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

HD中字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安娜·卡里娜,阿基姆·坦米罗夫,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 意大利语言:法语年份:196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法城 剧照 NO.1阿尔法城 剧照 NO.2阿尔法城 剧照 NO.3阿尔法城 剧照 NO.4阿尔法城 剧照 NO.5阿尔法城 剧照 NO.6阿尔法城 剧照 NO.13阿尔法城 剧照 NO.14阿尔法城 剧照 NO.15阿尔法城 剧照 NO.16阿尔法城 剧照 NO.17阿尔法城 剧照 NO.18阿尔法城 剧照 NO.19阿尔法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尔法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雷蒙德·布兰克的厨房秘密第二季战鼓太极张三丰烈焰之武庚纪尤莉亚老师的红线我不靠谱的白马王子星际旅行:进取号第四季石器时代之百万大侦探宿敌2013我的时代,你的时代鬼画符 鬼畫符我在等待左耳电视剧版小警风云之寻金记摇曳百合暑假时光+吹吧,微风啊花非花雾非雾第一部八仙传之吕仙惩贪记此情此刻量子战队之恐龙守护 第二季魔力大篷车狗狗大作战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魔表毒海鸳鸯超能小队隔壁的护士助理鬼马天师给爱丽丝卡萨诺瓦1965访谈录青春海滩2善良的阿呆 动态漫的士判官草莽威龙基加利的鸟儿在歌唱大潮中的枪声变装人生精灵宝可梦破坏之茧与蒂安希教祖之女花千骨电影版变身侠阿奔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我们必须在生存之前

我们必须在生存之前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的展开方式可能是无所不在的控制,也可能是极致的快乐与无焦虑。戈达尔敏锐的嗅觉自然把握到了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中这一畸形的大型组织的特征。作为对此的回应,他在《阿尔法城》这部科幻作品中展开了对于未来社会可能形式的幻想。

《阿尔法城》的背景设定在一座与外部世界隔绝的“阿尔法城”中。阿尔法城的核心是一台名为“阿尔法60”的计算机。城市中任何事情的运转都严格按照逻辑进行,城市中的人不允许有任何“逾越逻辑”的行为出现,违反者将被送入精神病院甚至处决。在影片的开头,计算机的机械语音便告诉我们它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有的时候,世界过于复杂了。”

来自外部世界的记者雷米·柯雄带着任务进入了阿尔法城,试图寻找“阿尔法60”的设计者冯布劳恩博士,让他回到外部世界中。在这一过程中,他偶遇了博士的女儿娜塔莎,并产生了爱情这一“异域”的元素。他们见面第一句话便是:“我穿行了9000英里,就是为了要给你(火)。”而在阿尔法城生活了太久的娜塔莎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看似平常实则饱含了情感的情话,便只能返回自我的世界中去确认自身——“我是娜塔莎。”

电影全程都在一种冰冷和诡异的氛围中展开,屏幕上不时闪动的字母和形状,还有压抑的背景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逻辑构成的世界当中。阿尔法60在影片偶尔会作为旁白而出现,为这个世界的运行作一个注解——“所有人都只生活在现在,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将活在未来。”戈达尔同时借此对两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嘲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利用资本或教化使人们屈从于奴役。”人类最终需要的可能仅仅是被支配和服从的逻辑,而不是别的世俗神话。

对付社会中不服从逻辑的异端,阿尔法城自然有不同的处理办法。片中展现了如何处决有情感、有信仰的人的过程。因为妻子离世而流泪的男人,诗人,艺术家等等,都会在唯美的屠杀被“解决”。

雷米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被杀?”

“因为他们违背了逻辑。”,“在外部世界,这不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吗?”

甚至在雷米寻找一位友人的时候,旅馆老板问他的友人道:“你为什么还不自杀?”这同样让雷米感到诧异:“为什么他问你要不要自杀呢?”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应这里,那么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方法,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

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阿尔法城的“Outland”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猜测在另一个世界中,爱很可能同样不被重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如果用色彩描述两个世界的差别,可能外部世界是灰暗的,而阿尔法城则是漆黑一片。雷米恰恰成为了这两个世界的穿越者,只有在这种断裂式的跳脱中才能重新寻找到爱。

在电影的1小时15分处,娜塔莎吟诵了一段Paul Éluard的诗歌“Capitale de la douleur”,我这可能是电影史上最美的镜头之一:明暗交替的灯光代表了在镜头的一侧,看不见的阿尔法60运转时所发出的频闪灯;而对男女主角面庞所进行的特写,将他们最细微的神态变化都展现出来。压抑的背景和氛围,表达了人因为爱的缺乏所产生的无助和空洞;而通过诗歌,仿佛要激发出一切的情感,从而获得人最为彻底的解放。诗性的语言和爱似乎是天然联系在一切的,严谨的逻辑不需要“Why”和“Because”这样的对白。

在阿尔法城中,词汇将逐渐匮乏甚至被“新词”替代。这让人想到了小说《1984》中相类似的情节。“诗歌——不能被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科技的发展很可能带来的在某一个层面带来的人的解放的同时,在另一面给人以彻底的束缚。以往可能需要实际存在的全景敞视监狱,而现在只需要摄像头、关键词过滤等手段来加以审查。一旦触及了某条红线,我们或许会因为审查而无法发声,甚至词汇的原有含义将被完全颠覆,成为新的话语体系。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对于我们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我们会生活得更为紧密,因而也被透视得更为彻底。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当诗有一天成为隐语,《圣经》中被抹去爱、良心和痛苦的词汇,那将会是我们步入深渊之时。

 2 ) #火星影评#花非花电影大师们的科幻“恶”趣味

电影大师们看不上科幻?

科幻和文艺片的对立,大概要从去年我最爱的导演之一,老马丁的万字血泪出师表说起。漫威迷当时纷纷拍案而起,“控诉”大师们腐朽,不会欣赏新生事物,当然仅限于没有真正读懂老马文章的键盘侠们。

大师们,从来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譬如近4个月的疫情让全球影视圈陷入“大停电”的同时,却让隔离在家的各位文艺大咖们纷纷沦落为“深度网民”,譬如昆汀·塔伦蒂诺写起了“香港电影野史”,阿莫多瓦写起了“西班牙方方日记”。

当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90高龄(其实还差几个月)的新浪潮大师,活化石——戈大爷(戈达尔)本尊营业做起了法语直播“大师课”Speak FIRST | 独家!戈达尔直播全程熟肉🎞

新浪潮电影我们都有所耳闻:狂奔、做爱、死人好(划掉),一直被归于“文艺片”的范畴,哪个爱装逼的小青年没开口谈过两部新浪潮电影,那他的段位必然是没过装逼全国统考及格线的。

《筋疲力尽》《随心所以》《法外之徒》,戈大爷的电影你没看过也多半听过,没听过也多半看过剧照海报,戛纳电影节官方海报就曾两次致敬这个让法式浪漫征服全世界的男人——的电影,譬如《狂人皮埃罗》。

《狂人皮埃罗》拍摄于1965年,让戈大爷扬名威尼斯电影节,成为他事业的一个高峰,同时也被很多小青年奉为圣经,新浪潮耳语式的万字观后感,我保证他们可以信手拈来。

但奇怪的是,同样拍摄于1965年,由戈大爷前妻即《狂人皮埃罗》的女主安娜·卡里娜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金像奖电影《阿尔法城》却鲜有人提起,或许是因为《狂人皮埃罗》的星光太过耀眼。

又或许是《阿尔法城》过于偏离戈大爷的正轨,因为钟爱“色情”男女的戈大爷居然脑洞大开地拍了一部“不知所云”的原创科幻片,成为“新浪潮”电影里一道朋克风景线。

比起问“戈达尔怎么会拍科幻片?”更需要反问我们自己的或许是“为什么戈达尔们不能拍科幻片?”难道大师们不配吗?

事实上,文艺大师不会涉猎科幻题材似乎是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习惯把文艺和商业对立看待。而在我看来这个“锅”当是好莱坞,尤其是漫威来“背”。把他们片塑造成对立两方的正是好莱坞自己,把科幻片作为纯商业片制作的正是漫威。

但只需要稍稍回望一眼世界影史就会发现,我们的认知偏差已经被好莱坞的黄金罗盘调教得迷失了很久。

事实上艺术片大师们早就已经染指过科幻,譬如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弗里茨·朗在1927年就拍出了神一般的《大都会》,是当代赛博朋克的原型之一。

而地球人都奉为真神的库布里克则分别在1964年拍摄了《奇爱博士》、1969年拍摄了《2001太空漫游1969》、1971年拍摄了《发条橙》。 新浪潮另一大拿特吕佛在1966年拍摄了《华氏451》。文艺青年心中的神塔可夫斯基分别在1972和1979年拍摄了《索拉里斯星》和《潜行者》。

大师不拍科幻片,可能只是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电影大师了而已,又或是我们把科幻定义的太过狭隘,譬如科幻就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谁说科幻只有超级英雄?

把科幻囿于超级英雄和拯救地球设定的是谁?我不好说,反正斯坦·李肯定没说过;乔治·卢卡斯也不背这个锅,在《西斯的复仇》里被团灭的绝地武士们肯定也不觉得自己超级。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幻经典作:《银翼杀手》《异形》《回到未来》《终结者》《黑衣人》《独立日》《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其中又有谁是超级英雄?

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说服你,那么咱们再看看文学界,回顾一下有世界科幻奥斯卡之称的雨果奖的历年获奖名单,其中超级英雄故事的比例,可以说是无限接近零。

只不过漫威带来了超级英雄电影量的突然爆炸,导致了大家产生了认知偏差。

事实上科幻并不应该只是一种人类自我认识膨胀的意淫,所有一流的科幻电影不仅给你展示了各种可能性,更会让你拥有前所未有的解构视角,它不该只是让你爽,它更会让你战栗流泪,不论是因为惊悚还是震撼。

它甚至不该给你一个逻辑完美的结局,而应该是模糊不清的、不知所措的、若有所思的、回不过神的,像是《银翼杀手》最后的那首意义不明却无比美丽的诗篇,是看似理性实则感性的存在。

所以或许和大家"刻板"的认知所不同,"感性"到飞起的电影大师们,恰恰才是"理性"科幻故事最好的讲述者。

当然前提是,你一点儿也不着急,你喜欢"耐心"这位陪伴者。

因为无论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还是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星》,无论是特吕佛的《华氏451》还是戈达尔的《阿尔法城》,对吃惯了好莱坞爆米花的人来说,无疑会被这些科幻片闷到怀疑人生。

譬如公认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在电影节首映时就曾遭遇过尴尬,当每个人都期待着库布里克的奇思妙想时,迎来的却是影史最"诡异"却又大胆的开场——用3分钟来呈现人类诞生黎明前的无尽黑暗,让不少影评人一时间也难以消化接受。

电影编剧即故事原作者,也是我们熟知的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就曾经说:"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电影,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番话,可以说是对大师们科幻片"恶"趣味的完美总结,因为他们从来就不致力于给出答案,科学也好,人生也罢。

正如斯特劳斯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蓝色多瑙河》会被赋予全新的太空诗意。而在没有CG特效的年代,库布里克用惊人的想象力和技艺还原了让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都会惊叹的宇宙真实感。

此前从未有人把古典和未来结合的如此完美,极简的故事,极少的台词,极视觉化的镜头和极深的寓意,用150分钟写下一部电影版的《人类简史》。从超星孩、神秘黑石到HAL9000,其中的非逻辑性都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而这才是科幻该有的样子。

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星》尽管表面看起来是另一番光景,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叙事,依然深深烙下他的印记:哲学思辨、臆想怀疑、痛苦悔恨、期待希望,还有浓浓的乡愁,互相夹杂、交替,混合成一首关于生命的诗篇。

但其本质又和他觉得"Boring"的库布里克作品并无差别,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影像的功能,在表达生命本身,而非生命的理念或论述。"

无论是开篇关于神秘索拉里斯的追问具有的苏联式政治隐喻,还是期间在无名太空站里毫无前因后果的哲理对谈,再到那场著名的男女主角拥抱失重漂浮的浪漫高潮戏,还有对于真实和人性本质的反思,都和《太空漫游》指向同一个意向。

特吕佛改编自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从风格上看起来和上面两位大相径庭,十分具像化和生活化的场景,被强化的极具法式味道的男欢女爱的暧昧故事线,以及标志性的琐碎长对话,都让它看起来似乎不那么科幻。

同样的,在戈达尔的《阿尔法城》里你也常常会被和实际生活过于相似的服装布景带出戏,絮絮叨叨毫无逻辑的对话,跳跃的场景和人物,都让人觉得自己仿佛在看一部文艺犯罪片,只是把巴黎换了一种称呼而已。

加上表演方式、色彩和戏剧节奏等各方面具有的鲜明时代感,使得新浪潮大师镜头下的科幻片显得有些滑稽和过时。但正如科幻片不是超级英雄片,同样的科幻片也不是特效大片,科幻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透视和折射。

《华氏451》和《阿尔法城》正是用这种看起来的“现实感”和故事中的“非现实感”来制造出了一个气泡般的真空空间,假使你觉得它看起来配不上“未来”,那么反过来说,如今还住在百年老房中连装饰都没变的人是不是也配不上“当下”。

大师们的科幻"恶"之花

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科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科幻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但这样看起来似乎概念更模糊了,因为我们还要解决一个概念,什么是科学?此处我们很可能又有了第二次认知偏差,因为通常提起科学,我们想起的就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甚至还是在应用层面的。

但实际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几门基本属于自然科学,只是科学的一个分支,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对于数学的分类还具有争议,它还和哲学一起被分入思维科学的范畴。

而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文科"的社会、心理、伦理等等也是科学的一类,叫做社会科学,所以并不是只有理科生是在学习科学,文科生同样也在学习和研究科学。

同样的,科幻也是如此,不仅仅是有关天文物理探索宇宙的才是科幻,关于伦理、心理、道德、社会、经济、历史等等现象和问题作假设和思考的都可以是科幻。

《华氏451》就明显带有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意味,在电影里身着60年代消防员服装的新"消防员"们不再负责灭火,而成为了毁灭思想的火焰的执行者,即焚书坑儒的"侩子手",私藏禁书,轻则没收烧毁,重则家毁人亡。

特吕佛以此来讨论语言、思维被规范化和禁锢化后的社会和人的变化。你可以明显的在电影中感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子,包括二战后经济和工业形成的新的集权中心对人类自由的影响。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也有着类似的主题:在电影中,男主角进入了由绝对理性逻辑的AI"阿尔法60"统治的阿尔法城,在这里所谓的"圣经"是一本语言辞典,词条随时可能修改,你的一举一动都被逻辑监视着。

"沉默,逻辑,安全,谨慎",这是阿尔法城秉承的准则,哭是犯法的,爱是犯法的,良知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要合乎逻辑。在围城之中,人不需要自由意志,一切行为都是透明的、可预测的。

特吕佛、戈达尔、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始终关心的都是:人生、人性和存在,向外探寻世界的本质,向内探寻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哲学/科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当然不可否认,大师们都是形式主义的狂热爱好者,充斥着隐喻的镜头和台词、人物设置和道具细节,绝不会让你像看超英片那样畅快淋漓,甚至于你时常会被卡住,呈现出"便秘式"观影感。

但隐喻、形式也正是科幻作品的本质及魅力的来源之一,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因此大师镜头下的科幻故事很少有绝对的善恶,绝对的结局,绝对的判断,绝对的立场,借用一句歌词Never Say Never。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真科幻粉,不妨找一部大师作品来看一看,当你有一天看出其中趣味的时候,或许才真正可以算入了科幻的大门。

END

文字版权属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谢谢

—— 看更多👇聊更深 ——

#火星盗墓#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伟大的儿童剧EP1/2

#火星影评#宇宙尽头的极致浪漫,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沉醉

#火星影评#HAIL HITLER,我不是你的刻奇人生

#火星影评#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上篇

#火星影评#燃烧女子的肖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第二性-下篇

SKAM之后的北欧制造

LOST AND FOUND,被图书编辑“坑”了的恐怖小说之王

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

女版“真探”?不!是难以置信的事实

I believe in YESTERDAY,致披头士的一封情书

这档我们不可能播出的节目,看每一集都需要备上一包纸巾

 3 ) “Je vous aime”

《精疲力尽》是细碎的是轻盈的,青年男女的呢喃絮语,柔软肢体在夏风中跳跃,连小吵小闹的口角之舆都像是在卖弄学识与风情,于是有点接近《戏梦巴黎》。可两个巴黎又不同,贝托鲁奇用意大利导演的眼光拍六八前的巴黎,情感过于浓烈,色调过于秾艳,少男少女被局限在一方窄室,激情壅塞在胸膛,仿佛等待璘石擦燃的火柴,一点即着,像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戈达尔就不同,黑白色调驱散缤纷色彩,调情和暧昧只能借言辞火花交锋,只能在明度不一的光影里堪堪栖身。不过减去了色彩,情感在游刃的光影里显出一种永恒的裕如:《精疲力尽》里珍茜宝穿条纹水手服,给观众一个精灵般的侧脸,有种调皮的善意。《阿尔法城》里正对着镜头的女人掐一支香烟,男人在画外说“跨越九千公里,就是来为点一支烟”。同样的台词王家卫也拍过,不知是致敬还是对同一种“一见就痴情”的偏爱。

从巴黎扯回《阿尔法城》。《阿尔法城》当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幻,感觉像是新浪潮手法对“fictional future world”的技术尝试与异托邦的美学塑造,背后藏着新浪潮艺术家的肺腑忧虑。戈达尔自己称Alphaville为“a fable on a realistic ground”,他用些典型的时代意象,比如夸张的霓虹灯、自动点唱机和电脑主机,来证明这好像还驻留在那个颠簸的六十年代。他也用些反人道的设定影射他对现实政治的挂怀,比如说“催你自杀”,是“三十年前某城就用过的了”——执掌秩序的人规劝“异端”,用一种故作和善的方式将人逼至虎口,好像和今天的情形也无异嘛。又比如阿尔法城里那些无法适应又不想自杀的人,就得被强行处死。用城外人的价值观看,当然很奇怪:“适应期”都不给,直接跃进到生杀予夺的一步;本质还毫无道理——你不听我的就得去死!

跟戈达尔同期的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从此可借创作序列阐释影片复沓主题。戈达尔是瑞士-法国双国籍,出身富裕,十八岁时与一堆朋友浸淫在巴黎的电影圈,后来他们纷纷成为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先锋。戈达尔无疑是这一批先锋里最高产的(之一?)。2018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影像之书》,主办方请来戈达尔,他颤巍巍说“做电影,取决于我的腿、手和眼睛”。2020年疫情期间,戈达尔在ins上直播,引发全球影迷狂欢。反正语言不懂没事,疙瘩爷爷的绿背心还是在橙色软件上畅销啦!

……对比批量生产、模式化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电影作者论”的提出好像是呼应了欧洲的人文传统。但又不尽然,在一个全然异质化的时期,重新复归“人”,已不再带着启蒙时期的光环,反而像是在反抗乏味的程式化世界,在狙击物品横陈的文化想象。《阿尔法城》里的人也如此。一方面是自作缚,自己陷入自己编织的枷锁:男主最终找到制造出阿尔法60的科学家,想带他离开,却得到一个断然否定。一方面又在“超高神”的监视下麻木又冷酷:泳池一场,有觉醒的人喊着“人类的本质是爱与恨、勇气、温情、宽容和牺牲……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你们盲目无知地发展造成的”,旁观的人不为所动,按下扳机。

至于“阿尔法城”的核心,“超高神”阿尔法60,来自人工创造,但它的意识与评判标准来自某个更高的,“颠扑不破”的准则——“不是阿尔法60本人或者制造它的科学家发动了这场革命。大部分普通人是不配享有他们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那些位置的”。在把合法性带给“杀死反秩序者”这一行为的同时,又悬置了隐藏在准则后的“元凶”。阿尔法60很有意思,它是逻格斯迷狂后的产物(“在这种毁灭中合乎逻辑的工具”),喃喃着一种虚伪的最高道德(“我做这些是出自终极的善意”),奉承一种绝对乐观的未来主义(在审讯男主时指责他留恋过去,觉得未来才是应然的),拥有对阿尔法城的双重义务和责任(“对入侵者负有敌意,但骄傲主宰一切的能力”)。

阿尔法60持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时间就像一个无穷无尽旋转着的圆圈,下降弧线如同过去,上升弧线就是未来”。这里想到,循环往复,是“非线性”,暗中杜绝了“进步”内涵。欧洲16世纪以来的时间意识伴随着空间扩展而逐步展开,时间“进步”与空间“拓宽”并重(比如大航海重新定义全球视图,殖民统治变动了权力秩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新一轮景观……)。无论是何种“时间”,到发展完熟的20世纪,都能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公/私时间的界限不再分明,进入市场就像是在无限循环,在互相内耗。此处无奈的宣言,收敛了奋进的势头,也是对一个饱受技术扩张弊痛,陷入自我怀疑的时代的最好注脚。

不过,戈达尔还是相信爱。影片中男主用艾吕雅的诗歌教会女主说“conscience”和“love”,结尾女主也颇不容易地拼凑出了“Je vous aime”(不用Je t’aime可能是想表达verbatim逐字的庄严)。就好像他对电影的热爱,也仿佛是戈达尔对人类智识与本性的坚定与期冀。

 4 ) 记《阿尔法城》有趣的台词

“你在哭吗? 不,哭是犯法的” 现实很可怕 因为他是不可逆转的,也因为它很残酷 时间造就我的物质 时间是一道河,一直载着我 但我就是时间 它是一只把我撕开的老虎,但我就是老虎 很不幸,世界就是现实 很不幸,我是阿尔法60 没有人能活在过去 也没有人能在未来 现在是所有生命的形式 这种特性 没有方法可以改变 时间是个循环 周而复始不停运转 过去落下了 未来攀上来 一切都已经说过了 除非文字改变了意思 反之亦然, 习惯活在苦难里的人, 需要惯常处于正常状态的人提供其他宗教的慰藉 不是很明显的事吗? 在我们来以前,这里没有任何事 或任何人存在 这里四下无人 我们独一无二得可怕 文字和词句的意义 不再为人所掌控 个别文字或构思的细节,会被理解 可是整天的意义已经失落了 我们知道什么是“一” 就以为自己知道“二”是什么 因为一加一等于二 可是我们忘记了 首先要知道“加”是什么 我走了 从世纪以前留存至今的人类行为将逐渐地、逻辑地使我们绝种 我,阿尔法60 只不过是灭绝过程里的逻辑工具 “生与死,其实生生不息”

 5 ) 对该片的两种思考方式

从爱的角度,从社会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刚刚看完,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在阿尔法60的控制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为什么,他们手中的字典会消失一些敏@感词,丈夫不能为死去的妻子流泪……在外来特工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的人需要拯救。
阿尔法就像一个喻指,这是一个人们来维护的规则。想起年初看得《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认为,人与科技是共生的,并不是人类创造了科技,而是人类依照规则创造了科技。阿尔法60只是规则的实体代表,人们制造了阿尔法60,阿尔法60的上头,就是这个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是这个流放的科学家制造的吗?我看影片不是很细,也还没有想明白。
人类是思考着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也因为能思考而变得伟大。当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你来了让我觉得很害怕,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女主角发现自己了解纽约,并想起了刚到阿尔法的事情,最后,也是因为爱带领了两人逃离了阿尔法。
夜晚让你想到什么?诗歌。如果你不能想起来,你就会像城里的人一样。我,你,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规则很难以改变,但是人终究不是呆板接受命令的个体。因为科技,因为诗,我们在成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则,故事中的规则较为极端。然而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规则,允许离开,允许改变。阿尔法城做的还是太过了,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子民身上,但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社会规则是人一点点制定的,但是抽象地深究,社会的进程自有其合理的规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互相包容,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那么高的福利。这些东西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到了那个时候,有人应该提出来,最后成真,成为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

 6 ) 阿尔法城观看一半时的影评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保持沉默,行事作风严谨,幽默感缺乏的人(尤其是理科生)那你一定能明白阿尔法城是啥性格的城市。

影片开头就已经把阿尔法城介绍得差不多了,“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但丝毫不影响导演给你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 即便是个路人,也要去居民管理局登记。如果你是个健忘症患者,还有妹子来三番五次提醒你哦

惊喜二 把人的生理需求摆在台面上,伴以亮到闪瞎的镁光灯。无论是旅馆里三流小姐的主动和遇事不惊,还是在阿尔法内部的活裸体照明设备,都让人心里小小不舒服了下。电影里的性都用一种表面平静但实则极为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刺激与诱惑,又没有唯美和妩媚。它就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被逻辑化然后变成数据,由城市掌管者统一提供。Oh no!
 能让观众稍有怜悯爱惜之情的恐怕只有会掉泪的女主。在她说“不,我没有流泪,因为这是禁止的”的瞬间,影片的主题和脉络已经清楚了。

惊喜三 泳池枪击。一开始还以为是群政客在排排队正儿八经地欣赏游泳比赛,后来发现是阿尔法城独有的枪击模式。罪人穿着体面地在跳水石上宣扬自己的“信仰”,然后砰的一声,就坠落水池。有的人话太多,就是砰砰砰。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刽子手不仅仅是开枪的人,还有几个水上芭蕾舞者。在把罪犯彻底溺掉之后,镜头切换到她们优雅的舞姿上。我想导演选择芭蕾实在太聪明。这种优雅至极却以被"装进套子里“为代价的舞蹈,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哀伤。你看那舞动的脚尖,在空中划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笑容。


惊喜四 背景男声。如果已经确定这就是地狱,或者人间之外的领域,那就称之为撒旦之音吧。混沌低沉,睡不着又没睡醒的状态,好像要把人拉进泥潭。倒是说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阿尔法60的心声了。它说,我创造了自己,我也将毁灭我自己。因为我的名字叫绝望(我瞎编的-。-)


这应该是作为科幻片来看的。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科幻片,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影已经有实验性质了真不容易。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导演已经高瞻远瞩了计算机将带给人与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种种,只能说世界上永远不缺天才。
只不过为什么是走向规制严谨而不是放纵享乐,(这与”死于安乐“的那套媒体理论相去甚远)我想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放纵,都是被计划好了的,就好像,老鼠正在享用的甜蜜毒素,是人类经过计算后投放的。


真是不守规矩的科幻片 : )

 短评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9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1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14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1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2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2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28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29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37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3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4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42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46分钟前
  • tgm
  • 还行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48分钟前
  • btr
  • 推荐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5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