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于炮火

HD中字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莎贝尔·于佩尔,杰西·艾森伯格,戴文·德鲁伊,艾米·莱安,露比·杰琳斯,梅根·凯驰,大卫·斯特雷泽恩,瑞秋·布罗斯纳安,罗素·普斯勒,Maryann Urbano,Donna Mitchell,哈利·福特,Leslie Lyles,Luke Robertson,彼得·马克·肯德尔,查理·罗斯,罗丝玛丽·霍华德,苏珊·萨瓦,维纳斯·舒尔特海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猛于炮火 剧照 NO.1猛于炮火 剧照 NO.2猛于炮火 剧照 NO.3猛于炮火 剧照 NO.4猛于炮火 剧照 NO.5猛于炮火 剧照 NO.6猛于炮火 剧照 NO.13猛于炮火 剧照 NO.14猛于炮火 剧照 NO.15猛于炮火 剧照 NO.16猛于炮火 剧照 NO.17猛于炮火 剧照 NO.18猛于炮火 剧照 NO.19猛于炮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一直在等待那一声炮响

整体3星半吧,也许是我太愚钝,没有深切感受到那猛于炮火的震撼力。

电影的叙事极为平静,很多细节颇为动人,闪回与想象在将时间线打碎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拼凑出这一家人相互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困境。女摄影记者的婚姻如同空气般似有若无,她的大儿子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婚姻关系同样存在危机,青春期的小儿子与父亲间的隔阂。还有女记者与同事的婚外情、父亲与小儿子的英语老师、大儿子与前女友,青春期小儿子与他的暗恋对象,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为别人了解的一面。生活中的矛盾与对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感情和关系也许比在炮火中拍摄照片更难应付,这可能也是伊莎贝尔一次又一次归来又离去的原因。

虽然在一开始伊莎贝尔的丈夫与她同事的对话就暗示了她的死可能是自杀,但一切似乎又没那么简单,她的同事还要写一篇文章,一场危机似乎要来了。于是,习惯于戏剧冲突的我开始等待,最后该来的都来了,文章登了,爸爸还是没来的及和小儿子沟通。然而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或是震撼人心的答案,小儿子终于和爸爸说话了,三个男人一起去看大儿子的孩子,结局看似光明,又似乎没有解决什么。憋了一整部电影等待的那个答案一直没来,问题就是导演给我们展现的那些,所有这些沉静的、压抑的、甚至无来由的就是猛于炮火的。

 2 ) 《猛于炮火》:我有秘密,你愿不愿意听?

首先是印象深刻的台词:

“而此刻,随着他不断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近,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他记起了几天前,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他想起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此刻,无关紧要的时间碎片成为了最后时刻,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她当时可能在想什么?当意识到事故不可躲避时,她在想什么?

她想起了躺在沙滩上的感觉。睡意朦胧,感受风吹起细沙在她脸上的轻柔。她想,如果多躺一会儿,身体最终会被沙子掩盖。也许她会想起很多地方,我们的房子,走廊,客厅,她甚至可能会想起他,想起她拥有的那些微小回忆,就算那些回忆他已经忘记。

他躲起来,听她大声叫喊自己的名字。他到现在才知道,其实她早已识破。而她当时,只是站在那儿,假装不曾察觉,所以她总是不走远,用眼角余光观察他。”

观影感受:

本部电影关于秘密。

主人公妻子伊莎贝尔·里德与摄影师理查德·威斯曼有过工作上的婚外情,男主与小儿子康纳德的语文老师有感情;康纳德喜欢班上的一位女生,康纳德的哥哥乔纳在妻子分娩后与初恋有一段情。而在本片中,唯一不曾撒谎的还是康纳德,正如他愿意将自己看似荒诞不可理喻的文章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女孩,这证明他活得真实与自我。虽然本片中康纳德看似最不容易沟通,但他内心其实最柔软,最脆弱也最温情。

电影中的某些触动片段:

1、从父亲的角度描写他在妻子死后跟随并关注儿子一举一动;反过来,当儿子发现自己的父亲经常尾随自己时,从他的视角描写如何逃离父亲的视线:他尾随喜欢的女孩进入一家快餐店。在点餐的时候,他透过账台的玻璃柜看到父亲的身影,他急匆匆地离开快餐店。他希望给父亲一个教训,于是他来到墓地,希望找到母亲的坟墓却无果。最后,他随意地倒在了一座陌生的墓前来警示他父亲。

2、每当父亲决心和儿子交谈时,总会有冲突发生阻挠他们的对话:第一次是儿子发现父亲在跟踪他到心仪女孩所在的餐厅;第二次是他目睹父亲与语文老师的情感纠葛。父亲的秘密在于他隐瞒了妻子有忧郁症的事实。与此同时,多年当战地记者的妻子发觉自己很难再次融入这个家庭:一方面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她发现这个家庭似乎不再需要她的照顾,仿佛她是一个局外人。她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无法停止离开家庭。最终,死亡帮助她停止,或者说,时间帮助她停止了。

3、康纳德让哥哥乔纳阅读他的文字,他打算把这些文字分享给他喜欢的女孩。哥哥乔纳并不建议他这么做,因为乔纳本身不愿意将自己阴暗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而康纳德不这么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喜欢的人,他就不应该对其撒谎。最后,他还是决定让女孩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收获了友谊。正如乔纳所言,康纳德是幸运的,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渴望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心。

弟弟的文字:“我想点燃玛丽昂·维克逊头发,这是不是很疯狂,头发烧起来的气味很难闻。1999年,除我外,世界上还有三个名叫康纳德·瑞德的孩子出生。我用8格厕纸,有时候用12格,我好奇大家比我用的多还是少;我有14双袜子,我都穿过不止一次,我还有14条内裤、20件T恤、21本书、100本漫画书、60张蝶,还有121部电影存在电脑里。妈妈车祸去世后,我和爸爸去了一趟埃及,肯尼斯甚至都不知道埃及位于非洲;我喜欢看真实的短片,必须得真实,鸡皮疙瘩是真实的,我不喜欢有人故意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戴上耳机听歌,我觉得自己呼吸声很大,所以我会暂停,但当我继续播放后,呼吸声会变得更大;躯体死亡后会很快腐烂,人在水里移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两倍,尸体在土里腐烂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四倍,要是天气了,这个过程会更慢。在热带地区,死尸在一天之内就能腐烂;有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有分身,那时我九岁,我在妈妈的东西里找了一颗子弹,我吞下去了,也许现在还在我体内;有一天,我回到幼儿园,和爸爸说了一些话,他好像能理解了,他也说了一些话,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想他说什么。”

 3 ) 《猛于炮火》:当日常遭遇崩塌

(芷宁写于2016年7月1日)
       表演实力出众的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常常出演一些内心世界异于常人的角色,而且拿捏诠释地十分精彩,塑造出了影史上很多著名形象,如《钢琴教师》里的艾丽卡。于佩尔认为:“电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演员需参与其中给其所饰演的角色以深度。我把电影导演作为选择我的电影的评判标准,并与他们分享共同的关注。”而她选择出演挪威导演、编剧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他的第三部影片《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或许就出于她的评判标准。
       说起约阿希姆·提尔,就会提及他的上一部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这两部影片在风格营造上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压抑阴郁,内心戏细腻而深沉,充满着纠结和崩坏的情绪,所不同的是,奥斯陆里所表现的终极痛苦似乎是属于独自的,如同在一个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外界圈子的自闭世界里,而《猛于炮火》的痛苦则属于众人和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必然的牵连,即便想将对方排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也是徒劳的,经历过的同样一件事情,牵扯着他们的奇经八脉,这是躲不掉绕不开的结。如果将此片看作是奥斯陆在风格上的后续,也未尝不可。
        似乎提尔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这点在他曾对奥斯陆街景的呈现方面就已表现,此番他的叙述环境改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依旧有着他擅长的风物表现手法,就连非常美国化的中学校园、课后大趴体也被他呈现和美式惯用不同,有着清寂的色调和心绪的延展,还有着莫可名状的苦痛,当然也有着全球青春期的那些特质。
        影片有着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微妙波动的心理表现,片中三个男性家庭成员的痛苦程度和内心世界,因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女性成员的永远缺席而变化着,吉本芭娜娜说过:“痛苦面前我们很脆弱,我们害怕它来得太猛烈,害怕它瞬间把自己冲毁,连残骸都不剩。所以我们压抑着,不敢让痛苦一下涌泄而出,只能小心翼翼地让它一点点地释放。”命运没有给这家人缓释接受痛苦的机会,他们遭遇了迎头一击,却十分需要缓缓地释放这种痛苦。
       面对家庭突变,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亲疏关系的家人而言,有着自己的解读和行为模式,小儿子将“我不烦你,你也别烦我”的黑色态度写在脸上,大儿子则欣然加入到清理旧物的工作中,以逃避他自己的小家庭所带来的不适和压力,父亲试图维系这家的日常,试图解决和青春期小儿子之间的隔阂,又试图掩盖生活中的一些秘密和不和谐……
       菲利普·罗斯说:“生活就是误解,不断地误解、误解、再误解,深思熟虑后还是误解。就这样我们懂得自己的存在:我们错了。可能最好是忘掉有关他人的对与错,一切顺其自然。若能做到这一点——好吧,你就算幸运了。”倘若真的误解下去,也许真的很幸运,只是真相往往跃跃欲试、呼之欲出,而且从来都不讨喜,与你同一屋檐下生活,却并不一定彼此了解,流水的日常则有着看似温存的残酷,其杀伤力甚至猛于炮火。
       或许至片末,迎着曙光乘车外出的这家男人,或多或少地都理解了他们失去的劳拉,那个声名显赫、特立独行的战地摄影师为何固执地选择这样的生活轨迹,在这样严酷的生活轨迹中,她又有着怎样的心情,而她的生命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
       “你无法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中找到幸福快乐。意义只是第三重要的东西。它排在爱和存在之后。”(马特·海格语)
(杂志约稿)

 4 ) 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 ,2015)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5 ) 更猛的不是炮火,是秘密与谎言

要为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找到一个参照,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德昌的《一一》。重点不止在于两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更在于关注的焦点始终放于个体的困境。后者我们早就提及,让杨德昌的《一一》如此“不东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因为倘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式家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矛盾往往不由个体造成,而是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牺牲中。我们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此点。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

 6 ) 撕开一道生活的缺口,却是无法逾越精神上的鸿沟

坦白地讲,这部电影躺在电脑硬盘里面有一段时间了,当初把它下载下来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它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句实话我不是很喜欢“猛于炮火”这个名字,包括这个四字词语的所指与能指。我对某些词语有种特殊的情感,它们对我而言不是单单这个词语通常所指的,它带给我的是滋润心田的欢畅,或是仗剑高歌的疏狂,或是退隐山林的雅逸,是那种生怕任何的语言解释都会亵渎或破坏它们给我的感觉,它们承载了我的某种情感寄托,所以它们是那种意会不言传的,它们的出现拨动我的心弦,勾起某些尘封记忆或漾起心底涟漪。同样的道理,对有些词语感觉恰恰相反,我会觉得它们有些浮夸或喧闹。“猛于炮火”就是这个反例,需要澄清我不是讨厌这个短语,而是不能引起共鸣。 今天早晨不知何故突然想起这部影片,就从电脑中把它翻腾出来看看。刚才前面提到了影片的导演约阿希姆•提尔,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个表亲,本人非常喜欢拉斯•冯•提尔的影片,尤其是他中前期的作品,包括高度风格化的欧洲三部曲还有他的道格玛95系列,至于之后的略偏向主流的作品,我不是特别地欣赏。当然大导演的亲戚不代表也有大导演的才华,但约阿希姆•提尔进入这个行业和所获得的资源和关注肯定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是在全世界都通用的规则。可能是我对于拉斯•冯•提尔作品的喜欢使我今天突然有想看一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影迷朋友们也有你们各自的原因选择去看某部影片,有喜欢里面演员的,有喜欢导演的,有的是因为影片是某部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游戏改编的,有的是看完影片简介后感兴趣的,不一而足。但终归我们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缘由就去观看某部电影,毕竟这需要大概一个半带两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不会无故地浪费在看电影这件事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我们较喜欢去做更无聊的事来打发时光。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约阿希姆•提尔并没有像拉斯•冯•提尔在题材和影像上那么的惊世骇俗,也没有那么离经叛道,整体上还是比较主流的,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好,电影界不需要太多的同质,风格雷同的导演,影迷希望看到开拓者,革新家或者引流潮流的人,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者。故事性上,此片也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可能对白是英语的缘故,某些方面有着好莱坞电影的影子,但节奏更和缓一些,戏剧性相对少一些,整体上还是像欧洲影片靠拢的。说起来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一对夫妻,丈夫杰内以前是个演员,妻子伊莎贝尔是战地摄影师,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乔纳是大学里面的教授,小儿子康纳德在中学读书。伊莎贝尔意外车祸丧生,小儿子想念妈妈,正处在一个青春叛逆期,所以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乔内的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为了筹备妈妈的摄影纪念展,他回家去整理妈妈的遗物,故事就是由这里展开,中间多处穿插着他们的母亲生前的生活点滴。实际上,影片一开始我们就从杰内和伊莎贝尔的同事理查德的谈话中了解到伊莎贝尔是自杀的,但影片并没有在她为什么这样做的动机上作更多的文章,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开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去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虽然观影最后它没有给我们酣畅淋漓的感觉,但被带动和感染的情绪却让我们感触更深邃。轰轰烈烈、气势磅礴的的生活只能是高山仰止,柴米油盐、平淡乏味才是现实生活的主旋律。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什么猛于炮火呢?是沟通的不畅或失败。正如《铁窗喋血》中保罗•纽曼扮演的卢克讲的台词:“我们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的失败”。杰内因为妻子要经常地到战区拍摄照片无法照顾家庭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失业,当时实际上他可能是不情愿这样做的,但考虑到要满足妻子的志向,他还是答应了,但影片中他和伊莎贝尔的争吵中他提到了他也做出了牺牲,为她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可以看出早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心有不甘的种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开始并没有对这个影响家庭的决定进行有效的交谈和沟通,后来丈夫的不理解和埋怨也成为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伊莎贝尔长期的战地生活,让她感到对家庭责任缺失的自责,和她觉得自己在家庭角色的淡化而似乎可有可无,她更加地觉得只有在恐怖、战火纷飞的战场才让她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她对这样的生活已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她和她的同事理查德有染这件事,也如影片最后理查德对于杰内的质问也坦诚地承认-他们只是在战区出差才在一起,理查德说她是爱她的丈夫的,杰内对于妻子的出轨并没有表现出愤怒,这也是最大的悲哀。影片中有一幕伊莎贝尔和杰内坐在沙发上,伊莎贝尔讲她做了一个怪异的梦-一个人在草地上强暴她,而杰内坐在车里面抽着烟看着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听他讲完,杰内还开玩笑地示范着问自己当时的抽烟的姿势是不是这样或那样,彼时他们的谈话和神情让人脊背发凉,夫妻间缺少沟通而形成的情感荒漠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大,超现实的画面更加大了这种疏离感,加布里埃尔•伯恩和伊莎贝尔•于佩尔贡献了炉火纯青的演技。 沟通的问题在影片的前半段小儿子康纳德和杰内之间就非常显性地表现出来了,杰内每天跟踪着康纳德,学习他玩的游戏,希望能了解他在想什么,融入他的世界,回到家尝试和他交谈,但他只是玩着游戏,当杰内发火时,他就将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杰内几乎崩溃又无奈地撕破塑料袋。杰内并没有把妻子是自杀的真相告诉康纳德,他一直讲他还小可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后理查德的文章被意外地看到,了解母亲死亡的真相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来他和父亲在凌晨的一次谈话,父亲承认是自己的错,没有好好地与他交流导致今天的结局。父母与孩子如何沟通可能是世界级难题,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导演也知道没有一个万能的答案给世间所有的我们。妻子死后,杰内和康纳德的英文老师汉娜发展了一段感情,但他们是瞒着康纳德的,结果知道他们在一起后,愤怒的康纳德把口水啐在了汉娜的脸上。康纳德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孩-梅兰妮,他偷偷地关注她但没有勇气打招呼,后来在他哥哥的鼓励下把他写的一片比较酷的文章放到了梅兰妮的家门跑开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上,梅兰妮喝醉了,让他送她回家,中途她内急,就让康纳德替她放哨,她在一辆车后解手,康纳德看着车后梅兰妮的尿液缓缓地流过他的脚底的一幕是神来之笔,康纳德知道梅兰妮并不讨厌他,但他也清楚她约她今后一起吃饭也只是醉话而已,这一夜之间,他似乎长大了。 他领悟到之前的暗恋是无济于事的,尝试沟通勇敢地向前迈一步,结局未必是海阔天空,但也不至于山穷水尽。 大儿子乔纳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妻子刚刚生了孩子,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好当爸爸的准备,所以当他在医院里面遇到他的前任女朋友时,似乎他和她更谈得来,竟让他把妻子还没有吃饭的事忘在脑后。几次和妻子的通话也看出他们的感情也开始出现裂缝,他在逃避生活的变化带给他的不安,所以他去找他的前任共度一晚,转天心怀愧疚的他偷偷地离开了,后来弟弟的话让他觉得要珍惜眼前人。乔纳同时还扮演着一部分杰内的角色,他母亲不开心找人倾诉时,是乔纳安慰着她,帮她度过难关。他对于父亲和母亲关系的淡漠不满,但他还是把它藏在心里,从未与父亲提起过母亲的情况,直到后来父亲和他起争执时才开始发泄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杰内一直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影片最后,杰内开车载着乔纳和康纳德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杰内看着他两个已睡着的儿子,露出会心的微笑,终于舒了一口气,但生活还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未知在前面等着他们,但不管好的坏的他们要一起肩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各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缺乏彼此的沟通而慢慢累积起来的隔阂,最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坚不可破,最后关头再去想挽狂澜于巨倒,扶大厦之将倾业已回天乏力。生活的艺术就是沟通的艺术,生活的复杂性已告诉我们无章可循,只有尝试着真诚地交流,虽然过程中会有彷徨,有受伤,但相信总有骄阳。 导演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这个家庭成员彼此的沟通困境,他没有批判,也没有板起脸生硬的说教,他更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诀窍,他只是冷静地将生活该有的状态如实地呈现给观众,非常开心没有错过这么优秀的影片。约阿希姆•提尔完美地掌控着影片的节奏和情绪,手法娴熟且独到,又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师,期待他的新作品。 最后要提的是康纳德的扮演者戴文•德鲁伊德,在片子中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可以说完全不逊于两个老戏骨,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短评

和【盲视】差不多,很熟悉的感觉。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吃這一套 細膩的台詞搭配精緻的鏡頭

5分钟前
  • 释年
  • 力荐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特效镜头耍了2、3个,然后就开始意识流了。你以为你拍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电影,你就是黑泽明,你的电影就是《罗生门》了吗?

9分钟前
  • 小A
  • 还行

有超现实的部分,无论是梦境还是假想的未来,都是对现实状态的投射。母亲的死亡是她已经没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家庭问题,感觉到自己的无所适从,一种无力,这个问题在她死后延续下来也没有得到解决。

1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拍得很细腻了,可惜是个停滞不前的故事。我能get到失去亲人的软弱,那种静默无声的怀念比炮火还猛,可是为什么人们总要不断踏入过去的河流...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关于悲伤、家庭,也关于记忆—我们如何回忆,我们如何被回忆。每个角色的性格行为都极具真实感,秘密捅破之后沟通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但长期的隔阂造成的是性格上不可逆的软弱、逃避和敏感。小儿子那段文字也太像杰西现实中的文风,这角色真是亲弟弟。

19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这对挪威导演编剧搭档所带来的第三部长片,这也是他们的首部英语片。主题一如既往,“创伤”,“创”同时双关“创作”。他们擅长交织一种视觉化的联想语言,很多时候甚至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幻觉,赋予的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在剧情中的不同时空进行无缝对接之后,呈现出某种诗意。

2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小儿子给喜欢的女生尿尿把风的那段,神笔。女生躲在车后,尿的河从车子下流过来,撞到小儿子的鞋子,拐个弯继续,小儿子的眼泪掉落。

2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曾在午夜灯光明灭的车中醒来,忽觉至亲不在惆怅得一塌糊涂;清晨送女孩回家后呼出一口清冷空气,望见父亲守候一夜的憔悴顿觉释怀。一个逝去之人留给家庭成员的隐隐作痛,像午夜的街灯清晨的虫鸣,闪回眉睫绕于耳畔,不易察觉却无法抹灭。收放自如回溯了一个直视镜头泪盈于睫的女人过往,比炮火还猛烈。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HKIFF# 欧洲导演令人屏息的压抑和晦涩却也细腻到让人动容 父亲 母亲 两个儿子各代表4种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的挣扎生活 最喜欢小儿子那段青春期的迷茫 有种weird但却真实的感觉 喜欢他人旁白来叙述心理活动的方式 关于母亲作为战地记者在外多年后变成无根的人这一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28分钟前
  • 苹果西兰花小姐
  • 推荐

戛纳第一睡。三个男人演的都不错,尤其是小儿子的青春期逆反的tension特别能感受到。剪辑、情节和情绪都太碎实在是跟不上导演。有个画家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你去美术馆里看作品,如果你看不懂,作品就不是好作品,电影也是一样。

30分钟前
  • 克雷蒙
  • 较差

1.1 人们看见了但人们从不在意。又是记忆。

31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细节幻象漫溢,但又脚踏实地,一家四口小心翼翼敏感多思的每个人都很饱满,Conrad视角超级精彩。的确把美国拍出了北欧片的感觉啊…

33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一部属于中年人的电影,失望,无力,得过且过中有一点丧丧的幽默,故事性基本为零,就看个精气神吧

3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为什么就不能更简单点地拍一个 青春期的男孩很难搞 。

39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你卷是不是演高智商人士上瘾 这种片子里他的人设都是个博士……有一些青春/家庭电影里常见的段子,但整体没有一条线讲明白了,尤其用xx来当包袱实在是太xx了。以及讲一个摄影师的故事就一定要打ppt?不过退一万步,这片挺好看的……喜欢中间那段快切画面配上念白

42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细节真是打动我。故事设定在普通的纽约中产阶级家庭,却有着欧洲导演的细腻。就算是功成名就的摄影师,留下无数照片和回忆,最亲近的人也不曾真正了解她;“比炸弹更响”可以用一小段来解释,痛苦在青春期是会被无限放大的,再微弱的声音也在心中轰鸣,他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像在直戳内心的伤口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个精神分裂的(家庭or事业)战地记者母亲,一个沉葛在母性迷恋中的小儿子,一个试图维系家庭、给孩子创造没有精神创伤的父亲,当然还有一个精神深处试图逃离婚姻家庭责任的大儿子卷西。伴随着一次车祸,一切都浮出水面,但导演将一个阴郁的伦理情节剧,拍成了冗长的精神分析的碎片拼贴的梦呓。

51分钟前
  • Eco
  • 还行

个体的精神状况。应对此困境的两种方式:杨-沉默-失败,约-沟通-失败,构筑于失败基础上的秘密与谎言描画出暂时脱开现实的逃逸线。

5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叙事琐碎摄影细腻,虚实交织幻象丛生,不得不承认太对我口了。作为一个cant fit in anywhere的weirdo,Conrad视角简直真实到心痛。拉拉队女孩空中跳跃的画面好有爆发力好美,穹苍下的肌肉线条与我卷的直发尖下巴深深的印在我的视网膜上

57分钟前
  • 和风莫吉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