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将来时

HD

主演:Padmé Hamdemir,Annamária Láng,莉莉·莫罗利,Goya Rego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1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2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3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4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5过去将来时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9.18北影节观后感

三段长镜头,三幕剧,一个奥斯维辛幸存犹太人的祖孙三代,超现实和现实,记忆与印象。

第一幕,一个孩童从人去屋空、几近废墟的集中营里被解救出来。在一个闭塞空间里搜索人曾经活过的蛛丝马迹。不断让我想起《索尔之子》,没有人被杀害的场景,而是在4:3画幅的虚焦边缘(在人物的背景里)不经意地露出焚烧、销物、清洗血渍、铲骨扬灰的模糊画面。而在《进化》第一幕里,这些"证据"也被彻底抹去了,没有尸体没有血迹没有骨灰没有遗物,唯一存在的,是结成绳的头发。它们在墙缝里、在地裂里、在管道里、在阴暗角落里,不被看到,但无处不在,一根没有重量,但拧成的是无人可承受之重。

穆导将这种"被消失与被看见"、"轻与重"给奇观化与实体化了,它带给我的震撼不是因为奇观的刺激而是因为历史本身的重量。如果如波米所说《索尔之子》是屠犹题材3.0,那么在我看来《进化》的表达是4.0。

《进化》豆瓣评价不怎么样,出分可能也就六七分(果不其然),夸的都是第一幕,很多聚焦于悬疑惊悚,感觉实在糟蹋了。而二三幕,在我看来也并不是老掉牙的命题作文。

第二幕,吸引我的点是对"幸存者耻辱"的表达,老太太一直活在"面包屑是货币"的战争阴影里,而她对母亲父亲外婆的记忆,都是童年印象的拼凑与虚构。为什么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这一幕用一个老太太的视角,让我有了更深切的感触,记忆已经破碎,印象成为全部,"我走不出来",不仅仅是心理和情感记忆,甚至成为生理记忆。

老太太失禁时,女儿用纸巾垫在地板铺出了一条通往厕所的小路,老太太打趣地嘟囔:集中营通往毒气室一样(原话不记得了),而当女儿独自清理地板上的污秽而焦头烂额时,水管爆裂,整个房间被喷射的水占据,白雾满屋。

——这个场景像极了毒气室。女儿被白色的水雾包裹逐渐消失……此时环境音效是坏掉的水管里含着回声的呜咽,这个声音贯穿第二幕始终,不易被察觉,但在影院里,我真切听到了第一幕德军空袭时的防空警报声。这一幕并不是"超现实",而是合乎常识和上下文的现实情节。历史的幽灵缠绕现实,从未经历战争的女儿会不会终于理解了她的母亲。

第三幕,男孩拔掉乳牙这个意象并不少见。最后在年轻的音乐里,男孩亲自拔掉乳牙,笑得无比轻松自在。他似乎挣脱了犹太人身份认同的泥沼,却又掉入了另一个泥沼……第三代追求的,是那种"去他妈的犹太/德国/基督/伊斯兰,don't tag me"的状态,但对于如何进入这个新世界还没有做好准备,只是奋不顾身地去了。这一幕表面轻盈,但有《毕业生》结尾决心甩开旧世界包袱,但还未准备好就被丢入新世界的些许沉重。

三幕不是割裂而是延续,第三代试图摆脱历史的负重(乳牙)时,阵痛后获得短暂的轻松,但负重其实没有消失,旧世界依然在新世界存续,他们在寻找新的共存方式。

 2 ) 犹太幸存者的过去将来时

2017 年戛纳电影节,一部富有奇幻色彩的难民题材影片《木星之月》引起轰动,不仅大获评委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的欢心,还让该片的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一跃龙门晋升好莱坞,拍摄了他第一部跨国制作《女人的碎片》,并为剧中女演员凡妮莎·柯比拿下威尼斯影后桂冠。正当影迷以为他会继续为好莱坞拍片之际,没想到穆德卢佐又回到欧洲,创作他风格化的作者电影。

新片《过去将来时》由穆德卢佐再次与妻子卡塔·韦伯合作,由后者编写剧本,与《女人的碎片》相似地,这个故事来源于她母亲的亲身经历。影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从二战的超现实记忆到当代德国,他们处于一个仍在应对历史创伤的社会中,无法处理自己过往的经历。大屠杀的题材并非导演初次涉猎,上一部《女人的碎片》中已有提及,而在这部新作里,导演采用三联画的叙事结构,将大屠杀幸存者的创伤分别置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空背景下阐述,每一段均采用一个(伪)长镜头拍摄完成,高难度的摄影机位与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彻底满足了这位匈牙利导演钟情炫技的心思

从叙事形式上来看新奇而富有挑战意味,不过仅有第一幕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一幕完全不依赖对白,仅凭一个地下室场景,便足以描绘出犹太人承受惨绝人寰的伤痛历史。摄影机跟随着三个男人在昏黄的地下室穿梭,清洗地板和墙壁上的污迹,再配上愈加惊悚的配乐,令人毛骨悚然。这一幕无疑让人想起戛纳评审团大奖片《索尔之子》,同样是纳粹屠杀犹太人题材,同样是风格化的镜头运动和极度压抑的氛围,直到婴儿越来越凄厉的哭声打破了这种死寂感,在地下室内里找到生命不灭的希望。

第二幕发生在几十年后的德国柏林,幸存的婴儿已是衰老的妇人,她与女儿在室内的对话构成叙事主体,其核心聚焦于犹太人身份认同。母亲仍然纠缠于大屠杀的受害者心态与可怕记忆,而女儿却只想活在当下,找出母亲的出生证以换取孩子入学读书的便利。这一幕的隐喻较为肤浅,母亲失禁留下的秽物要由女儿打扫干净,而突如其来的汹涌大水令女儿手足无措,都似乎暗示了上一辈犹太人的创伤记忆都让后代一时难以摆脱与适应。

第三幕讲述孙子的青春恋事,犹太人后代在 21 世纪的心态呈现出最真实无畏的一面。这个男孩不像母亲那样积极反抗针对犹太人的歧视,而选择与其他民族自由融合、谈情说爱。表面上这一代人摆脱了犹太幸存者的身份标签,不再以受害者自居,然而,犹太人的前途命运依然未明朗,因为反犹主义并没有从德国乃至欧洲土地上消失。犹太人后代选择与创伤和解,逐渐淡忘历史是否最终的答案,没有人知道,只能让时间来做见证。

 3 ) 过去将来时

急匆匆上了趟影展的车,质量挺不错的一部电影,分段式结构展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三段故事。导演擅长使用长镜头和各种近景特写展现故事与人物心境。

第一个故事冲击力最强,会让我联想到《索尔之子》的表现手法,近15分钟无对白的长镜,静寂而昏暗的画面,不断出现越来越大量的头发,从用水瓶到用水桶来冲刷的水,刚开始微弱随后越来越响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长时间的静谧,而后走出地下室,战火连连的白日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没有正面描写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历史,但通过这些侧面渲染就足够震撼…

第二个故事一开始让我想起《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与第一段截然不同,第二段通过母女俩的大量对话展现身为犹太人的过去以及这个身份对她们的人生带来的影响,母亲亲历集中营的苦难,而作为女儿在母亲的亲述中成长,母女俩都难以自洽,始终背负着过去的苦难,幸与不幸交杂,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充满矛盾而复杂的心境,这个故事结尾的镜头很有戏剧张力,也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四面八方袭来的水柱淹没整个房子,女儿茫然而不知所措地将桌上母亲的日记书籍各种纸质文件放到沙发中,而后呆立着,狼狈而漠然地承受着水柱的侵袭,一如这个身份背负的沉重负担,始终只能默默承受…

第三段故事展现的是女儿的儿子,因自己的灯笼着火导致学校意外停课,在学校里遭受各种欺负,与一个穆斯林女孩互生好感,母亲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争论着儿子在学校遭受的对待,而儿子指责母亲没有正确理解作业要求做错了灯笼。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他拼命希望母亲不要再因为理论引来对自己的关注与讨论,而学校对其尴尬的身份与为维护学校的名声采取的息事宁人的态度仿佛在回避那段历史,母亲对儿子遭遇的敏感以及用蛋糕透露的讨好与示好都在展现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过去始终在影响着将来,并也将继续延续下去…结尾镜头越怼越近,儿子与穆斯林女孩的吻,两个有着特殊身份的青年,在柏林生活中同样缺乏自身认同感的两个人相互取暖,充满青春的美好,难得在结尾处展现出些许温暖…

个人而言,以给观众造成的冲击感来看,第一段好过第二段好过第三段,或许导演有意为之,时间会逐渐抹去历史的伤痛与印记,亲历者与他们的后代虽然共享着同一个背景故事,但血脉延续者又如何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而身陷其中的苦难遭受者又如何能从伤痛喘息中有暇顾及后者成长中的缺失?但无论如何,时间会继续,生活也会继续…

 4 ) 进化与进化

进化,可以指三代人生活的变化,生活背景、生活观念等。

伊娃、莉娜、尤纳斯,三代人三段故事,导演用了不同的手法。第一段有些恐怖气氛的长镜头,最后的结局却是婴儿伊娃的新生;第二段是莉娜母女的长镜头对话,充斥着对母亲的理解、犹太苦难的理解的冲突,在昏昏欲睡之际,突如其来的天上之水让观众突然清醒;第三段中,在德国这个统一民族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异民族人群只能报团取暖。经年之后,犹太人仍然具有对德国文化的隔膜。

导演擅长在家庭的内部冲突中表现民族的外在境遇。外祖母伊娃不赞成用亡者的苦难获得赞助,莉娜起先并不理解母亲,因为伊娃亲身经历了大屠杀的迫害,而莉娜则想通过德国当局的政治性补偿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而相似的冲突也发生在莉娜和尤纳斯对于圣马丁节的看法。莉娜对于犹太民族受到的歧视敢于积极反抗,而尤纳斯则是选择自我内耗,最后与穆斯林人雅思敏脱离了不熟悉的节日游行。

进化,又或许可以指涉犹太人所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好像进化了,从大屠杀到21世纪,犹太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世界又好像没有进化,处于当今时代的犹太人尤纳斯,仍然被德意志民族歧视。而未来犹太人的出路在哪里,导演却并没有指明,仿佛是故意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问题思考。

 短评

夫妇俩在威尼斯说的项目原来就是这个,确实是搞剧场搞出来的。作为一个每天在家的犄角旮旯扒出头发来的人认为这个长镜头太厉害了,想看穆德卢佐拍恐怖片做游戏设计。

7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大屠杀片拍出了点新意,可以的。

11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共情力强的人倒是三段都有被“戳”到。尤其第一段,有看索尔之子时那种生理反应。可能是大脑自动启动了保护机制,突然就想到了大扫除清理猫毛…结果连锁反应,第二段又想到了拿一堆纸擦猫的呕吐物的日常。太不合适了。对不起!

15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还行

北影节,budapest翻译成布达佩斯特我也是想不到。

18分钟前
  • 褚心
  • 推荐

长镜头短片集

21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看这片子突然意识到,今年我也要排一个年度十佳了长镜头太绝了吧,身临其境,抽丝剥茧的展示纳粹淋浴室的恐怖,最后出现“神迹”,第二段结尾同样再现了淋浴室的窒息洪流。当然这股洪流也让两个outcast小孩结缘:不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和不在中东的阿拉伯人都是二等德国人(?)身份认同危机!

26分钟前
  • 2Mars
  • 推荐

主要还是第一段太狠了

30分钟前
  • 失眠高手
  • 推荐

2021.9.18 北影节 盲选进化 太美了 太美了 第一个令人难受的长镜头 第二个 瓢泼大雨的屋内 第三个 犹太少年和穆斯林女孩的亲吻 太美了

31分钟前
  • 再撑一下
  • 力荐

两星半。电影讲述战争带给家族不同世代人的影响。在噩梦般的开场之后,几段故事几乎都用了在不断压抑后爆发的情感表达。地下管道中的头发,外婆家堵塞的水管,儿子隐瞒在学校发生的火灾。有点混乱的魔幻现实色彩,隐喻处理的都比较糙,人物冲突也都是宣泄式的叫喊。

3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BJIFF21 穆德卢佐这牛逼的长镜头谁看了不说一句绝。语境意象的使用让整部作品饱和了起来,不同于上一部《女人的碎片》,重回熟悉地域的他讲作者性的表达扔进了作品里,三个故事背后是时代巨轮朝前的推进,有些事不该忘,也不能忘,哪怕是轻描淡写的一个镜头,或许背后带着的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痛苦。

35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三代情感,只有第一段伴着真实性带来的力量让人震撼,第二段的对话非常僵硬,第三段更是尴尬。也许也是戏虐吧,有一种时间消逝历史过去的惋惜:残酷庞大的历史现实——成为个人半真半假的絮叨回忆——最后只有轻飘飘的灯笼伴随孙辈浅薄的青春期抑郁。

36分钟前
  • 还行

毒气室清扫崩塌发丝绵绵夹缝求存摩托穿梭集中营;幸存者危机教育隐匿身份信不过连钓鱼杂志都不放过犹太歧视的社会群众混乱失禁水漫金山;非我族类灯笼火灾仓鼠葬礼走出学校基督教传统节日游行河边湿吻穆斯林……从挣扎呼吸到恐惧传承到抛弃身份面向未来,三段童话长镜头,最后一段愿想扎堆得太多太直白有点假,但做人总得有个盼头不是?

4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位匈牙利导演依旧钟情于炫技的(伪)长镜头拍摄,这部新片采用三个长镜头串联起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仅有第一幕是令人震撼的,不依赖对白,仅凭动作与气氛足以描绘犹太人惨绝人寰的伤痛。第二幕母女对话与第三幕孙子的青春恋事,逐渐走向和解与淡忘,自然也消解了历史反思的意味。

44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三段的点都是很有意思,从二战到现时犹太人的自我认同,有不少为了炫技而炫的小心机,比不上前面两部作品,不过依然掩盖不了这个导演的水准,值得长线关注

45分钟前
  • HenriqueZZZ
  • 推荐

#27th SFF# In Focus。前入围2021戛纳电影节“戛纳首映”单元。7分。三个长镜头写了一个犹太人家族三代人的故事。质子剧院班底。炫技和为长而长的因素不能说是没有(当然也是有明显接点了),不过一些处理还是挺不错的。第二段写到“为了孩子上好学校需要寻回犹太人身份”,第三段写“犹太身份与当下政治正确的多种族身份政治的张力”都是不错的点。但是与诸如《百年雕像》等片子来比一下,回避SHZY时期本来就有点取巧……哪怕就只来做“记忆/后记忆”呢……

4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2021金鸡影展 第一段营造的氛围感极佳,三段衔接的也蛮好,就是被第二段大量台词催眠了😵‍💫,用纯纯的恋爱给这段横跨三代的种族冲突画上句号,很巧妙,跨越冰山,拥抱温暖。

48分钟前
  • 阿憨
  • 还行

【匈牙利】被精心设计编排的三段式故事,串起历史创伤与极度私人的经历;被消除抹去的绝境新生,激烈的争论与陷入噩梦般的代际记忆,再到披着青少年戏剧外衣下的成长辩驳。“空间”的出现在各个部分物尽其用,足够印象深刻。意想不到的是,带来的冲击和力量从首幕爆发,到最终趋于温和;历史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书写,而那些苦痛是否就此消失殆尽,是提醒,更是宣言。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罪恶像地上的污渍清洗不掉,怨恨如缝里的长发拉扯不完。战时努力抹去犹太人的身份,现在却无法自证是犹太人。伤痛像爆裂的水管溢满整个房屋,历史如熊熊的烈火烧焦整所学校。下水道里婴孩撕裂的啼哭,母亲失禁后残留在地板上的污物,化妆成丧尸后猩红的伤口,都在提醒着疼痛从不曾走远,永远留于人世。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第三段俗到让人不禁询问:有什么长镜头的必要性。不过前两段都还不错看。每段的一点点超现实要素都很对味。

54分钟前
  • さらばエリカ
  • 推荐

第一幕,从挫骨扬灰、清理血迹、焚尸销物到这里结成绳的头发,没有重量的一根根,拧成不可承受之重,这种"被消失与被看见"、"轻与重"被奇观化与实体化了,在我看来是进阶的表达(而不是奇观展示)。第二幕,对"幸存者耻辱"与破碎的记忆与印象连接,为什么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我走不出来",不仅是心理和情感记忆,甚至是生理记忆。女儿清理污秽时,水管爆裂,白雾满屋。——这个场景像极了毒气室……而此时环境音是坏掉水管里含着回声的呜咽,在影院里,我真切听到德军空袭时的防空警报声。历史的幽灵缠绕现实,从未经历战争的女儿可能终于理解了母亲。第三幕,拔掉乳牙的意象并不少见,但表面轻盈,却有《毕业生》结尾决心甩开旧世界包袱,但还未准备好就被丢入新世界的些许沉重。

57分钟前
  • 重力泉零号土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