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曲终

HD中字

主演:李德成,吴美琼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魂断曲终 剧照 NO.1魂断曲终 剧照 NO.2魂断曲终 剧照 NO.3魂断曲终 剧照 NO.4魂断曲终 剧照 NO.5魂断曲终 剧照 NO.6魂断曲终 剧照 NO.13魂断曲终 剧照 NO.14魂断曲终 剧照 NO.15魂断曲终 剧照 NO.16魂断曲终 剧照 NO.17魂断曲终 剧照 NO.18魂断曲终 剧照 NO.19魂断曲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IFF25丨DAY7《砂之器》:人生下来,活着,就逃不脱宿命,即使一时风光,也难以逃脱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砂之器》,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一桶猫

很早之前看过原著 改编起来难度很大 相比推理部分 影片更聚焦于父子情 可惜整体节奏冗长 交响乐平行蒙太奇虽好 但也过于煽情

法式曌影

什么电视剧。

阿斯巴-甜

用砂构筑的物品,即使再精美,风一吹就散了。人生下来,活着,就逃不脱宿命。即使一时风光,也难以逃脱。

爱丽丝梦魇

很优秀的叙事片,个人认为相较于悬疑更多是温情,后半部分配乐真的非常好,推理部分过于薄弱,以至于要用字幕来推进,非常不喜欢这种形式。导演安排的线索很巧妙,全片围绕宿命二字,谱写了一篇完美的乐章。

盆满钵满赵➕

解密的过程真的寡淡啊,比起父子情我只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善良老人的悲剧啊…

#FIFF25#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电影版的《砂之器》好在哪里?

一口气将04年的电视剧《砂之器》和74年的电影《砂之器》看完。表现上各有不足,但主题却令人陷入沉思。

子不认父
先说电影版的《砂之器》。在日本音乐界如日中天的钢琴作曲家和贺英良(本浦秀夫),杀害了恩人三木谦一,为摆脱麻风病父亲(本浦千代吉)对自身前程的损害。影片除了警察的调查外,笔墨的重点还是放在本浦父子的流浪回忆中。尽管过着为世人所嫌弃的流浪生活,但那时的父子是相依为命的,且幸运的是,他俩遇见了善良正义的警察三木谦一。千代吉被送往医院,秀夫亦受到了悉心的照料。然而,不知为何,秀夫出走了,我愿意相信,秀夫是去寻找他的父亲……本浦秀夫摇身变成和贺英良,以及走向人生的辉煌,这些电影则基本没有描述。就在这空白中,便是社会对秀夫的教育——使一个一心守护着父亲的天使,成为了一个不认父亲,杀害恩人的恶魔。作者和导演的控诉已深深藏在这段空白中。光鲜的外表不能代表什么,它常让人看不见自己的灵魂,出众的才华也不算什么,它常令人忽视善良的宝贵。一个不孝的人,他的生命,他的事业,他的一切,都如沙土所造,这样的人越是成功,也越是危险。当然,不幸的过去是令人哀矜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消除苦难,那至少,我们不应该堕落为下一个苦难的因。

父不认子
在秀夫的回忆中,从小秀夫的噘嘴和眼神可以看出,此时他对社会已颇有敌意。但那天他若能不离开三木的家,或许在三木善良的影响教育下,能够走上一条好的道路。当父亲看到英姿雄发的儿子的照片时,没有承认。纵然二十多年未相见,我相信,父亲绝对能认出他的儿子,没有为什么。二十多年来的思念化为喜悦与哀痛相交的哭号,二十多年的愧疚让他用力地泣出一声:“这个人,不认识”。如果秀夫能看到此时的父亲,那个在轮椅上抖抖颤颤,连话也说不清的父亲,那个不认儿子,怕影响儿子前程的父亲;如果秀夫看到父亲和三木先生的五十多封通信,而自己是信中的唯一主角,他要如何忏悔自己那为维护所谓幸福人生背后的自私灵魂呢?

艺术哲学
南怀瑾先生曾被学生追着讲什么是爱情哲学,最后被逼急了,没办法,一言蔽之:“爱情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看了电视剧版的《砂之器》,亦可套用一句:“艺术呀,就是人最高的自私境界。”无论是爱情,还是艺术,有一点是一样的,看上去总是很美,但都是从自私的观念出发。应该说,我不喜欢电视剧版,我刚看了之后,完全不明白它为什么叫《砂之器》。所以看完电视剧后,立刻找来电影版看,才明白了作者的心意——一个人才华再出众,造诣再高,如果他的心理人格有问题,那么他就像一个精美的砂制器皿,很容易崩塌。我对过去作家深入人性的关怀和忏悔非常敬佩,我对当代作家深入人性的“宽容”和审美(美学化)非常警惕,所谓深入人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人性之苦与恶。苦难不是为了提供灵感的。

密勒日巴
电视剧最大的改编是将本浦千代吉塑造成一个犯下三十条人命的杀人犯,为了分担他的罪业,村民对本浦家的仇视以及对千代吉妻子的见死不救,让我们又把怒火攒向了村民,指向了“村八分”制度(个人被村人绝交)。这让我想到了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幼年丧父的密勒日巴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他的亲戚却侵吞了母子俩的财产,将母子俩像奴隶一样驱使。为了报复,密勒日巴外出学习巫术,并用咒法杀死了曾欺凌过母亲和自己的人。然而,复仇之后的密勒日巴反而陷入了良心的谴责,并在密宗大师马尔巴尊者门下出家,通过难忍难行的忏悔和苦修,而成为了一代宗师,其由恶向善的经历,也常作为劝勉浪子回头的公案。当然,电视剧并未走“替父赎罪”的宗教路线。通过这个改编,电视剧和电影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电影里警察在描述案件哽咽是因为,感动于麻风病父亲对儿子的不敢言说的爱;而在电视剧中,对不幸的过于强调和同情,导致对罪行谴责的弱化,基本见不到父子对杀人的愧疚,只有恐惧和逃避。电视剧要告诉你只有,这是一个悲剧的宿命,其实很空洞,很多女粉丝完全沉浸在对主演中居正广高颜值的麻醉幻想中,何之颠倒(我看的那个视频网站竟无法去掉弹幕,所以才……)。

所谓宿命
“宿命”在电影中强调的父子不可割舍的亲情羁绊,而在电视剧中则是要抹去不幸过去的“重生”。但是,即便编剧赐予一个杀人犯父亲,给予童年更深的不幸和沉重,也抹不去一个儿子的自私和残忍。现代人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思维倾向:当有人说因果的时候,一般人会认为这是迷信,然而,当这些人遇到某些不愿发生的事时,他们又会将之归为宿命。他们也不爱听“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严肃正论,但他们还是会津津乐道于前生后世,宿世情缘,什么三生石,什么千年叹,辞藻越浮华越带劲,只要能作为幻想中爱情的素材。这是其实一种逃避责任,不肯承当,阴盛阳衰的心态。无论在创作者的作品中,还是观众读者的接受上,这种对“宿命”的审美非常流行。我有时很想认真地说,一切不过是因果,宿命若有,也是因果,造作这些的我们依然是主人,因此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要苦上更造苦因——恶。可是时常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一笑叹之。

 3 ) 经典老房子

最近发烧日本推理。小说,碟,能找到的都看。砂器拍的很厚实,有力道,推理悬疑方面,他追求的不是波洛那种架构复杂破解神妙的风格,片中的案子与期说是用脑瓜破的,不如说是用脚丫破的。《劳模警察千里排摸线索记》。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很像《人证》。好像本来就是《追捕》《人证》大热之后引进中国的吧。配音,上译经典之一,这些家伙说话就是不一样,那么的抑扬顿挫,生活中从来听不到,可就是好听

 4 ) 《砂器》: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

在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的名作中,《砂器》(或名《砂之器》)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次数较多的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被多次改编,基本就等于认可了作品本身的伟大,或者说至少在内涵上具有值得被反复挖掘和体现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改编版本里,1974年的电影版《砂器》应当是质量和评价最高的一个,曾被誉为日本影坛的「金字塔之作」。本片由野村芳太郎、桥本忍和山田洋次联合编剧,并由野村芳太郎执导。担任本片主演的是日本少有的走向国际的男星丹波哲郎,而在配角中还能找到渥美清和笠智众这样的名角客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主题音乐《宿命》出自文学巨匠芥川龙之介的儿子、作曲家芥川也寸志之手,这样的阵容可谓是名家云集。


《砂器》的主线是新近崛起的作曲家和贺英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而残忍地杀害养父三木谦一。影片片长143分钟,叙事节奏比较缓慢,特别是前半段的案件侦破过程,可能现在的部分观众会觉得冗长罗唣。不过这应和了松本清张的理念,他认为推理小说运用推理逐次拨开疑云迷雾,去疑解惑,对侦破犯罪案件过程的重视甚于结果,借助情节悬念丛生,会很自然地融入读者的想象空间。本片中今西和吉村两位警官的侦破过程便贯彻了这一点,从秋田县到石川县,再到岛根县和大阪府,跟随着他们寻访了大半个本州岛,案情才得以抽丝剥茧般水落石出。当然,对于喜爱日本文化的观众来说,当看到因为口音问题而造成的破案歧途时也会觉得有滋有味,「龟田」和「龟嵩」一字之差,却让警察们谬以千里。

如果把《砂器》仅仅当作犯罪悬疑片来看那就错了,就好比把原著小说仅当作推理小说去看一样。单纯从破案角度看,《砂器》其实并没有多么精巧玄妙。松本清张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地位之所以崇高,是因为他通过正视现实,深究造成犯罪的社会原因,在立意、人物、意境设置等方面着意变革,加快推理小说写作转型,使推理小说这个原本浮夸、通俗、带有浓厚游戏性质的文类变得浑厚严肃。日本文坛的「清张革命」彻底改造了日本推理小说,为后世的推理小说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推理小说只是松本清张的工具。他强调对作案动机的分析,不但剖析犯人的内心,尤其善于深入挖掘犯罪的社会原因。或者说他的推理是为了探究犯罪的动机,而铺陈犯罪动机又是为了彰显社会正义。因而,看松本清张的小说或者改编电影,更值得一看的是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省,《砂器》亦不外如是。


先来看人性。松本清张小说里的犯罪几乎都来自于人的表里不一,虚伪错乱,想要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冒充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高贵人格,是松本清张眼中最大、最可怕的罪恶。《砂器》中的和贺英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作曲家,但事实上他为了洗白过去、维护自己的形象,不但伪造身份,甚至避见生父、杀死养父、对情人不管不顾导致其流产而死,是个极度自私、为达目的六亲不认、不惜清除一切障碍的人。

这样的人格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自身的经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反之亦然,一个人的命运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和贺英良有着十分悲惨的童年,由于父亲罹患麻风病,这在当时是难以治愈的顽疾,因此母亲离家出走,他和父亲也被赶出村子,四处飘泊流浪,靠乞讨为生,受尽了他人的白眼和欺凌。这些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并造成了他既自卑又自尊的极端性格,一边希望出人头地,一边怕别人了解自己的身世。


再来看社会,也就是促成和贺英良人格形成的另一方面因素。日本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以及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扭曲价值观是把和贺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贺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他对生父、对养父、对情人都还是有感情的,只是社会的生存法则已然不允许他走回头路。既然用前大藏大臣的未来女婿这一身份作为了踏脚石,那么他只有顺着台阶违心而上,而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否则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沦为和其生父一样的可怜虫。

本片的后三分之一部分是全片的高潮和精华,这一段在和贺的音乐会、今西警官的案件陈述、以及和贺童年的悲惨生活三个不同的时空画面之间来回切换,加上动人的主题曲《宿命》贯穿始终,不仅向观众展现了案件的全貌,亦使角色的悲剧命运得到了深刻体现,旋律与故事的配合相得益彰,令情节益发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松本清张笔下的和贺英良,与其说是个犯人,不如说是个苦人,作者在谴责之外,投注更多的是同情与惋惜。于是,我们才能在高潮段落看到和贺英良在他的作品中倾注的丰富情感,有对命运不公的愤怒和控诉,有对亲人受难的哀痛和悼念,还有对内心矛盾的挣扎和绝望。在和贺的眼中,音乐是他倾诉真实情感的唯一途径,只有在音乐里,他才能与他至亲的生父和养父见面,并忏悔自己的冷酷与绝情。待到一曲终了,和贺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伴随着观众如潮掌声的是他那百感交集的面容。


《砂器》凝聚了松本清张对人性和社会的细致观察,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二战后的日本社会弥漫着空前的幻灭感,国家的战败耻辱和曾经拥有的自豪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新一代的年轻人竭力希望摆脱历史阴影,因此一面想推翻传统、出人头地,一面又怯于正视过去,以至于不惜用各种手段抹杀历史、粉饰自己,和贺英良就是当时日本社会年轻一代的缩影。而「砂器」这个名字正是作家对此的隐喻,表面虽然有型有器,但终究是用砂子堆成,经不起风浪的敲打,难逃碎裂的宿命。

从《砂器》我又联想到另一部著名的推理小说——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与《砂器》中儿子杀死父亲恰恰相反,母亲八杉恭子为了名誉和地位亲手刺死了自己的儿子,改编电影中的主题曲《草帽歌》更是脍炙人口。这两部小说都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中的经典作品,而改编后的电影也不辱原著,具有超越时代的观赏价值。

 5 ) 砂子的宿命

砂子的宿命
砂子的宿命,是大石头经历山崩地裂,滚落河流被流水冲刷,缓缓磨去凌角又被大浪卷裹,与其他石头撞击而碎裂,如此反复循环,最后变成细小的一粒,其命运是何其悲壮惨烈,再也不能恢复到原系模样,所谓聚砂成塔,那也只是个沙塔,华而不实,海浪卷过来,倾刻间就崩溃一地。
片名就哭述这一切了,而片头更是美哭,不知道是金晨中还是夕阳下,天是金红天,水是金红水,流光溢彩像巧克力酱,丝滑的画面让人想吃一口。一个看不清脸的小男孩(黑影)捧着沙子堆成一个圆圆的小城堡,然后掬起水往堡顶灌,堡顶就漏下一个窟窿,像极一个容器。
《砂之器》通过火车站一个被杀的老人,经过警方细腻的摸排追索,牵扯出一个令人震惊叹息的人伦悲剧,我们不得不为案中三个人扼腕叹息,这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宿命的安排。
宿命,片中刚刚好有一出大气磅礴的原创音乐首场演出,命名就是《宿命》,让人震撼和感慨万千,寓意鲜明而深远,是对剧情形而上的强化。
面对这么一部深刻探讨人性的电影,我们作为面向对象者,不得不拷问自己,在我们长大成人功成名之时,是否还能不忘初衷,为人子,尽孝,为人夫,尽责,为人妻,尽忠,为人父,尽教,为人母,尽爱。父爱往往如山一般,为了孩子的幸福甚至能舍弃一生,愿追随孤苦而甘之如饴,而孩提时刻或许不能理父母的残忍决绝,纵然理解,长大功成名就之时,是否能卸下这光鲜的一身,屈膝父前,低唤一声——父亲。
我又在想,是不是越经历过砂粒一般苦难的人生,达到了辉煌后,是不是就越要与苦难的所有相关断绝得一干二净?子不嫌母丑这句中国名言,在这里被击得粉碎,碎得像堆砂粒一般,只能堆砌起华而不实的器皿,盛不住一滴水。滴水之恩,一滴不剩。子不嫌母丑,此子所指实乃幼子,实乃初心。我仍然记得片中小男孩那怨恨的眼神,投以那些嘲笑欺负他们的人,似乎要吞噬他们丑陋的灵魂。似乎无论如何艰苦无助,能相依为命互相关怀才是小孩子最大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子不嫌母丑。
而那个施恩者,他是正义善良的化身,但也是感情的剥夺者,他想拯救一切苦难,促成世上一切好事。但他在施恩的同时也触发了人伦悲剧,他永远也不能放下心中的愧疚。这里就有一个永恒的驳论了,有时候施恩等于施罪,虽然这罪在我们眼里不值一提,于情于理,但在当事人眼里,这罪和悔恨将伴随一生。面对这样的驳论,我们到底要不要拿出善心做出义举?
中国诗人张枣曾说,幸福才是罕见的,不幸才是正常的。经历过非常苦难人生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更深刻入骨,他不会相信人生会有一丝幸福。他缺失的幸福都会倾注在某一特定喜爱的事物中,幻想就是他的所有幸福,如张爱玲,她从事写作,她缺失的幸福就在她的作品里,充满了灵气,女作家杜拉斯也是。诗人,幸福就在诗里。导演,幸福就在电影里。音乐家,幸福就在音符里。很奇怪的是,我们宁愿沉浸在艺术幻想中追溯遗失的幸福,也不愿意再次面对客观真实的对象追溯幸福,因为这些对象是苦难的代名词。所以我也理解,我也动容,不是不爱,而是爱得深沉而不敢面对。但是放在正常伦理上我又不能理解,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幸福就近在咫尺,为什么不能伸手拾取?为什么?
最后电影的结语,击得我莫名的心疼,似乎也摘指了我们许多人的宿命,是父与子之间那一条深深的鸿沟,爱的鸿沟,谁又能完全逃脱这条鸿沟:不管人生的旅途变化如何,像这样父与子的“宿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砂之器》是根本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悬疑侦探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有电视剧版,电影是日本的经典,日本悬疑推理电影中经典中的经典,此类经典中的经典日本有不少,这些佳作驰名世界,包括《砂之器》,个人印象中还有《嫌疑犯X的献身》《死亡笔记》,悬疑精彩扣人心弦程度上《砂之器》莫如后俩,但在人文关怀人性探讨的大气磅礴上,后俩不及。
像这类电影的影评,不透露半点剧情才是对未观赏者的最大尊重,可是我多多少少还是透露了一些大纲,非我所愿。

 6 ) 宿命论

很早看过这部日本老片,一直印象深刻。最近看了本片剧本——
 
本片改编自松本清张的同名小说,松本清张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小说三大宗师!在松本清张这里,人物自我的内心世界被放在了第一位,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着力的重点,而推理的过程,既属于故事情节本身,更成为展示社会世相、人间悲欢、内心挣扎的历程。松本清张在推理小说界的意义,相当于为悬空而舞的飞天们,找到了降落的坚实大地。
 
砂器》从头至尾飘响着暧昧的文字、风格旋律。这就是伤感和自哀。《砂器》没有《东方快车谋杀案》那样先松后紧、先缓后疾、突然解密的节奏感,犹如细密、琐碎色块织出的一件彩衣,但每一针每一线都沁透了作者的心力,流动着作者内心的情绪。这小说就像一张悲哀的网,整个将人笼罩,让你去看到包括今西、三木谦一,包括罪犯和贺英良、关川重雄,以及舞女、演员等各色人等内心中常驻的感伤和暴烈的绝望。

 
佐贺子:到底什么叫宿命?
和贺:除了我,谁都不会懂的。
佐贺子:那么说,音乐除了音乐家以外,谁都不懂得罗。
和贺:等我写完了,就谁都懂了。
短暂的沉默。
佐贺子:爸爸总担心咱俩的事呢。他说,让周刊杂志像前阵子那样说你们的闲话,就不好办罗,婚事嘛,干脆早点办了算了。
和贺:不,我现在不能考虑这个问题。
佐贺子:那是不是等这次工作结束了以后还是···
和贺一声不响。
佐贺子:我总觉得如果同你结婚,一定会得到幸福的,你不这么想吗?
和贺:你以为在这个人世间真会有什么幸福吗?
佐贺子:?
和贺:本来就没有什么幸福啊,正因为没有,所以人们才捕风捉影似的去追逐它。
佐贺子:那,这就是宿命?
和贺:还不一样。那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佐贺子:是强大的多的东西?
和贺:人,谁都是认为自己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生活的。但世界是被这个强大得多的东西支配着。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总急着拼命去摆脱它,但又绝对摆脱不了···这就是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
佐贺子:(点头)人,生下来或是活下去,都是受它的支配,要说这就是宿命的话,那我也懂了。不过,我倒是希望你同另一个宿命切断关系。
和贺定睛望着。
···佐贺子拿出带香水的手绢,质问来源。
 
 
更加爆烈而绝望的,是宿命,是过去,和贺一直在逃避过去,逃避现在——人真的可以吗——面对自己该怎么办?

 短评

比原著删掉副线,更紧凑,芥川也寸志的配乐在后半段是催泪大杀器,但是整体气氛非常合适。无怪乎松本清张自己都认为比原作更好。

5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社会派小说的精华在于枝枝叶叶的细节描写,故事仅仅是一条线索,如果电影只拍故事过程,那么电影将变得十分乏味。剧本虽然把与故事无关的描写(精华)去除,但几处角色的改变却依然让电影具有客观性,可以说剧本的改编十分成功,最后电影竟然用40分钟的交响乐作为配乐,叙述穿插,画面叠加,效果一流

6分钟前
  • Comel
  • 还行

三星半,中后段就终结了悬疑线索,最后闪回同时搭接到两个不同空间成为两种释义(音乐和叙述),音乐的功能在剧情内外合而为一,只是前后剧作风格不太和谐,就好像是桥本忍和山田洋次分别写的剧本而非共同创作。

11分钟前
  • 🌵🌵
  • 还行

说的严重点,这是改变了我一生的一部电影。因为写了这部电影的影评,我进入了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学校,生活从此不同。但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08年初冬的大剧场倒数第二排靠左边的位置上,我睡着了……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它究竟拍了些什么……

14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SIFF2020 SFC衡山放映事故也就看了一个小时?既而,从徐汇夜行到静安的大暴走留念。每天午夜穿行在空荡荡法国梧桐道上,心中不免浮现出初中时代的安妮宝贝,以及一个巨大困惑,这样一个2500万人的大都会,怎么就没有年轻情侣们在这闷热的夏夜,在街上遛弯呢?

18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松本清张的小说改成电影真心不好弄,人性和悬疑很难两全,本片在人性刻画上做足了功夫,最后那场演奏更是达到全片高潮,悬念则揭开得比较早。PS:开头很山田洋次,原来有参与编剧。

21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不错,经过了那样的苦难,你出人头地,害怕社会的冷漠,势利同你年少时的悲惨经历一样,这都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偏偏报复在冷漠中唯一给你温暖的人身上?!没有让你报恩,但是,为什么恩将仇报。

2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在回溯往事中,感受到至真至切的父子情,在今昔对比中,嗟叹于名利侵蚀人性的悲凉;交响与苦旅交织,至善与虚荣并行,人生没有无瑕的完美,愧疚是良知尚存的余温!

28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推荐

推理部分实在很一般,减法做得太过,最后只能用大量字幕来生硬专场,这就是电影的局限。不过后面解明真相的部分实在很赞,一面是英良在进行交响乐演奏,一面是数十年前的辛酸往事不断浮现,只有音乐和画面,放弃无意义的对白,父子穿越四季到处流浪的场面看着实在让人想飙泪。不过作为推理小说硬伤太多

32分钟前
  • deus
  • 推荐

其实野村芳太郎相比同时期的几位老导演而言,手法显得过时中庸了些,松本清张的原作也像极了“人证”,剧情并无太多的惊喜,但是加藤嘉演的父亲实在是太催人泪下了,竟然为了角色拔掉了所有的牙齿!不知是被导演怎么忽悠的…… 那时的拍摄真敬业,父子的宿命之旅足足拍了十个月,配上音乐实在震慑心灵

34分钟前
  • 37°2
  • 推荐

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推理,常见的就是主角的过往不光彩,后来有了一定地位成就后因为名誉犯案。日本老电影一贯的严谨,全片围绕宿命两字展开,140分钟没有多余的地方。

37分钟前
  • 呱呱
  • 力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造性地让人物在空间里不断游走,试图捕捉一种运动的形式。相对在本片里,追索的查案和人生的流浪前后两部分,人物同样在展开的整张日本地图上游走,但在其间没有任何失序与无序,游走空间景观上的意义让位于叙事结构上的意义,本质上这是脱离运动的。用片中毫无隐瞒的词语剖白即宿命

41分钟前
  • ample
  • 推荐

无聊,啰里啰嗦的主流手法炮制出来的大路货电影,比不上导演先前的《鬼畜》

4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有些东西的走向脉络深嵌血型基因,你永远无法改变,跟着生活流被命运推着走,你想清洗过去、摆脱罪恶,可音乐和梦境会泄露你的心事;父子流浪一段,看得万分难过,配合极赞原声情绪达到高潮;他不是那么可恨的人,因为真正的恶人永不感到内疚伤心。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热天侦查想到黑泽明(编剧有桥本忍);字幕介绍案情+宿命式悲剧想到复仇在我。前三分之二侦查过程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极尽专业之光(尽管也存在巧合式的偷懒推理);最后的宿命回放虽然必要,但实在冗长又煽情,观感几乎被拖垮。奔走全国查案顺带展现日本时代样貌;战后反思与阶级批判。

48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但最后50分钟揭秘案情,令人无比感动。不能相信人生的宿命,更不能败给它。出生贫贱、疾病痛苦都不能定义我们。坦然接受自我,然后正直善良的活下去,这才该是我们的命途,英良啊,你怎么就不明白啊…………

50分钟前
  • 海娃兒
  • 推荐

“你去上影看了多少呀?”“看了八部半……”“呀你就看了一部呀?”“不,我砂之器只看了半部。…………:)”(在新衡山见证上海话battle留念)

55分钟前
  • SMQ
  • 还行

严格说来原著是不太好改编电影的,桥本忍创造性的使用闪回,用“父子流浪”情节支撑起整部电影的框架,厉害。

59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看得出原作一定很难改,但竟然做到了只有电影才能展现的效果。因为案件推理已不是重点,真相揭露后的回望才是把电影拔高的段落,闪回配合最后的协奏曲很难不感动啊,音乐家的设定实在巧妙。日本人的daddy issue从一个家庭可上升到整个国家,两父一子悲惨的牵绊是命运更是注定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第三幕“宿命”演奏和父子流浪的交叉影像叙事毫无疑问是全片的华彩篇章,父与子、善与恶、艺术与人性的主题在无人声的音乐和近乎无声的流浪中被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看来有些过时的日本探案第二幕实际上是被三木谦一这样一个理想人物挽救了,他熠熠发光的人格构成了对和贺英良全然反立的对照,也使得第三幕老父为曾经恬然伺于膝下的幼子变做冷酷无情的艺术与政治的食腐秃鹫而痛心断肠格外得催人泪下。不同于《我不是药神》针对白血病所选择的故事切入点,本片无疑更具有日本的物哀美感和民族性,但因在处理上更内敛和深情,其人文烛光照亮的是人心中更深处的茅屋。P.S. 实在想不到,一部因为赖床而迟到二十分钟的电影,最后能让我痛哭流涕。

1小时前
  • 书北不想起名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