儿的红外套反穿变成黑外套,斯大林巨幅的红色画像将白色的画板染红,当我们结束凝视将目光移开,眼中会留有物体的余像,它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所感知到的。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在Strzemiński的故事中,极权主义的叙事只是画布上的白色背景,将他一生的爱与遗憾映衬其上,最终我们记得的或许不是一个先锋派画家,而仅仅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画过、爱过、真实地活过的人。

 5 ) 言论自由到底是对是错?

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疑问。

正值疫情期间,我在微博热搜上知道了方方这个人,大家都叫她公知。那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国外公知的一种呢?

当我有次看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渐渐从教科书中剔除时,我是震惊的。因为鲁迅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的文字特别犀利,像一把刀直接撕破了那些遮羞布,直接刺中我的心。但是在现在2020年,在微博上的一句话,跟别人观念不合,马上各种帽子就带上来了。

公知、美分、小粉红等等。

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有人对现状满意,那必然有人会不满意,那么,限制别的声音的发出是正确的吗?

如果是鲁迅先生在现在发出,我从来不已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种言论,恐怕会被大家骂成筛子,说他是最大的公知吧?

看这部电影我的心态是特别纠结的,因为它体现的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迫害了发出声音的人,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也确实经常因为一些言论而被别人抨击。

但是如果能发出任何声音,拥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那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可是如果限制他人发出声音,这个社会会失去灵魂,失去自己的思想。

我不能窥得其中的道理,希望有一天能够解除我心中的疑惑吧。

 6 ) 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权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进步,为曾经的苦难致以无限的惋惜。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红色贝鲁特肖像条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挡住了斯特热敏斯基家的窗户,遮天蔽光。斯特热敏斯基用美工刀将窗外红色条幅划开一个口子的举动,是一个普通居民维护私人住所采光权,也寓意着一名画家坚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

 短评

3.5;秉承一以贯之的主旨,苏联红色翅翼下的阴影波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艺术家们的站队,艺术一旦与政治挂钩,难逃傀儡命运;巨幅红色,巴黎蓝花束,色彩的斑斓对应情绪波动,拍得平静无比,一曲清冷的天鹅之歌,再见大师。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很应景的片啊,只是一阵风不可怕,怕的是这阵风随时又刮回来。

11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社会主义对与艺术家的迫害是不分肤色、种族、东西的。完全一样,不给你工作,利用粮票进一步让没有社会工作、社会角色的人等着活活被饿死,利用各种证件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你无路可走。没有什么不同,底层掌握政权,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哪里还区分得开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社会主义波兰,抑或是社会主义朝鲜。

1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一个富有生气的开端,然后接着就是狂风暴雨,是政治对于艺术的干预(印着斯大林的红布挡住自然光,令一切笼上一层红;教学时黑暗中的投影被通知开会的人打开,光进入,而课被迫停止,一光一暗),画面如诗,叙事沉静,冬日冷色和暗色大衣,只有在宣扬革命时的大块的红、艺术作品、女儿、和最后献上的一束染就的“蓝”花那里才有色彩的波动。其实那些默认他的处境的人是知道他的价值的,就像那个遵照上面指令开除他的女人。一切处理得干净利落。ps,没想到第一部瓦伊达就是他的遗作。

16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瓦伊达遗作,再现宁折不弯的先锋画家的最后岁月。沉稳克制的叙事掩不住厚重的历史感与“个体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凉底色。男主和双女主的表演无可挑剔。精妙色彩调配:斯大林海报的红色魔影,红衣女儿vs灰冷环境,被刷白的展厅彩墙,亡妻坟前的蓝花。|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8.8/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这个节点这部作品能在国内上映真的让人惊讶。朋友们不要惊慌,去以色列。

22分钟前
  • Methy
  • 推荐

4.5 勃库斯洛·林达表演绝了,少条腿穷得叮当仍一股霸气收不住,不似有些传记片演技虽好却易沦为个人秀,林达则是完全服务于导演意图与整体风格的,作为遗作,戏里西外都是瓦伊达的一个十分卓越的句号,无论于历史于电影,凛然正气,胸怀恢廓,免滥情去赘语,方为王道,狭隘扭曲都终将被证明只是一阵风

2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默念着“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这句话哭了一整场。

32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瓦伊达的最后一部电影,看得太揪心了。魔鬼披上人皮,摧毁艺术摧毁美。而艺术家不会在政治迫害面前低头,如果非要站队的话,他们会站在美的那一边。

3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瓦伊达这部遗作笔墨浓重刻画了艺术以及艺术家被极权蹂躏,同时也折射了自己早期的某些经历,似乎冥冥之中为自己拉上生命闭环的锁扣。他的大多作品都紧紧记录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脉络清晰。本片一如既往的对台词和细节都精雕细琢,真羡慕波兰能有一位如此伟大的影人。他的作品,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

39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BIFF# 三天前去世的瓦伊达遗作。波兰先锋派艺术家Strzemiński的传记片,对其艺术理念及撰写《The theory of vision》过程略有提及,但着重于探讨时代的变迁下艺术家所遭受的苦难。拍得四平八稳。『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

41分钟前
  • btr
  • 还行

权力扼杀艺术的最高指示:饿死艺术家。安杰伊•瓦伊达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此悲凉,如此有骨气,晚节铮铮,可敬可佩!

4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其實共慘主義的褪色亦是一種畫風,它創作的正是對一切正常生活的殘影余像⋯同行觀看者看罷後說,我姥爺的美術老師當年直接被人扔到硫酸缸裡,大言不慚點說,Strezminski所經歷的其實已經好過很多了⋯

53分钟前
  • Diogenes
  • 力荐

#2017SIFF#苦大仇深现实主义传记片。能在天朝电影节上全靠波兰使馆扛着吧。瓦伊达平均水平作品,最后一部仍然中气十足没有失手就值得加一星。可惜没能深挖艺术观念和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左翼先锋派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这部影片还是……现实主义啊……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房间里被红色巨幅画像吞没的自然光线,人体模特垂下的假手

59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瓦依达的遗作,一如既往地关注波兰的历史。聚焦一位前卫画家在红色波兰前几年的遭遇,展现红色恐怖与有风骨艺术家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存在于所有红色政权早期,让观众有着切身的联想。史特热敏斯基说,现在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他说得很对,只不过这阵风太漫长太凄厉。

1小时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在艺术和爱中,你只能给予你所拥有的。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没办法,看到所有类似文革的受害者,我都心有戚戚。

1小时前
  • 4cats
  • 推荐

又一部讲20世纪艺术家的好电影出现了真好,还如此优雅地正中问题核心;因为相似的社会背景,看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更加感慨,再多的就不说了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